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姓 :
中華民族的一個古老族系,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就已形成。若研究巴族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巴務相;他是形成巴族、巴方乃至巴國的首要人物。為探討巴族的形成及巴方、巴國的創建,本文試就巴務相爭神(爭奪神權和君權)與巴方小邦的形成,談談個人的看法。
五姓爭神巴為君
巴,早在夏商時期,就在川東、鄂西、漢水中游和貴州烏江一帶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民族。最初起源于湖北西南部清江流域,繼后發展、流動于川、鄂、湘、陜、黔的部分地區,至戰國晚期被秦所滅。巴族發跡于長陽境內的武落鐘離山五姓部落,居住在赤、黑二穴之中,在此生息了相當長的時間。他們雖然住在一山二穴里,卻一直以各自的姓氏為活動的小群體,沒有什么族的概念。但在赤穴里只有巴氏一姓,住在黑穴里卻有樊氏、目覃 氏、相氏、鄭氏四姓。
“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禹以前兩三百年”。《山海經·海內經》說:“西南有巴國,太白皋 (ho)生咸鳥,咸鳥生乘厘(li),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為巴人。”這段巴族祖先世系表明,到了后照,才有最初的巴人之稱。那么,到底巴人始祖是誰呢?《后漢書》引《世本》說:“廩君之先,故出巫”。由此得知,赤穴中的巴氏之子,巴務相是一個女巫叫的后人,巴姓是由演化而來的,才逐漸形成了巴氏部落。這正如《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的記述:“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目覃 氏、相氏、鄭氏,皆出于武落鐘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子之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從此表明,巴氏之了與四姓之子,雖然住在一山二穴中,一直都只有家長,未有君長,五姓部落的人群,還是各自信奉本氏姓的祖先神,根本沒有族、國的概念。但從五姓人長期生息活動的地域看,五姓部落的男男女女,朝夕相處,遇難相助,但從未打斷五姓之間的血緣紐帶關系。所以,巴蠻五姓在武落鐘離山往往混而為一。赤黑二穴的五姓人,在聯盟選 君之前,都是以各自的姓氏為標記,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族稱。
世界各氏族的發展和形成都一樣:一個民族的興起,其族稱、族屬都是在聯盟定邦的過程中形成的。原始社會末期,武落鐘離山上的五姓人,依然以自己的姓氏為生息的小群體,開始意識到人數太少,力量單薄,難以戰勝大自然和兇猛的野獸,缺乏索取飽腹的能力;便渴望聯族建邦,組成一個大聯盟的群體,尋找一個生息繁衍的良好環境,并不斷地擴大領土,開發疆域,發展群體實力。
基于這一認識,五姓部落的人群共同商議:五姓氏各自選一名能手,采取擲劍、浮舟的競技活動,推選出智慧高、技能強的人來擔任聯盟部落的首領。據《后漢書》引《世本》說:“廩君名曰務相,姓巴氏,與樊氏、目覃 氏、相氏、鄭氏,凡五姓,俱出皆爭神(爭奪神權和君權)。乃共擲劍于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嘆。又令各乘土船,雕而畫之,而浮水中,約能浮者,當以為君。余姓悉沉,惟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務相被奉為廩君的尊稱)。
從此,五姓小部落合并為一個巴蠻聯盟的大部族(巴蠻部族),巴務相為君,其余四姓為臣。正如恩格斯所說:“最初是親屬部落的一些小部落從分散狀態中團結為永久的聯盟,這就朝民族的形成跨出了第一步。”
赤黑二穴的巴蠻五姓,推選巴務相為王,既取得了王權,又取得了巴氏的神權(祖先神地位),逐漸由巴氏取代了其余四姓的稱謂。久而久之,巴氏之“巴”,就成了泛指巴蠻五姓的族稱。也就是說,赤黑二穴的五姓氏合并到巴氏,巴務相由氏族上升到巴族祖先神地位。于是巴的稱呼就成了巴蠻五姓聯盟部族的統一族稱。所以,許多專家、學者認為:一個民族的形成,就是一些小部落發展或消亡的過程。
