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姓氏:

拼音:  

2008-03-10

278159次

1人

1個

49個

1029人

94部


站長: [申請站長] 管理員:   [申請管理員]

[ 字號: ]

倪氏家族


一、倪氏家族姓氏來源 
2、倪氏家族淵源  
倪氏出自曹姓、邾國、郳國,為帝顓頊之后裔。
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子叫吳回,在帝嚳時為火正祝融。吳回的兒子陸終娶鬼方氏的女兒為妻,生有六個兒子。其中,五兒子名安,曹姓。周武王滅商后封曹安的后裔曹挾在邾國(今山東曲阜附近)。戰國時,邾國被楚宣王所滅,子孫去邑以朱為氏。朱挾就是朱姓的受姓始祖。此支朱氏世居沛國相縣,是為江蘇朱氏。
 大約公元前27世紀,中國中原地區的華夏民族開始建立起最早的國家政權——一種酋邦,并產生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位君主。這位君主的稱號,就叫做“黃帝”。
 黃帝本姓公孫,他的父親原是統治今河南省新鄭一帶的有熊國的君主,名叫少典。少典娶有蟜氏部族的女子附寶為妻。
 傳說附寶與少典成婚后,某夜在郊外田間散步,抬頭仰望天空,欣賞滿天星斗。突然天空發出一道萬丈光芒,如閃電,似銀蛇,繞著北斗七星旋轉不停。最后,這道光芒由天而降,竟落到附寶身上。附寶只感到腹中忽然一動,后來就因此有了身孕。與一般女性懷孕不同,附寶足足懷胎24個月,才在一個叫軒轅的地方(在河南新鄭西北,一說在山東曲阜)產下一位圣嬰,他就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黃帝。
 黃帝最初隨父親少典姓公孫,并繼承了有熊氏的稱號,因生在軒轅,就取名叫“軒轅”。后來,黃帝成為部族首領,他的部族主要活動在姬水流域,他因此又以姬為姓。
 黃帝的姬姓部族興起之日,正值原來統治中原、與黃帝有血緣親屬關系的炎帝部族走向衰落之時。黃帝利用這一大好時機,聯合其他中原部族,“振德修兵”,組織了一支強大的軍隊,然后向炎帝部落發動了——次猛烈的進攻。經過一場空前血戰,黃帝打敗了西方的炎帝部落,“誅炎帝而兼其地”。緊接著,黃帝又率部消滅了東夷蚩尤部落,并經過一系列南征北戰,第一次統一了中國大地上的大部分原始氏族、部落和民族,建立了中原華夏民族最早的原始國家政權——酋邦。
 黃帝自然成為這個新興的早期國家政權的君主,被尊為帝。當時被征服的各氏族和部落,都遵從黃帝的號令,成為黃帝統治下的子民。而黃帝又把自己的眾多兒子、親信、貴族分派到四方,去監督、管理天下臣民。久而久之,黃帝與酋邦內務原始部族的關系,便由領袖與臣屬關系演變為父子親屬關系。各部族的成員,都認黃帝為父,他們的后裔子孫和分衍的各個姓氏,便也遠溯黃帝為始祖。這樣,黃帝不僅成為姬姓,而且也成為包括倪氏在內的整個中華民族的大始祖。
 黃帝的酋邦統治著當時天下近萬個小邦國,實際上是很多原始的部族。他制訂了許多制度,他統治的時代是幾千年來被中國歷代政治家們所歌頌的文明典范。據《淮南子》等書記載,黃帝時代,中原華夏地區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民幸福長壽;社會安定,強不凌弱,眾不欺寡,貴賤平等相待;法律簡明不繁,官員公正無私,君臣上下同心;甚至出現了道不拾遺,夜不閉戶,城郭不關,邑無盜賊,人們互相謙讓,各族和平共處的太平景象。
傳說黃帝在位100年,活了111歲才去世,葬在橋山,其墓即今陜西省黃陵縣北橋山的黃帝陵。
黃帝娶了4位夫人,生了25個兒子。其中,正妃累祖生2子:昌意、玄囂。昌意一支,居住在若水——今青海墨曲、四川若爾蓋和岷江上游—帶。
姓氏學權威經典《元和姓纂》上就明確記載說:“朱,顓頊之后?!?
帝顓頊,姓姬,名顓頊,號高陽,屬于黃帝、昌意一支。
傳說當年黃帝長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繼承帝位,被降職到西南若水流域做諸侯。昌意被調派若水后,娶當地土著蜀山氏酋長之女昌仆為妻,在這里成家、立業、定居?!洞蟠鞫Y·帝系》和《帝王世紀》都說,昌意的正妃昌仆又名女樞,某晚看到天空有“瑤光之星貫月如虹”的異象,并因此心有所感而懷了身孕,后來便生下了朱姓血緣遠祖顓頊。但《山海經·海內經》對此又有不同的記載,認為顓頊是黃帝曾孫、昌意之孫,并說顓頊之父為韓流?!渡胶=洝窞樯瞎拍戏饺擞浤戏绞碌钠鏁?,所記當更為真實可信。
顓頊像他的祖先黃帝一樣,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圣大賢之人。他出生在若水,少年時隨著部族不斷順黃河流域東遷,后加入少昊東夷部落,定居于窮桑(今山東曲阜縣)一帶,因此又號窮桑氏。顓頊少負大才,年僅10歲,便成為東夷部落首領少昊的得力助手,20歲時,便繼承少昊的帝位,成為東夷部落酋邦的首領,建都窮桑。此后,顓頊又率領他的部族向西遷徙,挺進中原。在這里,顓頊先與來自西北的共工部落大戰一場,打得“天柱折,地維絕”,終于將共工氏趕到南方。接著,顓頊又兼并了大批中原華夏集團’的小邦國,最后統一了四方,繼承了他祖先黃帝的帝位,做了中原華夏酋邦的君主,遷都中原的帝丘(今河南濮州市西南顓頊城)?!兜弁跏兰o》、《皇覽》等書記載,顓頊于公元前2514年登帝位,執政78年,享年98歲時才去世,葬在東郡濮陽頓丘城南廣陽里(今河南內黃縣梁莊鄉)。而《山海經》則說葬于漢水上游的鮒魚山(或作務隅、附禺)?!洞呵锩鼩v序》還記載,顓頊高陽氏曾傳位20代,統治中原350年。
    顓頊崩后,被尊為中國上古五帝之一,又被尊為五方之神中的北方之神,故典籍又稱他為北帝、黑帝。
    從顓項到晏安——倪氏的遠古祖先當年北帝高陽顓頊娶鄒屠氏、騰隍氏兩位夫人,生了很多子女,見于史書記載的就有姒鯀、駱明、窮蟬、季禺、‘罐頭、瘦約、伯服、禱杌等。其中,顓頊的次妃騰隍氏又名叫女祿,她生了2個兒子:稱、禺。稱,有的史書上也寫作“伯稱”,字伯服。稱的兒子叫老童,有的史書也寫作“卷章”。老童娶根水氏部族的女子驕福為妻,生了重黎和吳回。
    顓頊的這一支后裔,自稱至吳回,因系庶出,沒能承繼顓頊的帝位,并逐漸向南遷徙,到重黎和吳回兄弟時,已遷徙至我國南方。
    在中國遠古時期,部族首領的名字也往往就是部族的名字。老童的大兒子重黎,就是因為擔任了重黎部族政權的酋長,才以部族名取名。作為顓頊的一個分支后裔,重黎被當時的中原華夏酋邦君主帝嚳任命為火正——遠古時期為酋邦政權掌管火的官職。遠古時火官官名叫祝融,所以人們又以官代名,稱重黎為祝融。
    但重黎經常受到帝嚳集團的排擠。當時,帝嚳派祝融重黎到南方去鎮壓強大的反叛部落共工氏,后卻以平亂不力為借口,殺了重黎,另改任重黎的弟弟吳回接任火正祝融一職。這樣,吳回也被稱為祝融氏。
    吳回代兄為祝融氏,繼續率他的部族南下與共工氏作戰。后來終于鎮壓了共工氏的叛亂,但吳回卻也死在南方,葬在南方衡山之陽的祝融峰(今湖南衡山)。祝融去世后,被尊為傳說五方帝中南方炎帝的輔佐——火神。在倪氏歷史上,祝融的地位遠遜于黃帝、顓頊、晏安、曹俠。
    祝融吳回死后,他的子孫和部族成員大都北返中原。后來,祝融部族不斷裂變出眾多分支,形成歷史上著名的“祝融八姓”。
    祝融吳回生子陸終。陸終在倪氏歷史上也有重要地位,《邾公幼鐘》銘文即說:“陸終之孫邾公(全力)作厥和鐘”,因而邾國、朱氏、倪氏都自稱為陸終的后裔。
     陸終娶了一位奇特的夫人,名叫女媸(也作女賾),她來自一個叫鬼方氏的西南部族。這位奇特的女人懷了一胎,孕3年 (有的說是11年)之久還沒生出,于是做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剖腹產,竟取出6個兒子。3個從左脅下取出,3個從右脅下取出。陸終的6個兒子分別是:樊、惠連、(竹錢)、萊言、晏安、季連。六兄弟后采都封疆立國開姓,其中樊封昆吾,后裔形成己姓;惠連封參胡,后裔形成董姓;筏封大彭,后裔形成彭姓;萊言封鄶,后裔形成壇姓;晏安封曹,后裔形成曹姓;季連封楚,后裔形成羋姓。歷史上把這6個姓再加上從彭姓分出的禿姓和從曹姓分出的斟姓,合稱“祝融八姓”。
     倪氏,便源出“祝融八姓”中的曹姓一支。所以,今天的倪氏,可稱為曹姓朱氏的分支;倪氏與今天中國的朱氏、曹姓,在血緣上屬于同宗。
     曹姓的鼻祖晏安,又名安,也作安斟?!蹲详栔焓辖ò沧V·姓氏》上記載,作為祝融吳回的后裔,晏安曾在中原華夏民族的虞舜王朝任職,為舜帝的輔佐之臣。后來,晏安因輔佐舜帝有功,被舜帝封于曹地,建立曹國,賜姓曹。
     舜帝約公元前2255年(丙戌)至前2206年(癸酉)在位,則曹姓大約形成于公元前23世紀晚期。曹字與棗有關,曹地即以盛產紅棗得名。據專家研究,晏安最初所封曹地,正在以盛產紅棗聞名于世的今陜西省靈寶縣東曹陽。
    大約到夏代,曹人因受到夏朝的征討,被迫東遷到今河南滑縣南的古曹城;到商代,更東遷國于今山東定陶縣西北,即西周曹國之地。晏安之后所建曹國,頑強地生存了1000多年,幾經遷徙,大約在商末滅國。曹國滅亡之后,晏安的后裔——曹國王族仍以故國名稱也即晏安的封地名稱為姓,姓曹氏。后世的曹氏、朱氏、邾氏、倪氏、顏氏、鄒氏等姓,就都源于夏商時期的曹姓即曹國王族。
     以國為姓
     邾——蜘蛛的傳人,倪氏, 邾的分支。
     今日絕大部分朱姓宗族,他們的祖先起初本不姓“朱”,而是姓“邾”。
      早在遠古時代,今山東半島上生活著一支氏族。他們因種種說不清的原因而崇拜蜘蛛,認為全氏族成員都是這種神圣的蜘蛛的后裔,并受其庇佑。于是,他們把蜘蛛當作自己氏族的祖神來祭祀,用它來做氏族的圖騰和徽志,而稱呼本氏族為“邾”。
      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他們將自己所居之地也稱為邾。因而在今山東鄒縣一帶留下了邾城(今鄒縣南26里)、邾嶧山(又名鄒山、邾山,在鄒縣南32里)等地名。
      總之,古人因為崇拜蜘蛛,才有了邾氏族、邾山、邾水、邾城、邾國之名,也才有后世的朱姓主體,而且曹封邾后,也承襲了古邾人的蜘蛛圖騰,因此,我們可以認為,今日大部分朱姓宗族,都是蜘蛛的傳人。
     邾俠——朱姓的開國大始祖,倪氏的遠祖。
《紫陽朱氏建安譜·得姓本源》記載,邾俠是曹姓始祖晏安的第27代孫。晏安生均連,均連生彩白,彩白生季札,季札生主廷,主廷之后傳21代,就到邾俠。
公元前11世紀,中國歷史上發生了周武革命,西方的周政權消滅了中原商帝國,建立起周王朝。武王滅商后,實行一項著名的政策,即在封同姓貴族的同時,又廣封異姓諸侯。當時,晏安后裔所建曹國早已滅亡,武王克商,奪得曹國舊地,改作他的弟弟姬叔振的封邑,即為西周曹國(今山東定陶縣)。同時,武王又尋找古曹國遺族,得到晏安苗裔曹俠,遂將他封到邾(今山東鄒縣),以繼顓頊、晏安的香火。史書記載,當年邾俠草創的邾國,只是一個方圓僅30華里的小部族國家。當時,邾國只是魯國的一個附庸國,它的一切內政外交、國家大事,實際上都必須聽從北鄰大邦魯國的旨意。
 邾國本是原東夷邾氏族的故地,這里原采生活著一個崇拜蜘蛛圖騰的氏族。商周鼎革后,邾地為周朝奪得。曹俠封邾后,在這里建立氏族國家。當年曹俠封邾時,率領他的曹姓族人同遷邾地,但當地土著邾氏族仍為主體。此后曹姓與土著邾氏族通過長期的融合,形成一個新的民族——邾國民族。他們繼承了邾人的蜘蛛圖騰,故以邾為國名,以邾為氏,同時又繼承了曹人的血緣標志——曹姓,此即成為后世中華民族主體成員之一的曹姓朱氏。
邾國的名稱,經傳又寫作“邾婁”,戰國時又通稱“鄒”或“騶”。專家學者們研究的結果,認為邾婁是當地土語,邾是正名,而鄒、騶則是戰國后所用的同音通假字,與偃國稱燕之類相同。
邾俠開創的邾國,后來又有較大的變化和發展,并衍生出小邾與濫國。他也因開創之功而被后人尊為朱氏、邾氏、顏氏、鄒氏、婁氏等姓的大始祖。
邾國的“邾”字寫法很多,但總的看起來形狀都很像蜘蛛,由此可知,邾國的先人,這支曹姓部落,曾經以蜘蛛作為本族的圖騰。建國以后,便以“蛛”作為國名,后來為了方便起見,改為“邾”字,“邾”字的讀音在古代有兩種讀法。在齊人所作的《公羊傳》一書中,“邾”字讀為“邾婁”,魯人作的《左傳》一書中讀為“鄒”。為什么會有這兩種讀法呢?這是因為古人讀字時有急聲和慢聲兩種。如果讀成慢聲,就是“邾”和“婁”的合音,讀成“邾婁”;如果讀成急聲,就成了“邾”或者“鄒”。這兩種讀法在古籍中被寫成“邾國”或者“鄒國”,其實指的是同二個國家。
邾國在西周諸國中只能算作一個小國,從開始建國,它就是魯國的一個附庸國,方圓不過幾十里。它的疆域東到今費縣城西,西到今魚臺縣東北境獨山湖北岸一帶,南到今滕縣安上村一帶,北到今鄒縣縣城附近。邾國建國之初國力實在太弱,無法與其他大國抗衡,因此在史書中沒有留下它的事跡,只有簡單的世系供我們參考。西周時期,自曹俠為第一位國君開始,其世系是:曹俠——非——成—車—輔——將新》:—訾父——夷父顏。自夷父顏始,邾國的歷史可以零星地見于史書之中,這時已經到了春秋時期。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邾國已經開始強大起來,但它仍是魯國的附庸。繼位的夷父顏是一個昏君,他重用奸臣,把邾國搞得一團糟,政治極為腐敗。后來,他把王位傳給了他的弟弟叔術。叔術非常賢達,他不愿意接替兄長的權力,只做了很短一段國君便把王位傳給了夷父顏的兒子夏父。夏父作了國君之后,便封自己的兄長友到鄖地(今山東滕縣東),建立了小邾國。小邾國共傳十四世,戰國中期被楚宣王所滅。同時夏父還把叔術封到濫(今山東滕縣東南),建立濫國。魯昭公二十一年(前 521)濫國國君黑肱降于魯,國亡。夏父分封友和叔術建國,使邾國周圍有了兩個附庸國。
      邾友與小邾國
      在歷史上,除曹俠所建邾子國外,另外還有一個小邾子國,它便是由邾國所分離出而由邾友所建的郳國。
      當年,邾武公夷父顏生有2個兒子,長子叫夏父,次子叫友。邾友,本名邾肥,字友,又字友父,傳世有邾友父鬲等青銅器。據文獻記載,當年邾顏有功于周王室,于是周宣王封邾顏的小兒子到娜(今山東滕縣東5里處,一說在今滕縣東南50里處),建立另一個附庸小邦。
      郳在初時本只是邾友的一個封邑,但后來卻逐漸發展并從邾國獨立出來,成為一個新的小邦國。它既是邾國的支裔和附庸,但同時也是魯國的附庸。邾友所封的郳國,初時未有國名,而邾友子孫仍自稱為邾人,但時人及后日史家認為此邾已非舊邾,且由舊邾所衍生,故加小以為別,稱做小邾,也叫小邾婁;又因國都在即,且為古郎國故地,時人或又仍舊稱為郳國,也寫作倪國。
      小邾國雖以邾友開國,但奉邾顏為始祖。據記載,邾友生 2子,后分為兩支:長子繼位為小邾國君;次子邾爽,到魯國任下大夫的官職。邾爽后裔,以祖父邾顏之名為氏,稱顏氏,此即后世中國顏氏的由來。
      邾友所建小邾子國,傳到他的孫子邾黎來時,因多次朝見魯國,又數次跟從齊桓公勤王有功,遂得到各華夏大國的承認,并正式被周王室封為子爵,成為與其母邦邾國平起平坐的國家。但事實上,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小邾的勢力都要遠弱于邾國,因而它始終都與邾國保持附庸關系,其軍政外交等重大決策也多與邾國同進退。
      邾黎來之后的小邾國世系,文獻記載不詳。我們只知邾黎來之孫為小邾穆公,小邾穆公之孫為小邾惠公。小邾惠公之后再傳6世,小邾國亡。因此,小邾自邾友起共傳14代,大約在戰國中期同邾子國一同被楚宣王所滅。
    小邾滅國后,子孫一部分以國名郳,去邑而為兒姓,后改姓倪氏。

倪氏流源及相關問題考


倪祥平

天下倪氏網站版權所有http://www.china-ni.com 引用須注明出處

滕州歷史悠久,古為“三國五邑”之地,即今天滕州的版圖,在古代曾包含了三個國家、五個城邑的疆域?!叭龂狈謩e是滕國、薛國和倪國(小邾國);“五邑”則是昌慮、靈邱、歡城、戚城(一說郁郎)和湖陵。清代滕縣人王特選有詩云:“靈丘昌慮紛茅土,歡戚湖陵雉堞開。爭似潺瑗梁水上,殘垣夕照想黎來”。 在古老的滕州大地上,產生了至今仍在使用的幾大土著姓氏:滕、任、薛、奚、倪、顏等,滕州也成為這幾大姓氏的最初發源地。但是,圍繞倪國和倪姓的流源問題在學術界尚存諸多爭議,筆者根據有關史料和近年考古發掘的古郳國文物銘文,對倪氏流源及相關問題進行考證,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一、倪(兒、郳)字音義考

倪、郳,初名作兒(讀音均為Ni,泥)。古文“兒”字,甲骨文寫作“”,研究者根據其字結構有多種解釋。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云:“兒,孺子也,從兒,象小兒頭囟未合”。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契、金文兒字,皆象總角之形”。以上幾種說法,皆從幼兒角度作考釋,似非“兒”字原始含義,康殷釋此字為“麗”的簡化,其上端如菌狀雙角的鹿形,用以強調角形,后來由麗皮之美轉化為美麗之意的另文,篆省訛作“兒”【康殷:《文字源流淺說》,榮寶齋1979年版?!?。據李錦山先生考證【《郳國公室墓葬及其相關問題》】,“兒”字最早是作為方國名或地名出現的,因而此字最初含義似與兒童無關,可能表示某一物定地域的原始習俗或崇拜觀念,觀其字形結構,下部為人,上部為臼。人頭部頂臼,顯然與崇拜某種事象有關,而這種事象又與加工某種谷物密切關系?!墩f文.臼部》解釋:“古者掘地為臼,其后穿木石?!贝俗謶獮轸┟字实臄嗝?,表示窩里存有加工的谷物。

魯南地區是海文化區開發最早的農業種植區之一,區域文化的發展,是以堅實的農業經濟為基礎的。郳地所在的區域正是北辛文化的范圍,早在北辛文化時期,這里的原始氏族便從事類作物的種植,滕州官橋鎮北辛遺址出土的陶器底部,曾發現粟糠印痕和加工谷物的石磨盤。至大汶口文化時期,農業生產工具已經定型化、專門化。在距郳城不遠的西集建新遺址,還發掘出大汶口時期的水井。龍山時代,是魯南地區農業持續快速發展階段。滕州莊里西遺址考古發掘時,在灰坑中浮選出許多炭化稻米,經鑒定屬于米。任何一種崇拜,都與當時的客觀環境、人類共同體的生活習俗以及原始信仰息息相關?!皟骸边@個象形文字,反映了當地長期居住的農業氏族對農業的關注,對祈求農業豐收的渴望。“兒”即“郳”,郳為后出字,加“邑”部偏旁,表示國名、城名。凡本字右旁加“邑”部者,大都與古國有關,此為東周時期慣常用法?!班\”與“倪”又同相通,此字戰國后成為姓氏常用字。

王獻唐先生在其遺著《炎黃氏族文化考》的《出版說明》中云:先生通過考證1932年山東滕縣出土的小邾國彝器及三邾氏族,揭示出“三代華夷之界,即炎黃二族之別”?!堆S氏族文化考》曰:“知聲音文字者,前代典章文物之秘鑰也。今以此鑰求典章文物,其出于炎族者,皆可以邾婁一詞得之” ?!把鬃迕?,以邾名器,炎族名婁,以婁名器,炎族名夷,以夷名器” 。他在《炎黃氏族文化考》中說:“夷隸脂部,古讀如側,為最初之本音?!?,“夷人發音何以如側?側即邾也,邾讀若鄒,邾、側一聲之轉,炎族語音邾婁,因稱其族曰邾。邾又轉為夷,亦稱其族曰夷。夷即邾,邾即夷,族同名同,以后音轉字改判若不相涉?!嫩ザ滞~同轉之誼。書邾、書夷實出一源,凡以邾婁名地者,猶以夷名地也。春秋邾國本為夷國,以國名證族名,所以為夷之故,思過半矣”。 “山東各地即古夷地,邾在滕縣,莒在莒州……俱屬東境;規之中原方位,皆東夷也”,也就是說,“凡東方人民悉呼為夷”。從發音上看,夷族之“夷”與“倪或郳”,讀音相通或相轉;況且,“倪”,普通話讀“Ni,泥”,而在滕州相傳幾千年的方言土語中卻讀為“Yi,夷”,在全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山東一帶方言中均讀“Yi,夷”,《說文》:“‘夷,東方之人也” 。這也佐證了倪氏與東夷之一脈相承。

二、“郳”字與“郳”地考

“兒”字最早出現是在甲骨文中,如編號“前七、一六二、二”卜骨的卜辭中就曾多次出現“兒”字,而在“后二、四、一一”甲骨中,則有“兒伯”二字,在其他甲骨卜辭中則多次出現“兒人”等。這是文獻記載的最早的國名、地名或人名,或商諸侯名,這也同時說明了兒(郳)是一個歷史相當悠久的古國。雖然在歷史文化方面沒有一脈相承的連續性,但在山東境內,兒(郳)的歷史比齊魯兩個大國要悠久的多。學者一致認為,郳的前身是由東夷土著建立的早期方國,周王朝未崛起之前,郳便在海岱文化區存在了多年。它是在魯南地區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的基礎上,經過長期文化積淀逐步發展孕育的部落方國。打開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之“商時期中心區地圖”便可清楚地看到,當時在山東南部分布的方國有奄、任、薛、兒(郳)、繒等。商代山東地區被稱為人方,上古時,人、夷同字,人方就是夷方,由于位于東土,故又稱為東夷。從甲骨卜辭中可以看到商王舉兵伐夷的記錄,這自然也包括兒、繒這些東夷小國在內,然而終商一代,并沒有將兒國滅掉?!蹲髠?昭公十一年》說:“紂克東夷而隕其身”。兒國的滅亡,與周公率師征伐東夷有關,當在成王即位后周公輔政期間。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公乃奉成王命,興師東伐,做大誥?!瓕幓匆臇|土,二年而畢定,諸侯咸服宗周”?!睹献?滕文公下》:“周公……伐奄三年,討其君,驅飛廉于海隅而滅之,滅國者五十”,被滅的土著小國有江、黃、六、虎、徐、繒、郯、豐、奄、薄姑等,其中自然也包括兒國在內,至周宣王時,因邾國夷父顏有功于周室,封其次子友父于古兒(郳)地。

兒(郳)地,即郳國都邑的確切地望,史學界歷來說法不一,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①在今滕州城東數里。②在滕縣昌慮故址東北。③在丞縣境或今棗莊市西北。

1、滕州城東說。據萬歷年間《滕縣志》載:“在縣東一里,梁水東,周八里”?!豆沤駡D書集成》之《名勝志》云:“城東六里有郳城”。高士埼《春秋地理考略》、王掞等《春秋傳說匯纂》、顧祖禹《讀史方輿論紀要》等主張郳城在滕縣城東六里。《兗州府志》則認為郳城在滕縣城東一里?,F城東荊水(古梁水)東有土城村(現稱邾城街),其東北數里有“前梁村”,荊水沿村東北折西曲繞而南,自然形成河圍三面,村居其中,岸邊因河水沖刷而形成斷壁高出河床五六米,土層中含有陶器殘片、繩紋,可辨器形有鬲足、鼎足等,但未見城墻殘垣之跡痕。雖有文字記載,但無遺跡可考,至今未有定論。

2、滕縣昌慮故址東北說?!洞呵?莊公五年》杜預注:“東海昌慮縣東北有郳城”。昌慮城在今滕州市東南60里。昌慮故城位于滕縣東南約30公里,即今滕州羊莊鎮境內,為三邾之一的濫邑所在地。昌慮為漢時所設縣,轄于東???,后漢、晉因之,隋開皇六年曾于此處置滕縣,后廢。今山亭東江村恰位于昌慮故城東北,不但發掘出郳國公室墓葬,而且還鉆探到一段古城址。經過試掘后對夯層、夯窩、夯土包含物以及文化堆積進行綜合分析,可以確認城墻構筑于西周晚朝或春秋早期。此城應即杜預所說的郳城。

3、郳城在丞縣或棗莊西北說。宋代羅沁《路史?國名總二》“兒”條云:“今丞縣。滕縣南有郳故城?!彼未鷺肥贰短藉居钣洝肪硎遢d:“郳城在丞縣,土人曰小灰城,小邾之訛也。”清江永《春秋地理考實》卷一說:“今兗州府滕縣、嶧縣并有郳城?!瓌t在嶧者為近”?!稁F縣志?雜記》記載:“邑治北西暨村,土臺高數尺,方廣數十畝,居人呼為盟臺,……其旁有舊城基,即郳城,小邾之都也”。《嶧縣志?世家》載:“考嶧東北境為鄫,西北境為郳”。經實地考察,現棗莊市西北約二十公里西暨鎮東有一高臺地,當地村民俗稱“梁王城”,臺地的斷壁和地面上散見大量陶片,可辨器形有豆、罐、鬲足、簡瓦等;土層中含有陶片、獸骨、紅繞土和灰坑等。該遺址所北東江約10公里,西稍偏南據濫邑故址約11公里,恰又處于郳國都邑所治。另外,《嶧縣志》卷首《嶧境輿地全圖》,在西暨稍東位置明確標有“郳黎來城”,且縣志曾收錄唐馬君碑(公元679年)載,與夫人“合窆于相宅東北二里郳犁城東”。據此可知,在唐代初期,西暨梁王城一帶稱作郳犁城。

縱觀上述三址,學術界有的認為東江為郳城遺址,有的認為西暨為郳城遺址,有的則認為東江為小邾國早期遺址,后來遷都于西暨郳城(郳犁頭城)。本人認為,這三處遺址均為兒(郳)地故址,且滕縣東古梁水畔的倪城可能更早,東江次之,最后又遷都于西暨,其依據為:

