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來自天津(近代),現在南京和臺灣有后代,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有后人
江都方姓人家500年姓旋之謎出生于仙女鎮的耄耋老人都知道,過去曾流行過這樣一句口頭禪: “將死一臨忘一旋(目前就)倒霉!”這句話中的每個字其實是對應仙女鎮過去的七個大姓人家,即姜與史、凌與王,旋(方)與趙和梅姓。在江都的方姓人家中,有幾百戶過去一直都姓旋。作為仙女鎮的大姓之一,他們在鎮的中心位置建有旋家祠堂,還有“旋家大場”這一地名也為周邊四鄉八鎮的人所知曉。時在徽州會館東隔壁一戶人家的東大門對面住有一位旋大媽,而位于詹家巷頭的旋開誠肉案有個兒子不姓旋,卻姓方。為何老子姓旋而子女姓方呢?這個問題不但坊間弄不明白,就連旋姓的眾多后人也不大說得清楚。后來,經歷史研究者多處考證,終將這個疑問大白于世。一、明代大儒方孝孺是江都旋姓始祖據明史記載,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去世,因其長子早天,便由長孫朱允墳即位,稱為明惠帝。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早就覬覦帝位,策劃發動“靖難之變”,于建文四年(1402)奪取了明政權,燕王就是后來的明成祖。朱棣攻入南京,命惠帝的侍講學士方孝孺為其起草登極詔書。沒想到方孝孺競披麻戴孝走上金殿怒斥,在紙上寫下的卻是“燕賊篡位”4個大字。方孝孺邊哭邊罵:“兀即死耳,詔不可草。”朱棣怒極,誅殺方孝孺并滅其家族,連緊跟他的弟子也一并遭了殃,這就是了人們所說的“滅門十族”了。史載方氏宗族及其門人被殺計873人,入獄流放者達數千之眾。方孝孺一案使得躲過罹難的方氏族人紛紛出逃,為了生存,他們不是隱名改姓,就是改名換姓。據說逃亡的方姓中,有的改姓施,有的改性於,還有改姓何、六等等,但他們大都在新的姓里面暗含了方字,例如把“施”字拆開,就是“方(家)人也”的意思。不過,這些自稱方孝孺傳人的真偽早就很難搞清楚了。方孝孺長子宗憲與次子宗愈就義之事見于史載。據傳,曾任刑部尚書的魏澤暗中搭救了方孝孺的三子宗德與四子方郎,使他們得以逃脫。江都旋姓是從宗德(有些史料誤為德宗)的長子方忠與次子方善開始,此二人也算是方孝孺的長孫與次孫。方忠與方善來到揚州東鄉仙女廟隱匿,后將姓名改為旋忠、旋善。二、方孝孺之孫改為旋姓之原委靖難之后,方孝孺長次二孫一同逃難,先曾藏于深山曠野,輾轉、盤旋數日才決定奔向淮東揚州東鄉。二人想到盤旋的“旋”字含方,故而確定改為旋姓。清同治五年(1866),江都旋氏曾刊印《重修方氏族譜)),其序中有這樣的記載:“邗東旋氏自前明即遷江北落籍揚郡之迤東,迄今四百鄉年矣。根深蒂固。”這兩句話足以說明江都旋姓是明代外遷來的移民,到了同治年間已經定居在此400多年了。明代來江都定居的旋姓是否一定就是方孝孺之后呢?序言寫道:“追經宗祖,雖稽諸方策(典籍)均無旋氏其姓者,后考之江邑志,前明選舉貢士科有旋忠、旋善二公,一以參軍顯,一以提舉終,于宣德十年(注:1435)入江都縣籍。查德公(注:旋忠之子)生于正統年間,與二公相去不過數十年,德公即其二公之苗裔(注:明代《嘉靖維揚志》記載旋善、旋忠為宣德十年入監后代子孫)可知矣。至于父老口授遺考,咸云明孝孺公方氏之后。因靖難兵起,遁而易為旋姓以延宗祀,然后知有旋忠、旋善乃為方公孝孺之孫,固忠臣之后嗣也”。據《嘉靖維揚志》與《萬歷揚州府志》所載,旋忠、旋善二人是明代宣德十年的貢生。《百家姓》之中無旋姓,明宣德之前又未曾有過旋姓出現,江都突然冒出來的旋姓為方孝孺后人,其可信度遠勝過其地方上自稱為方孝孺后裔的家族。