射殺鹽神奪母權
巴務相當上廩君之后,他舉創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率領巴氏聯盟部族,沿夷水西上,擴大領地,開發疆域,尋找一個新的繁衍生息的地盤。不知尋找了多少時間,終于由武落鐘離山抵達鹽陽。
鹽陽是女神母系部族生息繁衍之所,地方廣大,出產魚鹽,是以女神為首領的人類群體,并且是一個強盛的母系氏族。鹽水女神是母系部族的一代精靈,她始終站在女性一邊,無限崇拜女性神祗,維護母系祖先神的地位,捍衛當代女神的神威(權威)。
女神熱情接待廩君,歌舞相迎。兩大部族的人群,歡聚一堂,在鹽陽逗留的時間很長,生活非常融洽。加之神女愛慕廩君,產生了一段時間的情綿糾纏,難舍難離。女神表示要把廩君留下來,并愿收留他的部族加入母系部族的群體,共同生息。所以《后漢書》引《世本》說:“鹽水有女神,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愿留共居,’廩君不許”。
廩君為何沒有應允呢?我國著名神話專家袁珂曾在《神話選譯百題》一書中,對《廩君和鹽水女神》一文作過如此的解釋:“作為五姓聯盟部族的廩君,領導著他的人民在尋覓新居的過程中,決不為了眼前的個人利益,便茍且偷安下來,而是寧肯犧牲愛情,也要百折不回地讓巴蠻人民最后達到適宜繁衍種族的幸福樂土;這種公而忘私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
廩君從巴蠻人民的整體利益出發,他與女神雖然有一段時間的枕席之情,但不能把王權拿來作私情交易。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時處母權制向父權制過渡的歷史階段,“女婦的主導作用要被男子擠掉,女性的精靈要變為男性的精靈。”所以,身為廩君的巴務相,又不得不捍衛自己的王位,女神更是不愿把母系神祗讓給廩君。雙方之間存在著一個君臣座次的矛盾,而這一矛盾又 不斷激化,兩大部族終于在鹽陽發生了一場流血沖突。《世本》詳細地記述了這場流血沖突的細節:“鹽神暮輒(常)來取宿,旦即化為飛蟲(一到早晨像一條蟲飛快地走了),與諸蟲群飛(與她部下的人群飛來飛去)。掩蔽陽光,天地晦冥(人多得擋住了陽光,天地暗黑一片)積(共)十余日。廩君不知東西所向(女神的人把廩君包圍得不知東西的方向),七日七夜”。這場流血沖突相斗了十多天,并把廩君圍困了七天七夜。
廩君深知,硬打硬拼,龍爭虎斗,很難戰勝強大的母系部族。于是,胸有成竹的廩君,果斷的改變了斗爭的策略,以智取勝,迫使母權旁落。《世本》又述:“(廩君)使人操青縷(青線)以遺(送)鹽神,曰:‘纓(纏繞)此即相宜,云與女(同汝、你)俱生(同死共生)’。宜將去。鹽神受而纓之(鹽神接受佩戴在胸前)。廩君立在陽石上,應青縷而射之,天乃大開(天空由轉晴,一片光明)”。從此,母系部族土崩瓦解,巴蠻人民一片歡騰,廩君統一了夷水疆域。所以長陽境內歷來曾有“ 很 陽古地,夷水名疆“之稱,也就是說,廩君在遠古時候就開劈了亻艮 陽,統一了夷水疆域。
巴務相射殺了鹽神,強奪了母系部族的神位。至此,女神部下的人民,也成了巴族人民的一部分。這時,廩君又被奉為“相(向)王天子”。清乾隆進士、土家族詩人彭秋潭在一首《竹枝詞》中寫道:“土船夷水射鹽神,巴姓君王有舊聞。向王何許稱天子?務相當年號廩君”。詩人在自注中解釋:“巴東、施南、長陽在處有向王廟,甚不經。按《水經注》引《世本》:務相乘土船而王夷水;射殺鹽神,巴人以為神”。他的注解和引語說明:巴務相是與四姓浮舟爭神,而在夷水稱王,奉為廩君。爾后,在鹽陽射殺了鹽神,巴人又奪取了母系部族的神位,“巴人以為神”,又才被奉為向王天子。《長樂縣志》在解釋何謂“向王山”、“向王廟”時說:“廩君世為巴人主,務相其開國有功者”。該志在解釋“向王天子”又說:“世俗相沿,同呼向王天子,是以‘相’演化為‘向’,其故”。解釋得非常明白,原來是用巴務相的“巴”字做了族稱,用巴務相的“相”字做了王號。由于歷史久遠,“相”、“向”同音,把相王呼稱向王罷了。這是無可非議的,有其歷史的可信性。筆者在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成立時,曾目睹資丘的《劉姓族譜》,其序中寫道:“廟臺……其上為先祖所立向王廟。向王者,古之廩君務相氏,有功夷水(有功統一了夷水疆域)故土人祀之”。此序表明,因巴務相統一了夷水諸部落的疆域,為建邦立國創下千古不朽的豐功偉業,土人才立廟讓世人記懷。
