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廣義有關的史實、傳說及推斷
文-圖:苗潤斌
關鍵詞:本文從歷史、傳說和現實考證出發,希冀從歷史長河追尋與苗廣義有關的點點滴滴,還原一個在改朝換代時叱咤風云,事成后又平安歸隱,造福鄉里的傳奇故事
一、史實
苗廣義,名訓,字廣義(又一說光義,925至997年) 河中(今山西永濟人)宋初大臣。師從陳摶老祖,善天文占候術,以謀略見長。早年結識趙匡胤,曾于營中預言趙匡胤陳橋兵變。
據二十四史之《宋史》本卷一.本紀一記載,“七年春,北漢結契丹入寇,命出師御之。次陳橋驛,軍中知星者苗訓引楚昭輔視日下復有一日,黑光摩蕩者久。……翰林承旨陶谷出周恭帝禪位制書于袖中,宣徽使太祖引就庭,北面拜受已,乃掖太祖升崇元殿,服袞冕,即皇帝位。”
又《宋史》卷四百六十一.列傳第二百二十記載,“苗訓,河中人,善天文占侯之術。仕周為殿前散員右第一直散指揮使。顯德末,從太祖北征,訓視日上復有一日,久相摩蕩,指楚昭輔曰:此天命也。夕次陳橋,太祖為六師推戴,訓皆預白其事。既受禪,擢為翰林天文,尋加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工部尚書。年七十余卒。子守信?!?/span>
根據宋史記載,苗廣義是河中府人(今運城永濟人)由于社會動蕩,亂世災禍,其應是在華山學成之后,云游各地時發現今山西省潞城市店上鎮宋村,地理環境臨嶺傍水,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旱時河川下濕地有收成,澇時水淹不了的丘陵地有收成,旱澇保收。比之遠超自己的出生地永濟,遂選擇定居此地,成為這里的苗氏始祖。
平日里,苗廣義在柳葉鎮(今長治潞州區黃碾鎮,距宋村4公里)耍金橋搭邊一簡棚,算卦相面,坐診看病。有人請看陰陽宅時,就實地近看遠觀,根據天上的星宿、地上五行,用指南針定方向、方位,確定地點、朝向;有人請定紅白喜事日子時,就根據天干地支,生辰八字,確定日子、時辰。因相面準確,算卦料事如神,診病精準,在當地名楊四方,故事流傳至今。
二、傳說
據說苗廣義少年時很有抱負,西上華山,拜當時著名道士陳摶為師。由于他聰穎好學,才智過人,深得恩師喜愛,對他格外傾心教誨。數年的刻苦努力,苗廣義已學得文韜武略,滿腹經綸。老祖陳摶曾說:“我一生教了眾多弟子,將來成大器者,唯廣義也”。 他出師后,周游天下尋師訪友,虛心求教,使自己的學識更加淵博,胸懷更加寬闊,看問題的眼光更敏銳獨到。
現在,宋村附近的幾個村莊都有苗廣義輔助趙匡胤的傳說。當年在苗廣義柳葉鎮,算卦相面,坐診看病。一日,在江湖上闖蕩的趙匡胤路經柳葉鎮,見卦棚前人頭擠攘,便翻身下馬,將馬栓在橋旁柳樹上,分開眾人走進卦棚探視究竟。苗見趙匡胤紫面豐頤,氣宇軒昂,有帝王之相,忙起身相迎。待一交談,更覺其胸懷博大,志存高遠。二人交談很是投機,相見恨晚,都有平定社會,了結五代十國大分裂,統一國家,重建偉業的鴻鵠之志,遂結伴出征,報效社會。
苗廣義故里
顯德七年(960)正月初一,趙匡胤制造了遼和北漢聯兵入侵后周的消息,迫使后周七歲小皇帝派其出兵迎敵。正月初二下午,大軍到達離開封幾十里的陳橋驛,在周圍軍士中很有名望的苗廣義指著太陽對眾人說:天上有兩個太陽,并煞有介事地對趙的親信幕僚楚昭輔說:一日克一日,要出新天子,這是天命,兩人一問一答、一唱一和,既形象又逼真,周圍兵士很快一傳十、十傳百,流傳整個兵營。
苗廣義的“一日克一日,當出新天子”的神秘預言,經過楚昭輔的大肆渲染,在天象和傳言的蠱惑下,在廣大的軍士眼里,趙匡胤儼然天意有賜,授命有兆。
第二天早上,一大批將校在苗光義、楚昭輔的鼓動下,趙普、趙匡義將趙匡胤擁出寢室,齊聲高呼,軍中無主,愿策太尉為天子,并將一件象征天子的黃色上衣披在他身上,眾將校統統跪拜,高呼“萬歲”。趙匡胤接受擁戴,返回京城,在京城親信石守信等人配合下,迅速控制了局勢,兵不血刃地奪取了后周天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
