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來源有三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為姒姓)。相傳夏朝時帝仲康有子孫封在鄧國(今河南鄧州一帶),鄧君的后世子孫就以國為氏,稱鄧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鄧國曼城,是為曼侯,稱曼氏,曼氏后來又改封鄧國(此鄧國在今河南省孟縣的西南),經西周、春秋延續了600多年。西周時,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為重要的一個異姓侯國,但因與楚為敵,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國滅掉。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紛紛改姓鄧,史稱鄧姓正宗。
3、出自李氏。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8子李從鎰,受封為鄧王。公元975年南唐為北宋所滅后,宋太宗下令緝拿南唐宗室,李從鎰之子天和出逃,以父親封地為氏,其后世子孫遂稱鄧氏。
鄧氏出自南陽有眾多家譜可以證明:
鄧州市《鄧氏家譜》、新野縣《鄧氏族譜》、新野縣《鄧氏族史》、湖南瀏陽《鄧崇根族譜》、湖北《鄧氏家譜》、南陽堂《鄧氏家史》、湘鄂贛交界地區《鄧氏家譜》、香港屏山《鄧氏族譜》、江西南昌《鄧氏家譜》、貴州水城《鄧氏族譜》、廣東梅城《鄧氏家譜》、江西安?!稐魈镟囀献遄V》、四川廣安《鄧氏家譜》、河南洛陽鄧功舉《鄧氏家譜》、馬來西亞鄧威廉《鄧氏家譜》、臺灣《鄧氏族譜》、新野現存的清道光十三年鐫刻的《鄧氏族譜碑文》等等琳瑯滿目的《鄧氏家譜》,散存于中國山南海北的各個地方。這眾多版本的《鄧氏家譜》編撰時間不同,編撰地點不同,版本格式不同,但所記鄧氏族人的繁衍生息的脈絡,真是眾口一詞,文出一筆:都稱“天下鄧姓望出南陽”。皆尊稱鄧國侯曼季為鄧氏族人的受姓鼻祖。皆認可南陽新野縣的鄧禹為曼季的第四十七世孫(或四十八世孫),并尊稱鄧禹為今日海內外鄧氏族人的直系太始祖。
(二)鄧姓小故事
1.鄧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祖籍廣東番禺縣,生于1849年,在兄弟四人中排行老三。其父鄧煥芬是個商人,家境富裕,經常帶領子女往來于廣州、上海等沿海城市,為鄧世昌創造了一個接受近代教育的良好條件。
1867年,林則徐的女婿、前江西巡撫沈葆楨出任總理船政大臣,創辦了福州船政學堂,以培養中國自己的造船和海軍人才。學堂先從福建當地招收了劉步蟾等數名學生入學,后為提高學生質量,又從廣東招收了10名通曉英語、算學等知識的聰慧孩子入學。鄧世昌以優異的成績成為這10名學生之一。當時,福州船政學堂分為培養制造人才的前學堂和培養駕駛人才的后學堂,鄧世昌進入后學堂學習駕駛。1874年,深葆楨委派鄧世昌擔任“琛航”號運輸大副,并獎以五品軍功。1875年,他升為“海東云”炮艦管帶。