三、江都旋姓回復方姓的經過過去的旋家祠堂今已稱方家祠堂,旋家大場也早就沒有了蹤影。人們說起江都老地名時也只說方家大場了,幾乎所有姓方的也不說自己曾經為旋姓。這一變化說來也有故事,還確實的是由皇帝批準的。宣統元年(1909)江都旋姓方孝孺第十七代孫中有個叫旋斌(字左清)的,他去省城參加鄉試(考舉人)后被推薦為“孝廉方正”。第二年旋斌進京參加進士考試后被皇帝點為了翰林。考官此前對旋斌的姓氏感到好奇,此為《百家姓》中所沒有。當他問知是方孝孺的后裔,認為此事非同小可。考官既不忍讓方孝孺無后的說法再流傳下去,又想幫江都旋姓免遭數典忘祖之誚,于是上報吏部與禮部,再奏請皇帝,為江都旋姓恢復姓方。此事是由時任京師大學堂總監勞乃宣力促并經辦的。民國初年方氏重修族譜,此時旋氏已改回為方姓了。江都方姓特托人請勞乃宣作序,勞氏允而欣然命筆。此序簡明扼要,將江都這支方孝孺后裔的經歷說得一清二楚。由于原江都方姓所保存的《方氏族譜》在文革“破四舊”后已蕩然無存,而北京有一藏本可能是孤本了。特將此序抄錄于后,以供江都文史工作者研究。序民國四年京師大學堂總監勞乃宣序旋氏由清宣統二年蒙吏、禮兩部奏準復姓方氏重修族譜憶自辛亥秋,余作官京師,有旋君左清者因余友徐君萼樓介紹而來謁,余訝其姓之孤僻,進詢其祖貫,乃知固明達之后也。旋君茲來,由緣于已酉科膺鄉選舉孝廉,奉召庭試,而其意實以復姓一事,就商于鄉先達,因復商之予余,乃出其譜牒并述其易姓之始末。謂乃祖父輩有志而未逮者久矣,今幸得奉召庭試之便,復得鄉先達贊成,庶可免數典忘祖之誚,或亦先人在天之靈為感召也。余聽其言深嘉其人純謹,頗有正學遺風(筆者注:方孝孺亦稱正學先生),即觀其譜牒,閱其公文,乃嘆天下不忍使正學無后,雖遭靖難之禍,長子宗憲、次子宗愈均先后殉難,至忠憲之孫,復以遁跡邗江改姓為旋,綿延數百年,派衍數百家,為邗東仙女鎮之望族,迄今其子孫歲時祭祀,雖未能昌言方氏,追祧正學公父子,而其祖召父、父召子、子召孫,莫不日吾旋氏之先乃方氏之后也。嗟乎!當靖難兵起,正學公仗義舍命,禍延十族,以為靡有之乃遺矣,而不知其子若孫延于江都,豈非天乎!抑又聞之旋氏之入江都籍也,始于忠、善二公,而二公之科名詳載于《江都志》,及進而考其易姓之源,相傳所謂單人匹馬盤旋于深山窮谷而無所歸, “方”易為“旋”,殆取乎此。至忠、善二公之證明為宗、憲之子者,蓋以當時忌諱其深,或考諧音命名籍以此志其系傳,所謂取于父為類,其即此意。夫旋氏之為正學后,旋氏子孫能知之,里中父老能知之,特此年代久遠,未見奏明歸宗,方氏、旋氏子孫抱有隱痛。殆旋氏佐清來京與同鄉諸先生相磋商,復就余介紹呈請于吏部,吏部左丞寶公熙等均相屬稱善,乃俱日,以正學之望族,五百年之創舉,非專奏不足以昭慎重,吏部因格于例,因轉咨禮部核辦具奏,爰于宣統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奏準奉旨歸宗,復姓為方。余與佐清既有道義之交,且復姓一事其原委由余宗其成,因略述其顛而為之序。中華民國四年歲次乙卯冬十月吉日世愚弟勞乃宣鞠躬在清末京師大學堂總監勞乃宣的鼎力幫助下,江都旋姓終于“奉旨歸宗”了。這個旋姓如同橫空出世,前無先人,后絕來者,在中國歷史上存在500年后就此消失了。(劉宏文)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旋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旋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查看更多討論帖>> | ||||||||||||||||||||||||||||||||||||||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