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陸九淵

2008-11-06

10533次

1人

1個

0個

0人


吧主: [申請吧主] 管理員:   [申請管理員]

[ 字號: ]

陸九淵

宋代荊門知軍陸九淵,字子靜,自號象山,人稱象山先生,荊門老百姓稱之為陸夫子。南宋高宗紹興九年二月(公元1139年4月)生于江南西路撫州金溪縣(今江西省撫州地區金溪縣)延福鄉青田里。光宗紹熙三年十二月(公元1193年1月)卒于荊湖北路荊門軍(今 湖北省荊門市)知軍事任內。享年五十有四。

陸夫子五歲發蒙,二十四歲參加鄉試,高中第四名,是年冬十月二十七日其父陸賀病逝。 三十三歲,再次鄉試,以易學中舉、得解。南宋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三十 四歲,春試南宮。夏五月,廷對,賜同進士出身。孝宗淳熙元年三月(公元1174年),授迪功郎、隆興府靖安縣主簿。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應呂伯恭祖謙之約會朱元晦諸公于信 之鵝湖寺。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授建寧府崇安縣主簿。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春二月,訪朱元晦于南康。是年六月,丞相少師史浩薦,都堂審察升擢,不赴。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侍從復上薦,得旨與職事官,除國子正。秋初,赴國學。九月,享明堂,為分獻 官。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在敕局,春祀祚德廟,為獻官。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 四十八歲,轉宣義郎,除將作監丞。是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得旨,主管臺州崇道觀,享受大臣"祠祿"。淳熙十五年(公元 1188 年),作《荊國王文公祠堂記》,與朱元晦書,辯《太極圖說》。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光宗皇帝即位,詔之荊門軍。 光宗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五十三歲,得旨之荊門。秋七月四日啟行,九月三日 至二泉(荊門軍)。

陸夫子在荊門老百姓心目中,是一座山,是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山。荊門城西關外的山,原名蒙山,漢代名半月山,隋代名蛾眉山,陸夫子講學山下,更名象山。象山東坡有講經臺,臺上有亭曰"仰止亭"。據《荊門直隸州志》載:"仰止亭 "三字是清乾隆十九年甲戌(公元1754年)安陸太守張世芳登講經臺,心印前賢,有感而題,意在"勖成龍以景行也 。""仰止"二字出自《詩·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箋》曰:"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 

一 、象山人格:憂國憂民,無私無畏  

陸夫子上宗孔孟,振絕學于千載之后,被稱為“百世大儒”,即“所謂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521)但陸夫子卻不是一般的儒,是正大純粹之儒,他以其獨特的個性鶴立于儒學之林。

陸夫子兩次中舉,三十四歲春試南宮,進士及第,然而他卻反對科舉,視科舉為“場屋之累”(088);他反對佛家的出世之說,主張入仕,也做過京官,但他并不在意仕途的升遷,“無富貴之念”(088);他通曉《六經》,俊杰仰慕,學者踵至,學徒大集,但他卻不主張立文字,更反對“私立門戶”( 440))。他曾經說:“某少而慕古,長欲窮原,不與世俗背馳而非,必將與圣賢同歸而止。忘己意之弗及,引重任以自強,謂先哲同是人,而往訓豈欺我,窮則與山 林之士約《六經》之旨,使孔孟之言復聞于學者;達則與廟堂群公還五服之地,使堯舜之化 純,被于斯民”(485)。這就是他對自己的最好說明。

陸夫子一輩子潛心讀書,做學問,但他讀書不是為了做官,做學問為己不為外。他說:   “志道據德依仁,學者之大端。”(434)“秦漢以來,學絕道喪”(014),使他深感不安,他以“傳堯舜之道,續孔孟之統”為己任,因此,他讀書、做學問,“不求聲名,不較勝負,不恃才智,不矜功能”(441)。

