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名人】
【烈士簡介】
郭繼枚(1893-1911),廣東省增城縣福和都(今福和鎮)官塘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出生于馬來西亞霹靂州務邊埠。先后在務邊埠小學和怡保保育才學堂就讀,成績優良。自幼學習英文,早年人填羅育才學堂,中英文字,均明大略。稍長返回故里,傾心革命,立志反清。成人之后,適值推翻清朝統治的國內革命風起云涌,并波及南洋。1910年夏復游南洋,郭繼枚在務邊埠聆聽過孫中山先生的演說,受革命思想熏陶,又曾回國目睹清政府的腐敗,對祖國和鄉親寄予深切的同情。1910年夏天,在務邊埠加入同盟會,積極活動,支援革命。1911年初回增城。1911年初,父親讓他與邱氏完婚,想籍兒女之情轉移其革命之心。此時正值同盟會密謀在廣州起義,郭繼枚毅然告別結婚僅三天的妻子,回國參加起義。臨行時對妻子說:“我還未實現自己的志向,怎能受家庭拖累呢?”又說:“我耽誤你了,這次遠行成敗難測,你不必記掛我,倘有不測,請你為我在父親面前盡孝!” 2月27日,與余東雄至廣州。4月27日,參加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為攻打總督署的先鋒隊(決死隊)隊員,奉黃興之命隨何克夫炸兩廣督署,冒險爭先,絲毫不畏懼,在雙門底(今廣州市北京路)只身炸斃8名清軍,為直搗總督署開辟前進道路。事敗后與何克夫退至大南門內,彈藥盡絕,撤退時,在南大門三兜村(今北京路附近)不幸中彈犧牲,年僅18歲。葬于廣州黃花崗上,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為紀念烈士,后在增城市(今廣州市增城區)荔城鎮命名了一條繼枚路,在其鄉修建一間繼枚小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級領導人名錄】
郭子化副部長
郭子化(1896-1975),又名葛法元、葛幼如、李念三、郭省三,安徽省泗縣人。早年就讀于省立徐州第七師范學校。1919年參與領導響應北京五四運動的學生愛國運動,被推選為徐州學生聯合會會長。曾領導組織宣傳隊和抵制日貨小分隊,到各商店、火車站查禁日貨。后成立徐州地區八縣學生聯合會,被選為副會長。1920年夏參與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小組。1921年1月組織成立進步學生團體赤潮社,創辦《亦潮》旬刊。是徐州地區著名的學生領袖。1924年春加入中國國民黨,1926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時期,1926年北伐軍打到武漢時,受中共組織的派遣,參與國民黨江蘇省黨政訓練班的籌辦工作。從而開展黨的統一戰線工作,接觸了不少國民黨黨員,和徐州地區不少上層人士都有交往。在中國共產黨正確路線的感召下,使他們走上了抗日之路。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大革命失敗后,在家鄉從事教育,秘密進行地下工作。1928年起先后任中共泗縣縣委組織部長兼馬廠區委書記。1930年8月領導發動泗縣農民暴動,失敗后轉至沛縣任教。1931年1月任中共永城縣委組織部部長兼中共薛湖區委書記。1932年10月底受中共徐州特委派遣,以行醫為名到棗莊,在老街西門外雞市租了兩間草棚開起藥鋪,后發展成“同春堂”藥店。此后以行醫為掩護,肩負起重建棗莊黨組織和開展工人運動的任務。1933年春成立了中共棗莊礦區工委,任書記。1935年2月成立中共蘇魯邊區臨時特委,任書記,在同上級組織失去聯系情況下,獨立地開展黨的地下工作,積極發展抗日救亡活動。5月去沛縣幫助建立縣委,組織發動兩萬余群眾的圍城斗爭,領導發動徐州賈旺煤礦5000工人罷工27天。1936年冬任蘇魯豫皖邊區特委書記。1937年5-6月奉命參加了在延安召開的黨的蘇區代表會議,向中共中央匯報蘇魯邊區黨的工作情況,任中共蘇魯邊區特委書記。7月初由延安返回魯南,隨后出席中央白區工作會議,任第五戰區民眾總動員委員會委員,中共山東省委委員兼統戰部長,中共山東分局統戰部部長等職。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特委書記,在四省邊界積極發展黨的組織,開展抗日救國運動。1938年3月領導發動魯南沛縣、滕縣、嶧縣武裝起義,成立魯南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一總隊。同年夏率義勇隊到費縣抱犢崮山區開展游擊戰爭,開辟抗日游擊地。同年秋同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機關會合,任省委委員兼統戰部部長。1939年10月被選為出席中共“七大”代表,步行赴延安,先后在延安馬列主義學院、中央黨校學習。
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參加黨的“七大”后,于10月回山東,先后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委員、山東省政府秘書長、華東省支前委員會主任、中共中央華東局秘書長,山東省支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編制委員會主任等職。1948年9月任濟南解放后的第一任市長。1949年2月起,先后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委員兼統戰部部長。參與領導山東各解放區恢復發展生產,支持華東人民解放戰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任山東省政府副主席、代理主席,1954年任華東行政委員會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上海市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等職。1955年2月后歷任國務院衛生部部長助理,1961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副部長。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屆、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75年12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9歲。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姓高級將領、革命英烈生平簡介】
郭沫若將軍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又名郭鼎堂,號尚武,化名吳誠、丁汝常等。四川省樂山縣觀峨鄉沙灣鎮人。作家、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還是國家領導人和社會活動家。出生在一個中等地主兼商人的家庭。1914年留學日本長達10年,先學醫,后從文。1918年開始新詩創作。“五·四”運動時期,發表新詩《女神》等,并創立了 “五·四”新文學最重要、最有影響的文學社團之一——創造社,成為中國新詩的奠基人。1927年9月參加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時期,1926年任廣東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北伐戰爭爆發后,毅然投筆從戎,同年7月隨國民革命軍北伐,任北伐軍政治部秘書長,軍銜為少將。攻下武昌后,升為政治部副主任,軍銜晉升為中將。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隨起義部隊南下。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8年2月因受蔣介石通緝,避難旅居日本又近10年,一直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等。1937年7月27日,結束在日本的流亡生活回國。
