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古時期,蚩尤帶領九黎氏族部落興農耕、冶銅鐵、制五兵、創百藝、明天道、理教化,為中華早期文明的形成做出了杰出貢獻。河北省涿鹿縣境內現存有蚩尤墳、黃帝泉(阪泉)、蚩尤三寨、蚩尤泉、八卦村、定車臺、蚩尤血染山、土塔、上下七旗、橋山等遺址遺存。也有說法稱,蚩尤并不是指一個人,而是部落名稱。蚩尤事跡多載于史料中記載 的包含神話故事,大多數學者認為蚩尤是真實存在的,但也有疑史派認為是虛構 [2] 。
在蚩尤部落活動過的地方留下了聚居點(后世所謂“城”)、墳冢、祀祠等遺跡的記載,追溯這些遺跡,可以看出蚩尤部落的活動地區,以現其遺裔的線索。
關于蚩尤城的記載,見于《水經注·卷十三》涿水條記:“涿水出涿鹿山,世謂之張公泉,東北流經涿鹿縣故城南……《魏土地記》稱,涿鹿城東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淵而不流,霖雨并側流注阪泉”。又引〈晉太康地理記〉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東北流,與蚩尤泉會,水出蚩尤城,城無東面”。故涿鹿在今河北涿鹿縣。涿水待考。蚩尤泉在今涿鹿縣。阪泉在今北京市延慶縣。 新化縣有蚩尤屋場等。尤或作蚘、郵,又稱阪泉氏。相傳為炎帝后裔。姜姓。為諸侯中最兇暴者,始用金(銅)制造各種兵器。與黃帝戰于涿鹿(今河北涿鹿東南),戰敗被殺。或說為少昊時九黎之君(《呂氏春秋·蕩兵》高誘注)。涿鹿之戰,為黃帝所殺,身體異處,葬于兩處,一在今山東濟寧汶上,名蚩尤冢;一在今山東巨野,名肩髀冢。·引自《中國歷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第2591頁
《初學記》卷九引《歸藏·啟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于青丘"。其后《龍魚河圖》(《太平御覽》卷七八引)云:“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述異記》云:蚩尤“食鐵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鬢如劍戟,頭有角”。雙角牛頭又是傳統的龍文化里的龍,傳說里龍是馬臉牛頭。類似的是,共工傳說是北方水神是一種水龍。而云:“蚩尤兄弟八十人”(《龍魚河圖》)或七十二人(《述異記》)者,則神之蚩尤又類人間一巨人部族。
而《皇覽·冢墓記》復云:“蚩尤冢,在河南濮陽臺前縣,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現今山東陽谷縣十五里園鎮),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肩脾冢,在山陽巨野縣重聚,大小與闞冢等。傳言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黃帝殺之,身體異處,故別葬之;又傳言:黃帝殺之實一蚩尤部將(山東人),在蚩尤重傷陷絕境處(柳樹莊附近立馬關)舍身換穿蚩尤衣,為主撞山崖自殺。追兵至,辨衣著為蚩尤。真蚩尤葬于涿鹿礬山鎮。”
《封禪書》記齊祀八神,“三曰兵主,祀蚩尤”。蚩尤遂終以戰神形象,載入史冊。
蚩尤是上古時代九黎部落酋長,在中國神話中的他是兵主戰神!
傳說蚩尤有八只腳,三頭六臂,銅頭鐵額,刀槍不入。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戰,不死不休,勇猛無比。黃帝不能力敵,請天神助其破之。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黃帝所殺,帝斬其首葬之,首級化為血楓林。后黃帝尊蚩尤為“兵主”,即戰爭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讓人畏懼,黃帝把他的形象畫在軍旗上,用來鼓勵自己的軍隊勇敢作戰,可他本來是炎帝的部下,因為認為炎帝不看好他,所以從炎帝那里分離了出去,組建了自己的部落。
中國歷史上,春秋時期以來的古籍對蚩尤傳說的記錄相當豐富,但常有矛盾之處。根據這些記錄,蚩尤是上古時代九黎部落的領袖。學者依照《逸周書》、《鹽鐵論》推測蚩尤屬于太昊、少昊氏族集團。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可能是八十一個部落之意,一說七十二個),驍勇善戰,勢力強大。
盡管各說略有差異,但蚩尤與黃帝曾經交戰是無疑的。戰爭過程則更為曲折,且極具神話色彩。蚩尤善戰,“制五兵之器,變化云霧”,“作大霧,彌三日”,黃帝“九戰九不勝”、“三年城不下”。《龍魚河圖》載黃帝“不敵”蚩尤,“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即依靠女神“玄女”的力量方才取勝。一說黃帝借助風后所作之指南車方在大霧中辨明方向,獲得勝利。
蚩尤的結局,傳說多稱兵敗被殺,或者臣服于黃帝,并主軍事!后來天下又亂,黃帝畫蚩尤的形像,威懾天下,天下都以為蚩尤不死,并且居黃帝之幕府,于是“八方萬邦皆為弭服”。