學術界普遍認為“兒”在殷商之際就已存在,且殷墟武丁時期(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卜辭見有“兒人”、“兒伯”“師于兒”,更有著名的“兒氏”族譜卜辭等有關“兒國”在商代活動的記載。“庫方二氏所藏甲骨”第一五○六版牛胛骨上的刻辭,被學術界稱作“中國最早的家譜--牛胛骨上的兒氏家譜”(臺灣學者張秉權)。茹家莊一號墓出土“兒”器九種,均單銘一“兒”字,李白鳳先生謂此銘:“應即‘鯢’之本字,……鯢,大魚為害者也”。滕東古梁水所繞之兒城三面環水,且距邾國舊都今濟寧城南10公里處的劉街村“劉林遺址”約60公里,土地肥沃,水草豐盈,且與滕、薛呈綺角之勢,滕國疆域踞今滕縣城之西部,且古梁水河深水大,至今長年不絕,正符合“鯢”之生存特性。又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專治甲骨之學的孫亞冰博士所撰《淺論殷墟卜辭中所見東方和南方方國》考證,兒在商時其地望應在今曲阜附近。據考證,今滕州一帶及其以西不遠,夏商時期約有薛、邳、眉(微)、滕、兒褚國族,其中,邳在今滕州城東南,薛在正南,眉(微)在西南,滕在正西,邾則在今滕州西北60公里的濟寧南約10公里的“劉林遺址”(清代的濟寧州邾瑕鄉),這幾個方國均在微山湖畔,由此可推斷,古兒國在邾顏分封之前就已存在,其地望當在今滕縣城東古梁水旁,況且在80年代初,在滕縣后荊溝曾出土青銅器一批(見《文物》1981年第九期,萬樹瀛:滕縣后荊溝出土青銅器群),此后荊溝正處于古梁水附近,距兒城只有三、四公里,這充分說明商周時期此地存在古遺址,只是由于年代久遠,加上荊河(梁水)多次因洪災改道,遺跡不復存在無跡可考而已。東江郳城應是邾顏分封時邾友在古兒地疆城之新建都城。《公羊傳》載:夷父顏被誅殺后(公元前825年-807年),周王命夷父顏的同母弟叔術代理邾君,代位十余年,后把君位讓與顏的長子夏父。約在公元前807年左右,叔術來濫建立濫國,位于今滕州東南六十里羊莊鎮土城村(土、邾一音之轉)。而夏父之弟友父,則可能選擇了離濫國東北約30里的東江建立郳城。一則此地遠離邾國都城,二則原兒城(梁水東)水患嚴重,三則離叔術所建濫國較近,比較安全(叔術因讓位于夏父而被稱為賢人)。據考古確認此地應為春秋早期都城,從而推斷東江郳城為小邾國所建早期之都城。按照李錦山先生考證,東江郳城廢棄的時間,大概在魯莊公十五年(前679年)?!扒?,宋人、齊人、邾人伐郳”,東江郳城國破城廢,南遷10公里于今西暨附近,即后人所稱“郳犁來城”。

三、倪姓與兒(郳)國考

據《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文獻通考封建考》、《古今姓氏書辯證》、《路史國名紀》、《萬姓統譜》等古籍均有大致相同的考證,即倪姓、邾姓、顏姓皆源自曹姓。王獻唐先生認為:三邾居地土著居民為夷人。夷族,是古史中黃帝一族,自西往東,驅逐炎帝一族的后裔。我國古史論述中,均謂顓頊玄孫陸終第五子曰安(即晏安、曹安),為曹姓。周武王封其裔孫曹挾(或作俠)于邾。歷七世而至夷父顏(即邾武公),夷父生前及死后,郳、濫相繼從邾分出(即史家所稱“邾分三國”)。春秋時期邾、郳、濫號為三國,但溯及血緣關系,當為曹姓同宗。依照古史傳說,曹挾上世累代相傳,其譜系為:黃帝生昌意,昌意生乾荒,乾荒生顓頊,顓頊生稱,稱生老童,老童生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生晏安(曹姓之始),晏安生均連,均連生彩白,彩白生季札,季札生武辛……生曹挾,是為邾國始封君。其后,由邾之曹姓又分化出邾(朱)、郳(倪)、顏三姓,及至后來,三姓分化出若干姓氏,支脈繁盛,苗胤不絕。

“郳”本作“兒”,商、周時如此,而至春秋戰國則綴加表示地名的“邑”部作“郳”,此亦是古漢字特別是姓氏沿用發展進程中的歷史階段現象。從古文字演變及其含義分析,邾、郳均為國名,春秋戰國時期,不少國名都邑名往往在本字右旁加“邑”符,以突出其地理概念。古時流行以國名或邑名冠為姓氏風氣,凡以國、以邑為其姓者,必待其國、其邑而后有其姓。至于朱、倪,雖然晚于邾、郳,雖然音同,但已淡化地理概念,而專注于姓氏,這就是古時“去邑為氏”之通則。

關于郳國國君之姓氏,目前學術屆多種說法,或謂曹姓、或謂邾姓、或謂郳姓、或謂顏姓,以至不少資料載為郳國滅亡之后,其后代才以郳為姓,為避仇又改為倪。然而,事實或不如此。按照史料與出土文物考證,除郳國始封君友父仍姓邾外,后世歷代郳君都應姓郳,這是典型的以國為姓的實例。2002年6月,在山亭東江1號墓出土的4件銅鬲銘文均為“邾友父”,另一件銅瓶銘文是“霝父君友父”。前者顯示其姓名,后者則顯示名號。由于友父為郳國始封君,由邾國分生,所以習慣上以邾為姓。2號墓出土的一對銅壺各鑄有對銘,曰“邾慶君”,4件銅鬲,口沿上銘文皆為“郳慶”。3號墓出土的一對銅鬲以及1件匜鼎,款識皆落名“郳慶”。銘文中君稱與姓名互見,“邾慶君”與“郳慶”為一人,前者表明作器者為邾國國君名曰“慶”,后者表明作器者姓名曰“郳慶”。這說明第三代郳君仍自視其國為邾,而無小邾自稱?!班\慶”二字則傳達了明確信息,這代國君已經不姓邾,而是以郳為姓?!豆騻?莊公五年》:“秋,郳黎來來朝”。郳黎來晚于郳慶,此處的郳既是國名,又可視為國君之姓。《左傳?昭公二十年》:“宋華、向之亂,……郳甲出奔鄭”。郳甲為邾穆公次子,郳為其姓,甲為其名。這又說明,不獨郳君姓郳,其家族成員亦以郳為姓。因此,可以明確地說,郳國(小邾國)始封國君友,仍以邾為姓,即邾友,其后代則姓郳。

郳為泗上小國,屬于泗上十二諸侯之一?!妒酚?秦本記》載:“河山以東強國六”,“淮泗之間小國十余”。《史記?張儀列傳》載,儀游說楚王:“舉宋而東指,則泗上十二諸侯盡王之有已”?!端麟[》:“十二諸侯,宋、魯、邾、莒之比也”。胡三省《通鑒注》說:“宋、魯、鄒、滕、薛、郳等國,國于其間,齊威王所謂泗上十二諸侯”。這其中還應包括費、任、邳、繒、顓臾、偪陽等小國。從地理位置看,郳國北部有齊、魯、邾以及顓臾、費,東部有莒、繒、向,南部有偪陽、邳,西部有宋、濫、滕、薛、任。

武王克商后,曹俠封于邾,下傳七世邾武公(夷父顏),因邾武公有功于周王室,周王室分封邾武公的次子邾友到兒(郳)地,故而《左傳?莊公五年》云:“郳之上,出于邾國”。根據邾武公長子夏父接任邾國國君時的情況推算,邾友父被邾武公封于郳邑的時間,大概在周宣王三十年(約公元前798年)。史料記載,邾友父至少有二子。唐代因亮撰《顏魯公集行狀》說:“武公名夷甫(父),字顏公?!訉O以王父字為姓氏。以其附庸于魯故,代代事魯,為卿大夫?!焙沃^王父?王父就是祖父,也就是說夷父之孫以祖父的“顏”字為姓,而以顏為姓的支脈并不居住倪,“多仕魯為卿大夫”、“代代事魯” 。明代呂兆祥所撰《陋巷志》記載:友子曰志,亦小邾君,次子名爽(改姓顏,仕魯),《陋巷志》云:“友庶子爽,因王父字始以顏姓,仕魯為大夫”。 據此,第一代以顏為姓的人名曰顏爽,他是夷父顏孫子,友父次子。由于沒有資格承襲君位,入魯仕為下大夫,爽之后代世居魯國。所以,顏爽才是名副其實的顏姓第一人。

從2002年6月山亭東江古墓發掘出的銅器銘文初步判定,第三代國君應為兒慶,出土的兒慶鬲、兒慶匜鼎也基本上證明了邾君慶(兒慶)為友的孫子?!豆騻?莊公五年》載的“郳黎來來朝”的郳黎來,則應為郳國的第四代國君,郳黎來來朝在公元前689年。照此推算,自邾友受封到郳黎來來朝,郳國歷四世,約110年。公元前653年,《春秋?卷五》云:“夏,小邾子來朝”。杜預認為這是郳(邾)黎來始得王命,進爵為子,一時名顯于諸侯。從郳黎來至郳(邾)穆公,銜接時間失考,若從公元前653年到前566年算起,約88年,至少有兩世。按照史載測算,郳(邾)穆公繼位時間約在公元前566年(周靈王六年),結束時間約在公元前525年(周景王二十年),在位時間約44年,是郳(邾)國在位時間較長而又比較輝煌的一位君主。穆公以下至惠公缺考,但在公元前522年,發生了郳(邾)穆公次子郳甲與六子奔鄭的事件。至穆公之孫郳惠公之后浸微,衍六世,據何光岳《楚滅國考》載:郳(小邾)國亡國時間,大約是楚取徐州的同年--公元前261年,為楚考烈王所滅。

關于倪國的國名,王獻唐先生在《春秋邾分三國考》中指出:“小邾一稱,亦非國名之正。立國不自稱小,鄰邦亦不能以小呼之。時人以非舊邾,而原出于邾,于邾上加小為別。習俗相沿,史家因之,遂號小邾,小邾非其正名也。即非正名,又無定名,故在受爵以后,春秋或仍稱郳,……。邾友父鬲之友父即夷父之子初封于郳者。又稱邾,不稱郳。其稱郳者,沿郳國舊稱也;稱邾者,沿邾國舊稱也”。近期出土的東江銅器銘文稱兒,曰兒慶;或稱邾,曰邾友父、邾君慶、邾公子害等,從不稱“小邾”。這也充分證明了王獻唐先生的說法是正確的。根據傳統的“名從主人”的原則,并考慮到與其母國鄒城之邾相區別,當時之郳(邾)國之人,大概自稱其國為“郳國”也。
綜上所述,可以確定倪姓出郳國,有史可考的倪姓第一人為邾友之子,郳(邾)國的第二代國君倪志;考古可以證明的郳慶為志之子,為第三代郳(邾)國國君。郳(小邾)國從邾友父受封郳(兒)地到被楚國滅亡,存國時間約為538年(約前798年—約前261年),傳世約為15世。

四、倪氏遷徙考

《姓氏考略》指出:“倪氏,即郳氏,避仇改為倪,望出千乘”。倪氏世居郳地,避何人之仇?國遷何處?為何改倪?這也要從郳國在先秦春秋時的縱橫聯合說起。

歷史上,中華民族各集團、各族系的發展歷程是不斷融合于一體化的過程。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夷夏集團便在不斷沖突碰撞中促進了氏族和文化的交融。郳國雖由東夷土著文化發展而來,但深受周魯文化影響,周王朝衡量列國順從與否的標準便是禮。遵周禮為用王命,否則即屬不用命,不享,會招致誅伐。在東周時代禮崩樂壞,出現社會政治大動蕩、大改組的大環境中,大國爭霸越來越緊張,形成以大國為核心的若干個文化圈,地處齊、魯、楚、吳、宋等國間的郳國,為了自身生存,不得不被迫參與各國間的征戰與會盟。一是頻繁參與諸侯盟會。如襄公二年冬,魯、晉、齊、宋、衛、曹、邾、滕、薜、小邾會于戚,在虎牢筑城守以逼鄭。襄公十一年秋七月己未,同盟于亳城北。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齊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鄭,會于蕭魚。襄公十四年春,魯、晉、齊、宋、衛、鄭、曹、邾、滕、薜、小邾會吳于向。襄公十六年三月,公會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湨梁。 “晉侯與諸侯宴于溫,叔孫豹、晉、宋向、衛寧殖、鄭公孫、小邾之大夫盟曰:‘同討不庭’”。襄公二十年春王正月辛亥,仲孫速會莒人盟于向。夏六月庚申,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盟于澶淵。襄公二十二年冬,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沙隨。襄公二十四年八月,會盟于夷儀。次年再次會盟于夷儀。襄公二十九年夏五月午,還是這些國家共同筑城于。襄公三十年十月,會盟于。昭公四年夏,楚、陳、鄭、許、徐、滕、頓、胡、沈、小邾、宋夷會于申。昭公十三年秋,魯、劉、晉、宋、衛、鄭、曹、邾、滕、薜、小邾會于平丘。八月甲同盟于平丘。昭公三十二年冬,上述各國為成周修筑城墻。二是郳國曾多次派軍隊加入諸侯之師的軍事行動。據春秋經傳記載:魯公九年冬,魯、晉、宋、衛、曹、邾、滕、薜、小邾(郳)聯合伐鄭?!叭?、郳人趙武、魏絳斬行栗”。公十年春,魯會晉、宋、衛、曹、邾、滕、薜、小邾、齊、吳于“夏五月甲午,滅逼陽”。當年秋,諸侯聯軍再次伐鄭。公十一年夏,鄭公孫舍之帥師宋,魯會、晉、衛、曹、齊、邾、滕、薜、小邾出兵援宋伐鄭,“觀兵于南門,西濟于濟”。公十四年夏四月,又是魯、晉、齊、宋、衛、鄭、曹、邾、滕、薜、小邾組成諸侯之師伐秦,以報之仇,但無功而返。公十八年冬十月,魯會晉、宋、衛、鄭、曹、邾、滕、薜、小邾之師,圍齊軍于平陰,“齊人多死”,“齊師夜”,齊侯脫逃。魯定公四年三月,魯會劉、晉、宋、衛、陳、許、曹、邾、頓、胡、滕、薜、小邾、齊于召陵,謀劃伐楚。春秋無義戰,大國為了各自利益,分分合合,刀兵相見,使處于夾縫中的小國左右為難。郳國之所以派軍隊參加諸侯聯軍征伐達八次之多,當然是出于自身安全考慮,一方面,它不敢得罪臥塌之側的幾個大國,另一方面,也是想借助泗上諸侯間的聯合,參加會盟十七次,同強敵抗衡。郳國國小勢微,和齊、魯、楚、宋、鄭等大國關系免不了失調,在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與晉、齊、宋等18國商伐楚大計,定公四年,“侵楚”,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周敬王二十九年(前491年),發生了宋國“執小邾子”事件,與宋交惡;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年),小邾國大夫射叛變,攜句繹奔魯,又與魯交惡。郳國大約在公元前261年為楚所滅(《楚滅國考》)。上述交惡大概就是由“郳”改“倪”的避仇原因。

郳國滅亡前后,倪姓族人就因各種原因遷徙各國。公元前522年,郳(邾)穆公次子郳甲與六子奔鄭,這是史載的倪氏遷徙第一人?!班\右冶戈”于戰國齊境出土,時代為戰國晚期,這說明郳國在戰國晚期為齊之地,亡國后曾有一大批郳氏族人或被齊虜遷,或逃遷齊地,這也許是史書的“望出千乘”之說的來源(千乘郡,在現在的山東青州附近)。同時,在戰國時,大國征服弱國后,也往往采取遷君移民的辦法,防止其復國,以絕后患。例如,據史載齊曾滅萊并“遷萊于郳”(襄公六年十一月),筆者認為,齊君“遷萊于郳”的地點應是古郳之疆域,即距西集古郳城西約15公里的木石鎮的萊村,這也說明在齊“遷萊于郳”之前(公元前567年),郳就已被征服或臣服于齊。目前,我國北方倪姓聚居地多在古齊地(即山東中東部地區)大概就是這個原因。

據文獻載,郳最終亡于楚,楚宣王在位時期,公元前369年—前340年,掠“二邾”之遺民南遷邾城。查何光岳的《楚源流史》即在今湖北黃岡西北十里。在此不妨大膽地推測這里的遺民便成了世居南方的倪(郳)氏支族,現今南方倪氏族人多居蘇、浙、贛、鄂等地。


 
二、倪氏家族郡望堂號 
郡望 ——千乘郡  漢置千乘郡,現在山東省高青縣。
倪氏家族部分祠堂名:
千乘堂   經鋤堂   鋤經堂   帶經堂   怡德堂   世德堂  本源堂  天寵堂  忠孝堂
承德堂   合一堂   貞一堂   建本堂   報本堂   崇本堂 篤慶堂
愛日堂   寧遠堂   永思堂   集義堂   繼善堂   樂善堂
雍睦堂   遺安堂   詒  堂   培德堂    種德堂   敬業堂
寶經堂   敦義堂   中興堂   敦倫堂   積厚堂   育德堂
詒谷堂   祿申堂   寧一堂   翼善堂

三、富春倪氏家族暨倪毓佩本支世系

第 一 世        大始祖  黃帝

  父為少典氏,少典氏為諸侯,姓公孫;母曰附寶,視大電繞北斗星,感而有孕,二十四個月后,生帝于軒轅之丘,因名軒轅。國于有熊,故號有熊氏。長于姬水,故又以姬為姓。納四妃,生二十五子。元妃西陵氏之女,曰嫘祖(黃帝廿九年,嫘祖于若水生昌意),生昌意(長子)、玄囂、龍苗;妃方累氏,又名白節,生休及清;三妃彤魚氏,生輝及夷彭;四妃曰嫫母,貌惡而德充,生蒼林、萬陽。其眾妾之子共有十六人;二十五子中,已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繯、依)。
  八月既望,帝崩,葬陜西橋山。
  黃帝在位百年,年百十一歲。
  贊曰:赫赫始祖,德業煌煌。涿鹿絕轡,天下賓從四野;宮室既筑,文明肇始八荒。造舟車而九垓同軌,作儀禮則諧和萬邦。
第 二 世        昌意公。系黃帝長子。
  昌意公生于黃帝廿九年。黃帝七十七年令昌意公降居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為妻,生子顓頊。后昌意公攜全家北遷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南樂縣西北)。
第 三 世        顓頊帝。
顓頊帝生于樂水 (今四川滎經縣一帶) 都高陽(今杞縣)居帝丘(今濮陽西南),號高陽氏。二十歲時,得黃帝傳位,在位78年,壽98歲。
農歷三月十八日為顓頊帝誕辰
顓頊帝創制了歷法,被后人稱為"歷法之宗"、創制了第一首國歌《承云》,用以祭拜上帝、改造了原始巫教、創
第 四 世        稱公。
第 五 世        老童(卷章)公。
   配女嬌氏 子二: 黎;吳回。
第 六 世        吳回公。 子一: 陸終。
  吳回公在舜帝時繼任祝融氏。祝融氏即其兄北正黎有罪被誅,吳回公繼任祝融氏。
  葬于南方衡山之陽的祝融峰即今湖南衡山。
第 七 世        陸終公。
  終公被封在陸鄉(今山東平原縣境內)。由于終公在陸鄉成績卓著,名聲顯赫,世人為稱頌其在陸鄉的功績,遂將終公所在的封邑陸鄉當作其名字的一部分,稱陸終。陸終公娶鬼方部落女女gui(女貴) 生六胞胎:長昆吾,其國衛;二參胡,其國韓,三彭祖,其國徐;四會人,其國鄭,五晏安,  其國邦;六季連,其國楚。
第 八 世        晏安公。
  大禹賜為曹國,故又稱曹安,遂姓曹。
  曹國第一代國君。
  世居山東。
  曹國,在今山東定陶縣西南,歷唐虞夏商,逾數千年之久。
第 九 世        曹均連公。
                曹國第二代國君。
第 十 世        曹彩白公。
                曹國第三代國君。
第 十一世      曹季禮公。
                曹國第四代國君。
第 十二世      曹武辛公。
                曹國第五代國君。
第 十三世      曹主廷公。     
                曹國第六代國君。
第 十四世      曹公。
           曹國第七代國君后皆名諱失考,只知傳二十一世后至俠公。
第 十五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 十六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 十七 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 十八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 十九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 二十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二十一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二十二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二十三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二十四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二十五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二十六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二十七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二十八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二十九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 三十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三十一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三十二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三十三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三十四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三十五世       曹俠公。
      至周武王克商(公元前1045年),分封驂乘曹俠于邾國(戰國時改國號為鄒),為邾子(邾國在今山東曲阜市東南),故又稱邾俠公。
  邾國第一代國君。邾國立國七百余年。
  世居山東。
  曹俠公也朱氏、鄒氏家族始祖,其后有大理學家朱熹、明朝皇帝朱元璋等。
第三十六世      邾非公。
                 邾國第二代國君。
第三十七世      邾成公。
                 邾國第三代國君。
第三十八世      邾車輔公。
                邾國第四代國君。
第三十九世      邾將新公。
                邾國第五代國君。
第 四十世      邾訾父公。
                邾國第六代國君。
第四十一世      邾顏公。
  邾顏公既邾夷父,字伯顏。謚武公。
  邾國第七代國君。
  邾武公崩于公元前796年。
第四十二世      邾友父公。
  邾友父即郳肥公、邾友公、顏友公。
  郳國第一代國君。
  郳國歷經500余年。
  邾友父公,也為顏氏家族、吳郡朱氏(郳國世孫邾洪基后裔)之始祖,友父公之次子爽以祖父字為姓,其后有復圣顏回、大書法家顏真卿等。         
  墓位于今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
第四十三世      郳公。
  郳國第二代國君。
第四十四世      郳黎來公。
                郳國第三代國君。
  公元前689年受周天子子爵之封。
第四十五世      郳公。
  郳國第四代國君。
第四十六世      郳公。
  謚穆公。
  郳國第五代國君。
第四十七世      郳公。
  郳國第六代國君。
第四十八世      郳公。
  謚惠公。
  郳國第七代國君。
第四十九世      郳公。
  郳國第八代國君。
第 五十世      郳公。
  郳國第九代國君。
第五十一世      郳公。
  郳國第十代國君。
第五十二世      郳公。
  郳國第十一代國君。
第五十三世      郳公。
  郳國第十二代國君。
第五十四世      郳公。
  郳國第十三代國君。
第五十五世      兒公。
  郳國滅于楚國,子孫去邑姓兒氏。
第五十六世      兒公。名諱失考。
第五十七世      兒公。名諱失考。
第五十八世      兒公。名諱失考。
第五十九世      兒公。名諱失考。
第 六十世        兒公。名諱失考。
第六十一世      兒公。名諱失考。
第六十二世      兒寬公。
                      漢武帝戊辰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任左內史,辛未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拜御史大夫
                      世居山東省青州府千乘郡(今廣饒縣石村鄉倪家村)。
                      病逝于漢武帝太初二年即公元前103年。
                      墓為山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今山東東營市廣饒縣原花園鄉田王村南約500米。過去古木參天、景色幽靜,舊志列為廣饒八景之一。

富春倪氏家族三房灝五公派大忠公支倪毓佩本支世系

第 一 世        始祖  寬公
                     字仲文
                     黎來之后
                     配朱氏生一子
                     世居山東青州府即古齊郡又名千乘
                     公逝于漢武帝太初二年即公元前103年。
                     葬于原籍即今山東東營市廣饒縣
公元前一百十五年漢武帝頒給寬公的圣旨

天承運
皇帝詔曰尊賢禮士系朝廷之巨典,量能受仕為出治之良模。爾倪寬學問宏深,才猷遠大,通達國體,洞澈民情;嘉言足以訓俗,懿行足以維風。端方正直,溫厚和平,輿往攸歸
朕心所屬堪荷棟隆之重,特擢汝為御史大夫三公之位。宜殫厥職,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庶幾無鄖越貽羞,以對揚天子之休命。
曷往欽哉
勅到奉行
誥命
大漢元鼎二年八月三日   下
之寶

第 二 世        莊公
                     漢昭帝時為太子舍人
                     配王氏生二子
第 三 世        祥公
                     官至尚書令
                     配朱氏生一子
第 四 世        子真公
                     官任著作郎
                     配李氏生二子
第 五 世        崇公
                     官任尚書仆射
                     配周氏生一子
第 六 世        宏公
                     字巨君
                     官任太尉
                     配王氏生三子
第 七 世        五倫公
                      字以御
                     舉孝廉淮陰遷司空
                      配陳氏生三子
第 八 世        (王巳)公
                      官任著作郎
                      配姜氏生二子
第 九 世        祁公
                     官任右提轄
                     配朱氏生一子               
第 十 世        愨公
                     官任大理寺卿
                      配錢氏生二子               
第 十一 世      益恩公
                      配周氏生二子               
第 十二 世      褒公
                      官至廷尉大夫
                      配曹氏生一子              
第 十三 世      均公
                      配胡氏生一子   
第 十四 世      景修公
                      官任文林郎
                       配王氏生二子
第 十五 世      蒞公
                       為明經儒士
                       配孟氏生一子
第 十六 世      順公
                       官任散騎常侍
                       配顧氏生一子
第 十七 世      恭公
                       配羅氏生一子
第 十八 世      益公
                      配韓氏生二子
第 十九 世      世祖若水公
                      字子泉,號淵泉
                      唐代名臣,進士出身
                      官至中書舍人、尚書右丞
                      居山西藁城(今屬河北?。?br />                      卒于開元七年己未
                      狄仁杰知其忠貞以女妻之
                       配狄氏生二子
公元七百十六年唐明皇頒給若水公的圣旨

天承運
皇帝詔曰致君澤民,實惟佐輔;安邦定國,斷賴元憅。爾倪若水端方靜正以清顯,有大臣風訐謨定命治道本乎,學術遠猷,辰告獨斷,異乎群謀。
朕心所屬輿認攸歸疇咨詢弼亮握以樞機,可任右丞平章事。卿宜鞠躬盡瘁,以對揚休命。
勅到奉行毋忽
誥命
大唐開元四年三月二日   下
之寶
第 二十 世      金章公
                      字煥之,號仰泉
                      任都總管與郭子儀合兵討賊克復兩京遷揚州刺史兼采訪使
                       配李光弼公之女李氏生二子
第二十一世      函玉公
                      字華寶
                      職襲父蔭
                      配杜氏生一子   
第二十二世      高喬公
                      字克選
                      英雄天挺受祖爵蔭
                       配郭氏生三子   
第二十三世      逢德公
                      字建隆
                      配宋氏生一子
                      避藩鎮之亂遷居吳興     
第二十四世      功公
                      配許氏生一子
                      始居寶婺浦江檀口    
第二十五世      酆公
                      配張氏生一子     
第二十六世      興祖盈公(浦江倪氏始祖)
                         字持之
                         后晉天福七年即公元九百四十二年舍地建保安院宋治平間改凈慧寺
                         寺距浦江縣城南八里,今已為水庫庫區。
                         公曾官回圖,務雜職。故明宋濂先生所撰寺記稱回圖君                                

