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姓起源主要有三:
①、源于唐代,出自賜姓,西域回鶻(又稱回紇)國相愛邪勿后代。唐朝時西域(今新疆)有以游牧生活為主的回鶻(回紇)國,后成為唐朝附庸國,唐武宗根據其首相名字譯音“愛邪勿”,賜以愛氏,后世子孫遂以愛為姓,稱愛氏,世代相傳。
②、新莽時有農民起義領袖愛曾,似乎唐前已有愛姓。
③、出自他族。古代其他民族以愛為名者,漢化后也有的以愛為氏;今滿、蒙古等民族均有愛氏。
姓氏始祖:愛邪勿。
郡望
西河郡 漢置,治富昌(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左翼前旗),后漢移治離石(即今山西離石),獻帝末廢,曹魏始于漢茲多縣置西河郡,即今山西汾陽市治。
堂號
西河堂。
愛 曾
(?-23),新莽農民起義軍領袖。字子路,東平(今屬山東)人。與肥城劉詡在盧縣(今山東長清南)城頭起義,故稱“城頭子路”。他自稱都從事,劉詡稱校三老,轉戰于河、濟之間,眾達二十余萬。劉玄政權建立,任東萊太守,詡為濟南太守。不久,為部將所殺,所部被劉玄解散。
愛 申
金將領。一名忙哥。初為虢縣鎮防軍,累功遷軍中總領。犯罪當死,留軍中效力,受命救秦州城,逐李文秀出秦州,以功遷德順節度使、行元帥府事正大四年,元軍圍城,堅守一百二十個晝夜,城破自殺。
愛 魯
(?-1288),元將領。唐兀人,昔里氏。初襲職大名路達魯花赤。至元五年(1268),從云南王征金齒諸部,立有戰功。后數年間,累遷廣西、云南,歷任宣撫使、招討使、副都元帥、參知政事。二十四年(1287)改行尚書右丞,從鎮南王征交趾,大小十八戰,直逼王城,功最多。翌年,感瘴癘而卒,贈平章政事。
愛 薛
(1227-1308),元學者。拂林(今小亞細亞一帶)人,基督教聶斯脫里派教徒,通西域諸國語及星歷、醫藥。年約二十歲,代父應召為定宗貴由近侍。中統四年(1263)掌西域星歷、醫藥二司。至元二十年(1283)從丞相孛羅出使伊利汗國。回朝后累遷翰林學士承旨,兼修國史。大德元年(1297)授平章政事。卒后追封拂林王。
其他愛姓名人有清詩人愛蘭仙等。近當代愛姓名人有核物理學家愛新筠嘉,營銷專家愛成等。
清代滿族、蒙古族部分以愛為名者:
愛星阿
(?-1664),清將領。舒穆氏,滿洲正黃旗人。揚古利之孫。順治八年(1651)領侍衛內大臣,明桂王朱由榔兵敗入緬甸,吳三桂鎮云南,疏請發兵擒之。十七年,授定西將軍,偕三桂進征。十八年十一月,與三桂督師趨緬甸,緬人以桂王及其親屬故從,并獻軍前,至京受嘉獎,振旅還京,加太保。康熙三年(1664)二月卒,謚敬康。
愛松古
(?-1675),清將領。姓納喇。滿洲鑲白旗人。歷官理藩院副理事官,本旗蒙古梅勒額真。進封世職至二等阿達哈哈番。順治間先后從軍追擊李自成農民軍;討伐蘇尼特部騰機思;守太原拒叛將姜瓖進攻,多戰勝立功。順治十六年退休。康熙十四年卒。
愛隆阿
清將領。姓覺爾察。隸滿洲正黃旗。初為前鋒侍衛,累官至正白旗護軍統領兼鑲白旗蒙古副都統,伊犁參贊大臣。乾隆二十一年(1756),先后從征巴雅爾、納木齊、小和卓木霍集占等叛亂,破敵愛登蘇、庫車、葉爾羌,軍前任領隊大臣、參贊大臣。以功封一等輕車都尉兼一云騎尉世職。名列前五十功臣之一。
愛 仁
(?-1863),清臣。蒙古正紅旗人,烏齊格里氏。原名斐仁,又名同仁,字麗川。倭仁之兄。道光十二年(1832)授庶吉士。歷任內閣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大理寺少卿。咸豐十年(1860)任吏部右侍郎,遷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工部尚書,管理理藩院事務。十一年奉命查辦肅順。同治元年(1862)授兵部尚書。次年奉旨赴山西查辦事件,事竣返京,病死正定途次。
