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Gou)
(一)敬姓來源:
(1)出自媯姓,以謚號為氏,春秋時陳厲公的兒子仲,謚號為敬,史稱敬仲,其后人以敬為氏。
(2)改姓,清代四川人茍華南,高宗令他改姓敬氏。(此處我認為是 建立在第一條基礎上的)
(二)郡望堂號:
郡望:平陽郡(今山西臨汾一帶)。
(三)歷史名人:
任潁川丞,清同郭柳 討武氏亂,名并袁張。
上聯說隋代蒲坂人敬肅,字弘儉,開皇初年任安陵令,后歷任秦州、衛州司馬,煬帝時官潁川郡丞。為人正派耿直,為官清廉能干,晚年離職時,家無余財。當時大臣薛道衡說他"心如鐵石,老而彌篤(更甚)";大臣蘇威說:"守、令以清廉出名的,第一是柳儉(弘化太守),其次是郭絢(涿郡丞)、敬肅。"
下聯說唐代絳州太平人敬暉,字仲曄,年輕時舉明經,圣歷初年官衛州刺史、中臺右丞。當時,女皇武則天寵信權臣張易之、張宗昌兄弟,放縱武氏親族為非作歹,政治敗壞。敬暉與大臣袁恕己、張柬之、崔元(日韋)、桓彥范等隊,討伐武氏之亂,殺張氏二兄弟,因功加金紫光祿大夫,任侍中,封平陽郡王。后又被武三思(武則天的侄子)貶為崖州司馬,被廣州都督周利貞害死。
北宋大臣文彥博,先祖本姓敬,因避石敬璜諱,其祖父改姓文。至后漢,復姓敬。但到了北宋,又因宋太祖趙匡胤祖父趙敬諱,其祖父又不得不改姓文。正確的讀音。
概而言知,即敬姓原于春秋時陳厲公的兒子仲,謚號為敬,史稱敬仲,其后人以敬為氏。到后唐時期,石敬塘割讓燕云十六州. 讓中原兒女蒙羞,敬姓家簇因本姓與石敬塘中的敬相同,為避其名諱故全部改姓,分撤為茍”姓和“文”姓。隨作時代的變遷,后來一部份恢復了敬”姓,一部分沒有恢復,至今還姓“茍”和“文”,還有一部份就是當初字未改變而讀音卻成了“gou”音,至今卻還未恢復正確的讀音.
敬(gou) :四川省南部縣升鐘鎮馬鞍山敬姓族簿記載(民國初期,老前輩敬國莆、敬心梧等組織編寫馬鞍山敬姓四大房族簿),敬氏原系出皇帝之裔,春秋時衛通授業于述圣,子思子得聞圣學,希罕間敬參以忠直著閱數十傳。始祖敬公諱保字仲安,原配羅老太君。明初居陜西鳳翔府早掇巍科歷宦。黃明敕授,吏部員外郎。歷任建陽、臨津縣知縣,后改遷劍閣于王母溝自今香城寺西溝,敬保墳是也祖妣羅儒人生五子,長德隆、次德茂、三德明、四德新、五德用。五子,五房,五世孫。德明后裔敬釧,正德辛酉科舉人,歷任山東直穎沂州保祖十一世孫。德用后裔敬顯榮,明太學生,歷任云南昆明縣知縣。德隆分支異縣先世無傳。德明分支龍孔山,敬家巖,生二子,長子文祥,二子文彬。祥之后分支閬中縣復興場黎家壩,遷居東溪溝,生子敬琰號妙清,次敬珩號國清。德新分支異縣先世無傳。德用分支白殿廟,黎家灣、敬家河、平樂溝,宛泉山,田家灣、敬家嘴、敬家灣,又分支碑畢廟、敬家壩老土地、敬家灣、觀子簿、金魁埡。后由白殿廟幾處分支潼川、三臺縣、江油縣、漢州。由此觀之雖年遠世湮,祖宗之德化猶存矣如我。祖次德茂,揚氏生世佩氏未考,生敬琰,揚氏生耀廷,揚氏生二子,長子大珂,李氏生三子,長子仕美任氏,次子仕文揚氏、向氏,三子仕學敬氏。次大貴李氏、張氏、胡氏,生二子,長仕元任氏,次仕德宋氏。我祖長大珂遷居東觀山,生三子,美、文、學,抱一子羅映山更名敬映山。我祖仕美號東溪,任氏生胤壽,生翰、佩、璉、攀、瑞,敬翰蒲氏生二子,長子友顏,府學生員,次子友曾。在馬鞍山敬姓稱呼都讀gou,并有地名敬(gou)家山,老輩人稱馬鞍山是“老家頭”。敬姓柏樹埡公正碑中記載生男安名的字派:文朝心國正,天宗承先澤。尚懷丕常志,崇學紹大賢。作述鐘明德,思遠錫鴻光。永保仁長久,履元延萬世。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敬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敬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