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氏世系源流考
綜閱我氏之家乘譜序,諸多記載世系之淵源,蓋洪氏之源遠矣。故敘此以備后者譯。
上世謂:洪巖以仙聞,然氏非姓也,亦有云,有共氏女獲丹吞之而生老君焉。故《太行經》有老子寄胎洪氏之謂也,此亦難深究,然羲農之先共工以水德伯九洲賜國于共,子姓,因此為氏 勾龍乘之 設而祀以為社,歷虞夏三代國不廢焉,周厲王彘之亂,有賢諸侯共伯和,攝天子事 諸侯多依之 名其年為共和 厥后棄國隱于共山,國近衛,為衛所并,子孫散之列國晉有共華,魯有共雍 楚有共劉,皆為大夫,楚義帝時共敖為上柱國,拜臨江王,傳子蔚,入于漢,武帝時為郡太守,曰共友 東漢平黃巾之亂,封武楊侯,曰共熏,其子普為從官吏協謀陳竇,誅宦官 事漏陳竇反為宦官所殺,普避禍易姓,加水于共為洪,取從水從共,以表先德之義耳。普世居敦煌地邇洮梁,屢苦邊患,后東徒青 齊 南歷淮泗散居盱眙,舒宣間普九世 曰矩者 原盱眙仕吳,為會稽太守,載土而歸,復官廬江太守遂家于舒城,曰規者仕晉為越州太守,后隱越之簫山,矩十四世孝昌 舉唐開元三年進士,管秘書郎,孝昌生源舉廣德元年進士 源二子曰昺 曰昱 并師陸參,貞元初參刺歙 昺從游遂寓于歙。昺子師敏舉大和二年進士,超資授校書郎,歷遷四川郡守,后奉護國太師,師敏生三字 長延福 次延壽 季延楨。延壽官至長史大中間奉父母木親葬婺源,遂卜居婺源之黃荊敦。延福 官獲國將軍兵馬史 復遷歙。壽子漢宗舉秀才科擢內史冊,子曰古愚,依福家歙。曰古典,官會昌大司農 唐廣明間黃巢亂攜二子曰金 曰玉避遷載塢 別業謀遷 卜之云遇樂則止,逢風可居,因徒饒州樂平洪源風化橋。金公遷浙。玉公為將作監主保簿亦云監公乃樂之始祖,然歷世祖墳在婺遣其孫獻彖,轉婺居守焉。玉公生三子,后分三派 長曰華字公袞,為湖圍派始祖,次日蔚字公鄴巖前派始 季曰茂字公軫洪源派始祖。 三派之后皆成巨族,功名富貴足稱鼎峙 而子孫繁衍 后散遷各地 吳楚閩粵之間唯多。華公仕南唐承議郎。五世同居,時仁稱謂洪大家,有知浩韓熙載贈匾額曰:仁壽堂。黃梅乃華公后裔。由華公而下,歷獻邦公,師亮公,官充鄙鄉都教授至釗公生玠生允莊公 官贈承仕郎。在生勝公。勝三子 曰礽 禘 禧。禘生昌邦公 昌生逢吉公 吉生涓公,官朝奉郎涓生杲公,援南昌雄保昌主薄。玉公延此則一十三世至勝之公名俊,乃遷梅始祖。以宋進士。歷任建昌、瑞昌、清遠縣令,于理宗甲子歲解組。后攜四子二女過淮訪舊,愛梅山秀水籍焉。傳二世長彌堅 次彌堅 三彌遠 四彌壽。此四公乃以下各戶祖也,高公任圻州學錄。儒士舉州導。戶名寬一。其后裔皆遷陜。堅公布衣高尚。好善樂施妣楊氏,修建楊樹橋古跡猶存 戶名元貴。遠公文學生浩封修職郎。戶分有三 章一:璇珩二分,受一,是其中之一曰常分。彌壽公昔與三兄同居百萬城。曰壽公戶今太白湖洪家咀是也。
吾氏源遠流長子孫衍慶。自宗迄今忠孝節義 科名卓就 仕官顯達 文章著世 武藝精純者代有其人,此屆統修宗譜,遍查歷代之史實 反復核正。謹將玉公上之祖先,傳記式闡名,玉公下之祖先列成世系 順序祥載。俊公之后且編于左目 洪氏宗譜庶使之子孫,得知君氏源也
洪(Hóng)源出有六:
1、出自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后,共工的后代。據《元和姓纂》及《尚書》等所載,共工從黃帝時起就擔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職,被人們尊為水神。顓頊帝時,共工起兵爭天下,后失敗,因避仇改洪姓。傳說他失敗后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撐天地的不周山。因此被逐出中原,共工氏為了不讓自己的后代子孫忘記自己是水神,因此在姓的旁邊加上三點水,因此稱洪姓。
2、共國之后所改。據《通志·氏族略》所載,西周有共國(故城在今河南省輝縣),子孫以國為氏,后加水成洪。
3、據《路史》所載,相傳帝鴻(即軒轅氏)之后有洪姓。
4、周時揚侯國,因建都洪洞,又稱洪洞國,子孫以國為氏。
5、為宏(弘)氏因避諱而改:
① 南北朝時,北魏獻文帝名拓跋弘,孝文帝名元宏,當時北方的宏(弘)氏為避諱改為洪氏。
② 據《百家姓考略》所載,豫章宏姓、常州弘姓為避唐高宗太子、唐明皇名李弘之諱而改洪姓。
③ 據《姓源韻譜》所載,五代劉弘昌、劉弘果為避宋太祖之父諱而改洪姓。