人物關系
1.蚩尤與炎帝
蚩尤與炎帝的關系相當復雜,說法各異。一種觀點認為,蚩尤可能一度臣屬于炎帝或曾經加入以炎帝為首的部落聯盟。但后來蚩尤與炎帝發生激烈沖突,并大敗炎帝。
以夏曾祐、丁山、呂思勉為代表的一些史學家,認為蚩尤即炎帝。他們以《水經注》對涿水的記載為主要根據,考證出蚩尤、黃帝對戰的“涿鹿”和炎黃對戰的“阪泉”實為一地。兩次大戰實為同一次,而蚩尤與炎帝之所指也便相同了。另外,蚩尤和炎帝都以牛為圖騰,這與蚩尤在后世的圖騰形象一致。
而另一種觀點提出,蚩尤為炎帝之后。二者屬于同一部族,均為部族或其首領的稱號。則黃帝先在阪泉之野擊敗炎帝部族,蚩尤部族作為炎帝后代,為報仇而與黃帝大戰于涿鹿,戰敗之后,首領擒殺,部分族人則歸順黃帝為臣。
2.蚩尤與黃帝
3.蚩尤與九黎、三苗
蚩尤乃九黎首領,記載頗多,偶有爭議。蚩尤代表的九黎與另一部落集團三苗的關系,根據《尚書》與《國語》等多種古籍及其傳、注記載,三苗出自九黎,而為九黎之后。九黎戰敗,族人流散,演變為三苗,“三苗”和當代的“苗族”無關。
《六韜》說:“堯伐有苗于丹水之浦”,《呂氏春秋·召類》則說為“堯戰丹水以服南蠻”。大量學者認為古書中的三苗本在北方,與后世的南方少數民族無關。章太炎、呂思勉等學者也認為現代的苗族與三苗無論從歷史資料還是其他都無關。
三苗、荊蠻、和后世苗族,并不存在任何對應關系,它們是不同時代三個不同族群,“苗”并非苗族的自稱,是宋人對南方少數民族的共同通稱。
4.蚩尤與東夷
5.后世子孫
蚩尤敗于黃帝,族人四散。后世可能與之相關的民族有漢族、羌族,苗族等。
①漢族:蚩尤敗后,一部分人融于炎、黃集團,從而成為部分華夏部落的祖先來源。
《后漢書·西羌傳》說:“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岳。及舜流四兇,徙之三危,河關之西羌地是也。”這就是說,羌族是出自三苗,是三苗的后裔是姜姓的別支。據史料記載,姜姓就是西北一帶原來的姜族,后來稱為羌,以后逐漸南遷和西遷。
③苗族:根據“民國時期”附和中國神話傳說的苗族史詩、歌謠、傳說,蚩仡佬是苗族的祖先。極個別民國以來的革命學者提出,苗族(紅苗)先民在上古時代本來居住在黃河流域,由于被黃帝部落(華夏族)所敗,被迫遷徙至湘西、鄂西南等地區,但史書無任何相關記載。
從考古來看,如果三苗確實存在,應該與屈家嶺、石家河文化有關,但這兩種文化都具有強烈的藏緬民族特色,以虎為圖騰,而從現代苗族文化無法找到與之有明確對應關系的證明。
關于三苗與“苗蠻”之間的關系,大量的中國學者認為古書中的三苗本在北方,與后世的"貓蠻"無關。章太炎、呂思勉等學者也認為現代的苗族與三苗無論從歷史資料還是其他都無關,只不過是近代附和神話歷史的緣故。
三苗與后來的苗族,更不存在對應關系,“苗蠻”這個稱呼是宋代才有的,與三苗時代隔了三千多年,而且苗并非苗族的自稱,是宋人對南方少數民族的共同通稱。
在中國河北,華北,山西地區,還有大量的蚩尤崇拜的傳統。
文化地區
編輯1.漢族地區
蚩尤雖然在儒家典籍中形象負面,但神話傳說一直有崇拜蚩尤的傳統,華北地區的河北、山西一帶有相關的崇拜活動。如南朝任昉的《述異志》記載冀州(今河北)有樂名《蚩尤戲》,人們頭戴牛角而相抵;在太原的村落中人們祭蚩尤神。
2.苗族地區
苗族“民國”以來以蚩尤為祖,附和了中國的神話歷史傳說。苗族川黔滇方言區,流傳有“格蚩爺老”的傳說。“格蚩爺老”又譯“格蚩尤老”(苗語滇東北次方言:Gid Chib Yeul Laol),“格蚩”,意為爺爺、老人,“爺老”是英雄之意,
黃曉明飾演的蚩尤(7張)
“格蚩爺老”并不是“蚩尤”之意。
論文:三苗和蚩尤的關系
《尚書·呂刑》的這一段話,只是將蚩尤與苗民相提并論而已,并沒有指出他們有血緣上的淵源承襲關系。
三苗與現代南方少數民族和“苗族”沒有任何關系,現代苗族和“貓蠻”“干巴豬”“狗頭蠻”有關。
作者從“這里把蚩尤與苗民聯系起來敘述的”便推論出了“二者有前后承襲的關系。”“三苗之君習九黎之惡”與“其后三苗復九黎之德”這兩個句子如果不結合上下文語境來解讀,我們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何為“習”,何為“復”?是承襲還是學習、重復?前者意味著兩者有族群的血緣的承襲關系,而后者僅僅是一個族群效仿了另一個族群的習俗,并非一定指他們具有淵源關系。
可見,在古文獻中并沒有發現蚩尤與三苗、苗民的關系的直接記載,恰恰相反,
王天野飾演的蚩尤(6張)
《尚書·呂刑》中明確說明了“苗民”這個群體已經被滅絕了:“皇帝哀矜庶戮之不幸,報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意思是說皇帝憐憫被殺戮民眾之無辜,對施暴政的人報以威罰,滅絕行虐的苗民,使他們沒有后代留在世間。《尚書·呂刑》在另一處重復了這一觀點:“上帝不蠲,降咎于苗。苗民無辭于罰,乃絕厥世。”這是說上帝不能赦免他們,降災禍于苗民,苗民沒有理由解除懲罰,因而他們的后代沒有一個留在世上。當然,《尚書·呂刑》的這一條文只是周穆王的話,不是歷史之實錄。這里只是想說明,周穆王并不認為苗民還存在于世間,也就是說,他并不認為被滅絕的“苗民”與西周當時的任何族群有什么關系,“苗民”是一個西周時候就已經不存在了的人群。 1.影視作品