                   配陳氏生二子相、宗

                   公生于唐咸通壬辰年(公元872年)八月十二日午時

                   公卒于后晉開運甲辰年(公元944年)六月二十日未時

                   氏生于唐咸通癸巳年(公元873年)五月十五日巳時

                   氏卒于后唐乙未年(公元935年)二月初八日子時          

                   合葬寺塢之原
                   居浦江石陵
                    弟宗即仁稠公,行元三,居倪大村,衍生浦江龍池(即今蘭溪梅江鎮墩頭倪大      村,      龍池就在該村)三十六臺門各派
第二十七世     
                     相即仁招公
                     行元一,號赤碑子
                     配周氏生一子
                     公生于唐光化庚申年(公元900年)五月十一日酉時
                      公卒于宋乾德甲子年(公元964年)六月十一日申時
                      葬保安寺后
                      居浦江石陵即今浦陽街道                          
第二十八世      諱解元,號安分先生
                      配潘氏生二子
                       居浦江金沙    
第 二十九 世    十五府君
                        分管富春田業即住富春杳口西塘
                        配李氏生三子
                        約生于北宋初年 
第三十世           達祖五府君
                        遷居富春紫閬,遂為紫閬倪氏始祖
                       配徐氏生一子
第三十一世      十八府君 ( 選)
                       配孫氏生七子
                       一居浦江金沙,一居浦江石陵,一居浦江安和,一居富春杳口, 一居湖州德清, 一居福建建寧,惟永世居富春紫閬。
第三十二世      永公
                      配徐氏生二子
                      世居富春紫閬
                      葬長青嶺之源,其后子孫繁昌,人名其山口為倪猛塢   
第三十三世      炳公
                      鄉貢進士仕宋評事
                      配朱氏、楊氏生四子
                      葬楊家塢 , <, /P>
                      侄倪順生于宋神宗熙寧二年己酉九月初四即公元1069年,其后裔即為諸暨倪楊氏   
第三十四世      國安公
                      配陳氏、徐氏、俞氏、生二子
                      居富春紫閬中宅
                      葬張家后山    
第三十五世      經公
                      配裘氏生四子              
第三十六世      亨公 (行卸十二)
                      宋儒學生員
                      配應氏生二子
                      居諸暨煤垯
                      葬露山             
第三十七世      舜選公
                      配陳氏生三子    
第三十八世      季謙公
                      配宋氏生二子                
第 三十九世     夢高公
                配孟氏生二子
                      葬松門     
第四十世        寧公
                     , 字愛竹
                     大宋大學士
                      配孟氏生三子     
第四十一世      明公
                      大宋鄉貢進士
                      配孫氏生二子
第四十二世      瑚公
                      配郭氏生三子
                      葬松門    
第四十三世      鳥生公(行奎一)
                       配於氏生一子
第四十四世      柱公
                      元明鄉貢儒士
                      配方氏生三子
第四十五世      中公(行十二)
                      字道庸
                      配吳氏生四子
                      居富春紫閬
                      弟倪時,字道統,遷居嘉興濮家堰     
第四十六世      叔任公 (行三十六)
                      配卜氏生一子                   
第四十七世      景祖開基公(富春倪氏始祖行千十一)
                      公清高不仕,避城市而匿跡山林,遂隱小源。
                      其后子孫繁盛,人名其地為倪家溪,故宗廟建于斯焉
                      配袁氏生二子
          &nbs, p;           合葬泰山腳坐北朝南  
第四十八世      士采公(行公八,輩分用字:士) 
                    &a, mp;a, mp;a, mp;n, bsp; 配劉氏生九子
                      兄攜眷還居富春紫閬
                      合葬泰山腳坐北朝南  
第四十九世      允忠公(行顥五,輩分用字:允)
                       配蔣氏生二子
                       合葬燕子山
第 五十 世      宏殷公(行正廿三,輩分用字:宏)
                       配陳氏生三子
                      合葬燕子山
第五十一世      軒公(行富十六,輩分用字:單名)
                      配宋氏、繼配駱氏,生三子
                      合葬塔山  
第五十二世      廷美公(行良三十二,輩分用字:廷)
                      字南泉
                      配陳氏生二子
                      合葬泰山庵邊   
第五十三世      大忠公(行慶四十七,輩分用字:大)
                       字心泉
                       配俞氏生三子三女
                       公葬塔山田上坎
                       氏葬廟山    
第五十四世      學皋公 (行敬六十九,輩分用字:學、尚)
                      字勝初
                       配董氏生二子二女
                      合葬廟山   
第五十五世      肇斌公(行勝八十二,輩分用字:肇、日)
                      字殿華
                      配陳氏生二子二女、繼配劉氏
                      公氏合葬廟山
                      劉氏葬塔山
第五十六世      元豹公(行肅百十,輩分用字:元)
                      字文彩
                      配夏氏生三子 二女
                      合葬邵家塢
第五十七世      正宇公(行定百五十二,輩分用字:正、成)
                      字孚庭
                      配祝氏生六子二女
                      公生于清世宗雍正七年己酉五月十二日午時
                      公卒于清高宗乾隆五十九年甲寅十一月廿四日戍時
                      氏生于清世宗雍正七年己酉十月初七日時
                      氏卒于清仁宗嘉慶三年戊午六月初四日未時
                      公氏俱葬后山     
第五十八世      宏德公(行康百七十九,輩分用字:宏)
                      配丁氏生七子 二女
                      公生于清高宗乾隆廿八年癸未二月初五日卯時
                      公卒于清仁宗嘉慶十一年丙寅正月初十日午時 葬后山
                      氏生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八月十八日子時
                      氏卒于清宣宗道光十五年乙未正月十二日丑時 葬后山地
第五十九世      圣貴公 (行寧二百五十三,輩分用字:圣、景)
                      字本良,號天緒
                      配外殷家鎢方起昭公之女生四子一女
                      繼配蕭山河下橋劉開榮公之女
                      公生于清仁宗嘉慶九年甲子十月初八日子時
                      公卒于清穆宗同治元年壬戍閏八, 月廿一日戍時 葬后山
                      氏生于清仁宗, , 嘉慶十三年戊辰二月初, , 八日卯時,
                      氏卒于清宣宗道光廿四年甲辰七月初六日未時 葬后山
                      劉氏生于清仁宗嘉慶九年甲子十月十八日寅時
                      劉氏卒于清穆宗同治三年甲子九月初三日巳時 與公合葬后山
第 六十 世      先高祖父明揚公(行清三百零六,輩分用字:明)
                      字戲瑞,號錦章
                      配菖蒲李云公之女生五子一女
                     公生于清宣宗道光十六年丙申二月廿三日巳時
                     公卒于清德宗光緒三十一年乙巳十二月初二日申時 葬松樹山
                     氏生于清宣宗道光十八年戊戍十月廿二日子時
                     氏卒于清末帝宣統二年庚戍正月廿三日辰時葬后山    
第六十一世      先曾祖父建聚公(行真三百四十,輩分用字:建、書、貞、振)
                       字小乾,號聚炎
                       配丁家坎丁桂殿公之女生二子三女
                       公生于清穆宗同治十二年癸酉十二月十七日戍時
                       公卒于民國三十二年歲次癸卯八月廿四未時 葬后山
                       氏生于清德宗光緒七年辛巳九月十九日申時
                       氏卒于一九五九年歲次已亥十一月十五日 葬后山 
第六十二世      先祖父國佑公(行延四百三十八,輩分用字:維、國)
                      字啟貴,號濎顯
                      配菖蒲丁松年公之女生三子
                      公生于民國三年歲次甲寅閏五月十一日午時
                      公卒于一九八七年一月十五日申時 葬茂山
                      氏生于民國元年壬子十一月廿七日酉時
                      氏卒于一九七八年歲次戊午正月十九丑時 葬松樹山

百年家史-祖父延四百三十八倪公國佑府君傳
 先祖父行延四百三十八諱國佑又名維鯤,字啟貴,號定顯,為中華倪氏第六十二世即富春倪氏第十六世孫,屬富春倪氏家族三房灝五公派大忠公支。生于民國三年歲次甲寅閏五月十一日午時,卒于一九八七年一月十五日申時,享年七十三歲。
追述當年曾祖父真三百四十建聚公(字小乾,號聚炎)年少時,除了父母外,還有四個哥哥、一個妹妹,嫂嫂與侄兒齊全,加之房族顯赫,家底殷實,人稱“四海名揚”。當時有人去縣衙告狀,稱“一家欺負一族”,在富陽縣堂,我們答以“只有一族欺負一家,焉有一家欺負一族之理”,縣官當堂判他人為誣告。
誰知自清光緒十六年后,家中迭遭不幸,哥哥、侄兒竟全部英年早逝,嫂嫂相繼改嫁,家事之傷痛不堪回首。光緒二十年,時高祖父清三百零六明揚公(字戲瑞,號錦章)請諸暨郭守禮風水師,查地理,找原因,稱月臺前山百崗巖上,有“老虎眼”對我家,遂請石匠,攀巖鑿“眼”,但,那一個地方原系一處滲水的巖層,有水時,青苔一片;沒水時,青苔干化成白斑?!盎⒀邸睍r有時無,難以從根本上消除。光緒二十九年七夕節、中秋節,伯祖父延二百六十二維長公、三曾祖父真三百零七建綱公先后亡故,高祖父悲痛之余,嘆息道“天不佑人!”,因為當時已有四個兒子、一個媳婦、二個孫子先他而去,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劇一次有一次的發生,高祖父膝前已僅留一子,這種事,怎不叫人不肝腸寸斷。時年,高祖父在其父寧二百五十三圣貴公(字本良,號天緒)墓前祭祖祈求平安,并在北宋古寺靈巖寺誦經超度,還去杭州西湖邊的昭慶律寺禮佛,以求消災保平安(鑿“老虎眼”的事,在過去了一百多年后,月臺村還有人提起,可見當年影響之大)。
光緒三十, 一年歲次乙巳十二月初二申時,高祖父以古稀之年,帶著深深的傷痛,黯然離世,生前囑咐與最喜歡的三子并穴,葬在松樹山上。
宣統二年歲次庚戍正月廿三辰時,高祖母李太孺人謝世,享年七十三歲,葬在后山上。
到民國初年,曾祖父已年逾不惑,長子幼殤,膝下只有二個女兒,幸在民國三年,祖父出生。祖父在整個倪家中排行延字第四百三十八,堂兄弟中排行第三十三。曾祖父因恐生養不順,便將祖父寄于蔡家塢九字輩,按蔡家排行“九”字以下是“啟”字,故蔡家親伯取名啟貴。然,不幸接踵而來,祖父腿患毒瘤,生命危在旦夕,曾祖父賣掉了山場,并在太祖墓前祭祀,祈求平安,又四處求醫,最后在江北一個老太太的治療下,生命雖保住了,但腿卻留下了殘疾。
祖父小時侯在倪家祠堂接受私塾教育,寫得一手好字,又能言善辯,深得族人的贊揚。
民國十五年,堂祖父延三百十四維翰公(學名梅清,號晴江)主持大修宗祠、第十五次重修宗譜(族人稱此次修譜為梅清監局,因增修了入繼表等表格,得罪了好多族人,加之其去世早,其父晚年前五子十孫均已亡故,無奈之下,其父六十多歲再續弦生子,是為第六子維鐘,故引來了, 后世的好多議論)。有一天,他從祠堂做譜歸來時告訴祖父:譜名維鯤,但此名祖父沒有使用過,只是,因堂兄弟皆用維字,祖父說:維字輩的名字是維鯤(整個家族中還是國字居多)。我所見到的祖父一輩的堂兄弟也只有延三百九十八維楨公、延五百二十維鐘公(即國忠公,維翰公六弟,兩人相差四十余歲)。
民國十六年,祖父德配本里菖蒲村丁松年公次女,民國二十年長子亙三百六十四出世,因家世多災,故備禮去柏樹廟,將長子寄于觀音菩薩,取名觀清,后取輩分名如清;民國二十三年次子亙三百八十一出世,又備禮去關帝廟,取名關義,后取輩分名如彬;民國二十六年三子亙四百一十出世,取名如香,可惜于民國二十九年冬在其母懷中離世,祖父又在太祖墓前,請倪如炳道士“告土”祈求平安,并在倪家祠堂設祭,敬告天地祖宗,以求庇護。
民國二十三年春,有人誣告曾祖父打死他們小孩,曾祖父設計離開現場,在唐塢樓阿榮公的幫助下,延請律師打官司,官司勝,并判對方祝三有期徒刑三十年。
民國二十六年十二月,杭州淪陷,二十四日,日寇侵占富陽縣城,城里及外畈百姓紛紛逃往禮源山里避難,曾祖父及祖母冒著生命危險,救助蔣家門口一個被日寇打穿喉嚨的小男孩,小孩的父母千恩萬謝。
民國二十九年十月十五日,日寇在飛機的掩護下,取道禮源,前往蕭山,新四軍在塔山進行了頑強阻擊。當時,祖父在衢州龍游做紙,曾祖父、曾祖母帶三個孫子前往白姜塢避難,日寇的流彈還擊穿了曾祖母的布裙,但。祖母卻堅守門庭,在家做草鞋(祖母一生不畏強暴,因祖父在解放后橫遭迫害,祖母曾帶領家人前往縣政府門口喊冤申訴,但那時國無國法,此事不了了之)。下午,祖母煮了一鍋番薯,取道前山崗,到白姜塢送吃,前山崗上,碰到一個肩挑子彈的新四軍戰士。問祖母如何脫身,祖母說:翻過山,可逃往各地。日寇在禮源燒殺搶劫。過了幾天,鳳儀臺村倪如美寫信給龍游的人,稱:上下三村,一概燒盡“龍游禮源人哭成一片,又過了幾天,曾祖父前往, , 龍游看望祖父,才將真相告知:汪村、倪家溪有幾間,上陳、巴家的房子基本燒盡。好多人才放下心來,家中房子被燒的也紛紛回家料理家事。抗戰時期,日寇來禮源二次,這是第一次。
民國三十二年歲次癸卯八月廿四未時,曾祖父平靜西去,享年七十一歲。墓在后山上,解放后,許多祖墓或毀或平,此墓遷移,與其母李太孺人及其兄合遷一穴。
民國三十三年,倪氏家族由如淇先生主持第十六次續修家譜大事,浦江譜匠諸戲文先生生疔毒,祖父采來草藥,制成藥粉為其撥毒,使之很快愈合,諸先生親自登門致謝。祖父懂草藥,曾多次為人治疔毒,藥到病除。
民國三十八年即一九四九年國民黨結束在大陸的統治,倉皇逃往臺灣;共產黨奪取政權,執掌江山,中國社會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徹底的一次革命。其橫掃一切、翻天覆地的變化,使多少有錢人、有知識的人被革了命,成為時代的犧牲品。時年祖父三十八歲。
解放后,富陽多南下干部,祖父擔任村財糧委員,一直盡心盡職。
一九五二年,伯父準備結婚,哪知在既是堂弟又是好友的如法病故后,也于同年四月十三日病逝,年僅二十二歲,曾祖母、祖父、祖母依門默送小輩出喪,悲痛欲絕。
一九五三年,祖父為父親完婚,母親為本里余家廟前余國文公長女。
一九五五年春節,祖父叫堂弟寫了一副對聯“啟門天賜福,貴年日生財”,把自己的名字鑲了進去,時人傳頌,以為寫的好,后來也作為批斗祖父的所謂“罪證”之一。
一九五六年,時代以階級斗爭為綱,無故鎮壓成風,尤其是地主、富農首當其沖,堂祖父國忠公孤兒寡母,飽受欺凌,祖父看在眼里,氣在心里,據禮力爭,哪知那時黑白顛倒,祖父惹禍上身,無故招來批斗。
一九五九年,大哥出生,祖父非常高興,親自請前清秀才,主持修輯民國三年、民國三十三年倪氏家譜的如淇先生為大哥取名毓炬。不幸在第二年,大哥患病,為逃過此劫,母親抱大哥過“棺材關”,但還是毫無用處,大哥夭折在襁褓之中。
一九五九年歲次已亥十一, 月十五日,曾祖母丁太孺人因吃藥灑過量逝世,享年七十九歲。墓葬在后山上。祖父在“六七”時親捧靈位焚化。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漫漫十年動亂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之一;文革浩劫奪取了無數無辜者的自由和生命,也使中國的文化遭到空前的破壞。此年丙午季冬,我出生,因先兄毓炬幼殤,祖父為我起名隆懂。到一九六九年,禮泉完小場口跳梁小丑徐洪玉竟異想天開,四處散布流言,稱祖父為孫子、孫女起名隱含嚴重的反革命思想:美紅——美國紅起來;美蘭——美國攔??;美平——美國太太平平;隆懂——毛過隆冬。為此,祖父被“紅衛兵”、“造反派”無端批斗,殘酷迫害達數年之久,我的名字也被迫改為忠平,寓意“中國太太平平”。其實,二姐名字為祖母隨口所起,姓徐的如此捏造,真不愧是文革中跳將出來的許許多多民族敗類之一,時至今日,還有人對徐當年的所作所為深惡痛疾,也必將載入家乘,受人永世唾棄。
一九七七年冬,祖母丁太孺人去陳村大姐家時,摔了一跤而不幸染病,年底即臥床不起,當年,我去受降大莊參加表哥李金燦的婚禮,因大雪,在表哥家多住了好些天,回家時,祖母說:要給你滿月了,其實,那時交通不便,信息不靈,是祖母天天擔心,才出此言。祖母待我慈愛無比,至今我仍深切緬懷她老人家的慈祥和藹。第二年年初即歲次戊午正月十九丑時,祖母因患水腫病故,享年六十七歲。祖父在松樹山為祖母擇穴安葬。
一九八二年,文革遺毒基本肅清,改革開放漸成氣候,人民有了相應的自由,祖父按家族排行為我取名毓佩。同年,祖父親授了祭祖及酬神諸要領。清明上墳時,告訴我,這里埋的是哪一個祖先,那里埋的是哪一個祖先,還告訴我,先前四房(正宇公以下分四房,我家為小房,分界文書在文革時被燒毀)輪流值祭,我家四年值一次,殷祭及廷美祭(祭產位于方家墩即俗稱的尖刀四畝,該產業購置于明朝,解放后充公)以下的歷史初步有了認識。殷祭下屬大賓公派及大功公派(家譜上殷祭單獨立房,其所藏家譜為二零零三年續譜范本,族長為殷祭大賓公派的維泉公);廷美祭即丹竹口本派。
一九八三年舊歷年底,祖父前往受降大莊參加表哥李法松的婚禮,回家時在客車上錢物及象牙圖章被盜,祖父心疼了好長時間。
一九八四年夏,我陪同祖父前往杭州靈隱寺燒香禮佛,還游玩了西湖、參觀了浙江博物館舉辦的馬王堆出土文物展覽。此年秋冬,在祖父的督導下,我看了全套《富春倪氏宗譜》,對倪氏家族的歷史有了全面的了解。
一九八六年冬,祖父親自書寫“定福宮“三字,是為絕筆,時已染病,延至年末即歲次丙寅十二月十六日下午三時許祖父離世。喪禮上,請倪如恒之妻徐氏領頭念佛,倪如川之妻陸氏哭靈,倪毓恩道士作法事。按祖父生前選定墓址,葬在茂山。祖父”六七“時,堂祖父國忠公(遷居寧夏)親臨致祭,并書寫墓碑。
一九九一年,我思祖輩雖敬宗法祖,然難得平安,于是,皈依基督,信靠主耶穌。
二零零三年初,我受命與人續修倪氏家譜,期間,看了諸暨紫閬倪氏所藏《富春倪氏宗譜》,十月份還去了蕭山新壩,看了倪家牌樓,到家譜記載的古桃源(現臨浦后倪、橫塘倪、麻車倪、倪二一帶,蕭山倪氏已繁衍到第七十五代)查了《蕭山倪氏宗譜》,看了倪氏宗祠。經過十一個月的努力,家譜順利完稿,并舉行了隆重的圓譜典禮,這為今后倪氏家譜的重修創造了良好的開端,為倪氏家譜的傳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家道多難,有多少次白發人送黑發人,辛酸往事,不忍敘述。
人生一世,富貴本如浮云;佛道伊基,信仰僅是精神寄托。聊以數言,寄萬端情思于簡末,表一片丹心于斯茲。
祖父一生,生于民初動蕩歲月;長于軍閥混戰時期;中青年時又值日寇侵華、三年內戰、政權鼎革;后遇“三反五反”、“破四舊”、三年自然災害、十年浩劫,可謂歷經磨難,然,祖父的聰明、機智、正直仍為鄉人所稱道。
   
第六十三世      先考如彬公(行亙三百八十一,輩分用字:如)
                      字關義
                      配余氏生二子
                      公生于民國二十三年二月十六日戍時
                      公卒于公元二零零五年四月六日申時 葬桐林山麓
第六十四世      毓佩(行醇,輩分用字:毓或簡化為育、玉,倪家路誤用“秉”)
第六十五世      秉斌 秉昭(行培,輩分用字:秉,倪家路改用“志”)
后世輩分用字為:鴻、鳳、憲(倪家路已用到“憲”字輩)、家、德、寶、榮、慶、錦等等
……


四、部分倪氏家族的源流記
     
富春倪氏源流考
我富春倪氏源于上古黃帝、顓頊之后,約公元前八百年,邾武公之子肥受封于山東青州之郳城,史稱小邾子國。至其曾孫郳黎來有功于周,始受周天子子爵之封,正式列為諸侯。邾武公為曹挾(即上古曹國之后,周武王所封邾國第一代)之后。邾國之曹和周文王第九子曹叔振澤的曹國后人是歷史上不同的二支人,我倪氏世譜序混為一談,宜以更正。從黃帝到郳肥的具體世系,朱熹之后的《紫陽朱氏宗譜》記載的較為詳細。我富春倪氏世系上自漢朝倪寬開始,到唐朝倪若水,宋朝倪盈,本支世系自千十一公開基以來合為一圖,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倪氏世居山東,唐代避藩鎮之亂南遷江浙,再遷婺州之浦江,分居于杭州富春之杳口,再遷富春紫閬,后遷富陽之小源,遂成為富陽旺族。故禮源倪家大祠堂即鋤經堂前立有“青州族望,紫閬宗風”二通石碑,以表明倪家的來源。從黃帝的姬姓,曹安的曹姓,到邾國(戰國時改國號為鄒)的邾(失國后子孫改姓朱、鄒)、 小邾子國的郳(失國后子孫改姓兒、朱,還有部分姓顏)到兒寬,其演變一一相承。據傳漢武帝因感于兒于兒同,遂賜兒加人旁,是為倪,倪寬遂成為中華倪氏之始祖,海內外倪氏皆尊之。

峕公元二零零三年十月吉旦

中華倪氏六十四世即富春倪氏十八世                  倪毓佩謹撰

五、倪氏家族編纂的部分倪氏家譜中的文章

續修倪氏宗譜序
歲甲申暮春三月十有三日己亥清明,族房長暨紳董等祭掃畢,設宴于族叔祖建豪公家,濟濟一堂,群相聚而言曰:余族宗譜,自族尊明龍公重修以來,至今已十有八載矣。其間生卒嫁娶、出入繼承之事較前尤繁,而闕疑者又多,亟宜聯宗合族纂輯而修理之,以垂宗譜于不廢。若因世界維新、宗族制廢,畏難而不修,恐年湮代遠,宗族制之廢遂無存,父老之傳聞失實,人心之惑于邪說;跛行者以自由平等為文明,誰復知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之大倫,斯時也,即有孝子賢孫、仁人義士,欲尊祖敬宗、敦本收族,講明世系、纂輯譜牒,使子若孫,各親其親、各長其長、孝敬之心油然復生,不亦難之又難乎?榮聞其言而然之。宴飲畢,會議一堂,云時局多艱、生計窘迫、民之憔悴于虐政,亦未有甚于此時。若全部修理,財力獨恐不及,宜接續修之得,減公眾負擔也,遂即推舉總理一人、協理二人、董事十有九人、纂校二人,分勞共事,自十四世以下,清、真、延、亙、醇、培、基七行內詳查參考,辨親疏、分涇渭、序長幼、別尊卑,至秋七月望后三日,開局聘請浦邑褚戲文先生等四人排印裝訂。榮時至局中監理一切,若生、若卒、若配適、若出入繼承等事,條分縷晰,一遵先賢之舊規,書曰毋作聰明亂舊章,榮也忝居總理,以此自勉,并以此告諸執事。譜告竣后,爰不揣簡陋,敘其始末于簡端云。

中華民國三十三年歲次甲申八月下浣之吉
  
十七世孫倪如淇庠名瞻榮  拜撰

續修倪氏宗譜跋
一九八四年,我年僅十八歲,但當時的族長振炘公(公為民國三十三年修家譜時的篡校,家藏三房禮祭派家譜被其子拿去燒毀)卻召我商議續修家譜一事,我與公及房兄毓洪一起到倪家溪、倪家岸、丁家坎、鳳儀臺等地,查尋家譜下落。查訪得倪氏家譜總譜原藏于倪家岸族長之后倪國治家,破“四舊”時,被拿到汪家祠堂焚毀,這樣,歷次修譜保存下來的各種版本的家譜包括祠堂所存文書就全部被毀,各房房譜絕大部分散佚,只剩九房(建治房)民國三年(富陽文化部門借去后,缺一卷)一部;民國十五年重修三十三年續修房譜一部;三房大功祭(丁家坎)同治七年重修房譜一部;三房殷祭民國十五年重修三十三年續修房譜一部(總譜與房譜的區別僅在于封面不同,內容一樣),草譜由倪育才填寫,解放后與富陽縣志等一起被毀。當時摘抄了除八房、九房外的所有世系圖,因各種原因,續修家譜一事只在小范圍內有所進行。十多年來,我遍查各種姓氏書籍,仔細考證了倪氏從黃帝到曹安、到邾挾、到郳肥、到倪寬的傳承,發現舊譜誤將曹叔之曹與上古之曹混淆,特予更正,以使后人在觀家譜時不至于因前人的誤記而產生對家譜的懷疑。這次續修家譜,我倪氏族人在族叔如椿的帶領下,各房諸董事費心費力工作,如房兄育榮、族兄毓訓等四處奔波、尋訪族人、收集資料,為家譜的續修盡心盡力,博得人們的一片贊譽。此次續修同民國三十三年相比可謂天壤之別,當時日寇尚侵占著富陽,人民生活異常艱難,所以我們看到的家譜有幾卷前面是民國十五年印刷的,后面是民國三十三年印刷的,因此我們稱這部譜為民國十五年重修三十三年續修本。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社會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人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極大的改變,我們本著對民族傳統的尊重和為了家族歷史的延續,我們有義務為家譜的續修和重修貢獻自己的力量,家譜作為家族歷史的載體還將繼續得到發揚光大。

