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姓氏:

拼音:BA  

2008-03-06

27830次

2人

2個

2個

18人

1部


站長: [申請站長] 管理員:   [申請管理員]

[ 字號: ]

[,讀音作bā(ㄅㄚ),亦可讀作bà(ㄅㄚˋ)bǎ(ㄅㄚˇ),滿語為“Ba]←相關的滿文、蒙文顯示不出來者,請安裝《圓點滿文印刷體字庫》和《蒙文標準字庫》。

 

.姓氏用字: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于職業,出自古代制弓工匠弝人,屬于以職業稱謂為氏。

弝人,是古代制做弓弩的工匠,為重要的軍工兵種之一,實際上就是制作弓體的工匠,特長是做弝之工序。“弝”,就是執弓之處,即弓背中央的握手。

一般人多是左手執弓,右手控弦射箭,因此“弝”大多要制作得適合將士們左手執握,當然也有少數右握“弝”。

在古代,諸侯國之間爭戰頻乃,因此“弝”字在許多方面與“把”字相同,因此,“弝人”亦稱“把人”,其官稱就是弝人氏、或把人氏。

這在典籍《正韻》中有記載:“把,音霸。與弝通。”在典籍《禮·曲禮》中也記載:“把,左手承弣。疏:弣,弓把也。”在典籍《釋文》中亦說明:“把,音霸。手執處也。”

在弝人氏的后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職業稱謂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弝氏、亦稱把氏,世代相傳至今,正確的姓氏讀音作bà(ㄅㄚˋ)

 

第二個淵源: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時期杞國君主東樓公之后,屬于避難改姓以為氏。

杞國,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諸侯國,自商王朝到戰國初年的一個諸侯國,國祚延綿一千多年,國君為姒姓,禹的后裔。杞國建國于商朝,其間時斷時續,具體事跡已不可考。

在大禹的后裔子孫中,有個人叫東樓公。在周武王姬發滅殷商建立西周王朝之后,到處尋找上古賢帝后裔,結果找到了東樓公,便封他到杞地(今河南杞縣),延續杞國國祚,主管對大禹的祭祀。自東樓公起,有史籍可考的傳了二十位國君。直到戰國初期,杞國被楚國滅亡。

杞國是一個小諸侯國,史書罕有記載,司馬遷在《史記·陳杞世家》中雖記載有陳、杞兩國的歷史,但對杞國的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字,而且還特別說:杞小微,其事不足稱述。這樣的小國,在周圍諸多強鄰的壓迫下,被迫屢有遷徙。

杞國最初大致在今河南省杞縣一帶,后來遷徙到今山東省新泰,又遷至昌樂、再至安丘一帶。但杞國雖小,但也有其重要意義,那就是杞國人乃是夏過王朝王族之后,存有夏禮,后來的孔子曾為考察夏朝之禮還曾到訪杞國。只是由于杞國的歷史文獻、禮制典籍早已多有散失,還不如孔子掌握得多,因此當時孔子感慨道: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歷史上還流傳著一些和杞國有關的故事,例如在《列子·天瑞》中所記載的“杞人憂天”的故事,就發生在杞國。該成語雖說往往用來形容庸人自擾的無謂擔憂,但也有人認為,這和杞國多經磨難而造成的國人憂患意識有關。

商王朝時期的杞國君主已不可考,周朝時期杞國國君世系較全,現公認能考證出來的有二十位國君,自杞東樓公始,至杞簡公終,基本父子相繼,偶有兄終弟及。其中杞武公之前四位國君在位具體時間不可考,并且其間很可能還有缺漏。杞武公之后的君主在位時間都有記載,其中最長的是杞桓公,在位共七十年,最短的是杞隱公,在位僅數月,便被弟弟殺死篡位。

從東樓公到杞謀娶公,其間沒有史書詳實記載。但到了杞謀娶公即位時期,正值周厲王姬胡當政(公元前877~前828年在位),已經距離周武王敕封東樓公之時過了二百四十余年,期間又已經歷了九位周王,但在史籍《史記》中記載杞國僅傳三代君主,即杞東樓公、杞西樓公、杞題公,平均每位君主皆執政八十一年有余,這怎么可能?因此,其間杞國的君主世系一定有所缺漏。

