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5月生于武勝縣烈面鄉白廟子陳家老屋,父親陳嵐軒為儒生,善書,頗有家資。陳嵐軒家規甚嚴,特別重視子女的教育,要求他們學習經世致用的學問,以光耀門楣。 陳曉嵐同其兄陳紹嵐受教甚深,這種影響潛移默化,以至后來他們參加革命,追求真理; 創辦實業,報效國家; 重視教育,獎勵后進奠定了良好基礎。
1913年,陳曉嵐與尹懋昭去順慶華英小學讀書,1915年考入重慶求精中學。 1921年夏,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1923年夏由預科結業轉入本科化學系,1926年畢業。 陳曉嵐在北大讀書時入黨,李大釗任書記,他是支部委員。 他與陳毅是同學,關系密切,友誼深篤。
陳曉嵐在校期間,同十多個四川籍同學在北大后局大院伙食團就餐,他們相互交流學習經驗、談論時局政治。 到1925年北伐時,大家談得更融洽,不僅有四川籍學生、北大學生,也有其他學校的學生參加,伙食團越來越熱鬧。 借此機會,陳曉嵐在北京大學四川籍學生中,組織發起成立了四川青年社,成員有20多人,隨后逐步發展到國立美術學校、朝陽大學,工業大學、師范大學等學校。 他們研究、宣傳“聯俄聯工、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傳閱進步書刊,切磋學問,討論時局,探索人生,尋求救國救民、振興中華的真理。 1926年,暑假前夕,經陳曉嵐、譚祖堯等倡議,各校的“四川青年社”實行聯合,改名“北京四川青年社”,并組成北京四川青年社常務理事會,陳曉嵐被選為常務理事,分管社內經費和賬目。 四川青年社在短期內迅速發展到200多人,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
陳曉嵐因參加革命活動,1927年4月被捕,后由蔡元培保釋出獄。 同年冬至1929年,在鄧錫侯部屬陳離旅作政治教官,奉中共黨組織安排,任中共新都特別支部書記。 1929年冬,陳曉嵐被控為共產黨而被迫出國。 他赴德國、芬蘭等國留學,學習造紙技術。 1933年他從德國回到上海,四處尋找黨組織,但未能取得聯系。 他勤奮自勵,投身于實業救國。
1934年1月,陳曉嵐受聘為嘉興禾豐造紙廠工程師,當時該廠生產品種類少,質量低,工廠不景氣。 他認真觀察和分析廠內設備、產品、技術力量等方面情況,首先改進工作制度,將工人勞動時間由12小時減為8小時,接著改造工廠設備,將備料、蒸煮、打漿等工序的手工操作,改為以機械化、榴槽等方式的生產流程自動化生產。 陳曉嵐從設計、安裝、配料到制出成品全過程親自動手,技術改造獲得成功,贏得了全廠上下的信任。 1935年,他同工程師褚風章、奧地利人恩槎共同研制出“船牌”卷煙紙,翌年經國民政府工商部批準,享有卷煙紙制造專利權。
陳曉嵐在1935年和1936年辦過兩次技工學徒訓練班,學制為三年。 他還到國立中央技藝??茖W校兼任教師,為國家造紙工業培養了大批骨干,學員分布全國各地。 如上海造紙公司總工程師章燕鳴,天津輕工業學院教授楊念椿,杭州造紙公司國產電容器紙研制負責人陳光蔚,杭州造紙公司謝亭愷等,都是他的學生,后來成為全國各地造紙行業和設計院的骨干。 1937年,陳曉嵐革新技術,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臺卷煙紙機,革新白紙版也獲得成功。 從此,工廠生產日益發展,職工工資大幅度上升,陳曉嵐的月薪也由150元提高到350元,隨后又增為480元。 解放前夕,他的月薪達到720元,一般工人的工資增加一倍多,技術工人的月收入凈增兩倍多,另外還可以分得紅利,企業也獲得高額利潤,生產規模迅速擴大。