由張紀中執導的3D魔幻電影《戰神蚩尤》,定檔于2015年7月24日全國上映。影片跟蚩尤相關的有意思話題不少。
2.文學作品
3.游戲
4.動漫作品
2009年BB戰士三國傳 戰神決斗篇中,蚩尤Neue Ziel成為故事中最終惡魔,并進化為“蚩尤高達”(2009年12月推出)。
5.農耕文明
之后,司馬貞撰《史記索隱》,對“天子”與“庶人”兩說提出質疑。先引太史公原文“諸侯相侵伐,蚩尤最為暴”,析其意,蚩尤非為天子,又引《管子·地數篇》所言“蚩尤受廬山之金而作五兵”,說明蚩尤并非庶人。進而提出“蚩尤蓋諸侯號也”之說。
然則,張守節撰《史記正義》,引《龍魚圖》云:“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慈仁。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沒后,天下復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服”。
引述這一夾雜神話的民俗傳說,顯然對“諸侯”、“天子”、“庶人”諸說都有否定之義。因為,僅是一幅遺像便足以使“八方萬邦皆為弭服”,其威風遠非一般諸侯可比,亦非庶人可及。然而,又有天遣玄女助黃帝而非助蚩尤之說,可見蚩尤亦與“天子”無緣。
神農氏是華夏部落歷史上發明農耕生產工具耒、耜的一個氏族。《易·系辭》記:“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從此,在中華大地上,許多以狩獵和采集為主要謀生手段的族群先后轉向以農耕為主要生產方式。如《白虎通義》記:“古之人民皆食禽獸之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氏”。這是對狩獵肉食的族群轉向農耕生產歷史的追憶。又如《淮南子·修務訓》記:“古者民茹草飲水,采草木之實,食螺蚌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于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谷”。這又是對采儲果實及螺蚌之肉為主食的族群轉向農耕生產歷史的記憶。
耒耜的發明是中國原始社會生產力的一次大飛躍,它奠定了中國原始農業的基礎,導致了一個新的歷史時代即“神農氏之世”的出現。神農氏功績偉烈,被尊為“農皇”,又稱“地皇”。《尚書大傳·卷第四》說:“神農為農皇也。……神農以地紀,悉地力種谷疏,故托農皇于地”。指其功德之實質在發揮地力,亦稱“地皇”。
在中華遠古傳說中,“皇”的意思有兩層:一是有重大發明功大德美澤被天下者,“皇,君也,美也,大也”[1],如燧人氏發明個鉆木燧取火而被尊為“燧皇”[2];伏羲氏作結繩而為網罟,用于捕獸撈魚,并制定婚姻嫁娶之禮,使人類本身的繁衍進入健康有序的軌道,因而被尊為“羲皇”[3]。二是指不存在公共權力的早期原始社會,“道德元泊有似皇天,故稱曰皇”[4],“煩一夫擾一婦以勞天下,不為皇也。不擾匹婦故為皇”[5]。其情景如《莊子·盜跖》所述:“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
到了神農氏晚期,由于農耕業逐漸成為主要生產方式,游蕩覓食的原始群也漸次定居,逐步形成氏族社會,并發展為部落組織,出現擁有超出本部落影響力的部落聯盟首領,這就是“帝”。《說文解字》釋:“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諦”是指“審諦”,即舉措詳謹周密,合乎客觀規律。《白虎通義》說,“德合天者稱帝”[6]。“王天下之號”是指超越部落范圍的號召力。“帝”的稱號出現標志著原始社會從早期游群和氏族社會階段向晚期部落社會階段的轉變。此時,神農氏也開始被稱為“炎帝”。
“炎帝”之“炎”,其義有二:一是火光,焚燒。《說文解字》釋:“炎,火光上也”。《玉篇》釋:“炎,熱也,焚也”。這與原始農業離不開“火耕”有關。所謂“火耕”,是指先砍倒燒光荒地上的雜草灌木,然后耕種點播的一種墾殖手段。二是指南方之神。《漢書·卷七十四》:“南方之神炎帝”,這是從黃河流域的地理視角而言,發祥于湖北厲山,崩葬于湖南茶陵的神農氏當屬南方無疑。從被尊為“農皇”的“神農氏之世”,到被稱為“炎帝”的“神農氏世衰”之時,是一個歷史的轉折時代。
蚩尤活躍于歷史舞臺之時,即“神農氏世衰”的“炎帝”之時。當時部落林立,各部落依仗自己的經濟實力和武力互相爭斗,不再服從由于發明耒耜的功績而自然形成的部落聯盟首領炎帝神農氏的約束。“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蚩尤最為暴”[7]。此所言“諸侯”,并非周秦社會制度下分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貴族,而是指原始社會末期的各部落酋長。蚩尤是其中之一。
