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氏 介 紹
一、 姓氏源流
徐氏的姓氏來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孫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相傳陷帝有一個孫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有大業。大業娶少典氏女子女華為妻,生下了皋陶,皋陶生三子(另一說是六子)長子伯益,又叫大費。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賜他為嬴姓以外,還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給他,姚女后來生了兩個兒子,其中小兒子叫若木因為他的父親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國。徐國歷經了夏、商、周三個朝代,都是作為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時候,傳到了徐國的32世孫徐君偃,他很聰明,對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愛戴,國力不斷強大。周穆王擔心其長期下去成為后患,便與楚聯合前去鎮壓。徐偃王不忍讓廣大百姓涂炭,只好棄國躲進了彭城一帶的山中。由于他得得民心,跟著姓源流詳介:
早在遠古時期,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主要生活著四個大的部落群體。即西部和中原的炎黃集團,也稱華夏集團;東部的東夷集團;南部的苗蠻集團;東南沿海的百越集團。徐姓的遠古始祖就是東夷集團中的重要首領少昊。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這座山后來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兒子宗于徐,稱為“徐子”,繼續管理徐國。春秋時期,徐國被楚國打敗,國力從此日漸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時候,徐國被吳國所滅,徐國的后裔就稱為徐氏,以國為姓,代代相傳。
徐
東夷集團是以鳥為圖騰的部落群體。這是因為這個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各種鳥類棲息與候鳥遷徙停留的好地方。居住在這兒的人,自然以捕鳥為食,以鳥羽為衣,處處依賴鳥類作為主要生活來源,最后發展到以鳥為圖騰崇拜。對于這一點,從夷字的本義也可看出,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夷,從大從弓,東方之人也。”由此可見,夷人善射,由此亦可推出,這個群體是以射獵為主要的生存方式。孕,生下少昊。少昊長大后,成為本氏族的首領,后又成為整個東夷部落聯盟的首領。開始時以玄鳥,即燕子作為本部族圖騰,后在窮桑即大聯盟首領位時,有鳳鳥飛至,大喜,于是,改以鳳鳥為族神,崇拜鳳鳥圖騰。不久遷都于曲阜,并將所轄部族以鳥命名,分為鳳鳥氏、玄鳥氏、伯趙氏、青鳥氏、丹鳥氏五個部族,在這五個部族之外,又分祝鳩、鵑鳩、鸕鳩、爽鳩、鶻鳩五個氏族,以及鵲雉、鹋雉、翟雉、鵜雉、暈雉五個雉氏族,春扈、夏扈、秋扈、冬扈、棘扈、行扈、宵扈、桑扈、老扈九個扈氏隨著對鳥的圖騰崇拜的加強,逐步開始以鳥為氏族、部落的名稱和標志,再慢慢發展成姓氏。如東夷集團的四大姓偃 (燕)、嬴、子(燕子、小鳥)、鳳 (鳳鳥),大約就是由此而來。
華胥氏有二子,長子太白皋、伏羲氏 ,次子少昊金天氏。少昊,嬴姓,在古代典籍中,也被寫作“少皓”、“少嗥”、“少皋”,名摯(也作質),三皇五帝之一,又被稱作“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窮桑氏”。從少昊的名字中,同樣可以看出其與鳥的關系。摯,即鷙,是一種猛禽。少昊的誕生,存在多種說法,非常具有傳奇色彩。其中一種傳說是其母女節,也稱皇娥,夜夢流星人懷而有族,共二十四個氏族,形成一個龐大的以鳳鳥為圖騰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會。
少昊在位期間,修太昊之法,以鳥名為官名,設工正和農正,分別管理手工業和農業,以發展生產,同時,還“正度量”,即訂立度量標準,并觀測天象,制定歷法,發明樂器,創作樂曲。在他的帶領下,東夷集團得到很大發展。同時,與炎黃集團建立了密切交流關系、繼黃帝之位,成為五帝之一(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少昊金天氏、顓頊高 陽氏)并收養了黃帝的孫子顓頊,統領一切部落,他在位84年,并選定了顓頊為繼統人。少昊去世后葬于曲阜,陵墓在今曲阜市東4公里處,呈金字塔形,底邊長28米,頂邊長9.4米,斜坡高15.2米,上面有廟。整個陵園占地11萬多平方米,有宮門、享堂、配殿、石坊等建筑組成。
少昊去世后,部落聯盟由黃帝的孫子,二十歲的顓頊接掌。顓頊,號高陽氏,三皇五帝之一。自幼聰明過人,相傳十歲時便成南北長240米,東西長一百三十余米,有寶城、享殿和廊房,始建于唐代,重修于宋代。唐、宋以來,每年春秋兩季或改元,皇帝都要遣使告祭。清宣統年間,一場龍卷風攜沙將陵園全部覆蓋。近年來隨沙丘移動,已有部分建筑露出地面。
作為少昊后代的徐姓與顓頊發生關系是在顓頊之后。在所有的徐氏家譜中,徐姓的血緣始祖都是若木,若木的父親是伯益,伯益的父親是皋陶,皋陶的父親是大業,大業的曾外祖父的先祖就是顓頊
為本部落首領,率族眾遷往東夷集團所在地,可到底是因為什么原因而率族眾遷到東夷集團所在區域窮桑一帶,已不可考,但其深得少昊信任卻是毋庸置疑的。八年之后,少昊去世,顓頊繼位,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不久,將統治中心遷回中原,即今河南濮陽一帶,許多東夷部落也跟著內遷。在位七十八年之后,年近百歲的顓頊方才去世。顓頊陵遺址在今河南省內黃縣三相莊西1.5公里處, 據《史記》等書記載,顓頊的后代孫有個孫女叫女修,一次,女修吞食了一粒燕子(玄鳥)落下來的卵而有身孕,生下一個男孩落聯盟的大首領。大禹對他非常感激,也認為他最賢德,遂選定皋陶為自己的繼承人,并授予他處理政務的權力,準備在適當的時候禪位于他,可不久皋陶即去世,大禹很傷心,就把英(今湖北英山縣)、六(今安徽六安縣)一帶分封給他的后裔。如今,皋陶墓在六安縣城東8公里,六(安)合(肥)公路北側,為圓形土冢,周長97米,頂高6.2米,頂部平面直徑4米,墓前有碑,為清同治八年(1869年)安徽布,取名大業。 這是古老傳說。其實是女修招贅了東夷族男人而 生大業,大業成年后,娶華夏集團少典氏族女子女華為妻,生子皋陶。皋陶,亦名繇、皋繇、、咎陶,字庭堅。
皋陶在虞舜時期,曾擔任了掌管刑罰的士,明五刑,弼五教,使天下無冤獄,以公正、正直著稱。在農業方面,發明了耒、耜等農具,為東夷各氏族部落對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業開發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還參與了大禹的治水工程,與大禹密切合作,不爭功諉過,極力樹立大禹在民眾中的威信。雖然他在“知人”與“安民”等治國方面功勞不在大禹之下,但在舜去世時,卻積極推薦、扶持大禹登舜位,當上了中原華夏部政使吳坤修手書,墓上有黃栗樹一株,形如傘蓋。在墓東14米處,有皋陶祠,為前后兩進四合院式。由于皋陶在當時口碑極好,影響很大,后人為紀念他,亦將六安縣別稱為皋陶城,簡稱皋城。
傳說皋陶有六個兒子(一說三個),其余幾子被封在英、六等地,后陸續建立了英、六、群舒等小王國,只有長子大費(音閉),又稱伯益,與他長期共同輔佐舜和大禹,居功至偉,被舜賜為贏姓,繼承贏姓正統,也就是當上少昊遺留下來的贏姓部落首領。自此之后,他的兄弟,繼承了偃姓,向南發展,偃姓及后來所產生的姓氏即奉皋陶為血緣始祖,而贏姓及所產生的姓氏如秦、徐、趙、黃等則奉伯益為血緣始祖,其后裔主要居留在山東南部或淮河中下游流域,或遠遷西北。
