陶氏古今名人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陶舍自濟陰從漢王,后以功封開封侯,子陶青襲爵,漢文帝時任御史大夫、丞相,參與平定吳楚七國之亂。裔孫陶睢,于元鼎五年(前112年)以酹金失侯。漢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始詔復家。
陶青9世孫陶敦,京縣(今河南滎陽市東南)人,于漢安帝永初四年(110年)被征召,后為少府。順帝即位,陶敦以翊戴功為司空(正一品,位列三公,相當現在主管法院檢察院一方面的)。
陶弘景13世祖陶超,漢末渡江,始居丹陽。《當涂縣志》云:漢征君陶超墓在小朝山邊。陶弘景8世祖陶基,吳時為交州刺史(相當于現在的省長級別),子陶璜,于晉時仍為交州牧,開發越南中、北部起了巨大作用,璜封宛陵侯。子威、淑。威子綏,四世五牧交州達80年,恩威并孚。后柳宗元有銘曰:“漢光中興,馬援雄絕域之志;晉武一統,陶璜布殊俗之恩。恩隨德成,功與時并。”
臺臨陶氏出于陶侃21世孫陶儒(字述之,號柴桑),唐天二年(905年)進士,為嚴州太守(三軍總司令,相當現在的市長),徙臺州太守.
陶侃(259-334),廬江潯陽(今江西九江)人,字士行(或作士衡)。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即全國最高軍事長官),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三軍總司令,相當現在的市長)。初為縣吏,漸至郡守。永嘉五年(311),任武昌太守。建興元年(313),任荊州刺史。后任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
陶淵明:字元亮(365—427),一說名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死后友朋私謚為“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的陶侃,據說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過武昌太守,父親陶逸做過安城太守。淵明八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家境逐漸衰落,但還是給他留下了不少田園產業。他在青年時代懷有建功立業的壯志,曾經幾次出仕,先后做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彭澤令等官職。由于他不愿受官場的拘束,就在四十一歲那年棄官歸田,在農村中過躬耕隱居生活。陶淵明是我國著名的田園詩人。他長于詩文辭賦。作品有兩類題材:一類是描繪田園美景,寄托他潔身自好的告誡情趣;另一類如《詠荊軻》《讀山海經 精衛銜微木》等詩寄寓抱負,多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辭賦以《歸去來兮辭》著稱文史。他的作品內容真切,感情真摯,語言質樸自然而形象鮮明,對后代詩人創作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有《陶淵明集》。堪稱古今隱逸詩人的宗師。
陶 弼:永州祁陽(今屬湖南省)人,宋代詩人,以功授陽朔縣主簿,后任邕州東上閣門使。有《陶邕州集》。
陶 裔:京兆戶(今陜西省戶縣)人,宋代畫家。精于花竹翎毛,選翰林待詔,其筆法與黃荃相似。
陶 成:江蘇省寶應人,明代畫家。多才藝,詩文古樸,書善四體,擅畫花鳥人物,芙蓉稱神品,為世所珍。
陶澍(1779-1839),字子霖,號云訂,湖南安化縣小淹鄉人。從小勤奮好學。嘉慶七年(1802年)中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后升御史。曾先后調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撫,后官至兩江總督(一品,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加太子少保,道光皇帝曾親書“印心石屋”匾賜之。1839年6月病逝于南京。
陶 窳:湖南省湘潭人,清代書畫家。工詩文,精書法及篆刻,尤長畫花卉。
陶 勇:安徽省霍丘人,中共高級將領,作戰勇猛,1955年授中將軍銜,文革中含冤而死。
陶鑄,又名陶際華,號劍寒,化名陶磊。1908年1月16日出生于湖南祁陽縣石洞源榔樹村。1926年入黃埔軍校第五期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軍委秘書長。1945年奉調東北。1949年后任第四野戰軍兼中南軍區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務委員、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1950年秋調任中共廣西省委代理書記。
1951年到1966年,到廣東先后擔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書記、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等職務。1965年1月任國務院副總理。
1966年6月任中共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兼中央宣傳部部長。同年8月,在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上成為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文革”顧問,成為當時名列毛澤東、林彪、周恩來之后的中央第四號領導人。
陶駟駒(1935.4-——),江蘇省靖江縣人。1990年12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部長.
