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秀
(224~271) 西晉初年大臣、地圖學家。字季彥。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祖裴茂、父裴譖都官至魏尚書令。曹爽執政時任命裴秀為黃門侍郎,后坐曹爽之獄而罷官。不久又被司馬昭任為散騎常侍,隨征諸葛誕,參與謀略。司馬炎代魏稱帝后,任裴秀為尚書令。泰始四年(268),官至司空,職在水土,此職務與他在地圖學方面取得的成就有很大關系。
裴秀主持編繪《禹貢地域圖》十八篇,撰著《冀州記》等。在《禹貢地域圖》序中。裴秀總結前人制圖經驗,提出“制圖六體”,即制圖的六項原則。六體是:①分率(比例尺),②準望(方向),③道里(道路里程),④高下(高取下,下為水平直線距離),⑤方邪(方取斜,斜為直線距離),⑥迂直(迂取直,直為直線距離)。六體主要說明繪制地圖必須制定比例尺以及測得地物之間的方向與地物間的水平直線距離,這也就是現代地圖學上的比例尺、方向和距離三要素,為中國傳統地圖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224~271) 西晉初年大臣、地圖學家。字季彥。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祖裴茂、父裴譖都官至魏尚書令。曹爽執政時任命裴秀為黃門侍郎,后坐曹爽之獄而罷官。不久又被司馬昭任為散騎常侍,隨征諸葛誕,參與謀略。司馬炎代魏稱帝后,任裴秀為尚書令。泰始四年(268),官至司空,職在水土,此職務與他在地圖學方面取得的成就有很大關系。
裴秀主持編繪《禹貢地域圖》十八篇,撰著《冀州記》等。在《禹貢地域圖》序中。裴秀總結前人制圖經驗,提出“制圖六體”,即制圖的六項原則。六體是:①分率(比例尺),②準望(方向),③道里(道路里程),④高下(高取下,下為水平直線距離),⑤方邪(方取斜,斜為直線距離),⑥迂直(迂取直,直為直線距離)。六體主要說明繪制地圖必須制定比例尺以及測得地物之間的方向與地物間的水平直線距離,這也就是現代地圖學上的比例尺、方向和距離三要素,為中國傳統地圖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裴秀--地圖學家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裴秀--地圖學家吧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