1875年,光緒皇帝任命沈葆楨和李鴻章為南、北洋大臣,加緊艦隊的組建。由于資金緊張,沈葆楨顧全大局,將撥歸南洋的經費全部用于北洋海軍的建設,北洋海軍就此起步。北洋海軍建立之初,李鴻章經過認真考察,發現鄧世昌虛心好學,精通駕駛技術,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將其調入北洋,委以“飛霆”號炮艦管帶之職。1879年7月,鄧世昌前往天津走馬上任。李鴻章對他特別器重,剛上任,就交給他一項重要任務。11月9日,李鴻章從英國訂購的“鎮東”、“鎮西”、“鎮南”、“鎮北”四艘炮艦建成來華,留歸北洋,鄧世昌奉命接收并暫行兼管。這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兼管人一方面要懂得艦船的技術性能,另一方面還要會和洋人打交道,而鄧世昌完成得十分出色,順利地將四艦編入北洋海軍。李鴻章高興之余任命他為“鎮南”艦管帶,不久又任命他為“揚威”艦管帶。
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成軍。鄧世昌被授予北洋海軍中軍中營副將軍銜,管帶“致遠”巡洋艦。
1894年5月,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應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協助鎮壓。日本也趁機派重兵入朝,并在局勢穩定后拒絕撤兵。7月,日本艦隊在朝鮮豐島海面不宣而戰,突襲中國入朝增援軍艦,挑起豐島海戰,致使中國“廣乙”巡洋艦擱淺,“操江”炮艦被俘,“高升”運兵船被擊沉,八百余名陸軍官兵遇難。
消息傳來,北洋海軍官兵義憤填膺。鄧世昌更是憤怒至極,他立刻請求進兵,發誓要與日本艦隊決一死戰。隨后,率艦隊出海搜尋日本艦隊,并告誡全艦官兵:“如果遭遇不測,誓與日艦同沉!”8月1日,中國對日宣戰。9月17日,北洋艦隊在護送陸軍增援朝鮮后,于大東溝海面與日本聯合艦隊遭遇,爆發了規??涨暗狞S海大海戰。
開戰之前,北洋海軍采取夾縫雁行小隊陣接敵,“致遠”艦和“靖遠”艦結成姊妹艦,在北洋艦隊陣形的右翼投入戰斗。戰斗打響后不久,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艦的信號索具即被日艦炮火擊毀,艦隊隨即失去統一指揮,各艦處于各自為戰的狀態。鄧世昌率領“致遠”艦獨自鼓輪前進,直沖敵陣,給日艦以猛烈的炮擊,日方“比?!?、“赤城”兩艦連遭重創,被迫撤出戰斗。
激戰數小時后,日本艦隊漸漸占據上風。北洋海軍“超勇”艦被擊沉,“揚威”、“平遠”、“廣丙”三艦中彈起火,撤離戰場自救。其他主力各艦都中彈不計其數?!爸逻h”艦由于經常保護旗艦,更是傷痕累累,但在鄧世昌的指揮下力戰不退。史籍中有這樣的記載:“致遠”艦在“陣云繚亂中,氣象猛鷙,獨冠全軍”!顯示出主力戰艦的堂堂英姿。
戰至下午3時許,“定遠”艦被日炮擊中要害,艙面燃起大火,形勢十分危急。鄧世昌為保旗艦,再次將“致遠”艦駛至“定遠”之前,迎擊敵艦。炮彈雨點般地落到了“致遠”艦上以及周圍,“致遠”艦水線以下頓時被擊開幾個大洞,海水嘩嘩地灌入艙中。這時,艦上的一些官兵有些慌亂,鄧世昌屹立于指揮臺之上,大聲告誡屬下:“吾輩從公衛國,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不必驚慌紛亂。我等雖死,而因此揚我海軍聲威,這就是報國!”官兵們頓時穩住了心神,全力撲火堵漏。
由于“致遠”艦受傷過重,彈洞難以堵住,艦體時刻有沉沒的危險。此時,日本艦隊的“吉野”巡洋艦從“致遠”艦前掠過,鄧世昌隨即產生一個念頭:“吉野”艦是日本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的旗艦,航速高達二十二節,是北洋艦隊最大的威脅,如果將其撞沉,勢必改變戰場態勢。于是他對大副陳金揆說:“倭艦專恃吉野,茍沉是艦,則我軍可以集事。”陳金揆表示贊同。鄧世昌立即開足馬力,一邊炮擊,一邊直沖“吉野”而去。日艦頓時出現慌亂,幾艘艦同時向“致遠”艦射?!爸逻h”艦在密集的炮火轟擊下,自身攜帶的魚雷被引爆,頓時發出一聲沉悶的巨響,幾分鐘后便完全沉沒了。