長期在公安部工作,曾任中共中央軍委辦公廳秘書(葉劍英元帥英文秘書)。1983年任公安部副部長。1990年12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部長(第9任1990.12-1998.3)兼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第一政治委員、中共公安部黨組書記。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1998年3月當選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九屆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03年3月連任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十屆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陶弘景:(452-536)南朝秣陵人,字通明。工草隸,好道術;齊高帝時,為諸王侍讀,梁時隱於句曲山,自號華陽隱居;武帝時,禮聘不出,然朝廷大事,無不諮詢,時稱為“山中宰相”;卒贈大中大夫,諡貞白先生。著述甚多,其本草集注一書,是將本草經依藥性與種屬重新整理而成。
陶守立:池陽(今安徽省貴池)人,五代時南唐畫家。長于釋像鬼神、庭園殿閣、子女奴隸、車馬山水、靡不精妙。
陶復亨:新昌(今屬浙江省)人,宋末元初詩人。元初充興國軍教授。以文行名,有《梅花百詠》。
陶宗義:浙江省黃巖人,元末明初書學理論家、文學家,號南村。能詩工書,工小篆,著有書學理論書《書史會要》。另有《南村輟耕錄》、《南村詩集》等。
陶峙岳上將
陶峙岳(1892-1988),原名陶紀常,又名鋤,字岷毓,學名紀常,湖南省寧鄉縣人。1949年率部起義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1982年9月,以90歲的高齡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一名年齡最長的新黨員。
大革命時期,1911年參加武昌起義后加入同盟會。1916年畢業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曾任湘軍營長、團長。1926年參加過北伐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國民革命軍獨立第2師團長,第40軍三師副師長、師長,第八師旅長、師長。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任國民黨陸軍第77軍軍長,參加淞滬抗戰,后任國民黨軍第1軍軍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國民黨軍第34集團軍副總司令員,第37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河西警備司令部總司令,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新疆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1949年率部在新疆起義,后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按照毛澤東關于軍隊參加生產建設工作的指示,新疆駐軍開始屯墾戍邊。1954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兵團、第22兵團和第5軍合編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任新疆軍區副司令員兼第22兵團司令員,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新疆軍區副司令員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參與領導了新疆的建設和開發,為把新疆建設成“塞外江南”做出了重要貢獻。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四、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功勛榮譽章。
陶勇中將
陶勇(1909-1971),原名張道庸。安徽省霍丘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軍游擊隊排長、副連長、連長,中共鄂豫皖邊區分局保衛隊隊長,紅4軍12師35團連長,第10師28團營長、副團長、團長,紅9軍第27師81團團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副參謀長,蘇皖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三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第一師三旅旅長兼蘇中軍區第四軍分區副司令員,中共華東黨校大隊長,蘇浙軍區第三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野戰軍第八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新四軍第一師副師長,華東野戰軍第四縱隊司令員,第三野戰軍23軍軍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第九兵團副司令員,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九兵團代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海軍上海艦隊司令員,海軍副司令員兼東海艦隊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是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誣陷和迫害。
陶漢章少將