抗日戰爭時期,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組織和團結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籌辦《救亡日報》。出任國民政府軍委政治部第三廳廳長(被國民政府授予中將軍銜)、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負責有關抗戰文化宣傳工作。1941年皖南事變后,寫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漸離》、《南冠草》、《孔雀膽》等歷史劇和戰斗詩篇《戰聲集》等,以古喻今,深刻揭露了國民黨發動派的賣國投降政策,激勵了革命人民的斗志。1944年,寫了《甲申三百年祭》,總結了李自成農民起義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同時繼續進行歷史研究,寫出了研究古代思想的《青銅時代》和《十批判書》兩部著作。
解放戰爭時期,仍用手中之筆堅守宣傳陣地,與我黨里應外合,又寫出了《歷史人物》等論著,來作為對國民黨反動派斗爭的武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擔任過許許多多的行政職務,但一直沒有變動過的一個職務是——中國科學院院長。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1949年10月19日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長達29年,直至逝世)、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中國文化藝術界聯合會主席(第二、三屆)、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委員、中日友好協會名譽會長等職。從事著繁重的國務活動、文化科學活動、文化的組織領導工作和國際和平活動、對外友好與交流事業。同時還寫下了大量的詩詞、歷史劇和歷史、考古著作。
1978年6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所著《甲骨文字研究》、《兩周金文辭圖錄考釋》、《金文叢考》、《卜辭通纂》等,曾在學術界引起震動。郭沫若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一位文化巨匠,周總理曾給予極高的評價:“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導師,郭沫若便是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魯迅如果是將沒有路的路開辟出來的先鋒,郭沫若便是帶著大家一道前進的向導。”著述收入《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
【中國人民解放軍郭姓當代將軍生平簡介】
郭伯雄上將
郭伯雄(1942.7-——),陜西省禮泉縣人。1958年8月參加工作,1961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4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8年8月至1961年,陜西興平縣408軍工廠工人。入伍后,1961年9月至1964年陸軍第19軍55師164團8連戰士、副班長、班長。1964年至1965年陸軍第19軍55師164團8連排長。1965年至1966年陸軍第19軍55師164團政治處宣傳股干事。1966年至1970年陸軍第19軍55師164團司令部作訓股參謀。1970年至1971年陸軍第19軍55師164團司令部作訓股股長。1971年至1981年陸軍第19軍司令部作訓處參謀、副處長、處長。1981年至1982年陸軍第19軍55師參謀長。1982年至1983年蘭州軍區司令部作戰部副部長(其中:1981年9月至1983年7月在解放軍軍事學院學習)。1983年至1985年陸軍第19軍參謀長。1985年至1990年蘭州軍區副參謀長。1990年至1993年陸軍第47集團軍軍長。1993年至1997年北京軍區副司令員。1997年至1999年蘭州軍區司令員。1999年至2002年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解放軍常務副總參謀長,總參謀部黨委副書記。2002年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2003年3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十六屆中央委員,第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五屆四中全會增補為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
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95年晉升中將軍銜,1999年晉升上將軍銜。
郭濤中將
郭濤(1927-——),河北省魏縣人。1939年參加革命,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魏縣青年救國會兒童部部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六分校學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連政治指導員,中原野戰軍營副政治教導員,第二野戰軍營政治教導員、師炮兵室主任。參加了進軍大別山、襄樊、淮海、渡江、西南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志愿軍師炮兵指揮部參謀長。回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團長,軍炮兵參謀長,副師長,南京軍區司令部作戰部部長、解放軍某軍區副參謀長,上海警備區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是第六、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
郭輔周中將
郭輔周(1931-1995),河北省任丘市人,194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晉察冀軍區六縱隊連部文書、營部書記。參加了清風店、保北、桃園、石家莊、元氏、盂西、平津、太原等戰役戰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愿軍某師部作戰參謀,參加了金城阻擊戰和隱山防御戰。回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團副參謀長兼作訓股股長,軍司令部作戰訓練處處長,軍區作戰部部長,某軍參謀長、副軍長,濟南軍區參謀長等職。全身心投入到保衛國家安全和加強部隊建設上,為部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做出了貢獻。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和高度的組織紀律觀念。堅持原則,顧全大局,作風正派,廉潔奉公,生活樸素,密切聯系群眾,學習刻苦,工作勤奮,始終保持了一個老黨員、老戰士的本色。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1995年1月12日因病在濟南逝世,終年64歲。
郭慶富少將
郭慶富(1930-2002.11.10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1947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班長、參謀、助理員、教員、副團長、處長,解放軍第二炮兵后勤部司令部參謀長,解放軍第二炮兵后勤部副部長、部長等職。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2002年11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2歲。
郭鐵男少將
郭鐵男(1952.12-——),黑龍江省富錦縣人。武警少將警銜。
歷任黑龍江省公安廳副廳長兼武警黑龍江消防總隊副總隊長、總隊長,武警學院副院長、政治委員,公安部消防局局長等職。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郭姓名人錄(2)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郭姓名人錄(2)吧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