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袁隆平

2008-11-17

20671次

0人

2個

3個

3人


吧主: [申請吧主] 管理員:   [申請管理員]

[ 字號: ]

袁隆平【簡介】

  “南袁”,即:袁隆平 (1930.9.1 -)。籍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生于北京。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代神農”、“米神”等。

  1953年,袁隆平畢業于西南農學院。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制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制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
  畢業后,袁隆平一直從事農業教育及雜交水稻研究。1971年至今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并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先后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余篇。
  袁隆平是我國的著名農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多項國際獎。袁隆平 (1930.9.1 -) 籍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生于北京。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代神農”、“米神”等。 1953年畢業于西南農學院(1985年更名為西南農業大學,2005年與西南師范大學 合并組建為西南大學)。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制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5年研制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先后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余篇。 畢業后,一直從事農業教育及雜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并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發現很多人不理解雜交水稻的真正意義,不少人認為自己是北方人,吃的是小麥,不吃水稻,就和袁隆平沒關系。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假設世界上有100個人,而糧食只夠90個人吃,糧食緊缺再加上財富的不均衡分配,那么就會出現50個人有充足的糧食,而另外40個人沒糧食吃,于是大規模的饑荒和戰亂就爆發了,這樣這場危機就從10人波及到全部的100人。
  如果世界有100人,而糧食夠110-120個人吃,那么糧食就不再緊缺,就不會出現大規模囤積現象。全部的100人都可以避免這些危機。
  袁隆平是我國的著名農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多項國際獎。
  【英文簡述】
  Yuan Longping (born September 7, 1930) is a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tist and educator, known for developing the
  first hybrid rice varieties in the 1970s. His "hybrid rice" has since been grown in dozens of countries in Africa, America,
  and Asia —providing a robust food source in high famine risk areas.
  Mr. Yuan won the State Preemin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of China in 2000, the Wolf Prize in agriculture
  and the World Food Prize in 2004. He is currently is DirectorGeneral of the China National Hybrid Rice R&D Center and
  has been appointed as Professor at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e is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foreign associate of 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6) and the 2006 CPPCC.
  Mr. Yuan was born in Beijing, China. He loves playing Majong and the Erhu (Chinese violin), swimming and motorcycling.

【人物事跡】

  
  20世紀60年代,在中國“綠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現出一位攻下“雜交水稻”難題的科技新星,這就是被外國人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祖居江西省德安縣城南郊,世代務農,其父袁興烈讀書求學,任過小學校長,后又謀生在外,并投身抗日戰爭。隆平的母親高小畢業,任過教師,常以多讀書、求進取、做好事的思想教育孩子。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幼年正值“9?18”事變,日本侵華,并逐步侵占華北和中國內地。1953年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教書,隆平一家和全國千千萬萬同胞一樣過著逃難生活,曾易地湖北、湖南、四川三省的幾十個地方。國破家亡的中國人民遭受日本侵略軍空襲,尸橫遍野。這些悲慘景象,給袁隆平童年的心底,留下深深的民族創傷,也在他腦海里產生了一串串的問號:為什么中國百姓如此被人欺侮,任人宰割?為什么外國強盜在中國如此橫行霸道?面對國破家亡的嚴酷現實,使袁隆平從小就立志:要做一個使中國富強、不受外國強盜欺侮的人。
  袁隆平在當時的大后方重慶上的高小和初中。他學習不愿死記硬背,喜歡思考,善于提問,從思考中加深對基本原理的理解。他不僅學習成績優秀,而且興趣愛好廣泛,學會多種姿勢游泳,可以橫渡長江。抗日戰爭勝利后,他隨父親遷回漢口上高中,曾獲漢口賽區男子自由泳冠軍。1948年,隆平又隨父遷到南京,并在南京中大附中讀完了高中全部課程。
  高中畢業以后,考什么大學,學什么專業,成為隆平全家議論的焦點。他父親希望他通過上大學能升官發財,光宗耀祖。隆平自己卻在中學階段就對生氣盎然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機,對春華秋實的自然規律,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慈善的母親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經過家庭民主協商,最后讓孩子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義無反顧地報考重慶一所學院的農學系,高高興興地跳進了“農門”。
  1949年11月,重慶解放了。袁隆平上的農學系,經合并、調整,成為農業部所屬的全國重點高等農業大學。1953年夏,結束了大學學習生活,他服從分配,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農校任教,開始了他長達19個春秋的教學生涯。
  袁隆平教學十分認真,教一門,鉆一門,愛一門。他教外語,效果良好,還刻苦自學,不斷提高聽、寫、閱讀水平,可以不帶字典閱讀英、俄文資料。
  進校第二年,他又調到遺傳育種教研組,教授生物學、作物栽培、遺傳育種農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他深感以前學得不深,既已任教,就邊教邊學,邊學邊教,教學相長。
  1954年,他教普通植物學。他下苦功夫,從構成植物體的最小單位——細胞的構造開始,到根、莖、葉、花、果的外部形態,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及其遺傳特性等等,進行系統的學習研究。為了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壁、細胞質、細胞核的微觀構造,他刻苦磨練徒手切片技術。幾百次,上千次,一直到能在顯微鏡下得到滿意的觀察結果為止。
  在備課中,他經常提出各種問題自考自答。他走出課堂,來到田間地頭,從實踐中找答案。他深有體會地說:“即使淺顯的問題,如果教師本身鉆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課講好!”
  1959年,袁隆平進入“而立”之年,也是他走上教學崗位的第七個年頭。國慶前夕他以“我的十年”為題,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從思想與業務兩個方面進行了解放后10年來的回顧總結:“黨的10年教育,使我明確了人生真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確是人生最大的光榮和義務。”同時,他還向黨和人民立下誓言:“要做到政治掛帥,紅專并進。”
  在教學當中,袁隆平不滿足于僅當一名合格的中專老師,還想在農業科研上搞出點名堂來。10多年來,他始終堅持一邊教學,一邊科研,教學與科研、生產緊密結合。
  50年代,生物教學中主要向學生講米丘林、李森科的遺傳學說,他就按照其理論進行無性雜交、嫁接培養、環境影響等方面的試驗,把月光花嫁接在紅薯上、西紅柿嫁接在馬鈴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得到一些奇花異果,但并沒有得到經濟性狀優良的無性雜交種。這引起他的沉思,并決心擴大視野,另辟蹊徑。
  到60年代,他從閱讀外文雜志中獲悉,歐美的孟德爾、摩爾根創立的染色體、基因遺傳學說,對良種繁育有重大指導作用。他就開始大膽地向學生傳授染色體、基因學說,講雜種優勢利用在作物育種中的廣闊前景,自己也開始向水稻的雜種優勢利用方面探索。1960年受到天然雜交稻株啟示后,在育種方法上他由采用系統選育法,轉變到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課題上來。從1964年在大田中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學通報》上發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第一篇重要論文,就是他堅持一邊教學,一邊從事科研的豐碩成果。
  “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利用被批斗的空隙,仍專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條件中爭得了從事科研活動的機會。
  在漫長的19年教學生涯中,袁隆平在教學中積累知識和農業生產實踐經驗,又通過科研促進教學和生產。教學、生產、科研相結合,使他創造了不平凡的農業科技成果。