陶漢章(1917-——),江西省進賢縣人。出身于五代書香世家,1931年就讀洪都中學。初中畢業后,考入馮玉祥的汾陽軍官學校。1933年在吉鴻昌領導的抗日同盟軍司令部當參謀,追隨吉鴻昌反蔣抗日。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湘贛軍區紅軍學校第4分校教員、主任教員,湘鄂川黔軍區紅軍學校第6分校教務主任,紅2軍團教導營副營長、營長,慶陽步兵學校隊長兼教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部隨營學校教員、支隊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2分校軍教科科長、訓練部副部長,晉察冀軍區平北軍分區參謀長,平西軍分區參謀長,晉察冀軍區直屬機動旅參謀長,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2旅參謀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冀中軍區副參謀長,冀中野戰軍參謀長,晉察冀野戰軍第3縱隊參謀長,晉察冀軍區軍政干部學校副教育長,1949年任華北軍政大學教育長。參加了大同集寧、正太、石家莊、平漢路破擊戰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訓練部副部長、軍事科學研究部副部長、部長,訓練總監部科學條令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戰術研究部副部長,廣州軍區參謀長,1973年初任軍政大學副校長,軍事學院副院長、顧問。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平生著述頗豐,約有100余萬字,著有17萬字的《軍事問答一百題》(1933)、17萬字的《游擊戰術綱要》(1937),改編有35萬字的《參謀工作》(1947),編寫有《亞熱帶山岳叢林戰斗要則》(1974),出版有《未來衛國戰爭初期的司令部工作》(1980)、《現代條件下司令部工作》(1983)、《孫子兵法概論》(1985)等。
陶國清少將
陶國清(1911-1992),原名陶明和,安徽省金寨縣人。1929年參加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金寨縣鄉游擊隊中隊長、大隊長、紅四方面軍總醫院第3分院政治部科長、紅4軍12師連長,第10師連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5旅769團營長、副團長,第13團副團長、團長,太行軍區2團團長,第5軍分區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豫北指揮部司令員,太行軍區副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后,任平原軍區聊城軍分區司令員,河北軍區邯鄲軍分區司令員,山西省軍
區副司令員。
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陶伯鈞上將
陶伯鈞(1936.12-——),吉林省永吉縣人。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5年第6炮兵學校畢業。196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團司令部作訓參謀,1971年任師司令部偵察科副科長,1976年任團參謀長,1979年任武漢軍區炮兵司令部作訓處副處長、處長,1981年任陸軍某師參謀長,1983年任武漢軍區司令部炮兵部部長、陸軍某軍副軍長。1985年任成都軍區參謀長,1992年任廣州軍區副參謀長,副司令員。1996年1月至2001年任廣州軍區司令員。是中國共黨第十三次、十四次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
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91年晉升為中將軍銜,1998年晉升為上將軍銜。
陶希晉將軍
陶希晉(1908-1992),江蘇省溧陽縣人。1926畢業于江蘇省常州中學,中央大學法學院肄業。著名法學家,新中國第一位國務院法制局局長。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至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江寧區反蔣暴動行動委員會主任。1932年任石家莊市委書記,參與組織領導正太鐵路職工運動,中共正太沿線鐵委書記,中共晉中特委、晉冀地委、晉東地委書記,中共中央宣傳部秘書,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駐石家莊第12執行小組中共代表(授予解放軍少將軍銜),中共晉冀魯豫軍區、華北人民政府秘書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秘書長,政務院政法委員會秘書長。1954年11月任國務院秘書長、國務院參事室主任兼法制局局長,中共中央政法干部學校副校長,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委副主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副主任等職。是中國共產黨第八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律委員會顧問。
1992年因病逝世,享年84歲。生前一貫重視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工作,堅決主張“依法辦事”是加強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的中心任務。主持編制新中國新六法《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行政法》、《行政訴訟法》。著有《學習刑法中的幾個問題》,合編(總編陶希晉,主編劉春茂)有《中國民法學知識產權》等。
陶保桓烈士
陶保桓(1910-1937),廣西省融縣(今融水苗族自治縣)人。1936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3年9月考入廣西師范專科學校。在中共黨員教師引導下,加入反帝反法西斯同盟,成為該同盟實際領導人。1936年,到國民黨第15軍政治部工作,團結進步青年宣傳抗日。11月,任中共桂林柳江縣委委員。1937年因身份暴露,遂轉移到柳州中學任教,建立中共柳州支部,任支部書記。
陶斯亮副會長
陶斯亮(1941-——),女,籍貫湖南省祁陽縣人(原國務院副總理陶鑄的女兒),出生于陜西省延安。196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7年參加工作,大學本科學歷。
