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物生平編輯
早年經歷
貞觀五年(631),封為晉王。
貞觀七年(633),不到任所而接受并州都督之職。幼而聰慧,端莊安詳,寬厚仁慈,和睦兄弟。開始由著作郎蕭德言教授《孝經》,唐太宗問道:“這部《孝經》說的什么最重要?”對答道:“孝,開始是事奉雙親,長大后是事奉君王,最終是修身。君子事奉皇上,進朝廷想著盡忠,退居在家想到彌補皇上的過錯,將順從其美,糾正其惡。”唐太宗大喜道:“按此行事,完全能夠事奉好父兄,做好臣子了。”等到文德皇后去世,李治時年九歲,悲哀思念之情感動左右的人,太宗多次加以安慰,從此特別受到寵愛。不久被任命為右武候大將軍。
貞觀十七年(643),皇太子李承乾被廢棄,魏王李泰也因犯罪被貶,唐太宗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等人計議,立李治為皇太子。唐太宗每次上朝,常令李治在旁邊,讓他觀看自己決斷各種政務,有時候讓他參加議事,唐太宗多次稱贊他好。
貞觀十八年(644),唐太宗將討伐高麗,命令李治留守定州。等到唐太宗基本確定了發兵日期,李治悲哀,整天啼哭,因而請求驛站飛馬傳遞自己生活工作起居的表章,并傳遞邊境情況的報告,唐太宗都同意了。用快馬奏事,從此開始。等到唐太宗大軍凱旋,李治跟從唐太宗到并州。當時唐太宗生了個大毒瘡,李治親自用口吸毒膿,扶著車輦步行跟從了幾天。[2]
登基為帝
貞觀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駕崩。二十七日,以禮部尚書、兼太子少師、黎陽縣公于志寧為侍中,太子少詹事、兼尚書左丞張行成為兼侍中、檢校刑部尚書,太子右庶子、兼吏部侍郎、代理戶部尚書高季輔為兼中書令、檢校吏部尚書,太子左庶子、高陽縣男許敬宗兼禮部尚書。二十八日,李治回京。[3] 六月一日,李治即皇帝位,時年二十二歲。八日,改民部尚書為戶部尚書。疊州都督英國公史李勣為特進、檢校洛州刺史,仍在洛陽宮留守。十日,詔令司徒、揚州都督、趙國公長孫無忌為太尉兼檢校中書令,主持尚書省、門下省二省政事,其余官職依前一樣,賜物三千緞。二十日,特進、英國公李勣為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三品。秋七月三日,有關衙門請求改治書侍御史為御史中丞,諸州治中為司馬,別駕為長史,治禮郎為奉禮郎,以避諱李治的名。因為貞觀時不避諱先帝太宗“世民”二字,所以不同意,有關衙門上奏道:“先帝兩個名字,在禮制上不偏向某一避諱。皇上既是單名,臣下不應指斥。”李治于是聽從之。六日,于闐王伏阇信來朝見。八月一日,河東地震,晉州尤其厲害,毀壞了房屋,壓死了五千多人。三日又發生地震。詔令派遣使者慰問,免賦稅三年,壓死的人家各賜給絹綢三匹。以開府儀同三司、英國公李勣為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仆射開始連帶同中書門下。十八日,將唐太宗安葬在昭陵。[4] 九月十二日,加授鄜州刺史、荊王李元景為司徒,前安州都督、吳王李恪為司空兼梁州刺史。二十四日,贈梁國公房玄齡為太尉;贈申國公高士廉為司徒,贈蔣國公屈突通為左仆射,都可在太宗廟庭配祭。[5]
永徽元年(650)春正月六日,李治立妃子王氏為皇后。七日,封陳王李忠為雍州牧。五月九日,李治對群臣道:“朕繼承皇帝大位,刑罰教化不明,致使晉州多次地震。確實是由于賞罰不公正,政理荒謬所致。你們應該晉封章奏事,盡量指明政教得失,以挽救朕之不足。”吐火羅派遣使者獻大鳥,大鳥像駱駝,吃銅鐵,李治派人獻到昭陵。吐蕃贊普死,李治派遣右武衛將軍鮮于匡濟持皇帝書信前往吊祭。九月,高侃擊擒突厥車鼻可汗,分置單于、瀚海二都護府。
永徽四年(653年),房遺愛、高陽公主、巴陵公主、薛萬徹柴令武等人密謀擁立荊州王元景為帝,事情敗露,,二月三日,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等都被處死;李元景、巴陵、高陽公主都被賜以自殺。左驍衛大將軍、安國公執失思力發配到辒州充軍;侍中兼太子詹事、平昌縣公宇文節發配到桂州充軍。吳王李恪、江夏王道宗、蜀王李愔等因得罪長孫無忌、褚遂良,或死或貶。
乾綱獨斷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業寺進香之時,又與武氏相遇,兩人相認并互訴離別后的思念之情。