向王天子建夷城
夷城的城址在香爐石附近,已成人們的共識。但夷城為何人所建,仍有爭議。筆者根據考古發現和史料相互印證,得出這樣的結論:夷城是相(向)王天子所建。
從出土的遺物推斷、測定,香爐石遺址為夏、商、周時期中國早期巴人的典型遺址。早在巴務相與四姓爭神之先,武落鐘離山的五姓部落,都只有家長,未有君長。五姓氏的人各自信奉自己的祖先神,也沒有一個稱巴的民族、更沒有巴方的存在。巴務相是他與四姓爭神取勝,才得到廩君的尊稱,也才當上巴蠻部族的首領。
繼后,廩君率領巴蠻族人,沿夷水西上鹽陽,射殺了鹽神,戰勝了人群眾多的母系部族,巴才興盛起來。
廩君啟封為向王天子后,才著手建夷城,安邦立國。根據《太平寰宇記》、《水經注》、《蜀中名勝記》、《晉書》和地方志等史料,所記載的夷城方位、地貌、地勢、地物等考證,都與香爐石的山、水、物的特征十分相似,找不出什么不同之點。特別是《晉書·李特載記》最為詳細:廩君射殺鹽神之后,“復乘土船,下及夷城。夷城石岸曲,泉水亦曲,望之如穴狀,嘆曰:我新從穴中出,今又如此,奈何?岸即為崩,廣三丈余,而階陛(天子的階叫陛)相乘,廩君登之。岸上有石坪,方一丈,長五尺,廩君休其上,投策(簡)計算,皆著(附著)石焉。因立城其旁而居之。其后種類(原夷水諸部落的后裔)遂繁”。
《李特載記》表明,向王天子在香爐石附近始建夷城,才是巴方的初步興起。可以準確地說,向王天子是初建巴方的第一代天子,也是巴族的第一代始祖神。
巴族開國,建都夷城。其地依山傍水,地勢險要,顯然是一處軍事防守的好據點,可以捍東控西,保衛夷水疆域。實為政治、軍事、文化的中心首府。可以作這樣的結論:夷城是向王天子之城,也是巴方、巴國的第一城;巴務相是巴族的始祖神,是巴方、巴國的最初創始人
中華民族的一個古老族系,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就已形成。若研究巴族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巴務相;他是形成巴族、巴方乃至巴國的首要人物。為探討巴族的形成及巴方、巴國的創建,本文試就巴務相爭神(爭奪神權和君權)與巴方小邦的形成,談談個人的看法。
五姓爭神巴為君
巴,早在夏商時期,就在川東、鄂西、漢水中游和貴州烏江一帶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民族。最初起源于湖北西南部清江流域,繼后發展、流動于川、鄂、湘、陜、黔的部分地區,至戰國晚期被秦所滅。巴族發跡于長陽境內的武落鐘離山五姓部落,居住在赤、黑二穴之中,在此生息了相當長的時間。他們雖然住在一山二穴里,卻一直以各自的姓氏為活動的小群體,沒有什么族的概念。但在赤穴里只有巴氏一姓,住在黑穴里卻有樊氏、目覃 氏、相氏、鄭氏四姓。
“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禹以前兩三百年”。《山海經·海內經》說:“西南有巴國,太白皋 (ho)生咸鳥,咸鳥生乘厘(li),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為巴人。”這段巴族祖先世系表明,到了后照,才有最初的巴人之稱。那么,到底巴人始祖是誰呢?《后漢書》引《世本》說:“廩君之先,故出巫”。由此得知,赤穴中的巴氏之子,巴務相是一個女巫叫的后人,巴姓是由演化而來的,才逐漸形成了巴氏部落。這正如《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的記述:“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目覃 氏、相氏、鄭氏,皆出于武落鐘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子之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從此表明,巴氏之了與四姓之子,雖然住在一山二穴中,一直都只有家長,未有君長,五姓部落的人群,還是各自信奉本氏姓的祖先神,根本沒有族、國的概念。但從五姓人長期生息活動的地域看,五姓部落的男男女女,朝夕相處,遇難相助,但從未打斷五姓之間的血緣紐帶關系。所以,巴蠻五姓在武落鐘離山往往混而為一。赤黑二穴的五姓人,在聯盟選 君之前,都是以各自的姓氏為標記,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族稱。