愛必達
(?-1771),清將領。滿洲鑲黃旗人,鈕祜祿氏。遏必隆孫。初由生員考補筆帖式。累遷吏部郎中乾隆九年(1744),署江蘇布政使,兼管織造及滸墅關稅務。十一年,擢山西巡撫,奏請興義倉,廣儲藏。歷官貴州、云南巡撫等。二十一年授江南河道總督,擢云貴總督。二十六年調湖廣。后以回護屬員,被革職發伊犁效力。有《黔南識略》。
愛紳泰
(?-1885),清將領。字麗亭,滿族瓜爾佳氏,齊齊哈爾滿洲正紅旗人。咸豐元年(1851),以協領黑龍江(璦琿鎮)副都統。八年,以佐領參加中俄璦琿條約談判。中俄《璦琿條約》簽訂后的二年間(1859-1860),黑龍江將軍與俄國邊界間事宜,多由愛紳泰出面交涉。俄設布拉戈維申斯城(海蘭泡)與黑龍江城對峙,從此外交日棘,雖將軍至俄境,俄官拒不接見。愛紳泰柔而不撓,相機行事,多次為國爭權,捍衛烏魯蘇穆丹卡倫。奏請將軍調同文館學俄文學生助辦外交,貸銀萬兩,為旗兵購買戰馬耕牛、屯墾戍邊,上嘉許。光緒十一年(1885),卒。
愛新覺羅岳端
[清](約公元一七三六年前后在世)(一作袁端,或作蘊端)字正子,一字兼山,號玉池生,別號紅蘭室主人,清多羅安和親王岳樂子。生卒年均不詳,約清高宗乾隆初年前后在世。初封固山貝子,繼封慎郡王。有莊在遷安縣冷口外。工詩好客,其《春郊晚眺》詩,有“西嶺生云將作雨,東風無力不飛花”句,時稱東風居士。岳端著有詩四種,為《紅蘭集》、《蓼汀集》、《出塞詩》、《無題詩》,與其客吳江顧卓、無錫朱襄校定,凡五卷,大題曰《玉池生稿》、《雪橋詩話》。亦工曲,嘗譜老子、尹喜事,為《揚州夢》傳奇一本,《曲錄》傳于世。
愛新覺羅氏
[清]女。佚名。滿洲人。蘊端女,總督那蘇圖子媳,冊封縣君。幼承家學,工寫花卉。《清畫家詩史》。
愛新覺羅·載灃
(1883-1951),滿族。北京人。世襲醇親王。清光緒帝愛新覺羅·載*之胞弟,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之父。1908年任清軍機大臣。同年11月溥儀繼位后,任監國攝政王。次年代理陸海軍大元帥。1911年辛亥革命后,辭去攝政王職,閉門家居。
愛新覺羅·載濤
(1887-1971),滿族。北京人。清朝貝勒。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之叔。1908年任清朝訓練禁衛軍大臣。次年奉命管理軍咨處事務。1911年任軍咨大臣。日軍侵華期間,拒絕到偽滿州國任職。建國后,歷任總后勤部民政局顧問、國家民委委員、北京市民委副主任、民革中央委員。是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耀居一等爵;
榮為西將軍。
清代侍衛內大臣愛星阿,因功詔加定西將軍,封一等公。卒謚敬康。
官封一等子;
著有五分疏。
上聯:清代將領愛音塔穆,積封一等子。 下聯:唐代高僧愛同,著有《五分律疏》。
姓啟唐代祖脈遠;
望出西河子孫昌。
全聯指愛姓源流及郡望。
