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hu) 上古"八元"之一伯虎的后人,以虎為氏。郡望:晉陽郡(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摧陣奪纛具疏諫燈上聯說清代四川人虎坤元,字子厚,咸豐年間從軍,官至提督。每作戰都往前沖,喜歡奪敵軍大旗,后戰死于秣陵關。下聯說明代麟游人虎臣,成化末年入太學。一次,孝宗準備在萬歲山上搭建棕棚,用來遠眺觀燈,他具疏諫阻。祭酒擔心自己遭禍,下令把虎臣綁了起來。不久,孝宗下詔慰問虎臣,又令拆除棕棚。虎臣從此聞名京城。 回族中的虎姓,取自祖上回回名首音。如明代西域人忝克里別兒的,入中國居南京任職錦衣衛副千戶。其子虎歹別兒,以虎為姓,有孫虎先、虎馬鎮、虎夢解、虎如聲、虎承瑞等。另,元明時將回回名首音譯為“虎”字的還有撒馬兒罕人虎歹達、康里人虎秀思等。回族虎姓也有諧音字演變而來的。據《元史;氏族表》載:贍思丁三子為忽辛、納速刺丁四子為忽先,其后裔有以忽為姓者,也有改為虎姓者。又據云南昭通地區《虎姓家譜》載:“吾祖奉請來朝。唐王親封虎威將軍……故由此子孫永遠姓虎。”這是一支以祖上官職封號首字為氏的虎姓。虎姓回族“唯成都虎姓,音不讀虎而讀貓音。”(《回回姓氏考》)其實,云南地區的虎姓也讀——(貓)音。虎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南京、成都和洛陽等地。
虎姓---姓氏起源、遷徙分布、名人
來源:中國易-名揚天下 作者:楊紫彤
::虎姓::
遷徙分布:
1.分布:
今虎氏回族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地區的寧夏省,西南地區的云南省、四川省成都市、南部縣五靈鄉岐山壩村,長江流域的江蘇省南京市,以及黃河流域的河南省洛陽市等地。
2.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的關系
公元715年、717年的兩次戰役中,唐朝軍隊和突厥人葛邏祿部的軍隊,擊敗了吐蕃和白衣大食的聯軍。(白衣大食-阿拉伯伍麥葉帝國)
唐朝最初在(中亞)西域實行的政策很得人心,既不壓迫,也不搶掠,所以西域各國都遣使入朝表示歸順。到天寶年間,邊鎮監察不力,節度使日益驕橫生事,西域各國都很失望。
公元749年天寶八年,唐朝以中亞(西域昭武九姓國)康姓石國國王“無蕃臣之禮”為由,派遣安西節度使高仙芝(高麗人)出征,石國國王不敵投降(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事已至此,朝廷的面子也掙回來了,罷兵安撫當為上策。可惜高仙芝貪得無厭,他假裝答應石國投降,卻又背信棄義于公元750年天寶九年二月,偷襲石國。
史料記載“擄其王及部眾以歸,悉殺其老弱。”掠奪到“瑟瑟十余斛,黃金五六橐駝,其余口馬雜貨稱是,皆入其家”。石國國王伊奈吐屯也被砍了頭。
高仙芝的暴戾貪婪,引起了中亞(西域昭武九姓國之一)的康姓各國的憤怒,他們知道自身實力難與唐朝抗衡,于是向大食(阿拉伯阿巴斯帝國)乞兵。
昭武九姓國:相傳九國的祖先是月氏人,為匈奴所迫,遷居在今中亞錫爾河以南至阿姆河一帶的康、安、石、曹、米、何、史、火尋、戊地等九姓,故總稱昭武九姓國。
公元751年唐朝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率領唐軍和少數民族軍三萬攻大食。深入七百里至怛邏斯城(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城)于大食軍(阿拉伯阿巴斯帝國)遭遇。兩軍相持五日,突厥人葛邏祿部軍隊倒戈叛唐,與(阿拉伯阿巴斯帝國)黑衣大食軍夾擊唐軍,高仙芝大敗,士卒傷亡二萬。