陸夫子并不反對做官,他深諳儒家修齊之道,但他做官不是為發財,不是為謀求個人私 利。他認為:“自古張官置吏,所以為民”(071)。他對吏治腐敗深惡痛絕,他說:“今之貪吏, 每以應辦財賦為辭”,大行貪贓枉法之實;“今之貪吏所取,供公上者無幾,而入私囊者或相 十百,或相千萬矣。”(072)。他特別強調辨義利,他認為“私意與公理,利欲與道義,其勢不 兩立。”(183)他以辨義利為前提,提出了區別君子人與小人的標準,他說:“大概論之,在于為國,為民,為道義,此則君子人矣;大概論之,在于為私己,為權勢,而非忠于國、循于 義者,則是小人矣。”(405)他深切同情黎民百姓(即所謂小民),反對“苛征橫斂”(090)。他說:“今時郡縣能以民為心者絕少,民之窮困日甚一日。 撫字之道棄而不講,掊斂之策日以益 滋。甚哉!其不仁也。…… 不能檢尼吏奸,猶可恕也,事掊斂以病民,是奚可哉?”(098) 他 是徹底的民本主義者,他不僅效芹獻為民請命,而且把矛頭直指士大夫統治階級。他說:“今時士大夫議論,先看他所主。有主民而議論者,有主身而議論者,邪正君子小人,于此可以決矣。今日為民之蠹者吏也,民之困窮甚矣,而吏日以橫。議論主民者,必將檢吏奸而寬民 力,或不得已而闕于財賦,不為其上所亮,則寧身受其罪。若其議論主身者,則必首以辦財 賦為大務。必假闕乏之說以朘削民,科條方略,必受成于吏,以吏為師,與吏為伍,甚者服 役于吏。為國家忠計,豈愿此等人多也。”(099) 他主張為官者應行“大人之事”,不要做“小人”,要為善為公,不要為惡為私。“大人之事,至公至正,至廣大,至平直。剖蠡管之見, 蕩其私曲,則天自大,地自廣,日月自昭明,人之生也本直,豈不快哉!豈不樂哉!”(183)“為善為公,則有和協輯睦之風,是之為福。為惡為私,則有乖爭陵犯之風,是之為禍。和協輯 睦,人所愿也,乖爭陵犯,人所惡也。”(249)

陸夫子一生為官的時間不長。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除國子正,后入敕局,遷敕令所刪定官;十三年(公元1186年)轉宣義郎,除將作監丞,后被排擠出京,主管臺州(今浙江臨海縣)崇道觀。前后五個年頭。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除知荊門軍,紹熙二年(公元 1191年)九月,始領荊門軍事。在荊門知軍任上僅一年另三個月又十二天。加上淳 熙元年(公元1174年)授迪功郎、隆興府靖安縣主簿(未到任)以及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授建寧府崇安縣主簿的時間,總共不過七、八年。 時間雖然短,但卻充分展現了他憂國憂民、無私無畏的一代名臣的人格風范。做京官時,上殿輪對五劄、讀究武略、論醫國, 言辭犀利,切中時弊;任荊門知軍時,在政治、軍事、地方治安以及繁榮商旅、整頓稅收諸 方面,卓有建樹。特別要提及的是他對除知荊門軍的態度。在陸九淵心目中,只有國家和人 民。荊門是次邊之地,備戰、抗擊金人南侵,是“疾速之任之命”,不得懈怠;學后世賢者“其心先主乎利害,而以禮義行之耳”,憂國忘家,無所畏避。他在《與羅春伯》的信中說 : “某夏中拜之任之命,適感寒伏枕,幾至于殆。月余少蘇,又苦腸痔。”((187)他是帶著重病來荊赴任的。在荊門知軍事任內,舊病復發 ,血疾大作,與世長辭。陸九淵知荊門軍這一行為本身,就是他的人格的光輝寫照 。

二、象山哲學:發明本心,堂堂地做個人  

陸夫子是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他認為人生天地間,與天地并為三極,人字不可輕,必須大做一個人,“若某則不識一個字,亦須還我堂堂地做個人。”(447)他以如何“堂堂地做個人”為前提,提出了“本心說”,主張“先立乎其大者”(142)。他的哲學,后世依此稱之為“心學”。

正心立志、張揚人的主體意識、堂堂地做個人是象山哲學核心。如何正心立志?其主要 內容包括弘道、辨義利、辟異端邪說、發明本心等。

    l、弘道

什么是象山哲學所說的“道”?

陸夫子引《周易·說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029) 這里天、地、人并立,代指宇宙萬物,“天道、地道、人道”之“道”乃宇宙萬物本質性法則(性命之理) 。這個“道”是不依人的意志轉移的客觀存在。所以陸九淵說:“道塞宇宙,非有所隱遁”(009)“天地順此 而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圣人順此而動,故刑罰清而民服。”(132)

為什么要弘道?