姓氏:愛 祖宗:愛邪勿 分類:以王父字為氏 姓氏起源: 《姓氏考略》記載:“唐時,回鶻國相有愛邪勿,賜姓愛,名弘順。”愛姓來自唐代時的回鶻國。1000多年前的大唐聲威遠播,也許為了布恩樹德,曾經把回鶻國的首相愛邪勿賜姓于愛。當時,這是一份莫大的榮譽,所以,愛邪勿的子孫就以愛為姓,稱愛氏。所謂回鶻國便是漢代以來就跟中國關系密切的回紇。回紇是一種族,本來是匈奴的苗裔,后來歸屬突厥,與敕勒同族。到了后魏時,這個種族為高車,或稱袁紇、烏護、烏紇;隋朝時,又稱為章紇;唐朝時,他們叛離突厥,始稱回紇,并且,由于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被大唐皇帝賜號回鶻,擁有內外蒙之地,盛極一時。至于這個種族成為中華民族之一分子,也有一段曲折的經過。原來,他們在內外蒙古稱盛了沒有多久,到了唐文宗的開成二年,國內大亂,其部屬四奔,定居于現在新疆東南部之地。宋元之際,他們為蒙古所并,號為畏吾兒,仍然居有天山南路,清代稱其地為回疆,至乾隆皇帝時,正式收入版圖。所有的回紇人也自此成為中國人。
編輯本段中華愛氏宗親網成立
中華愛氏宗親網成立, 愛氏論壇于2009年10月05日正式成立開通! 借助于國際互聯網絡溝通全球愛氏宗親之間的聯系!這是值得中華愛氏海內外宗親共同慶賀的一件大事。秉承中華文明,傳承傳統文化、傳承家族不間斷的歷史。 愛氏宗親聯誼、交流,愛氏宗親網、中國愛氏網、愛氏論壇、中華愛氏網、愛氏家譜(族譜)。
編輯本段愛氏宗親網成立的宗旨
愛氏宗親網成立的宗旨是: 網絡聯系宗親,共享愛氏族譜資料,討論族源支派,排輩(輩分)方便尋根問祖。 我們歡迎國內外愛氏宗親積極訪問本站,參與各項活動;
艾姓歷史名人
艾晟:(生卒年待考),真州人(今江蘇儀征)。著名宋朝學者、醫藥學家。宋徽宗崇寧年間曾任通仕郎行杭州仁和縣尉管句學事、秘書省校書郎,兼修六典文字,曾以陳承的《重廣補注神農本草并圖經》作為參校本,并摘取幾十條陳氏的議論,冠以“別說”附入逐藥味之末,校正、增補了《經史證類大觀本草》。使唐慎微的著作在幾百年間多次以官刻頒行全國,被視為本草范本流傳于世。
艾若納:(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官吏。南宋高宗紹興年間的吳興令時,曾大書座屏曰:“愛民如恤血,撻吏勝看經,捧折鄉胥手,何勞育大乘。”
艾淑:(生卒年待考),字景孟,號竹坡;建安人(今福建建甌)。著名宋朝畫家。早歲游太學,與陳容同舍,畫龍具得名,時稱二妙。仕為海寧軍節度判官。善竹石,人稱“艾竹”。
艾穎:(生卒年待考),須城人(今河南滑縣)。著名北宋大臣。后唐時以鄉貢入京師,中途逢一叟,謂穎曰:“子相甚貴,此去當登第。”授穎書一策,乃《春秋左氏傳》,穎熟讀之。禮部試《鑄鼎象物賊》,出所得書,穎甚喜,援筆立成,若有相之者。主司愛嘆,擢至甲科。北宋時官工部侍郎,遷戶部侍郎,帝命執政擇廷臣督在京諸倉,穎與焉。穎自以清望官,不宜親濁務,辭不肯為,帝曰:“惟致仕乃可免耳。”穎遂請老。
艾宣:(生卒年待考),金陵人(今江蘇南京)。著名北宋畫家。
工畫花竹翎毛,能傳色暈淡有生意,捫之不襯人指。敗草荒榛,尤長野趣。鵪鶉一種,特見精絕。
米芾謂其蘆雁不俗,蘇軾稱其翎毛花竹為近歲之冠。既老筆跡尤奇,雖不復精勻而氣格不凡。
宋熙寧初年與崔白、丁貺、葛守昌等合畫垂拱殿御扆各一扇,孤標高致,別是風規。傳世畫跡頗少,《紫茄圖》(一作《茄菜圖》)相傳是他的作品。
艾可翁:(生卒年待考),字元憲,號蕙山;臨川人(今江西撫州)。著名宋朝文人。
工文詞,善兵法。江萬里薦為朝請郎,賈似道逐萬里,目為同黨,遂棄官不仕。
著有《愁吟》,不傳。清曾燠《江西詩征》輯存其詩,五律如《屢庸軍馬后相過》、《番陽道中》、《兵火后野望》等,多亂世之感。七絕如《子規》、《春夜》,七律如《元宵》等,沉郁悲涼,多亡國之痛。
艾貌:(生卒年待考),康里部人。著名元朝將領。初隨從雪不臺那演征伐欽察,攻河西,收西關,破河南、占阿奴。后跟從四太子南伐,領兵渡長江,攻武昌。病逝于軍。
