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氏來源
上古周朝時,周武王將其堂弟姬渠封于岑(今陜西韓城一帶),建立岑國,其后代以國名為姓。
二、郡望堂號
《風俗通》記載:“周文王異母弟耀,武王封為岑子,后因為氏。望出南陽”。岑姓在歷史上較有影響的兩個時期:唐代“一門三宰相”(岑文本、岑長倩、岑羲)和清代“一門三總督”(岑毓英、岑毓寶、岑春煊)。
三、歷代名人
岑彭:字君然。后漢南陽棘陽人。后歸劉秀(光武),封舞陰侯。
岑文本:唐朝宰相。字景仁。鄧州棘陽人。
岑長倩:唐朝宰相。荊州人。
岑羲:唐朝宰相。字伯華。荊州人。
岑參:唐朝江陵人。官拜刺史。工于詩歌,長于七言歌行。現存詩360首。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風格與高適相近,后人多并稱岑高。
瓦氏夫人:明代抗倭女英雄(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民族女英雄),原名岑花,嫁岑猛為妻(按當地風俗,不準同姓結婚故取名字“花”為姓,“花”在當地語音中發“瓦”,所以被人叫做瓦氏夫人)。倭寇侵猶我國東南沿海,瓦氏夫人率“俍兵”(廣西壯族土官兵)赴援,在金山衛、嘉興、上海、蘇州等地參加了金山衛保衛戰,王江涇大戰,漕涇之戰等8次大戰,譽滿江南。瓦氏率俍兵屢建奇功,大大鼓舞了人民的斗志。“花瓦家,能殺倭”的民謠在江浙沿海廣為傳頌。因瓦氏俍兵“殺賊多”,論功封賞瓦氏夫人為“二品夫人”,群眾贊譽她為“石柱將軍”。
岑毓英:清代,最南方的廣西省西林那勞一門第,又出了二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在中法越南之役中,以“地營法”大戰法軍的“開花炮”,把來勢洶洶的法軍大敗于臨洮,其他各省聞風紛紛起而響應的抗法民族英雄岑毓英。岑毓英任云南巡撫時,暗地里卻指使部將李珍國在途中伏兵截殺英翻譯官馬嘉理,把英武裝圍堵于班西山下,制造了震驚中外的“馬嘉理事件”。1881年,岑毓英在日本欲兵并“琉球”(臺灣)時,受命任福建巡撫、督辦臺灣防務,此期間岑毓英兩次渡臺灣,積極籌建臺北城,獨排眾議,以當時能掌握的新技術興筑大甲溪,堪稱臺灣近代化的先驅,并提出了“臺防三策理論”,他對臺灣的戰備思想和戰備工作,為后來劉銘傳抗法,劉永福抗日,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和軍備基礎。岑毓英為近代西南的經濟、文化、政治、軍事、教育等方面的發展作了重要貢獻。岑毓英開創“地營戰法”,后被他的學生抗法名將蔡標整理并著述成《地營圖說》一書,是研究地道戰的重要兵書,這是軍事史上的重要變革,看看20世紀的戰爭幾乎都有“地營戰法”的運用,就知道地營法在戰爭中的重大作用了。中法之役后,他曾高官厚祿,當到清廷的太子太傅,顯赫不可一世。另一個就是岑毓英的三兒子岑春煊。
岑春煊:1900年八國聯軍進犯京津地區,岑春煊率兵“勤王”有功,成為清末重臣。岑春煊肅貪懲腐果敢而堅決,被貪官恨之如骨,并給他起了個“屠官”的綽號,英國人叫他“滿洲之虎”。岑與袁世凱勢力抗衡,史稱“南岑北袁”。后岑春煊順應歷史潮流,參加或領導了護國護法戰爭成為民國時期護法軍政府總裁主席,岑春煊“二次革命”中任各省討袁軍大元帥,被譽為“反袁旗幟”,岑春煊也是國民黨最早的籌建人之一,他還積極迎救過共產黨人陳獨秀,對蔣介石的獨裁專政明確反對“如不改弦更張,足以斷送國家而有余”。岑認為“教育者,政治之首務也”,他任官一地,必興教一方,兩廣尤其突出,他為廣東、廣西的近代教育作了重要奠基。1932年,岑支持十九路軍3萬銀元進行淞滬抗戰。
岑毓寶:岑毓英三弟,從毓英轉戰云南,功最著。光緒十年,岑毓寶隨岑毓英出關參加中法戰爭,援剿宣光、臨洮,旋克廣威府、不拔縣、梅枝關,賜黃馬褂。戰后岑毓寶以統帶十營會辦營務道員的身份,受命協助岑毓英參加勘查中越邊界。勘界后領兵駐守開化府屬橋頭等處。十四年,護巡撫,兼護總督。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岑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岑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查看更多討論帖>> | ||||||||||||||||||||||||||||||||||||||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