“道”既是宇宙萬物本質性的法則,就需要人象“天地順此而動”一樣去遵循。然而在現實中,人有賢愚、智不肖,有君子有小人。有些人往往反其“道”而行之。這就需要弘道。 陸夫子說:“道之不明,天下雖有美材厚德,而不能以自成自達,困于聞見之支離,窮年卒歲而無所至止。若氣質之不美,志念之不正,而假竊傅會,巨食蛆長于經傳文字之間者何可 勝道?”(013)

    2、 辨義利

辨義利是區別君子人與小人的試金石。 陸夫子認為“為國、為民、為道義”的是君子人;“為私己、為權勢”的是小人。士大夫統治階級中,“主民而議論者”是“為國、為民、 為道義”的君子人;“主身而議論者”是“為私己、為權勢”的小人。

辨義利,并不是不講個人利益。陸夫子主張“尊德性”,但并不主張用“道德理性”去剝蝕人的主體權利意識。他說:“古人通體純是道義,后世賢者處心處事,亦非盡無禮義, 特 其心先主乎利害,而以禮義行之耳。后世所以大異于古人者,正在于此。”(424)陸夫子所反對 的是貪吏,是“受成于吏,以吏為師,與吏為伍,甚者服役于吏”的封建士大夫階級中“其主身議論者”。通俗地說,陸夫子主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其心先主乎利害,而以禮義行之耳”。

    3、辟異端邪說

陸夫子說:“道喪之久,異端耶說,充塞天下,自非上知,誰能不惑?”(011)因此他認為要正心立志,必須辟異端邪說。什么是異端?異端并非專指佛老,他說:“子先理會得同底一端,則凡異此者,皆異端。”(402)也就是說凡有害于弘道、正心立志的都應當批判。對此, 陸九淵的態度是十分堅決的。他說:“風俗驅人之甚,如人心不明,如何作得主宰。吾人正當障百川而東之。”(457)

    4、發明本心

發明本心是正心立志的根本途徑。

什么是“本心”?象山哲學關于“心”有三個概念:心(人腦)、心之所為(心理)、本 心(一種心理形式)。“本心”即“仁義之心”。仁義即人道。人與天、地并為三極,天道、地道、人道都是宇宙萬物本質性法則。仁義之心就是作為社會存在的與天道、地道合一的社 會倫理道德(人道)在人心中的反映,又是人之為人的根本,所以陸夫子稱之為人之“本心”。  

由于“本心”是與天道、地道合一的人道在人心中的反映,所以它“至大、至剛、至直、至平、至公。”(441)也正因為如此,人如果能保有本心,便能大做一個人。人如何才能保有本心?陸夫子提出了“貴學、盡心”和“反而求之”的主張。陸夫子說:“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故曰'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所貴乎學者,為欲窮此理,盡此心也。”(149)通過學習,窮“人道”之理義(貴學),以此保有本心(盡心)。所謂“反而求之”是求放失之心。“人心不能無蒙蔽,蒙蔽之未徹,則日以陷溺”。(008)“蔽理溺心而不得其正”(011),本心便放失之耳。本心雖然可能放失,但并不會泯滅,“良心之在人,雖或有所陷溺,亦未始泯然而盡亡也。”(377)因而,為保其本心必反而求之。“古人之求放心,不啻如饑之于食,渴之于飲,焦之待救,溺之待援”(373)。對放失之心,“誠能反而求之, 則是非美惡將有所甚明,而好惡趨舍將有不待強而自決者矣”(377)  

貴學、盡心、求放心就是發明本心。“發明”,即“發而明之”,意即“啟發、開擴”。 人的“至大、至剛、至直、至平、至公”的本心,雖是客觀存在的,但對于一個具體的人來說,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要貴學、盡心。若有放失,一定要反而求之。只有如此,才能保 有本心。  

為什么要發明本心?發明本心就是先立乎其大,“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142)。如是,人才能保有其與天道、地道合一的仁義之心,才能與天、地一樣無私無畏, 堂堂地做人,做“大人”而不做“小人”。  

三、研究象山:心通意解,著著就實  

陸夫子是一代哲學宗師。在宋儒中,他以“一意實學,不事空言”(160)獨樹一幟,其“學問無他,只是一實。”(399)  

