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有個徐鐸鐸,三十六歲讀大學。”
——這是一句曾經廣泛流傳于鹽城城鄉的俚語。從少年時代起,我就聽不少的老人們講過。聽便聽了,也覺得有趣,卻不去多想的。稍長,有了思考——徐鐸鐸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他三十六歲時又是讀的什么樣的大學呢?雖然沒弄清,但徐鐸鐸的名字卻似乎一直在我成長的身影里晃動。
而今總算比較明白了,這是近十來年的事。
“徐鐸鐸”其實叫徐鐸,“字令民,號楓亭,徐馬莊(今馬溝鄉徐馬村)人”——1993版《鹽城縣志》如是說。“他好讀‘六經’、‘五子’之書,好學班馬韓柳之文。清雍正元年考中舉人,乾隆元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改任山東學政……升按察使,擢布政使,政事、文章彪炳南北”,這一段記載也頗為明晰。因為少年時代的記憶,還因為我覺得有幸和這位前輩一樣喝了蟒蛇河的水而長大,讀了《鹽城縣志》上關于徐鐸的傳記,使我一下子就產生了繼續探索一下徐鐸人生的興趣。
徐鐸是幸運的。至少,比他的前輩高鄰宋曹幸運。徐鐸“后住縣城儒學街,門前懸‘大方伯第’豎額”。一條儒學街,區區300來米長,徐鐸的居所距位于儒學街北段的宋曹故居想必很近。宋曹以書藝成名,徐鐸亦“擅長書法”。他一定踏入過宋曹家的廳堂吧,一定在宋曹家的那條流觴池邊流連過吧?宋曹生于明萬歷末年,其時朱家王朝已處于大廈將傾的沒落階段。宋曹25歲時,清兵入關。關外的虎狼之師,總得花費一定的時日去對付各地的反抗,并解決殘存的南明王室,因而宋曹的前半生注定是不得安寧的。徐鐸比宋曹晚出生70來年,情況不同了,天下由大亂達到了大治。生于康熙(32)年,逝于乾隆(23)年,整個人生處于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最后一輪精彩——康乾盛世。兵荒馬亂的煙塵沉寂了,偃武修文的氣息在升騰,徐鐸的人生際遇不錯。
并不是所有生活在和平環境里的人全都懂得珍惜的,徐鐸由奮發而大獲成功,當是珍惜人生的一個鮮明例子。據徐道芳著《智者言商》一書介紹,徐鐸的先祖為浙江金華名門。明初,有徐國寶兄弟經昆山遷鹽城,是為徐鐸族人的鹽城始祖。其后,雖有“徐志中舉,歷官番禺知縣、儋州知州”的亮點。然而不管怎么說,至徐鐸的祖、父輩,徐家的境況肯定是不濟的了。民間傳說,徐鐸出身于農家,甚而具體到是農村做豆腐的人家,這一點基本可信。徐家的家道雖然幾經沉浮,但重文好學之精神,總會在后輩的血脈中流淌。鹽城市政協編著《鹽城歷史名人》書中有《翰林院編修徐鐸》一文,其中說“徐鐸天資聰慧,少年時期,先后在徐用錫、蔡文勤門下學習。徐、蔡二人均是李光地的門生。”(我疑徐鐸隨徐、蔡學習是后來之事,不在“少年時期”。)少年徐鐸刻苦攻讀的詳細資料雖然空缺,但李光地的名聲卻是很大。他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且很得康熙皇帝信任。能當上他的“徒孫”,也是徐鐸的人生幸事。
徐鐸36歲時,為清雍正六年。其時,當在他中舉之后,被選任國子監助教及考中進士之前。事實上,徐鐸中舉,已是30歲開外的年歲了;當國子監助教,37歲;考中進士,44歲。清代尚沒有今日意義上的大學,俚語中所說之“大學”,應是《四書》中之《大學》,這一點當無疑義。徐鐸36歲時,為學業的不斷長進,為赴全國科考而“備戰”,故反復研讀和批注《大學》,是合乎情理的。徐鐸顯然不是少年得志,而是成才較遲,或者說大器晚成。徐鐸著有《易經提要錄》等三部四十七卷,在他辭世二十年之后,被收入了《四庫全書》。作為著書立說之人,這也實在是一件頗有榮光之事。
鹽城的這句俚語,將一個“鐸”字給念疊了,多少有點兒戲謔的意味。然而,又何嘗不能體現家鄉人民對他的肯定、喜愛和景仰?我還以為,俚語中不提及他的官聲政績,也不提及他的著述書道,卻是點出了他的年歲,突出了一個“讀”字,實在有點兒意味深長。鹽城從來多文士,從兩漢后期的臧洪、陳琳到現代聲名遠播的“二喬(胡喬木、喬冠華)”,文星燦爛,光耀古今。可以肯定,他們無一不是以“讀”為人生真正起點的。而徐鐸的故事啟迪后昆的更在于——“讀”,在任何時候,都不嫌遲。
徐鐸的墓園在今鹽都方向村境內,我至今尚未能去瞻仰,以為憾事。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徐鐸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徐鐸吧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