1937年冬,日本侵略軍大舉進犯上海,浙江嘉興民豐紙廠被迫停產,陳曉嵐轉往大后方四川籌建樂山嘉樂紙廠。 抗日戰爭勝利后,浙江嘉興民豐紙廠恢復生產、陳曉嵐返該廠被提升為副總工程師兼廠長。 他堅持從國外引進兩臺造紙機和一組汽輪機以擴大生產,并積極開展技術革新。 1950年,他與學生通力合作,試制成功電容器紙(曾用于衛星和導彈),填補了我國電容器紙生產的空白,為我國造紙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陳曉嵐從小受“讀詩書以明理義”的家訓影響很深。 1941年,陳曉嵐聞悉家鄉教育事業很落后,縣內人士擬在烈面鎮籌建私立淳化中學,需要三十萬元作基金,陳曉嵐解囊相助,并委托胞兄陳嘯嵐為建校捐獻130多挑田地,為申辦建校備案手續他四處奔走,迅速取得四川省教育廳批準,武勝烈面淳化中學順利建成開學,其兄陳嘯嵐任烈面淳化中學校董事會董事長,1942年,校董會聘請陳曉嵐為學校名譽董事長。 他為學校提了校訓“詩禮育人,淳物化風”,經常給學校和親友寫信詢問辦學情況,為學校購買了大批圖書、教學參考資料和實驗設備,為家鄉教育做出了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陳曉嵐先后為江門化工廠、保定紙廠、惠山紙廠、越池紙廠、鎮江葦漿紙廠、河南道口管道化制漿造紙試驗廠、吉州紙廠、廣州珠江人造絲漿廠、桂林薄紙廠、桂林電容器紙廠、五O頓紙廠、七O頓定型紙廠、以及蒙古紙廠、蒙古馬鈴薯加工廠、柬埔寨紙廠等單位和國家,親自提供勘察、設計、施工、以及業務技術指導,并將省吃儉用存下來的錢為四個工廠提供資金,發展生產,即向浙江嘉興民豐紙廠投資一萬兩千多元,為華豐紙廠投資七千多元,為良工機械廠投資一萬六千四百多元。 這些紙廠的建成和投產,不僅解決了我國紙張緊缺的困難,而且加速了我國造紙工業的大發展。
陳曉嵐在管理方面,他強調機械化,合理化生產,提倡技術過硬,講經濟效應,敢于抵制來自各方面的歪風邪氣。 1958年輕工業部也和全國各地一樣,搞大躍進,造紙行業也要大上。 于是輕工業部黨委召開擴大會議,討論輕工業技術政策。 會議提出: 輕工業要大中小相結合,以中小兩型的方針。 采用稻草等為原料。 極力主張土洋結合的方針。 陳曉嵐當時也很反對,他說: “小土群是手工業作坊,不能滿足產量與質量的要求,用農業原料不能制造技術要求高的各種工業用紙,應多培植一些速生木材為造紙原料,做有計劃的生產。 ”他還提出要搞工程責任制和技術員責任制。 為此,陳曉嵐受到批判,坐了一年冷板凳,沒有給他安排具體的工作。
文革中,他受到不公正對待,被“四人幫”誣陷為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在北京和上海的家被查抄,大量的貴重資料被毀損; 還被迫住進設計院的地下室,受隔離審查達九個月零幾天; 職稱由一級工程師降為八級工程師,工資一降再降,由280元降為120元,最后僅有74元。 在種種非人待遇和精神折磨下,其妻含憤去世,大女憂郁成疾,相繼病亡。 幸存的子女中,除兩人大學畢業有工作外,其余的被趕往農村插隊落戶。
1975年鄧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后,為陳曉嵐平反恢復了工作,他無比興奮和激動。 手術后身體尚未康復,可他意志頑強 ,仍然堅 持半日上班,下班后還抓緊時間翻譯外文資料,夜以繼日地忘我工作,希望將文革中造成的損失在有生之年彌補起來,結果導致病情急劇惡化,直至病逝。
陳曉嵐長期兢兢業業,不辭辛勞,在造紙工業上取得卓越成就,先后擔任華東工業部顧問、輕工業部設計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全國造紙協會副理事長。 連續三年被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出席了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他以自己的一生踐行了“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的諾言。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陳曉嵐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陳曉嵐吧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