此次戰役失敗原因:是由于唐朝節度使和邊軍將領的背信棄義、貪婪腐敗、失去已臣服唐朝西域各國的民心,導致少數民族軍,突厥人葛邏祿部叛變倒戈所至。戰役失敗后,唐朝勢力退至蔥嶺以東。
公元755-763年安史之亂,使唐朝在蔥嶺以西的影響被削弱,至此唐朝失去的蔥嶺以西的大片領土,今帕米爾高原以西的廣大地區。
怛邏斯之戰的后果是:阿拉伯帝國完全控制了中亞,中亞開始了整體伊斯蘭化的過程。怛邏斯戰役中有兩萬多名唐軍士兵被俘。
其中一人名叫杜環,輾轉流落到亞俱羅(今伊拉克巴格達以南),留居大食十年后乘船返回故土,他給后人留下一部《大食國經行記》,記述了他在大食的見聞。據他記載,在大食首都意外地遇見了許多來自中國的工匠。其中有“作畫者京兆人樊淑、劉絡織者、河東人樂、呂禮”等人,他們是金銀匠、畫匠、綾絹織工等。可見中國人對阿拉伯絲織業和工藝作出了很大貢獻。
中國人還教給大食人瓷器制造技術,在今伊拉克北部撒馬拉城附近出土了當地燒制的精美的防唐瓷器。
唐軍俘虜中有很多是擅長造紙的工匠,他們把造紙術傳到了西亞。公元九世紀上半期,有一位阿拉伯旅行家留下一篇游記。提到:“穆斯林擄獲甚豐,擄來的一些孩子們就是撒馬爾罕制造上好紙張的人”。后來阿拉伯人在撒馬爾罕設立了第一所造紙廠,結果紙張暢銷于阿巴斯帝國各地,撒馬爾罕成為了阿拉伯帝國的造紙中心,西方文明也因此獲得了迅速發展。
公元793~794年,哈倫哈里發又從撒馬爾罕招來中國工匠,在巴格達建立了第二所造紙廠,接著大馬士革和開羅等地也相繼建廠,紙張出口到地中海沿岸。
公元1150年,穆斯林在西班牙建立造紙廠,之后是法國和意大利。中國的造紙術的廣泛傳播引起人類書寫史上的革命,導致了書籍成本的降低,加速了文化教育的社會化和平民化,在人類發展史上意義重大。至此才有了阿拉伯人經海上絲綢之路,到中國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經商。
由此,伊斯蘭教開始傳入中國,但是中國的回族還沒有形成。
公元661~750年,阿拉伯的伍麥葉王朝(伍麥爾、倭馬亞、歐麥爾)建立,中國稱其為“白衣大食”,該政教合一的王朝存在了八十九年。公元750~1258年,阿拉伯的阿巴斯王朝(阿拔斯)建立,中國稱其為“黑衣大食”,該政教合一的王朝存在了五百零八年。
3.回族形成:
南宋王朝在蒙古帝國的攻擊下滅亡后,中國在元朝統治下統一了,各民族間的關系也有了新的發展變化,東北的女真人、契丹人、漠北的蒙古人、西北的維吾爾人、西南的藏、彝、白、僮(壯)、苗、瑤等各族人民,都處在這個統一政權范圍內。
最高統治階級所屬的蒙古族,過去只局限于在大漠南北游牧生存,同中原來往不多,現在則通過駐防、分封、屯田、從政等關系,大量遷居內地,吸收漢族文化。
原來的契丹人、女真人,由于遼金兩朝的會聚融合,多數都已漢化,元朝也稱他們為漢人。
在元朝初期,還產生了一個新的民族即回回族。他們原是居于中亞和西亞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部分維吾爾、波斯和阿拉伯人,自唐代以來就有東遷者,蒙古西征后,中西交通大開,加之元朝和中亞、西亞政治經濟關系的密切,他們就大批來到中國內地,在和漢族人的多種交往中,他們仍保有信奉伊斯蘭教的風俗習慣,從而形成了一個不同于漢族和其他族的新民族——回族。
4.昭通回族:
云南昭通回族,據舊志所載,實起源于元朝時期,以兵屯田,多半皆系回人,后逐流落于此。及前清哈元生兩次平昭,所帶兵丁多系回民,領土占籍擇取地方,悉得東南一帶高原。
昭通回族其俗強悍,重耕牧,習武事,科舉時代常中武魁及入伍者亦列顯宦。但居鄉人多,除農畜外及以走廠貿易為事。住城中者皆聚積東南角,以造氈子做皮貨為生計。在當時,所設清真寺共有四十八所,可云盛矣!自遭咸同之變,逃徙徙死亡不知其數。至承平后,經六十年之修養,以迄今日調查各鄉區總四十余地,而得花戶五千五百八十八,丁口二萬六千零六十二,生齒亦不少也。唯其所居之地,俱皆瘠薄,竟有衣食難濟者。幸民國十六年始設立俱進會,群推李杰候為會長,自任職以來,首在辦理教育。時會款缺乏,李君慨捐洋數千元經商,以作基金。渠則熱心組織,其志不解。復由縣長監督設立四鄉學校,計至今日成立二十余校,學生約在千名,其地點名稱已載教育欄內,不再錄。李君常言:“吾族人口雖多,但貧者多而鮮知識,皆由無學術之故。若能多設學堂以培植之,則將來人才不患不蔚然而興”。
昭通回族音清而尖。舊有文字曰:“天方字”。習之者阿訇而已。回文字母二十有八,有古字母、今字母之分。古字母造法起于圓點,今字母造法起于圓圈變化錯綜。萬字以出音母,念法與漢文注音字母相近,標示四聲亦同。書法橫衍右行,習用刀筆如木板竹箋等,猶存古制。
昭通回族經典文字教長祈禱儀式、禁戒,據昭通回族教中人言,其古教祖名阿丹,又稱為伊斯蘭,流傳已數千年矣。至隋時,有穆罕默德奉真宰天命,在土耳其國講經傳教后,始流入中國。考明史,外國傳有默德那,即回回祖。國祖王謨罕驀,亦作默德,生而圣靈,臣服西域諸國。國久尊為別譜援爾,譯言天使也。隋開皇中,其教即傳入中國,后安史之亂,回鶴出兵五千相助滅之,逐多留中土,其教逐散布四方。昭之回教,則自元時派兵屯田流落于此,清時隨哈元生者尤多。其人常持戒律,不食豕肉,聚處而居即建禮拜寺,以維持宗教。彼教之人遇把齋日,恒念經,其中其族有婚喪事,由教長率之往,亦必念經。分錢前則念經人少。今學堂林立,習亞文者多行。見彼教之盛興。
昭通回族清真寺,即禮拜寺,在昭蜀城鄉東南北三區,共有清真寺三十九座,皆散居各處,惟城中區在府門口,其人數甚多;其次南鄉。余皆奇零也。凡所住之人,無不奉行其教信仰誠敬。自行籌資,建筑寺院,以為歸宿。
昭通回族經典文字即亞拉伯文。在土耳其文言一致,治國傳教即以亞文為主,其文字開辟最早。即今世界各國所用數目字無不遵之。其字母以二十八字變化而出,常念之經有三十本,名曰可蘭經,內載六千六百六十六章伍十萬一仟一百零九個單字,配而成句。書法及念法由右而左,順唇舌而念,均有秩序。其音最巧,而確非童而習之不可也。其經典中外四大回國皆同,無有錯訛耳。
昭通回族教長祈禱儀式,在教長主持教中之條規,以宣傳教義為天職。各寺中皆有教長,不論本地外方人,必經典純熟,品學兼優者方充此任。每日晝夜五時,教長率領教徒朝拜真宰,名曰五番。其教徒,男子十二歲,女子九歲均有當然責任,一律朝拜。眾禮須七日一聚。全年有大會禮二次,其時在場之人務戰念鞠躬,叩頭面迎向西,儀式嚴肅,行列整齊,禮畢靜聽教長宣讀經書,無稍紊亂。凡有包白巾者,皆于朝禮時方用不拜易之,非回教之符號。
昭通回族的禁戒,凡教徒之戒律,不知者以為謹戒食物,不吃犬豕。即牛羊雞鴨之類,不經教長宰殺者,皆不食之。此外,煙酒消耗之物損傷腦筋,奸淫賭博之事污身敗德,以及非分妄取之財皆一律戒除。其他星象、占卜、偶像、迷信之類則更未能從事。
查回族之信教與他教不同,凡系回民無不在教持戒與。夫人寺念經之人前于氏族欄內已將其花戶人數敘明,至于學校之設則于教育欄內會列入表。
5.云貴川虎氏:
虎氏,在全國回族中僅云貴川為眾,虎,讀音作māo(ㄇㄠ)。