“蚩”是貶詞。《說文解字》釋為“蟲也”。作冠詞用,若今之詈辭“小爬蟲”之類。《六書正偽》曰:“凡無知者,皆為蚩名之”。“尤”為部落名。尤又作由,意為農。楊慎《丹鉛錄》云:“由與農通”。《韓詩外傳》云:“東西耕曰橫,南北耕曰由”。《呂氏春秋·勿躬》例舉“管子復于桓公曰:‘墾田大邑,辟土藝粟,盡地力之利,臣不若甯遬,請置以為大由’”。注:“大由,大農也”。《管子·省官》說:“相高下,視肥瘠,觀地力,明詔期,前后農夫,以時均修焉;使五谷桑麻,皆安其處,由田之事也”。詔期即《禮記·月令》所謂“王命布農事”之日期。由田即農田,亦農官之謂也。《錢譜》神農幣文“農”作“由”。“尤”是依傳聞所記部落名稱,與“由”為同音異字。故“尤”部落即“由”部落,亦即農部落。貶之即謂“蚩尤”。中國古代對氏族及部落的名稱與其酋長名稱和氏族部落民名稱常常不加區別地稱呼,所以,“蚩尤”既為部落名,亦為該部落酋長與部落民之共名。
著名戰役
編輯由于原始社會階段時期的中國歷史沒有文字記載,所以自春秋戰國以來以致如今,中國的歷史典籍,都只是根據歷史傳說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父系氏族公社階段的黃帝時期。在最初時期蚩尤被歷代尊崇戰神祭拜,然而在歷來的官方正統史中蚩尤被抹掉,一直把黃帝,炎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始君。
在原始社會末期,在中國的長江中下游和黃河下游一帶,遠古的時候就生活著很多原始人類;他們經過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通過艱苦的勞動,在距今五千多年前,逐漸形成了部落聯盟。這個部落聯盟叫做“九黎”,以蚩尤為首領。《國語·夢語》注中說:“九黎,蚩尤之徒也”。《書呂刑釋文》、《呂氏春秋·蕩兵》、《戰國策·秦》高誘注,都說蚩尤是九黎之君。他們借助優越的地理條件,不斷地辛勤開拓,使生產力不斷提高,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一躍而成為雄踞東方的強大部落。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同志寫道:傳說中的中國遠古居民,“居住在南方的人統被稱為‘蠻族’。其中九黎族最早進入中部地區。九黎當是九個部落的聯盟,每個部落又包含九個兄弟氏族,共八十一個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酋長。……是以猛獸為圖騰,勇悍善斗的強大部落。”炎帝族與九黎族發生長期的部落間的沖突。九黎族驅逐炎帝族,直至涿鹿。后業,炎帝族聯合黃帝族與九黎族在涿鹿展開了原始社會末期規模空前的部落大戰——涿鹿大戰。在戰爭初期,黃帝由于兵力不足,又對地形氣候不了解和不習慣,因而“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后來黃帝族創制了指南車以識別方向;并大大增添實力,才轉敗為勝。最后雙方決戰于涿鹿,九黎被打敗,其首領蚩尤也被擒殺。
三苗與后來荊蠻是否有關系,已經無從考證,它們的地點并不對應,雖然都在長江流域,但荊蠻的地點大致在長江上游的漢水流域,而三苗的地點,無嚴格考證,如果根據吳起的話,大致在長江中下游的湖南、江西兩省交界的洞庭湖和鄱陽湖之間的狹窄區域,在時間上更不對應,相隔了一千多年。
三苗與后來的苗族,更不存在對應關系,“苗族”這個稱呼是宋代才有的,與三苗時代隔了三千多年,而且苗并非苗族的自稱,是宋人對南方少數民族的共同通稱。
從考古來看,如果三苗確實存在,應該與屈家嶺、石家河文化有關,但這兩種文化都具有強烈的藏緬民族特色,以虎為圖騰,而從苗族文化無法找到與之有明確對應關系的證明。
可見三苗、荊蠻、苗族,并不存在任何對應關系,它們是不同時代三個不同族群。
但是九黎和三苗還是有一定關系,《周書·呂刑》的“蚩尤對苗民制以刑”,《國語·鄭注》的“有苗復九黎之德”,三苗,九黎之后也”,等記載,就已經顯出“九黎”和“三苗”的親緣關系。《禮記·衣疏·引甫刑·鄭注》說,“有苗、九黎之后……居于西裔者三苗”等語,也直接指出“三苗”是九黎的后裔。宋代以后,一些人將苗蠻和三苗聯系起來,例如:“苗人,古三苗之裔也”;“苗者,三苗之裔”;“考紅苗蟠據楚、蜀、黔三省之界,即古三苗遺種也”[9]。但是這些書大都是一些游記、縣志之類,不具權威。
《后漢書·西羌傳》說:“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岳。及舜流四兇,徙之三危,河關之西羌地是也。”這就是說,羌族是出自三苗,是三苗的后裔是姜姓的別支。據史料記載,姜姓就是西北一帶原來的姜族,后來稱為羌,以后逐漸南遷和西遷。羌族向南遷的,到四川的與當地的表族融合叫青羌,一部分羌族向南遷的,到四川的與當地的青族融合后叫青羌,一部分再由四川遷到貴州、云南。如今貴州西部的羌族,他們的公開族號為羌,而族人間仍自稱為苗。云南的羌族,其來源與貴州西部的羌族大致相同,公開的族號為羌,族人間仍自稱為苗。由此可見,羌族才是九黎、三苗的后裔,作為九黎之君的蚩尤當是羌族的先祖。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同時,承認個人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杰出人物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許許多多歷史人物。但是,根據史書記載和歷史傳說,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三個偉大歷史人物當是黃帝、炎帝、蚩尤。而且,可以說黃帝、炎帝、蚩尤是中國人民長期懷念的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三個偉大的歷史人物。關于中國人民懷念黃帝、炎帝的情況,已有許多論、著的文章作了闡述,而對中國人民懷念蚩尤的情況則論述得很少。因此,我們在這里著重談談中國人民長期懷念蚩尤的情況。