【雜交水稻之父】

  1960年罕見的天災人禍,帶來了嚴重的糧食饑荒,一個個蠟黃臉色的水腫病患者倒下了……袁隆平的5尺之軀也直接經歷了饑餓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嚴酷的現實,他輾轉反側不能安睡。他想起舊社會,人民受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受戰爭的痛苦,缺衣少食,流離失所。今天,人民當家作主,但仍未擺脫饑餓對人們的威脅。他決心努力發揮自己的才智,用學過的專業知識,盡快培育出畝產過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種,讓糧食大幅度增產,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饑餓。
  袁隆平贊成這樣一個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
  他依據對遺傳學已有的較深的認識,對試驗田里的退化植株仔細進行觀察和統計分析,不僅論證“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天然雜交稻”,而且從其第一代的良好長勢,充分證明水稻也存在明顯的雜交優勢現象,試驗結果使他確信,搞雜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
  可是,雜交水稻是世界難題。因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難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雜交。這樣就需要培育出一個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與其他品種雜交。這是一個難解的世界難題。袁隆平知難而進,他認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親本,是一株自然突變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中國有眾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種,蘊藏著豐富的種子資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國,“外國沒有搞成功的,中國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邁開了雙腿,走進了水稻的莽莽綠海,去尋找這從未見過、而且中外資料沒見過報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時間一天天過去,袁隆平頭頂烈日,腳踩爛泥,駝背彎腰地、一穗一穗地觀察尋找。“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第14天發現了一株雄花花藥不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袁隆平欣喜若狂。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鄧則,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時,分別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種子。經過兩個春秋的試驗和科學數據的分析整理,撰寫出第一篇重要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1966年《科學通報》第17卷第4期上。文中還預言,通過進一步選育,可以從中獲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 (使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狀)和恢復系 (恢復雄性可育能力),實現三系配套,使利用雜交水稻第一代優勢成為可能,將會給農業生產帶來大面積、大幅度的增產。這篇重要論文的發表,被一些同行們認為是“吹響了第二次綠色革命”的進軍號角。
  又經過8年歷經磨難的“過五關”(提高雄性不育率關、三系配套關、育性穩定關、雜交優勢關、繁殖制種關),到1974年配制種子成功,并組織了優勢鑒定。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獲大面積制種成功,為次年大面積推廣作好了種子準備,使該項研究成果進入大面積推廣階段。
  1975年冬,國務院作出了迅速擴大試種和大量推廣雜交水稻的決定,國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一年三代地進行繁殖制種,以最快的速度推廣。1976年定點示范208萬畝,在全國范圍開始應用于生產,到1988年全國雜交稻面積1.94億畝,占水稻面積的39.6%,而總產量占18.5%。10年全國累計種植雜交稻面積12.56億畝,累計增產稻谷1000億公斤以上,增加總產值280億元,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群眾交口稱贊靠兩“平”解決了吃飯問題,一靠黨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雜交稻,人們用樸實的語言,說出了億萬中國農民的心里話。
  隨著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國大面積推廣,袁隆平名聲大震。在成績和榮譽面前,袁隆平公開聲稱現階段培育的雜交稻的缺點是“三個有余、三個不足”,即“前勁有余、后勁不足;分蘗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結實不足”,并組織助手們,從育種與栽培兩個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20世紀80年代初期,面對世界性的饑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發了一個驚人的設想,大膽提出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課題,試圖解決更大范圍內的饑餓問題。
  1985年,袁隆平以強烈的責任感發表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探討》一文,提出了選育強優勢超高產組合的四個途徑,其中花力氣最大的是培育核質雜種。可是多年的育種實踐,卻沒有產生出符合生產要求的組合。他便果斷迅速地從核質雜種研究中跳了出來,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領域去探索。
  袁隆平憑著豐富的想象、敏銳的直覺和大膽的創造精神,認真總結了百年農作物育種史和20年“三系雜交稻”育種經驗,以及他所掌握的豐富的育種材料,于1987年提出了“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高瞻遠矚地設想了雜交水稻的二個戰略發展階段,即三系法為主的器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為主的秈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一系法為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這是袁隆平雜交水稻理論發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在袁隆平的戰略思想指引下,繼湖北石明松1973年在晚粳農墾58自然群體中發現一株不育的光敏核不育材料之后,1987年7月16日,李必湖的助手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歷經兩年三代異地繁殖和觀察,該材料農藝性狀整齊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了100%,不育期在安江穩定50天以上,并且育性轉換明顯和同步。這一新成果,為雜交水稻從“三系法”過渡到“兩系法”開拓了新局面。關于水稻“無融合生殖”研究的進展,也使一系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研究邁出了可喜的一步。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研究的前景,充滿必勝信心。
  隨著雜交水稻在世界各國試驗試種,雜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圍的關注。袁隆平近年來,先后應邀到菲律賓、美國、日本、法國、英國、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亞8個國家講學、傳授技術、參加學術會議或進行技術合作研究等國際性學術活動19次。自1981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成果在國內獲得建國以來第一個特等發明獎之后,從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內,又連續榮獲了3個國際性科學大獎。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袁隆平,從湖南省偏僻的安江農校里走來,從一個山村中等農校的青年教師,成長為舉世矚目的名人,登上了“雜交水稻之父”的寶座。雜交水稻研究事業方興未艾,正朝著袁隆平新的戰略設想的方向迅猛發展!