伯益,也被寫作伯翳、伯繁、柏翳、化益,或只稱益,這是因為伯本來就有老大的意思。因佐舜有功,被封于費。因此又叫大費、貫侯:由于原來少昊的贏姓氏族是以鳳鳥為圖騰,伯益被賜姓贏后,自然也就以鳳鳥為圖騰,,“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火燒林木,驅趕禽獸,這就能很快地開辟出大片平地,同時,草木焚燒后的灰燼又是肥料,這樣,極大地便利了氏族部落的發展和農田的開墾,大大加快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呂氏春秋》等書中,還提到諸如“伯益作井”、“化益作井”等故事。這說明,中國古代的鑿井技術是伯益發明的。鑿井技術的發明,大大擴展了古代先民們的生存空間。在鑿井技術未發明之前,先民們只有近河、湖而居,年年雨季還要受其威脅。鑿井技術發明后,先民們可以進入相對遠離河湖的廣大平原地區生存、發展。所以說,對于鑿井技術的發明,無論今天我們用什么樣的詞匯去贊美都不為過。伯益在大禹治水過程中,也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以致于大禹治成為贏姓正統:對于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從他的名字看出,益也寫作繁,而繁據《離騷注》解釋,為“鳳皇別名也”。伯益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具有傳奇色彩和作出過卓越貢獻的英雄人物。傳說伯益通鳥語,能夠調馴鳥獸,“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這在當時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時期,是非常令人驚訝和信服的。伯益還發明了以卦占卜歲時吉兇的辦法。很年輕時,就隨父親皋陶輔佐舜水成功后,向舜匯報時竟說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舜大為贊賞,將本氏族姚姓女子嫁給他為妻,后為他生下兩個兒子:大廉和若木,同時,還對伯益說到:“咨爾費,贊禹功,其賜而皂游,爾后嗣將大出。”舜的話果然沒錯,伯益的贏姓后裔后來分衍出徐、黃、趙、秦、江等十多個姓氏,俱尊他為血緣始祖。
大禹在位時,曾打算將首領位禪讓給皋陶,皋陶去世后,大禹又準備傳位給伯益,并在晚年授政于伯益,讓他協助自己管理所有部落過二百。為了籠絡人心,夏啟一面以隆重之禮安葬伯益,一面將伯益的二兒子若木封于徐,即今天以安徽泗縣為中心的安徽東北部、山東西南部、江蘇西北部一帶。自此之后,徐姓的脈絡開始清晰。徐姓宗族的主支由此繁衍、發展、壯大。若木,也就成了后世徐姓基本公認的血緣始祖。
若木因其父之功,夏禹時被封于徐,建立徐國、氏族事務。臨終時遺命傳位伯益。可伯益與他的父親皋陶一樣,淡于權位,在為大禹守喪三年之后,主動避讓首領位置給禹的兒子啟,自己隱居于箕山之北。啟于是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由于啟的這個行為徹底拋棄了氏族社會長期以來的“公天下”傳統,而代之以“家天下”。為了政權的穩固和長久,有必要對堅持過去傳統的有影響和有實力的氏族勢力與著名人物進行清洗和整肅,聲望卓著的伯益自然不能幸免。據《戰國策》和《韓非子》記載,夏啟即位后,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待政權基本穩固后,開始進攻伯益,夏啟六年,伯益被害,據說已年,其故地在今江蘇西北部及安徽東北部。徐國歷夏、商、周三代為諸侯,周穆王時,傳至三十二世孫徐君偃。當時徐國已很強大。穆王得知后,乘造父駕的車,日夜兼程趕到京都,調軍鎮壓,偃王便棄國出走,躲進彭城(今江蘇徐州)一帶的山中。由于他甚得民心,隨他進山的百姓數以萬計。這座山后來就叫徐山,徐州也因此得名。后周穆王封偃王兒子宗于徐(今江蘇泗洪一帶),仍稱“徐子’。春秋時徐國被楚國打敗,國力逐漸衰弱。至宗十一世孫章禹,于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0年)最終為吳國所并,其后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徐氏。
周朝初年,徐姓氏族已經比較強大,載。《禮記·檀弓》篇中就記錄了徐國大夫容居的回憶:“昔我先君駒王,西討,濟于河。”西討的對象必是周王朝,徐駒王可能是周初時徐國的國君,大軍已到了黃河邊,足見軍力之強。并且,徐國國君也稱王,與周王室平起平坐,這種行為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伯禽在魯時,曾不斷地去征討。《形成一個方國,史書上稱作徐方。由于與商人同屬東夷集團,因而,在周滅商后的商人反叛中,贏姓之徐即使沒參加共同行動,也必然對此表示了極大的理解與支持,這也是周初平叛后沒有分拆商人氏族的原因之所在。但隨著周朝勢力在東方的加強與鞏固,不可避免地會威脅到徐方的利益與生存。于是,徐方與周朝爆發了不止一次的戰爭,結果是互有勝負。這在先秦及后世相關文獻中都有記史記·魯世家》載:“伯禽率師伐之,作《費誓》,遂平徐戎,定魯。”《詩經·闋宮》篇有:“魯侯之功,……遂荒徐宅。”荒者,占有之意,在伯禽大軍壓境之下,徐國只得南遷,遷到淮河流域。因此,徐國也被稱作淮夷、徐夷。由于屢次興兵,又被稱作徐戎。
徐國南遷后,仍然保持較強的國力,一方面,穩定周邊形勢,討伐與其不一致的國家,包括同姓的舒國或其他徐姓部落,另一方面,積極備戰。
古書中記載周昭王“南征不復”死于于若木的最重要祖先,這是因為在相關的歷史文獻和各徐姓家譜中,徐偃幾乎成了仁義的代名詞,導致幾乎所有的徐姓家譜,如果有“姓氏溯源”這一部分內容的話,基本上都上溯到徐偃王,倘若上溯到若木,也必然將徐偃王作為最重要的一部分來大書特書。在各類徐姓家譜中,徐偃王被認為是若木漢水,大致與征伐徐、楚有很大關系。到了周穆王時,正值徐偃王當政,國勢大盛。據《竹書記年》記載,穆王十三年,徐戎侵洛。另據《后漢書·東夷傳》介紹:“后徐夷僭號,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熾,乃分東方諸候,命徐偃王主之。偃王處潢池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陸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整個東方,均由徐偃王管理,徐偃王儼然可以與周王室分庭抗禮,成為東方之王。
徐偃王在徐姓歷史上,是僅次的三十一世孫,也就是說,從伯益計,到徐偃王共三十三世。
有關徐偃王的記載,最早出于戰國后期的《尸子》與《荀子》二書。
《尸子》久佚,引自他書,有徐偃王記里,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荊文王恐其害己也,舉兵伐徐,遂滅之。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是仁義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西漢初年,《淮南子·人間訓》秉持《韓非子》記載為:
昔徐偃王好行仁義,陸地之朝者三十二載二條,分別為:“徐偃王有筋(古筋字)而無骨”,“徐偃王好怪,沒深水而得怪魚,人深山而得怪獸者,多列于庭”。《荀子·非相》篇將他與仲尼、周公、皋陶、閎夭、傅說、伊尹、禹、湯、堯、舜同列,但沒說明理由,只說到:“徐偃王之狀,目可瞻馬(或作焉字)。”
《韓非子·五蠹》篇中記載:
徐偃王處漢東,地方五百國。王孫厲謂楚莊王曰:“王不伐徐,必反朝徐。”王曰:“偃王有道之君也,好行仁義。不可伐。”王孫曰:“臣聞之:大之與小,”強之與弱也,猶石之投卵,虎之啖豚,又何疑焉?且夫為文而不能達其德,為武而不能任其力,亂莫大焉。” 楚王曰:“善。”乃舉兵而伐徐,遂滅之。
到了《史記》共有兩處,《秦紀》中是這樣記載的:
“…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繆(與穆同)王,……西巡狩,樂而忘歸。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繆王御,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
《趙世家》則更詳細:
“造父幸于周繆王,……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繆王日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
《后漢書·東夷傳》:“行仁義,陸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之后,是這樣記述的:
穆王后得驥艱之乘,乃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一日而至。于是楚文王大舉兵而滅之。偃王仁而無權,不忍斗其人,故致于敗。乃北走彭城武原縣東山下,百姓隨之者以萬數,因名其山為徐山。
在后世文獻如《博物志》及各類徐氏家譜中有關徐偃王的記載:
偃王名誕,周昭王三十六年,徐母感瑞而有孕,足月后生下一卵,家人謂之不祥,遂棄于河邊,有位姓獨孤的老太太家養了條叫鵠蒼的狗,將其叼回,放在床下,三天后因其污穢而被家人扔到水邊,又被狗叼回。家人再想扔時,忽聽中間有小兒的啼哭聲,剖開一看,是個嬰兒,形容端正,聲氣和綏。只是左手緊緊握住,直到七歲時方才伸開,手心中有特別的紋理,仿佛為“偃王”二字,因此,以之為號。這條狗后來將死時,化為黃龍,埋葬之所被徐國人稱之為“狗壟”。由生卵我們可以聯想到大業與契之母均,見到西王母,樂而忘返。徐偃王在東部諸侯的擁戴下,率36國聯軍向周進軍。周穆王得訊之后,乘造父駕車,一日千里奔回京城,調兵鎮壓,徐偃王不忍生靈涂炭,民眾遭殃,于是收兵棄國,躲進彭城 (今徐州)一帶的深山中。由于他很得民心,跟隨他進山的百姓數以萬計,這座山后來因之就被叫作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打敗徐偃王之后,因見他在當地很得民心,便不得不繼續封其子宗于徐,但降為子爵,讓他繼續管理徐國。后來一說徐偃王死于山中,另一說到了今浙江衢州一帶,老是吞燕卵而有孕,徐偃王屬東夷集團必定無疑,這又為徐氏出自贏姓添一佐證。