世界各氏族的發展和形成都一樣:一個民族的興起,其族稱、族屬都是在聯盟定邦的過程中形成的。原始社會末期,武落鐘離山上的五姓人,依然以自己的姓氏為生息的小群體,開始意識到人數太少,力量單薄,難以戰勝大自然和兇猛的野獸,缺乏索取飽腹的能力;便渴望聯族建邦,組成一個大聯盟的群體,尋找一個生息繁衍的良好環境,并不斷地擴大領土,開發疆域,發展群體實力。
基于這一認識,五姓部落的人群共同商議:五姓氏各自選一名能手,采取擲劍、浮舟的競技活動,推選出智慧高、技能強的人來擔任聯盟部落的首領。據《后漢書》引《世本》說:“廩君名曰務相,姓巴氏,與樊氏、目覃 氏、相氏、鄭氏,凡五姓,俱出皆爭神(爭奪神權和君權)。乃共擲劍于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嘆。又令各乘土船,雕而畫之,而浮水中,約能浮者,當以為君。余姓悉沉,惟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務相被奉為廩君的尊稱)。
從此,五姓小部落合并為一個巴蠻聯盟的大部族(巴蠻部族),巴務相為君,其余四姓為臣。正如恩格斯所說:“最初是親屬部落的一些小部落從分散狀態中團結為永久的聯盟,這就朝民族的形成跨出了第一步。”
赤黑二穴的巴蠻五姓,推選巴務相為王,既取得了王權,又取得了巴氏的神權(祖先神地位),逐漸由巴氏取代了其余四姓的稱謂。久而久之,巴氏之“巴”,就成了泛指巴蠻五姓的族稱。也就是說,赤黑二穴的五姓氏合并到巴氏,巴務相由氏族上升到巴族祖先神地位。于是巴的稱呼就成了巴蠻五姓聯盟部族的統一族稱。所以,許多專家、學者認為:一個民族的形成,就是一些小部落發展或消亡的過程。
射殺鹽神奪母權
巴務相當上廩君之后,他舉創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率領巴氏聯盟部族,沿夷水西上,擴大領地,開發疆域,尋找一個新的繁衍生息的地盤。不知尋找了多少時間,終于由武落鐘離山抵達鹽陽。
鹽陽是女神母系部族生息繁衍之所,地方廣大,出產魚鹽,是以女神為首領的人類群體,并且是一個強盛的母系氏族。鹽水女神是母系部族的一代精靈,她始終站在女性一邊,無限崇拜女性神祗,維護母系祖先神的地位,捍衛當代女神的神威(權威)。
女神熱情接待廩君,歌舞相迎。兩大部族的人群,歡聚一堂,在鹽陽逗留的時間很長,生活非常融洽。加之神女愛慕廩君,產生了一段時間的情綿糾纏,難舍難離。女神表示要把廩君留下來,并愿收留他的部族加入母系部族的群體,共同生息。所以《后漢書》引《世本》說:“鹽水有女神,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愿留共居,’廩君不許”。
廩君為何沒有應允呢?我國著名神話專家袁珂曾在《神話選譯百題》一書中,對《廩君和鹽水女神》一文作過如此的解釋:“作為五姓聯盟部族的廩君,領導著他的人民在尋覓新居的過程中,決不為了眼前的個人利益,便茍且偷安下來,而是寧肯犧牲愛情,也要百折不回地讓巴蠻人民最后達到適宜繁衍種族的幸福樂土;這種公而忘私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
廩君從巴蠻人民的整體利益出發,他與女神雖然有一段時間的枕席之情,但不能把王權拿來作私情交易。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時處母權制向父權制過渡的歷史階段,“女婦的主導作用要被男子擠掉,女性的精靈要變為男性的精靈。”所以,身為廩君的巴務相,又不得不捍衛自己的王位,女神更是不愿把母系神祗讓給廩君。雙方之間存在著一個君臣座次的矛盾,而這一矛盾又 不斷激化,兩大部族終于在鹽陽發生了一場流血沖突。《世本》詳細地記述了這場流血沖突的細節:“鹽神暮輒(常)來取宿,旦即化為飛蟲(一到早晨像一條蟲飛快地走了),與諸蟲群飛(與她部下的人群飛來飛去)。掩蔽陽光,天地晦冥(人多得擋住了陽光,天地暗黑一片)積(共)十余日。廩君不知東西所向(女神的人把廩君包圍得不知東西的方向),七日七夜”。這場流血沖突相斗了十多天,并把廩君圍困了七天七夜。
