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關系
糾錯
- 姬誦
- 周成王
- 謚號成王
- 西周
- 周人
- ?
- 公元前1021年
- 成康之治
人物生平
編輯受政周公
周公親踐天子之位,引起了管叔、蔡叔等弟兄懷疑,于是管、蔡聯合武庚發動叛亂,背叛周朝。周公奉成王的命令,平復叛亂,誅殺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讓微子開繼承殷朝的后嗣,在宋地建國。又收集了殷朝的全部遺民,封給武王的小弟弟封,讓他做了衛康叔。晉唐叔得到一種二苗同穗的禾谷,獻給成王。成王又把它贈給遠在軍營中的周公。周公在東方接受了米谷,頌揚了天子賜禾谷的圣命。 [5]
成王踐奄
奄國主要分布于今山東曲阜附近,是商朝極有實力的方國之一,在商中期,商王南庚、陽甲均曾定都于奄,到盤庚時才遷都于他處,而奄保留了大量商朝子民,逐漸發展成東方的強大方國,又因與商的密切關系,而被大量史料稱為“商奄”。 [10]
“三監之亂”爆發后,原分封于殷商舊地的管叔、蔡叔及殷紂之子武庚祿父起兵叛亂,叛亂還得到徐國、奄國、薄姑等東方小國的支持。據史書記載,奄君薄姑當時勸祿父說:“武王剛死,成王年幼,周公被天下人懷疑,這正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請舉事!”叛亂的影響很大,成王命周公調大軍東征,“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才得以平叛。而此次叛亂的主角,武庚被殺,管叔自殺,蔡叔被俘,奄國被滅,并將其國君遷到蒲姑(山東青州附近) [11] 。
營建洛邑
平叛“三監之亂”之后,周成王開始繼承武王的遺愿,在“有夏之居”的“土中”建立新的都城,用以管理東方廣大的領土。成王首先派太保召公到洛邑察看地形,具體規劃建都的地址 [12] 。召公在途中走了半個月,三月初五到達洛邑。初七日,召公指使殷民在洛水北岸規度城郭、宮室、郊廟、朝市的位置,到十一日規劃完成。 [13]
第二天,周公到達洛邑,全面視察了新邑,并且進行了占卜,在澗水東、瀍水西之間和瀍水東的洛水之濱營建新邑,皆卜兆大吉。于是周公便把營建洛邑的地圖和卜兆呈送給成王,得到成王的贊許批準后,于十四、十五日,殺牛、羊、豬等犧牲,在新邑立廟祭地。又過了七天,周公向各諸侯國民和殷民頒布命令,之后命令殷民開始大舉動工,經過八九個月的興建,年底成周城便告建成。 [14-15]
不久,周成王來到洛邑,召公令各方諸侯前來朝賀,并向周公、成王奉獻玉璋、大弓等禮品。召公向成王獻詞,并告誡成王要不負上天重托,不廢先王之功業,成王雖然年幼,但為國之元首,希望能和洽民眾。如今成王遷宅于土中(洛邑),親理朝政,更應該持重,敬重德行,躬行德教。召公說:“上天將根據帝王的德行賜智慧,賜吉兇,賜享國期限。我王初據新都,更應崇尚美德,祈求上天賜予永久的治理天下的使命。今我率眾邦君長,入朝進賀,并非慰勞君王,只是供奉禮品,獻祭于上天,使王位世代相傳,永無止期?!?span id="rblhbjnn" class="sup--normal" data-sup="16" data-ctrmap=":16," style="line-height: 0; position: relative; vertical-align: baseline; top: -0.5em; margin-left: 2px; color: rgb(51, 102, 204); cursor: pointer; padding: 0px 2px;"> [16]
周成王對召公說:“我還年輕,需要您的輔佐。希望公發揚偉大光顯的功德,使我繼承文王、武王的事業,奉答上帝的教誨,使四方百姓和悅,定都在洛師,隆重舉行大禮,辦理好盛大的祭祀,都有條不紊。公的功德光照天地,勤勞施于四方,普遍推行美好的政事,雖遭橫逆的事而不迷亂。文武百官努力實行您的教化,我這年輕人就早夜慎重進行祭祀好了。” [17]
宅茲中國
成王五年四月,周成王在京宮大室對武王進行了豐福之祭,并對宗族小子何進行訓誥說道:“何的先父公氏追隨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統治天下。武王滅商后就告祭于天,將以洛邑作為天下的中心,統治民眾。你們這些后輩要記住祖先的蔭福。”隨后周成王賞賜何貝三十朋。 [18]
