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鳳璣,字鏡湖。1868年生于晉江縣(現為石獅市)祥芝村。幼年喪父,由母、兄撫養成人,成人后中海澄縣秀才,又曾師從西人學習算學,接受西方科學知識,頗有造詣,可謂“學貫中西”。
鴉片戰爭后,列強瓜分中國。清政府腐敗無能。許多有識之士均以“唯有教育改革方能圖強”為共識,蔡鏡湖作為福建省倡辦新學的先驅者之一積極參與其中。蔡鏡湖初辦漳州中西學堂,與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再赴泉州襄辦泉州官立學堂(即現在的泉州五中)。嗣后往菲律賓多年,致力于教育,任馬尼拉中西學堂校長,造就大批英才。
民國初期,福建省成立咨詢局,延聘華僑參加,因蔡鏡湖卓有聲望,省府邀請其來閩參政。1914年,被任命為省政務廳副廳長,后再任漳州知府。翌年,改任延建郡兵備道臺(轄延平、建寧、邵武三府,后改名建安道)。到任后,整治政務,興利除弊,推行新政,發展經濟。在1914年??1923年上任10年期間,為當地辦了許多事實事深得人心,頗受贊譽。值得稱道的實事有:一是興辦實業,1914年開辦第一、第二工藝習所,如收所屬16縣失業青年,教給文化知識及技藝;二是振興教育,1918年開辦道立森林學校,培養林業科技人才,1921年開辦建安道自治講習所,培訓各縣自治理政骨干。
蔡鏡湖勤政愛民,清正廉潔,剛正不阿,在建安道離任后,時人以道署內一水井名為“蔡公井”。
民國廈門志》人物篇如是記載:蔡鳳璣,字鏡湖。晉江縣(今石獅市)祥芝人士。后居鼓浪嶼。民國初年,任閩北道尹(北路觀察使,建安道尹,名稱屢改),歷經十年士民愛戴。民國15年,薩鼎銘(鎮冰)主政福建,延長政務廳,多所匡贊。最足稱者,時周蔭人為督理,擬設生銀行,籌備就緒,始請省署備案。蔡知發鈔流毒甚深,商諸薩。駁云:“綁票之禍,僅及一身:鈔票之禍,遍及全省。周恚甚,且知蔡從中作梗,欲得而甘心,故遣偵騎窺伺。蔡不為動,暗聳省議會反對,明令各縣知事拒收紙幣。周憤然不顧,銀行卒成立,紙幣竟行閩中。當時督理目無省長,可以想見,楊捕九曾作《海潮行》紀其事。
1923年,北伐軍即將入閩,薩鎮冰省長因病住院,命蔡鏡湖復任政務廳長,并代理省長職務。北伐軍進駐省會后,蔡鏡湖辦清移交手續,回廈門鼓浪嶼家中休養。不久,國務總理許世英聘請其為福建綏靖公署顧問。十九路軍蔡延鍇、蔣光鼐治閩時,亦聘其為福福建綏靖公署顧問:陳儀主政福建時聘蔡為顧問,并擔任福建省銀行監察之職。
抗日戰爭爆發后不久,廈門淪陷,蔡鏡湖移居福州。敵人威逼利誘,要其出任地方偽職。蔡鏡湖不為所動,即避居香港。其時他已年過古稀,經濟拮據,幸得旅港鄉親、門生接濟照料,然畢竟年事已高,又憂國憂民,體質日漸衰弱,終于1942年12月25日病逝于春港,享年75歲。香港社會各界、其生前好友聞之,咸為哀悼,當時福建省會永安各界隆重召開追悼會,追思蔡鏡湖非凡的一生。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蔡鏡湖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蔡鏡湖吧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