鄧世昌落水后,他的仆從劉忠拋救生圈給他,被他推到一邊;左一號魚雷艇趕來相救,他拒不上艇;他養的愛犬太陽犬游到他的身邊,先是咬住他的手臂不使他下沉,他將犬奮力推開,犬又銜住他的發辮,使他的頭露出水面。鄧世昌抱定與戰艦共存亡的決心,毅然抱住愛犬,一同沉入滾滾波濤之中?!爸逻h”艦上的其他二百余名官兵,除七名水兵獲救外,其余壯烈殉國。
鄧世昌是殉國于黃海海戰的北洋軍將領中職務最高的一位。他的表現最為英雄,犧牲最為壯烈。對此,李鴻章專門把鄧世昌的事跡上報光緒帝,請示給予特殊獎勵。光緒帝接到奏折后,也被鄧世昌的事跡打動,立即下令將鄧世昌按提督例從優議恤,追贈太子少保,賜予“壯節”謚號。同時還破例賜予鄧世昌一副挽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并賦詩一首:“城上神威炮萬斤,枉資巨寇挫我軍。后來天道終許汝,致遠深沉第一勛?!苯o予鄧世昌以高度評價。
2.建武元年(公元25年)正月,鄧禹率軍越太行山,出箕關(今山西省垣曲和河南省濟源間),進取河東(山西省南部地區)。河東都尉閉關拒守,經戰十日,大破守軍,奪獲大批軍資糧秣。繼而又率軍圍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但數月未能攻下。更始大將軍樊參率數萬人,渡大陽欲攻鄧禹,鄧禹派諸將在解南迎戰,大破敵軍,斬樊參。于是王匡﹑成丹﹑劉均等合軍十余萬,共擊鄧禹。初戰,鄧禹失利,樊崇戰死。天黑后雙方停戰,軍師韓歆和諸將見氣勢已挫,都主張乘夜退走,鄧禹不從,認為王匡之軍雖多,但勢不強。第二天利用王匡停止進攻之機,重新組織隊伍,調整部署。第三天清晨,王匡盡出其軍攻打鄧禹,鄧禹令軍中不得妄動,嚴陣以待,堅守不出。待王匡軍至營前,猝然擊鼓,全師猛撲,大破王匡軍。王匡軍至等皆棄軍而逃,鄧禹率輕騎急追,俘劉均及河東太守楊寶﹑持節中郎將弭強,將其斬殺,收得節六,印綬五百,兵器不可勝數,遂定河東。
同月,劉秀已在鄗邑(今河北省柏鄉縣北)即帝位,派使者持節拜鄧禹為大司徒。并說:“制詔前將軍禹:深執忠孝,與朕謀謨帷幄,決勝千里?!笨鬃釉唬骸晕嵊谢?,門人日親。’斬將破軍,平定山西,功暛尤著。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作司徒,敬敷五教,五教在寬。今遣奉車都尉授印綬,封為酂侯,食邑萬戶。敬之哉”(《后漢書·鄧禹列傳》)!鄧禹時年二十四歲。
3.清平洞在施甸縣姚關古鎮外的龜山西麓,為明代愛國將領鄧子龍所辟。地方不大,建筑不多,但風景秀麗,文物眾多,是一個有歷史價值的游覽區。在古代,姚關是軍事重鎮?,F鎮后的山坡上還有長約數百米、高低不一的土城墻。鎮東側的下烏邑村,留有點將臺。現姚關鎮供銷社一帶,為原南城門址,當地群眾仍習慣以此為界,稱城內城外。步出村南約百來米,在龜山腳小河上有一石橋,名為“洗甲橋”。當年駐防這里的士兵,常在這里洗滌盔甲戰袍。過橋前行約半里,就到清平洞。只見沿坡至河,一墻橫列,中開一拱門,旁有對聯一副:“半山半湖此地即是勝景,一洞一享何處去覓桃源。”橫幅為“水月洞天”。八門左側坡上,是《恤忠祠記》碑亭。亭為護碑而建。碑文有些字跡已不甚清晰。碑高2.05米,寬0.9米,楷體直書,共33行,前4行為碑名,撰文、書丹、篆額人名,最后一行記年月。正文為28行,全文約2400字,記述明將鄧子龍平定內亂,擊敗外國入侵者,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的功勛,緬懷以身殉國的忠勇將士。