云貴兩省的虎氏,于明朝初年遷入今威寧市,到清初開始向外地遷徙。虎氏現全族有四千五百余戶、兩萬多人丁,僅今威寧市地區就有一千二百四十余戶、五千六百余人。而四川省虎氏,與今威寧市的虎氏同宗,并且讀音也作māo(ㄇㄠ)。
虎氏之所以姓虎,主要說法有二:
一是由《虎氏家譜》中稱:“我族原落于哈糜補蒿捋一帶之地,又居住數十代后來中國。唐貞觀時李世民皇帝因世道昏亂,中外交通,往來情深,唐王借兵鎮守帝都。吾祖奉至圣帝王命令代兵丁來到中國。勢事猛勇,唐王當面加封虎巍將軍之職。吾祖之子孫從此永遠姓虎。”這是以封號為姓的一種少數民族姓氏。
二是據文獻《虎氏族史資料》中稱:“我族姓氏,本是虎喇森譯音而來,非有圖騰意識。虎喇森,是現在伊朗境內的呼羅珊,古代屬花賴子謨國的布哈拉。虎氏應當是在古西域人入土中國后,取地名首音為姓的一個姓氏。到了明朝末年,西北地區的回族虎氏已發展成了大姓,遷入今威寧市地區今威寧市的僅僅是虎自高、虎自強兄弟二人,原籍是當時西北地區的西安府弘彎子”。
以上二種說法表明今威寧市虎氏與賽典赤之三子忽辛、納速拉丁四子忽先這個家族沒有多大關系。
虎氏回族不讀hǔ(ㄏㄨˇ)而讀作māo(ㄇㄠ),歷來被人們所關注。文獻《虎氏族史資料》中對這個讀音作了說明:“由于地方舊習稱虎為大貓,導致對姓虎者也呼為貓了。但口語呼māo(ㄇㄠ),書寫仍為虎,自相矛盾;另一原因,外族習俗,多少抱有忌諱意識,改口稱謂,取避兇趨吉之義。用呼者和被呼者,漸趨默認,導致歪曲,約定俗成,演為定型。”
虎氏回族之所以讀māo(ㄇㄠ)的另一個原因,可從民間傳說中找到參考。據說:虎氏先祖是西域人,到中國被封為“虎巍將軍”以虎為姓后,為了避諱帝王之尊而改讀為māo(ㄇㄠ)。而從今威寧市遷居外地的虎氏寫為“貓”姓或“胡”,實屬當時沒有文化之人造成的筆誤,現逐漸更正到“虎”上來。
關于虎氏回族進入今威寧市地區的時間,有兩種說法:
一是明朝末期來說,從今威寧市楊灣橋獅子山《虎氏封山碑文》中:“自高、次公諱自祥,原籍乃陜西西安府屬地名弘灣子住人。始祖原籍系三人,于明末奉旨征剿川黔戎務,長次二公來黔,三公往四川諱不可考,于今成都府華陽縣屬虎氏望族。弟兄來黔奉委剿辦烏撒,肅清候報領葡萄井豐登山楊旺橋等處地方開辟為業。”這與今威寧市蔡家地馬姓和虎氏不開親的關系上可以說明虎氏是在明朝末期進入今威寧市。因為《虎氏家譜》稱:虎自高娶撒氏,生虎登龍、虎登先。馬萬里子夭,而兩家祖妣撒氏又是姊妹,故將虎登先過繼馬姓接嗣,永不還宗。而馬萬里,是明末清初時期人,其父馬澤源,于明天啟二年遷居今威寧市。
二是明朝洪武年間來說,虎慶德收藏的修于清光緒年間的《虎氏家譜》,雖然文字結構不太謹慎,但基本闡述了虎氏從中亞的補蒿捋(即布哈拉)到中國西安弘彎子,又遷居山西大同。明洪武年間隨軍到今貴州省威寧市,住在今威寧市城內,“有古碑被漢人消滅,之后造城池,吾祖公又遷移虎龍山居住數十年,又遷楊旺橋”的遷徙路線。而今威寧市造城,初在明洪武十四年,清康熙四年增修一次,雍正十四年重修。據說當時今威寧市回族的墳山是在今縣城農機廠,增修城墻時全部被壓了。從“古碑被漢人消滅”上分析,虎氏回族居住在今威寧市城內很久的歷史是成立的,故洪武來說也是成立的。
因此,虎氏回族源于中原,明朝洪武年間隨軍進入今威寧市,在明朝有若干代祖先的墳墓在今威寧市城內被毀,造成虎氏歷史出現斷代和模糊不清。而虎自高、虎自強是明朝末期人,也就是說虎自高、虎自強是虎氏回族遷居今威寧市以來有文字載的第一世祖人。
今威寧市類似問題很多,有的資料在談及這段歷史時,模糊地說到“明太祖命傅友德、藍玉、沐英領兵三十萬征云南,大軍中有許多西北回回官兵,征務完成后,有被留駐守的,多數則撤回北方,明末清初復回。”目前這種說法在學術界爭議很大,不大符合歷史邏輯。
