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姓氏源流
一是以官為姓。據《史路》記載,上古時期,大禹在創建夏王朝時,屬下有一個叫扶登氏的精明臣子(扶登是一個官職名),其后代以官為姓,得姓4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扶姓最早起源,有始祖之稱,遷徙分布缺考。
二是據《河南氏族略》記載,源為復姓乞扶氏所改,乞扶氏,亦稱乞伏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漢化改革,鮮卑族有乞扶氏部落,將鮮卑族姓氏改為扶姓。后裔分布在洛陽西至長安東一帶。堂號為“郡望堂”,堂聯是“望出京兆,姓起扶登”。
三是以名為姓。據《王圻續文獻通》記載,西漢初年,相傳嘉的母親楊氏在湯溪邊遇到一條龍,回家后就有了身孕,后生下嘉。嘉擅長于占卜,巧發奇中,漢高祖召見,嘉勸高祖“欲得天下,先定三秦”。高祖以嘉在扶翼,深受寵幸,賜他名叫扶嘉,其后裔以扶為姓。川、陜一支扶姓堂號為“翼漢堂”,堂聯是“翼漢有功而賜姓,梯山越阻以撫夷”。扶嘉另一支后裔第38世宋朝年間從西安府播遷至湘和粵,湘的分堂號為“京兆堂”,堂聯是“一點丹心存漢室,千秋血食薦龍塘”,粵的分堂號為“善慶堂”,堂聯是“六朝鎮國府,兩漢功臣家”。
四是授賜改姓。據史料記載,明朝末年,四朝元老胡克儉,不畏強權,嚴懲墨吏,有裨于國,扶翊明朝社稷卓有貢獻,崇禎皇帝御賜姓“扶”,堂號為“賜姓堂”,堂聯是“三世鄉賢綿紫水,九重賜姓播弦山”,河南新縣(光山)一支扶姓就源自崇禎帝授賜。
元朝初,始遷祖胡端五從江西省瑞州府高安縣柘樹堂遷河南光邑柴山保磨云山北扶家灣落戶,傳五世而四世不興。五世祖胡熙之玄孫胡克儉,萬歷14年(1586年)殿科二甲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今研究生),任監察御史,官至刑部右侍郎,明朝后期四朝元老,股肱之臣。為官任內,不計得失、秉公執法、嚴懲貪官,因揭發他人而遭誣陷,削冠為民。
崇禎即位,大明王朝表面歌舞升平,實際已危機四伏,既面臨西北黃土高原上百萬農民造反大軍的內憂,又遭東北滿洲鐵騎虎視眈眈、烽煙四起的外患。“家貧知孝子,國難顯忠臣”。克儉公已過退休之齡,臨危奉旨,再一次重起輔佐朝政,不僅破了《尚書·友傳》中記載的“大夫七十而致仕”的記錄,同時也使人們驀然想起野無遺賢的古話。
1635年耄耋之齡的大臣胡克儉卒于任,崇禎帝念其廉潔正直、痛砭腐敗、剪惡除奸,在抗御外來侵略和濟世安邦中,立下汗馬之功,追贈刑部尚書。克儉公一生果敢剛毅、憂國愛君、赤膽忠心,逝后用謚號“忠毅”給予高度的評價與肯定,御賜姓“扶”,以示扶翊明朝社稷之意。為感激和報答皇恩,全族悉從之。從胡克儉(第九世)起,端五公后裔均易胡姓扶,全國扶姓廣而有之,非胡端五之后,雖云同姓,卻各別一支。
二 遷徙分布 扶姓的望族居住在今天的河南洛陽縣一帶和今天的山西長安東部。
扶姓與梅巫文化的淵源
江西贛州崇義縣:金坑鄉竹坑村有600人。
山東:扶家堡;
貴州金沙縣:扶家寨;
湖南新化縣:桑梓鎮石窖村、前程村聚居約2000名扶姓后人;油溪鄉蜀溪村大約2000人。
湖南省安化縣:高明鄉陰二村聚居大量扶姓后人;
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扶家組、扶家沖;
安徽省岳西縣:扶家鋪;
河南省光山縣:為扶姓最早起源的地方,至今聚居大量扶姓后人;
湖南省桂東縣:寨前鄉聚居大量扶姓后人;
湖北省石首市:高基廟鎮肖家嶺村扶家院聚居約300名扶姓后人;
湖北省公安縣、湖南省華容縣、安鄉縣、南縣等地也有不少扶姓后人;
臺灣省:扶忠漢(雙向式英語學習法發明者)等扶姓后人;
香港:扶偉聰(企業家)等扶姓后人;