在洛邑舉行祭祀大典時,周公說:“新都洛邑已成,它將是您始作萬民明君之地。在那里,你將首次奉行隆重禮儀,在洛邑舉行祭祀大典,這一切都已經有條不紊地進行了安排。”成王說:“你勤勉輔佐我這個年輕人,指示我弘揚文王、武王之功業,奉答天命,和撫萬民,居于洛邑,舉行大典。您的教導,我無不順從。” [20]
朝賀已畢,成王率滿朝公卿、眾邦君長在洛邑舉行冬祭,時在周公攝政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次年正月初一,成王親政,以朝享之禮獻祭于文王、武王之廟,稟告嗣位大事。在文王廟、武王廟各獻一頭赤色牛。成王入太廟,獻酒于先王之靈。至此,成王完成遷都和親政大禮。 [20]
成王遷宅之說,在文獻、考古均也得到證實。20世紀60年代,在陜西出土的“何尊銘文” [18] ,對成王遷宅洛邑有明確記載,其“遷宅于成周”、“宅茲中國,自之乂民”語,記載了成王遷宅于成周(洛邑)的歷史。古人稱洛陽為中國,意為天下之中,周王朝在這里建立新都,有利于對民眾的統治。
成王親政后,周公寫有告誡之詞《尚書·無逸》,是告誡成王不要過分追求享受,無節制地游樂、嬉戲、酗酒、田獵,于國于身均不利。
成周之會
周成王七年,周王朝苦心營建的洛邑宣告竣工,隨即就以“四方入貢道里均”為由,決定以洛邑為新都,史稱“新邑”,頒布《召誥》、《洛誥》,并為此舉行盛大的諸侯集會。這是周成王即位以后第一次會盟諸侯 [21] ,在周朝的歷史上也是第一次 [22] ,各方諸侯以其方物進獻王室。史載,這場檢閱諸侯的盛會規模盛大。成周朝會諸侯,壇上掛著紅帳子,用黑羽毛作裝飾。天子成王面朝南方,冠冕上沒有垂珠,朝服八彩色,腰間插著大圭。唐叔、郇叔在左,周公、太公望在右,都有冠冕,也沒有垂珠,朝服七彩色,都腰插笏板,依傍天子站在壇上。 [23-24]
成康之治
成王臨終,擔心太子姬釗勝任不了國事,就命令召公、畢公率領諸侯輔佐太子登位。成王逝世之后,召公、畢公率領諸侯,帶著太子釗去拜謁先王的宗廟,用文王、武王開創周朝王業的艱難反復告誡太子,要他一定力行節儉,戒除貪欲,專心辦理國政,寫下了《顧命》,要求大臣們輔佐關照太子釗。太子釗于是登位,這就是康王??低跫次?,通告天下諸侯,向他們宣告文王、武王的業績,反復加以說明寫下了《康詔》(康王之誥)。所以在成王、康王之際,天下安寧,一切刑罰都放置一邊,四十年不曾使用,史稱“成康之治”。 [25]
人物評價
編輯總評
周成王作周建立統一封建政權后的第二代君主,在他期間完成了對東國的一系列征伐,鞏固了周在東方的統治。此外,他繼承了武王遺志,在周公的輔助下為周初政權鞏固做出了杰出貢獻。
在西周的史墻盤和徠盤中,都認為成王是一個能夠統御四方,能夠剛柔并舉的“憲圣”的君主。
歷史評價
曹植:“成王繼武,賢圣保傅。年雖幼稚,岐嶷有素。初疑周公,終焉克寤。旦、奭 佐治,遂致刑錯?!?span id="rblhbjnn" class="sup--normal" data-sup="20" data-ctrmap=":26,:20," style="line-height: 0; position: relative; vertical-align: baseline; top: -0.5em; margin-left: 2px; color: rgb(51, 102, 204); cursor: pointer; padding: 0px 2px;"> [20] [26]
范曄《后漢書》:“高宗、成王有雉雊迅風之變,而無中興康寧之功也?!?span id="rblhbjnn" class="sup--normal" data-sup="27" data-ctrmap=":27," style="line-height: 0; position: relative; vertical-align: baseline; top: -0.5em; margin-left: 2px; color: rgb(51, 102, 204); cursor: pointer; padding: 0px 2px;"> [27]
為政舉措
編輯周成王為政期間,大封諸侯,加強宗法統治權力,對內推行周公“以德慎罰”的主張,務從節儉,用以緩和階級矛盾;對外不斷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東方少數民族地區,取得了很大勝利。另外還命令周公制禮作樂,規劃各項規章制度,奠定了西周王朝的基礎。成王時期,社會安定,人民和睦,歌頌太平盛世之聲不絕于耳。