徐偃王17歲時,才藝過人,詩禮俱足,20歲時,文武兼備。繼位后,廣行仁義,去除刑爭,“弛甲戈之被,墜城池之險,修行仁義,被服慈惠,視物如傷,以懷諸侯,諸侯贄生死之物于我者,三十有六國,是共戴君為王。”一次,徐偃王組織的開挖連接陳、蔡間的河渠時,挖出一副赤弓朱箭,眾人以為祥瑞,獻給徐偃王。當時因周天子穆王喜愛巡游四方,以致國政無人管理,諸侯多有怨言。
一次,周穆王向西巡狩至昆侖山下死于此。至今徐姓為衢州第一大姓,與此不無關系。后人還在衢州建有徐偃王廟,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專門為此寫了《衢州徐偃王廟碑》:
徐與秦俱出柏翳,為贏姓國。于夏、殷、周女,咸有大功。秦處西便,專用武勝,遭世衰,無明天子,遂虎吞諸國為雄,諸國既皆入秦為臣,秦無所取利,上下相賊害,卒僨其國而沉其宗。徐處得地中,文德為治,及偃王誕當國,益除去刑爭末事。凡所以君國子民,待四方一出于仁義。當此之時,周天子穆王無道,支縣龍丘有偃王遺廟。或曰偃王之逃戰,不之彭城,之越城之隅,棄玉幾研于會稽之水。或曰徐子章禹既執于吳,徐之公旌子弟,散之徐、揚二州間,即其居立先王廟,云開元初,徐姓二人相屬為刺史,帥其邯之同姓,改作廟屋,載事于碑。后九十年,當元和九年,而徐氏放復為刺史,放字達夫,前碑所謂今戶部侍郎,其大父也。春行視農,至于龍丘,有事于廟,思惟本原,曰:故制樸,下窄不足以揭虔,妥靈而又梁桶赤白(阝多)剝,不治圖像之威(黑乙),昧就滅藩拔級夷,庭木禿缺,祈吐意不在天下,好道士說,得八龍,騎之西 游,同王母宴于瑤池之上,歌謳忘歸,四方諸侯之爭辨者,無所質正,咸賓祭于徐,贄玉 帛、死生之物于徐之庭者三十六國,得朱弓、赤矢之瑞。穆王聞之,恐遂稱受命,命造父御,長驅而歸。與楚連謀伐徐,徐不忍斗其民,北走彭城武原山下,百姓隨而從之,萬有余家。偃王死,民號其山為徐山,鑿石為室,以祠偃王。偃王雖走死失國,民戴其嗣為君如初,駒王、章禹祖孫相望,自秦至今,名公巨人,繼跡史書。徐氏十望其九,皆本于偃王,而秦后,迄茲無聞家,夭于柏翳之緒,非偏有厚,施仁與暴之報,自然異也。衢州故會稽大末也,民多姓徐氏,日慢,祥慶弗下,州之群支,不獲蔭庥,余惟遺紹而戶其土,不即不圖,以有資聚,罰其可辭,乃命因故為新,眾工齊事,惟月若日工告訖。功大祠于廟,宗卿咸序應,是歲,州無怪風、劇雨,民不夭厲,谷果完實,民皆曰耿耿祉哉,其不可誣,乃相與請辭京師,而讒之于石。辭曰:
秦杰以顛,徐由遜綿,秦鬼以饑,徐有廟存,婉婉偃王,惟道之耽,以國易仁,
為笑于頑,自初擅命,其實幾姓,歷短詈長,有不償王,課其利害,孰與王當,
姑篾之墟,太永之里,誰思王恩,立廟以祀,王之聞孫,世世多有,惟臨茲邦,
廟土實守,堅嶠之后,達夫廊之,王歿萬年,如始拊時,王孫多孝,世奉王廟,
達夫之來,先慎詔教,盡惠廟民,不主于神,惟是達夫,知孝之元,太末之里,
姑篾之城,廟事時修,仁孝振聲,宜寵其人,以及后生,嗟嗟維王,雖古誰亢,
王死于仁,彼以暴喪,文追作誄,刻示茫茫。
《竹書記年》記載,周厲王三年時淮夷又曾侵洛。這種態勢直到周宣王年間,終于又爆發一場大戰。《詩經·大雅·常武》篇就記載了這件事。周朝出征的將領有南仲、皇父、程伯休父等,“王命卿士,南仲太祖,大師皇父,整我六師,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國。” “王謂伊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陳行,戒我師族,率彼淮浦,省此徐土”,致使“徐方繹騷”、“震‘晾徐方”、“濯征徐方”,結果導致“徐方既來”、“徐方既同”、“徐方來庭”。戰爭的結果,是徐國徹底臣服于周王朝。
進入春秋之后,隨著周王朝的日漸衰微和政治控制力的下降,中原地區各諸侯國紛紛并起,稱雄爭霸,征戰不已,無暇南顧,而南方的楚國勢力也剛剛開始興起,尚未北上。處于這種政治真空之中的徐國,也趁時而起,兼并了周邊的一些小國家,包括同姓的舒國等,開始了自己的復興道路,并不斷與北面的齊、魯等國,南面的楚國,以至后來的吳國發生戰爭。隨著齊、楚兩國的逐漸強大和互相爭霸,徐國變成了兩國爭奪的對象。開始時,過度靠近齊國,引起楚國不滿,公元前646年春,楚人伐徐,雖有北方齊、曹等國軍隊來救,但還是失敗了。隨著桓公去世后,齊國地位和國力的下降,徐國的政治態度逐步向楚國靠攏。這又引起了北方大國晉國的不滿,但由于晉、楚兩國勢力大致相當,一時難分勝負,在這種情況下,晉國接受了由楚國逃來的申公巫臣的建議,幫助新興的吳國訓練軍隊,以牽制楚國。據《左傳》成公七年 (前584年)條記載,逐漸強大起來的吳國當年便“伐楚、伐巢、伐徐”。吳、楚在南方的爭斗拉開帷幕,徐國力求保持中立,并與吳國保持良好的關系。如吳國人北上,必須經過徐國,每當此時,徐國都熱情款待。一次,吳季札經過徐時,徐國君殷勤招待,見到季札攜帶的佩劍,十分喜歡,形之于色。等到季札回國時,徐國君已死,季札到徐國君墓前祭掃后,將佩劍掛在墓前樹上。人們不解,季札解釋說:“我知道徐君喜歡我的劍,可因為我那時是出使上國,沒能給他,但我已心許之,現在回來,人雖已故去,就掛在他墓前吧。”
徐國的這種中立態度,引起楚國的嚴重不滿。公元前538年,以楚國為首,會盟諸侯于申,會上,楚國將徐子(即徐國國君)抓了起來。那次參加會盟的有蔡、陳、許等國,還有頓、胡、沈(皆在河南安徽交界處)以及淮夷等。楚國又乘機攻克朱方。兩年之后,徐儀楚朝聘楚國(傳世有鄰王義楚(金+瑞-王),向楚國輸誠。
公元前530年,楚又伐徐,徐國的力量愈加衰弱,不得不反過來依附于楚國,以求茍延殘喘。這樣一來,又得罪了楚的宿敵齊國,公元前524年,齊便伐徐,使得徐不得不再轉過來依附齊國。第二年,徐國又與宋、邾、那等結為盟國,以抵抗吳國北侵。在楚國的強大壓力下,徐國最終投向楚國,這又大大激怒了楚的敵人吳國。公名涂水,《讀史方輿紀要》言“涂水即滁河”,也就是今安徽滁縣的滁河。之后,又有一部分入渡過長江,進入蘇南、浙江、江西、湖北境內。這從當地的一些地名及出土的與徐姓有關的青銅器銘文即可看出。浙江地區的杭州附近有余杭山,秦置余杭縣,余與徐相通,前文已說過。湖州北有余不溪,溪上有余不亭,附近長興有余干山,紹興市南有會稽山,古稱(涂土)山。湖北咸寧縣有涂水,入江之處叫元前512年,吳派大軍伐徐,筑防壅引水以灌徐國都城。城破,徐子章禹(亦作章羽),也就是徐偃王的十一世孫,“斷其發,攜其夫人”逃到楚國,楚國將其安頓在夷(今安徽亳縣東南40里的城父集)。徐國正式滅國。
徐國滅亡后,徐氏族人仍秉承以國為氏,以氏為榮。雖遭滅國之禍,然此心不改,直到數百年后的秦漢時期,又以氏為姓。
滅國后的徐姓族人,一部分繼續留在原地。一部入分吳,其中著名的如徐承還當上了吳國大夫,公元前485年曾率舟師從每上襲齊。一部分西遷和北遷,入今山東、河南、山西一帶。其余相當部分南遷。開始時遷至余長,古涂口,均可以為證。此外,在江浙一帶還出土過若干青銅器,其中有幾件可以明確考定為(余+都-者)器,即徐器。1979年4月,江西靖安縣也曾出土過三件青銅器,可以認定為(余+都-者)器。
二、 遷徙分布
遠古時期若木被封徐國的地方在今天的安徽鳳陽縣北部,這是徐姓的最早的發源地。在此地聚居的徐氏,在徐國滅亡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大姓了。后來他們紛紛向北方遷徙。大致經過漢魏晉南北朝直至隋唐,在我國北方的山東、河南等地形成了多處郡望。及古代的東海、高平、東宛等地。具體的遷播時間是:秦朝以前已遷入了山東。歷史商有一個日本始祖徐福,也叫徐市,關于他渡海求不老神藥的事,在歷史上有多處記載,《史記》中的《秦始皇本紀》是這樣記載的: “徐市,齊人,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嬴州,請地齊戒與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之。”徐市訪不老神藥的故事,雖然在不同的史書記載中有一些出入,但卻為兩千多年以前的徐氏遷播于山東提供了有力的證明。東漢以前已有徐氏再遷播到今天的甘肅省境內。也就是說,在漢朝的時候,徐姓已經遷播于北方的廣大地區。徐姓的南遷也比其他的姓氏要早一些。據《東海堂徐氏族譜》的記載,在漢桓帝時,有一世祖徐稚遷居江西南昌; 2、世祖遷居至浙江龍游;3世祖分居于浙江、江西、江蘇等省的好多地方。二徐姓的大舉南遷是從魏晉開始的,隋唐時期在我國的南方又有了進一步的繁衍發展。宋末,徐姓人再由江西石城遷至福建的上杭、連城等地。元朝的時候,徐姓主要繁衍于廣于安徽、江蘇、河南、山東的江淮地區。兩漢魏晉南北朝時,徐姓已經發展到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江西、浙江、廣西、四川、湖北等地。唐朝時,徐姓始人福建和廣東,明末人臺灣。由于徐姓主力早在秦漢時期已遷離北方,中國北方幾次戰亂對徐姓的傷害相對較輕。尤其在宋、元、明時期,徐姓在贛浙蘇閩四省繁衍最盛,尤其在江蘇,形成了東海、高平、瑯玡、濮陽、東莞五大望族,最終形成了今天典型的東方大姓。
宋朝時期(960—1279年),徐姓大約有84東的豐順、梅縣、海豐等 地。總之,徐姓在秦氫漢的時候 主要分布在我國黃河下游地區,尤為山東繁衍得最為旺盛。從魏晉至唐代,徐姓主要繁衍于淮河及長江下游大部分地區,宋朝以后,已經分布于廣大江南地區了。至于我國西南地區的徐氏的大量繁衍就是宋代以后的事了。
徐姓分布詳介:
從夏朝至秦初,徐姓一直活躍萬人,約占全國人口 1.1,排在第17位。徐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占全國徐姓總人口的 23.5,占江西省總人口的2.4。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17.1)、山東(10.9)、江蘇(10.6),這四省徐姓大約占全國徐姓總人口的 62。其次分布于福建(8.3)、安徽(5.9)、四川(5.4)、湖北(5.3)、河南(5),這五省的徐姓又集中了30。全國形成了以贛浙為中心的徐姓大聚集區。兩廣、云貴以及西北地區徐姓人口十分稀少。
明朝時期(1368—1644),徐姓大約有192萬人,約占全國人口2.1,排在第10位。宋元明 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徐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高得多,600年中徐姓人口純增長率高達128,人口純增長了108萬。明朝時期,浙江為徐姓第一大省,約占全國徐姓總人口的 35.1,占浙江省總人口的4.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蘇(20.2)、江西(9.2)三省,這三省徐姓大約占徐姓總人口的64.5,其次分布的態勢。徐姓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蘇 (14.2)、廣東(10.3)、浙江(8.9)、四川 (7.4)四省,大約占全國徐姓總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山東 (6.8)、江西 (6.6)、安徽 (5.8)、河南(5.7)、湖北(5.1),這五省的徐姓又集中了30。江蘇為徐姓第一大省,占全省總人口的3.9。全國形成了長江三角地區、廣東于安徽(7.1)、福建(5.7)、山東(4.8)、湖北(4.2),這四省的徐姓又集中了21.7。在西北和西南地區,徐姓仍為罕見姓氏。宋元明期間,徐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四川地區的徐姓主要向兩湖地區和南方遷移。全國仍以長江三角洲地區為主要的徐姓聚集地區,但在東南地區的福建和廣東重新形成另一大塊徐姓人口聚集地。
從明朝至今600年中,徐姓人口由192萬激增到2千余萬,增長近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 9300萬,當今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徐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于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這1000年中徐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廠型東部和四川三塊高比率徐姓分布區域。在近600年中,徐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朝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尤其是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華北和四川的回遷已經大于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廣東和東北的移民也已經成為重要的流動方向。
當代徐姓人口分布頻率,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江蘇中南部和浙江北部的杭嘉湖平原,山東煙臺地區,每平方公里的徐姓人口達到9人以上,中心地區高達12人以上
徐姓分布密度最高的(7.2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占國土面積3.4,徐姓人口大約293萬;3.6— 7.2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14.4,徐姓人口大約667萬;1.8—3.6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29.6,徐姓人口大約736萬;1—1.8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19,徐姓人口大約199萬;不足1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33.6,徐姓人口大約97萬。
徐姓分布很廣,但在人群中分布并不均衡。徐姓在東部和東南地區是常見的姓氏之一。在江蘇南部、浙江、安徽東南部、江西東北部、云南中部和南部,是徐姓占當地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區,一般達到2.5以上,其覆蓋面積占了全國總面積的4.4;在江蘇北部、安徽大部、江西大部、山東東部、云南東部和西部、甘肅武威地區、黑龍江東北部、遼寧東部、吉林東南部、臺灣北部,徐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1.5—2.5之間,其覆蓋面積占了全國總面積的13.4;在華北、華中、華南、西南和東北其他地區,徐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5—1.5之間,其覆蓋面積占了全國總面積的48.1,如在山西,402個,人口3萬至5萬的有徐、王、姜、鄭4個,徐姓人口46149人。在寧波的余姚市,全市共有徐姓人口35972人,以徐姓為村名的村莊有27個,慈溪市據1987年統計,共有姓氏554個,萬人以上大姓22個,徐姓人數約在3—4萬之間,位居陳、胡、王姓之后;奉化市1988年統計,萬人以上大姓14個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資料統計,徐姓排第40位,人數為159789人,占全省總人數0.56;在其他地區,徐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5,其覆蓋面積占了全國總面積的34.1。
在浙江衢州,徐姓為第一大姓,據1990年統計,市轄五縣一區,有徐姓人口17.3萬余人,其中龍游約9千人;江山境內有姓氏,徐姓人數10824人;象山縣1985年調查,全縣有姓氏411個,徐姓為第9,人[3 10041人;寧海縣的徐姓為全縣10個大姓之一;鎮海縣1985年統計,全縣有萬人以上大姓13個,徐姓為其中之一,全縣以姓命名村名者143處,其中有37處以徐姓來命名,徐姓共有 14614人。在蕭山市,據1982年調查,全市共506姓,徐姓為10大姓之一,人口近4萬人;湖州安吉縣1987年統計,全縣共有姓氏550個,萬人以上9個,徐姓為其中之一,人口10142人。金華的永康1995年統計,徐姓人132.9萬,是14個萬人以上的姓氏之一;義烏據1985年統計,全境有姓氏350個,徐姓人口5353人。其他如普陀,1986年調查所得,共有人口29萬多人,358個姓氏,徐姓9736人;蒼梧徐姓人口 5500多人;淳安境內共有329個姓氏,徐姓人口在1萬人以上,4萬人以下;青田1985年統計,境內共有姓氏345個,徐姓人口20935人;縉云1996年統計,徐姓人口約6000多人,文成1980年統計,全縣人13 31000余人,徐姓3959人。
江蘇江陰市,1985年統計,全市共有姓氏666個,人口5—6萬人的有張、徐、陳、王4姓,分布遍及全市;江寧縣據1985年統計,境內共有473個姓氏,其中萬人以上的14個,徐姓為其中之一;高淳縣1982年統計,全縣共有460個姓,人口8千至1萬的有6個,徐姓即其一。上海的川沙縣,1987年調查,境內有姓氏523個,其中 2萬人以上者6個,徐姓為其中之一,人口24206人;嘉定縣55 1987年底,徐姓人口共22086人。安徽桐城,1987年統計,境內有姓氏200余個,徐姓人121 5千人以上。湖南益陽,1986年統計,徐姓人 121 7797人。廣東南雄,1986年統計,境內共有 63891戶,姓氏142個,徐姓有864戶。山東平邑,境內有姓氏290個,徐姓屬萬人以上大姓,萊西縣 1987年統計,有姓氏220個,徐姓在千戶以上。山西曲沃,1982年人口普查,徐姓人口1004人;襄汾1985年統計,人口在3千至4千人之間。河北吳橋,1982年統計,徐姓人E1 3千人左右;雄縣 1986年統計,徐姓人口在2千至7千之間。河南許昌,有徐姓5399戶,人口在萬人以上。甘肅永昌,1986年統計,徐姓人口在2千至7千之間。云南昌寧,1982年統計,全縣共48163戶,279916人,徐姓有347戶;呈貢縣1986年統計,縣內共有人口 89644人,390個姓,徐姓人 1282人。除此之外,永新、樂平、應山等地,徐姓也都是屬于境內人口較多的姓氏。
徐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特征總的是:O型647萬,占32.5;A型576萬,占 28.9;B型584萬,占29.3;AB型 185萬,占9.3。徐姓總人El 1992萬。