艾洪:(生卒年待考),山東濱州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舉進士,授兵科給事中。
明正德初年,明武宗下詔清核在京七十二衛軍,因宦官作梗,難以推行。他率諸言官上疏力爭,終未能徹底推行。
他還上疏彈劾英國公張懋、陜西鎮監劉云等人。后劉云調任南京守備,乞以養子為錦衣千戶。他上疏諫阻,事未能行。因得罪宦官,被免職閑住,繼又被罰米二百石輸往宣府。
劉瑾敗后復起,死于福建左參政任上。
艾萬年:(公元?~1635年待考),米脂人(今陜西米脂)。著名明朝將領。
由武學生從軍,積功為神木參將。
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從曹文詔鎮壓農民軍,轉戰晉陜,殺農民軍領袖王之臣等多人,升至副總兵。
后奉洪承疇命,追農民軍至襄樂(今甘肅寧東北),全軍被起義軍殲滅,他也被殺。
艾南英:(公元1583~1646年),字千子;東鄉人(今江西東鄉)。著名明朝散文家。
少年時即有文名,七歲作《竹林七賢論》。他曾與同郡章世純、羅萬藻、陳際泰致力于八股文的改革,并刻四人所作文章行之于世,影響不小。
明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在鄉應舉,因對策有譏刺權宦魏忠賢語被罰。
他后創豫章社,為首領。清兵南下后,入閩見唐王,陳“十可憂疏”,授兵部主事,后改御史。不久死于延平。
艾南英反對“文必秦漢”的論文主張,對步趨前、后七子者深致不滿:“后生小子,不必讀書,不必作文,但架上有弇州前后四部稿,每遇應酬,頃刻裁割,便可成篇,驟讀之,無不濃麗鮮華、絢爛奪目,細案之,一腐套耳。”認為只有取徑唐、宋才是溯源秦、漢的正確道路:“夫韓、歐者,吾人之文所由以至于秦漢之舟楫也。由韓、歐而能至于秦、漢者無他,韓、歐得其神氣而御之耳。”
艾南英特別推崇司馬遷、歐陽修,提倡散文古雅暢達。為了貫徹自己的論文主張,他手定《歷代詩文選》、《皇明古文定》,作為學文的楷模。又編選《文剿》、《文妖》、《文腐》、《文冤》、《文戲》來說明作文何處避諱而不致出現“浮華補綴”、“生吞活剝”、“不顧義類”、“蓋美飾非”、“以文為戲”等毛病。但其創作并不出色。
艾南英為文刻意模仿歐陽修,膚剿拘攣,僅得字句相似,缺乏歐文獨具的紆徐委備的韻味和神采。只是其一些與人往返論辯的書信和序文,筆力還算峻厲爽健,文氣也較舒卷自如。作品有《天傭子集》等。
艾穆:(生卒年待考),字和父,號純卿、終太山人;湖南平江人。著名明朝四川巡撫。
艾穆是名時期以耿正直言,不畏權貴著稱,被當時的官場稱為“湖南騾子”。
這位硬骨頭“湖南騾子”因為在“江陵奪情”的大風波中,上疏力主當權的張居正應當要回家給死去的老爸守制,說張居正“位極人臣,反不修匹夫常節,何以對天下后世。”結果最后被廷杖八十,幸運地留下一條命,然后被遠戍涼州。
艾穆在張居正死后,重入仕途,最后做到四川巡撫,在特別重進士出身的晚明,他和海瑞以舉人之身,官至封疆,算是殊遇,這大概他們名滿天下的“官聲”有關。
當時湖南、湖北還沒有分省,同屬于湖廣行省,張居正對艾穆很關照,而艾穆彈劾張居正,張居正很傷心地說:“當年的嚴嵩都沒有老鄉彈劾他,而我卻碰到了。”
艾穆有一年作為刑部員外郎和御史一起去陜西錄囚,即搞死刑復核,他舍棄了當政者寧愿錯殺一千不愿放過一個的刑事指導思想,只殺了兩個人,御史害怕當政者怪罪,艾穆說了句:“我終不以人命博官也。”
但是,在寧嚴勿寬的大環境下,即使有幾個主張“寬”的艾穆在,又能起多大的作用?
