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尋根溯祖
出自祁姓,為杜氏后裔。舜時,封堯的兒子丹朱在唐,丹朱再傳至堯裔孫劉累,后劉累遷居魯縣,稱系韋氏,商末,遷于唐。周成王時,唐被滅。唐貴族遷到杜,為伯爵國,稱唐杜氏。周宣王時,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稱杜伯。桓因宣王一寵妃誣告被屈殺后,其兒子隰叔投奔晉,為士師,他的兒子士蒍以官名為氏,子孫稱為士氏。士蒍的孫子士會任晉中軍元帥,執掌國政。士會先得到封邑隨,后得到范邑,所以又稱隨會、范會,他死后,又稱范武子。他的子孫后分為士氏、范氏和隨氏。后有范文子、范宣子、范獻之,世代為晉國上卿。晉靜公二年,范氏或遷入魏國或遷入秦,或遷至南陽。 范氏又有外族一系。晉時,南蠻有林邑王范文,初為夷師范椎之奴,后為林邑王范逸輔佐,后因林邑王無子,范文自立為王,使這一支范氏不斷繁衍壯大。
二、遷徙分布
西周成王時,其祖遷于杜。公元前4世紀中葉,范氏遷入魏。西漢以前范氏部分人遷至南方。漢代至南北朝時期,范氏分布更為廣泛。據范氏族譜記載,唐僖宗乾符元年,由于中原戰亂,河內人范坤舉家18口徙居浙江杭州,后移江蘇南京,再徙福建寧化黃竹徑,是為范氏入閩始祖。至宋代,范氏稱盛于福建,人才濟濟。此后,范氏除在閩南一帶發展繁衍外,又分出廣東海陽、嘉應、梅州、大埔、長樂、陸豐、饒平,湖南寶慶、長沙等支派。從明末開始,閩、粵范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有的進而遷至海外。宋代以前的范氏名人,大都出自今河南。 (還有陸河范氏,在那的一世祠,歷今有24代,16萬子孫。但此地字輩已失,以世論輩)
三、郡望堂號
【郡望】
1、南陽郡:戰國秦昭王35年置郡。漢時相當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間和湖北大洪山以北應山、隕縣間地。
2、高平郡:歷史上設此郡共三處:其一為西漢置高平縣,北魏正光5年置郡。其二為東漢章帝置高平縣,晉太史元年改山陽郡置高平郡。其三為北周改高都郡置高平郡。
四、歷史名人
[按歷史順序]
范會:春秋時人。姓祁,名會,字季,以士為氏。因食邑于隨,稱隨會;后又食邑于范,稱范會,史稱范武子。他是活躍于春秋前期晉國政治舞臺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一位顯赫人物,也是劉姓、范姓、士姓、隨姓等中國姓氏共同的大顯祖。王符在《潛夫論》中稱贊,“劉氏自唐以下,漢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會之最盛也!”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詳,春秋楚人。與文種同事越王句踐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以滅吳,尊為上將軍。至陶,操計然之術以治產,因成巨富,自號陶朱公。
范 增:今安徽省桐城人,好奇計,年方七十方為項羽謀士。秦末勸項梁立楚王后裔為懷王。秦軍圍巨鹿,楚懷王派宋義、項羽等救趙,為末將。后為項羽重要謀士, 輔佐項羽稱霸諸候,被尊為“亞父”。封歷陽候。屢勸項羽早除隱患,父掉劉邦,曾設“鴻門宴”,計不為項羽所用。后項羽中劉邦的反間計,疑增,削其權力,遂憤而離去,途中背發且疽病,至彭城而卒。今巢湖市有“亞父山”。
范丹:(112-185年)一作范冉,字史云。東漢人,通五經、尤深于《易》和《尚書》。
范 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今河南省郾城)人,東漢末年享有盛名的士人領袖,他抑制豪強,反對宦官。他少年時便懷澄清天下之志。他疾惡如仇,為官清厲,任清詔史按察諸郡時,貪官污吏望風解印綬而逃。任汝南郡功曹時,抑制豪強,制裁不軌,結交士人,反對宦官。第一次黨錮之禍起,與李膺同時被捕,被釋還鄉時,迎接他的士大夫的車有數千輛。黨錮之禍再起,朝廷下令捉拿他,縣令郭揖欲棄官與他一起逃亡,他不肯連累別人,自己投案,死于獄中。
范長生:(?-318年)西晉(或者東漢末?)時生人。四川(1997年后屬重慶)涪陵丹興人。(蜀)漢初,范長生族遷青城山。史載,范博聞強識,著 《道德經注》、《周易注》。家族世代掌部曲,及長生,為天師道教主,蜀人奉其如神。或言其自漢末及晉穆,百三十余歲而終。劉備請其參政,其堅辭,故封其道遙公,為其建長生宮于青城山。晉元康(291—299)年間,巴氏族人李特領流民起。適李流軍中饑荒,范資給糧資。李軍士氣大長,數月后攻占成都。特子雄"以范長生有名德,為蜀民所重,欲迎以為君而臣之"。范婉拒,勸雄自立。晉永興元年 (304)十月,雄受范戴,稱成都王。后稱帝,國號大成(后改為漢),以范為丞相,加號 "四時八節天地太師",尊為范賢,封西山侯。范歸返青城,雄于灌縣離堆為范建造范賢館(今伏龍觀)。恃范佐,雄行 "清靜無為、與民休息”策,比及中原戰區,成國堪成樂土。