時公元二零零三年十月吉旦 

中華倪氏六十四世即富春倪氏十八世                 倪毓佩謹撰


六、倪氏家族的名勝古跡

山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祖倪寬墓
位于山東東營市廣饒縣原花園鄉田王村南約500米。該墓為磚石結構,現有封土高約3米,直徑約40米,占地面積1200多平方米。過去墓地古木參天、景色幽靜,舊志列為廣饒八大景之一,有“倪冢秋煙”之喻。據《漢書》載:“倪寬,千乘人也?!保唇駨V饒縣石村鄉倪家村人),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任右內史,后任御史大夫,長達九年,期間深受漢武帝賞識,曾隨侍封禪泰山。倪寬博學多識,對《尚書》深有研究,被郡國選為博士,先后受業于同郡人歐陽生(歐陽尚書學的創始人)和著名經學博士孔安國。漢武帝太初九年(前104),奉詔與司馬遷等共定《太初歷》,糾正了當時所行歷法的錯誤,為發展中國歷法做出了貢獻。他不僅精通經學和歷法,且善文辭,傳有《倪寬九篇》、《倪寬賦二篇》(漢書)及《封禪頌》等。倪寬于太初二年(前103)病逝,歸葬原籍。1976年10月公布為倪氏始祖倪寬墓——山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山東東營市廣饒縣原花園鄉田王村南約500米。過去古木參天、景色幽靜,舊志列為廣饒八大景之一,有“倪冢秋煙”之喻。當年守墓人生息繁衍,形成了現在的冢頭村。2005年倪寬墓已修繕一新,碑亭、祠堂一應俱全。望天下倪氏子孫前去瞻仰!
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倪氏宗祠——貞一堂
    “貞一堂”是祁門渚口倪氏貞一派的宗祠,坐落在村中央,坐北朝南,占地1200多平方米,是一座三進七開間的祠堂。據文獻記載,“貞一堂”始建于明,清兵入關,毀于兵火,康熙癸丑(1673年)重建,宣統二年(1910年)正月十六日因燃放爆竹引發火災,除門前“道士巾”外,全部被毀,1912年,族人倪尚榮捐巨資重建。
    “貞一堂”用料精良,規模宏大,雕刻精美,整個祠堂由108根大柱支撐,取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意,被譽為“徽州民國第一祠堂”。據村人介紹,享堂東西兩山墻脊柱取料于一根樹木,享堂正脊高12,2米,可見該樹本是一株高達30多米、樹圍粗2米余之參天大樹,可稱得天下第一柱。
    貞一堂門前廣場兩側有18對巨大的旗桿鼓,規模甚為壯觀,一對旗桿鼓就是渚口倪氏貞一派的一個驕傲、一枚宗族勛章。古徽州傳統宗族觀念,族人一旦取得功名,采取立牌坊或樹旗桿之方法來光宗耀祖,昭示后人。據介紹,倪氏族人中,子孫考取舉人以上功名的,就可以在宗祠前樹一對旗桿。因旗桿為木制,現不復存在,但石鼓還留存人間。這些旗桿鼓有大有小,有的上面還刻有“進士”兩個大字。 “文革”中,倪氏族人為保護這些旗桿鼓免遭破壞,將它們統統搬到村前面的河里,用泥沙埋起來。直到前幾年”貞一堂”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后,確認不會再遭破壞時,村民才陸續從河里挖出旗桿鼓搬回放置原處。18對旗桿鼓,18個舉人或進士,小小一山村,如此人才濟濟,可見這里是個藏龍臥虎的風水寶地。
    “貞一堂”分前、中、后三進,四周由封火墻圍護。大門樓在封火墻之外,外門廳不做柵門及清水磚八字墻,而做成“道士巾”形狀,外觀屋面是一坡水,內視是三開間五架梁結構。并門樓兩頭各有一道耳門,是左右兩側的通道,正面寬敞,檐口正中梁枋上懸有“尚書”宇匾,大門開在中軸線上,兩側有一對抱鼓石,雕飾有龍鳳呈祥、麒麟送子等圖案,門頭上懸有“倪氏宗祠”匾。
    從大門進入祠堂前進,前進為一坡水,與左右兩廂圍合成一個寬大的天井院,屬徽州傳統建筑“四水歸堂”做法,天井中間是一道石板大道通向廳前月臺。遇有重大節日或慶典,在前進搭臺演戲,既教化了族人,又能祭奠祖宗。
    中進是正廳。正廳在祠堂建筑中稱之為享堂,是祠堂的主體,高敞軒爽,是春秋二祭和舉行慶典的場所。正廳為南北兩坡大屋,廳內有特大木柱十根,柱上架梁,采用抬梁結構,使大廳減柱顯得寬敞,亦稱”減柱造”工藝。大廳天花采用軒頂(卷棚)與人字軒頂兩種做法,使室內空間變大。大梁兩端雕刻有象鼻頭圖案,因象與“相”諧音,意喻“封侯拜相”。梁上架的短柱有“方巾”、“蓮花”等精美的木雕柱托,蓮花托表示搭座蓮臺”升天成仙”。 “貞一堂”匾額高懸廳堂太師壁上方。正廳兩側各有廂房一間,用于儲藏祭器之類。正廳東西兩側與廳前天井回廊銜接處,各有一道側門通向室外,是兩個疏散出口。正廳與回廊的檐口采用斗拱挑檐,斗拱設置繁密,約3米開間,除兩柱頭外,還加當心一朵,幾乎連成一個花環,非常莊觀氣派,尤其是正廳前檐口的兩根立柱頭上的兩個斗拱,碩大無比,高五層,出跳、斗拱中間伸出兩根“昂”,以顯示倪氏家族的尊貴地位。斗拱底座外端雕刻一頭小象,底座下方是一頭倒趴的木雕母獅。正廳兩頭的封火墻高出坡屋面,并隨屋面高低跌宕成三個臺階,墻頭似高昂的馬頭。回廊與正廳屋面銜接處,還砌有一截粉墻用以防火隔斷。
    后進是寢殿,二層結構,兩頭各有一間廂房,東廂儲放花轎,西廂為樓梯間,可登樓遠眺。祠堂后進一般稱為寢殿,或稱寢室、寢堂,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是祠堂中最神圣的地方,所以,寢殿是祠堂三進中最高的一進建筑。寢殿雖不像享堂那樣軒敞寬大,但為了突出它的至尊地位,抬高了地基并修建成兩層結構。
    寢殿前面的天井下方有一座水池,稱之為“天池”。寢殿前面的水池在風水上有聚財之義,其作用是為了防火。 “貞一堂”的“天池”在徽州祠堂寢殿天池中別具一格,面積最大,儲水量最多,是雕刻最精美的一座水池。 “天池”為長方形,中間有一座石拱橋,將“天池”一分為二,過了橋,登上三級石階可入寢殿。天池寬3.6米,長12.8米,水深0.9米,可蓄水42立方米。“天池”東西兩頭是連接享堂與寢殿的走廊,也各有一道側門通向室外,是寢殿的安全疏散出口。 “天池”四周有青石欄板圍護,東西兩個“天池”的長邊各有三塊欄板,短邊各兩塊欄板,每塊欄板上都有一幅精美的與水有關的石雕圖案,如“鯉魚噴日”、“雁落荷池”、“鯉魚跳龍門”等。東西兩“天池”北邊中間欄板各是一塊碑記,兩塊碑記分別是族人倪兆熊、倪化鱗撰寫,從不同角度敘述“貞一堂”歷史上曾屢建屢燒,多災多難,并且頌揚倪尚榮的副室金氏等人繼承丈夫遺志,以紡織所得之金捐修“天池”,蓄水御患的義舉。“天池”欄板之間用四方石柱銜接,拱橋兩邊的六根石柱頭上方各雕刻有一頭小石獅,形態各異,有的撫弄幼獅,有的戲弄繡球,形象逼真,妙趣橫生,其余的石柱下端均刻咸蓮花座。天池內側水面上方的四周石板上還飾有精致的花鳥、魚龍、魚鹿等圓形、扇面形石刻圖案。
    “貞一堂”的寢殿水池,容量之大,做工之精,堪稱徽州一絕,而且又是徽州女人以紡織之金捐建,因此更有意義。
    “貞一堂”規模完備,春祭秋祀,各種活動有條不紊。宣統二年(1910年)元宵之夜,因舞龍燃放鞭炮引起火災,貞一堂再次遭受滅頂之災。民國元年(1912年),富商倪尚榮出墨銀六百、谷五十余秤主持重修事宜。倪尚榮賈米于鄱陽湖與閶水間,是渚口易米者之始。然祠未建成倪尚榮病逝。族人倪化鱗捐五百金接替修復之計。后來祠堂雖修成,但寢殿前的天井水池已無力修復。倪尚榮之妾金氏等人“承夫志,木石之工繼起,是冬復以紡織得資獨擔兩廊、石池之建設費用,竟乃夫未償之愿”。倪化鱗為此敬撰刻石:
卓卓女士,一族之光;相夫創業,德顯名揚;恩如春露,節比秋霜;能知大義,不惜傾囊;儀型女界,仰彼高罔,滔滔池水,用作甘棠;百獸率舞,氣象光昌;茲逢告竣,百世馨香;嶙嶙峭立,汩汩飄揚;女士之風,共此天長。
倪兆熊也撰文刻石:
池水清淺,日月同光。元神靜穆,灌注寢室。石蓮吐蕊,花鳥呈祥。笑獅露爪,仙鶴飛翔。魚龍變化兮,福澤無疆。是月也,銀河煥彩,織女成章,水天一色,永享馨香。
因而池塘與其他宗祠內水池不同,別具一格,池中駕橋如銀河有渡,并通向寢殿追隨夫之亡靈,地久天長,百世馨吞。
    “貞一堂”重修告成之時,倪化鱗當選為辛亥改道后祁門縣第一屆議會副議長、教育會長。他募金辦學校,以“貞一堂” 為校舍,寢殿二樓為藏書樓。對于孤苦學童免費入校,普及教育。
    氣勢恢宏的“貞一堂”,是倪氏家族勢力顯赫的象征。倪氏先祖自唐天寶年間,因避黃巢之亂,從山西藁城遷至歙縣,六世孫于北宋時遷居渚口。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禮部尚書夏言上《令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廟疏》,明世宗為加強宗族統治,故;隹夏言議,允許民間聯宗立廟。于是宗祠遍天下,徽州更是大興土木,無族不修宗廟。此時倪氏家族人丁興旺,政治顯赫,富甲一方,雄祁西,于是建了祖廟——“貞一堂”,后遭兵火,毀于一旦。族人倪思輝,萬歷二十五年中舉,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中進士。初授太常寺博士,歷任四科給事中,累官至南京戶部尚書兼監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糧儲,提調七省。族人倪道客、倪三松、倪本高等業鹽于兩淮,成為鹽業大賈。倪思喜、倪道昭等以木殖起家,累資數萬。此際,倪氏聲譽隆隆鵲起,威稱“倪氏望族”。倪氏家族的興旺在一定程度上為重建“貞一堂”打下了政治、經濟基礎。康熙十二年(1673年),由倪思謹、倪思輝父子、倪宗維等倡議重修“貞一堂”。幾月間,各種材料全部備齊,然突遭江西土匪襲擊,所有材料付之火燼。倪宗袞、倪國正等人又兩次出資籌劃。歷時兩年,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建成。宗祠落成之日,徽州知府馮世雍為“貞一堂”題詩祝賀。
    歷經幾百年風雨的“貞一堂”,見證著倪氏宗族的興衰榮辱,也集中體現了倪氏宗族的政治勢力、經濟勢力、宗族制度、風水觀和建筑思想。特別是最后一次重建,設計建筑者接受了歷次火災的慘痛教訓,多角度、全方位地采取了多項建筑防火技術措施:獨立建筑,四面環道,形成防火間距;建造封火墻,防止外來火患為害;屋面望磚加小青瓦,提高屋蓋耐火等級;建造天井特大水池,備足應急水源,防患未然,并多開側門,有利于安全疏散。從“貞一堂”完善的防火措施看,它是徽州祠堂等磚木結構大型公共建筑的一個防火典范,同時也說明了人類每一項防火措施的發明與采用,并不是先知先覺的,而是無數次火災教訓的總結。
杭州蕭山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原屬紹興)
清代雍正年間建筑倪門金氏“節孝承恩坊”,位于蕭山義橋新壩上埠村。新壩以倪姓為多,相傳于400年前由蕭山臨浦后倪村遷來。
七、倪氏家族的部分名人
倪良---戰國時期軍事家,率領六過軍隊
 始祖——西漢御史大夫倪寬
 (?~前103)西漢武帝時千乘郡(今東營市廣饒縣石村鄉倪家村)人。幼年家境貧寒,每下地勞動,總是把《五經》掛在鋤鉤上,有空即讀,“帶經而鋤”的故事廣為流傳。后因精通經學為漢武帝所賞識,擢升左內史,負責治理京城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民政。在任期間,首倡在鄭國渠上游南岸開鑿六輔渠,促進了關中地區農業發展。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 ,倪寬升任御史大夫,隨武帝東封泰山。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倪寬奉詔與司馬遷、公孫卿、壺遂等修改歷法,經過精心推算制訂出新歷法--《太初歷》 ,比秦朝的《顓頊歷》有很大進步。 
世祖——倪若水公
(?——719年):字子泉,山西藁城(今屬河北?。┤?,唐代名臣。進士出身,開元初官至中書舍人、尚書右丞。后調其出京,任汴州刺史。出任汴州刺史時,修孔廟,倡教育,興辦州學、縣學政尚清靜,風化大行,州百姓稱頌不已。唐玄宗派人捕珍禽異獸于南方,倪若水上奏章諫止。玄宗看過奏章,親自寫詔肯定若水的意見,遂停止捕鳥,盡放所捕珍禽。并賜帛40段,嘉獎他直言勸諫的精神,召其入朝,提升為戶部侍郎。開元七年己未,復授官尚書右丞。是年,卒。
倪樸公(曾作倪氏世譜序)
字文卿,宋代浙江浦江人,居石陵村,因號石陵。嘗應進士舉,紹興末,草萬言書陳征討大計,復考山川險阻,成《輿地會元志》四十卷,又著《鑒轍錄》五卷,指陳御侮用策之失。淳熙中,為人所構,徙家筠州。以赦歸,寒窶終身。業古文三十年,有雜著六十篇,今僅存《倪石陵書》一卷。事跡見明宋濂《倪石陵傳》。
倪 瓚
倪瓚(130l--1374),字元鎮,又字玄瑛,別號荊蠻民、凈名居士、朱陽館主、滄浪漫士、曲全叟、海岳居士等,又曾署名東海倪瓚、懶瓚,變姓名曰奚玄郎,題名詩畫時常用云林。元大德五年(1301)倪瓚生于無錫梅里詆陀村。祖父為本鄉大地主,富甲一方,貲雄鄉里。父早喪.弟兄三人,同父異母長兄倪昭奎字文光,是當時道教的上層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錄”、 “提點杭州路開元宮事”、 “賜號元素神應崇道法師,為主持提點”、又“特賜真人號,為玄中文潔真白真人?!倍?同胞)倪子瑛。在元代,道教的上層人物地位很高,有種種特權,既無勞役租稅之苦,又無官場傾軋之累,反而有額外的生財之道。倪瓚從小得長兄撫養,生活極為舒適,無憂無慮,倪昭奎又為他請來同鄉“真人”王仁輔為家庭教師。倪瓚受到這樣的家庭影響和教育,養成了他不同尋常的生活態度,清高孤傲,潔身自好,不問政治,浸習于詩文詩畫之中,和儒家的人世理想迥異其趣。故而一生末仕。
青少年時期的倪瓚雖然家境富裕,生活優裕,但未染上紈绔子弟習氣,對自身的學習修養,抓得挺緊。家中有一座三層的藏書樓“清泌閣”,內藏經、史、子、集、佛經、道籍千余卷。倪瓚每日在樓上讀書作詩,除精心研讀典籍外,對佛道書籍也多有涉獵。“清泌閣”內還藏有歷朝書法名畫,時間較遠的有三國鍾繇的《薦季直表》,較近的有宋代米芾的《海岳庵圖》等。倪瓚對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尤其對董源的《瀟湘圖》、李成的《茂林遠岫圖》、荊浩的《秋山圖》,潛心臨摹,揣摹其神韻氣質。同時,他常外出游覽,見到有價值的景和物隨手描繪,他精細地觀察自然界種種現象,認真地寫生,歸后往往畫卷盈笥。倪瓚一方面注意繼承傳統技法,博采各家所長,勤奮的學習,為他后來在繪畫上的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元泰定五年(1328),長兄倪昭奎突然病故。繼之,母邵氏和老師王仁輔相繼去世,使倪瓚悲傷不己。他原來依靠其長兄享受的特權,隨之淪喪殆盡,倪瓚變成了一般的儒戶,家庭經濟日漸窘困,他懷著憂傷的情緒,自作述懷詩,詳述當時自己痛苦的環境。
元天歷三年(1330)到至正十一年(1351)的20年內,是倪瓚繪畫創作的成熟期。這時期,倪瓚廣泛交際,友人多為和尚、道士或詩人、畫家。他作的詩作多半也是和這類人酬唱之作。他的至交張伯雨是有名的道土,倪瓚曾為其精心繪制了《梧竹秀石圖》。另一位他所推祟的名畫家黃公望亦是當時新道教全真教中名人,道學深邃,比他年長32歲。黃公望曾花10年時間,替倪瓚畫《江山勝攬圖》卷,長二丈五尺余,是黃氏淺絳山水中的杰作之一,畫卷題款為至正戊子(1348);那時倪瓚48歲。此時,他開始信仰道教(全真教),養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脫塵世逃避現實的思想,這種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畫上,作品呈現出蒼涼古樸、靜穆蕭疏的意向。
從元至正十三年(1353)到他去世的20年里,倪瓚漫游太湖四周。他行蹤飄泊無定,足跡遍及江陰、宜興、常州、吳江、湖州、嘉興、松江一帶,以詩畫自娛。這時期,也是倪瓚繪畫的鼎盛期。他對太湖清幽秀麗的山光水色,細心觀察,領會其特點,加以集中、提煉、概括,創造了新的構圖形式,新的筆墨技法,因而逐步形成新的藝術風格。作品個性鮮明,筆墨奇峭簡拔,近景一脈土坡,傍植樹木三五株,茅屋草亭一兩座,中間上方空白以示淼淼的湖波、明朗的天宇,遠處談淡的山脈,畫面靜謐恬淡,境界曠遠,此種格調,前所未有。這一階段,倪瓚創作了《松林亭子圖》(1354)、《漁慶秋霽圖》(1355)、《怪石叢篁圖》(1360)、《汀樹遙岑圖》(1363)、《江上秋色圖》(1368)、《虞山林壑圖》(1371)等許多力作給后來的朋清繪畫以巨大的影響,成為元四大畫家之一。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十八日,其妻蔣氏病死,倪瓚受到很大的打擊。長子早喪,次子不孝,生活越覺孤苦無依,內心煩惱苦悶,無所適從。明初,朱元障曾召倪瓚進京供職,他堅辭不赴。明洪武五年(1372)五月二十七日作《題彥真屋》詩云: “只傍清水不染塵”,表示不愿做官。他在畫上題詩書款只寫甲子紀年,不用洪武組年。
明洪武七年(1374),倪瓚在江陰長涇借寓姻戚鄒氏家,中秋之夜,他身染脾疲,便到契友名醫夏顴家就醫,夏筑停云軒以居之。倪瓚一病不起,于陰歷十一月十一日死于夏府,享年74歲。他的遺體埋葬在江陰習里,后改葬在無錫英蓉山麓的祖墳。
  倪瓚性情清高孤傲,個性迂癖,不事俗務,一生沒做過官。明人搜輯的《云林遺事》中說,一次他留客住宿,夜里聽到咳嗽聲,次日一早就命入仔細尋覓,有無痰跡。仆人找不到,假說痰吐在窗外梧桐樹葉上,他就叫趕快把葉剪下,丟在離家很遠的地方。倪瓚還有一傳說:“ 吳王”張士誠之弟張士信,一次差人拿了畫絹請他作畫,并送了很多金錢。倪瓚大怒,撕絹退錢。不料,一日泛舟太湖,正遇到張,被痛打了一頓,倪瓚當時卻噤口不出一聲。事后有人問他,他答道:“一出聲便俗”。倪瓚曾作一詩以述其懷“白眼視俗物,清言屈時英,富貴烏足道,所思垂令名。”
倪瓚詩書畫三絕。倪瓚的繪畫開創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畫風,與黃公望、吳鎮、王蒙并稱“元代四大家”。畫法疏簡,格調天真幽淡,以淡泊取勝。作品多畫太湖一帶山水,構圖多取平遠之景,善畫枯木平遠、竹石茅舍,景物極簡。其畫多以干筆皴擦,筆墨極簡,所謂“有意無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蕭條一派。在元四家中,倪瓚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譽極高。明何良俊云:“云林書師大令,無-點塵土?!泵鞔先艘杂袩o收藏他的畫而分雅俗。其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對明清數百年畫壇有很大影響。至今乃被評為“中國古代十大畫家”之一,英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將他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倪瓚是個性較為獨特的書畫家。他的書法作為在野的高人韻士,參禪學道,浪跡天涯 ,以一注冰雪之韻,寫出了他簡遠蕭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風格。 文征明、董其昌都曾高度贊美過他的書法。文征明評曰:“倪先生人品高軼,其翰札奕奕有晉宋風氣?!倍洳u曰: “古淡天真,米癡(即米芾)后一人而已。”倪瓚與格守帖學的書法比較,完全是兩種迥然不同的風格,不免遭人非議。如項穆指責倪瓚“下筆之際,苦澀寒酸。縱加以老彭之年,終無佳境也”。而近代書家李瑞清認為:“倪迂書冷逸荒率,不失晉人矩 ,有林下風, 如詩中之有淵明(陶淵明),然非肉食者所解也?!蹦攮憘魇雷髌酚小度√?、《月初發舟帖》、《客居詩帖》、《寄陳惟寅詩卷》、《與率度札》、《與良常詩翰》、《與慎獨二簡》、《雜詩帖》等多種。
 倪斑——字元鎮,號云林。元朝江蘇無錫人。善畫山水,多為水墨之作。以天真幽淡為宗,對后人水墨山水畫有很大影響。與黃公望、王蒙、吳鎮、并稱為元末四大家。家有清悶閣,藏法書名畫甚多。作有《清悶閣集》。 倪映典——字炳章。安徽合肥人。岳王會會員。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在安徽任炮兵管帶,與熊成基計劃在安慶運動新軍起義。事被清吏偵知,后南下廣州,繼續從事革命活動。宣統元年(1909年)同盟會南方支部成立,任運動新軍總主任。宣統二年率新軍在廣州起義,壯烈犧牲。年僅25歲。
倪 思 傳
《宋史-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倪文節公:南宋倪思,字正甫,謚文節.乾道二年(1166年)進士,曾任泉州知府,政聲顯赫,入祀泉州賢名祠。官至禮部尚書.以直言敢諫著稱。后裔倪文節在宋代任禮部尚書,生有2子:長子倪祖信,后舉家遷徙浙江,落戶湖州市;次子倪祖義,在丹徒做官,即舉家落戶丹徒冊田。
倪思著有《經鉏堂》一書,影響甚至遠,其中有不少佳句廣為流傳。如:松聲、澗聲、山禽聲、夜蟲聲、鶴聲、琴聲、棋子落聲、雨滴階聲、雪灑窗聲、煎茶聲,皆聲之至清者也,而讀書聲為最。聞他人讀書聲已極喜,更聞子弟讀書聲則喜不可勝言矣……]
附:倪 思 傳
倪思,字正甫,湖州歸安人。乾道二年進士,中博學宏詞科。累遷秘書郎,除著作郎兼翰林權直。光宗即位,典冊與尤袤對掌。故事,行三制并宣學士。上欲試思能否,一夕并草除公師四制,訓詞精敏,在廷誦嘆。
權侍立修注官,直前奏:“陛下方受禪,金主亦新立,欲制其命,必每事有以勝之,彼奢則以儉勝之,彼暴則以仁勝之,彼怠惰則以憂勤勝之?!庇终堅鲋弥G官,專責以諫事。又乞召內外諸將訪問,以知其才否。遷將作少監兼權直學士院,兼權中書舍人,升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同修國史,尋兼侍講。
 初,孝宗以戶部經費之余,則于三省置封樁庫以待軍用,至紹熙移用始頻。會有詔發緡錢十五萬入內帑備犒軍,思謂實給他費,請毋發,且曰:“往歲所入,約四百六十四萬緡,所出之錢不及二萬,非痛加撙節,則封樁自此無儲。遂定議犒軍歲以四十萬緡為額,由是費用有節。又言:“唐制使諫官隨宰相入閣,今諫官月一對耳,乞許同宰執宣引,庶得從容論奏。”上稱善,除禮部侍郎。
上久不過重華宮,思疏十上,言多痛切。會上召嘉王,思言:“壽皇欲見陛下,亦猶陛下之于嘉王也?!鄙蠟閯尤?。時李皇后浸預政,思進講姜氏會齊侯于濼,因奏:“人主治國必自齊家始,家之不能齊者,不能防其漸也。始于褻狎,終于恣橫,卒至于陰陽易位,內外無別,甚則離間父子。漢之呂氏,唐之武、韋,幾至亂亡,不但魯莊公也。”上悚然。趙汝愚同侍經筵,退語人曰:“讜直如此,吾黨不逮也?!?br />兼權吏部侍郎,出知紹興府。寧宗即位,改婺州,未上,提舉太平興國宮,召除吏部侍郎兼直學士院。
御史姚愈劾思,出知太平州,歷知泉州,建寧府,皆以言者論去。久之,召還,試禮部侍郎兼直學士院。侂胄先以書致殷勤,曰:“國事如此,一世人望,豈宜專以潔己為賢哉?”思報曰:“但恐方拙,不能徇時好耳?!?br />時赴召者,未引對先謁侂胄,或勸用近例,思曰:“私門不可登,矧未見君乎?”逮入見,首論言路不通:“自呂祖儉謫徙而朝士不敢輸忠,自呂祖泰編竄而布衣不敢極說。膠庠之士欲有吐露,恐之以去籍,諭之以呈藁,誰肯披肝瀝膽,觸冒威尊?近者北伐之舉,僅有一二人言其不可,如使未舉之前,相繼力爭之,更加詳審,不致輕動?!庇盅裕骸疤K師旦贓以巨萬計,胡不黥戮以謝三軍?皇甫斌喪師襄漢,李爽敗績淮甸,秦世輔潰散蜀道,皆罪大罰輕。”又言:“士大夫寡廉鮮恥,列拜于勢要之門,甚者匍匐門竇,稱門生不足,稱恩坐、恩主甚至于恩父者,諛文豐賂,又在所不論也?!眮腚新勚笈?。
思既退,謂侂胄曰:“公明有余而聰不足:堂中剖決如流,此明有余;為蘇師旦蒙蔽,此聰不足也。周筠與師旦并為奸利,師旦已敗,筠尚在,人言平章騎虎不下之勢,此李林甫、楊國忠晚節也?!眮腚秀と辉唬骸奥勊绰?!”
司諫毛憲劾思,予祠。侂胄殛,復召,首對,乞用淳熙例,令太子開議事堂,閑習機政。又言:“侂胄擅命,凡事取內批特旨,當以為戒。”
除權兵部尚書兼侍讀。求對,言:“大權方歸,所當防微,一有干預端倪,必且仍蹈覆轍。厥今有更化之名,無更化之實。今侂胄既誅,而國人之言猶有未靖者,蓋以樞臣猶兼宮賓,不時宣召,宰執當同班同對,樞臣亦當遠權,以息外議?!睒谐?,謂史彌遠也。金人求侂胄函首,命廷臣集議,思謂有傷國體。徙禮部尚書。
史彌遠擬除兩從官,參政錢象祖不與聞。思言:“奏擬除目,宰執當同進,比專聽侂胄,權有所偏,覆轍可鑒?!奔榷窂涍h上章自辨,思求去,上留之。思乞對,言:“前日論樞臣獨班,恐蹈往轍,宗社堪再壞耶?宜親擢臺諫,以革權臣之弊,并任宰輔,以鑒專擅之失?!睆涍h懷恚,思請去益力,以寶謨閣直學士知鎮江府,移福州。
彌遠拜右丞相,陳晦草制用“昆命元龜”語,思嘆曰:“董賢為大司馬,冊文有‘允執厥中’一言,蕭咸以為堯禪舜之文,長老見之,莫不心懼。今制詞所引,此舜、禹揖遜也。天下有如蕭咸者讀之,得不大駭乎?”仍上省牘,請貼改麻制。詔下分析,彌遠遂除晦殿中侍御史,即劾思藩臣僭論麻制,鐫職而罷,自是不復起矣。
久之,除寶文閣學士,提舉嵩山崇福宮。嘉定十三年卒,謚文節。
南宋倪文節是個愛讀書的人,他不但自己讀書感到快樂,就是聽人讀書也樂不可支。他寫道:“松聲、澗聲、山禽聲、夜蟲聲、鶴聲、琴聲、棋子落聲、雨滴階聲、煎茶聲,皆聲之至清者也。而讀書聲為最。聞他人讀書聲,已極可喜;更聞子弟讀書聲,則喜不可勝言矣?!彼犎俗x書尤其聽自己子弟讀書聲如此高興,是因為他知道,讀書使人高尚、使人知識豐富、使人進步。
泉州人名錄——倪思
倪思,字正甫,南宋·湖州歸安人。乾道二年(1166年)進士,歷官秘書郎、著作郎兼翰林權直、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禮部侍郎、吏部侍郎、兵部尚書、禮部尚書。
嘉泰元年(1201年)知泉州,新學校,修城廓,繕器械,訓士卒,浚河渠,造橋梁,葺候館,立養濟院,百廢俱興,民不告擾。為政主張靜以安民,儉以化俗。史稱其屢觸權臣,三黜不變。

倪思:《經鉏堂雜志》簡介
古人云系列從書之一。倪思,字正甫,字號齊齋老人,宋湖州歸安人?!督涖I堂雜志》是作者晚年的讀書札記,也可以說是一本思想隨筆。他關于人生的“窮”與“達”、順境與逆境的辨證關系的認識,達到了當時極高的水準;他示兒的十條“子弟之職”和“遣女”的“十戒”,是數百年來長輩教育子女的標準的總結,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同。 今以明萬歷刻本為底本以流行別本標點整理。
《經鉏堂雜志》作為“古人云叢書”,2005年4月,由岳麓書社出版 。

刻經鉏堂序
(經鉏堂,倪氏堂號,漢大夫倪寬帶經而鋤,終學有所成。《經鉏堂》是南宋倪思所著,謚文節)
潘大復
 
夫吾人立身寓內、欲表表白見者,舍功業文章何居焉?垂紳正笏之士率談功業,而視筆墨為敝帚;笈冠長衣之士率談文章,而薄薦紳為塵飯。此皆見其偏、不睹其全者也,吾竊以臧獲之亡羊而例視之矣。求之于古,工文章者如牛毛,而以文章兼功業者若兔角然,寥寥乎其不多見也。他姑不暇具論,即以吾湖言之,期中多丹山洞府、金砂銀石,故石屋祖師隱于霞霧,葛稚川隱于菁山,范蠡、計然隱于大遮以謀霸業,遂號為計籌山,至今存焉。若顏、蘇兩君俱愿為此州刺史,歐陽公所謂“江外饒佳郡,吳興天下稀”者,夫亦道其地之靈也哉。
以故文章家代不乏人,今世詩宗沈約、孟郊,畫宗子昂、叔明、徐賁,瀟灑推葉苧翁,皆彬彬文彩,而胸中丘壑縱橫萬狀,非若他郡章句之學、人趨之而人步之者也。而責諸人于鐘鼎之業、太常之勛,則或起之九原而無以應我矣。乃于宋得一人焉,倪文節公是已。
觀其《經鋤堂》一書,論朝事則有忠臣愛君之心,論家政則有君陳孝友之念,論山川則有遺世獨立之志,論世味則有藻鑒人倫之明。繁而不亂,約而有規。其辭爽以勁,其氣簡而舒,信文章之大家,繡虎之長技也。
是書也,蓋得之吾友陳仲醇,云:“仲醇博雅有書癖,上自經史,下至稗官,靡不旁搜遠采,最愛是書?!庇嘧x《禮》毘山中,即柳惲讀書處也。偶放舟訪仲醇于嘉禾,仲醇出是編授余曰:“是且未有梓,公,湖人,宜為湖梓之?!庇喑种畾w,反覆讀,不忍釋手,每讀一段,則飲醇醪一杯,咽之,欣欣然自得也。既喜文節之文章,欲觀文節之行誼,而稽之往譜,則文節官宋之學土,風操凜凜,為一代偉人。
若傳記所載者,讀之猶有生色,當時忌文節甚眾,而如石中流、無所倚萎,聲聞愈藉藉震人耳矣。豈非文章功業并茂者耶?遂以其書攜至京邸,拜命雍陽,政事之暇,取而卒業,益沾沾自喜,謂我非仲醇,安得是書?而字多差訛,亥豕相接。適張文學自揚文山中走潞水上謁余,文學胸次富有《墳》、《典》、《丘》、《索》,乃以是書授之校焉,凡三旬而羽化者全、蠹食者完矣,又三旬而剞劂告成、殺青斯竟矣。余覽其成,喟然嘆曰:土患無文覃功業耳,何患不傳?自有此書以來,凡幾百年矣,而流徙不亡,則人必有仰其功業文章而不欲亡之者。
至于今則仲醇仰之而授之予,予仰之而付之梓,張文學仰之而校以成,仲釀與予不佞之志,安知后之仰之者不如今日乎?而是書終千古不亡矣。書既成冊,移書兩兒子曰:“為我藏昆山中?!鄙w山必有所托而名焉。故霞霧以石屋名,菁山以稚川名,計籌山以越中兩大夫名,是山也,安知不以藏書名乎?然予之景仰于文節固不徒以文章也,倘后之人止以文章觀之,是魚鳥之睹毛嬙,已失其真者矣,是為之序。時萬歷庚子仲春花旦,吳興居實子潘大復書于雍陽官署。
倪文節語錄摘錄
倪文節公曰:松聲、澗聲、山禽聲、夜蟲聲、鶴聲、琴聲、棋子落聲、雨滴階聲、雪灑窗聲、煎茶聲,皆聲之至清者也,而讀書聲為最。聞他人讀書聲已極喜,更聞子弟讀書聲則喜不可勝言矣……
富莫大于蓄道德,貴莫大于為圣賢,貧莫大于不聞道,賤莫大于不知恥。仕能行道之謂達,貧不安分之謂窮,流芳百世之謂壽,得志一時之謂夭。
倪公又說:“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有全利而無少害者惟書。不問貴賤、貧富、老少,觀書一卷則有一卷之益,故有全利無少害也。”
這句話被明代陳繼儒引用在《觀書十六感》之中,其用意可見。靜心讀書,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境界,讀書而又能有佳思,如何不教人快慰。
倪文節曰:"有容德乃大,有忍事乃 濟.君子立心,未有不成於容忍,而敗於不容忍者也.容則能恕人,忍則能耐事.一毫之差,即勃然而怒;一事之違,即憤然而發,必無受用."
顧炎武引倪文節思之言; 謂當作『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忘勿助長也.』傳寫之誤,以「忘」字作「正心」二字.言養浩然之氣,必當有事而勿 忘,既已勿忘,又當勿助長也。
 倪思亦云:“文章以體制為先,精工次之。失其體制,雖浮聲切響,抽黃對白,極其精工,不可
倪中明,俊明弟,崇禎十五年舉人。
 