據《恤忠祠記》及有關史籍載:明嘉靖年間,緬甸東吁王朝統治者,野心勃勃,窺伺中國邊境;而國內耿馬罕虔,隴川岳鳳等土司頭人,勾結緬甸統治者,發動分裂祖國的叛亂。萬歷十年冬,罕虔奪木邦,欲據永昌;岳鳳奪隴川,欲占騰沖。明木邦宣慰使罕拔之子罕進忠被迫逃往內地。罕虔及緬王弟莽應龍等糾集了10萬大軍,以追捕罕進忠為名,于萬歷十一年正月二日“破姚關,焚施甸,攻順寧,寇猛淋,殺官軍,剽焚為烈,恃象馬所向無前”,共謀“五路寇全滇”。滇西危急!云南巡撫劉世曾一面從滇東往滇西調兵戎險;一面向朝廷告急,請求援兵。因鄧子龍與倭寇周旋,功建閩廣,有智勇聲,朝廷派他率兵從江西馳援云南。鄧子龍攜兵三千,“舊夜兼程暴暑行”,于五月十七日到永昌。他縱觀形勢、認為:隴川岳風雖劇,僻西隅;耿馬罕虔,居腹心,制全滇;得虔則鳳為囊中物。遂率兵南指,出關時立誓:“不復三宣諸郡,不搞罕岳話夷,不平西南一統,不復入此關!”兵至姚關,見“白骨暴于榛莽”,更加激起對敵仇恨,將士“皆拔劍扼腕,欲一死戰”。鄧子龍巡視陣地,細審要害,筑營壘,列烽堠,建堅營,設奇兵。十一月三日,敵軍渡猛波羅,以象陣為前驅,氣勢洶洶,進逼姚關。鄧子龍須先伏軍于偃草坡,待敵至,火器齊發,敵軍戰象被擊中,到處亂竄;強弩齊射,兩翼伏兵突起,緬軍驚潰,殺敵千余,尸橫遍山,旗開得勝。次年正月二十日,又于灣甸用計大破緬軍。敵退守耿馬三尖山,經過周密調查,鄧子龍于二月派兵從后山小路進襲,前后夾攻,生擒敵首,傾覆敵巢?!扒?,諸夷貢,諸郡復,地方平?!编囎育埲龖鹑?,聲振邊陲。為鞏固邊防,萬歷十三年,鄧子龍率部在姚關筑城,并開清平、朝天、萬仞諸洞;同時,建立“恤忠祠”,祭祀為國捐軀的將士,時人李士達、姜忻特為之撰書《恤忠祠記》。他們二人與鄧子龍同時在永昌任職,他們同憂國難,“同決戰事,視姚關,走松坡,觀營陳陣勝跡,賞服之無已”。因此,碑文對此次戰斗原委記載詳實,充滿感情,是一篇研究明代滇西歷史的重要文獻?!缎糁异粲洝繁け眰仁嗝祝小芭胂笸ぁ保瑑攘⒈K。一為鄧子龍所立,碑高1.66米,寬0.9米,三行直書:“萬歷十一年擒緬象千余(一行)烹象處(二行)烹以享土豫章武橋記(三行)?!绷硪粔K為近人李根源書“鄧將軍烹象處”。內地勞軍,多為殺豬宰羊,鄧子龍將所俘戰象烹以犒軍祝捷,前所未聞,至今傳為佳話。從“烹象亭”拾級而上,達“看山亭”。路旁山石上多刻鄧子龍的詩作。亭建于一平臺之上,半靠山崖。原亭有三格,中間一格有樓,西面開圓窗一道,可觀山色。
喜上虛亭夜坐深,長歌解甲酒頻斟。山間涌出半天雨,洞口歡呼滿地金。壓幅驚人迷野白,好峰穿照落松前。七千里外邊城月,唯對孤懸報國心。對喜雨的歡呼,看出將士們與人民憂樂息息相關;對月抒懷,表達了詩人熾熱的愛國感情??瓷酵は拢乔迤蕉??!捌侥祥_此洞,呼之謂清平;若問開洞者,虎冠乃豐城?!编囎育埖倪@首詩,記載了辟洞原委。洞門呈圓形,洞口高處有鄧子龍的掛弓石。洞分左右兩間,左室很寬,鄧子龍詩:《夏日洞中口占》云:“避暑清平晝打眠,醒來西望云迷天。遐方此日多炎熱,安得長風掃大千。”石床前側有一石桌,原刻棋盤,是鄧子龍與部將弈棋處。洞的右室較長,有天窗、壁窗數孔,洞內沿崖上方鑿有獅子頭佛座,后人曾立鄧子龍像,今像已無存。下側有“銀瓶”,口約碗缽大小,巖水滲透下滴,聚入瓶中,不溢不竭,四時如常。洞中石壁上刻有許多詩文。其中重要的有鄧子龍《清平洞》詩:洞里神仙洞外春,清平不間舊將軍。靜觀楊柳依依綠,滿笑桃花灼灼春。醉問幾杯銷白晝,閑拖一帚看浮云。圍棋未了千年局,倦展諸夷納貢文。清平洞前為一草坪,綠草如茵,廣約二三畝,旁有一堵石崖,上有鄧子龍書“倚劍”兩個大字。草地旁,巖洞前,有一池,約4畝,池中有八角亭,名為“磨劍亭”,由南側經曲橋5折,達亭內。池外綠野一碧,池內水色清瑩,池周垂楊環繞,水中有荷,朱閣映綠水,倍加鮮麗。清平洞南側,有恤忠祠,又名忠烈祠,為一廳一殿的中式建筑。據清朱文龍《倡修東岳廟碑記》載:“東岳圣殿,創自明萬歷年間”,武橋將軍平寇御敵有功,“后人建祠設像而祀之,迄今恤忠詞碑現存”。現祠在清平洞旁,為后人重建。祠依山臨水,林木蒼翠,現為姚關小學,有關部門正在恢復。
