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姓氏:

拼音:  

2008-03-09

310227次

1人

1個

48個

3591人

195部


站長: [申請站長] 管理員:   [申請管理員]

[ 字號: ]

一、來源有三

1、出自己姓。相傳顓頊(傳說中古代部族首領)的己姓(顓頊之孫叫吳回,吳回之子陸終,陸終的大兒子名樊,賜己姓,封在昆吾國。)之后裔飂(音劉)有個兒子叫董父,相傳對龍的習性很有研究,帝舜就任命董父為豢龍氏,讓他專門養(yǎng)龍。在董父的精心馴養(yǎng)下,許多龍學會了表演各種舞蹈,帝舜很是喜歡,就封董父為鬷川(今山東定陶北)侯,還賜他以董為姓氏,他的后代就是董氏。

 2、出自姬姓,以官為氏。春秋時,周朝有大夫辛有,辛有有兩個兒子在晉國任太史,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晉國的典籍史冊,他的子孫世襲晉國史官,以官為氏,稱董氏

 3、也出自己姓,以姓為氏。相傳顓頊的孫子吳回愛帝堯時任火神祝融,他有個兒子名終,因為封在陸鄉(xiāng)(今山東平原縣一帶),所以叫陸終。他的兒子有叫參胡的,姓董,其后裔就以姓為氏,也稱董氏。

4、董姓由來新探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必須從比較客觀與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研究探討每個姓氏來源與發(fā)展。在談董姓由來之前,我們必須澄清在原始社會未期我中華民族先民現(xiàn)狀的幾個觀點
首先我們要知道,炎帝、黃帝等是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lián)盟的大首領之稱,并不是單指一個人。炎帝部落從開始到衰亡而被黃帝部落取代大約為二千年之久,只要成為炎帝部落聯(lián)盟首領均稱為炎帝,這二千年中有許多人擔任過這個部落首領而都被稱為炎帝,黃帝的含義也是如此,正如今天不管是張市長、李市長我們都可以稱他為市長。當然這其中有幾個突出功績的炎帝、黃帝而被后人敬仰。炎帝部落是神農(nóng)氏、燧人氏后裔,是個善長于用火的農(nóng)耕部落,而后起的黃帝部落是以游牧狩獵為主,二者對自然資源利用方法不同,因此炎帝部落的刀耕火種、辟地開荒的活動常引發(fā)炎黃兩部落利害沖突,最后爆發(fā)炎黃之戰(zhàn),炎敗黃勝的結果使黃帝部落確立了霸主地位。
第二我們可以肯定,炎黃時代我中華大地已有千千萬萬的原始人群,組成許多不同氏族、部落、部落聯(lián)盟,因此我們認為中華各姓追源到黃帝、炎帝、蚩尤等等只是說明該姓出于此部落,極大多數(shù)不可能是黃帝或炎帝的正傳后裔。

第三我中華民族和文明起源并非一源,而是多源,具有多元一體的特點。每個姓氏也一樣,大江大河源于最遠一泉,匯納百川而成。我董姓也一樣,從最古的一源開始,融合各方,甚至其它民族,形成今七百三十余萬人群。如歷史上加入董姓的有匈奴、山越、氐、羌、吐蕃、高居麗、及清代滿族,因而東北多董姓。今云南白族也有許多董姓。

因此我們撇開重黃輕炎觀念及攀龍附鳳俗套,考我董姓屬炎帝部落聯(lián)盟(而非黃帝部落聯(lián)盟)一員——祝融部落,在貴州省關嶺縣曬甲山上四、五千年前所刻‘紅崖丹書’可以證明這點。祝融部落又分為己、斟、彭、妘、曹、羋六部落,后己又分出董、彭又分出禿,史稱祝融八姓。我董部落當時稱惠連部落,是一支繼承祝融部落制繩存火傳統(tǒng),擅長用一種叫董的草制繩的部落,以董草為圖騰。我董姓出于己姓非黃帝部落之己姓。彼己姓是蛇圖騰,己又是自己之意,又轉為黃帝本姓姬。而我董姓屬炎帝系,是繩轉蛇、蛇轉己的己姓,兩者源流不同。

到舜帝時我部落中出了一個叫‘父’的人,善于馴服、管理一種叫‘龍’的動物,為帝舜豢龍有功,帝舜便把惠連部落活動區(qū)今山西聞喜一帶確認為董部落的封地——董國,父封為豢龍氏,並以封國為姓稱為‘董父’。‘董’也從原來一種草之意及部落圖騰轉為地名、姓氏,並賦予‘管理。督正’之意。

我董姓發(fā)祥地也稱鬷川,應是原董部落活動區(qū)山西聞喜一帶,鬷音ZONG實為董DONG一音之轉,而山東定陶只發(fā)現(xiàn)大量古曹國遺址,實是曹姓發(fā)祥地,而董部落的遺址至今還沒發(fā)現(xiàn)。

‘龍’實一種大形鱷魚也,稱灣鱷、蛟鱷,遠古黃河流域氣侯溫暖濕潤,沼澤遍地很適合鱷魚生存,以后隨氣侯變化逐漸減少滅絕,今江浙皖邊尚存一種小形鱷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揚子鱷。


