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家大院”,位于陜縣原店鎮原店村南。當地文化部門稱之為“百鳥朝鳳四合院”,這一名稱緣于院內影壁墻上一幅極為考究的“百鳥朝鳳”磚雕圖案。多年來,當地的老百姓一直習慣地稱其為“兀家大院”。9月26日下午,在陜縣文化局喬周池先生的陪同下,記者領略了這座百年古宅的風貌。在幾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掩映下,一眼望去,久歷滄桑的大院并不醒目。走進古宅,細細品味,才發現它像一座古民宅建筑藝術殿堂:殘存的一磚一瓦一木都使人感受到它當年的莊嚴和神秘。
(一)
古宅坐南向北,占地約1000余平方米,南北長40.14米,東西寬16.1米,分為東、西兩院,以西院為主。據介紹,如果俯視古宅,其整體格局呈一繁體“喜”字。盡管院門前象征著威嚴的九級石階已被“漲起來”的土層埋沒,但站在院門口,望著仍超出地表七八米的大門樓,足以讓人產生一種莫名的敬畏感。門外兩側的墻壁上,幾乎每塊磚上都刻有精美的幾何圖案,就連門楣上也均勻分布著花卉的雕刻。這些凹凸不平的圖案錯落有致,中間還點綴著凸起的仿木磚檐。兩扇厚重的木質大門,不知被開啟過多少次,卻仍無絲毫變形。
進入院內,迎面是一堵四五米高的長方形影壁墻。影壁墻上的磚雕是這座古宅的藝術精髓,外圍被20多個大小不等的方格包圍,每個方格中分布有不同的磚雕圖案。上下兩組圖案對稱,拼成了一幅“百鳥圖”。這些“花叢”中的“鳥兒”形態各異,或飛或棲或鳴,無不栩栩如生。兩邊則是各式磚雕盆景。影壁墻的中間是一個比較大的方格,雕刻著纏枝花蕾。大方格的中央是一個圓環,圓環中一只無頭“鳳凰”立于枝頭展翅欲飛。據當地村民講,由于磚雕圖案上的花鳥形象太逼真,在影壁墻建好的當晚,便引來了無數不知名的鳥兒。它們在院內夜夜不停地鳴叫,使主人和鄰居無法入眠。后來有人一氣之下就把正中央那只“鳳凰”的頭打掉,大院里才恢復了寧靜。
過影壁墻向右拐進入門廳。門廳建筑極為考究,門廳的高度、寬度、建筑材料以及局部的裝飾的考究都遠遠超過正房。相通的5間門廳約有150平方米,廳深約8米,寬約20米,門廳的南面與大院相連,顯得非常開闊。門廳采用框架式結構,即先立木質框架,后進行墻體修建,框架與墻體相互獨立,也即所謂的“墻倒屋不塌”的建筑風格。站在門廳抬頭上望,屋頂選用的椽、檁、梁等木料,粗細勻直。經過清漆處理過的椽木,雖經過數百年風雨洗禮,仍熠熠發亮,完好如初。每個橫梁下都嵌有彩畫木雕,柱子與橫梁交叉的伸出部分有龍頭形木雕;柱基采用獸形雕刻的石墩。正中間脊檁上一長方體木板上的字跡“(‘山’下‘一’‘日’)大清道光拾貳年歲次壬辰柒月戊申貳拾捌日壬申甲辰時豎柱上梁,宅主布政司經歷兀禮夫率男××同創建”清晰可辨。關于門廳的功用說法不一,有說門廳為主人的會客場所,另說為供奉先祖牌位所用。
門廳與正房南北相對,正房原為5間,現存3間。正房前面是東西對稱的廂房各4間,這就是西院的內院,外院與內院由一造型別致的小門樓隔開。木質的小門樓經多年風化,現已有些搖搖欲墜。清代咸豐九年懸掛于小門樓的一木質牌匾“文曲高聳”也被棄之一隅。小門樓外側是兩座對稱耳房,屬院中最低檔房屋,據說是“下人”所居住。西院的正房、廂房、耳房全部是兩層閣樓式房屋,房內鋪設的樓板至今仍能承載重物,屋前都有廊檐,屋的高度依次降低,房屋頂及過廊的拐角處幾乎都鑲嵌有不同的木質彩色圖案紋飾。
在感受豪宅主人當年生活奢華的同時,記者也驚嘆當時的建筑技藝和建筑質量。現存房屋的磚體墻基、墻體基本沒有經過任何防護,在裸露了數百年后,其主體建筑仍沒有明顯被損壞的痕跡。
(二)