明朝正史共二百七十五年,這支軍隊到了明朝末年已是泥土一堆,怎么可能活二百七十多年?在今威寧市回族、漢族中大多附和明洪武來說,實際上有史料證明洪武來說的又有多少?況且大多數家譜把一世祖寫成明洪武時期隨軍進入今威寧市的祖先,而這個“一世祖”與其子孫之間的代際、時間關系一推敲,就活了二百多年,顯然誤差很大。
本書認為,今威寧市地區的回族家譜,大多數是在清朝中期所修纂的,由于歷史久遠,許多一世祖、二世祖乃至十世祖左右的名諱,在修譜時都已經忘記了,只從能記清楚的祖人開始記述,但后人在抄譜時一誤而再誤,或有意升華族人歷史,遂把明末清初的祖人寫成了明朝洪武年間的祖人,這種情況十分普遍,不限于某一地、某一姓。
虎姓郡望堂號:
1.郡望:
晉陽郡:春秋末期,趙簡子家臣董安于始筑晉陽城,在今太原西南晉源鎮。秦國改置為晉陽縣,為太原郡治所,屬太原郡轄屬(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為太原郡。西漢初年曾經設為太原國,晉陽為太原國都,不久又兼置并州。東漢時期撤掉了并州,晉陽歸屬于冀州,分置為恒山、西河二郡,在今陜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晉時期予以擴建。南北朝時期北齊于汾水東岸增筑新城,在舊城增設龍山縣。隋朝時期以龍山縣為晉陽,而原晉陽則為太原。五代時期為北漢都城。大宋王朝滅北漢后,毀掉晉陽,將其移到并州至陽曲(今山西太原)。
楹聯典故:
摧陣奪纛;具疏諫燈:上聯典指清朝四川人虎坤元,字子厚,咸豐年間從軍,官至提督。每作戰都往前沖,喜歡奪敵軍大旗,后戰死于秣陵關。下聯典指明朝麟游人虎臣,成化末年入太學。一次,明孝宗朱佑樘準備在萬歲山上搭建棕棚,用來遠眺觀燈,他具疏諫阻。祭酒擔心自己遭禍,下令把虎臣綁了起來。不久,明孝宗下詔慰問虎臣,又令拆除棕棚。虎臣從此聞名京城。
唐宋時期,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興起后,大批阿拉伯穆斯林商人來中國經商,居住在廣州、泉州、杭州、揚州以及長安等地。不少人娶妻生子,繁衍生息。當時他們被稱為“賈胡”,沿海各地的又稱為“蕃客”,生于中國者又稱為“土生蕃客”。除極個別文化水平較高者采用漢姓外,一般都沿用阿拉伯、波斯人的名字,沒有姓氏。
13世紀,隨著蒙古人的西征,中亞和近東、中東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等,大批穆斯林官吏、軍士、學者、商人以及工匠等被遣發或自動遷徙到中國來,分布在全國各地,當時被稱為“回回人”。他們定居后,繁衍生息,融合形成了以回回為主的民族共同體。但他們仍沿用與伊斯蘭教有關的名字,即回回名,亦稱經名。極少數官宦和士大夫出身的人,既使用原來的回回名,又受漢族的影響,起用字或號。如回族著名詩人薩都剌,字天錫,號直齋。有的為了避免回回名字的重復,在原回回名的前面冠以漢姓,如全阿里、馬穆沙等,以便稱謂。
明代,朱元璋采取了大民族的同化政策,歧視、壓迫少數民族,禁止回族群眾內部通婚和使用“胡語”、“胡姓”。回族穆斯林迫于壓力,隱去原來的名字,開始采用漢姓。但在取姓方式上,與漢族有著很大的區別。他們大多取回回原名和伊斯蘭教先賢名中某一字的譯音立姓,如納速拉丁的后裔,分別娶納、速、拉、丁四姓。這種得姓方式具有一定的獨特性,所以出現了漢字姓氏中沒有或少有的生僻姓氏。如賽、納、哈、速、羽、底、亞、虎、拜、提、撒、陜、閃、忽、薩、麻、沐、黑、沙、海、朵、者、回、玉、把、糙、阿、改、鮮、喜、定、客、靠、灑、擺等等。