 
, mp;a, mp;a, mp;n, bsp; 配劉氏生九子
                      兄攜眷還居富春紫閬
                      合葬泰山腳坐北朝南   
第四十九世      允忠公(行顥五,輩分用字:允)
                       配蔣氏生二子
                       合葬燕子山
第 五十 世      宏殷公(行正廿三,輩分用字:宏)
                       配陳氏生三子
                      合葬燕子山 
第五十一世      軒公(行富十六,輩分用字:單名) 
                      配宋氏、繼配駱氏,生三子
                      合葬塔山   
第五十二世      廷美公(行良三十二,輩分用字:廷)
                      字南泉
                      配陳氏生二子
                      合葬泰山庵邊    
第五十三世      大忠公(行慶四十七,輩分用字:大)
                       字心泉
                       配俞氏生三子三女
                       公葬塔山田上坎
                       氏葬廟山     
第五十四世      學皋公 (行敬六十九,輩分用字:學、尚)
                      字勝初
                       配董氏生二子二女
                      合葬廟山    
第五十五世      肇斌公(行勝八十二,輩分用字:肇、日)
                      字殿華
                      配陳氏生二子二女、繼配劉氏
                      公氏合葬廟山
                      劉氏葬塔山
第五十六世      元豹公(行肅百十,輩分用字:元)
                      字文彩
                      配夏氏生三子 二女
                      合葬邵家塢
第五十七世      正宇公(行定百五十二,輩分用字:正、成)
                      字孚庭
                      配祝氏生六子二女
                      公生于清世宗雍正七年己酉五月十二日午時
                      公卒于清高宗乾隆五十九年甲寅十一月廿四日戍時 
                      氏生于清世宗雍正七年己酉十月初七日時
                      氏卒于清仁宗嘉慶三年戊午六月初四日未時 
                      公氏俱葬后山      
第五十八世      宏德公(行康百七十九,輩分用字:宏)
                      配丁氏生七子 二女
                      公生于清高宗乾隆廿八年癸未二月初五日卯時
                      公卒于清仁宗嘉慶十一年丙寅正月初十日午時 葬后山
                      氏生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八月十八日子時
                      氏卒于清宣宗道光十五年乙未正月十二日丑時 葬后山地
第五十九世      圣貴公 (行寧二百五十三,輩分用字:圣、景)
                      字本良,號天緒
                      配外殷家鎢方起昭公之女生四子一女
                      繼配蕭山河下橋劉開榮公之女
                      公生于清仁宗嘉慶九年甲子十月初八日子時
                      公卒于清穆宗同治元年壬戍閏八, 月廿一日戍時 葬后山
                      氏生于清仁宗, , 嘉慶十三年戊辰二月初, , 八日卯時, 
                      氏卒于清宣宗道光廿四年甲辰七月初六日未時 葬后山
                      劉氏生于清仁宗嘉慶九年甲子十月十八日寅時
                      劉氏卒于清穆宗同治三年甲子九月初三日巳時 與公合葬后山
第 六十 世      先高祖父明揚公(行清三百零六,輩分用字:明)
                      字戲瑞,號錦章
                      配菖蒲李云公之女生五子一女
                     公生于清宣宗道光十六年丙申二月廿三日巳時
                     公卒于清德宗光緒三十一年乙巳十二月初二日申時 葬松樹山
                     氏生于清宣宗道光十八年戊戍十月廿二日子時
                     氏卒于清末帝宣統二年庚戍正月廿三日辰時葬后山     
第六十一世      先曾祖父建聚公(行真三百四十,輩分用字:建、書、貞、振)
                       字小乾,號聚炎
                       配丁家坎丁桂殿公之女生二子三女
                       公生于清穆宗同治十二年癸酉十二月十七日戍時 
                       公卒于民國三十二年歲次癸卯八月廿四未時 葬后山
                       氏生于清德宗光緒七年辛巳九月十九日申時
                       氏卒于一九五九年歲次已亥十一月十五日 葬后山  
第六十二世      先祖父國佑公(行延四百三十八,輩分用字:維、國)
                      字啟貴,號濎顯 
                      配菖蒲丁松年公之女生三子
                      公生于民國三年歲次甲寅閏五月十一日午時
                      公卒于一九八七年一月十五日申時 葬茂山
                      氏生于民國元年壬子十一月廿七日酉時
                      氏卒于一九七八年歲次戊午正月十九丑時 葬松樹山

百年家史-祖父延四百三十八倪公國佑府君傳
 先祖父行延四百三十八諱國佑又名維鯤,字啟貴,號定顯,為中華倪氏第六十二世即富春倪氏第十六世孫,屬富春倪氏家族三房灝五公派大忠公支。生于民國三年歲次甲寅閏五月十一日午時,卒于一九八七年一月十五日申時,享年七十三歲。
追述當年曾祖父真三百四十建聚公(字小乾,號聚炎)年少時,除了父母外,還有四個哥哥、一個妹妹,嫂嫂與侄兒齊全,加之房族顯赫,家底殷實,人稱“四海名揚”。當時有人去縣衙告狀,稱“一家欺負一族”,在富陽縣堂,我們答以“只有一族欺負一家,焉有一家欺負一族之理”,縣官當堂判他人為誣告。
誰知自清光緒十六年后,家中迭遭不幸,哥哥、侄兒竟全部英年早逝,嫂嫂相繼改嫁,家事之傷痛不堪回首。光緒二十年,時高祖父清三百零六明揚公(字戲瑞,號錦章)請諸暨郭守禮風水師,查地理,找原因,稱月臺前山百崗巖上,有“老虎眼”對我家,遂請石匠,攀巖鑿“眼”,但,那一個地方原系一處滲水的巖層,有水時,青苔一片;沒水時,青苔干化成白斑。“虎眼”時有時無,難以從根本上消除。光緒二十九年七夕節、中秋節,伯祖父延二百六十二維長公、三曾祖父真三百零七建綱公先后亡故,高祖父悲痛之余,嘆息道“天不佑人!”,因為當時已有四個兒子、一個媳婦、二個孫子先他而去,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劇一次有一次的發生,高祖父膝前已僅留一子,這種事,怎不叫人不肝腸寸斷。時年,高祖父在其父寧二百五十三圣貴公(字本良,號天緒)墓前祭祖祈求平安,并在北宋古寺靈巖寺誦經超度,還去杭州西湖邊的昭慶律寺禮佛,以求消災保平安(鑿“老虎眼”的事,在過去了一百多年后,月臺村還有人提起,可見當年影響之大)。
光緒三十, 一年歲次乙巳十二月初二申時,高祖父以古稀之年,帶著深深的傷痛,黯然離世,生前囑咐與最喜歡的三子并穴,葬在松樹山上。
宣統二年歲次庚戍正月廿三辰時,高祖母李太孺人謝世,享年七十三歲,葬在后山上。
到民國初年,曾祖父已年逾不惑,長子幼殤,膝下只有二個女兒,幸在民國三年,祖父出生。祖父在整個倪家中排行延字第四百三十八,堂兄弟中排行第三十三。曾祖父因恐生養不順,便將祖父寄于蔡家塢九字輩,按蔡家排行“九”字以下是“啟”字,故蔡家親伯取名啟貴。然,不幸接踵而來,祖父腿患毒瘤,生命危在旦夕,曾祖父賣掉了山場,并在太祖墓前祭祀,祈求平安,又四處求醫,最后在江北一個老太太的治療下,生命雖保住了,但腿卻留下了殘疾。
祖父小時侯在倪家祠堂接受私塾教育,寫得一手好字,又能言善辯,深得族人的贊揚。
民國十五年,堂祖父延三百十四維翰公(學名梅清,號晴江)主持大修宗祠、第十五次重修宗譜(族人稱此次修譜為梅清監局,因增修了入繼表等表格,得罪了好多族人,加之其去世早,其父晚年前五子十孫均已亡故,無奈之下,其父六十多歲再續弦生子,是為第六子維鐘,故引來了, 后世的好多議論)。有一天,他從祠堂做譜歸來時告訴祖父:譜名維鯤,但此名祖父沒有使用過,只是,因堂兄弟皆用維字,祖父說:維字輩的名字是維鯤(整個家族中還是國字居多)。我所見到的祖父一輩的堂兄弟也只有延三百九十八維楨公、延五百二十維鐘公(即國忠公,維翰公六弟,兩人相差四十余歲)。
民國十六年,祖父德配本里菖蒲村丁松年公次女,民國二十年長子亙三百六十四出世,因家世多災,故備禮去柏樹廟,將長子寄于觀音菩薩,取名觀清,后取輩分名如清;民國二十三年次子亙三百八十一出世,又備禮去關帝廟,取名關義,后取輩分名如彬;民國二十六年三子亙四百一十出世,取名如香,可惜于民國二十九年冬在其母懷中離世,祖父又在太祖墓前,請倪如炳道士“告土”祈求平安,并在倪家祠堂設祭,敬告天地祖宗,以求庇護。
民國二十三年春,有人誣告曾祖父打死他們小孩,曾祖父設計離開現場,在唐塢樓阿榮公的幫助下,延請律師打官司,官司勝,并判對方祝三有期徒刑三十年。
民國二十六年十二月,杭州淪陷,二十四日,日寇侵占富陽縣城,城里及外畈百姓紛紛逃往禮源山里避難,曾祖父及祖母冒著生命危險,救助蔣家門口一個被日寇打穿喉嚨的小男孩,小孩的父母千恩萬謝。
民國二十九年十月十五日,日寇在飛機的掩護下,取道禮源,前往蕭山,新四軍在塔山進行了頑強阻擊。當時,祖父在衢州龍游做紙,曾祖父、曾祖母帶三個孫子前往白姜塢避難,日寇的流彈還擊穿了曾祖母的布裙,但。祖母卻堅守門庭,在家做草鞋(祖母一生不畏強暴,因祖父在解放后橫遭迫害,祖母曾帶領家人前往縣政府門口喊冤申訴,但那時國無國法,此事不了了之)。下午,祖母煮了一鍋番薯,取道前山崗,到白姜塢送吃,前山崗上,碰到一個肩挑子彈的新四軍戰士。問祖母如何脫身,祖母說:翻過山,可逃往各地。日寇在禮源燒殺搶劫。過了幾天,鳳儀臺村倪如美寫信給龍游的人,稱:上下三村,一概燒盡“龍游禮源人哭成一片,又過了幾天,曾祖父前往, , 龍游看望祖父,才將真相告知:汪村、倪家溪有幾間,上陳、巴家的房子基本燒盡。好多人才放下心來,家中房子被燒的也紛紛回家料理家事??箲饡r期,日寇來禮源二次,這是第一次。
民國三十二年歲次癸卯八月廿四未時,曾祖父平靜西去,享年七十一歲。墓在后山上,解放后,許多祖墓或毀或平,此墓遷移,與其母李太孺人及其兄合遷一穴。
民國三十三年,倪氏家族由如淇先生主持第十六次續修家譜大事,浦江譜匠諸戲文先生生疔毒,祖父采來草藥,制成藥粉為其撥毒,使之很快愈合,諸先生親自登門致謝。祖父懂草藥,曾多次為人治疔毒,藥到病除。
民國三十八年即一九四九年國民黨結束在大陸的統治,倉皇逃往臺灣;共產黨奪取政權,執掌江山,中國社會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徹底的一次革命。其橫掃一切、翻天覆地的變化,使多少有錢人、有知識的人被革了命,成為時代的犧牲品。時年祖父三十八歲。
解放后,富陽多南下干部,祖父擔任村財糧委員,一直盡心盡職。
一九五二年,伯父準備結婚,哪知在既是堂弟又是好友的如法病故后,也于同年四月十三日病逝,年僅二十二歲,曾祖母、祖父、祖母依門默送小輩出喪,悲痛欲絕。
一九五三年,祖父為父親完婚,母親為本里余家廟前余國文公長女。
一九五五年春節,祖父叫堂弟寫了一副對聯“啟門天賜福,貴年日生財”,把自己的名字鑲了進去,時人傳頌,以為寫的好,后來也作為批斗祖父的所謂“罪證”之一。
一九五六年,時代以階級斗爭為綱,無故鎮壓成風,尤其是地主、富農首當其沖,堂祖父國忠公孤兒寡母,飽受欺凌,祖父看在眼里,氣在心里,據禮力爭,哪知那時黑白顛倒,祖父惹禍上身,無故招來批斗。
一九五九年,大哥出生,祖父非常高興,親自請前清秀才,主持修輯民國三年、民國三十三年倪氏家譜的如淇先生為大哥取名毓炬。不幸在第二年,大哥患病,為逃過此劫,母親抱大哥過“棺材關”,但還是毫無用處,大哥夭折在襁褓之中。
一九五九年歲次已亥十一, 月十五日,曾祖母丁太孺人因吃藥灑過量逝世,享年七十九歲。墓葬在后山上。祖父在“六七”時親捧靈位焚化。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漫漫十年動亂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之一;文革浩劫奪取了無數無辜者的自由和生命,也使中國的文化遭到空前的破壞。此年丙午季冬,我出生,因先兄毓炬幼殤,祖父為我起名隆懂。到一九六九年,禮泉完小場口跳梁小丑徐洪玉竟異想天開,四處散布流言,稱祖父為孫子、孫女起名隱含嚴重的反革命思想:美紅——美國紅起來;美蘭——美國攔住;美平——美國太太平平;隆懂——毛過隆冬。為此,祖父被“紅衛兵”、“造反派”無端批斗,殘酷迫害達數年之久,我的名字也被迫改為忠平,寓意“中國太太平平”。其實,二姐名字為祖母隨口所起,姓徐的如此捏造,真不愧是文革中跳將出來的許許多多民族敗類之一,時至今日,還有人對徐當年的所作所為深惡痛疾,也必將載入家乘,受人永世唾棄。
一九七七年冬,祖母丁太孺人去陳村大姐家時,摔了一跤而不幸染病,年底即臥床不起,當年,我去受降大莊參加表哥李金燦的婚禮,因大雪,在表哥家多住了好些天,回家時,祖母說:要給你滿月了,其實,那時交通不便,信息不靈,是祖母天天擔心,才出此言。祖母待我慈愛無比,至今我仍深切緬懷她老人家的慈祥和藹。第二年年初即歲次戊午正月十九丑時,祖母因患水腫病故,享年六十七歲。祖父在松樹山為祖母擇穴安葬。
一九八二年,文革遺毒基本肅清,改革開放漸成氣候,人民有了相應的自由,祖父按家族排行為我取名毓佩。同年,祖父親授了祭祖及酬神諸要領。清明上墳時,告訴我,這里埋的是哪一個祖先,那里埋的是哪一個祖先,還告訴我,先前四房(正宇公以下分四房,我家為小房,分界文書在文革時被燒毀)輪流值祭,我家四年值一次,殷祭及廷美祭(祭產位于方家墩即俗稱的尖刀四畝,該產業購置于明朝,解放后充公)以下的歷史初步有了認識。殷祭下屬大賓公派及大功公派(家譜上殷祭單獨立房,其所藏家譜為二零零三年續譜范本,族長為殷祭大賓公派的維泉公);廷美祭即丹竹口本派。
一九八三年舊歷年底,祖父前往受降大莊參加表哥李法松的婚禮,回家時在客車上錢物及象牙圖章被盜,祖父心疼了好長時間。
一九八四年夏,我陪同祖父前往杭州靈隱寺燒香禮佛,還游玩了西湖、參觀了浙江博物館舉辦的馬王堆出土文物展覽。此年秋冬,在祖父的督導下,我看了全套《富春倪氏宗譜》,對倪氏家族的歷史有了全面的了解。
一九八六年冬,祖父親自書寫“定福宮“三字,是為絕筆,時已染病,延至年末即歲次丙寅十二月十六日下午三時許祖父離世。喪禮上,請倪如恒之妻徐氏領頭念佛,倪如川之妻陸氏哭靈,倪毓恩道士作法事。按祖父生前選定墓址,葬在茂山。祖父”六七“時,堂祖父國忠公(遷居寧夏)親臨致祭,并書寫墓碑。
一九九一年,我思祖輩雖敬宗法祖,然難得平安,于是,皈依基督,信靠主耶穌。
二零零三年初,我受命與人續修倪氏家譜,期間,看了諸暨紫閬倪氏所藏《富春倪氏宗譜》,十月份還去了蕭山新壩,看了倪家牌樓,到家譜記載的古桃源(現臨浦后倪、橫塘倪、麻車倪、倪二一帶,蕭山倪氏已繁衍到第七十五代)查了《蕭山倪氏宗譜》,看了倪氏宗祠。經過十一個月的努力,家譜順利完稿,并舉行了隆重的圓譜典禮,這為今后倪氏家譜的重修創造了良好的開端,為倪氏家譜的傳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家道多難,有多少次白發人送黑發人,辛酸往事,不忍敘述。
人生一世,富貴本如浮云;佛道伊基,信仰僅是精神寄托。聊以數言,寄萬端情思于簡末,表一片丹心于斯茲。
祖父一生,生于民初動蕩歲月;長于軍閥混戰時期;中青年時又值日寇侵華、三年內戰、政權鼎革;后遇“三反五反”、“破四舊”、三年自然災害、十年浩劫,可謂歷經磨難,然,祖父的聰明、機智、正直仍為鄉人所稱道。 
    
第六十三世      先考如彬公(行亙三百八十一,輩分用字:如)
                      字關義
                      配余氏生二子
                      公生于民國二十三年二月十六日戍時
                      公卒于公元二零零五年四月六日申時 葬桐林山麓
第六十四世      毓佩(行醇,輩分用字:毓或簡化為育、玉,倪家路誤用“秉”)
第六十五世      秉斌 秉昭(行培,輩分用字:秉,倪家路改用“志”)
后世輩分用字為:鴻、鳳、憲(倪家路已用到“憲”字輩)、家、德、寶、榮、慶、錦等等
……


四、部分倪氏家族的源流記
      
富春倪氏源流考 
我富春倪氏源于上古黃帝、顓頊之后,約公元前八百年,邾武公之子肥受封于山東青州之郳城,史稱小邾子國。至其曾孫郳黎來有功于周,始受周天子子爵之封,正式列為諸侯。邾武公為曹挾(即上古曹國之后,周武王所封邾國第一代)之后。邾國之曹和周文王第九子曹叔振澤的曹國后人是歷史上不同的二支人,我倪氏世譜序混為一談,宜以更正。從黃帝到郳肥的具體世系,朱熹之后的《紫陽朱氏宗譜》記載的較為詳細。我富春倪氏世系上自漢朝倪寬開始,到唐朝倪若水,宋朝倪盈,本支世系自千十一公開基以來合為一圖,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倪氏世居山東,唐代避藩鎮之亂南遷江浙,再遷婺州之浦江,分居于杭州富春之杳口,再遷富春紫閬,后遷富陽之小源,遂成為富陽旺族。故禮源倪家大祠堂即鋤經堂前立有“青州族望,紫閬宗風”二通石碑,以表明倪家的來源。從黃帝的姬姓,曹安的曹姓,到邾國(戰國時改國號為鄒)的邾(失國后子孫改姓朱、鄒)、 小邾子國的郳(失國后子孫改姓兒、朱,還有部分姓顏)到兒寬,其演變一一相承。據傳漢武帝因感于兒于兒同,遂賜兒加人旁,是為倪,倪寬遂成為中華倪氏之始祖,海內外倪氏皆尊之。

峕公元二零零三年十月吉旦

中華倪氏六十四世即富春倪氏十八世                  倪毓佩謹撰

五、倪氏家族編纂的部分倪氏家譜中的文章

續修倪氏宗譜序
歲甲申暮春三月十有三日己亥清明,族房長暨紳董等祭掃畢,設宴于族叔祖建豪公家,濟濟一堂,群相聚而言曰:余族宗譜,自族尊明龍公重修以來,至今已十有八載矣。其間生卒嫁娶、出入繼承之事較前尤繁,而闕疑者又多,亟宜聯宗合族纂輯而修理之,以垂宗譜于不廢。若因世界維新、宗族制廢,畏難而不修,恐年湮代遠,宗族制之廢遂無存,父老之傳聞失實,人心之惑于邪說;跛行者以自由平等為文明,誰復知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之大倫,斯時也,即有孝子賢孫、仁人義士,欲尊祖敬宗、敦本收族,講明世系、纂輯譜牒,使子若孫,各親其親、各長其長、孝敬之心油然復生,不亦難之又難乎?榮聞其言而然之。宴飲畢,會議一堂,云時局多艱、生計窘迫、民之憔悴于虐政,亦未有甚于此時。若全部修理,財力獨恐不及,宜接續修之得,減公眾負擔也,遂即推舉總理一人、協理二人、董事十有九人、纂校二人,分勞共事,自十四世以下,清、真、延、亙、醇、培、基七行內詳查參考,辨親疏、分涇渭、序長幼、別尊卑,至秋七月望后三日,開局聘請浦邑褚戲文先生等四人排印裝訂。榮時至局中監理一切,若生、若卒、若配適、若出入繼承等事,條分縷晰,一遵先賢之舊規,書曰毋作聰明亂舊章,榮也忝居總理,以此自勉,并以此告諸執事。譜告竣后,爰不揣簡陋,敘其始末于簡端云。

中華民國三十三年歲次甲申八月下浣之吉
   
十七世孫倪如淇庠名瞻榮  拜撰 

續修倪氏宗譜跋
一九八四年,我年僅十八歲,但當時的族長振炘公(公為民國三十三年修家譜時的篡校,家藏三房禮祭派家譜被其子拿去燒毀)卻召我商議續修家譜一事,我與公及房兄毓洪一起到倪家溪、倪家岸、丁家坎、鳳儀臺等地,查尋家譜下落。查訪得倪氏家譜總譜原藏于倪家岸族長之后倪國治家,破“四舊”時,被拿到汪家祠堂焚毀,這樣,歷次修譜保存下來的各種版本的家譜包括祠堂所存文書就全部被毀,各房房譜絕大部分散佚,只剩九房(建治房)民國三年(富陽文化部門借去后,缺一卷)一部;民國十五年重修三十三年續修房譜一部;三房大功祭(丁家坎)同治七年重修房譜一部;三房殷祭民國十五年重修三十三年續修房譜一部(總譜與房譜的區別僅在于封面不同,內容一樣),草譜由倪育才填寫,解放后與富陽縣志等一起被毀。當時摘抄了除八房、九房外的所有世系圖,因各種原因,續修家譜一事只在小范圍內有所進行。十多年來,我遍查各種姓氏書籍,仔細考證了倪氏從黃帝到曹安、到邾挾、到郳肥、到倪寬的傳承,發現舊譜誤將曹叔之曹與上古之曹混淆,特予更正,以使后人在觀家譜時不至于因前人的誤記而產生對家譜的懷疑。這次續修家譜,我倪氏族人在族叔如椿的帶領下,各房諸董事費心費力工作,如房兄育榮、族兄毓訓等四處奔波、尋訪族人、收集資料,為家譜的續修盡心盡力,博得人們的一片贊譽。此次續修同民國三十三年相比可謂天壤之別,當時日寇尚侵占著富陽,人民生活異常艱難,所以我們看到的家譜有幾卷前面是民國十五年印刷的,后面是民國三十三年印刷的,因此我們稱這部譜為民國十五年重修三十三年續修本。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社會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人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極大的改變,我們本著對民族傳統的尊重和為了家族歷史的延續,我們有義務為家譜的續修和重修貢獻自己的力量,家譜作為家族歷史的載體還將繼續得到發揚光大。