據說,“兀家大院”是明代當地一位兀姓人在皇室供職時所建,但具體年代及原宅主身份已無資料可考。據說,原宅主曾官至翰林(唐代以后皇帝的文學侍從官,明清兩代從進士中選拔)。清道光十二年,原宅主的后代兀禮夫任清朝布政司一職(相當于現代的省部級官員)。他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對原宅進行了擴建和修繕,初步形成了“兀家大院”的雛形——“兀家寨”。后來兀家家道中落,“兀家寨”被其子孫變賣。“兀家寨”的正殿一直保存至上世紀60年代,在修建隴海鐵路時被拆除。現在村里上了年紀的人都曾目睹過“兀家寨”的風采,據稱,其規模和豪華程度遠遠超過現存的“兀家大院”,“兀家大院”充其量只是“兀家寨”的一個“家眷院”。
近幾年,河南省文物局的專家們先后多次前來考察,都對“兀家大院”的文物價值給予了充分肯定。但由于其現存規模有限,一直未能將其列入“省級保護文物單位”。盡管如此,“兀家大院”——這座豫西古宅的聲名卻日漸響亮,也吸引來了眾多的文物和旅游愛好者。同時,河南省有關部門的關注和紛至沓來的游人給當地文物、旅游部門提了醒。據了解,陜縣縣政府已經把“兀家大院”擬定為陜縣旅游資源開發的一個重要景點,讓這一濃縮型的古宅折射出明清時期豫西地區貴族庭院的建筑風貌。
目前,“兀家大院”仍由村里幾戶兀姓人家居住,他們對原建筑都進行過不同程度的改造,有些地方已看不出原貌。在工行陜縣支行工作的汪先生對此院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曾先后數次來大院,并拍攝了大量的照片。他曾有過把古宅“承包”下來進行開發的念頭,但經內行人一核算,修繕古宅大約需要10萬元,所以“承包”一事就暫時放到了一邊,但他心里始終放不下這座古宅,每隔一段時間,他都要來看看這座古宅,而且每次來,他都會生出無限感嘆:百年古宅正一天天地離人們遠去。
談到古宅的保護,陜縣文化局喬周池介紹,因為古宅的產權仍在住戶的手中,文物部門只能對這些住戶進行一些提醒。他感嘆道,文物是不會再生的,真希望這座古宅能早日得到保護。
洗去了數百年的奢華,淹沒了往日豪宅曾有的氣派,如今的“兀家大院”已盡顯遲暮之態,殘破之相俯拾皆是,已經走過了上百年歷程的“兀家大院”還能“挺”多久呢?
(一)
古宅坐南向北,占地約1000余平方米,南北長40.14米,東西寬16.1米,分為東、西兩院,以西院為主。據介紹,如果俯視古宅,其整體格局呈一繁體“喜”字。盡管院門前象征著威嚴的九級石階已被“漲起來”的土層埋沒,但站在院門口,望著仍超出地表七八米的大門樓,足以讓人產生一種莫名的敬畏感。門外兩側的墻壁上,幾乎每塊磚上都刻有精美的幾何圖案,就連門楣上也均勻分布著花卉的雕刻。這些凹凸不平的圖案錯落有致,中間還點綴著凸起的仿木磚檐。兩扇厚重的木質大門,不知被開啟過多少次,卻仍無絲毫變形。
進入院內,迎面是一堵四五米高的長方形影壁墻。影壁墻上的磚雕是這座古宅的藝術精髓,外圍被20多個大小不等的方格包圍,每個方格中分布有不同的磚雕圖案。上下兩組圖案對稱,拼成了一幅“百鳥圖”。這些“花叢”中的“鳥兒”形態各異,或飛或棲或鳴,無不栩栩如生。兩邊則是各式磚雕盆景。影壁墻的中間是一個比較大的方格,雕刻著纏枝花蕾。大方格的中央是一個圓環,圓環中一只無頭“鳳凰”立于枝頭展翅欲飛。據當地村民講,由于磚雕圖案上的花鳥形象太逼真,在影壁墻建好的當晚,便引來了無數不知名的鳥兒。它們在院內夜夜不停地鳴叫,使主人和鄰居無法入眠。后來有人一氣之下就把正中央那只“鳳凰”的頭打掉,大院里才恢復了寧靜。
過影壁墻向右拐進入門廳。門廳建筑極為考究,門廳的高度、寬度、建筑材料以及局部的裝飾的考究都遠遠超過正房。相通的5間門廳約有150平方米,廳深約8米,寬約20米,門廳的南面與大院相連,顯得非常開闊。門廳采用框架式結構,即先立木質框架,后進行墻體修建,框架與墻體相互獨立,也即所謂的“墻倒屋不塌”的建筑風格。站在門廳抬頭上望,屋頂選用的椽、檁、梁等木料,粗細勻直。經過清漆處理過的椽木,雖經過數百年風雨洗禮,仍熠熠發亮,完好如初。每個橫梁下都嵌有彩畫木雕,柱子與橫梁交叉的伸出部分有龍頭形木雕;柱基采用獸形雕刻的石墩。正中間脊檁上一長方體木板上的字跡“(‘山’下‘一’‘日’)大清道光拾貳年歲次壬辰柒月戊申貳拾捌日壬申甲辰時豎柱上梁,宅主布政司經歷兀禮夫率男××同創建”清晰可辨。關于門廳的功用說法不一,有說門廳為主人的會客場所,另說為供奉先祖牌位所用。