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滿,武氏便再度入宮。次年五月,被拜為二品昭儀。
不久高宗欲廢王皇后,改立武氏為后。對此,長孫無忌及褚遂良等元老重臣表示反對。李義府、許敬宗等卻迎合帝意,表示贊成;宿將李勣則奏稱:“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高宗在李義府等人的支持下,終于在永徽六年(655年)廢王皇后,立武氏為皇后。長孫無忌及褚遂良等均遭貶斥,不久,長孫無忌被迫自縊,褚遂良則被流放至更遙遠的愛州(今越南清化),死在那里。[6]
帝后爭鋒
顯慶末年,李治患風眩頭重,目不能視,難于操持政務,武后得以逐漸掌握朝政,李治在武后的建議下使用天皇稱號,與天后武氏并稱二圣。
上元二年(675),李治患的風眩癥更厲害了,便與大臣們商議,準備讓武后攝政。宰相郝處俊諫道:“陛下奈何將高祖、太宗的天下,不傳給子孫而委任給天后啊!”李治因而暫時停議。武后得知后,就召集了一些“文學之士”撰《列女傳》、《臣軌》、《百僚新戒》、《樂書》,約千余卷;并且密令參決百官疏奏,以分宰相的權力。
去世
永淳二年(683年),李治駕到奉天宮,當時武后從封泰山以后,勸李治封中岳。李治因患病而終止。李治苦于頭痛不可忍耐,侍醫秦鳴鶴道:“刺頭微微出血,可以治愈。”武后在帷帳中說道:“此醫可斬首,想要在皇上頭上刺出血來嗎!”李治說:“我苦于頭痛,出血未必不好!”侍醫就用針刺百會,李治道:“我的眼睛明亮了。”不久,詔命皇太子李顯代理國政,裴炎、劉齊賢、郭正一等人在東宮任同平章事。李治從奉天宮回東都,病得很厲害,宰相以下大臣都不能晉見。
同年十二月,詔令改永淳二年為弘道元年。將要宣布赦免之書,李治想要親自到則天門樓,由于氣不順而不能上馬,于是召百姓在殿前宣讀赦免書。禮畢,李治問侍臣:道“百姓喜歡嗎?”侍臣道:“百姓承蒙皇上赦免,沒有一個人不感動喜悅。”李治道:“百姓雖喜,但我的性命危險。天神地神若延長我一兩個月的命,能夠回長安,死也無遺憾了。”當晚,李治在貞觀殿去世,終年五十六歲。宣布遺詔:“七天裝在靈柩內,皇太子在靈柩前即皇帝位。園陵制度,務以節儉。軍國大事有不能決斷者,請天后處理決斷。”群臣上謚號曰天皇大帝,廟號高宗。
2為政舉措編輯
政治
永徽之治
唐太宗末年的遼東戰役使“貞觀之治”出現危機,李治登基后的永徽四年(653年),江浙一帶就爆發了陳碩真領導的農民起義,階級矛盾再次尖銳。李治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罷遼東之役及諸土木之功”,登基之初,就把唐太宗時的三日一朝改為一日一朝,勤勉執政。即位之后,重用太宗舊臣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君臣上下蕭規曹隨,照太宗時法令執行,頗有貞觀之治之遺風。永徽二年九月,下令所占百姓田宅還給百姓。
軍事
永徽元年(650年),高侃擒車鼻可汗,平定漠北。
永徽六年(655),高句麗與百濟聯軍攻新羅,新羅遣使乞援于唐,李治遂先后派兵出擊高句麗和百濟。至龍朔三年(663),唐大將劉仁軌大敗援助百濟的倭國軍于白江口,破百濟,其國王奔高句麗。總章元年(668),唐軍攻占平壤,滅亡高句麗。
經濟
李治統治后期的顯著特點是持續多年的歉收。670年,谷物嚴重短缺,致使政府禁止釀酒。7世紀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歉收、洪水、干旱、蟲災和饑饉接踵而來,一直達到危機的程度。680年,糧價之高,前所未有,唐政府認為高物價是流通貨幣過多的結果,因此大量減少鑄造新幣,對私鑄的懲辦也比以前更加嚴厲。與此同時,從原有登記地區逃往其他地區而成為不登記、不納稅的占地者的流民占有令人不安的比例。李治是在經濟和財政危機依然沒有得到解決的情況下去世的。
雖存在這一系列問題,但李治的政府仍提出了控制物價的措施,并取得部分成功,它們后來繼續使用于整個唐朝。政府周期性地從自己的中央谷倉中拿出谷物以低價賣出,679年甚至用谷物換回私鑄錢。更重要的措施是639年在部分重要城市進一步發展常平倉,655年,京師成立了常平署,在物資供應充分時以高于當時市價的價格買回商品,物資短缺時再以低于市價的價格賣出,使物價浮動保持在一定限度內。后來每個州都設立了這種糧倉。[11]
文化