時公元二零零三年十月吉旦  

中華倪氏六十四世即富春倪氏十八世                 倪毓佩謹撰


六、倪氏家族的名勝古跡

山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祖倪寬墓
位于山東東營市廣饒縣原花園鄉田王村南約500米。該墓為磚石結構,現有封土高約3米,直徑約40米,占地面積1200多平方米。過去墓地古木參天、景色幽靜,舊志列為廣饒八大景之一,有“倪冢秋煙”之喻。據《漢書》載:“倪寬,千乘人也?!保唇駨V饒縣石村鄉倪家村人),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任右內史,后任御史大夫,長達九年,期間深受漢武帝賞識,曾隨侍封禪泰山。倪寬博學多識,對《尚書》深有研究,被郡國選為博士,先后受業于同郡人歐陽生(歐陽尚書學的創始人)和著名經學博士孔安國。漢武帝太初九年(前104),奉詔與司馬遷等共定《太初歷》,糾正了當時所行歷法的錯誤,為發展中國歷法做出了貢獻。他不僅精通經學和歷法,且善文辭,傳有《倪寬九篇》、《倪寬賦二篇》(漢書)及《封禪頌》等。倪寬于太初二年(前103)病逝,歸葬原籍。1976年10月公布為倪氏始祖倪寬墓——山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山東東營市廣饒縣原花園鄉田王村南約500米。過去古木參天、景色幽靜,舊志列為廣饒八大景之一,有“倪冢秋煙”之喻。當年守墓人生息繁衍,形成了現在的冢頭村。2005年倪寬墓已修繕一新,碑亭、祠堂一應俱全。望天下倪氏子孫前去瞻仰!
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倪氏宗祠——貞一堂
    “貞一堂”是祁門渚口倪氏貞一派的宗祠,坐落在村中央,坐北朝南,占地1200多平方米,是一座三進七開間的祠堂。據文獻記載,“貞一堂”始建于明,清兵入關,毀于兵火,康熙癸丑(1673年)重建,宣統二年(1910年)正月十六日因燃放爆竹引發火災,除門前“道士巾”外,全部被毀,1912年,族人倪尚榮捐巨資重建。
    “貞一堂”用料精良,規模宏大,雕刻精美,整個祠堂由108根大柱支撐,取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意,被譽為“徽州民國第一祠堂”。據村人介紹,享堂東西兩山墻脊柱取料于一根樹木,享堂正脊高12,2米,可見該樹本是一株高達30多米、樹圍粗2米余之參天大樹,可稱得天下第一柱。
    貞一堂門前廣場兩側有18對巨大的旗桿鼓,規模甚為壯觀,一對旗桿鼓就是渚口倪氏貞一派的一個驕傲、一枚宗族勛章。古徽州傳統宗族觀念,族人一旦取得功名,采取立牌坊或樹旗桿之方法來光宗耀祖,昭示后人。據介紹,倪氏族人中,子孫考取舉人以上功名的,就可以在宗祠前樹一對旗桿。因旗桿為木制,現不復存在,但石鼓還留存人間。這些旗桿鼓有大有小,有的上面還刻有“進士”兩個大字。 “文革”中,倪氏族人為保護這些旗桿鼓免遭破壞,將它們統統搬到村前面的河里,用泥沙埋起來。直到前幾年”貞一堂”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后,確認不會再遭破壞時,村民才陸續從河里挖出旗桿鼓搬回放置原處。18對旗桿鼓,18個舉人或進士,小小一山村,如此人才濟濟,可見這里是個藏龍臥虎的風水寶地。
    “貞一堂”分前、中、后三進,四周由封火墻圍護。大門樓在封火墻之外,外門廳不做柵門及清水磚八字墻,而做成“道士巾”形狀,外觀屋面是一坡水,內視是三開間五架梁結構。并門樓兩頭各有一道耳門,是左右兩側的通道,正面寬敞,檐口正中梁枋上懸有“尚書”宇匾,大門開在中軸線上,兩側有一對抱鼓石,雕飾有龍鳳呈祥、麒麟送子等圖案,門頭上懸有“倪氏宗祠”匾。
    從大門進入祠堂前進,前進為一坡水,與左右兩廂圍合成一個寬大的天井院,屬徽州傳統建筑“四水歸堂”做法,天井中間是一道石板大道通向廳前月臺。遇有重大節日或慶典,在前進搭臺演戲,既教化了族人,又能祭奠祖宗。
    中進是正廳。正廳在祠堂建筑中稱之為享堂,是祠堂的主體,高敞軒爽,是春秋二祭和舉行慶典的場所。正廳為南北兩坡大屋,廳內有特大木柱十根,柱上架梁,采用抬梁結構,使大廳減柱顯得寬敞,亦稱”減柱造”工藝。大廳天花采用軒頂(卷棚)與人字軒頂兩種做法,使室內空間變大。大梁兩端雕刻有象鼻頭圖案,因象與“相”諧音,意喻“封侯拜相”。梁上架的短柱有“方巾”、“蓮花”等精美的木雕柱托,蓮花托表示搭座蓮臺”升天成仙”。 “貞一堂”匾額高懸廳堂太師壁上方。正廳兩側各有廂房一間,用于儲藏祭器之類。正廳東西兩側與廳前天井回廊銜接處,各有一道側門通向室外,是兩個疏散出口。正廳與回廊的檐口采用斗拱挑檐,斗拱設置繁密,約3米開間,除兩柱頭外,還加當心一朵,幾乎連成一個花環,非常莊觀氣派,尤其是正廳前檐口的兩根立柱頭上的兩個斗拱,碩大無比,高五層,出跳、斗拱中間伸出兩根“昂”,以顯示倪氏家族的尊貴地位。斗拱底座外端雕刻一頭小象,底座下方是一頭倒趴的木雕母獅。正廳兩頭的封火墻高出坡屋面,并隨屋面高低跌宕成三個臺階,墻頭似高昂的馬頭?;乩扰c正廳屋面銜接處,還砌有一截粉墻用以防火隔斷。
    后進是寢殿,二層結構,兩頭各有一間廂房,東廂儲放花轎,西廂為樓梯間,可登樓遠眺。祠堂后進一般稱為寢殿,或稱寢室、寢堂,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是祠堂中最神圣的地方,所以,寢殿是祠堂三進中最高的一進建筑。寢殿雖不像享堂那樣軒敞寬大,但為了突出它的至尊地位,抬高了地基并修建成兩層結構。
    寢殿前面的天井下方有一座水池,稱之為“天池”。寢殿前面的水池在風水上有聚財之義,其作用是為了防火。 “貞一堂”的“天池”在徽州祠堂寢殿天池中別具一格,面積最大,儲水量最多,是雕刻最精美的一座水池。 “天池”為長方形,中間有一座石拱橋,將“天池”一分為二,過了橋,登上三級石階可入寢殿。天池寬3.6米,長12.8米,水深0.9米,可蓄水42立方米。“天池”東西兩頭是連接享堂與寢殿的走廊,也各有一道側門通向室外,是寢殿的安全疏散出口。 “天池”四周有青石欄板圍護,東西兩個“天池”的長邊各有三塊欄板,短邊各兩塊欄板,每塊欄板上都有一幅精美的與水有關的石雕圖案,如“鯉魚噴日”、“雁落荷池”、“鯉魚跳龍門”等。東西兩“天池”北邊中間欄板各是一塊碑記,兩塊碑記分別是族人倪兆熊、倪化鱗撰寫,從不同角度敘述“貞一堂”歷史上曾屢建屢燒,多災多難,并且頌揚倪尚榮的副室金氏等人繼承丈夫遺志,以紡織所得之金捐修“天池”,蓄水御患的義舉。“天池”欄板之間用四方石柱銜接,拱橋兩邊的六根石柱頭上方各雕刻有一頭小石獅,形態各異,有的撫弄幼獅,有的戲弄繡球,形象逼真,妙趣橫生,其余的石柱下端均刻咸蓮花座。天池內側水面上方的四周石板上還飾有精致的花鳥、魚龍、魚鹿等圓形、扇面形石刻圖案。
    “貞一堂”的寢殿水池,容量之大,做工之精,堪稱徽州一絕,而且又是徽州女人以紡織之金捐建,因此更有意義。
    “貞一堂”規模完備,春祭秋祀,各種活動有條不紊。宣統二年(1910年)元宵之夜,因舞龍燃放鞭炮引起火災,貞一堂再次遭受滅頂之災。民國元年(1912年),富商倪尚榮出墨銀六百、谷五十余秤主持重修事宜。倪尚榮賈米于鄱陽湖與閶水間,是渚口易米者之始。然祠未建成倪尚榮病逝。族人倪化鱗捐五百金接替修復之計。后來祠堂雖修成,但寢殿前的天井水池已無力修復。倪尚榮之妾金氏等人“承夫志,木石之工繼起,是冬復以紡織得資獨擔兩廊、石池之建設費用,竟乃夫未償之愿”。倪化鱗為此敬撰刻石:
卓卓女士,一族之光;相夫創業,德顯名揚;恩如春露,節比秋霜;能知大義,不惜傾囊;儀型女界,仰彼高罔,滔滔池水,用作甘棠;百獸率舞,氣象光昌;茲逢告竣,百世馨香;嶙嶙峭立,汩汩飄揚;女士之風,共此天長。
倪兆熊也撰文刻石:
池水清淺,日月同光。元神靜穆,灌注寢室。石蓮吐蕊,花鳥呈祥。笑獅露爪,仙鶴飛翔。魚龍變化兮,福澤無疆。是月也,銀河煥彩,織女成章,水天一色,永享馨香。
因而池塘與其他宗祠內水池不同,別具一格,池中駕橋如銀河有渡,并通向寢殿追隨夫之亡靈,地久天長,百世馨吞。
    “貞一堂”重修告成之時,倪化鱗當選為辛亥改道后祁門縣第一屆議會副議長、教育會長。他募金辦學校,以“貞一堂” 為校舍,寢殿二樓為藏書樓。對于孤苦學童免費入校,普及教育。
    氣勢恢宏的“貞一堂”,是倪氏家族勢力顯赫的象征。倪氏先祖自唐天寶年間,因避黃巢之亂,從山西藁城遷至歙縣,六世孫于北宋時遷居渚口。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禮部尚書夏言上《令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廟疏》,明世宗為加強宗族統治,故;隹夏言議,允許民間聯宗立廟。于是宗祠遍天下,徽州更是大興土木,無族不修宗廟。此時倪氏家族人丁興旺,政治顯赫,富甲一方,雄祁西,于是建了祖廟——“貞一堂”,后遭兵火,毀于一旦。族人倪思輝,萬歷二十五年中舉,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中進士。初授太常寺博士,歷任四科給事中,累官至南京戶部尚書兼監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糧儲,提調七省。族人倪道客、倪三松、倪本高等業鹽于兩淮,成為鹽業大賈。倪思喜、倪道昭等以木殖起家,累資數萬。此際,倪氏聲譽隆隆鵲起,威稱“倪氏望族”。倪氏家族的興旺在一定程度上為重建“貞一堂”打下了政治、經濟基礎??滴跏?1673年),由倪思謹、倪思輝父子、倪宗維等倡議重修“貞一堂”。幾月間,各種材料全部備齊,然突遭江西土匪襲擊,所有材料付之火燼。倪宗袞、倪國正等人又兩次出資籌劃。歷時兩年,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建成。宗祠落成之日,徽州知府馮世雍為“貞一堂”題詩祝賀。
    歷經幾百年風雨的“貞一堂”,見證著倪氏宗族的興衰榮辱,也集中體現了倪氏宗族的政治勢力、經濟勢力、宗族制度、風水觀和建筑思想。特別是最后一次重建,設計建筑者接受了歷次火災的慘痛教訓,多角度、全方位地采取了多項建筑防火技術措施:獨立建筑,四面環道,形成防火間距;建造封火墻,防止外來火患為害;屋面望磚加小青瓦,提高屋蓋耐火等級;建造天井特大水池,備足應急水源,防患未然,并多開側門,有利于安全疏散。從“貞一堂”完善的防火措施看,它是徽州祠堂等磚木結構大型公共建筑的一個防火典范,同時也說明了人類每一項防火措施的發明與采用,并不是先知先覺的,而是無數次火災教訓的總結。
杭州蕭山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原屬紹興)
清代雍正年間建筑倪門金氏“節孝承恩坊”,位于蕭山義橋新壩上埠村。新壩以倪姓為多,相傳于400年前由蕭山臨浦后倪村遷來。
七、倪氏家族的部分名人
倪良---戰國時期軍事家,率領六過軍隊
 始祖——西漢御史大夫倪寬
 (?~前103)西漢武帝時千乘郡(今東營市廣饒縣石村鄉倪家村)人。幼年家境貧寒,每下地勞動,總是把《五經》掛在鋤鉤上,有空即讀,“帶經而鋤”的故事廣為流傳。后因精通經學為漢武帝所賞識,擢升左內史,負責治理京城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民政。在任期間,首倡在鄭國渠上游南岸開鑿六輔渠,促進了關中地區農業發展。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 ,倪寬升任御史大夫,隨武帝東封泰山。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倪寬奉詔與司馬遷、公孫卿、壺遂等修改歷法,經過精心推算制訂出新歷法--《太初歷》 ,比秦朝的《顓頊歷》有很大進步。  
世祖——倪若水公
(?——719年):字子泉,山西藁城(今屬河北?。┤?,唐代名臣。進士出身,開元初官至中書舍人、尚書右丞。后調其出京,任汴州刺史。出任汴州刺史時,修孔廟,倡教育,興辦州學、縣學政尚清靜,風化大行,州百姓稱頌不已。唐玄宗派人捕珍禽異獸于南方,倪若水上奏章諫止。玄宗看過奏章,親自寫詔肯定若水的意見,遂停止捕鳥,盡放所捕珍禽。并賜帛40段,嘉獎他直言勸諫的精神,召其入朝,提升為戶部侍郎。開元七年己未,復授官尚書右丞。是年,卒。 
倪樸公(曾作倪氏世譜序)
字文卿,宋代浙江浦江人,居石陵村,因號石陵。嘗應進士舉,紹興末,草萬言書陳征討大計,復考山川險阻,成《輿地會元志》四十卷,又著《鑒轍錄》五卷,指陳御侮用策之失。淳熙中,為人所構,徙家筠州。以赦歸,寒窶終身。業古文三十年,有雜著六十篇,今僅存《倪石陵書》一卷。事跡見明宋濂《倪石陵傳》。
倪 瓚
倪瓚(130l--1374),字元鎮,又字玄瑛,別號荊蠻民、凈名居士、朱陽館主、滄浪漫士、曲全叟、海岳居士等,又曾署名東海倪瓚、懶瓚,變姓名曰奚玄郎,題名詩畫時常用云林。元大德五年(1301)倪瓚生于無錫梅里詆陀村。祖父為本鄉大地主,富甲一方,貲雄鄉里。父早喪.弟兄三人,同父異母長兄倪昭奎字文光,是當時道教的上層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錄”、 “提點杭州路開元宮事”、 “賜號元素神應崇道法師,為主持提點”、又“特賜真人號,為玄中文潔真白真人。”二哥(同胞)倪子瑛。在元代,道教的上層人物地位很高,有種種特權,既無勞役租稅之苦,又無官場傾軋之累,反而有額外的生財之道。倪瓚從小得長兄撫養,生活極為舒適,無憂無慮,倪昭奎又為他請來同鄉“真人”王仁輔為家庭教師。倪瓚受到這樣的家庭影響和教育,養成了他不同尋常的生活態度,清高孤傲,潔身自好,不問政治,浸習于詩文詩畫之中,和儒家的人世理想迥異其趣。故而一生末仕。
青少年時期的倪瓚雖然家境富裕,生活優裕,但未染上紈绔子弟習氣,對自身的學習修養,抓得挺緊。家中有一座三層的藏書樓“清泌閣”,內藏經、史、子、集、佛經、道籍千余卷。倪瓚每日在樓上讀書作詩,除精心研讀典籍外,對佛道書籍也多有涉獵。“清泌閣”內還藏有歷朝書法名畫,時間較遠的有三國鍾繇的《薦季直表》,較近的有宋代米芾的《海岳庵圖》等。倪瓚對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尤其對董源的《瀟湘圖》、李成的《茂林遠岫圖》、荊浩的《秋山圖》,潛心臨摹,揣摹其神韻氣質。同時,他常外出游覽,見到有價值的景和物隨手描繪,他精細地觀察自然界種種現象,認真地寫生,歸后往往畫卷盈笥。倪瓚一方面注意繼承傳統技法,博采各家所長,勤奮的學習,為他后來在繪畫上的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元泰定五年(1328),長兄倪昭奎突然病故。繼之,母邵氏和老師王仁輔相繼去世,使倪瓚悲傷不己。他原來依靠其長兄享受的特權,隨之淪喪殆盡,倪瓚變成了一般的儒戶,家庭經濟日漸窘困,他懷著憂傷的情緒,自作述懷詩,詳述當時自己痛苦的環境。
元天歷三年(1330)到至正十一年(1351)的20年內,是倪瓚繪畫創作的成熟期。這時期,倪瓚廣泛交際,友人多為和尚、道士或詩人、畫家。他作的詩作多半也是和這類人酬唱之作。他的至交張伯雨是有名的道土,倪瓚曾為其精心繪制了《梧竹秀石圖》。另一位他所推祟的名畫家黃公望亦是當時新道教全真教中名人,道學深邃,比他年長32歲。黃公望曾花10年時間,替倪瓚畫《江山勝攬圖》卷,長二丈五尺余,是黃氏淺絳山水中的杰作之一,畫卷題款為至正戊子(1348);那時倪瓚48歲。此時,他開始信仰道教(全真教),養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脫塵世逃避現實的思想,這種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畫上,作品呈現出蒼涼古樸、靜穆蕭疏的意向。
從元至正十三年(1353)到他去世的20年里,倪瓚漫游太湖四周。他行蹤飄泊無定,足跡遍及江陰、宜興、常州、吳江、湖州、嘉興、松江一帶,以詩畫自娛。這時期,也是倪瓚繪畫的鼎盛期。他對太湖清幽秀麗的山光水色,細心觀察,領會其特點,加以集中、提煉、概括,創造了新的構圖形式,新的筆墨技法,因而逐步形成新的藝術風格。作品個性鮮明,筆墨奇峭簡拔,近景一脈土坡,傍植樹木三五株,茅屋草亭一兩座,中間上方空白以示淼淼的湖波、明朗的天宇,遠處談淡的山脈,畫面靜謐恬淡,境界曠遠,此種格調,前所未有。這一階段,倪瓚創作了《松林亭子圖》(1354)、《漁慶秋霽圖》(1355)、《怪石叢篁圖》(1360)、《汀樹遙岑圖》(1363)、《江上秋色圖》(1368)、《虞山林壑圖》(1371)等許多力作給后來的朋清繪畫以巨大的影響,成為元四大畫家之一。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十八日,其妻蔣氏病死,倪瓚受到很大的打擊。長子早喪,次子不孝,生活越覺孤苦無依,內心煩惱苦悶,無所適從。明初,朱元障曾召倪瓚進京供職,他堅辭不赴。明洪武五年(1372)五月二十七日作《題彥真屋》詩云: “只傍清水不染塵”,表示不愿做官。他在畫上題詩書款只寫甲子紀年,不用洪武組年。
明洪武七年(1374),倪瓚在江陰長涇借寓姻戚鄒氏家,中秋之夜,他身染脾疲,便到契友名醫夏顴家就醫,夏筑停云軒以居之。倪瓚一病不起,于陰歷十一月十一日死于夏府,享年74歲。他的遺體埋葬在江陰習里,后改葬在無錫英蓉山麓的祖墳。
  倪瓚性情清高孤傲,個性迂癖,不事俗務,一生沒做過官。明人搜輯的《云林遺事》中說,一次他留客住宿,夜里聽到咳嗽聲,次日一早就命入仔細尋覓,有無痰跡。仆人找不到,假說痰吐在窗外梧桐樹葉上,他就叫趕快把葉剪下,丟在離家很遠的地方。倪瓚還有一傳說:“ 吳王”張士誠之弟張士信,一次差人拿了畫絹請他作畫,并送了很多金錢。倪瓚大怒,撕絹退錢。不料,一日泛舟太湖,正遇到張,被痛打了一頓,倪瓚當時卻噤口不出一聲。事后有人問他,他答道:“一出聲便俗”。倪瓚曾作一詩以述其懷“白眼視俗物,清言屈時英,富貴烏足道,所思垂令名?!?
倪瓚詩書畫三絕。倪瓚的繪畫開創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畫風,與黃公望、吳鎮、王蒙并稱“元代四大家”。畫法疏簡,格調天真幽淡,以淡泊取勝。作品多畫太湖一帶山水,構圖多取平遠之景,善畫枯木平遠、竹石茅舍,景物極簡。其畫多以干筆皴擦,筆墨極簡,所謂“有意無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蕭條一派。在元四家中,倪瓚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譽極高。明何良俊云:“云林書師大令,無-點塵土。”明代江南人以有無收藏他的畫而分雅俗。其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對明清數百年畫壇有很大影響。至今乃被評為“中國古代十大畫家”之一,英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將他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倪瓚是個性較為獨特的書畫家。他的書法作為在野的高人韻士,參禪學道,浪跡天涯 ,以一注冰雪之韻,寫出了他簡遠蕭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風格。 文征明、董其昌都曾高度贊美過他的書法。文征明評曰:“倪先生人品高軼,其翰札奕奕有晉宋風氣?!倍洳u曰: “古淡天真,米癡(即米芾)后一人而已。”倪瓚與格守帖學的書法比較,完全是兩種迥然不同的風格,不免遭人非議。如項穆指責倪瓚“下筆之際,苦澀寒酸??v加以老彭之年,終無佳境也”。而近代書家李瑞清認為:“倪迂書冷逸荒率,不失晉人矩 ,有林下風, 如詩中之有淵明(陶淵明),然非肉食者所解也?!蹦攮憘魇雷髌酚小度√?、《月初發舟帖》、《客居詩帖》、《寄陳惟寅詩卷》、《與率度札》、《與良常詩翰》、《與慎獨二簡》、《雜詩帖》等多種。 
 倪斑——字元鎮,號云林。元朝江蘇無錫人。善畫山水,多為水墨之作。以天真幽淡為宗,對后人水墨山水畫有很大影響。與黃公望、王蒙、吳鎮、并稱為元末四大家。家有清悶閣,藏法書名畫甚多。作有《清悶閣集》。 倪映典——字炳章。安徽合肥人。岳王會會員。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在安徽任炮兵管帶,與熊成基計劃在安慶運動新軍起義。事被清吏偵知,后南下廣州,繼續從事革命活動。宣統元年(1909年)同盟會南方支部成立,任運動新軍總主任。宣統二年率新軍在廣州起義,壯烈犧牲。年僅25歲。 
倪 思 傳
《宋史-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倪文節公:南宋倪思,字正甫,謚文節.乾道二年(1166年)進士,曾任泉州知府,政聲顯赫,入祀泉州賢名祠。官至禮部尚書.以直言敢諫著稱。后裔倪文節在宋代任禮部尚書,生有2子:長子倪祖信,后舉家遷徙浙江,落戶湖州市;次子倪祖義,在丹徒做官,即舉家落戶丹徒冊田。
倪思著有《經鉏堂》一書,影響甚至遠,其中有不少佳句廣為流傳。如:松聲、澗聲、山禽聲、夜蟲聲、鶴聲、琴聲、棋子落聲、雨滴階聲、雪灑窗聲、煎茶聲,皆聲之至清者也,而讀書聲為最。聞他人讀書聲已極喜,更聞子弟讀書聲則喜不可勝言矣……]
附:倪 思 傳
倪思,字正甫,湖州歸安人。乾道二年進士,中博學宏詞科。累遷秘書郎,除著作郎兼翰林權直。光宗即位,典冊與尤袤對掌。故事,行三制并宣學士。上欲試思能否,一夕并草除公師四制,訓詞精敏,在廷誦嘆。
權侍立修注官,直前奏:“陛下方受禪,金主亦新立,欲制其命,必每事有以勝之,彼奢則以儉勝之,彼暴則以仁勝之,彼怠惰則以憂勤勝之。”又請增置諫官,專責以諫事。又乞召內外諸將訪問,以知其才否。遷將作少監兼權直學士院,兼權中書舍人,升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同修國史,尋兼侍講。
 初,孝宗以戶部經費之余,則于三省置封樁庫以待軍用,至紹熙移用始頻。會有詔發緡錢十五萬入內帑備犒軍,思謂實給他費,請毋發,且曰:“往歲所入,約四百六十四萬緡,所出之錢不及二萬,非痛加撙節,則封樁自此無儲。遂定議犒軍歲以四十萬緡為額,由是費用有節。又言:“唐制使諫官隨宰相入閣,今諫官月一對耳,乞許同宰執宣引,庶得從容論奏?!鄙戏Q善,除禮部侍郎。
上久不過重華宮,思疏十上,言多痛切。會上召嘉王,思言:“壽皇欲見陛下,亦猶陛下之于嘉王也?!鄙蠟閯尤?。時李皇后浸預政,思進講姜氏會齊侯于濼,因奏:“人主治國必自齊家始,家之不能齊者,不能防其漸也。始于褻狎,終于恣橫,卒至于陰陽易位,內外無別,甚則離間父子。漢之呂氏,唐之武、韋,幾至亂亡,不但魯莊公也。”上悚然。趙汝愚同侍經筵,退語人曰:“讜直如此,吾黨不逮也?!?
兼權吏部侍郎,出知紹興府。寧宗即位,改婺州,未上,提舉太平興國宮,召除吏部侍郎兼直學士院。
御史姚愈劾思,出知太平州,歷知泉州,建寧府,皆以言者論去。久之,召還,試禮部侍郎兼直學士院。侂胄先以書致殷勤,曰:“國事如此,一世人望,豈宜專以潔己為賢哉?”思報曰:“但恐方拙,不能徇時好耳?!?
時赴召者,未引對先謁侂胄,或勸用近例,思曰:“私門不可登,矧未見君乎?”逮入見,首論言路不通:“自呂祖儉謫徙而朝士不敢輸忠,自呂祖泰編竄而布衣不敢極說。膠庠之士欲有吐露,恐之以去籍,諭之以呈藁,誰肯披肝瀝膽,觸冒威尊?近者北伐之舉,僅有一二人言其不可,如使未舉之前,相繼力爭之,更加詳審,不致輕動?!庇盅裕骸疤K師旦贓以巨萬計,胡不黥戮以謝三軍?皇甫斌喪師襄漢,李爽敗績淮甸,秦世輔潰散蜀道,皆罪大罰輕?!庇盅裕骸笆看蠓蚬蚜r恥,列拜于勢要之門,甚者匍匐門竇,稱門生不足,稱恩坐、恩主甚至于恩父者,諛文豐賂,又在所不論也。”侂胄聞之大怒。
思既退,謂侂胄曰:“公明有余而聰不足:堂中剖決如流,此明有余;為蘇師旦蒙蔽,此聰不足也。周筠與師旦并為奸利,師旦已敗,筠尚在,人言平章騎虎不下之勢,此李林甫、楊國忠晚節也。”侂胄悚然曰:“聞所未聞!”
司諫毛憲劾思,予祠。侂胄殛,復召,首對,乞用淳熙例,令太子開議事堂,閑習機政。又言:“侂胄擅命,凡事取內批特旨,當以為戒。”
除權兵部尚書兼侍讀。求對,言:“大權方歸,所當防微,一有干預端倪,必且仍蹈覆轍。厥今有更化之名,無更化之實。今侂胄既誅,而國人之言猶有未靖者,蓋以樞臣猶兼宮賓,不時宣召,宰執當同班同對,樞臣亦當遠權,以息外議。”樞臣,謂史彌遠也。金人求侂胄函首,命廷臣集議,思謂有傷國體。徙禮部尚書。
史彌遠擬除兩從官,參政錢象祖不與聞。思言:“奏擬除目,宰執當同進,比專聽侂胄,權有所偏,覆轍可鑒?!奔榷窂涍h上章自辨,思求去,上留之。思乞對,言:“前日論樞臣獨班,恐蹈往轍,宗社堪再壞耶?宜親擢臺諫,以革權臣之弊,并任宰輔,以鑒專擅之失。”彌遠懷恚,思請去益力,以寶謨閣直學士知鎮江府,移福州。
彌遠拜右丞相,陳晦草制用“昆命元龜”語,思嘆曰:“董賢為大司馬,冊文有‘允執厥中’一言,蕭咸以為堯禪舜之文,長老見之,莫不心懼。今制詞所引,此舜、禹揖遜也。天下有如蕭咸者讀之,得不大駭乎?”仍上省牘,請貼改麻制。詔下分析,彌遠遂除晦殿中侍御史,即劾思藩臣僭論麻制,鐫職而罷,自是不復起矣。
久之,除寶文閣學士,提舉嵩山崇福宮。嘉定十三年卒,謚文節。
南宋倪文節是個愛讀書的人,他不但自己讀書感到快樂,就是聽人讀書也樂不可支。他寫道:“松聲、澗聲、山禽聲、夜蟲聲、鶴聲、琴聲、棋子落聲、雨滴階聲、煎茶聲,皆聲之至清者也。而讀書聲為最。聞他人讀書聲,已極可喜;更聞子弟讀書聲,則喜不可勝言矣?!彼犎俗x書尤其聽自己子弟讀書聲如此高興,是因為他知道,讀書使人高尚、使人知識豐富、使人進步。
泉州人名錄——倪思
倪思,字正甫,南宋·湖州歸安人。乾道二年(1166年)進士,歷官秘書郎、著作郎兼翰林權直、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禮部侍郎、吏部侍郎、兵部尚書、禮部尚書。
嘉泰元年(1201年)知泉州,新學校,修城廓,繕器械,訓士卒,浚河渠,造橋梁,葺候館,立養濟院,百廢俱興,民不告擾。為政主張靜以安民,儉以化俗。史稱其屢觸權臣,三黜不變。

倪思:《經鉏堂雜志》簡介
古人云系列從書之一。倪思,字正甫,字號齊齋老人,宋湖州歸安人?!督涖I堂雜志》是作者晚年的讀書札記,也可以說是一本思想隨筆。他關于人生的“窮”與“達”、順境與逆境的辨證關系的認識,達到了當時極高的水準;他示兒的十條“子弟之職”和“遣女”的“十戒”,是數百年來長輩教育子女的標準的總結,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同。 今以明萬歷刻本為底本以流行別本標點整理。
《經鉏堂雜志》作為“古人云叢書”,2005年4月,由岳麓書社出版 。

刻經鉏堂序 
(經鉏堂,倪氏堂號,漢大夫倪寬帶經而鋤,終學有所成。《經鉏堂》是南宋倪思所著,謚文節)
潘大復
 
夫吾人立身寓內、欲表表白見者,舍功業文章何居焉?垂紳正笏之士率談功業,而視筆墨為敝帚;笈冠長衣之士率談文章,而薄薦紳為塵飯。此皆見其偏、不睹其全者也,吾竊以臧獲之亡羊而例視之矣。求之于古,工文章者如牛毛,而以文章兼功業者若兔角然,寥寥乎其不多見也。他姑不暇具論,即以吾湖言之,期中多丹山洞府、金砂銀石,故石屋祖師隱于霞霧,葛稚川隱于菁山,范蠡、計然隱于大遮以謀霸業,遂號為計籌山,至今存焉。若顏、蘇兩君俱愿為此州刺史,歐陽公所謂“江外饒佳郡,吳興天下稀”者,夫亦道其地之靈也哉。
以故文章家代不乏人,今世詩宗沈約、孟郊,畫宗子昂、叔明、徐賁,瀟灑推葉苧翁,皆彬彬文彩,而胸中丘壑縱橫萬狀,非若他郡章句之學、人趨之而人步之者也。而責諸人于鐘鼎之業、太常之勛,則或起之九原而無以應我矣。乃于宋得一人焉,倪文節公是已。
觀其《經鋤堂》一書,論朝事則有忠臣愛君之心,論家政則有君陳孝友之念,論山川則有遺世獨立之志,論世味則有藻鑒人倫之明。繁而不亂,約而有規。其辭爽以勁,其氣簡而舒,信文章之大家,繡虎之長技也。
是書也,蓋得之吾友陳仲醇,云:“仲醇博雅有書癖,上自經史,下至稗官,靡不旁搜遠采,最愛是書。”余讀《禮》毘山中,即柳惲讀書處也。偶放舟訪仲醇于嘉禾,仲醇出是編授余曰:“是且未有梓,公,湖人,宜為湖梓之?!庇喑种畾w,反覆讀,不忍釋手,每讀一段,則飲醇醪一杯,咽之,欣欣然自得也。既喜文節之文章,欲觀文節之行誼,而稽之往譜,則文節官宋之學土,風操凜凜,為一代偉人。
若傳記所載者,讀之猶有生色,當時忌文節甚眾,而如石中流、無所倚萎,聲聞愈藉藉震人耳矣。豈非文章功業并茂者耶?遂以其書攜至京邸,拜命雍陽,政事之暇,取而卒業,益沾沾自喜,謂我非仲醇,安得是書?而字多差訛,亥豕相接。適張文學自揚文山中走潞水上謁余,文學胸次富有《墳》、《典》、《丘》、《索》,乃以是書授之校焉,凡三旬而羽化者全、蠹食者完矣,又三旬而剞劂告成、殺青斯竟矣。余覽其成,喟然嘆曰:土患無文覃功業耳,何患不傳?自有此書以來,凡幾百年矣,而流徙不亡,則人必有仰其功業文章而不欲亡之者。
至于今則仲醇仰之而授之予,予仰之而付之梓,張文學仰之而校以成,仲釀與予不佞之志,安知后之仰之者不如今日乎?而是書終千古不亡矣。書既成冊,移書兩兒子曰:“為我藏昆山中。”蓋山必有所托而名焉。故霞霧以石屋名,菁山以稚川名,計籌山以越中兩大夫名,是山也,安知不以藏書名乎?然予之景仰于文節固不徒以文章也,倘后之人止以文章觀之,是魚鳥之睹毛嬙,已失其真者矣,是為之序。時萬歷庚子仲春花旦,吳興居實子潘大復書于雍陽官署。
倪文節語錄摘錄
倪文節公曰:松聲、澗聲、山禽聲、夜蟲聲、鶴聲、琴聲、棋子落聲、雨滴階聲、雪灑窗聲、煎茶聲,皆聲之至清者也,而讀書聲為最。聞他人讀書聲已極喜,更聞子弟讀書聲則喜不可勝言矣……
富莫大于蓄道德,貴莫大于為圣賢,貧莫大于不聞道,賤莫大于不知恥。仕能行道之謂達,貧不安分之謂窮,流芳百世之謂壽,得志一時之謂夭。
倪公又說:“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有全利而無少害者惟書。不問貴賤、貧富、老少,觀書一卷則有一卷之益,故有全利無少害也。”
這句話被明代陳繼儒引用在《觀書十六感》之中,其用意可見。靜心讀書,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境界,讀書而又能有佳思,如何不教人快慰。
倪文節曰:"有容德乃大,有忍事乃 濟.君子立心,未有不成於容忍,而敗於不容忍者也.容則能恕人,忍則能耐事.一毫之差,即勃然而怒;一事之違,即憤然而發,必無受用."
顧炎武引倪文節思之言; 謂當作『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忘勿助長也.』傳寫之誤,以「忘」字作「正心」二字.言養浩然之氣,必當有事而勿 忘,既已勿忘,又當勿助長也。
 倪思亦云:“文章以體制為先,精工次之。失其體制,雖浮聲切響,抽黃對白,極其精工,不可
倪中明,俊明弟,崇禎十五年舉人。
 