在杞謀娶公執政時期(公元前?~前750年待考),杞國曾先后受到宋國、淮夷、徐國等諸侯勢力的攻打,無法在河南地區立足,他只得將杞國從杞縣一帶遷到了山東,暫到滕縣附近的邾國避難,而后再遷徙到到新泰一帶。后來,由于強國莒國在周桓王姬林元年(杞武公三十一年,公元前719)的侵擾,杞國被迫再次向東遷徙。到了杞成公姒每亡執政時期(公元前654~前637年在位),將杞國遷到了緣陵(今山東昌樂)。到了九十三年后的周景王姬貴元年(杞文公姒益姑六年,公元前544),杞文公又把杞國遷到淳于(今山東安丘)

杞國一直十分弱小,淳于地區又夾在齊、魯、莒三個大諸侯國之間,常被侵擾,周桓王九年(杞武公三十九年,魯桓公姬允元年,公元前711),魯桓公就借口杞武公(公元前750~前704年在位)“不敬,發動了伐杞之戰”,戰后還霸占杞田,杞國一直苦不堪言。到了周定王姬瑜二十一年(杞桓公姒姑容年,晉景公姬獳十四年,公元前586)農歷12月,杞桓公不得不在蟲牢(今河南封丘)加入晉國發起的“蟲牢之盟”,以求抗衡自保。

到了杞國末年,內政不穩,連續出現了“弟弒兄君自立”的情況。周敬王姬丐(姬匄)十四年(杞悼公姒成十二年,公元前506),杞悼公逝世,其長子姒乞即位,是為杞隱公。但只過了幾個月,杞隱公就被其弟弟姒遂所殺,自立為君,是為杞公。杞公于周敬王三十三年(杞厘公十九年,公元前487)逝世,他把國君之位傳給了兒子姒維,是為杞愍公。杞愍公在位十六年,于戰國初期的周元王姬仁五年(杞愍公姒維十六年,公元前471)也被其弟弟姒閼路所殺,自立為君,是為杞哀公。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杞國事跡不多,基本上只是敘述國君的世系,其所提到的發生在杞國的大事件,唯有這兩件兄弟相殘之事。

周貞定王姬介二十四年(杞簡公姒春四年,楚惠王熊章四十三年,公元前445),日薄西山的杞國最終在楚國的強大攻擊之下亡國,杞簡公成了末代君主。

至于杞國國君的爵位,雖然《史記》中皆記載為公爵,但實際上爵位卻有變化。周武王時期封杞,拜為列國,待為上公,禮遇極隆。到了東周平王姬宜臼東遷之后,周王室衰落,杞國封號亦逐漸被貶。在《春秋》等史書中,杞國國君時而被稱杞候、時而被稱為杞伯,甚至還被稱為杞子,說明其爵位在侯爵、伯爵、子爵之間擺動。例如1962年武漢市文物商店就曾收購到一件“杞伯每亡”的青銅簋,1966年山東滕縣也出土了一件“杞伯每亡”的青銅鼎,在新泰等地出土的杞國青銅器銘文上也有“杞伯每亡”的標記,說明杞國爵位至少曾從公爵降至伯爵。

在杞國滅亡之后,王族貴胄和國民四散遷逃至其他國家,在其開國君主杞東樓公的后裔子孫們之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氏,世代相傳。一直到了東漢靈帝劉宏中平六年(公元189),權臣董卓掌控了東漢朝政,專橫跋扈,殘酷暴虐,濫殺異己。有杞東樓公的后裔名叫杞康,為避董卓之難,改姓氏為把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把氏正宗。

把氏族人大多尊奉東樓公為得姓始祖,正確的姓氏讀音作bā(ㄅㄚ)

 

第三個淵源:源于古羌族,出自羌族分支黨項族把利部族,屬于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

把利氏,是唐朝時期黨項民族中一個部落族人的姓氏。

黨項族是古羌族的一個分支,在唐朝時期逐漸興盛。據史籍《新唐書·黨項傳》中的記載:“慶州有破氏族三,野利氏族五,把利氏族一,與吐蕃姻援,贊普悉王之,因是擾邊凡十年”。

唐代宗李豫執政時期(公元762779年在位),西北地區發生了原唐軍將領、鐵勒族人仆固·懷恩的叛亂事件。

還在“安史之亂”時,仆固·懷恩就曾跟從郭子儀作戰,屢立戰功,他曾與回紇兵聯手擊敗過史朝義,官至河北副元帥、朔方節度使等職。但后來因沒有得到封官加爵,所以對朝廷不滿,妄圖反叛。仆固·懷恩的母親得知兒子要叛唐之后,大罵他忘恩負義,還舉刀要砍殺他,以絕后患。此后仆固·懷恩與大唐朝廷猜疑日深,終于背叛唐朝,頓集軍隊于汾州(今山西隰州),寇掠并州(今山西太原)、汾州下屬各縣作為自己的封邑。

