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覺民
2011-10-22
5919次
1人
1個
1個
0人
林覺民,福建閩侯人,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早年留學日本,參加同盟會,從事反清革命活動。 1911年春抵香港,準備在廣州發動起義,4月24日夜寫下感人至深的《絕筆書》。這是他給妻子的遺書,寫道:“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吾充否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于啼哭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div id="rblhbjnn" class="spctrl" style="height: 14px; line-height: 14px; font-size: 12px; overflow-x: hidden; overflow-y: hidden; "> 1911年4月27明清宣統三年三月二十九日)林覺民參加
黃興領導的廣州起義,進攻總督衙門,不幸受傷被捕。入獄后進行絕食斗爭,后被清朝殺害,葬于廣州黃花崗,為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1] 林覺民是一個風流倜儻的才子。他二十歲的時候東渡日本留學。諳熟日語之外,他還懂得英語和德語。林覺民比
魯迅小六歲,是一個現代知識分子,可以從容地出入國際性舞臺。我的心目中,林覺民的形象將英雄與鄉親有機地統一起來了?!?div id="rblhbjnn" class="spctrl" style="height: 14px; line-height: 14px; font-size: 12px; overflow-x: hidden; overflow-y: hidden; ">
辛亥年三月份廣州的那一陣密集的槍聲夾在厚厚的歷史著作之中,聽起來遙遠而模糊。然而,時隔近一個世紀,這一陣槍聲奇怪地驚動了我的庸常生活。我開始在歷史著作之中前前后后地查找這一陣槍聲的意義。
黃花崗烈士殉難一周年之后,孫中山先生在一篇祭文之中流露了不盡的悲愴之情:“寂寂黃花,離離宿草,出師未捷,埋恨千古?!睍r隔十年重提這一場起義,孫中山先生的如椽大筆體現了歷史偉人的高瞻遠矚。他在《
黃花崗烈士事略》序言之中寫道:“……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之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大革命以成?!?div id="rblhbjnn" class="bpctrl" style="height: 30px; line-height: 30px; overflow-x: hidden; overflow-y: hidden; ">
少有大志
14歲時,考入
全閩大學堂,開始接受
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學說。性詼諧,涉口成趣,一座傾倒。
1905年,回鄉與
陳意映結婚。1907年,自費去
日本留學,專攻
日語。
翌年補為官費生,入
慶應大學文科,攻讀哲學,兼習
英文、
德文。此間積極從事革命活動,并加入
同盟會。
回國革命
1911年春,得知黃興、
趙聲等在
香港建立統籌部,籌劃
廣州起義,遂赴香港,后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4月24日夜,在香港給父親及妻子寫下絕命書,“為國犧牲百死而不辭”,情真意切地表達了對親人的愛及為國捐軀的決心。
同年4月27日,
陳更新等率福建志士進入
廣州。下午5時30分,隨黃興勇猛地攻入總督衙門,縱火焚燒督署。沖出督署后,轉攻督練所,途中與清巡防營大隊人馬相遇,展開激烈巷戰,受傷力盡被俘。
英勇就義
清兩廣總督
張鳴岐、水師提督李準親自在提督衙門內審訊,林覺民毫無懼色,在大堂上侃侃而談,綜論世界大勢和各國時事,宣傳革命道理。又在堂上發表演說,談到時局險惡的地方,捶胸頓足,憤激之情,不可扼抑。他奉勸清吏洗心革面、獻身為國、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被關押幾天,覺民滴水米粒不進,泰然自若地邁進刑場,從容就義,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林覺民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林覺民吧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