艾自新:(生卒年待考),白族,字師湯,號云蒼;鄧州人(今河南鄧州)
他“嬰年讀書,便要學做圣人。”他的老師曾經稱贊他像孔門真傳弟子顏回般純粹,閔損般孝順,子思般恭謙,孟子樣浩然,慎獨精神大致和曾參差不多。他可惜不到三十歲就英年早逝。精研理學,所著《希圣錄》,深得宋儒宗旨。
艾自修:(生卒年待考),白族,號雪蒼;鄧州人(今河南鄧州)。著名明朝大臣。
比其兄年幼四歲。他繼承了兄長的遺志,終身潛身于理學。明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艾自修中舉后,被派往湖南辰州,先任縣令,后升為州牧(知州)。史書中記載他“所至有惠政”。后來,回到鄧川為父母守孝六載,從此,他在在大理府、太和縣和鄧川州的三所學校講學。他講學“申明三綱五常,娓娓數千言,三庠人士悉受陶熔”。他關心民眾疾苦,多次上書,要求“緩征賦,減火耗,禁濫訟,革猾吏”。
艾自修以其兄研究結果,再加發揮,纂明其要。著有《理學纂要》,得到學術界好評,朝廷旌表為當代賢儒。
傳說,張居正和艾自修是在明世宗時同科中舉的。在科舉時代參加殿試取為狀元、榜眼、探花者均列為“龍虎榜”,艾自修名列在后,與“龍虎榜”無緣。此時,張居正春風得意,碰到艾自修,順口占出一句上聯:“艾自修,自修沒自修,白面書生背虎榜;”張居正順口溜出此上聯,純粹是開開玩笑而已,過后就忘了。可艾自修的心被刺痛了,覺得是一種天大的侮辱,老是耿耿于懷,恨死了張居正。心想,有朝一日要對出下聯,給張居正一個回擊。可是,張居正得到當朝皇帝的寵幸,先當了太師,萬歷初年又位居宰相,權勢傾野,艾自修要報仇,談何容易,只能干瞪眼,無奈他何!不過,天有不測風云,張居正也有倒霉的時候。
有一天,艾自修上早朝,順便到相府拜會張居正,得知張居正在花園里賞花,他走進花園,卻見張居正的身影在一假山一晃便消失了。他快步走上前去,只見一石板剛蓋下,正卡住張居正的袍角。艾自修抽出寶劍割下那袍角,迅速離開了現場。此后,他又相機察看那假山地洞的秘密,發現洞下有一暗道直通太后娘娘的臥室。由此艾自修斷定張居正與太后娘娘有染無疑。二十多年沒有機會對出的下聯,此刻浮在腦際,他這樣哼道:“張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臥龍床。”艾自修把這下聯寫了下來,連同張居正的袍角呈交給了神宗皇帝。明神宗皇帝看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再經過細察,發現張居正的袍角有綴補的痕跡,龍顏大怒。最后取其烏紗帽,剝其官服,發配邊疆。張居正就這樣從天上掉進了地獄。臨走時,他收到艾自修那下聯,一看目瞪口呆,如夢初醒,仰天長嘆!