【艱辛研究路】

  1960年袁隆平從一些學報上獲悉雜交高粱、雜交玉米、無籽西瓜等,都已廣泛應用于國內外生產中。這使袁隆平認識到:遺傳學家孟德爾、摩爾根及其追隨者們提出的基因分離、自由組合和連鎖互換等規律對作物育種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于是,袁隆平跳出了無性雜交學說圈,開始進行水稻的有性雜交試驗。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規品種試驗田里,發現了一株與眾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試驗田里,結果證明了上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雜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觀存在著“天然雜交稻”,只要我們能探索其中的規律與奧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們的要求,培育出人工雜交稻來,從而利用其雜交優勢,提高水稻的產量。這樣,袁隆平從實踐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為自花傳粉植物而無雜種優勢的傳統觀念的束縛。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轉到培育人工雜交水稻這一嶄新課題上來。
  在1964年到1965年兩年的水稻開花季節里,他和助手們每天頭頂烈日,腳踩爛泥,低頭彎腰,終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經過兩個春秋的觀察試驗,對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較豐富的認識,他根據所積累的科學數據,撰寫成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是國內第一次論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論文,不僅詳盡敘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點,并就當時發現的材料區分為無花粉、花粉敗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種類型。從1964年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們整整花了6年時間,先后用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仍然沒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100%的不育系來。袁隆平總結了6年來的經驗教訓,并根據自己觀察到的不育現象,認識到必須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選用親本材料,提出利用“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的新設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袁隆平帶領助手李必湖于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島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發現一株雄花敗育株,并用廣場矮、京引66等品種測交,發現其對野敗不育株有保持能力,這就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隨后的“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給雜交稻研究帶來了新的轉機。
  是將“野敗”這一珍貴材料封閉起來,自己關起門來研究,還是發動更多的科技人員協作攻關呢?在這個重大的原則問題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無保留地及時向全國育種專家和技術人員通報了他們的最新發現,并慷慨地把歷盡艱辛才發現的“野敗”奉獻出來,分送給有關單位進行研究,協作攻克“三系”配套關。
  1972年,農業部把雜交稻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組成了全國范圍的攻關協作網。1973年,廣大科技人員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礎上,選用1000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1000多個具有恢復能力的品種。張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為代表的優勢強、花粉量大、恢復度在90%以上的“恢復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發表了題為《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我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這是我國水稻育種的一個重大突破。緊接著,他和同事們又相繼攻克了雜種“優勢關”和“制種關”,為水稻雜種優勢利用鋪平了道路。
  20世紀90年代后期,美國學者布朗拋出“中國威脅論”,撰文說到21世紀30年代,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到時誰來養活中國,誰來拯救由此引發的全球性糧食短缺和動蕩危機?這時,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國完全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中國還能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其實,袁隆平早有此慮。早在1986年,就在其論文《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中提出將雜交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且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1995年8月,袁隆平鄭重宣布:我國歷經9年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以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正如袁隆平在育種戰略上所設想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確實表現出更好的增產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雜交稻每公頃增產750-1500公斤,且米質有了較大的提高。至今,在生產示范中,全國已累計種植兩系雜交水稻1800余萬畝。目前,國家“863”計劃已將培矮系列組合作為兩系法雜交水稻先鋒組合,加大力度在全國推廣。
  1998年8月,袁隆平又向新的制高點發起沖擊。他向朱總理提出選育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課題。朱總理聞訊后非常高興,當即劃撥1000萬元予以支持。袁隆平為此深受鼓舞。在海南三亞農場基地,袁隆平率領著一支由全國十多個省、區成員單位參加的協作攻關大軍,日夜奮戰,攻克了兩系法雜交水稻難關。經過近一年的艱苦努力,超級雜交稻在小面積試種獲得成功,,有關專家對48畝實驗田的超級雜交水稻晚稻的實測結果表明:水稻稻谷結實率達95%以上,稻谷千粒重達27%以上,每畝高產847公斤。這表明“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又取得“四大突破”:目前超級雜交水稻晚稻畝產量高;稻谷結實率高;稻谷千粒重高;篩選出適合華南地區種植的兩個中國新型香米新品種。在場的專家和科技人員對這位卓越科學家取得的新成功而欣喜不已。這標志中國超級雜交稻育種研究再次超越自我,繼續領跑世界。目前,超級雜交稻正走向大面積試種推廣中。