6、出自他族改姓。清滿洲八旗姓愛新覺羅氏、洪佳氏、宏義氏等后全部或部分改姓洪;裕固族克孜勒氏,漢姓為洪;清高麗人姓,凡四派,出南大門、得州、易州、開城府等地;今滿、朝鮮、蒙古、壯、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共工。上古炎帝的后裔,黃帝時任水官。史書云:“共工,人面,蛇身,朱發。”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種描繪。其活動中心應在黃河中游,近伊、洛流域。據古史記載,他曾與顓頊爭為帝,怒而撞不周之山,使支持天的柱子被撞斷,地的四角也裂開,所有這些神話般的描繪都是在說明炎黃兩系爭權斗爭的激烈。為了懷念這位先人,遂有共姓。后因避仇,又因共工有水德,成洪姓,尊共工為洪姓的得姓始祖。
洪氏檔案網:http://www.jinying.org/hs/Index.asp
一、尋根溯祖 1、為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后--共工的后代。共工本姓共氏,從黃帝時起就擔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職,被人們尊為水神。顓頊帝時,共工起兵爭天下,后失敗。傳說他失敗后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撐天地的不周山。因此被逐出中原,共工氏為了不讓自己的后代子孫忘記自己是水神,因此在姓的旁邊加上三點水,因此稱洪姓。 二、郡望堂號 【堂號】 "雙忠堂":宋代洪皓,以禮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扣留了他,他堅決不屈服。被扣15年中,他經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匯報金國的情況,人們把他比作蘇武。他的兒子洪邁,又以翰林學士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強迫他稱"陪臣"(諸侯的大夫朝見天子,自稱陪臣 ),他堅決拒絕,因此被金人拘留。他父子都為了祖國恪盡忠誠,人稱"父子雙忠"。 【郡望】郭煌郡:漢武帝元鼎六年置。在今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 宣城郡:晉時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省定城)。 豫章郡:漢代將秦代的九江郡改為豫章郡。在今江西省南昌、九江一帶。 三、歷史名人 洪秀全:清朝人。1843年創立了農民革命組織"拜上帝會",自稱是"天帝"次子。著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等。1851年,在廣西桂縣與楊秀清、馮云山、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等起義,建號太平天國,洪秀全稱天王。太平天國十四年,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起義失敗。 洪 適:宋代名醫。洪皓之子,少時聰慧。與弟洪遵、洪邁同中博學宏詞科,時稱"三洪"。以文章著稱于時,好收藏金石拓本,并以據訂正史傳的訛誤。 洪亮吉:清代學者兼文學家。乾隆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工篆書,著有《洪北江全集》。 洪咨夔:南宋詩人。嘉定進士,官至刑部尚書,翰林學士。 伏讀我 朝會典首日宗人府以掌 皇族之屬所以辨昭穆分親疏凡 天潢宗派以 皇帝本支為宗室載黃冊伯叔兄弟為覺羅載紅冊存者朱書歿者黑 每十年一修按冊入牒日 玉牒若夫士庶之譜故自天子至于庶人莫不有譜譜也者愿不重哉 試以我洪氏受姓之譜論之洪氏乃共工之后也 考諸譜牒由來以久一日治水土有功于民益水為洪又日 避仇改洪然大抵以益水為洪者近是或日丹陽之洪以弘改洪 學士文安公序譜詳之非共工之洪 也審矣余置勿論且以我嘉 應洪氏之譜言之其譜創于康熙丁末六年族之大高祖叔希瓊 簡生高祖叔協甫三公也修于乾隆丙辰元年胞曾祖叔經官 邦公也迄今七十余年族欲修者屢矣余因勸捐宗祠兩至江右 丙寅初冬偕族弟名英抵宜黃峽石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洪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洪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查看更多討論帖>> | ||||||||||||||||||||||||||||||||||||||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