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姓來源
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后裔。西周初年,有姜姓呂尚,字子牙,為官太師,也稱師尚父,又俗稱姜太公,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于齊,為諸侯國,建都營丘。姜太公有一子名(亻及),周成王時為朝廷重臣,康王時為顧命大臣,死后謚號為齊丁公。齊丁公有嫡子名季子,本應繼承齊國君位,卻讓位于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今山東章丘縣西北的崔氏城),遂為崔氏,故崔氏的始祖為崔季子。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述為:“姜姓本炎帝,生于姜水,因以為姓。”姜姓部族是羌人的一支,姜、羌二字古音相同。羌字從羊從人,表示族名;姜字從羊從女,表示族姓,他們都生活在我國西部地區。《說文》云:“羌,西戎牧羊人也……西方羌從羊”;《風俗通》謂:“羌本西戎卑賤者也,主牧羊。”而姜姓部族原來也居住在今陜西省扶風縣一帶。《水經注·渭水》說:“岐水又東經姜氏城南,為姜水。”這里所記的姜水和姜氏城,可能就是姜姓部族最早活動的地區。由于姜、羌同源,故《后漢書·西羌傳》說:“西羌之本……姜姓之別也”;近代人章炳麟也指出:“姜姓出于西羌”,追其祖先都應是以牧羊為主或以羊為圖騰的部族。然而,姜姓部族很早就從羌人中分離出來,他們的居住地在羌人的東部,其經濟生活也由游牧轉變為以農業為主。據傳姜姓部族的始祖為神農氏,或稱炎帝。《說文》釋“姜”字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姓。”《帝王世紀》述:“炎帝神農氏,姜姓也……長于姜水,因以氏焉。”關于神農氏開始從事農業的故事在古代流傳極廣,可知以炎帝神農氏為始祖的姜姓部族,實為羌人中最先進入農業經濟階段的一支。
在中國古史傳說中,最早、最顯赫的氏族即姜姓炎帝族與姬姓黃帝族。炎帝族的姜姓部落和黃帝族的姬姓部落原來十分接近,兩族還有親屬關系。《國語·晉語》曰:“昔少典氏娶于有(足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姜、姬兩姓有密切的血緣關系,他們不但世為婚姻之族,而且不斷爭斗,其中最著名的是蚩尤與黃帝之戰,或曰炎黃之戰,戰爭的結局以炎帝族失敗與黃帝族勝利而告終。在史前時代,姜姓部族輾轉四遷之地甚多。在歷史的進程中,炎帝的許多子孫分為很多支系,變易為其他姓氏。
姜姓較主要的一支即呂氏,據《呂氏世系表》載:“共工氏從孫伯夷,佐堯掌四岳,佐禹治水,封為呂侯,為呂姓之始。”《新唐書·宰相世系》記載:“呂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孫為諸侯,號共工氏,有地在弘農之間,從孫伯夷,佐堯掌禮,使偏(通遍)掌四岳,為諸侯伯(通霸),號太岳。又佐禹治水,有功,賜氏曰呂,封為呂侯。”可見,呂姓,源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國名、古邑名等而得姓。炎帝的后裔,共工氏從(堂)孫伯夷,是帝顓頊之師,帝堯時輔政,掌管禮儀,帝舜時正式任命他為秩宗,并告誡他說:“伯夷啊,由你做秩宗,早晚都要小心恭敬,只有為玖清明才能正直。”伯夷牢記帝舜教誨,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禹代行天子之政時,伯夷盡心輔弼,成為禹的“心呂之臣”(呂,據許慎《說文解字》:“呂,脊骨也,象形。”《新唐書·宰相世系》:“呂者,膂也,謂能為股肱心膂也。”心呂之臣意即心腹之臣)。為嘉獎伯夷,帝舜晚年賜伯夷姓姜,賜氏為呂,并封他為呂侯,形成呂氏部族。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動于甘青山岳地區,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堯、舜、夏禹時代,四岳成為部落聯盟的山岳祭司,也是當時強大的部落之一。呂與申,皆為四岳部落之后,屬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主要分支。《詩經·大雅·崧高》稱:“崧高維岳,駿極于天,維岳降神,生甫及申,維申及甫,維周之翰。”(這里的甫就是呂,《尚書·呂刑》在《禮記·表記》中引作《甫刑》,就是明證。)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崔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崔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查看更多討論帖>> | ||||||||||||||||||||||||||||||||||||||
崔姓社區最新話題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