【野敗】

  1970年秋季,袁隆平帶領他的學生李必湖、尹華奇來到海南島崖縣南紅農場進行研究試驗,向該場技術員與工人調查野生稻分布情況。11月23日上午,該場技術員馮克珊與李必湖在南紅農場與三亞機場公路的鐵路橋邊的水坑沼澤地段,找到了一片約0.3畝面積的普通野生稻。當時正值野生稻開花之際,因為李必湖對水稻雄性不育株有很深的感性知識,他像當年導師袁隆平尋找不育株一樣,在野生稻群中一株一株地仔細觀察。奇跡終于出現了!就在他們找到野生稻之后20分鐘左右,李必湖和馮克珊發現3個雄花異常的野生稻穗。他們驚喜交加走近野生稻雄花異常稻株,進一步觀察發現這3個稻穗生長于同一個稻蔸上,由此初步推斷為由一粒種子生長起來的不同分蘗。除這3個稻穗以外,還有大量的匍匐于水面生長的后生分蘗。
  為了弄清這蔸野生稻不育株產生的原因及其研究利用價值,他們將它連根拔起,搬回試驗基地進行研究,并命名“野敗”。并用廣場矮、京引66等品種測交,發現其對野敗不育株有保持能力,這就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隨后的“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給雜交稻研究帶來了新的轉機。他們在考慮是將“野敗”這一珍貴材料封閉起來,自己關起門來研究,還是發動更多的科技人員協作攻關呢?在這個重大的原則問題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無保留地及時向全國育種專家和技術人員通報了他們的最新發現,并慷慨地把歷盡艱辛才發現的“野敗”奉獻出來,分送給有關單位進行研究,協作攻克“三系”配套關。
  1972年,農業部把雜交稻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組成了全國范圍的攻關協作網。1973年,廣大科技人員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礎上,選用1000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1000多個具有恢復能力的品種。張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為代表的優勢強、花粉量大、恢復度在90%以上的“恢復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發表了題為《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我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這是我國水稻育種的一個重大突破。緊接著,他和同事們又相繼攻克了雜種“優勢關”和“制種關”,為水稻雜種優勢利用鋪平了道路。
  九十年代后期,美國學者布朗拋出“中國威脅論”,撰文說到下世紀30年代,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到時誰來養活中國,誰來拯救由此引發的全球性糧食短缺和動蕩危機?這時,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國完全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中國還能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其實,袁隆平早有此慮。早在1986年,就在其論文《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中提出將雜交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且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1995年8月,袁隆平鄭重宣布:我國歷經9年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以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正如袁隆平在育種戰略上所設想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確實表現出更好的增產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雜交稻每公頃增產750-1500公斤,且米質有了較大的提高。至今,在生產示范中,全國已累計種植兩系雜交水稻1800余萬畝。目前,國家“863”計劃已將培矮系列組合作為兩系法雜交水稻先鋒組合,加大力度在全國推廣。
  1998年8月,袁隆平又向新的制高點發起沖擊。他向朱總理提出選育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課題。朱總理聞訊后非常高興,當即劃撥1000萬元予以支持。袁隆平為此深受鼓舞。在海南三亞農場基地,袁隆平率領著一支由全國十多個省、區成員單位參加的協作攻關大軍,日夜奮戰,攻克了兩系法雜交水稻難關。經過近一年的艱苦努力,超級雜交稻在小面積試種獲得成功,畝產達到800公斤,并在西南農業大學等地引種成功。目前,超級雜交稻正走向大面積試種推廣中。

【兩大心愿】

  袁隆平有兩個心愿:一是把“超級雜交稻”合成;二是讓雜交稻走向世界。
  這是袁隆平的心聲,一種博大的愛。為了實現這個心愿,他從成績與榮譽兩個“包袱”中解脫出來,超然于名利之外,對于眾多的頭銜和兼職,能辭去的堅決辭去,能不參加的會議一般不參加,夢魂縈繞的只有雜交稻。他希望雜交水稻的研究成果不但能增強我們國家自己解決吃飯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解決人類仍然面臨的饑餓問題做出更大的貢獻。因此,袁隆平把幫助其他國家發展雜交稻當作為人類謀幸福的崇高事業。他還受聘擔任了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首席顧問。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記者離開三亞基地的時候已是4月7日的黃昏,北國還是春寒料峭,這里已經袁隆平把記者送至路口,說:“我做過一個夢夢見雜交水稻的莖稈像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帚一樣大,稻谷像葡萄一樣結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們一塊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涼 ”
  滿載著袁隆平的夢想與希望,雜交水稻在中國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種和收獲,創造著一個個神話般的廳跡。
  世界杰出的農業經濟學家唐.帕爾伯格寫了一部名著,叫《走向豐衣足食的世界》書中寫到“袁隆平為中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他增產的糧食實質上降低了人中增長率。他在農業科學的成就擊敗了饑餓的威脅。他正引導我們走向一個豐衣足食的世界。”
  現在,已有20多個國家引種雜交稻,聯合國糧農組織把在全球范轉內推廣雜交稻技術作為一項戰略計劃,90年代以來專門立項支持在世界一些產稻國家發展雜交水稻。袁隆平受聘為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首席顧問,這些年他每年都出國指導,還派出了許多專家擔任顧問,多次赴印度、越南、緬甸、孟加拉等國指導,并為這些國家培訓技術專家。從1981年至1998年,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共舉辦了38期國際雜交水稻培訓班,培訓了來自15個以上國家的100多各科技人員。
  1998年,越南和印度種植面積已分別超過了10萬公頃和20萬頃,并且取得了每公頃增產1噸----2噸的效果。雜交水稻在解決世界饑餓問題上正日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榮譽一覽】