到了唐廣德二年(公元764)農歷10月,仆固·懷恩勾結了吐蕃、回紇、黨項等數十萬部眾南下,唐朝京師內外一時惶恐。在當時的黨項部族中,主要就是把利氏族一部、破丑氏族三部、野利氏族五部,共八個部落之眾。

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唐代宗詔令著名的老將軍郭子儀再次出山,領兵西擊吐蕃。郭子儀調集三縣七州兵馬,即“靜邊、芳池、相興王州都督、長史,永平(今河北唐山)、旭定(今河北定州)、清寧(今甘肅慶陽)、寧保(今河北肅寧)、忠順(今四川彭州)、靜塞(今河北宣化)、萬吉(今江西吉州)等七州都督府,于是破丑、野利、把利三部”,一舉擊潰了吐蕃的盟邦破丑氏、野利氏、把利氏三部,并將位于思樂州蠢蠢欲動的鮮卑拓拔部也剿滅了。當年農歷9月,仆固·懷恩在敗退途中“暴卒”。

在這場戰役中,郭子儀實際上掌握的各地雜牌軍隊只有一萬余兵馬,但他首先指揮新組建的軍隊掃清了薄弱的吐蕃外圍聯盟各部,以一系列的小勝利鼓舞起將士們的高昂士氣,之后利用自己的威信,與回紇和好結為聯盟,之后率軍出擊五倍于己的吐蕃軍隊,在靈武臺(今寧夏靈武)西原大破吐蕃,斬首五萬,生擒上萬人,解救了吐蕃所虜掠的士、女四千余人,繳獲的牛羊駝馬,三百里內接連不斷。這是唐朝中后期歷史上以寡勝眾的著名戰例。之后,唐王朝將其部族人等分散遷至定州、綏州、延州一帶安置,史書記載為“破氏、野利氏、把利氏及思樂州刺史拓拔乞梅等皆入朝,宜定州刺史折磨布落、芳池州野利部并徙綏、延州。”

后來,黨項族的把利氏部落被唐朝政府遷居于定州地區(博陵郡),其部落族人被分散于安喜、北平、鼓城、恒陽、新樂、義豐、望都、無極、唐昌、深澤、陘邑十一個縣,后來逐漸融入漢族的過程中,把利氏族人大多改為漢字單姓把氏、巴氏、利氏、李氏等,世代相傳至今,其中把氏的正確姓氏讀音作bǎ(ㄅㄚˇ)

 

第四個淵源:源于維吾爾族,出自元朝時期高昌回鶻王國貴族,屬于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

唐朝時期,有一古高昌回鶻王國,始建于唐朝時期,故址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吐魯番盆地一帶。

唐文宗李昂開成五年~唐武宗李炎執政的會昌元年間(公元339340),回鶻汗國的軍事主將硤跌·闔馺特勒被所屬部黠戛斯擊敗,汗國的第十三任可汗硤跌·和掘羅勿也被殺,回鶻汗國至此基本上崩潰,國民四散。

到了唐懿宗李凗咸通元~十四年(公元860873),南徙的回鶻汗國中一部分余眾由懷建可汗硤跌·厖特勒(Panékin)屬下的大酋長仆固·俊率領,越過天山山脈進入新疆地區的高昌、龜茲等地,隨即與占領該地區的吐蕃王朝開展了長達一個世紀之久的爭奪生存要地的系列戰爭。

到了宋太宗趙炅(趙匡義)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仆固·俊的后裔自稱阿爾斯蘭汗”(獅子王,奧布·哈桑·阿里··木薩·阿爾斯蘭汗,突厥語為Arslān,蒙語為,公元970998年在位,公元998年戰死于奧達木麻扎,身子被棄于阿拉甫,首級被敵方帶回喀什噶爾。后喀拉汗王朝大軍反攻獲勝,將阿爾斯蘭汗的頭顱隆重地安葬在位于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中心東南部兩公里半的吐曼河高埠上阿爾斯蘭汗墓中),以高昌城為東都,北庭成為夏都,宣告高昌回鶻王國(公元9811352)的正式建立。高昌回鶻王國之地最初在娑陵水(今蒙古色楞格河流域,蒙語為),古突厥語稱其最高軍政首領為亦都護”(神圣陛下、高昌王),此時的國民主要是由回鶻族、突厥族、吐蕃族、黨項族、羌族混合構成。

到了宋度宗趙禥咸淳七年(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至元八年,公元1271),元世祖正式建立元朝之后,中央政府稱高昌回鶻王國為“土魯番之畏兀兒”,隨即臣服于大元帝國。