趙匡胤宣布國號為“宋”,改元為“建隆”,他成了宋王朝第一位皇帝,封苗光義為護國大軍師兼司天臺正。趙匡胤與所有皇帝一樣,對舊臣宿將放心不下,于是上演了“杯酒釋兵權”一幕好戲,一大批有功將領都卸甲歸田。苗廣義想到平定社會,天下一統,這一目標已達到,再在朝中伴君兇多吉少,決心效法范蠡、張良功成身退,于是多次上奏,以多病為由回歸故里。趙匡胤見挽留不住他,準于歸鄉養病,為表恩寵,除贈送一大筆金錢外,以國號宋,賜苗廣義家鄉魏家莊為宋村,沿用至今。
三、推斷
苗廣義回到家鄉宋村后,見鄉親多數還處于貧窮饑餓狀態,特別是沒文化常受到欺凌。目觀此況,他決心創辦義學,為父老鄉親辦善事,拿出朝廷贈送的銀兩,購建房屋做校舍,請來塾師,辦起義學,在宋村及附近村莊招收學生,免收學費,特別困難者,提供學習用品。義學的興辦,對于當地普及民間教育,培養人材,推動社會進步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作者手繪圖
從地形角度看宋村東部位于濁漳河南源向北流出的第二個大灣處,像河流環繞的半島,南部、西部是漫坡的土嶺,且位于上黨盆地最低處,符合水聚之處即是聚財之地,符合風水的依山傍水的理念,傍水即是傍財,依山不怕澇災,且河流東岸地下有鐵礦的“汞石”西部小寒山下有露頭煤炭,食物溫暖生活都可保障。在靠天吃飯的古代,這是個最好的選擇,旱時河邊地有收成,澇時土嶺有收成,還可煉鐵鑄造保障生活。
宋村地圖
苗廣義運用自己見多識廣和知曉天文懂地理的知識,想辦法,出主意,在一段時間內,他站在西部高高的小寒山上,觀看宋村的山勢地貌,心中暗想,村中虎山高,龍山低,陰山高,陽面低,前嶺擁,村中空,如何化解?他根據山川地勢河流小溪的走向,選擇把村莊設計成葫蘆形狀作為解決之道,村東部分是葫蘆底部的大頭,村西部分是葫蘆頂部的小頭,村中自西南流向東北的小溪和小橋是葫蘆頸,在小葫蘆的頂部是葫蘆芭,“稱金線吊葫蘆”,并只有一條路通向外界,俗稱葫蘆把。堪輿學稱;“葫蘆把出醫卜筮之人,進朝為相,退則為知天文,懂地理”村里現在仍有葫蘆芭這個地點。
在葫蘆大頭,有苗姓的東、西、前、后四門,他們的子孫都很旺盛;在葫蘆小頭,有苗姓老七股居住繁衍。苗廣義還把姓氏暗含有互助都仔細安排,如魏姓在葫蘆中的腹部,張、苗姓安排在了葫蘆芭,都有益于“苗”成長;對于其他雜姓,如董、韓、郭姓安排葫蘆之外的董芳溝。正好位于河流下游的左右兩個村莊為“兔”,分別是“東白兔村”“西白兔村”,有“兔子不吃窩邊草(苗)”之義,巧妙借用,利于發展。
同時,動員村中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利用小寒山的礦藏和礦石資源,開展了開煤窯挖礦石,煉鐵鑄造,由于百姓的持續堅持發展,把原煤逐漸煉成焦炭和礦石混合化成鐵水,鑄造各種機件,兵器、大小鐵鍋、車輛、農具和家庭生活的各種配件和工具,造福鄉民。在計劃經濟年代,由于宋村可用煤炭煉焦,年底工分就是比鄰村高出1倍多。改革開放以來,村里及村民開辦有幾個煤礦、大批村民利用煤炭開煤礦煉焦,富裕一方,可謂是苗廣義蔭及子孫后代。
只是現在村莊四面擴大,宋村的葫蘆形狀已不像從前了,全村3100多口人,苗氏人口813人,占四分之一。村里有5棵大國槐樹,2009年經省林業廳專家考證,確定的樹齡都達1000年以上,還有觀音堂、后土廟、玉皇廟、窯神廟等廟觀,證明了村莊的悠久歷史。如今柳葉鎮(今長治郊區黃碾鎮,已分為黃南、黃中、黃北三個村民委員會)的耍金橋已被拆毀,改建為健身小廣場,耍金橋下的河道已建成地下暗涵道,但仍是鎮里的繁華所在。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苗訓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苗訓吧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