近來,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格言體的哲理性著作《二艾遺書》。這部書的原著者是四百多年的白族學者艾自新、艾自修兄弟。《二艾遺書》雖然是四百多年前古人的遺作,其中有些帶有封建主義和聽天由命的思想糟粕,但其中蘊含的精華,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還有著很強的借鑒作用。《二艾遺書》對于具有厚重綿長歷史的白族人民來說,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發展至今的白族道德文明,既有中華民族優秀道德文明的繼承和創新,又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這本書的出版,使生活在蒼山洱海邊的白族讀者讀起來更感親切。相信其他各族讀者也會通過此書,得到不少教益。
艾南英:(公元1583~1646年),字千子,號天傭子;臨川段溪艾家村人(今江西東鄉崗上積鄉)。著名明末散文家和文學批評家。
艾南英出身官宦之家,其父艾夏臣,官至兵部主事。
他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七歲時作 《竹林七賢論》。長大后為諸書不讀,又曾受教于古文名家、戲劇大師湯顯祖,其文學才華更日益顯現。
明萬歷末年,科舉八股文陳腐不堪,沒有思想內容。艾南英對此深惡痛絕,遵依北宋古文精神,推崇司馬光和歐陽修,與章世際泰一起,以振興文學為己任,四人合作將所作文章刻印行于世,使士子耳目一新,“世人翕然歸之”,并稱為“臨川四才子”。
明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艾南英才鄉試中舉。但因主考官丁乾學和郝士膏在命題中有傷害閹黨魏忠賢之嫌,艾南英在答卷中也有譏諷魏忠賢之言,魏忠賢大怒,削去了主考的官籍,艾南英也被處停考三科(約三年為一科)。
明崇禎皇帝即位(公元1627年農歷8月),魏忠賢獲罪自縊。艾南英等被允許參加會試,然屢試不第。其文章卻日負盛名,為人所稱頌。
及南昌的萬時華、新建的陳宏緒、清江的楊廷麟、瑞金的楊以任等組成“豫章社”,跟陳子龍、張溥、張采、夏允彝等人的“就文壇文風等問題展開論爭。
他大力排抵王世貞、李攀龍等為代表的前后七子及其崇拜者“文必秦漢”的擬古說,反對以鐘惺和“競陵派”因襲六朝儷彩、追求硬瘦艱澀、幽深孤峭的玄風,贊同錢謙益對時文的見解。認為為文要表現“時”與“境”,要氣”、“雅潔”。
他精心挑選秦漢到元代的名家名作,匯編成《歷代詩文集》;選輯明代諸家文章,編為《皇明古文定》;搜集“鉤章棘句”、“生硬套用”、“溢美飾非”及“游戲”之文,編成《文剿》、《文妖》、《文腐》、《文冤》、《文戲》五書提供給學文者參考。
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清軍先后攻占兩京(北京、南京),艾南英應羅川王之邀,共同起兵抗擊清軍,并以車戰獲勝于金溪山。全境為清軍所克后,艾南英聽說明唐王聿鍵在福州即帝位(公元1645年),即赴福建進見唐王,呈《十可憂》疏,被授予兵部主事,公元1646年農歷8月,逝世于延平。
他平生用心研究史學,曾撰寫《古今全史》一千余卷,剛寫完即遭兵火,其他著述也散失殆盡,只存有《禹貢圖注》一卷;另有《天傭子集》十卷傳于世。
艾可久:(生卒年待考),字德征;上海人孫橋鄉,著名明朝大臣。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進士,歷官太常寺傅、御史、衡州知州、山東副使、江西和陜西參政、按察使、南京通政使等。
他為官剛正清廉,在南京御史任上,巡視江山,針對豪富橫行、流民四起的狀況,彈劾不法勛貴及其豪奴多人,提出江防事宜若干,并加施行;衡州知州任上,某督撫暗囑他對一私仇者,羅織罪名,置以死地,他經過仔細核查,認為無罪可治,予以堅決拒絕,督撫以詞威脅,他義正詞嚴地回答:“殺人以媚人,我不為也”。
艾可久以良好的官德官聲,獲得了朝野好評。
艾能奇:(公元?~1647),一作艾云枝、艾奇能,張獻忠義子;陜西綏德人。著名明末清初勇將。
張獻忠部將,以勇猛著稱。與孫可望、劉文秀、李定國并稱“四將軍”,皆為獻忠義子。
大順元年(公元1644年)大西國立,張獻忠稱帝,艾能奇被封為定北將軍,與李定國、孫可望、劉文秀合稱四將軍。
張獻忠死后,艾能奇與諸將率大西軍余部數萬人,經川東入云貴,據昆明聯明抗清,稱定北王。
南明永歷元年(公元1647年)進攻東川(今云南會澤)。當進擊抗命之土司祿萬鐘時遇伏,中了土司祿萬億部下的毒箭,不治身亡。