 
, mp;a, mp;a, mp;n, bsp; 配劉氏生九子
                      兄攜眷還居富春紫閬
                      合葬泰山腳坐北朝南   
第四十九世      允忠公(行顥五,輩分用字:允)
                       配蔣氏生二子
                       合葬燕子山
第 五十 世      宏殷公(行正廿三,輩分用字:宏)
                       配陳氏生三子
                      合葬燕子山 
第五十一世      軒公(行富十六,輩分用字:單名) 
                      配宋氏、繼配駱氏,生三子
                      合葬塔山   
第五十二世      廷美公(行良三十二,輩分用字:廷)
                      字南泉
                      配陳氏生二子
                      合葬泰山庵邊    
第五十三世      大忠公(行慶四十七,輩分用字:大)
                       字心泉
                       配俞氏生三子三女
                       公葬塔山田上坎
                       氏葬廟山     
第五十四世      學皋公 (行敬六十九,輩分用字:學、尚)
                      字勝初
                       配董氏生二子二女
                      合葬廟山    
第五十五世      肇斌公(行勝八十二,輩分用字:肇、日)
                      字殿華
                      配陳氏生二子二女、繼配劉氏
                      公氏合葬廟山
                      劉氏葬塔山
第五十六世      元豹公(行肅百十,輩分用字:元)
                      字文彩
                      配夏氏生三子 二女
                      合葬邵家塢
第五十七世      正宇公(行定百五十二,輩分用字:正、成)
                      字孚庭
                      配祝氏生六子二女
                      公生于清世宗雍正七年己酉五月十二日午時
                      公卒于清高宗乾隆五十九年甲寅十一月廿四日戍時 
                      氏生于清世宗雍正七年己酉十月初七日時
                      氏卒于清仁宗嘉慶三年戊午六月初四日未時 
                      公氏俱葬后山      
第五十八世      宏德公(行康百七十九,輩分用字:宏)
                      配丁氏生七子 二女
                      公生于清高宗乾隆廿八年癸未二月初五日卯時
                      公卒于清仁宗嘉慶十一年丙寅正月初十日午時 葬后山
                      氏生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八月十八日子時
                      氏卒于清宣宗道光十五年乙未正月十二日丑時 葬后山地
第五十九世      圣貴公 (行寧二百五十三,輩分用字:圣、景)
                      字本良,號天緒
                      配外殷家鎢方起昭公之女生四子一女
                      繼配蕭山河下橋劉開榮公之女
                      公生于清仁宗嘉慶九年甲子十月初八日子時
                      公卒于清穆宗同治元年壬戍閏八, 月廿一日戍時 葬后山
                      氏生于清仁宗, , 嘉慶十三年戊辰二月初, , 八日卯時, 
                      氏卒于清宣宗道光廿四年甲辰七月初六日未時 葬后山
                      劉氏生于清仁宗嘉慶九年甲子十月十八日寅時
                      劉氏卒于清穆宗同治三年甲子九月初三日巳時 與公合葬后山
第 六十 世      先高祖父明揚公(行清三百零六,輩分用字:明)
                      字戲瑞,號錦章
                      配菖蒲李云公之女生五子一女
                     公生于清宣宗道光十六年丙申二月廿三日巳時
                     公卒于清德宗光緒三十一年乙巳十二月初二日申時 葬松樹山
                     氏生于清宣宗道光十八年戊戍十月廿二日子時
                     氏卒于清末帝宣統二年庚戍正月廿三日辰時葬后山     
第六十一世      先曾祖父建聚公(行真三百四十,輩分用字:建、書、貞、振)
                       字小乾,號聚炎
                       配丁家坎丁桂殿公之女生二子三女
                       公生于清穆宗同治十二年癸酉十二月十七日戍時 
                       公卒于民國三十二年歲次癸卯八月廿四未時 葬后山
                       氏生于清德宗光緒七年辛巳九月十九日申時
                       氏卒于一九五九年歲次已亥十一月十五日 葬后山  
第六十二世      先祖父國佑公(行延四百三十八,輩分用字:維、國)
                      字啟貴,號濎顯 
                      配菖蒲丁松年公之女生三子
                      公生于民國三年歲次甲寅閏五月十一日午時
                      公卒于一九八七年一月十五日申時 葬茂山
                      氏生于民國元年壬子十一月廿七日酉時
                      氏卒于一九七八年歲次戊午正月十九丑時 葬松樹山

百年家史-祖父延四百三十八倪公國佑府君傳
 先祖父行延四百三十八諱國佑又名維鯤,字啟貴,號定顯,為中華倪氏第六十二世即富春倪氏第十六世孫,屬富春倪氏家族三房灝五公派大忠公支。生于民國三年歲次甲寅閏五月十一日午時,卒于一九八七年一月十五日申時,享年七十三歲。
追述當年曾祖父真三百四十建聚公(字小乾,號聚炎)年少時,除了父母外,還有四個哥哥、一個妹妹,嫂嫂與侄兒齊全,加之房族顯赫,家底殷實,人稱“四海名揚”。當時有人去縣衙告狀,稱“一家欺負一族”,在富陽縣堂,我們答以“只有一族欺負一家,焉有一家欺負一族之理”,縣官當堂判他人為誣告。
誰知自清光緒十六年后,家中迭遭不幸,哥哥、侄兒竟全部英年早逝,嫂嫂相繼改嫁,家事之傷痛不堪回首。光緒二十年,時高祖父清三百零六明揚公(字戲瑞,號錦章)請諸暨郭守禮風水師,查地理,找原因,稱月臺前山百崗巖上,有“老虎眼”對我家,遂請石匠,攀巖鑿“眼”,但,那一個地方原系一處滲水的巖層,有水時,青苔一片;沒水時,青苔干化成白斑?!盎⒀邸睍r有時無,難以從根本上消除。光緒二十九年七夕節、中秋節,伯祖父延二百六十二維長公、三曾祖父真三百零七建綱公先后亡故,高祖父悲痛之余,嘆息道“天不佑人!”,因為當時已有四個兒子、一個媳婦、二個孫子先他而去,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劇一次有一次的發生,高祖父膝前已僅留一子,這種事,怎不叫人不肝腸寸斷。時年,高祖父在其父寧二百五十三圣貴公(字本良,號天緒)墓前祭祖祈求平安,并在北宋古寺靈巖寺誦經超度,還去杭州西湖邊的昭慶律寺禮佛,以求消災保平安(鑿“老虎眼”的事,在過去了一百多年后,月臺村還有人提起,可見當年影響之大)。
光緒三十, 一年歲次乙巳十二月初二申時,高祖父以古稀之年,帶著深深的傷痛,黯然離世,生前囑咐與最喜歡的三子并穴,葬在松樹山上。
宣統二年歲次庚戍正月廿三辰時,高祖母李太孺人謝世,享年七十三歲,葬在后山上。
到民國初年,曾祖父已年逾不惑,長子幼殤,膝下只有二個女兒,幸在民國三年,祖父出生。祖父在整個倪家中排行延字第四百三十八,堂兄弟中排行第三十三。曾祖父因恐生養不順,便將祖父寄于蔡家塢九字輩,按蔡家排行“九”字以下是“啟”字,故蔡家親伯取名啟貴。然,不幸接踵而來,祖父腿患毒瘤,生命危在旦夕,曾祖父賣掉了山場,并在太祖墓前祭祀,祈求平安,又四處求醫,最后在江北一個老太太的治療下,生命雖保住了,但腿卻留下了殘疾。
祖父小時侯在倪家祠堂接受私塾教育,寫得一手好字,又能言善辯,深得族人的贊揚。
民國十五年,堂祖父延三百十四維翰公(學名梅清,號晴江)主持大修宗祠、第十五次重修宗譜(族人稱此次修譜為梅清監局,因增修了入繼表等表格,得罪了好多族人,加之其去世早,其父晚年前五子十孫均已亡故,無奈之下,其父六十多歲再續弦生子,是為第六子維鐘,故引來了, 后世的好多議論)。有一天,他從祠堂做譜歸來時告訴祖父:譜名維鯤,但此名祖父沒有使用過,只是,因堂兄弟皆用維字,祖父說:維字輩的名字是維鯤(整個家族中還是國字居多)。我所見到的祖父一輩的堂兄弟也只有延三百九十八維楨公、延五百二十維鐘公(即國忠公,維翰公六弟,兩人相差四十余歲)。
民國十六年,祖父德配本里菖蒲村丁松年公次女,民國二十年長子亙三百六十四出世,因家世多災,故備禮去柏樹廟,將長子寄于觀音菩薩,取名觀清,后取輩分名如清;民國二十三年次子亙三百八十一出世,又備禮去關帝廟,取名關義,后取輩分名如彬;民國二十六年三子亙四百一十出世,取名如香,可惜于民國二十九年冬在其母懷中離世,祖父又在太祖墓前,請倪如炳道士“告土”祈求平安,并在倪家祠堂設祭,敬告天地祖宗,以求庇護。
民國二十三年春,有人誣告曾祖父打死他們小孩,曾祖父設計離開現場,在唐塢樓阿榮公的幫助下,延請律師打官司,官司勝,并判對方祝三有期徒刑三十年。
民國二十六年十二月,杭州淪陷,二十四日,日寇侵占富陽縣城,城里及外畈百姓紛紛逃往禮源山里避難,曾祖父及祖母冒著生命危險,救助蔣家門口一個被日寇打穿喉嚨的小男孩,小孩的父母千恩萬謝。
民國二十九年十月十五日,日寇在飛機的掩護下,取道禮源,前往蕭山,新四軍在塔山進行了頑強阻擊。當時,祖父在衢州龍游做紙,曾祖父、曾祖母帶三個孫子前往白姜塢避難,日寇的流彈還擊穿了曾祖母的布裙,但。祖母卻堅守門庭,在家做草鞋(祖母一生不畏強暴,因祖父在解放后橫遭迫害,祖母曾帶領家人前往縣政府門口喊冤申訴,但那時國無國法,此事不了了之)。下午,祖母煮了一鍋番薯,取道前山崗,到白姜塢送吃,前山崗上,碰到一個肩挑子彈的新四軍戰士。問祖母如何脫身,祖母說:翻過山,可逃往各地。日寇在禮源燒殺搶劫。過了幾天,鳳儀臺村倪如美寫信給龍游的人,稱:上下三村,一概燒盡“龍游禮源人哭成一片,又過了幾天,曾祖父前往, , 龍游看望祖父,才將真相告知:汪村、倪家溪有幾間,上陳、巴家的房子基本燒盡。好多人才放下心來,家中房子被燒的也紛紛回家料理家事??箲饡r期,日寇來禮源二次,這是第一次。
民國三十二年歲次癸卯八月廿四未時,曾祖父平靜西去,享年七十一歲。墓在后山上,解放后,許多祖墓或毀或平,此墓遷移,與其母李太孺人及其兄合遷一穴。
民國三十三年,倪氏家族由如淇先生主持第十六次續修家譜大事,浦江譜匠諸戲文先生生疔毒,祖父采來草藥,制成藥粉為其撥毒,使之很快愈合,諸先生親自登門致謝。祖父懂草藥,曾多次為人治疔毒,藥到病除。
民國三十八年即一九四九年國民黨結束在大陸的統治,倉皇逃往臺灣;共產黨奪取政權,執掌江山,中國社會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徹底的一次革命。其橫掃一切、翻天覆地的變化,使多少有錢人、有知識的人被革了命,成為時代的犧牲品。時年祖父三十八歲。
解放后,富陽多南下干部,祖父擔任村財糧委員,一直盡心盡職。
一九五二年,伯父準備結婚,哪知在既是堂弟又是好友的如法病故后,也于同年四月十三日病逝,年僅二十二歲,曾祖母、祖父、祖母依門默送小輩出喪,悲痛欲絕。
一九五三年,祖父為父親完婚,母親為本里余家廟前余國文公長女。
一九五五年春節,祖父叫堂弟寫了一副對聯“啟門天賜福,貴年日生財”,把自己的名字鑲了進去,時人傳頌,以為寫的好,后來也作為批斗祖父的所謂“罪證”之一。
一九五六年,時代以階級斗爭為綱,無故鎮壓成風,尤其是地主、富農首當其沖,堂祖父國忠公孤兒寡母,飽受欺凌,祖父看在眼里,氣在心里,據禮力爭,哪知那時黑白顛倒,祖父惹禍上身,無故招來批斗。
一九五九年,大哥出生,祖父非常高興,親自請前清秀才,主持修輯民國三年、民國三十三年倪氏家譜的如淇先生為大哥取名毓炬。不幸在第二年,大哥患病,為逃過此劫,母親抱大哥過“棺材關”,但還是毫無用處,大哥夭折在襁褓之中。
一九五九年歲次已亥十一, 月十五日,曾祖母丁太孺人因吃藥灑過量逝世,享年七十九歲。墓葬在后山上。祖父在“六七”時親捧靈位焚化。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漫漫十年動亂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之一;文革浩劫奪取了無數無辜者的自由和生命,也使中國的文化遭到空前的破壞。此年丙午季冬,我出生,因先兄毓炬幼殤,祖父為我起名隆懂。到一九六九年,禮泉完小場口跳梁小丑徐洪玉竟異想天開,四處散布流言,稱祖父為孫子、孫女起名隱含嚴重的反革命思想:美紅——美國紅起來;美蘭——美國攔?。幻榔健绹狡?;隆懂——毛過隆冬。為此,祖父被“紅衛兵”、“造反派”無端批斗,殘酷迫害達數年之久,我的名字也被迫改為忠平,寓意“中國太太平平”。其實,二姐名字為祖母隨口所起,姓徐的如此捏造,真不愧是文革中跳將出來的許許多多民族敗類之一,時至今日,還有人對徐當年的所作所為深惡痛疾,也必將載入家乘,受人永世唾棄。
一九七七年冬,祖母丁太孺人去陳村大姐家時,摔了一跤而不幸染病,年底即臥床不起,當年,我去受降大莊參加表哥李金燦的婚禮,因大雪,在表哥家多住了好些天,回家時,祖母說:要給你滿月了,其實,那時交通不便,信息不靈,是祖母天天擔心,才出此言。祖母待我慈愛無比,至今我仍深切緬懷她老人家的慈祥和藹。第二年年初即歲次戊午正月十九丑時,祖母因患水腫病故,享年六十七歲。祖父在松樹山為祖母擇穴安葬。
一九八二年,文革遺毒基本肅清,改革開放漸成氣候,人民有了相應的自由,祖父按家族排行為我取名毓佩。同年,祖父親授了祭祖及酬神諸要領。清明上墳時,告訴我,這里埋的是哪一個祖先,那里埋的是哪一個祖先,還告訴我,先前四房(正宇公以下分四房,我家為小房,分界文書在文革時被燒毀)輪流值祭,我家四年值一次,殷祭及廷美祭(祭產位于方家墩即俗稱的尖刀四畝,該產業購置于明朝,解放后充公)以下的歷史初步有了認識。殷祭下屬大賓公派及大功公派(家譜上殷祭單獨立房,其所藏家譜為二零零三年續譜范本,族長為殷祭大賓公派的維泉公);廷美祭即丹竹口本派。
一九八三年舊歷年底,祖父前往受降大莊參加表哥李法松的婚禮,回家時在客車上錢物及象牙圖章被盜,祖父心疼了好長時間。
一九八四年夏,我陪同祖父前往杭州靈隱寺燒香禮佛,還游玩了西湖、參觀了浙江博物館舉辦的馬王堆出土文物展覽。此年秋冬,在祖父的督導下,我看了全套《富春倪氏宗譜》,對倪氏家族的歷史有了全面的了解。
一九八六年冬,祖父親自書寫“定福宮“三字,是為絕筆,時已染病,延至年末即歲次丙寅十二月十六日下午三時許祖父離世。喪禮上,請倪如恒之妻徐氏領頭念佛,倪如川之妻陸氏哭靈,倪毓恩道士作法事。按祖父生前選定墓址,葬在茂山。祖父”六七“時,堂祖父國忠公(遷居寧夏)親臨致祭,并書寫墓碑。
一九九一年,我思祖輩雖敬宗法祖,然難得平安,于是,皈依基督,信靠主耶穌。
二零零三年初,我受命與人續修倪氏家譜,期間,看了諸暨紫閬倪氏所藏《富春倪氏宗譜》,十月份還去了蕭山新壩,看了倪家牌樓,到家譜記載的古桃源(現臨浦后倪、橫塘倪、麻車倪、倪二一帶,蕭山倪氏已繁衍到第七十五代)查了《蕭山倪氏宗譜》,看了倪氏宗祠。經過十一個月的努力,家譜順利完稿,并舉行了隆重的圓譜典禮,這為今后倪氏家譜的重修創造了良好的開端,為倪氏家譜的傳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家道多難,有多少次白發人送黑發人,辛酸往事,不忍敘述。
人生一世,富貴本如浮云;佛道伊基,信仰僅是精神寄托。聊以數言,寄萬端情思于簡末,表一片丹心于斯茲。
祖父一生,生于民初動蕩歲月;長于軍閥混戰時期;中青年時又值日寇侵華、三年內戰、政權鼎革;后遇“三反五反”、“破四舊”、三年自然災害、十年浩劫,可謂歷經磨難,然,祖父的聰明、機智、正直仍為鄉人所稱道。 
    
第六十三世      先考如彬公(行亙三百八十一,輩分用字:如)
                      字關義
                      配余氏生二子
                      公生于民國二十三年二月十六日戍時
                      公卒于公元二零零五年四月六日申時 葬桐林山麓
第六十四世      毓佩(行醇,輩分用字:毓或簡化為育、玉,倪家路誤用“秉”)
第六十五世      秉斌 秉昭(行培,輩分用字:秉,倪家路改用“志”)
后世輩分用字為:鴻、鳳、憲(倪家路已用到“憲”字輩)、家、德、寶、榮、慶、錦等等
……


四、部分倪氏家族的源流記
      
富春倪氏源流考 
我富春倪氏源于上古黃帝、顓頊之后,約公元前八百年,邾武公之子肥受封于山東青州之郳城,史稱小邾子國。至其曾孫郳黎來有功于周,始受周天子子爵之封,正式列為諸侯。邾武公為曹挾(即上古曹國之后,周武王所封邾國第一代)之后。邾國之曹和周文王第九子曹叔振澤的曹國后人是歷史上不同的二支人,我倪氏世譜序混為一談,宜以更正。從黃帝到郳肥的具體世系,朱熹之后的《紫陽朱氏宗譜》記載的較為詳細。我富春倪氏世系上自漢朝倪寬開始,到唐朝倪若水,宋朝倪盈,本支世系自千十一公開基以來合為一圖,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倪氏世居山東,唐代避藩鎮之亂南遷江浙,再遷婺州之浦江,分居于杭州富春之杳口,再遷富春紫閬,后遷富陽之小源,遂成為富陽旺族。故禮源倪家大祠堂即鋤經堂前立有“青州族望,紫閬宗風”二通石碑,以表明倪家的來源。從黃帝的姬姓,曹安的曹姓,到邾國(戰國時改國號為鄒)的邾(失國后子孫改姓朱、鄒)、 小邾子國的郳(失國后子孫改姓兒、朱,還有部分姓顏)到兒寬,其演變一一相承。據傳漢武帝因感于兒于兒同,遂賜兒加人旁,是為倪,倪寬遂成為中華倪氏之始祖,海內外倪氏皆尊之。

峕公元二零零三年十月吉旦

中華倪氏六十四世即富春倪氏十八世                  倪毓佩謹撰

五、倪氏家族編纂的部分倪氏家譜中的文章

續修倪氏宗譜序
歲甲申暮春三月十有三日己亥清明,族房長暨紳董等祭掃畢,設宴于族叔祖建豪公家,濟濟一堂,群相聚而言曰:余族宗譜,自族尊明龍公重修以來,至今已十有八載矣。其間生卒嫁娶、出入繼承之事較前尤繁,而闕疑者又多,亟宜聯宗合族纂輯而修理之,以垂宗譜于不廢。若因世界維新、宗族制廢,畏難而不修,恐年湮代遠,宗族制之廢遂無存,父老之傳聞失實,人心之惑于邪說;跛行者以自由平等為文明,誰復知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之大倫,斯時也,即有孝子賢孫、仁人義士,欲尊祖敬宗、敦本收族,講明世系、纂輯譜牒,使子若孫,各親其親、各長其長、孝敬之心油然復生,不亦難之又難乎?榮聞其言而然之。宴飲畢,會議一堂,云時局多艱、生計窘迫、民之憔悴于虐政,亦未有甚于此時。若全部修理,財力獨恐不及,宜接續修之得,減公眾負擔也,遂即推舉總理一人、協理二人、董事十有九人、纂校二人,分勞共事,自十四世以下,清、真、延、亙、醇、培、基七行內詳查參考,辨親疏、分涇渭、序長幼、別尊卑,至秋七月望后三日,開局聘請浦邑褚戲文先生等四人排印裝訂。榮時至局中監理一切,若生、若卒、若配適、若出入繼承等事,條分縷晰,一遵先賢之舊規,書曰毋作聰明亂舊章,榮也忝居總理,以此自勉,并以此告諸執事。譜告竣后,爰不揣簡陋,敘其始末于簡端云。

中華民國三十三年歲次甲申八月下浣之吉
   
十七世孫倪如淇庠名瞻榮  拜撰 

續修倪氏宗譜跋
一九八四年,我年僅十八歲,但當時的族長振炘公(公為民國三十三年修家譜時的篡校,家藏三房禮祭派家譜被其子拿去燒毀)卻召我商議續修家譜一事,我與公及房兄毓洪一起到倪家溪、倪家岸、丁家坎、鳳儀臺等地,查尋家譜下落。查訪得倪氏家譜總譜原藏于倪家岸族長之后倪國治家,破“四舊”時,被拿到汪家祠堂焚毀,這樣,歷次修譜保存下來的各種版本的家譜包括祠堂所存文書就全部被毀,各房房譜絕大部分散佚,只剩九房(建治房)民國三年(富陽文化部門借去后,缺一卷)一部;民國十五年重修三十三年續修房譜一部;三房大功祭(丁家坎)同治七年重修房譜一部;三房殷祭民國十五年重修三十三年續修房譜一部(總譜與房譜的區別僅在于封面不同,內容一樣),草譜由倪育才填寫,解放后與富陽縣志等一起被毀。當時摘抄了除八房、九房外的所有世系圖,因各種原因,續修家譜一事只在小范圍內有所進行。十多年來,我遍查各種姓氏書籍,仔細考證了倪氏從黃帝到曹安、到邾挾、到郳肥、到倪寬的傳承,發現舊譜誤將曹叔之曹與上古之曹混淆,特予更正,以使后人在觀家譜時不至于因前人的誤記而產生對家譜的懷疑。這次續修家譜,我倪氏族人在族叔如椿的帶領下,各房諸董事費心費力工作,如房兄育榮、族兄毓訓等四處奔波、尋訪族人、收集資料,為家譜的續修盡心盡力,博得人們的一片贊譽。此次續修同民國三十三年相比可謂天壤之別,當時日寇尚侵占著富陽,人民生活異常艱難,所以我們看到的家譜有幾卷前面是民國十五年印刷的,后面是民國三十三年印刷的,因此我們稱這部譜為民國十五年重修三十三年續修本。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社會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人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極大的改變,我們本著對民族傳統的尊重和為了家族歷史的延續,我們有義務為家譜的續修和重修貢獻自己的力量,家譜作為家族歷史的載體還將繼續得到發揚光大。