廩君深知,硬打硬拼,龍爭虎斗,很難戰勝強大的母系部族。于是,胸有成竹的廩君,果斷的改變了斗爭的策略,以智取勝,迫使母權旁落。《世本》又述:“(廩君)使人操青縷(青線)以遺(送)鹽神,曰:‘纓(纏繞)此即相宜,云與女(同汝、你)俱生(同死共生)’。宜將去。鹽神受而纓之(鹽神接受佩戴在胸前)。廩君立在陽石上,應青縷而射之,天乃大開(天空由轉晴,一片光明)”。從此,母系部族土崩瓦解,巴蠻人民一片歡騰,廩君統一了夷水疆域。所以長陽境內歷來曾有“ 很 陽古地,夷水名疆“之稱,也就是說,廩君在遠古時候就開劈了亻艮 陽,統一了夷水疆域。
巴務相射殺了鹽神,強奪了母系部族的神位。至此,女神部下的人民,也成了巴族人民的一部分。這時,廩君又被奉為“相(向)王天子”。清乾隆進士、土家族詩人彭秋潭在一首《竹枝詞》中寫道:“土船夷水射鹽神,巴姓君王有舊聞。向王何許稱天子?務相當年號廩君”。詩人在自注中解釋:“巴東、施南、長陽在處有向王廟,甚不經。按《水經注》引《世本》:務相乘土船而王夷水;射殺鹽神,巴人以為神”。他的注解和引語說明:巴務相是與四姓浮舟爭神,而在夷水稱王,奉為廩君。爾后,在鹽陽射殺了鹽神,巴人又奪取了母系部族的神位,“巴人以為神”,又才被奉為向王天子。《長樂縣志》在解釋何謂“向王山”、“向王廟”時說:“廩君世為巴人主,務相其開國有功者”。該志在解釋“向王天子”又說:“世俗相沿,同呼向王天子,是以‘相’演化為‘向’,其故”。解釋得非常明白,原來是用巴務相的“巴”字做了族稱,用巴務相的“相”字做了王號。由于歷史久遠,“相”、“向”同音,把相王呼稱向王罷了。這是無可非議的,有其歷史的可信性。筆者在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成立時,曾目睹資丘的《劉姓族譜》,其序中寫道:“廟臺……其上為先祖所立向王廟。向王者,古之廩君務相氏,有功夷水(有功統一了夷水疆域)故土人祀之”。此序表明,因巴務相統一了夷水諸部落的疆域,為建邦立國創下千古不朽的豐功偉業,土人才立廟讓世人記懷。
向王天子建夷城
夷城的城址在香爐石附近,已成人們的共識。但夷城為何人所建,仍有爭議。筆者根據考古發現和史料相互印證,得出這樣的結論:夷城是相(向)王天子所建。
從出土的遺物推斷、測定,香爐石遺址為夏、商、周時期中國早期巴人的典型遺址。早在巴務相與四姓爭神之先,武落鐘離山的五姓部落,都只有家長,未有君長。五姓氏的人各自信奉自己的祖先神,也沒有一個稱巴的民族、更沒有巴方的存在。巴務相是他與四姓爭神取勝,才得到廩君的尊稱,也才當上巴蠻部族的首領。
繼后,廩君率領巴蠻族人,沿夷水西上鹽陽,射殺了鹽神,戰勝了人群眾多的母系部族,巴才興盛起來。
廩君啟封為向王天子后,才著手建夷城,安邦立國。根據《太平寰宇記》、《水經注》、《蜀中名勝記》、《晉書》和地方志等史料,所記載的夷城方位、地貌、地勢、地物等考證,都與香爐石的山、水、物的特征十分相似,找不出什么不同之點。特別是《晉書·李特載記》最為詳細:廩君射殺鹽神之后,“復乘土船,下及夷城。夷城石岸曲,泉水亦曲,望之如穴狀,嘆曰:我新從穴中出,今又如此,奈何?岸即為崩,廣三丈余,而階陛(天子的階叫陛)相乘,廩君登之。岸上有石坪,方一丈,長五尺,廩君休其上,投策(簡)計算,皆著(附著)石焉。因立城其旁而居之。其后種類(原夷水諸部落的后裔)遂繁”。
《李特載記》表明,向王天子在香爐石附近始建夷城,才是巴方的初步興起。可以準確地說,向王天子是初建巴方的第一代天子,也是巴族的第一代始祖神。
巴族開國,建都夷城。其地依山傍水,地勢險要,顯然是一處軍事防守的好據點,可以捍東控西,保衛夷水疆域。實為政治、軍事、文化的中心首府。可以作這樣的結論:夷城是向王天子之城,也是巴方、巴國的第一城;巴務相是巴族的始祖神,是巴方、巴國的最初創始人
巴仲倓,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原總司令.現已退休.
巴德年,醫學免疫教育學專家.
巴山書法家. 巴宏德書法家 .
巴忠鼎書法家,煙臺市政協主席
巴曙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主任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巴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巴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查看更多討論帖>> | ||||||||||||||||||||||||||||||||||||||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