  1.2007年十大經濟年度特別榮譽獎
  2.國家特等發明獎
  3.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授予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表彰袁隆平院士突破經典遺傳理論的禁區,提出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現在我國雜交水稻的優良品種已占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平均增產20%。從推廣種植雜交水稻以來,已累計增產稻谷3500億公斤,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這是首次以國家名義對為科學技術發展作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給予最高榮譽獎勵。獎金500萬元。

2、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7年4月29日,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正式就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并出席了有世界數百名頂級科學家參加的美國科學院院士年會。據悉,袁隆平院士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的惟一當選者。
  美國科學院有著14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世界頂級的科學院。每年美國科學院在世界各國評選出在世界某個科學領域最杰出的代表、為人類科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為科學院外籍院士。本年度全世界有18位頂級科學家被評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袁隆平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的納米技術專家白春禮先生共同當選。
  世界著名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長西瑟羅納先生在新當選院士就職典禮上介紹袁隆平院士的當選理由時說: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貢獻,增產的糧食每年為世界解決了7000萬人的吃飯問題。

3、其他國際榮譽

  (1)1985.10,創造與發明獎章(杰出發明家)金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頒(下同)
  (2)1987.11,科學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3)1988.3,農學與營養獎,英國Rank基金會
  (4)1993.4,拯救世界饑餓(研究)榮譽獎,美國Feinstein基金會
  (5)1993年獲美國菲因斯特基金“拯救饑餓獎”
  (6) 1994,何梁何利基金獎
  (7)1996.5,日經亞洲獎,日本經濟新聞社
  (8)1997.8,雜種優勢利用杰出先驅科學家稱號,作物遺傳與雜種優勢利用國際討論會,墨西哥
  (9) 1998.11,越光國際水稻獎,日本越光國際水稻獎事務局
  (10)2001.8,拉蒙?麥格賽賽獎,菲律賓拉蒙?麥格賽賽基金會
  (11)2004.5,沃爾夫獎,以色列沃爾夫基金會
  (12) 2002年獲越南政府“越南農業和農村發展榮譽徽章
  (13)2004.10,世界糧食獎,世界糧食獎基金會
  (14) 2008.03.30 中國著名科學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頒“2007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袁隆平精神和品質】

  1.創新,是中國雜交水稻第一人;
  2.時刻關心人民,他解決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溫飽問題;
  3.不重名利,如果他申請專利的話,或許他現在是中國最富有的人,可是他卻把專利無私的貢獻給國家;
  4.對藝術的追求,他擅長小提琴,平時喜歡廣博群書;
  5.簡樸,即使已經成為百萬富翁,他的生活依舊簡單。

