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氏,《古今人表》中有鬼臾區。
鬼,讀音作kuí,古音讀作wěi,但不可讀作guǐ。
一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于姜姓,出自炎帝衍支鬼氏的母系任姒之后鬼臾區,屬于以氏族名稱為氏。
“鬼”字的古義,就是精靈。實際上,古人認為“鬼”是人死后的靈氣,可以為神祉,可佑后人。最早的“鬼”,就是母親死后的遺留形象,是母系氏族社會中的精神支撐文化之一,后來,逐漸延伸為對所有死去之人靈魂的稱謂。因此,“鬼”與非人族所形成的“怪”決然不同。
古人對“鬼”是崇敬祀奉,因“鬼”是逝母,何懼之有?人類所懼怕的并不是鬼,而是不知為何物的“怪”。后來,人們將農歷7月7日定為“盂蘭盆節”,舉族祀奉悼念逝去的家族親人,俗稱“鬼節”,屆時人們沿河放燈,映河緩去的如星燈火,寄托了在世人們的情思,照亮不知身在何處、但一定會通橋轉世之“奈何橋”的逝人。
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后,“鬼”逐漸演變為人類族群的象征,典型代表就是象征炎帝衍支的鬼氏部族,即苗裔鬼娃部落,該部族女酋任姒即為其代表,在史籍《古今人表》中所記載的名人鬼臾區,就是該部族的典型人物。
鬼臾區,一作鬼容區,是傳說中的上古醫家,黃帝之臣,他擅于五行之說。唐朝學者王冰住在《素問》中就黃帝問于鬼臾區所答:“臣積考太始天元冊文曰”時指出:“鬼臾區十世祖始誦而行之,此太古占候靈文,洎乎伏義之時,巳鐫諸王版,命曰冊文。”由此可知確有鬼臾區其人,本書認為,此當系神農氏后相傳十世之世醫。
鬼臾區的后裔子孫,就以其先祖所出部落名稱為姓氏,稱鬼氏。
第二個淵源:源于古狄族,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周圍狄族媿氏國,屬于以國名為氏。
文獻《殷周金文集成》中有記載:“倗仲作畢媿媵鼎,其萬年寶用。”從清末史學家王國維開始,不少學者皆認為媿姓即晉國“懷姓九宗”的懷氏,屬于諸狄后人。
春秋時期,晉國之封地境內多有狄人,就如魯國、衛國建立于對殷民的統治一樣。在晉國境域以外,還有游離的許多狄族,如春秋時期赤狄別種廣嗇咎如等,這些狄族人多用隗、媿為姓氏國。在史籍《國語·鄭語》記述西周末幽王八年時候的列國形勢中說:“當成周者……西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顯然隗就是媿姓的倗,一國而兩名。
因其“隗、媿、倗、傀、懷”各字在古代與“鬼”字通義,后人有將隗氏、媿氏、倗氏、傀氏、懷氏等簡文為鬼氏者。
第三個淵源:源于赤狄族,出自商、周時期居于西北方戎狄族之鬼方氏,屬于以部族名稱為氏。
鬼方是商、周時期居于中國西北方的少數民族,其活動載于《汲冢周書》、《易經》、《山海經》、《古本竹書紀年》、《史記·殷本紀》和出土的《小盂鼎》及商周甲骨卜辭中。那時,漠南地區多次發生討伐鬼方的大規模戰爭,甲骨卜辭載“鬼方易”,即鬼方向遠方逃走或遷走。據史料記載,居匈奴北和康居北。
春秋時期,漢族史書多稱這部分人作。其后,又以丁零的名字出現在史籍中。丁零,在史籍《山海經》中作“釘靈”,在史籍《史記·匈奴列傳》中作“丁靈”,在史籍《漢書·蘇武傳》中作“丁零”,在史籍《魏略·西戎傳》中作“丁令”。
兩漢時期,丁零族南遷蒙古高原,史稱狄歷、敕勒或鐵勒。在后來史書記載的高車六部中,狄歷為其一,且為六部之首。其他有袁紇部,這是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回紇的漢文譯名;另外四部分為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經中國、前蘇聯、蒙古的考古發掘及研究工作,證明鬼方氏遷到了南西伯利亞東起貝加爾湖西至巴爾喀什湖一帶。
世人稱之族人為鬼氏。不過,鬼氏是他族人對其的稱謂,迄今未見其族人自稱姓鬼氏者。該支鬼方氏族人后多稱圚氏,后諧音改為國氏,再后又簡文為國氏。
得姓始祖:鬼臾區。
鬼臾區是傳說中的上古醫家,黃帝之臣,他擅于五行之說,為神農氏后相傳十世之世醫。鬼臾區的后裔子孫,就以其先祖所出部落名稱為姓氏,稱鬼氏。鬼氏族人皆奉鬼臾區為得姓始祖。
二 歷史名人
鬼臾區:(生卒年待考),一名鬼容區,號大鴻。著名黃帝之臣,五行醫學創始人。
相傳為黃帝之臣,曾佐黃帝發明五行,詳論脈經,于難經究盡其義理,以為經論。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鬼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鬼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