二、遷徙分布

辛有的后代,世襲晉國太史之職,至春秋時,有史官董狐,居今山西臨汾翼城。晉靈公時,晉卿趙盾因避靈公殺害而走,未出境,其族人穿殺靈公。董狐認為責在趙盾,因此在史冊上寫道:"趙盾弒其君。"由于他不畏權貴,秉筆直書,舊時被譽為"良史"。董狐的裔孫董翳秦末被項羽封為翟王,都高奴(在今陜西延安市延河東岸),子孫遂居隴西(今屬甘肅)。秦未,董狐另一支十代裔孫董儒三子分遷長安關中五里亭及開封城東小羊村,至西漢漢高祖劉邦時為十二代董安(慶元),因董氏‘族富而庶貴且顯’被朝庭統(tǒng)一安排遷居廣川董家里(今河北棗強東,今屬景縣,為景縣廣川鎮(zhèn)大董故莊),董仲舒就生于廣川,董仲舒為遷入廣川第四代。其曾孫帶領族人自廣川長途拔徙數(shù)十年,終上董志源,把董氏后裔一路撒在隴西臨洮一帶,董卓為董仲舒九代孫,其后裔避難改董為童姓,在閩地有董童一家之說。其它裔孫分徙河東(今屬山西)、定陶、河間等地,三國許多董姓名人均出于此:有董宣、董承、董和、董允、董奉、董重,有董昭、董厥、。

西漢武帝時功臣有董金吾,原為匈奴人;東漢公孫述時,牂柯(今屬貴州)大姓有董氏。此外董姓在漢代還分布于今山東定陶、高青,廣東廣州,四川資陽、德陽,浙江余姚,湖北襄陽、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陽、開封、杞縣、信陽、靈寶等地。至隋唐時期,除上述地區(qū)外,今安徽、湖南、江蘇、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都有董姓的居住地。唐末,固始(今屬河南)董氏又有隨王潮、王審知入閩者,即今石獅、金門始祖董思安,開運二年(945年),董思安忠于舊主退隱泉州,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農(nóng)歷土七月十四董思安第十四世孫董善順因避元兵騷擾從晉江青陽遷居石獅永寧沙堤村,其弟董善應則避居于金門古坑鄉(xiāng),故今金門、同安、廈門、漳州、晉江、石獅董姓均為同宗。其后裔有鄭成功的岳父董先,董先堅決支持鄭成功的抗清事業(yè),其子董騰后追隨鄭成功收復寶島臺灣,並長期率水師駐扎澎湖。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其中浙江東陽(古稱吳寧)、肖山、富陽、浦江、臨安、安吉、紹興、杭州等地的董姓許多是從唐貞觀初遷入浙江的婺州判司董元的后裔。今江西宜黃、樂安、婺源、贛州、崇安、新干、以及長汀、監(jiān)利、華容、石首、涇縣等地的董姓是唐末入贛的董連(唐宰相董晉之后)的后裔,許多董姓名人均出于此宗,如董淳、董敦逸、董德元、董全禎、董杰、董邦達、董誥,今江西樂安流坑村(古屬廬陵)有四千余人董姓后裔聚居而稱為千古第一村。從清康熙年間開始,董氏有族人陸續(xù)移居臺灣,此后,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島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qū)。明英宗二年(1438年),董仲舒五十一代孫董承宣以接慰使使節(jié)高麗,未返國而歸化高麗。后又有董承宣之弟董印宣其七世孫董一元與二子大順、昌順又歸化定居朝鮮。今朝鮮與韓國董氏族裔成立有董仲舒族裔會。

今全國分布主要集中于冀、豫、晉三首,占董姓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滇、魯、遼、浙、川、鄂、六省又占百分之三十八,而冀居住了董姓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一,為董姓第一大省。

 

三、郡望堂號


【堂號】 "直筆堂"、"良史堂":春秋時候,董狐是晉國的史官,他寫史求實存真,不怕權勢。晉靈公被弒,董狐在史書上寫道:"趙盾弒其君。"孔子夸獎他是"良史"。 董氏還有"豢龍"、"隴西"279年)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南)。西漢時相當今甘肅東鄉(xiāng)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qū)。三國時魏移治襄武(今甘肅隴西南)。北魏時相當今隴西縣附近地。 濟陰郡: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分梁國置國,后改為郡,治所在定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相當今山東菏澤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區(qū)。


四、歷史名人


董 狐:被當時的孔子譽為"良史"的史官,是最早出現(xiàn)于史籍的董姓名人。

董永:西漢山西汾陰上孝村人(今山西萬榮縣小淮村人),為人勤苦耐勞、對父孝順,后與善織的鄰村女田仙結為夫妻,神話《天仙配》與此為原型。董永墓在小淮村以北偏東六七里地懷介莊下窯村。小淮村上有董公祠,一九三八年被日寇燒毀,今尚有《董永故里》斷碑。


董仲舒:(前191-前105),廣川人(今河北省景縣廣川鎮(zhèn)大董故莊人)西漢哲學家,今文經(jīng)學大師。漢武帝舉賢良文學之士,他對以"天人三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為漢武帝采納,開此后兩千余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tǒng)的先聲。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學體系。提出"天人感應"說和"三綱五常"說。