位于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東部四十公里火焰山腳下的高昌國都城,于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大半毀于戰火,元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殘城再次被發生于農歷823日夜間的大地震嚴重破壞,高昌國王宮被迫遷址至涼州(今甘肅武威永昌鎮),今永昌鎮石碑溝是亦都護及貴族的墓地,當時高昌王仆固·紐林的斤墓地曾立有《亦都護高昌王世勛碑》,現被收藏在武威市文廟,為甘肅省重點保護文物。今永昌鎮一帶仍有故高昌王的后裔子孫,已大多改漢姓為張氏。

其后,高昌王位為仆固·雪雪的斤繼承,曾隨元世祖平定云南,之后在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率軍鎮守云南、緬甸一帶,官為緬中行省左丞相,元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晉升為中書省平章政事。

仆固·雪雪的斤還有三個弟弟:大弟禪封梁王,二弟仆固·把把(進士,元廉訪司副使)、三弟仆固·把的于思(進士,元監察御史),都成為元朝初期的色目人大臣。

仆固·把把,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至元年間(公元12651294)的蒙古經義科進士,曾官任元朝廉訪司副使。到了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元貞二年(公元1296),仆固·把把帶領全族徙居于江南溧陽(今江蘇常州溧陽),其后裔子孫以仆固·把把為始遷祖,改漢姓為把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源出高昌回鶻維吾爾族的漢化把氏族人,正確的姓氏讀音作bā(ㄅㄚ),族人遍布今現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溧陽市、無錫市宜興市、鎮江市丹陽市等地。

 

第五個淵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族世居地把忽嶺,屬于以居邑名稱漢化為氏。

把忽嶺,古代山名,滿語為“bahuAla”,為海西女真族世居地,即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境內的老爺嶺,隸屬于長白山山脈的東段支脈

在史籍《金史》中記載:東北有山名把忽嶺,女真人一支以此山首字為姓,稱把氏,屬于女真白姓,滿語為Ba Hala

在金國歷史上,出現了一些出自把忽嶺地區的女真族著名人物,他們以山名為姓氏,漢化稱把氏,形成把氏一族,諸如把胡魯、把德固、把思忠、把九斤等等。

到了明朝時期,女真族把氏大多改為巴氏,遷布于東北、山東諸地,正確姓氏讀音作bǎ(ㄅㄚˇ)

 

第六個淵源:源于蒙古族,出自河北保定蒙古族人巴爾功,屬于帝王賜改姓為氏。

巴爾功、巴爾寬兄弟,蒙古巴爾虎部畢喇爾氏族人,元朝末期河北保定人。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元順帝孛兒只斤·妥鏷貼睦爾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畢喇爾·巴爾功起初為明軍中的一個把總(轄五十兵,相當于明朝蕃制總旗、今軍制排長),后跟隨時為明軍征南左副將軍的回族悍將藍玉征云南,因屢立戰功,由一個小小的把總晉升為副總兵(副將)

明太祖朱元璋在得知云貴地區平定后大喜,御覽軍功奏章之時,有感于畢喇爾·巴爾功、畢喇爾·巴爾寬兄弟倆由“微職起家,位至專閫,平滇之役,戰功尤偉”,遂在其名字上御筆加朱“扌”,賜改其姓氏為“把”,以示提升恩賞。

從此,畢喇爾·巴爾功、畢喇爾·巴爾寬兄弟倆改稱“把爾功”、“把爾寬”,后領軍鎮撫崧盟一帶(今云南昆明嵩明),其后裔子孫世代稱把氏,廣泛分布于云南、貴州等地,正確的姓氏讀音作bā(ㄅㄚ)

 

第七個淵源: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初期蒙古族人帖木兒,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明軍曹國公李文忠部下有個蒙古族小兵,名叫巴魯剌斯·帖木兒(?),源出蒙古察合臺汗國的巴魯剌思部,祖上為虎牙思人(今新疆伊犁霍爾果斯口岸)他隨曹國公大軍西征到甘肅地區后,被安置轉入著名的連城魯土司孛兒只斤·脫歡之子、百戶孛兒只斤·鞏卜失杰的地方軍隊中,后跟隨孛兒只斤·鞏卜失杰在涼州沙子溝捉賊,將達民脫脫卜花解官有功,選充總旗官(轄五十兵,相當于明朝軍制把總、今軍制排長)