在蚩尤死后,黃帝及其后代帝王都把蚩尤奉為“兵主”,視為“戰神”來崇敬和緬懷。《路史·后紀四·蚩尤傳》說“后世圣人著其‘像于尊彝,以為貪戎’。”‘羅萍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戎”。《龍魚河圖》說:“靈尤沒后,天下復擾亂不寧。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殄狀。”由此可見,蚩尤在九黎部落聯盟戰略被擒殺而死以后,黃帝及其族人們就將蚩尤的形象用來威嚇天下八方,從而將蚩尤變成了自己的保護神,并對蚩尤加以崇敬和緬懷。
有相當一部分人程度不同地長期懷念著蚩尤。民間傳說,一直在說蚩尤是一位長期受人懷念的歷史人物。《蘇氏演義》說:“冀州人把蚩尤稱為神,民間人常作戲;齊魏之間,太原村落中祭蚩尤神;漢武帝時,太原人還為蚩尤立祠;。如今,河北省涿鹿縣仍有蚩尤墓、蚩尤碑、蚩尤祠、蚩尤廟等,深綬當地人民的懷念和祭祀。
主要成就
編輯蚩尤為物質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當時,蚩尤統率的九黎部落聯盟,生活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一帶,是一個面對海河而生長起來的部落,是當時三大部落聯盟中最強大的部落聯盟,物質文明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他們借助當地的地理、氣候、水源等優越條件,發明了谷物種植,已經開始由采集、漁牧、游牧向農業發展,這是歷史和文明的一大進步,是對古代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
世間遺脈
關于蚩尤冢的記載,見于《皇覽·墓冢記》:“蚩尤冢,在東平壽張縣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陽郡鉅野縣重聚,大小與闞冢等”。三國時之東平壽張縣治在今山東陽谷縣壽張鎮。山陽鉅野縣治在今山東巨野縣。
關于蚩尤祠的記載,見于《史記·封禪書》。秦始皇東巡游,封泰山,禪梁父,禮祠齊八神。八神之中,“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東平陸監鄉,齊之西境也”。今山東東平縣即其故治。又,《漢書·地理志》東郡壽良(張)縣條下記:“蚩尤祠在西北(涑)上,有朐城”。漢東郡壽起兵之時,“祠黃帝蚩尤于沛庭”。秦時沛縣,治在今江蘇徐州市沛縣。沛縣東境隔微山湖與山東相望。
《逸周書·嘗麥解》中,有“命蚩尤于宇少昊”之語。這里的“宇”釋為“邊”。于屋則檐邊為宇,于國則四垂為宇。意思是說蚩尤部落曾被安排在少昊部落的邊垂居住。當時少昊部落居地,以曲阜為中心。《左傳2定四年》杜預注:“少昊墟,曲阜也,在魯城內”。蚩尤在少昊之西垂。
《述異記·卷上》云:“太原村落間祭蚩尤神,不用牛頭”。又云“漢武時,太原有蚩尤神晝見……其俗遂為立祠”。又載:“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載牛角而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秦漢置太原郡,屬并州,首縣晉陽,治在今山西太原市。兩漢時的冀州,地在今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及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
“有北之鄉”指北方寒冷不毛之地,見于《詩·小雅·巷伯》,也穎達疏:“北方太陰之氣寒涼而無土毛,不生草木,寒凍不可居處”。說明曾經有一部分蚩尤遺裔被遷到北方。學者陶克濤著《氈鄉春秋——匈奴篇》,論蚩尤是匈奴在傳說時代的稱號,被黃帝北逐的葷粥當是蚩尤(部落遺裔)。司馬貞《史記索隱》釋葷粥:“匈奴之別名也,唐虞以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維,殷曰鬼方,周曰獫狁,漢曰匈奴”,《周書·帝紀第一》:“太祖文皇帝宇文氏,諱泰,字黑獺,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農氏,為黃帝所滅,子孫遁居朔野”。《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指出:“宇文氏出自匈奴南單于之裔”。