董宣:字少平,陳留圉人(今河南杞縣),董仲舒五代孫,東漢著名良吏,光武帝時為洛陽令,敢于搏擊豪強,為民作主,京師震慄,光武稱其為‘強項令’,豪強貴戚莫不畏懼,號其為“臥虎”,民間歌之曰:“枹鼓不鳴董少平”。七十四歲死于任上,只一床舊被覆蓋遺體,家中尚存大麥數(shù)斛,破車一輛。光武聞知十分傷感,說“董宣廉潔,死乃知之”,下詔以大夫之禮葬之。


董 賢:字圣卿,云陽(今陜西淳化)人,西漢大司馬。他22歲時就被哀帝寵幸,官至大司馬,操縱朝政,其家族在當朝顯赫一時。


董和:(?—220)字幼宰、枝江董市人蜀漢掌軍中郎將;與諸葛亮共事多年,許多建議被諸葛亮采納,為官二十余年,外牧殊域,內(nèi)干機衡,清正廉明,深受人民信任和愛戴,與少數(shù)民族交往,‘務推誠心,南土愛而信之’。死之日家無儋石之財,諸葛亮對董和的高風亮節(jié)稱贊不移:“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國,則亮可少過矣”。


董允:(?—246)字休昭,董和之子。秉承了董和的高風亮節(jié),是時人所稱的蜀中四英之一(諸葛亮、董允、蔣琬、費祎)。對董允的忠誠與才干,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給予了肯定,並力推董允主持“宮中之事”,董允受命,忠勤不懈,對后主言行,極盡諍湅之責。董允官至侍中、輔國將軍、尚書令、大將軍附貳等,文官武職集于一身,地位顯赫,但他一身正氣,正直不阿,治理蜀國業(yè)績顯著,深得民心。


董奉:董允之孫,建康董氏之祖,游閩中,后居廬山,為一代名醫(yī),治病不取利,使之種杏,久成杏林。為今醫(yī)界稱為杏林由耒。


董小婉:著名才女,為秦淮河"八大名妓"之一。容貌俏麗,善書畫,通詩史,后來嫁給清代著名文學家冒襄為妾。


董邦達:(1696—1769)浙江富陽人,因政績卓著,累官至工部尚書、禮部尚書。又是著名畫家,以善畫山水而著稱,畫鳳蒼逸古厚,其繪畫藝術譽滿京華,乾隆帝特命他主持皇家畫院,人稱清代畫中十哲之一。是繼五代董源、明代董其昌之后又一董氏大畫家,合稱為三董 。與曹雪芹有深交,并為他的《南鷂北鳶考工志》寫過序言。終年七十四歲。


董誥:(1740—1818)董邦達之子,乾隆二十八年中探花乾隆帝將其改為二甲弟一作金殿傳臚,形降實升。累官至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擢文華殿大學士(宰相)。他通曉軍事,臺灣、廓爾喀平定也列名功臣。在和坤當權時代,他與王杰獨不與其茍合。嘉慶帝鏟除和坤時他也發(fā)揮了較重要作用。他與其父一樣都是當時有名畫家精書法、善繪畫。他五次歸還故里,生活簡撲,平易近人從不倨傲,深為鄰里稱道。終年七十九歲。嘉慶二十三年致仕歸家,十月去世。父子歷事三朝,雖身居顯要,但兩袖清風。嘉慶帝哀詩中云:只有文章傳子侄,絕無貨幣置田莊。

董 源:(?—962)一作董元,字叔達,鐘陵人(今江西進賢),一說江南人。五代南唐畫家,南唐中宗時曾任北苑副使,世稱董北苑。。工山水,尤擅溪橋、漁浦、洲渚交相掩映的江南景色。用披麻皴法畫山水,平淡天真,后又巨然承其風格,并稱"董巨",為五代、北宋間南方山水畫主要流派,對后世影響很大。亦善畫牛、虎、人物,傳馮延巳曾將其所作古代美人畫屏誤為擋道宮娥而不敢入謁中主。

董遵誨:(926—981)涿洲范陽人(今河北涿縣)。武藝絕人,能挽強命中。后漢時隨父宗本從契丹南奔投劉知遠。后周時從世宗攻北漢、后蜀、南唐,以功至驍武指揮使。宋初太祖重用,從慕容延釗平李筠,乾德六年(968)授通遠軍使,太宗時兼領靈州巡撿,在環(huán)州(斤即通遠軍,治今甘肅環(huán)縣)十四年,團結各族酋長,使各守封疆,無所攻擾。

董氈(1032—1083)吐蕃唃廝啰第三子。母喬氏,父死,領地分裂他占據(jù)(青海)黃河以北之地勢最盛。仍附宋抗夏宋授保順軍節(jié)度使,加太保、太傅。西夏天賜禮盛國慶三年(1070)梁乙埋領兵攻宋環(huán)州、慶州,他乘虛攻入夏境迫使西夏退兵。宋加封為西平節(jié)度使。西夏大安七年(1081)出兵三路助宋攻夏受宋封為武威郡王。