時公元二零零三年十月吉旦  

中華倪氏六十四世即富春倪氏十八世                 倪毓佩謹撰


六、倪氏家族的名勝古跡

山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祖倪寬墓
位于山東東營市廣饒縣原花園鄉田王村南約500米。該墓為磚石結構,現有封土高約3米,直徑約40米,占地面積1200多平方米。過去墓地古木參天、景色幽靜,舊志列為廣饒八大景之一,有“倪冢秋煙”之喻。據《漢書》載:“倪寬,千乘人也。”(即今廣饒縣石村鄉倪家村人),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任右內史,后任御史大夫,長達九年,期間深受漢武帝賞識,曾隨侍封禪泰山。倪寬博學多識,對《尚書》深有研究,被郡國選為博士,先后受業于同郡人歐陽生(歐陽尚書學的創始人)和著名經學博士孔安國。漢武帝太初九年(前104),奉詔與司馬遷等共定《太初歷》,糾正了當時所行歷法的錯誤,為發展中國歷法做出了貢獻。他不僅精通經學和歷法,且善文辭,傳有《倪寬九篇》、《倪寬賦二篇》(漢書)及《封禪頌》等。倪寬于太初二年(前103)病逝,歸葬原籍。1976年10月公布為倪氏始祖倪寬墓——山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山東東營市廣饒縣原花園鄉田王村南約500米。過去古木參天、景色幽靜,舊志列為廣饒八大景之一,有“倪冢秋煙”之喻。當年守墓人生息繁衍,形成了現在的冢頭村。2005年倪寬墓已修繕一新,碑亭、祠堂一應俱全。望天下倪氏子孫前去瞻仰!
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倪氏宗祠——貞一堂
    “貞一堂”是祁門渚口倪氏貞一派的宗祠,坐落在村中央,坐北朝南,占地1200多平方米,是一座三進七開間的祠堂。據文獻記載,“貞一堂”始建于明,清兵入關,毀于兵火,康熙癸丑(1673年)重建,宣統二年(1910年)正月十六日因燃放爆竹引發火災,除門前“道士巾”外,全部被毀,1912年,族人倪尚榮捐巨資重建。
    “貞一堂”用料精良,規模宏大,雕刻精美,整個祠堂由108根大柱支撐,取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意,被譽為“徽州民國第一祠堂”。據村人介紹,享堂東西兩山墻脊柱取料于一根樹木,享堂正脊高12,2米,可見該樹本是一株高達30多米、樹圍粗2米余之參天大樹,可稱得天下第一柱。
    貞一堂門前廣場兩側有18對巨大的旗桿鼓,規模甚為壯觀,一對旗桿鼓就是渚口倪氏貞一派的一個驕傲、一枚宗族勛章。古徽州傳統宗族觀念,族人一旦取得功名,采取立牌坊或樹旗桿之方法來光宗耀祖,昭示后人。據介紹,倪氏族人中,子孫考取舉人以上功名的,就可以在宗祠前樹一對旗桿。因旗桿為木制,現不復存在,但石鼓還留存人間。這些旗桿鼓有大有小,有的上面還刻有“進士”兩個大字。 “文革”中,倪氏族人為保護這些旗桿鼓免遭破壞,將它們統統搬到村前面的河里,用泥沙埋起來。直到前幾年”貞一堂”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后,確認不會再遭破壞時,村民才陸續從河里挖出旗桿鼓搬回放置原處。18對旗桿鼓,18個舉人或進士,小小一山村,如此人才濟濟,可見這里是個藏龍臥虎的風水寶地。
    “貞一堂”分前、中、后三進,四周由封火墻圍護。大門樓在封火墻之外,外門廳不做柵門及清水磚八字墻,而做成“道士巾”形狀,外觀屋面是一坡水,內視是三開間五架梁結構。并門樓兩頭各有一道耳門,是左右兩側的通道,正面寬敞,檐口正中梁枋上懸有“尚書”宇匾,大門開在中軸線上,兩側有一對抱鼓石,雕飾有龍鳳呈祥、麒麟送子等圖案,門頭上懸有“倪氏宗祠”匾。
    從大門進入祠堂前進,前進為一坡水,與左右兩廂圍合成一個寬大的天井院,屬徽州傳統建筑“四水歸堂”做法,天井中間是一道石板大道通向廳前月臺。遇有重大節日或慶典,在前進搭臺演戲,既教化了族人,又能祭奠祖宗。
    中進是正廳。正廳在祠堂建筑中稱之為享堂,是祠堂的主體,高敞軒爽,是春秋二祭和舉行慶典的場所。正廳為南北兩坡大屋,廳內有特大木柱十根,柱上架梁,采用抬梁結構,使大廳減柱顯得寬敞,亦稱”減柱造”工藝。大廳天花采用軒頂(卷棚)與人字軒頂兩種做法,使室內空間變大。大梁兩端雕刻有象鼻頭圖案,因象與“相”諧音,意喻“封侯拜相”。梁上架的短柱有“方巾”、“蓮花”等精美的木雕柱托,蓮花托表示搭座蓮臺”升天成仙”。 “貞一堂”匾額高懸廳堂太師壁上方。正廳兩側各有廂房一間,用于儲藏祭器之類。正廳東西兩側與廳前天井回廊銜接處,各有一道側門通向室外,是兩個疏散出口。正廳與回廊的檐口采用斗拱挑檐,斗拱設置繁密,約3米開間,除兩柱頭外,還加當心一朵,幾乎連成一個花環,非常莊觀氣派,尤其是正廳前檐口的兩根立柱頭上的兩個斗拱,碩大無比,高五層,出跳、斗拱中間伸出兩根“昂”,以顯示倪氏家族的尊貴地位。斗拱底座外端雕刻一頭小象,底座下方是一頭倒趴的木雕母獅。正廳兩頭的封火墻高出坡屋面,并隨屋面高低跌宕成三個臺階,墻頭似高昂的馬頭。回廊與正廳屋面銜接處,還砌有一截粉墻用以防火隔斷。
    后進是寢殿,二層結構,兩頭各有一間廂房,東廂儲放花轎,西廂為樓梯間,可登樓遠眺。祠堂后進一般稱為寢殿,或稱寢室、寢堂,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是祠堂中最神圣的地方,所以,寢殿是祠堂三進中最高的一進建筑。寢殿雖不像享堂那樣軒敞寬大,但為了突出它的至尊地位,抬高了地基并修建成兩層結構。
    寢殿前面的天井下方有一座水池,稱之為“天池”。寢殿前面的水池在風水上有聚財之義,其作用是為了防火。 “貞一堂”的“天池”在徽州祠堂寢殿天池中別具一格,面積最大,儲水量最多,是雕刻最精美的一座水池。 “天池”為長方形,中間有一座石拱橋,將“天池”一分為二,過了橋,登上三級石階可入寢殿。天池寬3.6米,長12.8米,水深0.9米,可蓄水42立方米?!疤斐亍睎|西兩頭是連接享堂與寢殿的走廊,也各有一道側門通向室外,是寢殿的安全疏散出口。 “天池”四周有青石欄板圍護,東西兩個“天池”的長邊各有三塊欄板,短邊各兩塊欄板,每塊欄板上都有一幅精美的與水有關的石雕圖案,如“鯉魚噴日”、“雁落荷池”、“鯉魚跳龍門”等。東西兩“天池”北邊中間欄板各是一塊碑記,兩塊碑記分別是族人倪兆熊、倪化鱗撰寫,從不同角度敘述“貞一堂”歷史上曾屢建屢燒,多災多難,并且頌揚倪尚榮的副室金氏等人繼承丈夫遺志,以紡織所得之金捐修“天池”,蓄水御患的義舉?!疤斐亍睓诎逯g用四方石柱銜接,拱橋兩邊的六根石柱頭上方各雕刻有一頭小石獅,形態各異,有的撫弄幼獅,有的戲弄繡球,形象逼真,妙趣橫生,其余的石柱下端均刻咸蓮花座。天池內側水面上方的四周石板上還飾有精致的花鳥、魚龍、魚鹿等圓形、扇面形石刻圖案。
    “貞一堂”的寢殿水池,容量之大,做工之精,堪稱徽州一絕,而且又是徽州女人以紡織之金捐建,因此更有意義。
    “貞一堂”規模完備,春祭秋祀,各種活動有條不紊。宣統二年(1910年)元宵之夜,因舞龍燃放鞭炮引起火災,貞一堂再次遭受滅頂之災。民國元年(1912年),富商倪尚榮出墨銀六百、谷五十余秤主持重修事宜。倪尚榮賈米于鄱陽湖與閶水間,是渚口易米者之始。然祠未建成倪尚榮病逝。族人倪化鱗捐五百金接替修復之計。后來祠堂雖修成,但寢殿前的天井水池已無力修復。倪尚榮之妾金氏等人“承夫志,木石之工繼起,是冬復以紡織得資獨擔兩廊、石池之建設費用,竟乃夫未償之愿”。倪化鱗為此敬撰刻石:
卓卓女士,一族之光;相夫創業,德顯名揚;恩如春露,節比秋霜;能知大義,不惜傾囊;儀型女界,仰彼高罔,滔滔池水,用作甘棠;百獸率舞,氣象光昌;茲逢告竣,百世馨香;嶙嶙峭立,汩汩飄揚;女士之風,共此天長。
倪兆熊也撰文刻石:
池水清淺,日月同光。元神靜穆,灌注寢室。石蓮吐蕊,花鳥呈祥。笑獅露爪,仙鶴飛翔。魚龍變化兮,福澤無疆。是月也,銀河煥彩,織女成章,水天一色,永享馨香。
因而池塘與其他宗祠內水池不同,別具一格,池中駕橋如銀河有渡,并通向寢殿追隨夫之亡靈,地久天長,百世馨吞。
    “貞一堂”重修告成之時,倪化鱗當選為辛亥改道后祁門縣第一屆議會副議長、教育會長。他募金辦學校,以“貞一堂” 為校舍,寢殿二樓為藏書樓。對于孤苦學童免費入校,普及教育。
    氣勢恢宏的“貞一堂”,是倪氏家族勢力顯赫的象征。倪氏先祖自唐天寶年間,因避黃巢之亂,從山西藁城遷至歙縣,六世孫于北宋時遷居渚口。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禮部尚書夏言上《令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廟疏》,明世宗為加強宗族統治,故;隹夏言議,允許民間聯宗立廟。于是宗祠遍天下,徽州更是大興土木,無族不修宗廟。此時倪氏家族人丁興旺,政治顯赫,富甲一方,雄祁西,于是建了祖廟——“貞一堂”,后遭兵火,毀于一旦。族人倪思輝,萬歷二十五年中舉,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中進士。初授太常寺博士,歷任四科給事中,累官至南京戶部尚書兼監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糧儲,提調七省。族人倪道客、倪三松、倪本高等業鹽于兩淮,成為鹽業大賈。倪思喜、倪道昭等以木殖起家,累資數萬。此際,倪氏聲譽隆隆鵲起,威稱“倪氏望族”。倪氏家族的興旺在一定程度上為重建“貞一堂”打下了政治、經濟基礎。康熙十二年(1673年),由倪思謹、倪思輝父子、倪宗維等倡議重修“貞一堂”。幾月間,各種材料全部備齊,然突遭江西土匪襲擊,所有材料付之火燼。倪宗袞、倪國正等人又兩次出資籌劃。歷時兩年,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建成。宗祠落成之日,徽州知府馮世雍為“貞一堂”題詩祝賀。
    歷經幾百年風雨的“貞一堂”,見證著倪氏宗族的興衰榮辱,也集中體現了倪氏宗族的政治勢力、經濟勢力、宗族制度、風水觀和建筑思想。特別是最后一次重建,設計建筑者接受了歷次火災的慘痛教訓,多角度、全方位地采取了多項建筑防火技術措施:獨立建筑,四面環道,形成防火間距;建造封火墻,防止外來火患為害;屋面望磚加小青瓦,提高屋蓋耐火等級;建造天井特大水池,備足應急水源,防患未然,并多開側門,有利于安全疏散。從“貞一堂”完善的防火措施看,它是徽州祠堂等磚木結構大型公共建筑的一個防火典范,同時也說明了人類每一項防火措施的發明與采用,并不是先知先覺的,而是無數次火災教訓的總結。
杭州蕭山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原屬紹興)
清代雍正年間建筑倪門金氏“節孝承恩坊”,位于蕭山義橋新壩上埠村。新壩以倪姓為多,相傳于400年前由蕭山臨浦后倪村遷來。
七、倪氏家族的部分名人
倪良---戰國時期軍事家,率領六過軍隊
 始祖——西漢御史大夫倪寬
 (?~前103)西漢武帝時千乘郡(今東營市廣饒縣石村鄉倪家村)人。幼年家境貧寒,每下地勞動,總是把《五經》掛在鋤鉤上,有空即讀,“帶經而鋤”的故事廣為流傳。后因精通經學為漢武帝所賞識,擢升左內史,負責治理京城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民政。在任期間,首倡在鄭國渠上游南岸開鑿六輔渠,促進了關中地區農業發展。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 ,倪寬升任御史大夫,隨武帝東封泰山。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倪寬奉詔與司馬遷、公孫卿、壺遂等修改歷法,經過精心推算制訂出新歷法--《太初歷》 ,比秦朝的《顓頊歷》有很大進步。  
世祖——倪若水公
(?——719年):字子泉,山西藁城(今屬河北?。┤?,唐代名臣。進士出身,開元初官至中書舍人、尚書右丞。后調其出京,任汴州刺史。出任汴州刺史時,修孔廟,倡教育,興辦州學、縣學政尚清靜,風化大行,州百姓稱頌不已。唐玄宗派人捕珍禽異獸于南方,倪若水上奏章諫止。玄宗看過奏章,親自寫詔肯定若水的意見,遂停止捕鳥,盡放所捕珍禽。并賜帛40段,嘉獎他直言勸諫的精神,召其入朝,提升為戶部侍郎。開元七年己未,復授官尚書右丞。是年,卒。 
倪樸公(曾作倪氏世譜序)
字文卿,宋代浙江浦江人,居石陵村,因號石陵。嘗應進士舉,紹興末,草萬言書陳征討大計,復考山川險阻,成《輿地會元志》四十卷,又著《鑒轍錄》五卷,指陳御侮用策之失。淳熙中,為人所構,徙家筠州。以赦歸,寒窶終身。業古文三十年,有雜著六十篇,今僅存《倪石陵書》一卷。事跡見明宋濂《倪石陵傳》。
倪 瓚
倪瓚(130l--1374),字元鎮,又字玄瑛,別號荊蠻民、凈名居士、朱陽館主、滄浪漫士、曲全叟、海岳居士等,又曾署名東海倪瓚、懶瓚,變姓名曰奚玄郎,題名詩畫時常用云林。元大德五年(1301)倪瓚生于無錫梅里詆陀村。祖父為本鄉大地主,富甲一方,貲雄鄉里。父早喪.弟兄三人,同父異母長兄倪昭奎字文光,是當時道教的上層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錄”、 “提點杭州路開元宮事”、 “賜號元素神應崇道法師,為主持提點”、又“特賜真人號,為玄中文潔真白真人。”二哥(同胞)倪子瑛。在元代,道教的上層人物地位很高,有種種特權,既無勞役租稅之苦,又無官場傾軋之累,反而有額外的生財之道。倪瓚從小得長兄撫養,生活極為舒適,無憂無慮,倪昭奎又為他請來同鄉“真人”王仁輔為家庭教師。倪瓚受到這樣的家庭影響和教育,養成了他不同尋常的生活態度,清高孤傲,潔身自好,不問政治,浸習于詩文詩畫之中,和儒家的人世理想迥異其趣。故而一生末仕。
青少年時期的倪瓚雖然家境富裕,生活優裕,但未染上紈绔子弟習氣,對自身的學習修養,抓得挺緊。家中有一座三層的藏書樓“清泌閣”,內藏經、史、子、集、佛經、道籍千余卷。倪瓚每日在樓上讀書作詩,除精心研讀典籍外,對佛道書籍也多有涉獵?!扒迕陂w”內還藏有歷朝書法名畫,時間較遠的有三國鍾繇的《薦季直表》,較近的有宋代米芾的《海岳庵圖》等。倪瓚對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尤其對董源的《瀟湘圖》、李成的《茂林遠岫圖》、荊浩的《秋山圖》,潛心臨摹,揣摹其神韻氣質。同時,他常外出游覽,見到有價值的景和物隨手描繪,他精細地觀察自然界種種現象,認真地寫生,歸后往往畫卷盈笥。倪瓚一方面注意繼承傳統技法,博采各家所長,勤奮的學習,為他后來在繪畫上的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元泰定五年(1328),長兄倪昭奎突然病故。繼之,母邵氏和老師王仁輔相繼去世,使倪瓚悲傷不己。他原來依靠其長兄享受的特權,隨之淪喪殆盡,倪瓚變成了一般的儒戶,家庭經濟日漸窘困,他懷著憂傷的情緒,自作述懷詩,詳述當時自己痛苦的環境。
元天歷三年(1330)到至正十一年(1351)的20年內,是倪瓚繪畫創作的成熟期。這時期,倪瓚廣泛交際,友人多為和尚、道士或詩人、畫家。他作的詩作多半也是和這類人酬唱之作。他的至交張伯雨是有名的道土,倪瓚曾為其精心繪制了《梧竹秀石圖》。另一位他所推祟的名畫家黃公望亦是當時新道教全真教中名人,道學深邃,比他年長32歲。黃公望曾花10年時間,替倪瓚畫《江山勝攬圖》卷,長二丈五尺余,是黃氏淺絳山水中的杰作之一,畫卷題款為至正戊子(1348);那時倪瓚48歲。此時,他開始信仰道教(全真教),養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脫塵世逃避現實的思想,這種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畫上,作品呈現出蒼涼古樸、靜穆蕭疏的意向。
從元至正十三年(1353)到他去世的20年里,倪瓚漫游太湖四周。他行蹤飄泊無定,足跡遍及江陰、宜興、常州、吳江、湖州、嘉興、松江一帶,以詩畫自娛。這時期,也是倪瓚繪畫的鼎盛期。他對太湖清幽秀麗的山光水色,細心觀察,領會其特點,加以集中、提煉、概括,創造了新的構圖形式,新的筆墨技法,因而逐步形成新的藝術風格。作品個性鮮明,筆墨奇峭簡拔,近景一脈土坡,傍植樹木三五株,茅屋草亭一兩座,中間上方空白以示淼淼的湖波、明朗的天宇,遠處談淡的山脈,畫面靜謐恬淡,境界曠遠,此種格調,前所未有。這一階段,倪瓚創作了《松林亭子圖》(1354)、《漁慶秋霽圖》(1355)、《怪石叢篁圖》(1360)、《汀樹遙岑圖》(1363)、《江上秋色圖》(1368)、《虞山林壑圖》(1371)等許多力作給后來的朋清繪畫以巨大的影響,成為元四大畫家之一。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十八日,其妻蔣氏病死,倪瓚受到很大的打擊。長子早喪,次子不孝,生活越覺孤苦無依,內心煩惱苦悶,無所適從。明初,朱元障曾召倪瓚進京供職,他堅辭不赴。明洪武五年(1372)五月二十七日作《題彥真屋》詩云: “只傍清水不染塵”,表示不愿做官。他在畫上題詩書款只寫甲子紀年,不用洪武組年。
明洪武七年(1374),倪瓚在江陰長涇借寓姻戚鄒氏家,中秋之夜,他身染脾疲,便到契友名醫夏顴家就醫,夏筑停云軒以居之。倪瓚一病不起,于陰歷十一月十一日死于夏府,享年74歲。他的遺體埋葬在江陰習里,后改葬在無錫英蓉山麓的祖墳。
  倪瓚性情清高孤傲,個性迂癖,不事俗務,一生沒做過官。明人搜輯的《云林遺事》中說,一次他留客住宿,夜里聽到咳嗽聲,次日一早就命入仔細尋覓,有無痰跡。仆人找不到,假說痰吐在窗外梧桐樹葉上,他就叫趕快把葉剪下,丟在離家很遠的地方。倪瓚還有一傳說:“ 吳王”張士誠之弟張士信,一次差人拿了畫絹請他作畫,并送了很多金錢。倪瓚大怒,撕絹退錢。不料,一日泛舟太湖,正遇到張,被痛打了一頓,倪瓚當時卻噤口不出一聲。事后有人問他,他答道:“一出聲便俗”。倪瓚曾作一詩以述其懷“白眼視俗物,清言屈時英,富貴烏足道,所思垂令名?!?
倪瓚詩書畫三絕。倪瓚的繪畫開創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畫風,與黃公望、吳鎮、王蒙并稱“元代四大家”。畫法疏簡,格調天真幽淡,以淡泊取勝。作品多畫太湖一帶山水,構圖多取平遠之景,善畫枯木平遠、竹石茅舍,景物極簡。其畫多以干筆皴擦,筆墨極簡,所謂“有意無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蕭條一派。在元四家中,倪瓚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譽極高。明何良俊云:“云林書師大令,無-點塵土。”明代江南人以有無收藏他的畫而分雅俗。其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對明清數百年畫壇有很大影響。至今乃被評為“中國古代十大畫家”之一,英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將他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倪瓚是個性較為獨特的書畫家。他的書法作為在野的高人韻士,參禪學道,浪跡天涯 ,以一注冰雪之韻,寫出了他簡遠蕭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風格。 文征明、董其昌都曾高度贊美過他的書法。文征明評曰:“倪先生人品高軼,其翰札奕奕有晉宋風氣。”董其昌評曰: “古淡天真,米癡(即米芾)后一人而已。”倪瓚與格守帖學的書法比較,完全是兩種迥然不同的風格,不免遭人非議。如項穆指責倪瓚“下筆之際,苦澀寒酸。縱加以老彭之年,終無佳境也”。而近代書家李瑞清認為:“倪迂書冷逸荒率,不失晉人矩 ,有林下風, 如詩中之有淵明(陶淵明),然非肉食者所解也?!蹦攮憘魇雷髌酚小度√?、《月初發舟帖》、《客居詩帖》、《寄陳惟寅詩卷》、《與率度札》、《與良常詩翰》、《與慎獨二簡》、《雜詩帖》等多種。 
 倪斑——字元鎮,號云林。元朝江蘇無錫人。善畫山水,多為水墨之作。以天真幽淡為宗,對后人水墨山水畫有很大影響。與黃公望、王蒙、吳鎮、并稱為元末四大家。家有清悶閣,藏法書名畫甚多。作有《清悶閣集》。 倪映典——字炳章。安徽合肥人。岳王會會員。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在安徽任炮兵管帶,與熊成基計劃在安慶運動新軍起義。事被清吏偵知,后南下廣州,繼續從事革命活動。宣統元年(1909年)同盟會南方支部成立,任運動新軍總主任。宣統二年率新軍在廣州起義,壯烈犧牲。年僅25歲。 
倪 思 傳
《宋史-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倪文節公:南宋倪思,字正甫,謚文節.乾道二年(1166年)進士,曾任泉州知府,政聲顯赫,入祀泉州賢名祠。官至禮部尚書.以直言敢諫著稱。后裔倪文節在宋代任禮部尚書,生有2子:長子倪祖信,后舉家遷徙浙江,落戶湖州市;次子倪祖義,在丹徒做官,即舉家落戶丹徒冊田。
倪思著有《經鉏堂》一書,影響甚至遠,其中有不少佳句廣為流傳。如:松聲、澗聲、山禽聲、夜蟲聲、鶴聲、琴聲、棋子落聲、雨滴階聲、雪灑窗聲、煎茶聲,皆聲之至清者也,而讀書聲為最。聞他人讀書聲已極喜,更聞子弟讀書聲則喜不可勝言矣……]
附:倪 思 傳
倪思,字正甫,湖州歸安人。乾道二年進士,中博學宏詞科。累遷秘書郎,除著作郎兼翰林權直。光宗即位,典冊與尤袤對掌。故事,行三制并宣學士。上欲試思能否,一夕并草除公師四制,訓詞精敏,在廷誦嘆。
權侍立修注官,直前奏:“陛下方受禪,金主亦新立,欲制其命,必每事有以勝之,彼奢則以儉勝之,彼暴則以仁勝之,彼怠惰則以憂勤勝之?!庇终堅鲋弥G官,專責以諫事。又乞召內外諸將訪問,以知其才否。遷將作少監兼權直學士院,兼權中書舍人,升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同修國史,尋兼侍講。
 初,孝宗以戶部經費之余,則于三省置封樁庫以待軍用,至紹熙移用始頻。會有詔發緡錢十五萬入內帑備犒軍,思謂實給他費,請毋發,且曰:“往歲所入,約四百六十四萬緡,所出之錢不及二萬,非痛加撙節,則封樁自此無儲。遂定議犒軍歲以四十萬緡為額,由是費用有節。又言:“唐制使諫官隨宰相入閣,今諫官月一對耳,乞許同宰執宣引,庶得從容論奏。”上稱善,除禮部侍郎。
上久不過重華宮,思疏十上,言多痛切。會上召嘉王,思言:“壽皇欲見陛下,亦猶陛下之于嘉王也?!鄙蠟閯尤?。時李皇后浸預政,思進講姜氏會齊侯于濼,因奏:“人主治國必自齊家始,家之不能齊者,不能防其漸也。始于褻狎,終于恣橫,卒至于陰陽易位,內外無別,甚則離間父子。漢之呂氏,唐之武、韋,幾至亂亡,不但魯莊公也?!鄙香と?。趙汝愚同侍經筵,退語人曰:“讜直如此,吾黨不逮也?!?
兼權吏部侍郎,出知紹興府。寧宗即位,改婺州,未上,提舉太平興國宮,召除吏部侍郎兼直學士院。
御史姚愈劾思,出知太平州,歷知泉州,建寧府,皆以言者論去。久之,召還,試禮部侍郎兼直學士院。侂胄先以書致殷勤,曰:“國事如此,一世人望,豈宜專以潔己為賢哉?”思報曰:“但恐方拙,不能徇時好耳?!?
時赴召者,未引對先謁侂胄,或勸用近例,思曰:“私門不可登,矧未見君乎?”逮入見,首論言路不通:“自呂祖儉謫徙而朝士不敢輸忠,自呂祖泰編竄而布衣不敢極說。膠庠之士欲有吐露,恐之以去籍,諭之以呈藁,誰肯披肝瀝膽,觸冒威尊?近者北伐之舉,僅有一二人言其不可,如使未舉之前,相繼力爭之,更加詳審,不致輕動?!庇盅裕骸疤K師旦贓以巨萬計,胡不黥戮以謝三軍?皇甫斌喪師襄漢,李爽敗績淮甸,秦世輔潰散蜀道,皆罪大罰輕?!庇盅裕骸笆看蠓蚬蚜r恥,列拜于勢要之門,甚者匍匐門竇,稱門生不足,稱恩坐、恩主甚至于恩父者,諛文豐賂,又在所不論也?!眮腚新勚笈?。
思既退,謂侂胄曰:“公明有余而聰不足:堂中剖決如流,此明有余;為蘇師旦蒙蔽,此聰不足也。周筠與師旦并為奸利,師旦已敗,筠尚在,人言平章騎虎不下之勢,此李林甫、楊國忠晚節也?!眮腚秀と辉唬骸奥勊绰?!”
司諫毛憲劾思,予祠。侂胄殛,復召,首對,乞用淳熙例,令太子開議事堂,閑習機政。又言:“侂胄擅命,凡事取內批特旨,當以為戒?!?
除權兵部尚書兼侍讀。求對,言:“大權方歸,所當防微,一有干預端倪,必且仍蹈覆轍。厥今有更化之名,無更化之實。今侂胄既誅,而國人之言猶有未靖者,蓋以樞臣猶兼宮賓,不時宣召,宰執當同班同對,樞臣亦當遠權,以息外議。”樞臣,謂史彌遠也。金人求侂胄函首,命廷臣集議,思謂有傷國體。徙禮部尚書。
史彌遠擬除兩從官,參政錢象祖不與聞。思言:“奏擬除目,宰執當同進,比專聽侂胄,權有所偏,覆轍可鑒?!奔榷窂涍h上章自辨,思求去,上留之。思乞對,言:“前日論樞臣獨班,恐蹈往轍,宗社堪再壞耶?宜親擢臺諫,以革權臣之弊,并任宰輔,以鑒專擅之失?!睆涍h懷恚,思請去益力,以寶謨閣直學士知鎮江府,移福州。
彌遠拜右丞相,陳晦草制用“昆命元龜”語,思嘆曰:“董賢為大司馬,冊文有‘允執厥中’一言,蕭咸以為堯禪舜之文,長老見之,莫不心懼。今制詞所引,此舜、禹揖遜也。天下有如蕭咸者讀之,得不大駭乎?”仍上省牘,請貼改麻制。詔下分析,彌遠遂除晦殿中侍御史,即劾思藩臣僭論麻制,鐫職而罷,自是不復起矣。
久之,除寶文閣學士,提舉嵩山崇福宮。嘉定十三年卒,謚文節。
南宋倪文節是個愛讀書的人,他不但自己讀書感到快樂,就是聽人讀書也樂不可支。他寫道:“松聲、澗聲、山禽聲、夜蟲聲、鶴聲、琴聲、棋子落聲、雨滴階聲、煎茶聲,皆聲之至清者也。而讀書聲為最。聞他人讀書聲,已極可喜;更聞子弟讀書聲,則喜不可勝言矣。”他聽人讀書尤其聽自己子弟讀書聲如此高興,是因為他知道,讀書使人高尚、使人知識豐富、使人進步。
泉州人名錄——倪思
倪思,字正甫,南宋·湖州歸安人。乾道二年(1166年)進士,歷官秘書郎、著作郎兼翰林權直、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禮部侍郎、吏部侍郎、兵部尚書、禮部尚書。
嘉泰元年(1201年)知泉州,新學校,修城廓,繕器械,訓士卒,浚河渠,造橋梁,葺候館,立養濟院,百廢俱興,民不告擾。為政主張靜以安民,儉以化俗。史稱其屢觸權臣,三黜不變。

倪思:《經鉏堂雜志》簡介
古人云系列從書之一。倪思,字正甫,字號齊齋老人,宋湖州歸安人?!督涖I堂雜志》是作者晚年的讀書札記,也可以說是一本思想隨筆。他關于人生的“窮”與“達”、順境與逆境的辨證關系的認識,達到了當時極高的水準;他示兒的十條“子弟之職”和“遣女”的“十戒”,是數百年來長輩教育子女的標準的總結,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同。 今以明萬歷刻本為底本以流行別本標點整理。
《經鉏堂雜志》作為“古人云叢書”,2005年4月,由岳麓書社出版 。

刻經鉏堂序 
(經鉏堂,倪氏堂號,漢大夫倪寬帶經而鋤,終學有所成。《經鉏堂》是南宋倪思所著,謚文節)
潘大復
 
夫吾人立身寓內、欲表表白見者,舍功業文章何居焉?垂紳正笏之士率談功業,而視筆墨為敝帚;笈冠長衣之士率談文章,而薄薦紳為塵飯。此皆見其偏、不睹其全者也,吾竊以臧獲之亡羊而例視之矣。求之于古,工文章者如牛毛,而以文章兼功業者若兔角然,寥寥乎其不多見也。他姑不暇具論,即以吾湖言之,期中多丹山洞府、金砂銀石,故石屋祖師隱于霞霧,葛稚川隱于菁山,范蠡、計然隱于大遮以謀霸業,遂號為計籌山,至今存焉。若顏、蘇兩君俱愿為此州刺史,歐陽公所謂“江外饒佳郡,吳興天下稀”者,夫亦道其地之靈也哉。
以故文章家代不乏人,今世詩宗沈約、孟郊,畫宗子昂、叔明、徐賁,瀟灑推葉苧翁,皆彬彬文彩,而胸中丘壑縱橫萬狀,非若他郡章句之學、人趨之而人步之者也。而責諸人于鐘鼎之業、太常之勛,則或起之九原而無以應我矣。乃于宋得一人焉,倪文節公是已。
觀其《經鋤堂》一書,論朝事則有忠臣愛君之心,論家政則有君陳孝友之念,論山川則有遺世獨立之志,論世味則有藻鑒人倫之明。繁而不亂,約而有規。其辭爽以勁,其氣簡而舒,信文章之大家,繡虎之長技也。
是書也,蓋得之吾友陳仲醇,云:“仲醇博雅有書癖,上自經史,下至稗官,靡不旁搜遠采,最愛是書?!庇嘧x《禮》毘山中,即柳惲讀書處也。偶放舟訪仲醇于嘉禾,仲醇出是編授余曰:“是且未有梓,公,湖人,宜為湖梓之。”余持之歸,反覆讀,不忍釋手,每讀一段,則飲醇醪一杯,咽之,欣欣然自得也。既喜文節之文章,欲觀文節之行誼,而稽之往譜,則文節官宋之學土,風操凜凜,為一代偉人。
若傳記所載者,讀之猶有生色,當時忌文節甚眾,而如石中流、無所倚萎,聲聞愈藉藉震人耳矣。豈非文章功業并茂者耶?遂以其書攜至京邸,拜命雍陽,政事之暇,取而卒業,益沾沾自喜,謂我非仲醇,安得是書?而字多差訛,亥豕相接。適張文學自揚文山中走潞水上謁余,文學胸次富有《墳》、《典》、《丘》、《索》,乃以是書授之校焉,凡三旬而羽化者全、蠹食者完矣,又三旬而剞劂告成、殺青斯竟矣。余覽其成,喟然嘆曰:土患無文覃功業耳,何患不傳?自有此書以來,凡幾百年矣,而流徙不亡,則人必有仰其功業文章而不欲亡之者。
至于今則仲醇仰之而授之予,予仰之而付之梓,張文學仰之而校以成,仲釀與予不佞之志,安知后之仰之者不如今日乎?而是書終千古不亡矣。書既成冊,移書兩兒子曰:“為我藏昆山中?!鄙w山必有所托而名焉。故霞霧以石屋名,菁山以稚川名,計籌山以越中兩大夫名,是山也,安知不以藏書名乎?然予之景仰于文節固不徒以文章也,倘后之人止以文章觀之,是魚鳥之睹毛嬙,已失其真者矣,是為之序。時萬歷庚子仲春花旦,吳興居實子潘大復書于雍陽官署。
倪文節語錄摘錄
倪文節公曰:松聲、澗聲、山禽聲、夜蟲聲、鶴聲、琴聲、棋子落聲、雨滴階聲、雪灑窗聲、煎茶聲,皆聲之至清者也,而讀書聲為最。聞他人讀書聲已極喜,更聞子弟讀書聲則喜不可勝言矣……
富莫大于蓄道德,貴莫大于為圣賢,貧莫大于不聞道,賤莫大于不知恥。仕能行道之謂達,貧不安分之謂窮,流芳百世之謂壽,得志一時之謂夭。
倪公又說:“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有全利而無少害者惟書。不問貴賤、貧富、老少,觀書一卷則有一卷之益,故有全利無少害也?!?
這句話被明代陳繼儒引用在《觀書十六感》之中,其用意可見。靜心讀書,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境界,讀書而又能有佳思,如何不教人快慰。
倪文節曰:"有容德乃大,有忍事乃 濟.君子立心,未有不成於容忍,而敗於不容忍者也.容則能恕人,忍則能耐事.一毫之差,即勃然而怒;一事之違,即憤然而發,必無受用."
顧炎武引倪文節思之言; 謂當作『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忘勿助長也.』傳寫之誤,以「忘」字作「正心」二字.言養浩然之氣,必當有事而勿 忘,既已勿忘,又當勿助長也。
 倪思亦云:“文章以體制為先,精工次之。失其體制,雖浮聲切響,抽黃對白,極其精工,不可
倪中明,俊明弟,崇禎十五年舉人。

標簽:    ni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倪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倪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族譜錄紀念網
    • 查看更多討論帖>>
      點擊 回復 標題 作者 最后回復 回復時間
      1725 1 山東德州倪氏尋根 yuan7681090 111.225.205.* 2018-09-21 14:16
      6317 0 尋根江蘇泗陽倪氏淵源 倪氏后人 倪氏后人 2018-06-19 16:25
      1923 3 江蘇揚中 倪小俊 公益館管理員 2018-05-24 08:27
      3437 0 尋找宗親族譜!千乘堂 13316350555 13316350555 2016-04-07 14:58
      2044 0 北京倪家有沒 無名百姓 無名百姓 2015-11-04 10:24
       
      發表話題: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pre id="iwywg"><td id="iwywg"></td></pre>
      • <samp id="iwywg"></samp>
      • <sup id="iwywg"><acronym id="iwywg"></acronym></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