《帝王世紀》載炎帝神農氏崩葬長沙茶鄉。茶鄉即今湖南茶陵縣,在湘贛邊界羅霄山脈西側。古三苗居地亦曾及于湘贛間。據《史記·吳起列傳》記:“昔三苗之居,左洞庭,右彭蠡”。洞庭即洞庭湖,彭蠡即鄱陽湖。因此,三苗極可能是從神農氏之裔,或即蚩尤(農部落)之遺裔發展而來的游耕農部落群。
“三苗”之始見載籍,有《尚書·虞書》:“竄三苗于三危”。孔穎達疏:“三苗,國名,縉云氏之后”。此所謂“國名”,實為部落名稱。“縉云氏”是黃帝部落中的一個氏族名稱,后發展為部落名稱。《史記正義》案:“黃帝有熊國君,號曰有熊氏,又曰縉云氏,又曰帝鴻氏,亦曰帝軒氏”。直接指縉云氏為黃帝。《史記集解》說黃帝“亦號軒轅氏”。杜預注《左傳·文十八年》:“縉云,黃帝時官名”。此所謂“官名”,實指黃帝部落的分職名稱。《左傳·昭十七年》記:“昔者黃帝氏以云紀,故為云師而名”。即以云作為本部落以氏族為單位的軍事編制(云師)的名稱和該氏族所擔任的部落公職名稱(云名)。
《史記集解》引應劭曰:“黃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紀事也。春官為青云,夏官為縉云,秋官為白云,冬官為黑云,中官為黃云”。列出春夏秋冬的官名,如《周禮》,春官宗伯管祭祀禮樂,夏官司馬管行政軍事,秋官司寇管刑法禁令,冬官司空管工程建設。這種以云為公職名稱是早期黃帝部落內部由各氏族分別擔任的部落公職,至于黃帝成為部落聯盟首領之后,由各部落分別擔任的部落聯盟公職名稱,如《管子·五行》所記,則稱為“當時”(天官)、“稟者”(地官)、“土師”(春官)、“司徒”(夏官)、“司馬”(秋官)、“李”(冬官)。今浙江省有縉云縣,其縣有縉云山,相傳為黃帝游仙之處。
《廣韻》釋“竄”為“放也”,即流放之意。“三危”,孔安國傳曰:“西裔之山”,裔指邊遠之地。《山海經·西山經》有“三危之山”,郭璞注:“今在敦煌郡”。漢置敦煌郡,治在今甘肅敦煌市。敦煌市東北有三危山,今置三危鎮。《史記·五帝本紀》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于是舜歸而言于帝,請……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戎”本意指山間谷地,用以指人群,意即居于山間谷地之人,今之所謂“山地民”是也。“西戎”即西方山地民。
蚩尤是中國原始社會末期活躍在今河北山西及山東西部的一個農耕部落名稱,即該農耕部落酋長與部落民之共同名稱。蚩尤部落為神農氏氏族后裔,屬炎帝部落聯盟。傳說蚩尤部落善長于金屬冶煉和制造兵器。蚩尤部落與黃帝部落爭戰失敗。據《管子》所記,蚩尤部落加入了黃帝為首的部落聯盟,并在其中擔任了重要公職。《拾遺記》載,鄒氏、屠氏為其遺裔中可查之姓氏。
從關于蚩尤和三苗傳說的記述中,可以看到中華大地上,原始社會末期部落間由匯聚、爭戰、融合、遷徙待環節所構成的大規模的攪拌運動。這種攪拌運動造成了中華其中某些在起源形成階段就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狀況。
主要關系
編輯1.炎帝關系
炎帝與蚩尤均由神農氏族發展而來,同屬農耕部落聯盟。炎帝部落為神農氏族之直系后裔,仰成于其先祖神農氏發明耒耜功績之余烈,得以居逐耕部落聯盟之首,而稱“炎帝”。炎帝與神農氏既屬于兩個不同的歷史階段,故《史記·封禪書》例舉封禪大典時,將神農氏與炎帝分列先后。在《史記·五帝本紀》中,關于神農氏與炎帝的記敘非常貼近,但未予指明其間的關系。《帝王世紀》說:“神農氏作,是為炎帝”,已經注意到二者的親緣關系。《漢書2古今人表》及《易·系辭》疏將為帝與神農氏合稱呼為“炎帝神農氏”。
《夢溪筆談2卷三》記:“解州鹽澤,方面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嘗溢;大旱未嘗涸。鹵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謂之蚩尤血”。宋代解州治在今山西運城市解州鎮。鹽澤今名解池,素有“國寶”之譽,有硫酸鈉、氯化鈉、硫酸鎂等鹽,含鈣、碘、鉀、硼、鋰、銫、鍶等稀有元素。《太平寰宇記·卷四六》客觀存在邑縣條下記:“蚩尤天在縣南一十八里”。故安邑縣即今縣,亦受轄于運城市。這里曾經是蚩尤部落的居地。得鹽澤之富,蚩尤部落才有實力與黃帝抗爭。如《史記·五帝本紀》云:“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
與今山西運城市相鄰的今河南三門峽市,也是農部落的聚居中心。數千年之后,這里仍有神農氏后裔。《史記·本周紀》載,周武王伐紂成功,“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農之后于焦”。裴骃《史記集解》注釋:“《地理志》弘農陜縣有焦城,故焦國也”。《漢書·地理志》弘農郡,首縣弘農,治在今河南靈寶縣。陜縣今屬三門峽市。《地理志》載弘農郡“有鐵官,在黽池”黽池即今澠池縣,亦屬三門峽市。靈寶縣有金礦,仍有重大開采價值。其它如銀、銅、鐵、鋅、鋁等礦藏資源儲量也很豐富,該地區具有金屬冶煉的必備條件。相傳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處,即在靈寶縣境內,其相對歷史年代在軒轅與蚩尤之戰后。這一地區不僅礦藏豐富,而且土地肥饒,盛產五谷林果及紫胡、天麻、黃苓、丹參等中草藥,宜于農耕部落居住。
