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1)源于羋姓,楚公族有酒是。(《路史》)(2)以官名為姓氏。“《周官》酒正,因官命氏。”(《姓氏考略》)酒正為《周禮·天官》屬官,掌管造酒。明有酒好德。本文引自河南人民出版社91年王萬邦《姓氏詞典》,《姓氏詞典》第178頁。
喜歡研究姓氏的朋友,有問題或其他,請聯系偶:QQ,492500703 信箱hanxueting_520@yahoo.com.cn
#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家譜資料研究中心專家說,"酒"姓有四種來源:其一,春秋時,楚公族有酒姓;其二,戰國時,晉靜公之孫名"俱酒",其后人以名為氏;其三,周官有酒正,因官為姓氏;其四,匈奴人,甘肅酒泉郡,因鑿井,井水的味道如酒,當地人就以酒為姓,旺族在江陵.(酒偉摘自"陽城人在線"網站)
#
據酒偉不完全統計,已知酒姓居住地河南(濟源、新鄉、洛陽、濮陽、衛輝、開封、安陽、鄭州、周口、太康、平頂山、林縣、內皇),河北(滄州、衡水、阜城、冀州、石家莊、正定,保定,張家口),北京,天津,上海,湖南(益陽),山西(臨汾、晉城、陽城),遼寧(沈陽),吉林(長春),浙江(寧波),陜西(西安,蒲城)云南(昆明、宜良、東川),內蒙古(包頭),青海(西寧),四川(什邡、彭縣),山東(濟南、淄博、新泰),新疆(伊犁),廣東(深圳)安徽(合肥、淮南),寧夏(石嘴山),福建(寧德),臺灣(桃園)等22個省市。(信息有限,如有錯誤請告之)。
#
酒姓
酒[酉、酒,讀音作lǐ(ㄌㄧˇ),不可讀作jiǔ(ㄐㄧㄡˇ)]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廷官酒正,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據史籍《萬姓通譜》記載:“周官有酒正,因官命氏?!?br />酒正,西周武王所設,隸屬于天官,掌管有關釀酒之事,為諸酒官之長,別稱為大酋。在典籍《周禮·天官》中記載:“酒正掌酒之正令,以式法授酒材?!笔椒?,就是釀造制作酒的技術與方法,著名東漢時期的經學家鄭玄注釋:“作酒既有米曲之數,又有功沽之巧?!?br />酒正在晉朝時期稱作酒丞;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則稱為酒吏;南梁稱之為酒庫丞;到了隋、唐時期,丞廷專設良醞署,并設置了酒令、酒丞各一名;在宋朝時期則稱為酒務;金國時期稱為酒坊使,到明朝時期則設置了酒醋面大使,皆為掌管制作、受用、商販酒之官職。
酒正之類官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和職業為姓氏者,稱酒氏。
第二個淵源:源于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公族后裔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路史》記載:“楚公族有酒氏?!?br />少典氏第二十代、黃帝軒轅氏第九代季連,羋姓,季連氏。其裔至少典氏第六十七代、黃帝軒轅氏第五十六代楚頃王襄,名熊橫,遷都于陳。其后有酒氏。
楚頃王襄的后裔子孫中有分封在酒邑者。古酒邑,在今江蘇楊州西門一帶地區,遂以邑為姓氏,稱酒氏。
第三個淵源:源于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學官博士祭酒,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漢朝時期,朝廷設置博士祭酒官位,總管朝廷教育機構國子學或大學。西晉時期改為國子祭酒,隋朝時期改為國子監祭酒,為國子監的總管。到清朝末期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廢除國子監,改設學部,將國子祭酒改稱為學部尚書。
祭酒,就相當于教育部部長,負責為當朝統治者培養國家良才,首輔帝王國君的子孫。
在祭酒的后裔中,有以祖上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酒氏。
二.遷徙分布:
今河南省的濟源市、新鄉市、洛陽市、濮陽市、衛輝縣、開封市、安陽市、鄭州市、周口縣、太康縣、平頂山市,河北省的滄州市、衡水市、阜城縣、冀州市、石家莊市、正定縣、保定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湖南省的益陽市,山西省的臨汾市、晉城市、陽城縣,遼寧省的沈陽市,吉林省的長春市,浙江省的寧波市,陜西省的西安市、蒲城縣,云南省的昆明市、宜良縣,內蒙古自治區的包頭市,青海省的西寧市,四川省什邡縣,山東省的濟南市、淄博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市等地區,均有酒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號:
1.郡望:
洛陽郡: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漢、魏兩朝時治所均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洛水北岸。東漢、三國魏、西晉、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新莽、唐、五代粱、晉、漢、周、北宋、金都以此為陪都。隋、唐兩朝移治到漢城以西九公里處一帶地區。
咸陽郡:咸陽是享譽海內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周郝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前338年)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在涇渭之交營建宮城,并遷都于此。因“地處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陽”,故名咸陽。中經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五代,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帝國,直至西漢初年,這里作為戰國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長達一個半世紀之久。將咸陽解讀為中國第一帝國都是當之無愧的。嗣后,歷經西漢、新、西晉、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到隋、唐,咸陽因毗鄰京城長安,而被當作京畿之地和塋藏之野。宋明以下,咸陽作為西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作為溝通中原和西部邊疆的交通孔道,其軍事戰略地位仍然相當顯著。如今,在西安——咸陽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戰略框架下,一個具有重要經濟戰略地位的大都會城市帶正在崛起,咸陽作為西安的后花園,它的建設和發展正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咸陽境內的政區建置,始于夏代。商代,發展到邰、豳、程、犬等方國。周代,以豐、鎬為中心,周圍分布有戈、秦等國。周顯王十五年辛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在秦國全面建立了郡縣政區體制。秦統一后,設內史管理都城咸陽,奄有整個關中地區。秦末,被項羽分為雍、翟、塞三國,號“三秦”。市區以西屬雍,以東屬塞。西漢在關中設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郡,號“三輔”。市境屬扶風、馮翊兩郡,今長武一帶屬上郡。東漢遷右扶風郡治于槐里(今陜西興平市)。三國魏時屬扶風、新平(郡治漆縣,今陜西彬縣)和馮翊郡,西晉屬雍州扶風(郡治池陽,今陜西涇陽)、始平(郡治槐里)、新平三郡及安定郡的一角。前秦在長陵設咸陽郡。北朝時分屬雍州咸陽、安定、北地三郡。唐屬京兆府、邠州。五代分屬京兆府、耀州、乾州,邠州。宋分屬京兆府、耀州、醴州、邠州。金分屬京兆府路的京兆府、乾州、耀州和慶原府的邠州。元屬陜西行中書省奉遠路及其所屬的耀州、乾州,省直屬的邠州。明清屬西安府、乾州,邠州。民國初屬陜西關中道,后分屬第十、二、七、九行政督查專區,北部屬陜甘寧邊區關中分區。建國初,分屬三原、縣、咸陽分區,1950年庚寅合并為咸陽分區,1953年癸巳撤銷咸陽分區,1961年辛丑復置,1968年戊申改為地區。1983年癸亥10月撤銷地區,設立咸陽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廣陵郡:原為戰國時楚國廣陵邑。秦朝時期置廣陵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一帶。西漢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東漢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廣陵(今江蘇揚州),當時轄境包括今江蘇省揚州、儀征、高郵、寶應、金湖等地。唐朝時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蘇江都),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安徽省兩省交界的洪澤湖和六合縣以東、泗陽縣、寶應縣、灌南縣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隋朝時期改為江陽,治所在今揚州。南唐時期又恢復為廣陵原名。北宋朝熙寧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并入江都。(以上內容來自網絡真是與否有待考證--酒偉)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酒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酒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