徐姓主要分布地和東北等廣大地區,約占國土面積40.8,徐姓1209萬,約占全國徐姓人121 60.8,0型387萬,A型352萬,B區江蘇、浙江、山東東部、安徽中部和東部、江西東北部、廣東東部、黑龍江沿江地區,約占國土面積 6.6,徐姓487萬,約占全國徐姓人口 24.3。0型165萬,A型142萬,B型 138萬,AB型42萬。
華北、華中、華南、西南型356萬,AB型144萬。
其他地區,約占國土面積52.6,徐姓人口稀少,約296萬,約占全國徐姓人口14.9。0型95萬,A型82萬,B型 90萬,AB型29萬。
少數民族徐姓分布:
在漢族之外的少數民族中,也有一些徐姓。除了前文所言畬族鐘姓可能為徐姓一支外,北魏時,北地氐人中有徐姓,其源是出自贏姓還是后來氐人自行改姓,已不可考。南朝時陳的大臣徐世譜即是巴族人。
徐世譜 (509—563),巴族,字興宗。巴東魚復(今四川奉節東白帝城)人。世居荊州,為主帥。勇敢有膂力,善水戰。梁末時為員外散騎常侍,領水軍,從司徒陸法和大敗侯景,封魚復縣侯,任信武將軍。通直散騎常侍、河東太守。后又以抗擊西魏功,升侍中、鎮南將軍、護軍將軍。梁敬帝時,為左衛將軍,負責水戰器具,頗有戰功。陳朝建立后,歷任特進、護軍將軍、安西將軍、盲城太守、右光祿大夫。陳文帝天嘉四年病卒。
宋朝時著名畫家徐皋是白族人,善畫魚。
遼金時土族有阻卜部,后以此為姓,并轉音為徐,后世士族亦有徐姓,為徐胡氏所改,也有為徐卜氏所改。
明朝有徐晟,昌族、布依族、鄂溫克族、侗族、哈尼族、彝族、土家族、維吾爾族、錫伯族、達斡爾族、東鄉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都有徐姓,來源也不一樣。如景頗族的徐姓為“勒托”所改,阿昌族徐姓為“喇細”所改。在當今少數民族徐姓名人中,以滿族居多,如徐劭、徐鋒、徐文源、徐甲同、徐成山、徐明為賜姓名,蒙古族,原名七十五,水樂初年歸附明朝,為人機警,以翻譯民族文字見長,深得信任。凡明初西北、北方少數民族之事,大多參與,累官至錦衣衛指揮僉事、指揮同知。
清代高麗族有徐姓,世居噶山,據《八旗滿洲氏族通志》介紹,有徐大勇,是清初歸順清朝的,為鑲白旗包衣,其曾孫徐宗順為八品通事官,徐宗孟為六品通事官。清代云南麗江府石鼓土把總為徐氏,納西族。清朝人關后,有少數滿族人偶將自己的姓氏改為漢姓。
到了當代,除漢族之外,滿族、蒙古族、回族、壯族、苗族、朝鮮族、土族、水族、藏族、仡佬族、拉祐族、景頗族、阿謙、徐寶亮、徐欽鳴、徐桂珠、徐崇源、徐德明等。維吾爾族有徐克爾汗、朝鮮族有徐麒錫,壯族有徐寒梅、徐學洪,回族有徐忠熹、徐萬鵬、徐介眉,土家族有徐世俊,白族有徐琳等等。
徐姓當代分布情況
徐姓發展到今天,已成為中華民族排名第l1位的大姓,人口數量近二千萬之多,遍布全國各地,世界五大洲都有徐姓人的足跡。臺灣徐姓主要聚居于新竹、苗栗兩個地區。大陸徐姓尤以江蘇、廣東、浙江、四川、山東、江西、安徽等省為多,上述七省徐姓約占全國漢族徐姓人口的65。根據某些學者近年對北京、上海、陜西、四川、遼寧、廣東、福建等七個省市 174900人的抽樣調查,發現徐姓共有 2576人,占被調查總數的1.473,在被調查的1133個姓氏中居于第十四位,其具體情況是:
在被調查的24948個北京人中,有309人姓徐,占被調查總人數的1.243,在被調查的515個姓氏中居14位。
在被調查的25092個上海人中,有 1034人姓徐,占被調查總人數的4.121,在被調查的391個姓氏中居第4位。
在被調查的23795個陜西人中,有 209人姓徐,占被調查總人數的 0.878,在被調查的456個姓氏中居第 2l位。
在被調查25239個四川人中,有363人姓徐,占被調查總人數的1.438,在被調查的521個姓氏中居第18位。
在被調查25029個遼寧人中,有352人姓徐,占被調查總人數的1.406,在被調查的447個姓氏中居第12位。
在被調查25244個福建人中,有160人姓徐,占被調查總人數的0.634,在被調查的246個姓氏中居第24位。在被調查25646個廣東人中,有149人姓徐,占被調查總人數的0.581,在被調查的298個姓氏中居第37位。
三 、郡望堂號
1、郡望
東海郡:秦朝的時候置郡,治所在今天的山東省境內。西漢時相當于今天的山東費縣、臨沂、江蘇省贛榆以南,山東省棗莊、江蘇省灌南以北的地區;東魏及隋唐相當于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的地區。
高平郡:的勢力范圍逐漸擴展到魯南、蘇北、與閩東,皖全部,而魯南與蘇北屬東海郡。所以,徐姓以“東海”為堂號。
此外,徐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圣交堂”、“麥飯堂”、“敦睦堂”、“世德堂”、“存桂堂”、“垂裕堂”、“追遠堂”、“崇雅堂”、“禮耕堂”、“惇王堂”、“懷德堂”、“雍肅堂”、“南陵堂”、“崇本堂”、“修吉今泰始元年改山陽郡置郡,治所在今天山東省巨野南部。其后屢有遷居,其中北周時曾改高都郡置高平郡,治所在高都,相當于今天山西省晉城、高平等地。
高宛郡:秦始置郡,漢建安初分瑯岈、齊郡置郡,治所在今山東省境內。
瑯琊郡:秦朝的時候置郡,治所在瑯邪(今山東省膠南縣境內)。西漢的時候移到東武。相當于今天的山東半島東南部。
東莞郡:治所在今山東省莒縣。
2、堂號
東海堂:徐偃王堂”、“文敬堂”、“永恩堂”、“鴻績堂”、“敘倫堂”等。
【徐姓宗祠通用對聯】
〖徐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夢徵五鳳;
家號八龍。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文學家徐陵(507-583)的事典。徐陵,字孝穆,東海剡人。陳時,官至尚書左仆射。其詩歌駢文,輕靡綺艷,為當時宮體詩重要著作者之一。與廋信齊名,有《玉臺新詠》等。下聯典指宋代孝廉徐章,能盡心政事;為官清廉,家無積蓄,被人稱為賢相。年輕時,曾有人說他是“人中的騏驥(良馬),一定會跑千里遠。”下聯典指南朝陳文學家。徐陵,字孝穆,東海郯人,八歲能寫文章,僧人釋寶志曾撫摸著他的頭頂說:“這是天上的石麒麟(古代傳說中的瑞獸)啊!”梁時曾官東宮學士,人陳歷官尚書左仆射、中書監。詩歌和駢文大都精巧細密,聲調婉轉,文辭艷麗,與庾信齊名。有《徐孝穆偉,臨湘人。事母至孝,有司累辟不赴,去龍潭山中,隱居教授,依以居者三百余家。有子八人,后皆知名,時號徐氏八龍。
人中騏驥;
天上麒麟。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梁東海郯人徐勉,字修仁,幼年時孤貧而好學,歷官侍中、吏部尚書、中書令(宰相)。博通經史,熟悉各朝典集》、《玉臺新詠》。
南州世澤;
東海家聲。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徐穉,人稱“南州高士”。下聯典指秦時方士徐福,攜童男童女數千人渡海訪仙,傳說后來成為日本的神武天皇。
南州高士;
中山首功。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徐穉,時稱“南州高士”。下聯典指明·徐達,佐朱元璋定天下有功,卒后追“中山王”。
會燭夜績;
刻像上食。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貧婦徐吾,與鄰婦會燭夜績。下聯典指明·徐彪親喪,刻木為像,日上食,出入必告。
-----------------------------------------------------------------
〖徐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東海家聲遠;
南州世澤長。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徐氏郡望為東海郡。下聯典指東漢豫章南昌人徐穉,字孺子,家境貧苦,靠種地生活。桓帝時,因不滿宦官專權,雖然朝中多次征聘,他堅決不愿做官,當時人稱他為“南州高士”。
勢廊重山外;東水源流遠;
——清·徐懋撰徐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書法家徐懋集焦山鶴銘句聯。徐懋,字問渠,錢塘人。以搜奇嗜古、廣見博聞著稱。
靜者心多妙;
飄然思不群。
——清·徐良撰徐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書法家徐良自題聯。徐良,字鄰哉,號又次居士,江蘇華亭人。乾隆舉人,官夔州知府。
海波世澤長。詞留壽石前。
——佚名撰廣東省南雄縣梅嶺山珠璣巷徐氏宗祠聯
南雄珠璣巷位于梅嶺山下,是廣東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稱為“廣東第一巷”珠璣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張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為表彰其孝義特賜珠璣絳環。自梅關開通以來,梅關驛道就成為中原和江南通往嶺南的唯一一條大道,也是北上商貿交易和南遷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線,珠璣巷便成了這條驛道上的一個重要墟鎮。前人楊廷桂在《南還日記》中描寫:“途中行旅如蟻,擠擁甚于觀劇。大量來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進入嶺南珠璣巷,又經此轉至珠江三角洲及廣西以至海外謀生,其后裔遍布嶺南、港、澳、臺和海外各國。”看來珠璣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發祥地,海外華僑的祖居。據珠璣巷南遷后裔聯誼會搜集的各地南遷后裔143姓族譜記栽,由珠璣巷播遷粵、港、澳、臺及海內外的后裔數千萬人,都承根認脈,均稱珠璣巷為“七百年前的桑梓鄉”。