【袁隆平暢談事業與人生】

  袁隆平(開場白):我在大學的時候,同學們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袁隆平愛自由散漫,的確,我喜歡自由自在。與記者見面,我感到壓力非常大。人怕出名,出了名之后自由度越來越小,隱私權越來越少。
  我現在還有兩個愿望,一是第三期雜交水稻能夠在2010年實現大面積畝產900公斤,二是把雜交水稻推向國外,造福世界人民。
  我得的獎很多,國際性的獎也不少。1997年我在墨西哥得了一個榮譽獎——作物雜種優勢利用先驅科學家,這個榮譽不是屬于我個人的,是代表我們國家、代表中國人民,也算是給中國人民增添了一點光彩。
  這么多年您獲得了這么多的國際性大獎,您最看重的是什么獎?很多網民尊稱您為人民科學家,您喜歡嗎?
  袁隆平:我的確得了很多國際性獎,很難說喜歡哪個,我認為這些獎都差不多,都是國際上的榮譽,沒有什么高低之分。我不是科學家,也不是什么農民科學家,我是科技工作者,頂多就是農學家,科學家談不上。
  20年前農民日報報道就稱呼您為“雜交水稻之父”,您怎樣看這個稱呼?
  袁隆平:這個“之父”呢,也可以說是創始者,雜交水稻的創始者。最開始是國際水稻所的所長給我取的稱呼,叫“雜交水稻之父”。后來在國際上的影響大了,慢慢就這么尊稱我,開國際會議介紹我的時候就說“雜交水稻之父”,我認為這是很高的榮譽。
  您是新中國知識分子的代表,但一些報道也稱您是中國最著名的農民,您怎么理解農民?
  袁隆平:農民是非常樸素、勤勞的,農民身上一些好的東西我還學不到,很慚愧。有些人瞧不起農民,這是不對的。我認為農民的那種樸素、勤勞、節儉的精神,應該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我對農民非常尊重。他們很樸實,非常重感情,非常好客,你到他家里,他再窮也會把家里最好的東西拿來請你吃。所以說,農民科學家也好,現代農民也好,我認為是一個美稱。
  您是研究糧食的,有沒有體會過饑餓的滋味?
  袁隆平:你們年紀輕可能不知道,餓肚子是非常難受的。上世紀60年代初期的3年困難時期,每個人吃飯都定了量,總是吃不飽,剛剛吃完飯,肚子又餓了,一天到晚就想吃飯。有時候用糠來替代,越吃越餓。我那時候在農村實習,根本吃不飽,雙腳松軟無力。冬天到了晚上,睡覺烤火把腳烤熱了以后,放到被窩里面,又是冰涼的,到第二天早上起來還是冰涼的。沒飯吃身體就沒有能量。那個日子真的很難受。
  您怎么看現在學術界存在的腐敗現象?另外,現在中國不存在糧食短缺的問題,您研究水稻對中國來說具有哪些現實意義?
  袁隆平:關于學術腐敗,少數地方的確存在這樣的現象,剽竊人家的成果,搞虛假的東西等等。但總體上來看,學術界還是好的。弄虛作假的現象有,包括個別院士也弄虛作假,但畢竟是少數。
  關于糧食問題,我覺得太重要了,全國13億人口,國家雖然儲備了一些糧食,但我認為目前不能夠盲目樂觀,不能掉以輕心。糧食始終是戰略物資,要適當地有點儲備,不能因為糧食多了就不重視它的生產。要適當提高糧價,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再好的技術,再好的品種,農民不愿意種,糧食也出不來。所以政府出臺的糧食最低保護價政策是件好事,對鼓勵農民種糧積極性有好處。但現在最低保護價是72元一擔谷,太低了,如果提高到100元,這樣農民就有較多的利潤,種糧積極性就更高了。而這對城市居民只增加了極小的支出,完全負擔得起。
  您做過很多科學實驗,也經歷過許多失敗,您有沒有想到過放棄?
  袁隆平:當時是一邊倒,什么都向蘇聯學習,我當時迷信蘇聯,就按米丘林學說搞無性雜交,把番茄嫁接在馬鈴薯上面,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面,搞得西瓜不像西瓜,南瓜不像南瓜,后來才醒悟過來,便偷偷學孟德爾經典遺傳學。
  您怎么看待科研中的成功與失敗?
  袁隆平:搞科研課題的方向對不對,這是前提,如果方向不對,再努力也是白搭。只要方向是對的,盡管有挫折和失敗,通過努力,最后還是會成功的。雜種優勢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小到細菌,大到人類,都有雜種優勢,有沒有優勢決定到兩個親本遺傳的差異度。天然雜交稻優勢很明顯,我們對此堅定不移。當然也會遇到一些挫折,但失敗是成功之母,要搞研究,就不要怕失敗,怕失敗就不要搞研究。
  我知道您這些年特別關注人才培養,您自己過著這么樸素的生活,卻把很多錢捐出來培養年輕人,您這么做是基于什么樣的考慮呢?
  袁隆平:年輕人搞課題研究沒有經費,我就適當地資助他們一點,獎勵在農業方面有貢獻的年輕人。過去有些課題經費,很多年輕人申請不到,沒有錢你怎么搞研究?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我就資助他們3萬元、2萬元,多的一年資助5萬元。還有培養博士生,原來每年給我1個指標、一些經費,我們設立了基金會,我就可以多帶幾個博士生。國家拿不出更多的錢,我們基金會可以解決。
  您曾說過您上學的時候很淘氣,是一個學習不怎么好的差學生?
  袁隆平:差是差一點,說老實話,我不是很好的學生。我小時候就喜歡游泳。抗日戰爭的時候,我在重慶讀書,日本飛機天天在轟炸,我們就跑到河里游泳躲避轟炸,后來干脆就逃學,不上學。我喜歡的課成績就好,不喜歡的就只求三分好,我現在最遺憾的就是數學沒學好,初中學正負數的時候,負乘負要得正,我不懂,就問老師為什么?他不解釋反而要我呆記,我從此不感興趣。結果數學就沒有學好。我同桌的一個同學(后來也成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得了科技進步特等獎)數學成績很好,但他不會游泳。我們就搞交易,我教他游泳,他幫我解習題。他倒是學會了游泳,后來在游泳比賽中得了第二名,我對數學還是一頭困惑,還是不懂。
  您對名和利怎么看待?
  袁隆平:追名求利本身并沒有什么不好,但有些人沒有干多少事就去爭名奪利,得什么獎,發表什么文章,都要去爭。有些老實人做了很多事反而沒有在乎什么名利。我認為,把名利看淡泊一點,不要去爭名奪利,心里就會好一些。人生不是為了追名求利,應該要更崇高一點,要讓思想境界高一點,這樣你就會取得更多的成就。如果把名利看得太重,稍微有點不如意,受了挫折,心里反而很難受。
  現在的青年人渴望成功,也不免追逐名利,心高氣躁,您對他們有什么樣的建議?
  袁隆平:我希望他們努力工作,努力學習,為國家為人民多做貢獻,把名利看淡泊點,把工作和事業放在第一位。完全不講一點名和利,這樣的人是很少的。但是,可以把名利放淡泊一點。
  大家對您追求科學的精神和勇氣肅然起敬,如果有人對您的權威提出質疑的話,您會有一個什么的看法或態度?
