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樹,中國柈湖文派的創始人。詩文經史造詣日益深厚,著述豐碩,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史文學財富?!昂蟽砂倌晡恼轮?,首推曾吳”(清·郭嵩燾語)。曾,指的是曾國藩,吳,便是吳敏樹。
- 吳敏樹
- Wu Minshu
- 字本深,號南屏
- 巴陵銅柈湖
- 1805
- 1873
- 文學家、史學家
- 中國柈湖文派的創始人
- 《書謝御史》、《石君硯銘》、《梅伯言先生誄辭》、《周易注義補象》、《春秋三傳義求》等
人物生平
編輯吳敏樹(1805—1873),字本深,巴陵銅柈湖(今岳陽縣友愛鄉)人,因有書齋建于故里南屏山,遂自號南屏,學者稱南屏先生。他自幼才智超群,見者驚嘆以為非常人。8歲入塾,拜鄉儒秦石畬為師,受讀《五經》、《四書》、《左傳》、《國語》、《戰國策》及《史記》、《漢書》等傳記史書。秦石畬通曉古今,推崇秦漢以來的古詩文,認為“俗師教人以八股為正業,而他藝皆名為雜學,此大謬也,人文無自而起矣!”吳敏樹在這位良師的指導下,嗜好古文,“為文章力求岸異,刮去世俗之見”。1832年(道光十二年),29歲的吳敏樹鄉試中舉,1844年,朝廷挑選舉人任官吏,吳敏樹受命到瀏陽縣任教諭,因厭惡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的官場生涯,年余則稱病告退。從此謝絕聲華,不求仕進,家居誦弦,潛心于詩、古文之學,終成大器,成為中國木半 湖文派的創始人。
吳敏樹高潔自持,既不愛攀高枝,也不喜錢財。咸豐、同治年間,曾國藩、左宗棠兵權在握,聲名顯赫,凡士之有志名業者,莫不走軍壘,依倚取通顯。吳敏樹與左本是同榜舉人,與曾交往尤篤,但他從未向曾、左有所求請。咸豐初,曾國藩以侍郎名義辦湘軍,與太平天國為敵,湘軍攻下岳州府后,曾國藩特邀吳敏樹在岳陽樓殷勤道故,詢問兵事,請他出任幕僚,吳當即以“兵謀非我所習”而辭別。曾國藩曾向吳提出請求:“吾一旦不幸,志墓當以屬爾”,但曾國藩在同治十一年死去后,吳并沒有為他撰寫墓志銘。曾國藩曾舉薦他任兩廣鹽運使,這是當時不少官僚政客垂涎欲滴的“肥差”,一屆三年任期下來,至少可攫取白銀10萬兩,還算是“清廉之官”,但吳敏樹一笑了之:“我們吳家人不當鹽販子”。
對經史文學,吳敏樹情有獨鐘。小時候,他揣摩過明代歸有光的文章,后又特地找來《歸震川集》,將其中寫得比較好的文句抄錄成冊。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進京參加會試,他所選錄的《歸震川文別抄》及其所寫序言,為瑞安舉人項傳霖借去,送達戶部郎中梅曾亮(梅是桐城派姚鼐“四大弟子”之一,當時正在京倡導古文義法,名聲很大),梅閱后,親自接見吳并常與吳一起切磋古文,一時間,吳敏樹擅長古文的美名盛傳于北京,許多名公大人“多相求識”。實際上,吳敏樹并不喜歡歸氏古文。他認為古文典范是《五經》和司馬遷文,韓愈學司馬遷而得其奇,歐陽修學韓愈文而得其逸。他自己是學歐陽修的,并強調兼取各家之所長,反對以一家作為標準來限制自己。因而,他不愿自屬“歸體”,也不愿自居于桐城派之列。曾國藩在《歐陽生文集序》中敘述桐城文派時,把他劃入桐城派,他不以為然,寫出《與筱岑論文派》,申明自己的文章有自己的風格和特征,不屑茍同于其他派別。他見當時一些桐城派作家以搖曳取媚于權貴,非常不滿,曾編纂《史記別抄》以糾正這一頹風。