門廳與正房南北相對,正房原為5間,現存3間。正房前面是東西對稱的廂房各4間,這就是西院的內院,外院與內院由一造型別致的小門樓隔開。木質的小門樓經多年風化,現已有些搖搖欲墜。清代咸豐九年懸掛于小門樓的一木質牌匾“文曲高聳”也被棄之一隅。小門樓外側是兩座對稱耳房,屬院中最低檔房屋,據說是“下人”所居住。西院的正房、廂房、耳房全部是兩層閣樓式房屋,房內鋪設的樓板至今仍能承載重物,屋前都有廊檐,屋的高度依次降低,房屋頂及過廊的拐角處幾乎都鑲嵌有不同的木質彩色圖案紋飾。
在感受豪宅主人當年生活奢華的同時,記者也驚嘆當時的建筑技藝和建筑質量。現存房屋的磚體墻基、墻體基本沒有經過任何防護,在裸露了數百年后,其主體建筑仍沒有明顯被損壞的痕跡。
(二)
據說,“兀家大院”是明代當地一位兀姓人在皇室供職時所建,但具體年代及原宅主身份已無資料可考。據說,原宅主曾官至翰林(唐代以后皇帝的文學侍從官,明清兩代從進士中選拔)。清道光十二年,原宅主的后代兀禮夫任清朝布政司一職(相當于現代的省部級官員)。他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對原宅進行了擴建和修繕,初步形成了“兀家大院”的雛形——“兀家寨”。后來兀家家道中落,“兀家寨”被其子孫變賣。“兀家寨”的正殿一直保存至上世紀60年代,在修建隴海鐵路時被拆除。現在村里上了年紀的人都曾目睹過“兀家寨”的風采,據稱,其規模和豪華程度遠遠超過現存的“兀家大院”,“兀家大院”充其量只是“兀家寨”的一個“家眷院”。
近幾年,河南省文物局的專家們先后多次前來考察,都對“兀家大院”的文物價值給予了充分肯定。但由于其現存規模有限,一直未能將其列入“省級保護文物單位”。盡管如此,“兀家大院”——這座豫西古宅的聲名卻日漸響亮,也吸引來了眾多的文物和旅游愛好者。同時,河南省有關部門的關注和紛至沓來的游人給當地文物、旅游部門提了醒。據了解,陜縣縣政府已經把“兀家大院”擬定為陜縣旅游資源開發的一個重要景點,讓這一濃縮型的古宅折射出明清時期豫西地區貴族庭院的建筑風貌。
目前,“兀家大院”仍由村里幾戶兀姓人家居住,他們對原建筑都進行過不同程度的改造,有些地方已看不出原貌。在工行陜縣支行工作的汪先生對此院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曾先后數次來大院,并拍攝了大量的照片。他曾有過把古宅“承包”下來進行開發的念頭,但經內行人一核算,修繕古宅大約需要10萬元,所以“承包”一事就暫時放到了一邊,但他心里始終放不下這座古宅,每隔一段時間,他都要來看看這座古宅,而且每次來,他都會生出無限感嘆:百年古宅正一天天地離人們遠去。
談到古宅的保護,陜縣文化局喬周池介紹,因為古宅的產權仍在住戶的手中,文物部門只能對這些住戶進行一些提醒。他感嘆道,文物是不會再生的,真希望這座古宅能早日得到保護。
洗去了數百年的奢華,淹沒了往日豪宅曾有的氣派,如今的“兀家大院”已盡顯遲暮之態,殘破之相俯拾皆是,已經走過了上百年歷程的“兀家大院”還能“挺”多久呢?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兀拓強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兀拓強吧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查看更多討論帖>> | ||||||||||||||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