鄧子龍在姚關駐防期間,雖屢立戰功,但當局者貪鄙猜忌,屢加誣告,迭遭冤屈,幾經沉浮,被迫離開姚關,有《別清平洞》詩:開爾清平紀六年,許多盤錯破中堅。梅根掛壁全無土,石乳為門別有天。釋子好看池上樹,莽生休踞洞前田。我去莫教棋石欄,看山亭上月常圓。身遭冤屈,仍念國事;依依惜別,對故物一往深情。時人多為鄧將軍扼腕不平,郡人馬繼龍曾有《慰留鄧武橋》詩云:萬里驅兵入不毛,橫溪毒水瘴煙高。風霆一鼓空蠻壘,雷雨千山洗賊巢。眾口任教讒薏苡,南人直解頒功勞。邊庭見說還多事,誰許將軍解戰袍。此詩代表了當時相當一部分人的感情:肯定鄧子龍的功績,斥責讒言者的卑劣,對鄧將軍被迫解甲的惋惜,留戀,激憤,溢于言表。每當邊庭多事之秋,人們往往念及這位愛國將領:“西向關山誰保障,大聲呼起鄧將軍。”(謝俊宇《題清平洞》)
除清平洞外,姚關附近,還有鄧子龍的遺跡多處。村南的朝天洞,刻有鄧子龍詩二首;在姚關北四里的萬仞崗,壁立的巖石上,刻有鄧子龍《九月九日登萬仞崗》詩一首,充滿世事坎坷。凄涼悲愴之情;距詩刻不遠,刻有“開此乾坤”四字,正楷直書,署名“虎冠”。崗項原鄧子龍建有“解甲亭”,今只余殘磚斷瓦,崗頭已成山田。鄧子龍在姚關期間,曾在保山九隆地上建“濯纓亭”,并書一聯云:百戰歸來,贏得鬢邊白發;三軍散去,剩存湖上青山。世事艱辛,多少感慨匯于筆端;名將遭陷,一股莫名的哀愁凝于聯中。深沉含蓄,讓人咀嚼無盡。數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
太保山上的楊振鴻墓保山城西,有座蒼翠欲滴的山崗,名叫太保山。據說,明嘉靖前,它叫松山,縣稱哀牢;嘉靖元年(1522年),松山改名為太保山,縣名也隨著改為保山縣,400多年來,一直相沿,未再變更。太保山近在城邊。沿大街徐徐而上,約數百米即達??砍且贿叺钠碌厣?,古柏青松,樓閣重疊,殿宇巍峨。側有翠微、挹爽、倚云、雙鶴諸樓。正中有玉皇閣,它建于明代嘉靖年間,后累經修葺。崇臺之上,突兀層起,體勢凌空,畫棟浮云;巨柱斗拱,極有氣派;壁畫丹青,還隱約可見;整個建筑基礎堅固,結構嚴密,分上中下三層,飛檐翹角,現仍基本完好。它是保山現存最古而又有價值的建筑。沿寺后的林蔭小路緩緩而上,見山頂平坦寬闊,形似葫蘆,山頂峰腰很狹,寬僅數米,形成金線吊葫蘆之態。登頂遠眺,九隆諸山蜿蜒盤繞,富庶的保山壩子織錦鋪繡,遠近村落,煙霧迷離;俯瞰城區,街道縱橫,車來人往,一片繁榮景象。
在陜西省商洛地區也有少數鄧氏家族,傳有族譜,本人只記住了以下排行譜系:學-傳-先-世,我是先字輩。原有族譜圖冊,因年久缺乏保管,可能已經遺失。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鄧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鄧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查看更多討論帖>> | ||||||||||||||||||||||||||||||||||||||
鄧姓社區最新話題![]()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