1868年(同治七年),吳敏樹乘船沿江而下,游廬山、石鐘山、大小孤山和杭州西湖等江南名勝后到達南京。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親迎至府,尊為上客,曾的帥府幕僚,眾多名流及才智之士,都爭先與吳建交。曾國藩在題為《贈吳南屏》的詩中嘆曰:“黃金可成河可塞,惟有好懷不易開”。大江南北的著名詩人,和詩者達300余人,海內傳為“邰唱和詩”,金陵的詩會極盛一時。
吳敏樹在家建有“聽雨樓”,與其弟吳云松一起潛心研習文章,吟詩作賦,磨練文鋒。他有時獨騎毛驢,緩步行吟于洞庭湖畔,遇到相識的父老鄉親便系驢飲酒,并自譜小詞為贈;有時則輾轉于家鄉的新墻河、大云山、相思山以及湘南的南岳等名勝之間,讓文筆得山水之助。他在弟弟去世后,又同堂弟吳士邁入居君山,在吳的“九江樓”前構筑“鶴茗堂”、“北渚亭”,常從家里駕舟載書,行90里到此博研諸學,勤奮寫作,即使在兵荒馬亂之時,他以書自隨,依然誦讀之聲不絕,著書立業不廢。他還與本地同輩翰林毛貴銘、晚輩舉人杜貴墀結為至交,經常在一起切磋詩文并互相酬唱。
文學成就
編輯經過長年累月的刻苦磨礪 ,吳敏樹的詩文經史造詣日益深厚,著述豐碩,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史文學財富。文學方面有《書謝御史》、《石君硯銘》、《梅伯言先生誄辭》、《答李香州書》、《序意贈西垣》、《新修呂仙亭記》、《先考行狀》、《吳云臺哀辭》、《亡弟云松事狀》、《說釣》、《柈湖文錄》、《木半 湖詩錄》、《柈湖詩稿》、《釣者風》、《湖上客談年語》、《東游草》、《鶴茗詞鈔》。經史方面有《周易注義補象》、《春秋三傳義求》、《詩國風原指》、《大學考異別鈔》、《中庸考異別鈔》、《孝經章句》、《論語考義發》和《孟子考義發》。撰修同治《巴陵縣志》。這些詩文造句矜慎,意味醇深,雄而有韻,淡而能厚,出自桐城學派,卻又自成一格,獨樹木半湖文派。他的文章被曾國藩稱為“字字如履危石而下,落紙乃遲重絕倫”。
遵守孝道
編輯吳敏樹還是一個十分孝順仁愛的人。父母死時,他堅持古代喪制,居喪齋食,廬墓終喪,枯瘦如柴。1836年(道光十六年),其弟半圃不幸病逝,年才30歲,遺有寡妻幼子。他撫育孤兒寡婦,比自己的親生子女還周到,每年清明節必到弟弟的墳前去吊祭,常常痛哭不止。家中豐厚的財富,全委托他的長侄昌烈、昌煜等去辦理,不問其盈虧。本身自奉儉約,凡朋友親戚鄰居有難,便盡力幫助周濟,不問償還,深得親友鄉鄰的尊重與擁戴。
抱病赴任
編輯1872年(同治十一年),湖南省通志局聘請吳敏樹主持編修《湖南通志》,續修《沅湘耆舊詩文集》。當時吳已年過花甲,且疾病纏身,但為了造福桑梓,惠及后代,他毅然抱病赴任,待名賢舊交集于長沙,修志之事略具端倪后,始歸家養病。次年5月,吳敏樹見疾病久治不愈,自度終不起,屢念編修之事中輟,又決定再赴長沙履任。行前,家人都執意勸阻,吳敏樹以笑答之:“有是命焉,雖歿于外,何傷乎”。他扶病強起,辭別群從子弟后,又去省通志局,此一去再未回家,1873年(同治12年)8月在省通志局謝世,終年69。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吳敏樹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吳敏樹吧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