周成王病倒后,擔心兒子姬釗不能勝任國事,于是下令召公、畢公用心輔佐。 [29] 不久,姬誦病死,姬釗繼位,是為周康王。召公、畢公率領諸侯,陪姬釗來到祖廟,把文王、武王創業的艱辛告訴康王,告誡他要節儉寡欲,勤于政事,守住祖先的基業。 [30] 姬釗在位時,不斷攻伐東南各地的少數民族,掠奪奴隸和土地,分賞給諸侯、大夫。
成王與其子康王統治時期,合稱成康之治,是周代的興盛時期。后世以“成康之治”評價成王與其兒子周康王的政績,史稱當時天下安寧,四十余年不用刑罰。 [31-33] 因此,他在位的二十二年和兒子康王在位的二十五年,前后四十多年,周朝社會安寧,人民安居樂業,成為西周盛世,史稱“成康之治”。
文獻記載
編輯家族成員
編輯軼事典故
編輯桐葉封弟
忽然,一陣秋風吹來,梧桐樹上的葉子紛紛飄落。風過后,地上留下了許多梧桐葉。成王一時興起,便從地上撿起一片梧桐葉,用小刀切成一個(大臣們上朝時手中所持的)“圭”,并隨手將它送給了叔虞,以玩笑的語氣對他說:“我要封給你一塊土地,喏——你先把這個拿去吧!” [35] 叔虞聽到成王這么說,隨即歡歡喜喜地拿著這片用梧桐葉做成的“圭”,跑去將此事告知他們的叔父周公。
周公仍代尚是稚齡的成王執掌國政,聽了叔虞告訴自己的話,便立刻換上禮服,趕到宮中去向成王道賀!成王不解地問:“叔叔,你為什么要特地穿上禮服,趕來向我道賀呢?”面對周公的道賀,早已將此事忘得一干二凈的成王,不禁一頭霧水,不知所以……周公依然面帶微笑地對成王解釋道:“我剛剛聽說,你已經冊封了你的小弟弟叔虞!發生了這樣的大事,我怎能不趕來道賀呢”“哦!那件事啊!”這才想起此事的成王,忍不住哈哈大笑說:“剛才,我只不過是和叔虞鬧著玩而已,不是真要冊封他呀!”
不料,成王的話剛說完,周公立即收起笑容,正色對成王說:“無論是誰,說話都要以‘信’為重;你身為天子,說話更是不能隨隨便便,當做是在開玩笑一樣。如此,你才能得到人民對你的信賴!倘使你總是罔顧信義,任意將自己說出口的話視為玩笑,這樣,你還有資格做一國的天子嗎?” [36] 周公之言,令成王深感慚愧……于是,成王便迅速決定:將叔虞冊封于唐地!堅守誠信不僅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更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策。 [37]
周公輔佑
周公為使周成王盡快成長為一名有為的君主,還對他加強教育。因成王是君主,不便指責,所以周公便把自己的兒子伯禽做為周成王的陪讀,周成王做得不對的時候,周公就把對周成王的教訓、責罰轉到兒子身上,使周成王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在他的教育下,周成王終于明了許多為君之道,為以后治理國家打下堅實基礎。
后世紀念
編輯王陵
成王駕崩后,葬于畢原。清代陜西巡撫畢沅將其定在周陵附近,并立碑。即漢平帝康陵東南,咸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院內的大冢。
遷宅之議
編輯周成王營建好成周之后,有沒有遷都,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引發爭論。漢之前,人們皆認為“周伐紂,居洛邑”,直到司馬遷時,提出了“武王營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復都豐、鎬”的觀點之后,開啟了千年的“遷宅之議”。
隨著近些年考古發掘出土越來越多西周時期的銘文來看,尤其是“何尊銘文”的發現,對成王遷宅有明確記載,其“遷宅于成周”、“宅茲中國,自之乂民”語,言之鑿鑿,記載了成王遷宅于成周(洛邑)的歷史。證明,成王五年“宅茲中國”之說,遂在在文獻、考古均得到證實。盡管學界還有不同看法,但何尊的問世,畢竟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實證。 [39]
還有一種觀點是周成王只是將王朝的政治中心、軍師中心遷到了成周 [40] ,豐鎬暫時保留祭祀中心。當“成康”(成王、康王)之后,出土的西周銘文中,成周出現大量的宗廟祭祀系統,如祭祀先王的京宮、祭祀前王的康宮、昭宮和穆宮等,這時候成周才成為祭祀中心。
遷宅說