董槐:(?—1262)宋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人,字庭植,嘉定十六年進士。嘉熙間歷提點湖北刑獄、知江州、潭州,平息常德兵變,救濟南來江北流民,甚著政績,整肅軍紀,加強訓練。六年(1246)任權廣西轉運判官兼提點刑獄,協(xié)和西南少數(shù)民族,與交趾建立友好貿(mào)易關系。寶祐三年(1255)任右丞相兼樞密使,以整頓綱記為急務,為改革舊制,報效國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從而得罪了許多大臣,因此嫉之者甚眾。次年罷相,為佞臣丁大全派兵廹逐,避居湖州南潯。旋以觀文殿大學士提舉臨安洞霄宮,隱居富陽北郊陽波湖董家弄。其子董麗,為宋駙馬,在元亂中盡節(jié)。今其后裔大多定居浙江富陽北部山區(qū)。部分定居江蘇丹陽。

董其昌:字思白、號玄宰,松江華亭人(今上海松江)。明萬歷十七年中進士,為官不辟權貴,不徇私情,從庶吉士、翰林編修官至禮部尚書,以太子太傅致仕,終年83歲。他是明代著名畫家,以他為代表的“華亭派”在山水畫方面影響尤大。他是書畫的創(chuàng)作、收藏、鑒賞方面的大家。有關書畫理論著作也很多。他的畫法自成風格:柔中有骨力,轉折靈變,層次分明,蘊蓄豐厚,拙中帶秀,清雋雅逸,以平淡天真取勝。他在篆刻、書法 上也稱為一絕。


董解元:金朝時戲曲家。他根據(jù)唐人元稹的《鶯鶯傳》創(chuàng)作了《西廂記諸宮調(diào)》,為后來元曲作家王實甫創(chuàng)作《西廂記》準備了條件。


董必武:(1885—1975)湖北黃安(今紅安)人,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黨和國家卓越的領導人之一。1911年加入孫中山所領導的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20年在湖北建立了共產(chǎn)主義小組,1921年7月出席了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隨后又回湖北負責建立和發(fā)展黨組織。1931年從莫斯科中山大學回國,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據(jù)地擔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中華蘇維埃執(zhí)行委員、最高法院院長等領導職務,對黨和紅色政權建設做出了較大貢獻。1934年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在陜北擔任中央黨校校長、陜甘寧邊區(qū)政府代主席。他又是中國共產(chǎn)黨與國民黨談判代表之一,對國民黨破壞抗戰(zhàn)、破壞國共合作、反共反人民的反動政策進行了針鋒相對斗爭。建國前夕,任中共中央華北局書記處書記、華北人民政府主席。建國后歷任中央財委主任,政務院副總理,政法委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二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共中央監(jiān)委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等重要職務,是中共六大至十大的中央委員,七、八、九屆政治局委員、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1975年4月2日在北京病逝。


董振堂:(1895-1937)河北新河縣人,中國工農(nóng)紅軍杰出將領之一、寧都起義領導人之一。1923年畢業(yè)于保定軍官學校,曾任國民黨軍第二十六路軍七十三旅旅長。1931年12月與趙搏生率部發(fā)動寧都起義,加入中國工農(nóng)紅軍,任紅一方面軍第五軍團副總指揮兼紅十三軍軍長,后任紅五軍團長等職,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4年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1937年1月20日在甘肅高臺與國民黨軍作戰(zhàn)中犧牲。

董朗(?—1932)四川簡陽人,又名董明。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yè)。曾任軍校學生隊副隊長、葉挺獨立團參謀,參加北伐戰(zhàn)爭。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歷任葉挺部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師長、廣東工農(nóng)革命軍第二師師長、中共湘鄂西前委委員、中國工農(nóng)紅軍洪湖地區(qū)江北(江左)指揮部指揮、教導第一師參謀長、湘鄂邊獨立團參謀長。后在肅反中被錯殺于江陵。

董存瑞:(1929-1948)河北懷來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戰(zhàn)斗英雄。1945年參加八路軍,曾多次立功受獎,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48年5月26日在解放熱河隆化戰(zhàn)斗中捨身炸碉堡壯烈犧牲。朱德為他題詞:“舍身為國,永垂不朽”!        


起源:

  起源主要有四:①出自己姓。據(jù)《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所載,顓頊后裔董父善養(yǎng)龍,舜封其為鬷川侯,賜以董姓,后代亦以董為氏。②出自姬姓,以官為氏。春秋時周朝大夫辛有,兩個兒子在晉國任太史,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晉國的典籍史冊,后世子孫世襲晉國史官,以官為氏,稱董氏。(3)出自己姓,以姓為氏。傳顓頊后裔終封在陸鄉(xiāng),故稱陸終。其子參胡,姓董,其后裔以姓為氏。④朝鮮族等有董姓。
遷徙:

董姓始祖——董父  董姓出于同一宗源,均為高陽氏顓頊帝之后裔。據(jù)史料所載董姓的發(fā)源地在山東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東平原縣一帶三個地方。秦漢時,董姓在今山西、甘肅、河北、河南較為集中。另外,陜西,山東定陶、高青,廣東廣州,四川資陽、德陽,浙江余姚、湖北襄陽、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陽、開封、杞縣、信陽、靈寶等地也散居有董姓族人。后在不斷的繁衍過程中,甘肅、山東兩地董姓發(fā)展成當?shù)赝濉_@一時期,據(jù)史書所載的董姓族人繁衍遷徙情況有:出自晉國太史一支的辛有后裔董狐裔孫董翳被封為翟王,都高奴(今陜西延安城東延河東岸),后其子孫又遷居隴西(今甘肅臨洮);西漢董仲舒為廣川(今河北棗強東)人,其曾孫由廣川遷至隴西,后人又遷往河東(今山西夏縣西北)。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百姓四處流散,大舉遷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蘇、湖北及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均有董姓遷徙而來者。隋唐時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時期,福建、廣東又有董姓遷居者。又唐代固始(今屬河南)人陳元光父子開漳入閩及王潮、王審知入閩時都有董姓加入。宋元時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軍隊的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遷,浙江余杭一帶此時出現(xiàn)董姓族人。明清之際,臺灣、南洋群島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均分布有董姓居住者,董姓這一時期可謂遍布海內(nèi)外了。今日董姓以河北、山東、山西、云南、遼寧、浙江等省最為集中。目前董姓人口列全國第二十九位。
郡望:

  隴西郡 戰(zhàn)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南)。西漢時相當今甘肅東鄉(xiāng)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地區(qū)。三國時魏移治襄武(今甘肅隴西南)。北魏時相當今隴西附近。
  濟陰郡 漢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分梁國置國,后改為郡,治所在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相當今山東菏澤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區(qū)。
堂號:

  直筆堂、良史堂 春秋時候,董狐是晉國的史官,他寫史求實存真,不怕權勢。晉靈公被弒,董狐在史書上寫道:“趙盾弒其君。”孔子夸獎他是“良史”。
  其它堂號:①隴西、濟陽。②其它堂號:豢龍、正誼、三策、敦本等。
字輩:

  湖北紅安董氏字輩:士為其基,賢良紹德。
  浙江嵊州董氏字輩:派語:啟復宗成正,開元繼述純,傳先敦孝友,永世守賢良。排行字母:江淮河潢海,橋梓松柏桐,烜煌煥煐耀,坤域均培增。
  贛榆董氏字輩:國家恒建作,毓淑自鴻興,有為廣盛大,承緒曰安長。
  山東新泰董氏字輩:佐泗培永志,玉仲和仕兆,慎秀其倡茂,懷明慶安祥。
  貴州赫章董氏字輩:萬騰士如朝,文顯貴登廷。
  山東棗莊董氏字輩:用庶隆際修,自大學鵬由,志鳴金鼎業(yè),文興倫燦周,復鴻榮光宗,仁遠蕃衍承,慶升長毓秀,顯貴振家庭,建功盛世耀國泰,斯宇環(huán)俊英,芳昆傳厚德,先逸和順征。
  湖南常德董氏字輩:應元文仲永,伯大勝興希,啟世宗國治,方正習學成,明道賢良主,佑爾少時昌。
  連城董氏字輩:德永祖榮,尚元崇文,木大其水,國家世盛,肇啟書興,志誠昭憲,業(yè)績穎昌,瑞寧聰健,毓圣登強。                        河北景州董氏字輩: (11代-25代) 天兆文耀允,維萬世永昌,元興貴立賢.
名人:

  董狐,春秋時晉國史官。周人辛有后裔,世襲太史。亦稱史狐。晉靈公十四年(前607),中軍元帥趙盾避靈公殺害出走,未出境,其族人趙穿殺靈公,盾仍回歸。他在史策上書:“趙盾弒其君”,以示于朝。盾謂“不然”。他說:“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孔子譽為:“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見《左傳·宣公二年》。
  董仲舒(前197-前104),西漢思想家。廣川(今河北棗強)人。歷任博士、賢良、江都王相、膠西王相等。少治《春秋》,尤精《公羊傳》。漢武帝時以賢良對策,提出“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學說,宣揚“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又創(chuàng)立“三綱”、“五常”體系,向漢武帝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創(chuàng)了以儒學為正統(tǒng)的局面。取《春秋》所記天變?yōu)漠悾右源╄徃綍酝脐庩枮漠悾稙漠愔洝贰M砟晖胁∞o官,專事著述。以儒學為中心,融合陰陽五行及其他各家學說,創(chuàng)造了今文經(jīng)學,對當時和后世影響巨大。其著多為政治與哲學論文,深奧宏博。另有《士不遇賦》一篇。原有集一卷,已佚。今存《春秋繁露》、《舉賢良對策》和《董子文集》。
  董賢(前23-前1),西漢臣。字圣卿,云陽(陜西淳化)人。初為太子舍人。為人美麗自喜,性巧佞。哀帝立,甚寵之,“出則參乘,入御左右”(《漢書》)。遷大司馬,干予朝政。其父、弟、妻父等皆因之而貴。“父子驕蹇,至不為使者禮,受賜不拜,罪惡暴著”(《漢書》)。哀帝死,他伏辜自殺。
  董宣,東漢吏。字少平,陳留圉(河南開封)人。初任北海相.后為江夏太守。因輕慢外戚陰氏,免官。又征為洛陽令。聞湖陽公主奴仆殺人,待公主出行,攔公主車馬,以刀畫地,數(shù)公主之失,并叱其奴下.車,當場殺之。后光武要他向湖陽公主叩頭賠禮,他拒不低頭,被稱為“強項令”,豪強震竦。
  董卓(?-192),東漢末年權臣。臨洮(今甘肅珉縣,位武山西)人。字仲穎,性粗猛有謀。桓帝時,官至羽林郎,屢有戰(zhàn)功。靈帝時為前將軍,官并州牧(今山西太原)。帝崩,應何進召,引兵詣京師,誅宦官,事平乃自為相國,廢少帝,弒何太后,立獻帝,霪亂兇暴,毒流朝野。袁紹等起兵討之。卓挾帝遷都長安(今陜西西安),自為太師,有篡位意。后王允計誘呂布刺殺之。籍家滅族。
  董和(?-約220),三國蜀漢臣。字幼宰,南郡枝江(屬湖北)人。初從劉璋,任益州太守,力倡節(jié)約,移風易俗,深得民心。后歸劉備,任掌軍中朗將,與諸葛亮并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諸葛亮稱其“參署七年,事無不至,至于十反,來相啟告”(《三國志·董和傳》)。
  董允(?-246),三國蜀漢臣。字休昭,南郡枝江(今屬湖北)人。掌軍中郎將董和子。蜀漢時歷任太子洗馬、侍中、虎賁中郎將、尚書令等,受到信任,曾統(tǒng)領宿衛(wèi)親兵。為人正直,常抑制宦官黃皓,使他不敢放縱。
  董奉,三國醫(yī)學家。吳侯關(今福建閩侯)人。字君異,相傳有道行,祈雨除妖,頗多神異。在廬山為人治病,不取錢,但使植杏,數(shù)年得十萬株。后杏大熟,令買杏者以谷易之,得谷即以賑貧乏。在人間三百余年乃竦身入云去。后人以杏林為稱頌醫(yī)家之詞,即用董奉事。
  董琬,北魏臣。曾任散騎常侍。受命與高明等人出使西域,遠至烏孫、破洛那(大宛)、者舌(故址在今蘇聯(lián)烏茲別克東部塔什干一帶)等國,與西域的十六個國家建立友好關系,加強了西域與內(nèi)地的聯(lián)系。回國后,將當時西域的交通和地理情況向北魏朝廷作了詳細的報告。見《北史·西域列傳》。
  董庭蘭,唐琴家。隴西(今甘肅省隴西縣位定西縣南)人。為房琯門客。唐李隆基開元間,以善彈胡笳名于時。詩人李頎曾作詩贊美之。《神奇秘譜》言其善為“沈家聲、祝家聲,并以琴寫胡笳聲為大小胡笳”。其譜所載《頤真》一曲,據(jù)說亦為董庭蘭所作。
  董源(?-962),五代、宋初畫家。一作董元,字叔達,鐘陵(江西進賢)人。仕南唐為北苑副使,人稱董北苑。工山水,擅寫峰巒出沒,云霧顯晦,溪橋、漁浦、洲諸掩映的江南景色。其水墨平淡天真,景物富麗,有李思訓風格。與巨然并稱“董巨”,為五代宋初南方山水畫主要流派。亦善畫牛虎、人物。存世作品有《瀟湘》、《秋山行旅圖》等。