  袁隆平:我認為不同學術觀點之間,百家爭鳴,這是正常的。在學術界是經常的,大家來探討。比如常規育種和雜交水稻的觀點就不同,水漲船高,常規育種是800斤,我就可以到1000斤,常規育種1000斤,我就可以到1200斤。有些搞常規育種的人就不相信,廣東有一個很有名的老育種專家,他育了很多的好品種,不同意我的觀點,他認為常規育種會超過雜交水稻。雖然觀點不同,但是我們還是在一起搞科研、搞試驗,最后在對比結果的情況下,他不得不認輸,最后自愿加入我們的隊伍。
  您家人當中對您影響最大的是誰呢?
  袁隆平:對我影響最大的還是我的母親。小的時候她教我英文啟蒙,晚上檢查我的作業。她很虔誠,做事一絲不茍。她非常慈善,非常厚道,品德非常好,我現在為人堅持與人為善,跟母親對我的影響有很大的關系。
  您和您妻子是同行,已經結婚43年,生活幸福,您的成功有她的支持在里面嗎?
  袁隆平:她是我的“賢內助”。我在外面做實驗她并不埋怨我。最使我感動的一次,就是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我講了一些“錯話”,被揪出來批斗,她正在休產假,看到了關于我的很多大字報,我要她做好思想準備,可能會要上臺一起挨批斗。她說沒關系,頂多我和你一起去當農民。這對我是很大的安慰。所以我一直叫她“賢內助”。
  您一直崇尚自由氛圍,但是當時那種比較僵硬的科研體制與您的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您的自由散漫是不是您獲得這么大成果的一個重要因素?
  袁隆平:學術上的自由思想當然是很重要的,尊重權威而不迷信權威,要讀書但是不迷信書,思想要解放一點,自由自在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文化大革命時期,兩派之間你斗我、我斗你,我們就到廣東、海南等外地單位工作,不參與當地派系之間的爭斗。這反而給了我們一個自由空間,我帶著我兩個助手,在那里專心致志地搞研究。
  在高考填報志愿時,農業科技成了比較偏冷的專業,您對此怎么看?
  袁隆平:農業分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城市里長大的孩子認為農業非常落后,農民非常窮,所以不愿意學農。真正的現代農業是高科技的,傳統農業比較落后,比較窮、比較苦。我們農科院準備搞個現代農業觀光旅游,可以請他們來看,改變他們的看法。我們現在要逐步引導年輕人,改變學農沒有出息的錯誤觀念。
  您的工作類似苦行僧,您為什么還會有那么深的情結?
  袁隆平:對事業的追求就是樂在苦中,搞農業科技工作是很苦的,整天在太陽底下曬、在泥田中踩。但是因為有希望在那里,會出好品種,所以樂在苦中。如果沒有希望,盲無目的,就不會有樂趣。
  您能不能講一個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候的故事?
  袁隆平:我講個最有趣的故事,文化大革命期間,工作組到學校來搞運動。當時他們有一個指標,要揪5%的牛鬼蛇神出來,一個禮拜揪一個,已經揪了5、6個出來了,我是第7個,牛棚里的床鋪都要準備貼上“袁隆平”三個字了。這天工作組組長突然找到我,要我晚飯后到他辦公室去一下,我心想,糟了。我問他什么事,他說是抓革命促生產,既要抓革命還要促生產。他要我選一塊試驗田。后來我問工作組長為什么不批斗我,他說本來是要批斗的,要新賬老賬一起算,但是后來,上面來了一個文,要求重視和支持我的雜交水稻研究,他就去請示,問我到底是批斗對象還是保護對象,說當然是保護對象,于是就取消了對我的批斗。
  雜交水稻技術在把農民變成農民工方面的作用是什么?
  袁隆平:現代農業的科技含量越高,農民就越來越少,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人也將越來越多,這是個好現象,說明社會在進步。如果一個國家農民占了70%-80%,說明生產力很低下,國家很落后。我們的國家在進步,農民大多數都出去打工去了,這是好事情,我認為我們國家的農民占到40%-50%就已經很不錯了。
  推廣雜交水稻技術,有什么國際意義?
  袁隆平:雜交稻推廣,對提高我們國家在國際上的影響還是有積極意義的。現在國際上一些總統級的人物也到我們研究中心來訪問,如利比里亞總統、印度尼西亞前總統等,總理級的、部長級的就更多了。中央領導同志也說,雜交水稻是一張外交王牌,對我們爭取更多的國際朋友有益。
  國家惠農政策實施糧食保護價,但是化肥等農資產品相應提高價格,抵消了惠農政策給農民帶來的好處。您認為這應該怎么辦?
  袁隆平:政府出臺了很多惠農政策,比如糧食補貼、農機補貼等等,這是好事情,最基本的還是要提高糧價。物價部門要發揮作用,控制其他相應產品的漲價。現在國家財力增強了,完全可以拿一筆錢出來,提高糧食保護價,讓農民得到真正的實惠。
  目前湖南省正在推廣“種三產四”,5年后會達到什么效果,在提高產量和推廣面積的同時,如何提高米質,讓中國的大米真正走向世界市場?
  袁隆平:原來是要解決溫飽問題,所以把產量放在第一位,品質放在后面。現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們堅持產量和品質并重,但是有個原則,不能以犧牲產量為代價來追求優質,必須在高產的前提下,去追求優質,雖然難度很大,但做得到。我們的超級稻在1萬畝片、10萬畝片的產量是每畝600公斤到700公斤之間,浙江金華1萬多畝,平均也是650多公斤1畝,“種三產四”是做得到的。
  超級雜交稻第一期、第二期的目標接連實現,您和您的團隊是怎么實現這個目標的,目前第三期畝產900公斤的目標實施情況怎么樣?
  袁隆平:第一期的超級雜交稻畝產700公斤是跟江蘇農科院合作的,第二期的超級雜交稻是我們雜交中心的幾位育種專家研究的,在我提出的技術路線指導下完成的,現在第三期的超級雜交稻有一點進展,但難度還是很大的。800公斤畝產日本搞了二十幾年都沒成功,我們現在已經超過他們,實現第三期目標我們還是充滿了信心。
  您對學農的大學生有什么建議?
  袁隆平:我建議,學農的大學生要到實驗田里去,電腦等先進設備很重要,但在電腦和書本里是種不出水稻的。希望他們聯系實際,多到實驗田里走一走,看一看。
  在農業第一線工作必須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您對他們有什么建議?希望國家有什么優惠政策?
  袁隆平:辛苦是辛苦,但不一定寂寞。搞農業科研并不寂寞。建議要增加農業科研經費,農業本來是弱勢產業,希望政府多支持一點。
  在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中,不乏憂國憂民者,您最喜歡哪一位?
  袁隆平:最喜歡蘇軾。