永徽三年(652年),編成《唐律疏議》,這是中國現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體現了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風格和基本特征,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對后世及當時周邊國家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相對來說,這一時期的執法狀況寬平公正,犯罪率較低。史載,有一次,大理寺卿唐臨向李治報告說:監獄中在押的犯人只有五十多個,其中只有兩人需要判死刑。[10]
李治另一個政績是重新建立科舉制度,并在他統治時期更多地通過科舉制起用官員。中舉和應試的人數開始迅速增多,科舉制的影響開始在最高一級官僚機構中表現出來。高宗的幾個宰相都有功名,相當數量的官員開始以這種方式走上仕途。但不能夸大這個趨勢。官員中中舉的人依然是少數,大部分官員仍靠世襲的特權入仕,甚至靠更普遍的方式從胥吏升任。例如在656年,不少于1400名胥吏有資格進入正途,而同一年只有22人通過進士考試。[11]
外交
太宗統治時期,波斯薩珊王朝被阿拉伯的入侵摧毀。波斯國王伊嗣俟三世在638年派使團向太宗求援以抵抗阿拉伯人。率領使團的國王之子卑路斯王子在長安定居,其后高宗統治時期他成立了波斯人的流亡政府。高宗還允許他在長安建一座襖教寺廟。按照一種說法,李治于677年派出中國軍隊幫助王子重獲王位。但中國軍隊護送卑路斯最遠只能到龜茲,然后便返回唐朝。事實證明,卑路斯復位的企圖完全失敗了,他回到長安后死在那里,大批波斯少數民族滯留在中國的京城。
3歷史評價編輯
《舊唐書》:“大帝往在籓儲,見稱長者;暨升旒扆,頓異明哉。虛襟似納于觸鱗,下詔無殊于扇暍。既蕩情于帷薄,遂忽怠于基扃。惑麥斛之佞言,中宮被毒;聽趙師之誣說,元舅銜冤。忠良自是脅肩,奸佞于焉得志。卒致盤維盡戮,宗社為墟。古所謂一國為一人興,前賢為后愚廢,信矣哉!”[13]
《新唐書》:“武氏之亂,唐之宗室戕殺殆盡,其賢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以太宗之治,其遺德余烈在人者未遠,而幾于遂絕,其為惡豈一褒姒之比邪?以太宗之明,昧于知子,廢立之際,不能自決,卒用昏童。高宗溺愛衽席,不戒履霜之漸,而毒流天下,貽禍邦家。嗚呼,父子夫婦之間,可謂難哉!可不慎哉?”[14]
4個人作品編輯
5家族成員編輯
世系
父母
后妃
皇后
武皇后(武則天)
妃嬪
劉宮人
鄭宮人
楊宮人
韓國夫人武順:武則天之姐
魏國夫人賀蘭氏:韓國夫人武順之女,武則天的外甥女,因與武后爭寵被毒殺
子女
兒子
長子 燕王李忠,宮人劉氏所生
次子 原悼王李孝,宮人鄭氏所生
三子 澤王李上金,宮人楊氏所生
四子 許王李素節,蕭淑妃所生
女兒
6影視形象編輯
時間 |
影視作品 |
扮演者 |
---|---|---|
1984年 |
武則天 |
魯振順 |
1986年 | 薛丁山征西 | 吳鎮宇 |
1985年 |
一代女皇武則天 |
樊日行 |
1995年 |
武則天 |
陳寶國 |
1999年 |
大明宮詞 |
李志輿 |
2001年 |
大唐情史 |
馬可(童年),霍亞明(青年) |
2001年 | 盛唐絕戀 | 萬弘杰 |
2002年 |
移山倒海樊梨花 |
姬晨牧 |
2003年 |
天子尋龍 |
張英才 |
2004年 |
至尊紅顏 |
保劍鋒 |
2004年 |
無字碑歌 |
周衛濤(青年),張鐵林(中老年) |
2006年 |
日月凌空 |
馬曉偉 |
2006年 |
貞觀之治 |
胡文豹 |
2006年 |
貞觀長歌 |
馬浴柯 |
2006年 |
薛仁貴傳奇 |
閔西丁 |
2009年 |
大明宮(紀錄片) |
王永強 |
2010年 |
狄仁杰前傳 |
丁正勇 |
2011年 |
唐宮美人天下 |
鄭國霖 |
2011年 |
武則天秘史 |
余少群(青年),趙文瑄(中老年) |
2012年 | 薛丁山 | 王仁君 |
2012年 |
太平公主秘史 |
高梓淇 |
2012年 |
夢回唐朝 |
譚耀文 |
2011年 |
大唐女將樊梨花 |
岳耀利 |
2013年 | 少年神探狄仁杰 | 袁弘 |
2014年 | 隋唐英雄4 | 黃天崎(幼年),鄭思仁(成年) |
2014年 | 武則天 | 李治廷 |
2014年 | 上官婉兒 | 邱心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