陸夫子的學說,可以用“為學”、“明道”、“察理”、“立心”、“做人”十個字來概括,落 腳點是做人,做大人。做人“不可以無所主,尤不可以主非其所主。”(373)人如何主其所主?這就要為學、明道,就要立心。為學是明道的基本途徑,明道是立心的前提。如何才能 明道?只有察理才能明道,“天下事事物物只有一理,無有二理,須要到其至一處。”(453)若“到其至一處”,自能明道。為了使人能主其所主,他提出了“本心說”,主張“先立乎其大者”。有人說他“除了‘先立乎其大者一句,全無伎倆。”他以為確實如此。(400)如果孔子以仁、子思以誠、孟子以善發明斯道,陸夫子卻是以 心發明斯道。所謂“先立乎其大者”就是立心。“人不肯心閑無事,居天下之廣居,須要去逐外,著一事,印一說,方有精神。”(455)若心官不曠職,思則得之,得其理明其道也,人便能主其所主,堂堂地做個人。所謂“本心”,就是人心逐外、照物、思則得之所獲得的一種精神,一種思想感情:仁義,此心也;四端,此心也 。“心”是思維器官,仁義、四端是天下正理 。  

陸夫子一生著述不多,主要是書信和與門人談話的語錄。文字雖然不多,但字字句句都是用他的心血寫成的,是發自內心的肺腑之言。 其內容都落在一個“實”字上。他認為“一實了,萬虛皆碎。”(448)“千虛不博一實”(399)。“實”就是“真實無妄”,亦即“實理實說”(458)。“實理實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精髓 。  

中國古代哲學發端于上古先民的卜筮記錄。這些卜筮材料涉及祭祖、戰爭、生產、婚姻、天災等方面的情況。隨著卜筮材料的積累 、整理 ,逐漸抽象化、哲理化,人們形成了對 宇 宙萬物的一些認識,比如天人關系、宇宙生成等問題便被提出來了。有歷史記載的最早的哲學家當是老聃、老萊子、孔子,最早的學術派別到當推洙泗學派。《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之所嚴事,于周則老子,……于楚老萊子 。”又《老子 傳》:“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莊子·天道》云 :“孔子……往見老聃。”又《則陽》云:“老萊子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依此,老聃、老萊子當長于孔子,后者師事前者。孔子講學于洙泗 ,“洙泗門人,其間自有與老氏之徒相通者,故記禮之書,其言多原老氏之意。”(407)“洙泗門人”指仲尼弟子及門人。洙泗學派是有史記載的最早學術派別。1993 年 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郭店一號墓出土了大批楚簡,有學者考證,墓主為陳良。①《孟子·滕文公上》:“陳良,楚產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于中國。”陳良的弟子陳相與孟子同時, 陳良當與子思及其門人同時或者更一些。從“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于中國”來看,當屬于洙泗學派。從墓中出土楚簡的內容來看,屬于陸夫子所說的“與老氏之徒相通者”。如果說出土楚簡是陳良在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教材,其中的內容與他的學術思想相一致。郭店楚簡中被研究者認定為儒 家 或是道家的作品,互相之間是包容涵化的關系。因此,我們認為洙泗時期,至少可以說儒道之間有相通之處,或者說,孔子曾師事老聃、老萊子,洙泗儒學是融老氏之學的集大成者。準確地說,中國哲學從老聃、老萊子、孔子到洙泗學派,并沒有什么道家和儒家之分,至少不是那么壁壘森嚴,如同水火。戰國中晚期以后,儒道分離,經過魏晉、南北朝,佛教傳人,到了宋代,儒道釋三足鼎立,三家各有其說。“大抵學術有說有實昔之有是說者,本于有是實”(016),不管是 早期儒家,或是早期道家,都是以“實”為根本的。陸夫子繼承了中國哲學的“實學”傳統。是中國哲學中“實理實說”的杰出代表 。  

中國宋代哲學中,“儒者有儒者之說,老氏有老氏之說, 釋氏有釋氏之說”(016),但三者的關系并不是那么緊張,雖然互相之間也有批評,儒家辟佛老之風已不如唐代之盛。宋代儒學有兩個鮮明特點:一是易學被廣泛重視,二是虛見與實見之爭。首先,被稱為“宋明道學創始人”的周敦頤,率先研究易學,“作太極圖、易說、易通,數十篇。”(潘興嗣《濂溪先生墓志銘》)“周敦頤的哲學被視為孔孟的真傳,儒學的再起,其功績僅次于孔孟。”②其次是張載,易學論著《易說》、《正蒙》是他的主要哲學著作。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他也“對《周易》做過深入的研究”。③朱熹也十分重視易學,現在流傳下來的周敦頤《太極圖說》本和《通書》本,都是經朱熹整理、訂正過的。朱熹著有《周子太極通書后序》和《再定太極通書后序》。陸夫子對易學是十分精通的。陸夫子解試、省試都是提交的易學論文,解試論文題目為《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省試論文題目為《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兇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這兩篇論文使他名震行都,諸賢從游,“朝夕應酬問答,學者踵至,至 不 得 寢 者馀四十日。”(487)  