廣東樂昌九峰:聚居大量扶姓后人
廣東省揭陽市:有扶姓后人;
福建省莆田市:有扶姓后人;
四川省瀘州市:有扶姓后人;
重慶市萬州;云陽:萬州的恒合鄉有扶姓后人2000多人。
江蘇省宜興:有扶姓后人。
三 郡望堂號【郡望】: 1、 京兆郡:據《郡望百家姓》記載,望出京兆郡,及首都直轄區。相當于今天的陜西西安市至華縣一帶。 2 、河南郡:據《姓氏考略》記載,扶氏望出河南。【堂號】: 翼漢堂:漢代廷尉扶嘉的母親在湯溪的邊上遇見龍而生了他。漢高祖還是漢王的時候遇到了嘉,嘉勸漢王定三秦。高祖看到嘉的思想出發點是為了輔佐漢室,于是就賜他姓扶。湖南的扶姓祠堂的堂名為《京兆堂》。
四 歷史名人 1、漢有扶少明,撰寫了《道德經譜》;2、 扶猛:字宗略。北周上甲黃土人。在梁朝做官的時候是南洛北司二州刺史。魏時做了羅州刺史。跟隨著賀若敦南討信州,到了白帝城,為百姓著想,不采取強攻的方式,而是撫慰百姓。于是人民都高興的歸附了。使地方的人民生活不受到損失,而且安定治理。因為他的功勞被授為開府儀同三司,封為臨江縣公。3、扶克儉:字共之。明朝時期時光山人。萬歷年間進士,是朝廷的御史,所管轄的地區有遼東、山東等地。因為揭發他人而被害入獄過,后來復職,謚號為忠毅。
五 現代名人:1、扶廷修,又名扶少淮,1912年生于河南新縣一戶貧農家庭。1930年8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先后任弦南區游擊大隊排長、區互濟會兼八鄉蘇維埃副主席、主席,光山縣獨立師第四團二連連長。紅二十五軍七十五師二二叁團二營營部副官。陜南游擊支隊司令部參謀、紅二十五軍軍部電臺管理科科長、紅軍總供給部總務處處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外交部管理科科長。抗日戰爭時期,扶廷修任八路軍總部交通局交通科科長,新四軍第六支隊司令部副官處處長,第四師二十二團參謀長,第四師司令部副官處處長,江蘇省蕭縣總隊副官,第四師十二旅叁十叁團團長。1939年,在大生產運動中,被評為二等勞動模范。1941年,新四軍淮上區抗日政權向皖東北轉移后,扶廷修奉命率叁個騎兵連,在淮上區堅持游擊戰爭直至抗日戰爭勝利。解放戰爭時期,扶廷修任淮北軍區第八軍分區第叁支隊隊長,新四軍第四師十二旅叁十六團團長。1946年春,扶廷修率叁十六團和旅部騎兵連,在蕭縣尚口抗擊國民黨軍方先覺部12個團。敵軍在6架飛機掩護下向我陣地大舉進攻,扶廷修身先士卒,率部阻擊,激戰一天,殲敵1800余人,受到華東野戰軍司令部的表揚。此后,任豫皖蘇軍區參謀處副處長兼管理科科長,軍政處處長,河南省交通管理局局長,豫皖蘇軍區兵站部部長,第二野戰軍十八軍后勤部副部長。參加了開封戰役、淮海戰役和成都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扶廷修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后勤部第一副部長,進藏部隊后方司令部參謀長。1953年后,任西藏軍區后勤部副部長,軍區副參謀長,政協西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等職。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因積勞成疾,于1966年在成都逝世。終年54歲。
2、扶忠漢,祖籍廣東,現居臺灣,創立《雙向式英語》(Two way communication)。《雙向式英語》不僅是中國英語教學法上的重大革新,也是大陸第一套美式英語教材,促使美式英語今天在大陸居主導地位,而在這之前,是清一色的英式英語。在英語速成論四大派(其他三派:李陽-瘋狂英語派、鐘道隆-逆向英語派、鄭贊容-千萬別學英語派)中,最早風靡大江南北。