-----------------------------------------------------------------
〖徐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云煙細玩三春景;
風月閑供一夕談。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南朝梁大臣徐勉,為官正直。任吏部尚書時,曾與客人在晚上閑談,有人來找他謀求官職,他嚴肅地說:“今天晚上只可談風月,不宜涉及公事。”
中論雅能邀帝賞;
曹營終抱向劉心。
——佚名撰徐姓。善古文辭,書則仿米,行草尤妙。畫則自成一家。山水、人物、、花蟲、竹石,靡不超逸。下聯典指元代散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哲學家、文學家徐幹,字偉長,北海人。“建安七子”之。官五官中郎將文學。著有《中論》,辭意典雅,為時人所稱。下聯典指三國時名人徐庶,穎川(今河南省禹縣)人。字元直。初與諸葛亮等友善。后歸劉備,乃推舉諸葛亮。操曹取荊州,從劉備南行。以其母為曹軍所執,被迫歸曹操。官至右中郎將。其母自縊而死,庶終身不為操設一謀。
枝斜梅態文長畫;
墻外杏花德可詩。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文學家、書畫家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山陰(今浙江省紹興)人曲家徐再思,字德可,號甜齋,嘉興(今屬浙江省)人。有《酸甜樂府》。
幼慧作小山名著;
夜績借東壁余光。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徐堅女事典。下聯典指戰國齊·徐吾事典。
萬木爭榮朝燕岌;
群賢畢至話桑麻。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廣東省蕉嶺縣燕岌華僑林場徐氏宗祠聯。
春隨香草千年艷;
人與梅花一樣清。
——明·徐霞客撰徐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明代杰出的地理學家徐霞客(1586-1641)自題聯。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南直隸江陰人。著有高度科學、文學價值的《徐霞客游記》。
有關國家書常讀;
無益身心事莫為。
——徐特立撰徐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1877-1963)1939年撰書贈聯。徐特立,原名懋恂,湖南長沙人。早年赴日本考察教育,留法勤工儉學,參加南昌起義,參加長征。任延安自然科學院院長、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等職。建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中共中央委員。
種數竿竹能卻俗;
讀半卷書右養心。
——明·徐渭撰徐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明代文學、書畫家徐渭(1521-1592)自題聯。
直上青云攬日月;
欲傾東海洗乾坤。
——徐悲鴻撰徐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徐悲鴻(1895-1953)自題聯。徐悲鴻,江蘇宜興人。曾留學法國。抗日戰爭期間,屢以己作在國外展售,得款救濟祖國難民,并參加民主運動,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建國后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
雨醒詩夢來蕉葉;
風載書聲出藕花。
——明·徐渭撰徐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明代文學家、畫家徐渭自題聯。
雪影半窗能共白;
梅花千樹只多香。
——元·徐舫撰徐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元代詩人徐舫《月色》詩句聯。徐舫,字方舟,桐廬人。有《瑤林》、《滄江》二集。
六泉嘉墨模唐本;
一路深林見落花。
——清·徐桐華撰徐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書畫家徐桐華撰書聯。徐桐華,字嶧,仁和人。
雅誰遠移玉溪水;
筆端題得春風詩。
——清·徐立齋撰徐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順治狀元徐立齋撰書聯。徐立齋,字公肅官至戶部尚書。
晴日海霞紅靄靄;
曉天江樹縹迢迢。
——唐·徐寅撰徐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徐寅《迥文詩二首》之二聯句。徐寅,字昭夢,莆田人。乾寧進士。有《探龍釣磯》二集、詩四卷。
-----------------------------------------------------------------
〖徐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天上麒麟,孝穆英姿迥異;
人中騏驥,修仁德器非常。
——佚名撰蕉嶺縣燕岌華僑林場徐氏宗祠聯。
教子有遺經,詩書易春秋禮記;
傳家無別業,解會狀榜眼探花。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聯
徐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五代梁散騎常侍徐陵,五代陳郯人。字孝穆,八歲能文。釋寶誌摸其頂曰:此天上石麒麟也。他為文詞藻綺麗,與庚信齊名,世號“徐庚體”。有《徐孝穆集》。
山河競笑,齊喜遠親添彩秀;
棠棣聯芳,合歌望月增輝圓。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廣東省 此聯為江蘇省昆山市徐氏祠堂聯。下聯典指清代該族的徐乾學為康熙年間探花(科舉考試中殿試一甲第三名),徐秉義為康熙年間探花,徐元文為順治年間狀元。
亭育托燕畿,佳氣常浮白云觀;
宗支分衛水,清波遠溯繞虎橋。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河南省衛輝市內徐(世昌)家祠堂聯。
燕岌毓英才,一脈相承弘祖德;
商機傳信息,雙贏互利展鴻猷。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廣東省蕉嶺縣燕岌華僑林場徐氏宗祠聯。
一派出鄱陽,于江于淮于河于漢;
二支分皖岳,有松有柏有梓有楠。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潛山縣萬歲山徐氏宗祠聯。
千秋將相,厚德仁懷,精誠充宇宙;
百代王侯,雄才博學,正氣貫長虹。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歙縣韶坑村徐氏宗祠聯。
蓄德永千年、積厚流光,甲第更新恢祖德;
書聲繩萬卷,蜚英騰茂,文明重啟振家風。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德化縣蓋德鄉鳳山村儒山房徐氏宗祠蓄書樓聯。儒山房徐氏宗祠分為三落大厝。中落奉祀祖先,后落為蓄書樓,分為上下兩層約有100多平方米,樓下是開闊場所,沒有裝修;樓上有一廳六房,其通道繞樓一周,寬敞明亮,至今完好,是德化縣最早的民間圖書館。儒山房蓄書樓是前人私塾場所,也是藏書閱覽的好地方。史上遺下這兩副古楹聯。史載:唐玄宗執政時,江浙一帶受“安史之亂”的騷擾,時任浙江衢州刺史徐洪之子徐務,見時事日非,居無安日,于749年謀求避世,入閩深居莆田崇仁里,俗稱入閩始祖。1274年17世徐渾典(儒山房)為避宋末元初戰亂,從莆田遷永春旋入德化九峰山麓佛頭安,即今之鳳山村。21世徐永泉兄弟為奉祀17世儒山開基祖以求培育后裔,于1355年建置了儒山房徐氏宗祠蓄書樓。后于1486年、1647年遭兩次兵亂焚毀,1543年、1799年族人多方集資重建,經多次修葺保持了原貌。又據史載:蓄書樓得到了楊皈肅大師的指點,并受唐·昭宗年間狀元4世徐寅在莆田建景祥寺蓋萬書樓,廣征圖書、流澤奕葉的影響建造的。在建蓄書樓時,既利用自然景觀又加入人的意愿,使其環境筑成狀似文房四寶。門口清澈的池塘就是洗筆缸;廣場邊的兩個水窟(一個蓄水飲用,一個洗滌之用)稱為石硯;廣場與水池之間建造一條石砌的步行石道,直至山尾嶺,又名千二階。嶺下建立一座5.5米高石砌實心的三層四角塔,名為文峰塔(轉下聯)。
想當年明眼楊公知此地產人文,爰榜儒山堂宇;