《易經》是儒家的經典,然而周敦頤的《太極圖》卻得之于道家。《宋史· 朱 震傳》云:“陳摶以先天圖傳種 ,放傳穆修,…… 穆 修 以 太 極 圖 傳 周 敦 頤,敦頤傳程顥程頤。”陳摶,宋代真源人,字圖南,五代后唐長興中舉進不第,曾隱居武當山、華山,自號扶搖子,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希夷之學,老氏之學也。”(024)依此看來,儒道釋三足鼎立的宋代,儒、道、釋也是互補的。陸夫子,是正大純粹的儒家,他對道家、釋家也有批評,但更多的是“辟時文”。他反對“今世儒者類指佛老為異端”(423),他認為“天下正理不容有二。 若明此,天地不能異此,鬼神不能異此,千古圣賢不能異此。若不明此理,私有端緒,即是異端,何止佛老哉?近世言窮理者亦不到佛老地位,若借佛老為說,亦是妄說。其言辟佛老者亦是妄說。”(194)  

宋儒之間的“虛見與實見”之爭, 反映了對中國哲學的實學傳統的繼承問題。陸夫子認為“今天下學者唯兩途:一途樸實,一途議論。”(489)不管是儒者、老氏,還是釋 ,“昔之有是說者,本于有是實,后之求是實者,亦必由是說。故凡學者之欲求其實,則必先習其說。既習之,又有得有不得。有得其實者,有徒得其說而不得其實者。說之中,又有淺深,有精粗,有偏全,有純駁,實之中亦有之。凡此皆在一家之中,而自有辨焉者也。論三家之同異、得失、是非,而相譏于得與不得,說與實與夫淺深、精粗、偏全、純駁之間,而不知其為三家之所均有者,則亦非其至者矣。”(016)陸夫子與朱子之間“辯《太極圖說》”就是“虛見與實見”之爭的集中反映。陸夫子繼承“實理實說”的中國哲學傳統,認為朱子的“無極而太極”是 虛見妄說。辯論的深人,進一步涉及到對“道”的理解問題。 朱子認為“太極”是道,“陰陽”是器;陸夫子認為“太極判而為陰陽,陰陽即太極也”(282),“陰陽”是道不是器。“道 者,天下之所由,而圣人則能知之。器者,天下之所利,而圣人則能制之。由其道而利其器, 在一身則為有道之人,在天下則為有道之世。”(505)陸夫子竭力反對朱子“無極而太極”的觀點,其實質是反對“太極”宇宙本體論,主張“陰陽即太極”的天地變化論。陸夫子說 :“太極者,實有是理。”(023)是實實在在的客觀存在,并不是虛靈不可捉摸的。在宇宙生成問題上,陸夫子與朱子針鋒相對,陸夫子認為“太極固自若也”(023),“太極判而為陰陽,陰陽播而為五行。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五奇天數,陽也;五偶地數,陰也。 陰陽奇隅相與配合,而五行生成備矣。”(281-282)陸夫子明確指出所謂“無極而太極”乃老氏之學,并對今本《老子》中的高遠玄虛之論進了批判。陸夫子說:“老氏以無為天地始,以有為萬物母,以常無觀妙,以常有觀竅,直將無字搭在上面,正是老氏之學,豈可諱也?惟其所蔽在此,故其流為任術數,為無忌憚。此理乃宇宙之所固有,豈可言無?”(028)  

陸夫子是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是一代宗師,其學問博大精深。作為曾經接受陸 夫子直接教育的荊門人的后代子孫,我們不僅要學習他憂國憂民、無私無畏的人格精神,而且要深人研究他的哲學思想,保有人的“至大、至 剛、至直、至平、至公”的本心,做一個正大純粹的人。

注: 

△文中引文后的三位數為《陸九淵集》頁碼 。 

①姜廣輝.郭店一號墓墓主是誰.人民政協報 ,1998年8月3日 第三版.

②③張立文、默明哲.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第三卷.濟南:齊魯書書社,1981.  

原載《荊門社會科學》2000年第三期

標簽: 陸九淵   陸姓   名人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陸九淵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陸九淵吧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族譜錄紀念網
 
發表話題: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