3、扶永發,云南省測繪局高級工程師。扶氏根據《山海經》記述的歷史,考證了中華祖先的出生地和墓地。《山海經》記述了我國古代的“三皇五帝”:伏羲、女媧、神農為“三皇”;炎帝(又名帝堯)、“黃帝”(又名帝俊、帝嚳)、帝丹朱(又名帝鴻、帝江、黃帝之子)、帝舜(黃帝之孫)帝顓頊(黃帝之曾孫)為“五帝”;顓頊之后由大禹繼位,但大禹不在“五帝”之列。據扶考證,這五帝中,黃帝墓地在彌渡寅街鄉駐地東南面營盤山;“帝堯”(炎帝)、帝嚳、葬于今彌渡寅街鄉境內的景東坡山上;帝舜、帝丹朱葬在今彌渡寅街勤勞行政村的倉房之上;帝顓頊葬于今麗江倉房、大具壩上;女媧之墓在蘭坪縣通甸鄉黃木村南之山。保山市西北皇家墳為后稷墓,他是黃帝之子,中國農業種植發明人。扶氏對“三皇五帝”墓地縝密的考證并使之落實在地圖上,這不但是對《山海經》研究的重大突破,也是對中華祖先歷史研究的重大突破。
4、扶偉聰,合富輝煌(香港股市0733)董事長兼總經理。
始遷祖胡端五,元朝初從江西省瑞州府高安縣遷居河南光邑柴山保北扶家灣,至今已700余載。光緒25年(1899)二修宗譜,已對籍貫姓氏作了祥盡的闡述,今族內仍有少數人對胡端五源自何處,是否本姓“胡”產生置凝,莫衷一是,今查閱有關史料,作進一步闡釋。
(一)據南朝齊、梁時代史學家沈約著《宋書》中載,公元424年前,豫章即為江西省的別稱。嘉慶癸酉年(1813)始修宗譜《序》中第一句“潢河之水千里必溯其源,豫章之材千株必探其本”,說明始遷祖胡端五來自江西省。又據《高安縣志》載,明洪武二年(1369)設置端州府,轄高安、奉新、宜豐等縣。證明胡端五來自江西省瑞州府高安縣已是毋庸之疑。
(二)據《無和姓纂》載,清獻公次子胡與配妻耿氏(耿氏婆婆),唐亡后懸車不仕,歸隱華林祖居,尊稱華林一世祖。配妻耿氏生五子,因科舉入仕分居五處,蔚為華林胡氏五宗。據《中華胡姓通譜》載,宋太宗雍熙年間、端拱年間,真宗咸平年間、大中祥符年間,徽宗崇寧年間,耿氏五世仲宣、六世用納、用涉、用廉、用錫,七世湛公、涵公、澈公、乘公、爽公、宇公,九世杞公,十世叔罕、叔易、仲霖等先后遷徙高安。《高安姓氏大觀》載,高安胡姓建村205個,其中宋朝30個,元朝9個,明清75個,余為近代移民。由此可見,胡端五不僅本姓“胡”,而且還是耿氏婆婆的后裔。
(三)我族智祖一門明朝累世簪纓,胡智成化二年(1466)三甲進士,胡克儉萬歷14年(1586)二甲進士。據《明朝進士列表》載,當年三甲進士252人,胡智列第38名,賜同進士出身。當年二甲進士67人,胡克儉列第31名,賜進士出身。明朝科舉考試極其嚴格,考生要級級審查,層層把關,方可從童生試再到殿試,中進士后,由皇帝薟發皇榜。在進士列表中,胡智、胡克儉均為“胡”姓,這難道是朝廷審查把關不嚴?二人膽敢冒“胡”姓而不怕犯欺君之罪遭殺戮?
(四)據1999年湖南桂東縣《扶氏族譜》載,始祖西漢扶嘉是四川萬縣(今重慶萬州市)人氏,宋朝年間第38世林芝公、豐芝公、元芝公等兄弟,從西安府遷居桂東,后又遷酃縣(今炎陵縣),林芝公在桂東任薦元官,卒于任,后裔遷居炎陵和廣東樂昌,明永樂年間隆公移居九峰;豐芝公任江西上猶軍衛,后裔遷居桂東縣中和;元芝公任光祿大夫,后裔遷居桂東縣龍塘;蕰芝公后裔遷居桂東縣三都冬及江西遂川縣山田;茂芝公后裔遷居遂川縣城南;凝芝公后裔遷居湖北襄陽;獻芝公后裔遷居江西南康。扶嘉的后裔并未遷入高安,說端五是扶嘉之后裔,無據可考。
縱觀上述,我始遷祖胡端五由江西省端州府高安縣遷徙河南新縣,原來姓“胡”,因輔佐社稷有功,明末崇禎帝御賜姓“扶”。再不需置辨。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扶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扶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