乃今日繼志賢保留著書房的稱呼,如“橫坂書房”、“寨兜坂書房”等等。清宣統年間,廢除了科舉制度后,很快在蓄書樓孕育了敦儒小學,是全縣最早的小學之一,1925年在鳳髻山下建了新校舍后才搬遷。各房族為鼓勵學子讀書,還建立了“立書田,置試租,建試寓”的制度。立書田,即獎勵在學弟子的燈油租,孫振宏基恢統緒,仍啟蓄書后樓。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德化縣蓋德鄉鳳山村儒山房徐氏宗祠蓄書樓聯。(接上聯)文峰塔與石階連在一起,眺望像支毛筆;徐氏宗祠蓄書樓的右邊,有座山繞至前方如屏風,案外三山競秀,插入云霄的三臺山,狀如筆架,又稱筆架山。蓄書樓為興辦私塾、子孫閱讀提供了條件。早期學子們在此學四書五經、《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雜字》,《四書注集》、《幼學瓊林》,還書寫臨帖、作文對詩等。蓄書樓為各小宗祠起了典范作用,許多房族仿效在小宗祠附近設書房十多處,現在有些地方還數額不等,根據各房的基租收入情況而定。如有的上小學每人每年獎勵兩擔谷子,上中學年獎10擔谷子,大學畢業每人50擔谷子,黃埔軍校畢業生每年50擔谷子終生受用。此制度直至20世紀40年代,有的還在施行;置試租,即供學子赴考之開支,付給足夠費用;建試寓,即供學子在城里就讀或考試住宿之便,亦稱會館,在德化縣城有三臺徐氏會館、升卿會館,在永春建有徐氏州試館。現在某些房族還建立了獎學基金,鼓勵學子就讀,敬孝桑梓。
====================================================================
附錄:【徐姓典故、趣事】
〖姓名游戲〗
北齊的西陽王、醫學家徐之才,字士茂,極有口才,尤善于文字游戲。在他未封王時,嘗與尚書王元景戲耍。王元景嘲笑徐之才的名字,說:“你的名字叫‘之才’,這又有什么講法?依我看來,叫‘乏才’還差不多。”徐之才聽了,不惱不怒,立即嘲弄王元景的姓:“‘王’這個字,左邊加上言為‘[讠王](同“誑”)’,靠近犬便成了‘狂’,加上頸足是個‘馬’(馬),長出角、尾就變成‘羊’。”王元景聽了,張口結舌,尷尬萬分。
又有一次,徐之才宴請客人,盧元明也在座。席間,盧元明戲弄徐之才的姓說:“‘徐’字也就是未入人(“未”字加上“彳”和“入”)。”徐之才當即嘲弄元明的姓——“盧”(繁體為“盧”)字:“‘盧’(虍)這個字,安‘匚+一’為‘虐’,加‘丘’為‘虗’,生男成‘虜’(虜)’,配‘馬’(馬)成‘驢’(驢)。”直說得盧元明面紅耳赤,無言以對,滿座人笑得前仰后合。
——舊題隋·侯白《啟顏錄》
-----------------------------------------------------------------
〖大難不死的“戊戌第七君子”〗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以后,譚嗣同等六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場慷慨就義。他們就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戊戌六君子”。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慈禧太后最初要處斬的不是6個人,而是7個人,那第七位君子就是當時官至二品的禮部右侍郎徐致靖。
徐致靖(1826-1918),字子靜,江蘇省宜興人,思想開明,擁護革新,曾給光緒皇帝上過有名的《人才保薦折》,保薦過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張元濟等維新人士。當年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皇帝,大肆逮捕維新派官員。徐致靖也進了監獄。
慈禧親筆批文立即斬決的頭一個人就是徐致靖。李鴻章與徐致靖的父親是同科進士,又是密友,私交很深。李鴻章就想方設法救徐。他知道自己出面救徐致靖不妥,只好求慈禧的紅人榮祿幫忙。礙于面子,榮祿只好向慈禧說情。不料慈禧大怒,責怪榮祿為帝黨開脫。榮祿馬上跪地申訴說徐致靖只是個書呆子,根本不懂得新政,只是在維新派里唱昆曲、玩圍棋而已,而且在宣布維新后的3個月內,皇帝一次也沒有召見過他。
慈禧立即派太監查詢。因宮廷規定,皇帝召見任何人都要有記載,一查便知。太監核查后回報說:3個月內皇帝確實沒有召見過徐致靖。這下慈禧稍有轉色,再加之榮祿是她最寵信之人,慈禧就改判徐致靖為“監候”(即死緩)。
徐致靖大難不死,“戊戌七君子”變為“六君子”。徐致靖出獄后,一直居住在杭州,改名徐僅叟,意思是“六君子”被害,刀下僅存的老朽。
四、 歷史名人
徐 淑:隴西(郡治今甘肅臨洮南)人,東漢著名女詩人。
徐 稚:今江西徐 渭:字文長,山陰人,杰出的文學家、書畫家,自稱書法天下第一,長于行草。擅長水墨花竹、山水、人物。與陳復道并答“青藤、白陽”。有《徐文長全集》、《南詞續錄》等。
徐 松:直隸大興(今屬北京市)人,清代著名學者。一生省南昌境內人,漢桓帝時因不滿宦官專權,雖經多次征聘,最終沒有做官,時稱“徐州高士”。
徐 幹:北海(今山東濰坊)人,東漢末期著名哲學家、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著有《中論》,辭意典雅,為時所稱。又善辭賦,能詩,后人輯有《徐偉長集》。
徐 庶:潁川(今河南禹州)人,三國時名臣,曾走馬薦諸葛,因其母為曹操所挾執,入曹營后,一言不發。
徐 陵: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南朝文學家,其詩歌駢文,輕靡綺艷,與庾信齊名,有《玉臺新詠》等,后人輯有《徐孝穆集》。
徐 寅:莆田(今屬福建)人,唐代詩人,有《探龍釣磯》二集,詩四卷。
徐 達:濠州(今安徽鳳陽)人,明代名將,勇猛有謀略,為朱明王朝的建立立下奇功。
徐 潤:廣東省香山人,清朝時買辦。
致力于史地研究,成績卓著,有《西域水道記》等地理著作,為清代研究西北歷史地理的先驅者之一。
徐安真:中唐時重臣。安祿山叛亂時與朝中其它五位重臣隱居今湖南省汨羅與平江交界處。湖南徐姓從此興望。
徐樹錚:江蘇省蕭縣人,北洋皖系政客,曾在段祺瑞內閣擔任陸軍次長、國務院秘書等職。
徐錫麟:浙江省陰山人,民主革命烈士,1907年與秋瑾準備在皖浙兩省同時起義,后被抓,英勇就義。
徐霞客:南直隸江蘇人,杰出的旅行家和游記文學家,其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其觀察所記,按日記載,死后編輯而成《徐霞客游記》。
徐光啟:明代科學家。字子先,上海徐家匯人。萬歷三十二年進士,崇禎五年升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崇禎六年兼任文淵閣大學士。研究范圍廣泛,以農學、天文學、數學較為突出。較早從竇馬利學習西方的天文、歷法、數學、測量、水利等科學技術,并介紹到我國,是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積極推動者。著有《農政全書》,主譯《崇禎歷書》,譯著《幾何原本》。
徐世昌:天津人,光緒進士。辛亥革命后,密助袁世凱竊取總統職位,1918-1922年年曾任民國大總統。
徐庭達(字介仁):主籍吉林伊通滿族自治縣.解放前北京人文大學教務長、國立女子師范大學教授、教育部視學、圖書儀器部主任.受張學良將軍邀請,受聘為東北大學第一任教務長.曾參與過松滬會戰等.解放后曾任本鋼審計師,文革時期逝世.
徐悲鴻:江蘇省宜興人,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尤擅畫馬。
徐向前:山西省五臺人,十大元帥之一,他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重要領導人,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軍隊的建設立下了赫赫戰功,是偉大的革命家、軍事家。
徐特立:湖南長沙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早年赴日本考察教育,留法勤工儉學。建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中共中央委員。
五、譜系信息:
我現有一部自安真公開始的徐姓家譜。
我現有一部〈東海明恕堂〉的徐氏族譜。本人系山東棲霞大莊頭徐家村人,全村皆為徐氏居民。徐吉澤:甘肅民勤人,民勤二中物理教研組組長徐哲:徐吉澤之子,紅英小學學前班班長兼學習委員徐君潁:廣東三水,全村皆為徐氏后人。
浙江金華下金山村徐氏是從浙江武義遷入,在這之前盼告!