蚩尤與炎帝有族裔的關系。《路史·蚩尤傳》說:“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炎帝與蚩尤均由神農氏族發展而來,同屬農耕部落聯盟。
《易·系辭》疏引《帝王世紀》云,“炎帝”之號,凡傳八世圣人不可思議
蚩尤部落是由神農氏族發展而來的一群農耕部落中實力最強的一個部落。其實力雄厚的原因,一是益于其居地產鹽;二是在煮鹽的生產過程中,發明了冶煉金屬與制作兵器。
《管子·地數篇》說:“葛廬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矛戟,是歲相兼者諸侯九。雍狐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雍狐之戟芮戈,是歲相兼者諸侯二十”。葛廬之山及雍狐之山具體所指無考。其地處當不會離今運城市太遠。或者就在其地。“金”泛指金屬,不限于黃金。
由史籍所載觀之,蚩尤部落因得鹽池之利,金屬冶煉之法,成為以炎帝為首的農耕部落聯盟中實力最雄厚的一個部落。蚩尤與炎帝同為神農氏后裔,顯赫者稱炎帝,失敗者稱蚩尤。
第一種說法如《史記·五帝本紀》所載。
第二種說法見于《逸周書·嘗麥解》。
第三種說法如《山海經·大荒北經》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風伯雨師是農耕蚩尤部落專司氣象的巫師,后為農業氣象神,立有廟,歲時奉詞。《韓非子·十過》說:“昔者黃帝俁鬼神于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反映了風伯雨師與蚩尤部落之密切關系,因為農業部落生產的豐收部是與風調雨順分不開的。三說孰是,今已無考查之可能與必要。對于此類滬傳千年后才被記入載籍的史前傳說,史學家注視的焦點,是其中透出的史影;而民族學者關心的問題,則是該傳說反映出的族體的類型、文化特征及其形成和衍變的過程。《管子·五行》亦有黃帝重用蚩尤的記載:“昔者黃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蚩尤明天道,故使為當時”。“當時”是中原黃帝部落聯盟的一種公職名稱,其地位與職能約與《周禮》中的“天官”相類,亦近似于后世各朝之宰相,是輔佐部落聯盟首領(帝)管理各部落公共事務的部宰。此處所言之“天道”,是指天文歷法歲時月令的經驗知識。熟悉這些知識,是安排農業部落生產生活,管理好農業部落社會的關鍵。
2.黃帝關系
關于蚩尤與黃帝之戰,載籍所見,有三種說法:一說是黃帝勝炎帝之后,再勝蚩尤而鞏固帝位,黃帝與蚩尤之戰似為黃炎之戰爭的余波;另一說是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訴于黃帝,二帝聯手殺蚩尤于中冀;三說是蚩尤作兵攻黃帝,被擊斃。
第一說法如《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太史公言黃帝名軒轅,國號有熊軒轅本意為車,應是指發明制作車的技術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領的名稱,如發明制作農耕工具技術稱神農氏,發明制作捕撈工具技術而稱伏羲氏,發明鉆燧取火技術稱燧人氏然。有熊國號。當時的“國”,實為部落。熊、羆、貔、貅、貙、虎為六種獸名,應是有熊部落中六個氏族的名稱,或謂圖騰。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慶縣。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縣,與阪泉相距不遠。
第二說法見于《逸周書·嘗麥解》:“蚩尤乃逐帝,爭于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于黃帝,執蚩尤,殺之于中冀”。廣平之地曰阿。爭戰發生在涿鹿山下的開闊地帶,隅指角落,“九”意指多,并不限于具體數目八加一。“九隅無遺”是說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遺地。地冀指中原冀州。《爾雅·釋地》:“兩河間曰冀州”。郭璞注:“自東河至西河”。當時把黃河入海處稱為東河,河套向南流處稱西河。《周禮·職方》記:“正北曰并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屬之;“東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屬之。上古冀州位于幽、并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傳說蚩尤被殺之處,在今山西運城解州。
第三說法見于《山海經·大荒北經》,即蚩尤作兵攻伐黃帝,黃帝令應龍迎戰,雙方在冀州之野大戰,蚩尤兵敗被殺!