【袁隆平精神】

  袁隆平院士作為科學家,不僅貢獻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貴、品德高尚的人。他杰出的科技成就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達到了完美結合和高度統一,贏得了社會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風,為我們樹立了學習的典范。
  一是為國為民為事業不畏艱難,勇于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說:“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為科學家。”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我應該把個人的理想同國家、民族的奮斗目標統一起來,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社會的改革實踐結合起來,牢固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和永遠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
  二是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袁隆平院士認為:成功的要決在于“知識、汗水、靈感、機遇”,20世紀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遺傳學說盛行、他視野開闊,通讀外文資料,了解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現代遺傳學理論研究的新動向,于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我認為前輩已為我們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立人,學一生,愛一行,鉆一行,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百折不撓,鍥而不舍。弘揚時代精神,樂于服務,甘于奉獻,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
  三是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協作精神。自從事雜交水稻研究起,他都是從大處著眼,從難處著手,從全局著想,所以課題一上馬就能帶動不同地區和單位的合作攻關。20世紀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組發現的“野敗”材料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從而加快了協作攻關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實現。我想作為一名辦公室工作人員更需具備這種精神。團結同志,傾聽大家的呼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工作的預見性。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雨后送傘”做一名合格的服務員,圍繞全局決策,統一認識,理順關系,全力以赴把事辦成、辦好、辦到位。加強自身素質休養樹后勤人形象。
  同時,袁隆平院士還具有非常好的人品、作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謙遜豁達,不以權威自居;他作風純樸,關心他人;他熱愛生活,健康樂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當代知識分子憂國憂民、造福人類的宏大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奮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思想境界。我為我院出了個袁隆平院士而感到驕傲,更為自己生活在這個時代而感到自豪。

【袁隆平星】

  1999年10月,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準,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8117)被命名為“袁隆平星”。
  這顆小行星是1996年9月18日在興隆觀測站發現的,發現后的暫定編號為1996SD1,其中SD正好是中文“水稻”的漢語拼音字頭,當它獲得8117這一永久編號后,為了表示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敬意,天文學家們決定把它命名為袁隆平星。
  袁隆平先生被譽為當代神農氏,他的雜交水稻被稱為繼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之后的第五大發明!
  7月11日,長沙市芙蓉區東岸鄉省農科院內傳來陣陣喝彩聲,該區老年體協舉辦的第二屆“老年人氣排球比賽”中,77歲的袁隆平也上場參賽。
  隨著裁判響亮的哨聲,袁隆平雙腳分開站立,身體略前傾,左手穩球,右手輕輕將氣排球發到了對方場地中。
  “好球!”袁隆平智取一分博得頭彩,大家都為他叫好。
  “氣排球運動量適中,球本身也蠻輕巧,特別適合老年人打。”袁隆平表示,老年人反應稍微慢點,運動量不宜過大,氣排球在空中游走的速度較慢,也比較容易控制,是老年人喜愛的一項運動。
  “我現在是70多歲的年齡,50多歲的身體,30多歲的心態,20歲的肌肉彈性。”袁隆平雖已78歲高齡,但仍是一頭烏發。袁隆平笑稱,這和他不停止的運動有關。“我不但打球,這樣的天氣里我每天還堅持游泳。”
  平時,袁隆平總喜歡拉著好友一起鍛煉,到處宣傳他的“生命運動論”。“我自己經常運動是不夠的,應該把更多的老年人都拉過來一起運動,大家一起延年益壽!”習慣以“農民”自稱的袁隆平運動并年輕著。
標簽: 袁隆平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袁隆平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袁隆平吧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族譜錄紀念網

      查看更多討論帖>>
      點擊 回復 標題 作者 最后回復 回復時間
      797 1 驕傲 臥雪堂 1418755537 2013-05-19 13:59
      613 0 好!!! 1418755537 1418755537 2013-05-19 13:57
      786 0 科學 921192959 921192959 2011-09-11 15:22
       
      發表話題: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1. <th id="wgjkn"></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