艾元征:(生卒年待考),山東濟南人,著名清朝文士。
由進士而當左都御史、刑部尚書的高官,政績優良。
艾顯:(生卒年待考),字無山。著名清朝畫家。
嗜奇若驚,尤痼于金石、篆、籀,力抉根荄,獨游繩契。避囂入桃源深谷,署曰石耕小隱。
性孤傲,扃戶不與世接。上溯金石之傳,自斯、冰已還,不絕如線,顯獨深入篆室,與古相見。
艾元征:(公元?~1676年待考),山東濟南人。著名清朝大臣。
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進士,改翰林庶吉士。明年授弘文院檢討。
清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遷左春坊左庶子、兼秘書院侍讀。歷侍講學士、秘書院學士,擢禮部右侍郎兼東閣學士。
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授國史院學士。
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擢戶部右侍郎,清康熙四年轉左侍郎,清康熙九年調吏部,遷都察院左都御史。清康熙十一年晉刑部尚書,卒于任上。
艾暢:(公元1787~年待考),字至堂;江西東鄉人。著名清朝學者。
清道光二十年進士。初以舉人大挑,官臨江教諭,截取補廣東博羅縣知縣,在官一年,慨然曰:“不可以行吾學也!”遂乞歸,卒年不詳。
幼讀《西銘》,悅其言,刻勵為學,鑿壁納燈,誦達旦。工詩古文辭,王昶稱賞其詩,謂“樸老真實,無一浮淺語”。
尤長治《詩》,兼通經學。著有《至堂詩鈔》六卷、《詩義求經》二○卷、《論語別注》四卷、《大學古本注》一卷、《中庸古本拾注》一卷、《孟子補注》二卷。
艾姓近現代名人
艾青:(1910~),本名蔣正涵;浙江金華人(一作義烏)。著名現代詩人。
艾青春:(1940~),山東安邱人。原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
1958~1964年在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學習。1961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4~1985年,艾青春在北京大學做教學與行政管理工作,期間曾與本書筆者同宿舍。
1985~1987年,艾青春出任任北京圖書館黨委副書記、館長助理。1987~1990年,艾青春在文化部干部司主持工作、任司長。
1990~1993年,艾青春任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常務副局長、黨委書記。1993~1996年,艾青春出任文化部人事司司長,1996年就任文化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艾青春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十五屆黨代會代表。如今是中國演藝設備技術協會名譽理事長。
艾敬(1969年9月10日~):出生于遼寧省沈陽市。創作歌手。個人專輯《我的1997》轟動一時,獨創城市民謠風格。代表作有:《我的1997》《外婆這樣的女人》《艷粉街的故事》和《追月》等。多才多藝。曾嘗試參演電影《五個女子和一根繩子》。擔任主持,舉辦個人畫展。
艾云燦(1963~ ):男,漢族。湖北江陵人。微生物學(理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9月至1992年7月,華中農業大學微生物學專業先后獲學士、碩士、博士(理學)學位。并歷任兼職助教、講師。 1995年底調入中山大學工作,開始負責《微生物學》課程建設和教學。1995年開始,白手創建實驗室,至2005年建成“微生物分子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實驗室”。 2005年開始,被聘為中山大學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帶頭人。
艾云航(1934年11月生~):遼寧開原人。1960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文化。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高級研究員、農村局局長、高層政治理論專家、著名經濟學家,現任國務院中國行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