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族
民族
民國時期,三合鄉定居人口主要是漢族。
解放后,因工作、結婚等關系,也有其他民族隨之遷往鎮內。
1953年,新場鄉統計9個村總人口7127人,各民族人口有彝族1人,其它為漢族。
2014年末,三合鎮人口16655人,其中非農2904人,城鎮常住人口2467人,出生161人,死亡169人,遷進101人,遷出108人。民族:以漢族為主,有土家族、苗族等9個少數民族,共80人,以外來婚進女性為主,超過10人的少數民族有苗族24人,彝族36人。
姓氏
1985年《璧山縣志》統計,三合鄉姓氏有106個,以徐、何、鄧、劉、張姓居多。其他姓氏亦各有不同的分布,多數均從湖廣等地十七世紀遷入,在此棲息繁衍。后有結婚、經商等遷入姓氏。
姓名 三合地區流行的有小名(亦稱奶名、乳名)、學名(亦稱書名、大名、正名、官名、族名)、字(稱號名)。
小名一般限于家庭內使用,比較流行的小名有大娃、二娃......大妹、二妹…..。也有按十二生肖牛、馬、龍、豬、狗等取名為牛兒、豬兒、狗兒、馬兒。這類小名一般是用于家人呼喚使用,偶然也流行于親戚和熟人之間,但晚輩不能直呼小名。年大以后,不論長幼、內外都不叫小名。
學名是入校讀書所取的名字,取學名的習慣是:1按家譜(亦稱族譜)所規定的子輩序用字取名。2是以生辰八字為依據,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取名。如缺木的取名為朝木、朝林、朝彬、朝森。3是受儒家或封建思想影響,按“仁、義、禮、智、信”,“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或按“福、祿、壽、喜”,“榮華、富貴”的次序取名。如:有仁、有義、有禮、有智、有信等。進入二十一世紀,姓名信息化管理,一般出生時就取書名,醫療部門出具出生證明之后,入戶、入學、參軍均用一個名字。
字號名有自己取的,也有別人給自己取的名字、別字、室名等。
此外,另有綽號,(亦稱外號、混號、渾名)。文人有筆名,信教有教名,經商有商名,危險逃亡有化名等。
解放后,除沿襲舊時習慣取名外,也有按父母的愿望取名,常見的有“繼業、承志”等。也有按各個社會時期政治、經濟中心運動取名。如五十年代的“保家、衛國、”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繼紅、衛東、向陽”等。還有用兵、軍、偉、鋼等子取單名的。
家族
三合地區的家族,一般以姓氏為族。置有田產,清明節開展族人聚集活動,解放后,沒收田產分給農民,各族停止族人聚集活動,1966年“文化大革命”,將清明祭禮作為“四舊”批判,人們的家族觀念發生變化,已無族規、族長、祠堂等設施和組織。改革開放后,清明節族人聚集活動有所恢復。由于國家近年來規定清明節納入法定假日放假,族人們聚集在一起,召開清明會,有的諜修族譜。三合地區約有五六十個較大的姓氏家族,在清明聚會時祭奠祖墳,祭奠先人,踏青賞景、集會聚餐。
家族家庭
清、民國時期,家庭有七、八或十余口人一家,土地改革后,人人分得一份土地,家庭逐漸分小。有三口之家、四口之家、五口之家不等。二十世紀末,計劃生育推進,三口之家占第一位。
1986年,三合鄉農業戶數4386戶,非農業戶數119戶,總人口17912人,男9179人,女8733人。
1990年,三合鄉農業戶數5139戶,家庭戶5126戶,集體戶13戶,總人口17790人,男9145人,女8645人,性別比105.78%。
2000年,三合鎮農業戶數6585戶,家庭戶6569戶,集體戶16戶,一人戶660戶,二人戶1181戶,三人戶2366戶,四人戶1377戶,五人戶732戶,六人戶181戶,七人戶49戶,八人戶14戶,九人戶5戶,十人及十人以上戶4戶。總人口20963人,男10861人,女10102人,性別比107.51%。
2005年,三合鎮農業戶數6930戶,總人口20026人,男10529人,女9497人,農業人口18665人,非農人口1361人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三合民簇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三合民簇吧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