本人現存宗譜序文如下:徐氏族譜序粵[注:作語助,無義。]稽[注:考證,考核。]伯益之子若木,受封徐土,歷虞[注:虞,古國名。上古時代,舜所建。]夏商周之久,子孫以國為姓。自晉宋以迄隋唐,東海瑯邪[注:邪,音牙。東海,古治名,今郯城。瑯邪,今臨沂。]之間,多有聞人[注:聞人,有名聲的人。],古稱望族[注:望族,有聲望的大家族。]焉。予[注:我。]此一枝,居小太平村者,不知始于何年。因明末兵[注:原文無“兵”。]燹[注:音險,意為野火,特指戰火。],家譜毀滅,遠祖字諱已不可考。聞之故老來自沂城南鄉后蘆塘[注:據族人徐敏生講,后蘆塘在今蒼山。],亦莫知所自出也。今據所知,自始祖諱堂者至予六世,以下又有三輩來,晜礽[杜靖注:晜即“昆”,兄弟們。礽音仍,自身以下第八世孫,泛指子孫。]云[注:語氣助詞,無意義。]族姓繁衍。有分居于沙嶺村、西張村者,又有散居于沂水縣者。其不讀書之子孫,特糾合同族,從父兄率子孫,于一陽初復[杜靖注:“一陽初復”相當于“一元復始”,指春節。]之時,行報本追遠之禮[杜靖注:“報本追遠”指懷念祖先,追根溯源。],雖祖考字諱尚有不知,況遠祖乎!若再數傳,而后愈遠愈疏,恐視同族如路人矣。夫循流必溯其源,按本可數其支。予蒙祖先德蔭[注:蔭,音印,動詞,庇蔭。],讀書游泮[注:泮,泮官,古代學官。],稍知此義。今年近半百,漸有衰頹,按支派次,譜系井然,俾[注:動詞,使。]后世子孫見之,知一本則想親睦,思創葉[杜靖注:“葉”通“業”。]則戒淫逸,務讀力耕,期不墜[注:動詞,失。]家聲云爾。裔孫府學廩生[杜靖注:指享受一定津貼在府學習準備參加舉人考試的秀才。]秉恭頓首序于乾隆二十五年[注:公元1760年。]十一月望[注:望,陰歷十五左右。]長至[張國偉注:冬至。]節 徐氏族譜后序族之有譜舊[注:舊,長久。]矣!原[注:動詞,推求,推究。]其義將以昭世系,志[注:標記。]尊卑,懼其掩[注:掩,遮蓋,意為失沒。]也,恐其紊也,固[注:。]甑[注:音贈,古代蒸食炊器。]析[注:即分家。],爨[注:音竄,即灶,指分鍋吃飯。]簞[注:音單,圓形有蓋的竹制盛器,用以盛食物。]釁[杜靖及張國偉注:起矛盾。以上六字,意為分家。],始而楚越,繼而參商[注:參商,參星與商星,二星彼此出沒,互不相見。比喻人處兩地互不副詞,本來,原來。]也,而不第[注:第,副詞,僅僅。]此也。當[注:應當。]見同室聚首,繞膝承顏[注:幸得見面。],盤[注:游樂。]匜[注:音沂,古代盛酒器具。]塤[注:音熏,古代吹奏樂器。]篪[注:音池,古代竹管樂器,像笛子,有八孔。],藹怡太和[杜靖注:“靄”和藹,“怡”快樂。指一家人幸福和睦。]之氣未泯也。未幾,釜[注:音府,古代炊器相見或互不和睦。],漸至薄物細,故蠅蟻爭及毫發,私忿小嫌雀鼠興于骨肉者有之。圣人云,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更安望其敦故舊,睦鄰里,為一鄉之善士哉?族而有此,吾知在天之靈,當有顧而愀[注:音巧,憂愁,凄愴。]然者,雖椎[杜靖注:音垂,椎,炳細身粗的大木棒,此為動詞,意為敲,擊。]牛而祭,其吐之矣。噫!根固枝榮,源竭流滯,和氣兆祥,乖[注:疑缺忤字。]致戾,乃愚者不察,猶或侈談青[注:青,指青于藍。]焉。妄希眠牛,某墓宜丁,某阡宜財,有是理乎?容[注:副詞,豈,哪。]可冀乎?章自七世祖登甲,由小太平徙居西張村,迄今又九世矣。未審[注:審,動詞,祥知,明晰。]西張族中亦有若是者否?每竊竊[注:副詞,謙詞,私下,私自。]然懼之,未敢為外人道也。是歲,吾族有續譜之舉,旦公定續列,年未成丁者概不登譜,俟[注:動詞,等待。]后隨時收入,以昭慎重。余俱照前譜增修,不日告竣。諸祖以序命,章伏念徐氏族譜前廩生秉恭祖,序之者綦詳,奚慎更贅[注:音墜,多注:副詞,重,再。]自[注:副詞,自然。]只[注:只,副詞,不過,僅僅。]一體耳。每逢露濡霜肅之辰[杜靖注:指民間春秋二祭之時。],益觸木本水源之墓,度[注:音奪,推測,估量。]必有考[杜靖注:通“孝”。]悌[注:敬重兄長。引申為順從長上。]之心油然生。天良之動不可己者,間或質美未學,狃[注:音紐,習以為常。]于鄙俗俚言相示,亦將有以激其性真,返[注:意余。]。然義不容辭,責無可貸,謹不揣固陋,略弁[注:音變,弁言,前言,序語。]數語,非敢云示勸懲也,庶幾吾族睹斯譜者抗懷[杜靖注:抗懷,感懷。]。高曾屈指,云礽[注:指子孫,礽音仍。]因[杜靖注:續。]之,穆然深思,悠然意遠,身從何來,家從何起,溯厥[注:厥,代詞,相當于“其”。]初,原一室耳,推[注:動詞,推究。]改[為更換。]其積習。斯數語者,未必非敦親睦族之一助焉,則幸甚。至異日,年愈繁,或者上邀天貺,下叨祖蔭,祥征螽斯[注:音中,螽斯,昆蟲名,吃農作物。古代用作祝頌子孫眾多之辭。]之繩繩[注:繩繩,戒慎的樣子。],慶延瓜瓞[注:瓜瓞,大者為瓜,小者為瓞。典出《詩經》,有’綿綿瓜瓞’之說。]之綿綿,一續再續,以及無窮。后之人當更有任其責者,非章之所敢之矣。裔孫由廩貢[注:廩貢,即貢生。]即選訓導獻章頓首撰同治十二年[注:公元1873年。]歲次癸酉村月上浣[注:上浣,上旬。]谷旦[杜靖注:即良辰。] 徐云臺山西坡徐家太平[注:未名將太平改為大。]村(俗說當路),老守田園,修立宗譜,供奉云臺,子孫世守,歷代保存。至大宋末年,皇帝昺[注:音丙,宋朝末代皇帝,公元1278-1279年。]世亂,四十七世孫諱善堂公授任山西大同府,將譜帶至衙內,敬奉樓上。斯時,盜賊蜂起,獻章記希游參修裔孫寶賢敬書 注①:“景元景榮芳環聯”一句,少第二個景字,本人添。注②:“行峰麟次均改添”一句,本人妄加次字。
徐氏族譜又序
徐氏之始大公諱明輔,公原籍長安五陵人,秦始皇封為東海邊郡[據徐敏生注:東海郡,今山東、江蘇交界處,郡府在現郯將城攻陷,善堂公僅逃家屬而已,不暇[注:音霞,舊讀蝦。]他顧,因而譜被火焚失。先世名諱無可考證,后人修譜無法,大家公議立善堂公為宗。家之始祖善堂公生子一人,名從圣公。公又生子二人,長子元文,次子元武公。元文公生子三人,長子仁龍,次子義龍,三子禮龍(即遷山東諸城縣鳳敦之始祖也),改名單字聚字,復初公是也。元武公生三人,長子智龍,次子信龍,三子惠龍。仁龍公生三人,長子寶公,次子寬公,三子官公。義龍公生子二人,長子寓公,次子寅公(即遷山東氏族譜詩七言十韻 徐氏原籍屬淮安,太平又自蘆塘遷。始祖諱堂初擇里,東郡東魯兩支傳。長支一子丁漸少,二支綿綿四派延。昆玉鴻名從景起,景元景注①榮芳環聯。守達成排原并列,達成第后守兄先。惟有五世皆單字,繼此秉甲互異焉。登甲南徙西張村,德希澤鵬清獻連。希輩永康鵬汝獻,行峰麟次注②均改添。寶男之下復家孫,尊卑次序俱井然。上下統計十四代,他日重續又何年。城縣,現仍存有豹公墩一處,傳為徐姓發源地。]長史(二世)。楚漢爭峰,吾祖即罷官來回避秦亂,隱居海東莒南縣徐家嶺村之始祖)。智龍生子一人宣公。惠龍公生子一人[注:查無此字,自造]公。兄弟父子叔侄十三人,均在大明洪武二年[注:公元1369年。]遭洪軍趕散之難。公等逃到一棵大樹下,計畫[注:謀劃。]分散而逃,以免同伴被害。公等議定后會以何作憑,及后人敘過知系近支嫡派。公等仰面而嘆分難之苦,不知后會何時,見樹上有喜鵲巢一個,公等見景生情,均議定以喜鵲窩為計[注:同記。],并囑后世知,系由喜[注:“喜”字,未名添加。]鵲窩而來者即[注:“即”字,未名添加。]是近支嫡派也。再敘洪軍趕散之由。有宗人徐壽輝率部占據東海郡。朱元璋在皇覺寺出家后[注:“后”字,未名添加。],不當僧人,離寺招集英雄據守一方。后又率部來投徐壽輝部,一同義舉。后因雙方意見不合,發生惡。],雖嫡支近派視同路人。一脈失迷,真正可嘆!木有本水有源,何況人乎!吾等有見及此,自民國十七年[注:公元1928年。]春,約族人在贛榆縣城內治鑫弟宅內,開全族會議,重修宗譜,以免支派永遠。經諸族人贊成,當推選徐氏修譜辦事處,正副主事,常務監視二人,調查員二人,財政股二人。蒙委余任調查員之責,即赴各縣諸宗家處,調查世系行輩,敘清登冊。年余,調查竣,共加入總譜者數感,竟將朱元璋之軍全部改編,實欲害朱,以免后患。朱先覺其不良,竟乃脫禍潛逃,后與郭子興、李文忠、徐達等,賴諸將用命,奪據金陵稱帝。二年[注: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政治達東海,帝旨下令徐壽輝率全部來降,輝恐帝記恨前仇,不敢來降,率部保守境土,堅持不降。帝[注:指朱元璋。]三令五申,奈輝勢不敵,即瓦解。因此,郡民遭洪軍趕散之難(俗說洪軍[注:洪軍,指朱元璋的部隊。因明祖朱元璋開國國號洪武。]趕散即此之謂也)。吾先祖同遭洪軍難,東西南北遷逃,各自圖安,世代年遠,支派繁衍。失迷者更夥[注:音起系明輔祖六十七世孫。排行字開列于后。 文明(德化)進大同,福國保安(天)泰。云風肇其光,慶新周萬代。時賢廣濟美,循聲自英邁。家在蘇魯興,孔繁一世界。懷祖念厚圖,群宗博以愛。 以上排行字系諸城參游場六十六世士湘字次清任濮陽縣公安局長,余去信令撰此排行字,油印五本,郵局郵火,即伙的繁體,意為多縣。復委余任編輯之責,錄書譜冊者五六人,計年余始完竣,即赴贛榆縣署前懷人書[注:“書”字,未名添加。]局石印。未半,因事變城陷,幸預計將譜稿運邑[杜靖注:邑,指贛榆城。]北錢家疃村密存徐貞祜窖藏,幸無損失。又擬定南北流一大行,排行字五十個,字來,于首以俾永垂不迷。凡我宗[注:此處未名加家字。]堂號一律東海堂中華民國三十四年[注:公元1945年。]三月二十三日六十六世孫桐軒沐手敬書附注:徐家太平村清字輩系六十六世,獻字輩是六十七世,與文字輩同輩,依此即知稱呼了。保徐太平村始祖原籍淮安,太平又自蘆塘復湖遷至此處。
徐氏介紹應為我徐氏承延之總體脈絡,應保持此欄目提綱挈領式的規范性與嚴肅性。非我徐氏重大事宜不宜在此贅述。徐氏共鑒之!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徐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徐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查看更多討論帖>> | ||||||||||||||||||||||||||||||||||||||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