成周洛邑是周公所建,但卻是周武王的遺詔,周武王之前就移象征王權天下的九鼎于河洛,以示遷都的決心,周公建立洛邑之后,在這里制禮作樂,舉行平王親政大典,稱其為天下之中,各諸侯進貢道里均,豐鎬保留宗廟祭祀。
- 《金匱》:“武王伐紂,都洛邑。陰寒,雨雪一十余 日,深丈余。甲 子朔 旦 ,有五丈夫秉馬車從兩騎至王 門外 ,欲 謁武王?!?/div>《何尊銘文》:“唯王初遷宅于成周?!?/div>《詩經·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惠此京師,以綏四國?!?/div>《尚書·召誥》:“公稱丕顯德,以予小子揚文武烈,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居(洛)師?!?/div>《書序》曰:“成王在豐,欲室洛邑。”《周札·大司徒》:“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合也,四時之交也,風雨之合也,陰陽之和也。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制其線方千里,而封樹之?!?/div>《帝王世紀》:“周公相成王,以豐、鎬偏處西方,職貢不均,乃使召公卜居洛水之陽,以既土中?!?/div>《史記》:周公往營成周洛邑,卜居焉,遂國之。《資治通鑒》:“昔成王遷洛,猶存宗周;漢遷東都,京兆置尹?!?/div>《漢書·卷二八下·志第八下》:“昔周公營雒邑,以為在于土中,諸侯蕃屏四方,故立京師。”《后漢書卷八○上 列傳第七○上》:“成周之隆,乃即中洛。周成王就土中都洛陽也?!?/div>
未遷說
- 唐初孔穎達、王德韶、李子云等人奉唐太宗詔編纂的《十三經注疏一·尚書正義·周官第二十二》同樣認為周成王并未遷都洛邑,對史記記述予以肯定:“成王既黜殷命,滅淮夷,黜殷在周公東征時,滅淮夷在成王即政后,事相因,故連言之。還歸在豐,作《周官》。成王雖作洛邑,猶還西周?!?span id="rblhbjnn" class="sup--normal" data-sup="42" data-ctrmap=":42," style="font-size: 15px; line-height: 0; position: relative; vertical-align: baseline; top: -0.5em; margin-left: 2px; color: rgb(51, 102, 204); cursor: pointer; padding: 0px 2px;"> [42]
- 《尚書正義》注疏進一步論述:“《史記·周本紀》云:太史公曰:‘學者皆稱周伐紂,居洛邑,綜其實不然。武王營之,成王使召公卜,居九鼎焉,而周復都豐、鎬。’是言成王雖作洛邑,猶還西周之事也?!抖喾健吩疲骸鮼碜匝伲领蹲谥堋!谥芗存€京也,於彼不解,至此始為傳者,宗周雖是鎬京,文無‘豐鎬’之字,故就此解之。武王既以遷鎬京,今王復在豐者,豐、鎬相近,舊都不毀,豐有文王之廟,故事就豐宣之故也”。 [42]
- 蘇東坡在《周東遷失計》中對史記的這一記述也予以肯定:“昔武王克商,遷九鼎于洛邑,成王、周公復增營之,周公既沒,蓋君陳、畢公更居焉,以重王室而已,非有意于遷也。周公欲葬成周,而成王葬之畢,此豈有意于遷哉?”并且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觀點:“避寇而遷都,未有不亡;雖不即亡,未有能復振者也?!?span id="rblhbjnn" class="sup--normal" data-sup="43" data-ctrmap=":43," style="font-size: 15px; line-height: 0; position: relative; vertical-align: baseline; top: -0.5em; margin-left: 2px; color: rgb(51, 102, 204); cursor: pointer; padding: 0px 2px;"> [43]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姬誦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姬誦吧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