  董宋臣,南宋理宗朝宦官。人稱董閻羅。善逢迎,頗為理宗寵愛。與宰相丁大全勾結,開慶初,蒙古軍圍攻鄂州,京師大震,宋臣請理宗遷都寧海軍,朝野驚恐,文天祥反對遷都,上疏乞殺宋臣,理宗庇護。景定四年(1263),自保康軍承宣使遷入內(nèi)內(nèi)侍省押班、兼主管太廟、往來國信所。卒。追贈節(jié)度使。
  董槐(?-1262),南宋臣。字庭植,號集堂,濠州定遠(安徽定遠)人。嘉定六年(1213)進士。淳祐四年(1244)進江東安撫使兼知建康府。六年權廣西轉運判官兼提點刑獄,協(xié)和西南民族。寶祐三年(1255)拜右相兼樞密使,整頓綱紀。言丁大全奸佞不可近。四年罷。卒謚文清。
  董解元,金文學家。章宗時人。解元是當時對讀書人的泛稱。他根據(jù)唐元稹的《鶯鶯傳》創(chuàng)作長篇講唱文學《西廂記諸宮調(diào)》,為元雜劇《西廂記》所本,世稱《董西廂》。
  董摶霄(?-1358),元將。字孟起,磁州(河北磁縣)人。初為陜西行臺掾,累遷浙東宣慰副使。至正十一年(1351),任濟寧路總管,鎮(zhèn)壓紅巾軍,以功遷江浙江行省參知政事。后官淮南行樞密院副使兼山東宣慰使。旋為毛貴部殺死于南皮。《元史》稱其“會天下大亂,乃復以武功自奮,其才略有大過人者,而當時用之不能盡其才,君子惜之”。
  董昂霄(?-1358),元將。董摶霄之弟。至正十七年(1357)代兄領兵從卜蘭奚征益都。為淮南行樞密院判官。次年,在南皮(今河北南皮)魏家莊與兄一起被毛貴所殺,追封隴西郡侯,謚忠毅。
  董邦政,明抗倭將領。山東陽信人,字克平。以貢生授六合知縣。善騎射,嘉靖三十二年(1553)率兵討倭寇,任按察司僉事,領海防道,駐上海縣。次年,通倭頭目蕭顯導倭進犯縣城。他以弱兵固守,迫倭敗退。所練士兵,識地勢,知敵情,屢立戰(zhàn)功。三十四年,率兵直搗沙倭巢,又會兵擊倭于蘇州。后受趙文華抑制,降調(diào)蘇州府同知,不久引疾辭官。
  董其昌(1555-1636),明書畫家。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字元宰,號思白、香光居士。萬歷進士,授編修,充東宮講官,出為湖廣學政。以太常寺少卿召入,天啟時官至太常寺卿、南京禮部尚書。崇禎初終官詹事府詹事,告歸。工書法,從顏真卿入手,改學虞世南、鐘繇、王羲之,疏宕秀朗,頗有特色。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及黃公望、倪瓚,講究筆墨氣韻。書畫自成一家,名聞國外。人稱米芾、趙孟頫再世。有《畫禪室隨筆》、《容臺集》、《容臺別集》等。
  董說(1620-1686),清文學家。字若雨,號西庵、鷓鴣生,浙江烏程(湖州)人。五歲讀經(jīng),十歲能文,十六歲補廩生。善觀天象。家豐。常出金珠米谷濟饑民。明亡改姓林,名蹇,字遠游,號南村。絕交達官,居豐草庵卒。從黃道周學《易》。工詩文草書,通方言地志、法律等。有《董若雨詩文集》、小說《西游補》等。
  董小宛(1624-1651),名白。明末秦淮(今南京秦淮河畔)名妓,后為冒襄(辟疆)妾。清兵南下時,同輾轉于離亡間達九年之久。后因困頓過度而死。辟疆曾著《影梅庵憶語》以追憶他們之流難生活。有的說她為清世祖順治帝之寵妃,系由附會于董鄂妃事而來。
  董誥(1740-1818),清臣。浙江富陽人,字雅倫,號蔗林。邦達子。乾隆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入直南書房。善畫,為高宗所欣賞。累遷內(nèi)閣學士,擢工部侍郎,充四庫館副總裁,接辦《全書薈要》,輯《滿洲源流考》。任軍機大臣。擢戶部尚書。嘉慶初,拜東閣大學士。直軍機先后四十年,熟于朝章故事,凡所獻納皆面陳,未嘗用奏牘。纂修《高宗實錄》,歷時八年,始終其事。
  董琬(1776-1849),清畫家。又名琬貞,字雙湖,號蓉湖,浙江海鹽人。董潮之孫女,學者、畫家湯貽汾之妻。自幼學詩畫,婚后,其畫愈精。山水、花卉皆工,尤善畫梅。曾在嶺南畫梅,寄給在九江的貽汾。著有《雙湖詩文詞集》。
  董福祥(1840-1908),清將。字星五,甘肅固原(寧夏固原)人。同治元年(1862),參加陜甘回民起義。后降左宗棠。光緒二年(1876)隨左宗棠進軍新疆,平定阿古柏匪幫,“名震西域”(《清史稿》)。以功遷喀什噶爾提督、甘肅提督。二十三年,調(diào)防北京,任武衛(wèi)后軍統(tǒng)領。義和團運動期間,受榮祿指使圍攻各國使館。八國聯(lián)軍侵入北京后,被指為“首兇”,革職。后病死。
  其他董姓名人有西漢大臣董恭;東漢靈帝母董后;北宋將領董遵誨,醫(yī)學家董汲;清詩人董俞,畫家董邦達等。近當代董姓名人有革命家董必武,政治家董寅初、董建華,軍事家董振堂、董其武、董天知,戰(zhàn)斗英雄董存瑞,經(jīng)濟學家董輔礽,語言學家董同龢,甲骨學家董作賓,油畫家董希文,漢劇演員董瑤階,體育活動家董守義等。