范寧:東晉經學家。推崇儒學,撰有《春秋谷梁傳集解》12卷,是今存最早的《谷梁傳》注解,被后人收入流傳最廣的《十三經注疏》中。
范曄:(398-446年)南朝宋史學家,曾任尚書吏部郎(范寧孫)。曾刪取各家《后漢書》制作,著《后漢書》,成紀傳80卷。 為范寧孫。
范縝:(約450-515年)南朝齊梁時哲學家、無神論者,先后仕齊、梁,任尚書殿中郎、尚書左丞等職。綜合并發展了魏晉以來的無神論和神滅論思想,對佛教進行了尖銳的斗爭。
范寬:生卒年不詳。名中正,字仲立。北宋杰出畫家,與關全、李成形成了五代、北宋間北方山水畫的三個主要流派。
范仲淹:(986-1052年)北宋政治家和文學家,字希文,蘇州吳縣(今屬江蘇。2001年后吳縣重新并入蘇州)人。幼家貧好學,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考取進士。入仕后,不論在朝或任職地方,均勤政廉潔,政績顯著。京師流傳有「朝廷無憂有范君,京師無事有希文」的盛譽。監泰州西溪鎮鹽倉時,修堤防海患,堤長數百里,人稱「范公堤」。出巡江淮、京東災區,開倉賑濟災民,減免賦稅。宋夏戰爭期間,出任陜西帥臣,改革軍隊編制,提高軍隊戰斗力,修城筑寨,屯田積谷,鞏固了邊防。西夏人稱其為「胸中有數萬甲兵」。慶歷三年(1043年),任參知政事,在宋仁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政。慶歷五年,新政失敗,罷免參知政事。先后出任知(今陜西彬縣)、鄧(今河南鄧縣)、杭州等地。他的文學成就不亞于其政績。其名作〈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傳世名句。后人搜集著作有《范文正公集》。
范成大:(1126-1193年)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縣(今屬江蘇)人。紹興進士。將知處州時,南宋孝宗曾召見論政。乾道六年(1170)以資政殿大學士使金,幾乎被殺。后出知成都府,入任參政知事。紹熙三年,知太平州,僅逾月即歸,退居故鄉石湖。有文名,尤工詩,有《石湖集》、《桂海虞衡志》、《吳船錄》等。
范欽:(1505-1585年),明代藏書家,為寧波天一閣主人,字堯欽,號東明、東明山人,浙江寧波人,嘉靖十一年進士,歷任湖北隨州知州,遷工部員外郎,周任袁州知府,升廣西參政,河南副都御史,官至兵部右侍郎。著有《天一閣集》。
范文若:(1591-1638年)初名景文,字更生,號香令,別署吳儂荀鴨。明末戲曲家。是松江人。生而穎異,能文善書。萬歷四十七年(1619)進士。著有《花筵賺》、《夢花酣》、《鴛鴦棒》(以上3種明刻本尚存,合稱《博山堂3種》)、《花眉旦》、《金明池》、《勘皮靴》、《雌雄旦》、《千里駒》、《金鳳釵》、《清畫眉》、《斑衣歡》、《晚香亭》、《鬧樊樓》、《綠衣人》、《生死夫妻》、《歡喜冤家》(以上無刻本,皆佚)等篇。明末張琦《衡曲塵譚》謂“近之曲崛者,有范香令,結構玄暢,可追元人步武。惜乎不永,一時絕嘆。”
范文瀾:(1893-1969年)現代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曾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共中央委員。字蕓臺,后改字仲云。浙江紹興人。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開拓者之一。重要著作有《中國通史》、《中國通史簡編》等。
范瑞娟:生于1924年。女,一級演員。越劇表演藝術家、教育家。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別名范竹山,時浙江嵊縣黃澤鎮人。表演穩健大方、質樸無華,具男性陽剛之美。擅演正大剛直人物。唱腔承男班〔正調腔〕基礎,吸京劇馬連良、高慶奎等唱腔處理之長,形成音調寬厚響亮、咬字堅實穩重,行腔迂回流暢的特點,謂曰"范派"。曾任上海市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享受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的政府特殊津貼。健在。
范君毅:(1983---)男 “得字輩”從事專業攝影行業,高級兒童攝影師,從2000年至今專著與中國兒童攝影行業。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范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范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查看更多討論帖>> | ||||||||||||||||||||||||||||||||||||||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