回族的先民來自西域,本無姓氏。但是進入到東土以后,為了適應漢族的政治經濟制度,為了便于與漢族各方面的交際與交往,便主動地吸收漢族的姓氏文化,給自己冠上一個漢姓,取上一個漢名,如果不親見其人,儼然便是中國人。這種姓氏文化的轉移,既不背于傳統的伊斯蘭文化,卻有利于民族之間的交際,不幾代,回族先民所取得的漢姓也就約定俗成地成為回族文化的內容之一。到今天,沒有姓氏的回族是根本不存在的。
據調查和統計,昭通市16萬回族共有108個姓,在全國地(市)一級的回族當中,姓氏最多,內容最豐富。研究昭通回族文化,姓氏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突破口。不過,研究回族的姓氏應該有它自己的切入點,如果以漢族《姓氏大全》或《郡望百家姓》所提供的資料,作為依據來論證回族姓氏的起源,那就是犯“張冠李戴”的錯誤,因為二者是同名異源的。以下,我們從108個姓中揀出幾個重要的姓來加以說明。
虎姓,據《虎姓族史資料》載,該姓的遠祖來自西域名城虎拉森,進入到中國后,遠祖在唐王帳下為臣,立有赫赫軍功,被封為“虎威將罕”,于是世代便以虎為姓按照昭通方言禁忌,虎讀māo,音同貓)。
虎發光 1956年出生,副主任醫師。1984年畢業于安徽中醫學院。現任職于衛生部醫促會脈管炎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虎王食品廠法人,兼中國中醫研究院中醫特色專科脈管炎頭痛門診主任,中華傳統醫藥研究所副研究員,美國中醫藥科學研究客座教授。在省和國家級學術期刊先后發表48篇學術論文和科普文章有20篇被國家大型書刊收編。有的成果已入選世界電腦信息萬維網絡并多次在國家和世界獲獎,其中在第三屆世界傳統醫學大會上獲最高榮譽金獎和“唯一指定產品”,1997年度獲世界科學名人獎牌。對脈管炎和頑固性頭痛有著特殊的研究和治療,研制出“活血通絡膏、丸”等七種系列藥內外結合疏通氣血經絡效果顯著,受到醫患的高度贊揚,并由此獲國家七項醫藥發明專利和衛生部中華傳統醫學“科研新藥證書”。“發光”牌“口咽會化片”填補北京市場的空白,部分藥品被衛生部推薦國外使用,均受到很高的評價。為此,衛生部審批“中國醫促會脈管炎專業委員會”主任,中華傳統醫藥研究所副研究員,受聘美國中醫藥科學研究院客座教授和國內多種學術期刊記者顧問等,傳略人選《世界名人錄》、《世界傳統醫學杰出人物》、《中華科技精英大辭典》等十八家大型辭書,多次受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中央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宣傳和報道。發表論文有:“化滯通絡散治療女性不孕癥”、“化瘀消瘤散內外結合治療子宮肌瘤”、“清腦通絡膏治療頑固性頭痛”、“賭輸燙傷膏治療燒燙傷”、“咽病含化糖治療慢性咽喉炎”、“薄味藥在婦科中的應用”、“臨床望氣色偶拾”、“速通散治療腸梗阻”、“婦女不孕常敷臍”、“頭痛病因知多少”等。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虎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虎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查看更多討論帖>> | ||||||||||||||||||||||||||||||||||||||
虎姓社區最新話題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