千秋良史;
百代儒臣。

    * 上聯(lián):春秋時晉國史官董狐,亦稱史狐,周人辛有后裔,世襲太史。公元前607年,晉靈公欲謀殺趙盾,趙盾被迫出走,未越晉境,其族弟趙穿攻殺靈公于桃園。當時他任職太史,認為趙盾身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誅國亂”,罪責難逃,乃直書“趙盾弒其君”,以正視聽,孔子以其“書法不隱”,贊為“古之良史”。 下聯(lián):西漢思想家董仲舒,廣川(今河北棗強東北)人。專門研究《春秋公羊傳》。景帝時為博士,潛心鉆研孔子學說,被將為賢良。武帝時以賢良對天人三策,為江都相和膠西王相。他提出“天人相與”,“君權神授”學說,宣揚“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封建神學體系。又創(chuàng)立“三綱”、“五常”體系,教育上主張以教化為“堤防”,立太學,設庠序。要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武帝采納,開拓了此后二千余年以儒學為正統(tǒng)的局面。著有《春秋繁露》、《舉賢良對策》、《董子文集》等


千秋良史;
一代儒宗。

    * 同上


天人三策;
兄弟五奇。

    * 上聯(lián):董仲舒。 下聯(lián):三國魏樂平侯、司徒董昭及其弟董訪等


雙成笙韻;
小宛香奩。

    * 上聯(lián):相傳王母命其侍女董雙成吹玉笙,駕鶴成仙。 下聯(lián):明末秦淮名姬董小宛,集古今閨幃韻事為《奩艷》一書


隴西世澤;
良史家聲。

    * 指董狐


豢龍世澤;
臥虎家聲。

    * 上聯(lián):虞舜時人董父,善畜龍。晉臨潁縣有豢龍城,相傳即為董父封邑。 下聯(lián):東海洛陽令董宣,搏擊豪強,莫不震慄,京師號為“臥虎”


織縑償債;
種杏成林。

    * 上聯(lián):相傳東漢董永賣身葬父,后與天上織女結為夫婦,織錦償債贖身。 下聯(lián):三國吳侯官人董奉,字君異,住在廬山,為人治病不收錢,讓治愈者種杏樹,數(shù)年間得十余萬株,蔚然成林。故后世常用“杏林春滿”等詞來稱頌醫(yī)家


讀書行路;
種杏成林。

    * 上聯(lián):明代書畫家董其昌,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華亭人,官南京禮部尚書。書法從顏真卿入手,又先后學虞世南、王羲之、李邕,自稱在率易中得秀色,分行布白,疏宕秀逸,很有特色,對明末清初書壇影響極大。擅長山水畫,講究筆致墨韻,以清潤明秀為特色,主張作畫必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后來畫論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著有《容臺集》、《容臺別集》、《畫禪室隨筆》、《畫旨》等。 下聯(lián):董奉


光前裕后;
燕翼貽謀。

    * 臺灣金門董氏家廟聯(lián)。


春風先入戶;
暇日偶窺園。

    * 指董仲舒


竹送清溪月;
松搖古谷風。

    * 明代書畫家董其昌自題聯(lián)


賢者亦樂此;
卓爾未由從。

    * 楊濤《紀曉嵐外傳》“董姓廳堂聯(lián)”


搏擊咸稱臥虎;
文章屢世占鰲。

    * 上聯(lián):董宣。 下聯(lián):明代修撰董嫾、董越。董越為成化進士。官至工部尚書,有《圭峰文集》


宗祧遠承粵海;
祠堂永著龍城。

    * 廣西柳州董氏宗祠聯(lián)


麝墨輕磨聲韻玉;
免毫初點色翻鴉。

    * 金代戲曲家董解元《西廂記》聯(lián)語


得好友來如對月;
有奇書讀勝看花。

    * 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撰書培風閣聯(lián)


澄澄水映千江月;
淅淅風篩一岸蒲。

    * 金代戲曲家董解元《西廂記》中聯(lián)語


蒼松翠柏窺顏色;
秋水春山見性情。

    * 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撰聯(lián)


旋乾轉坤,移山倒海;
濟人利物,震古鑠今。

    * 董必武撰廈門集美鰲園聯(lián)


先德衍家聲,千秋良史;
祖功垂世澤,一代儒宗。

    * 安徽涇縣董家村董氏宗祠聯(lián)。上聯(lián):董狐。 下聯(lián):董仲舒


秉筆不容情,良史無私毀譽;
佩弦期易性,賓臣欲急作為。

    * 上聯(lián):董狐。 下聯(lián):春秋時晉國名人董安于。他嘗曰:“我死而晉國寧”


三策仰前徽,道闡純?nèi)澹瑢W業(yè)淵源須念祖;
千秋留直筆,書傳良史,風規(guī)整肅永貽孫。

    * 董氏宗祠聯(lián)


懷蛟入夢、臥虎鋤強,溯顯赫簪纓,今日相聯(lián)一氣;
腰龜稱榮、盤龍受寵,緬輝煌勛業(yè),烝嘗允答千秋。

    * 董氏宗祠聯(lián)

標簽:    dong  

以上內(nèi)容由網(wǎng)友共享上傳,內(nèi)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nèi)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nèi)容或修改錯誤內(nèi)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董姓社區(qū)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董氏家族的網(wǎng)友進行交流討論。

族譜錄紀念網(wǎng)
查看更多討論帖>>
點擊 回復 標題 作者 最后回復 回復時間
1030 0 鹽城建湖隴西郡忠恕堂董家尋溯明初蘇州閶門遷移鹽城西鄉(xiāng)的董姓家譜 dongjinling dongjinling 2022-04-22 15:00
3275 10 安徽安慶宿松董氏族人 董方才 公益館管理員 2021-08-30 17:54
634 0 想找同支的董姓 董航 董航 2020-03-30 18:27
832 0 有沒有同支的 天下一董 天下一董 2019-06-23 18:43
2454 1 遼寧瓦房店市滿族鑲黃旗姓董,尋同族人 dh666316 218.15.120.* 2018-04-21 13:08
 
發(fā)表話題:
標題:
 
內(nèi)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fā)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nèi)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jīng)發(fā)現(xiàn)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nèi)容發(fā)表者承擔。請慎重發(fā)表!網(wǎng)站穩(wěn)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qū)!

   

湘公網(wǎng)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meter id="eigvw"></meter>

            <label id="eigvw"></label>

            <button id="eigvw"></button>

          1. <track id="eigvw"></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