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氏來源 1. 元姓之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姓氏,最具體的證明,就是殷商名臣元銑。關于元銑,清代學者張澍在其所著的《姓氏五書》上曾有介紹說:“帝乙廢棄立受辛,太史元銑據法力爭,是商代即有元氏。”由此可見,元姓的具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是不容置疑的。
這位以識之明而反對帝乙把帝位傳給紂王(受辛其名)的殷朝太史元銑,自然是后世元氏最早的始祖。不過,他并不是元氏的唯一始祖,因為,到了周代的春秋戰國時期,魏國和衛國又分別出現了兩支元姓;南北朝之際,改姓為元的外族更至少有3支以上,使得元姓的來源多端,血緣方面也不甚單純。
較為復雜的元氏姓源,可以從下列古書的記載,獲知大概——
2.《風俗通》:“魏武侯公子元之邑,其后為元氏。”這一支元氏,出現于距今大約2200年以前,春秋時的魏國,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后代畢萬所建,則這一支元氏,自然也是姬姓的黃帝子孫了。當時的元氏邑,據考證就是現在河北省的元氏縣,換言之,該地即為此支元氏的最初發源之地。
《韻會》:“左傳有衛大夫元喧。”——這一支元姓,也是周文王的后裔,其發源之地亦為河北、河南一帶。
3. 《魏書高祖紀》:“后魏本姓拓跋,至孝文帝更為元氏。”——這一支元氏,是鮮卑族的后代,在漢末的魏晉之后,我國南北分立,鮮卑族的拓跋氏曾經雄峙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傳到考文帝之時,崇尚漢族文化,于公元四九六年下詔改姓為元,并且遷都于洛陽。因此,后來這一支源自鮮卑族的元氏,就活躍于河南一帶,并且世代匯為當地的望族,能人名士輩出。
4.《魏書官氏志》:“紇骨氏,是云氏,均改為元氏。”——這兩支外族的元氏,后來繁衍的人數較少,主要亦活動于我國北方。5. 危全諷死后,百姓感念其功德,特在黎川福山寺左側建了一座“危王寺”,并鑄其銅像,日夜以香火祭祀他。可惜這千年文物在“大躍進”時期大鬧鋼鐵中,被人投到土高爐內熔化了。
危氏兄弟后裔也是名人輩出,宋代的元絳和元代的危素都官至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元德昭更是五代吳越國的丞相,是撫州歷史上第一個宰相。元德昭是危全諷弟弟危仔倡的兒子,909年危仔倡與危全諷一道攻打洪州時,被吳國將領周本擊敗,危仔倡投奔吳越王錢鏐,被任命為淮南節度使。由于錢鏐認為“危”不吉利,便賜姓“元”。此外,宋代的危稹還是知名的文學家,元代的危亦林更是江西歷史上十大名醫之一。
由以上的分析看來,我國的元氏,雖然頭緒眾多,但仍可歸劃為兩大主流:一支為漢族的周文王之后,一支則為后來被漢族所同化的鮮卑族拓跋氏之后,他們的最初活動地區,都是在黃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帶。這一點,從歷史上許多元姓名人的籍貫,也可以猜得佐證,譬如,唐代的大詩人元稹與名臣元結,就全是河南人。
二、郡望堂號 漢置河南郡,現在河南省洛陽市。 三、歷代名人 1、元結——字次山。唐朝時河南(今洛陽市)人。天寶進士。他繼承陳子昂反對六朝驕儷文風,致力于古文寫作,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之一。著有《浪說》7篇、《漫記》7篇等。 2、元稹——字微之。唐朝時河南(今洛陽市)人。元和元年,對策舉制科第一。任左拾遺。早期反對權貴宦官,但后轉而依附宦官。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共同提倡新樂府,兩人齊名,世稱元白;詩稱元和體。著有《元氏長慶集》100卷,今存60卷。所作傳奇《會真記》,記張生與崔鶯鶯之事,為后來《西廂記》所本。終年52歲。
現在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靖海鎮有元氏一族的子孫,據查證安徽肥東地區有少量元氏子孫.我族元氏一脈在湖南臨湘及湖北洪湖也有部分元氏家族,并于2000年前后重新修訂完成了一部族譜.因家普現存于臨湘老家,有機會我將上傳我的家譜.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元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元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查看更多討論帖>> | ||||||||||||||||||||||||||||||||||||||
元姓社區最新話題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