1945年入延安保育院。少年時隨父母(曾志)在廣州生活、讀書。1961年就讀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1967年畢業。1968年起先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7醫院、解放軍第26醫院和空軍總醫院醫生。25年的從醫經歷,習慣了醫生的社會角色。1987年調任中共中央統戰部六局副局長。1991年放棄了公務員身份和副局級待遇,到成立不久的中國市長協會任副秘書長、秘書長,同時兼任中國醫學基金會副會長、會長。2001年起任中國市長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兼任中國醫學基金會副主席。
陶行知主任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原名陶文溶、陶知行,安徽省歙縣人。1914年畢業于金陵大學,后赴美留學。1917年回國,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教務主任,推行平民教育。1919年“五·四”運動后,反對“沿襲陳法,異型他國”,從事平民教育運動,創辦曉莊師范。是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0年4月,國民黨反動政府以“勾結叛逆,陰謀不軌”為借口,武力封閉曉莊學校。陶行知受到通輯,被迫臨時避難日本。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報》總管理處顧問,對當時《申報》的革新起了相當大的作用。1932年起,先后創辦了“山海工學團”,“晨更公學團”,“勞工幼兒團”,首創“小先生制”,成立“中國普及教育助成會”,開展“即知即傳”的普及教育運動。1934年主編《生活教育》半月刊。7月,正式宣布將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當選為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執行委員和常務委員。7月與沈鈞儒、鄒韜奮、章乃器聯合發表《團結御侮宣言》,毛澤東主席復信表示支持。接著,受全國救國聯合會的委托,擔任國民外交使節,出訪歐、美、亞、非28個國家和地區,出席“世界和平大會”,“世界新教育會議”第七次年會,“世界青年大會”,“世界反侵略大會”,當選為世界和平大會中國執行委員。為光大中華民族在國際舞臺上的形象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8月回國路過香港,倡導舉辦了“中華業余學校”,推動香港同胞共赴國難。1939年7月,在四川重慶附近的古圣寺為兒童創辦育才學校,培養有特殊才能的兒童。1945年當選為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1月在重慶創辦社會大學,推行民主教育。后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獨裁,爭民主,反內戰,爭和平的斗爭。民主戰士李公樸、聞一多遭國民黨特務暗殺,他被列為黑名單上的第三名。他一面作好“等著第三槍”的犧牲準備,一面繼續堅持斗爭,視死如歸,始終站在民主運動的最前列。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國家多難、民族危急之秋度過的,他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與勞苦大眾休戚與共,與共產黨人親密無間,為人民教育事業,為中國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爭事業鞠躬盡瘁,奮斗終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著作宏富,論述精當,與當前的社會主義教育學息息相通,堪稱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
陶成章烈士
陶成章(1878-1912),字希直,號煥卿,筆名漢思、巽言等,自稱匋耳山人。浙江省會稽縣(今紹興市)陶堰鎮人。1904年與蔡元培等組建光復會,1905年與徐錫麟創辦大通學堂,1906年在日本加入同盟會,為留日會員浙江分會會長。是清末反清革命團體光復會的創建人和主要領導人之一,杰出的民主革命家。
幼讀私塾,少有志向。1894年(光緒二十年)甲午戰爭慘敗,遂萌發反清革命之志,以排滿反清為已任。曾兩次赴京刺殺慈禧太后未果。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只身東渡日本入成誠學校學習陸軍。翌年回國,赴浙東各地聯絡會黨。1904年冬與龔寶銓等在上海組織光復會,成為會中重要領袖,并推蔡元培為會長。1905年與徐錫麟創辦大通學堂,遍招浙東會黨骨干入學。1906再渡日本加入同盟會,任同盟會駐日浙江分會會長。次年回國,任教于蕪湖中學,作為革命活動的重要據點,聯絡皖浙起義,事敗避走日本。1908年4月,擔任中國同盟會機關刊物《民報》編輯人,在宣傳中著重闡發傳統民族思想。同年春夏間回國,準備聯合江蘇等五省會黨,成立革命協會。9月赴南洋籌集經費,并曾去緬甸擔任《光華日報》主筆。由于性情偏狹,不能容人。為了向南洋華僑募捐,請孫中山作函介紹。孫中山沒有同意,遂與同盟會南洋支部產生矛盾,要求同盟會總會免去孫中山的總理職務,但沒有成功。1910年2月在日本東京重組光復會,任副會長,會員大抵是同盟會中對孫中山不滿的人。這時陶的政治主張是“專主個人運動”,特別是從事暗殺活動。曾辦《教育今語》雜志,作為通信機關。隨后,重赴南洋等地活動。1911年(辛亥)4月,同盟會在廣州發動起義,事敗,陶與尹維峻、尹銳志姐妹在上海組織銳進學社,作為內地活動機關。武昌起義爆發,從海外歸國。杭州光復,被舉為浙江軍政府總參議。并為上海起義的主要組織者,率部參與攻克南京之役。又積極準備北伐,設北伐籌餉局、光復軍司令部于上海,任總司令,招募士兵。
陶成章短暫的一生,為革命不辭辛勞,聯絡會黨,募集軍餉,指揮戰斗,為辛亥革命的功臣。沒有死在清政府的屠刀下,卻死在黨人的槍口下,這是革命黨人的悲哀。
陶武先1948年8月生,四川射洪人,現任四川省委副書記、省政協副主席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陶氏全部名人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陶氏全部名人吧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