三說孰是,對于此類流傳千年后才被記入載籍的史前傳說,今已無考查之可能與必要。
戰爭
蚩尤有八十一個兄弟,他們個個獸身人面,銅頭鐵臂猛無比。他們擅長制造刀、弓弩等各種各樣的兵器。蚩尤常常帶領他強大的部落,攻打別的部落。 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對手,被蚩尤殺得一敗涂地。炎帝沒辦法,逃到黃帝所在的地方涿鹿請求幫助。黃帝早就想殺掉蚩尤,于是聯合各部落首領,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開一場大決戰,這就是著名的“涿鹿大戰”。
戰爭之初,蚩尤憑借著良好的武器和勇猛的士兵,連連取勝。后來,黃帝請來龍和其它奇怪的猛獸助戰。蚩尤的兵士雖然兇猛,但是遇到黃帝的軍隊,加上這一群猛獸,也抵擋不住,紛紛敗逃。
黃帝帶領兵士乘勝追殺,忽然天昏地黑,濃霧迷漫,狂風大作,雷電交加,天上下起暴雨,黃帝的兵士無法繼續追趕。原來蚩尤請來了“風神”和“雨神”來助戰。黃帝也不甘示弱,請來天上的“旱神”幫忙,驅散了風雨。一剎那之間,風止雨停,晴空萬里。
經過許多次激烈的戰斗,黃帝先后殺死了蚩尤的八十一個兄弟,并最終活捉了蚩尤。黃帝命令給蚩尤帶上枷鎖,然后處死他。因為害怕蚩尤死后作亂,將他的頭和身子分別葬在相距遙遠的兩個地方。蚩尤戴過的枷鎖被扔在荒山上,化成了一片楓林,每一片血紅的楓葉,都是蚩尤的斑斑血跡。后來,黃帝受到了許多部落的支持,漸漸成為所有部落的首領。
一說是被黃帝擒殺,如前引述《史記》、《逸周書》、《山海經》所記;另一說是受到黃帝重用,如《龍魚河圖》所言:“黃帝制服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逮至秦漢,民間尚有以蚩尤為兵主行禮祠之俗。以致秦始皇東游及高祖劉邦起兵,皆從民俗禮祠蚩尤,見載于《史記·封禪書》及《史記·高祖本紀》。關于蚩尤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的記載,反映了黃帝與蚩尤關系的不同階段與不同側面。“蚩尤”本是農部落的他稱,既是對部落酋長的他稱,也是對部落全體成員的他稱。蚩尤部落的第一任酋長稱蚩尤,第二任酋長亦稱蚩尤;第一代部落成員稱蚩尤,第二代部落成員仍然被稱為蚩尤。如同《大載禮記·五帝德》記“黃帝三百年”之類傳言的實際內涵。把黃帝與蚩尤的戰后關系放到原始部落戰爭的歷史背景中去認識,殺戮是不可避免的,斬盡殺絕又是不可能的,最終只能是讓戰敗的部落在服從的條件下保持原狀生活下去。
存生之處
陽谷葉街村埋著蚩尤首級,陽谷與蚩尤有怎樣的淵源?從“皇古冢”到“皇姑冢”再到“蚩尤陵”,這座五千年的巨冢中沉睡的,到底是誰?人們孜孜以求。自上世紀70年代,文物學家們在此進行了三次考古。197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在遺址中心發掘了一條深溝,并粗略定為仰韶文化遺址;1994年,山東省考古所所長、考古學家帶領考古勘探隊員發現了部分城垣,確定為后崗一期和龍山文化;2006年,聊城市文物考古隊對“冢”及其周圍進行全面勘探,探明“冢”最上層是漢代文化層,中間是龍山文化層,底層是大汶口文化層(兼有少量仰韶文化)。陵所在地,陽谷縣十五里園鎮葉街村的人文歷史連綿不斷,其絕對年代可追溯至6000年前后。根據考古結果,僅這座古冢,便有自仰韶到漢代,縱貫三千前歷史。 “考古結果表明,皇姑冢地域與《皇覽》、《水經注》記載一致,‘皇姑冢’具有蚩尤冢的外部條件和內部特征。”此外,據《皇覽·冢墓記》記載,在蚩尤冢附近一帶,每年十月都有祭祀蚩尤的風俗。而陽谷及周邊地區,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家家戶戶都要上墳燒紙祭祖,出嫁的姑娘也要回娘家上墳。“這應該和蚩尤有一定關系。” 2006年和2008年,陽谷舉辦了兩屆蚩尤文化研討會。在2008年的研討會上,貴州省苗學會原會長王朝文說,有文獻記載、考古支持、民俗佐證共同證明:皇姑冢就是蚩尤首級冢。
上古時期,陽谷地區是東夷部落集團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蚩尤帶領九黎氏族部落在這一帶興農耕、冶銅鐵、制五兵、創百藝、明天道、理教化,使陽谷成為中國農耕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陽谷縣在蚩尤文化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經過兩次全國性蚩尤文化研討會的論證,確認了陽谷是蚩尤首級冢所在地。
解讀詞條背后的知識查看全部
- 參考資料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蚩尤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蚩尤吧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