巴魯剌斯·帖木兒的二兒子叫巴魯剌斯·把都(?),蒙語“把都”是“勇士”之意,補役有功,升所鎮撫;明仁宗朱高熾洪熙元年(公元1425)在昆侖山雅令闊作戰中有功,升副千戶;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三年(公元1428),他又在甘州板橋因擒賊有功升正千戶(從五品),調跟永登魯土司三世魯賢,后徙居于莊浪衛(今甘肅永登),改以名字首音漢字為姓氏,稱把氏,成為著名的永登土司。

把都之子叫把榮,在明英宗朱祁鎮天順四年(公元1460)跟隨永登魯土司魯鑒在野狐城斬賊有功升指揮僉事,到了明憲宗朱見琛成化四年(公元1468)把榮率軍剿滅滿四并將其斬首(平涼蒙古人滿俊,涼州萬戶把丹之孫),因功升為正四品指揮同知,其后裔子孫世襲其職直至第八代,分別是把璽、把森、把斌、把恩、把宗亮。

該支把氏一族后裔逐漸融入漢族,定居于永登地區,到了清朝時期,竟稱其為“土著”,正確姓氏讀音作bǎ(ㄅㄚˇ)

 

第八個淵源: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今回族、壯族、土族、藏族、彝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把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把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后,再予以補充刊載。

 

得姓始祖:東樓(東樓公)、仆固·把把、巴爾功、巴爾寬、巴魯剌斯·把都。

 

 

 

.各支始祖:

資料有待補充。

姓氏略考-把姓-遷徙分布

.遷徙分布:

把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三種主要來源的把氏在姓氏讀音上有三種不同聲調,這在音韻學上稱之為“同韻不同調”,把氏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臺灣省也名列第八百五十一位,全國把氏人口僅有兩萬余人,多以金城、京兆、溧陽為郡望。

今甘肅省的蘭州市紅固區、永登縣、張掖市民樂縣,江蘇省的南京市、常州市溧陽市、宜興市、鎮江市丹陽市、宿遷市泗陽縣、徐州市,上海市,青海省的海東地區樂都縣,云南省的昆明市嵩明縣、曲靖市陸良縣,安徽省的合肥市、亳州市、滁州市定遠縣、梅市、六安市壽縣,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呼蘭市,臺灣省,美國等地,均有把氏族人分布。

 

關于把氏人口數量的問題:

把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人口數量不多,僅兩萬余。

因此有些把氏族人認為,從某些把氏得姓時間大致計算:江蘇把氏有七百余年的歷史,甘肅、云南和安徽把氏約有六百年以上歷史。如果以六百年時間計算,把氏人口增幅平均年凈增三十人左右,這個發展速度是極其緩慢的,增幅較大的是近六十余年。考其發展緩慢的原因,主要有兩種情況:

.歷史上遭遇戰爭減員:

按家譜文獻《云南把氏家譜》的記載:明清之交,南明永歷帝朱由榔在滇抗阻清軍,轉戰云貴,犧牲慘重。作為明軍子弟的把氏子孫多被征參戰,故“受禍之慘,亦較他姓尤烈”。

甘肅把氏為明朝時期的土司,“上馬為軍,下馬為民”。戰時不僅軍戶要參戰,本姓土民亦要應軍差。亡歿最多者有兩次戰亂:一是清朝同治年間的回民起義十年戰亂后,把氏人口存僅十之三、四;明朝末李自成部將賀錦率領部入甘、青,永登連城魯土司全軍覆沒,其中把氏軍、民傷亡慘重。

.歷史上被大姓浸削:

新近把氏族人在修譜時調查,僅甘肅永登、皋蘭、天祝縣境內的巴氏族人中,就有絕大多數世系是原來的把氏所改。改姓的原因,一是因為在解放前,由于不能繳交祭祀掃墓和族長、宗祠管理費用,因而被迫改姓除籍者時有發生;二是在解放后,許多族人錯誤認為把、巴二氏是一家,或把、巴同祖而改姓為巴者甚多,如永登縣把家崖頭、皋蘭把家坡、天祝河排水等地的把氏族人,就將整村的村民都改為巴氏,多者達百戶以上。所幸,這些地方的巴氏乃認把氏之祖為祖。

把、巴同音,雖非同姓一族,但“把被巴浸削”即所謂“同音合并”之誤所造成的結果,已成不爭的事實。

大姓的擴張和小姓的萎縮甚或消失現象,不僅見于把氏。近年來,著名姓氏學者袁義達在抽查國內三億多人口的過程中,總共獲得了四千一百個姓氏,而中華姓氏在歷史上曾經多達兩萬四千余個,顯然,其中大部分姓氏已經消失了,因此,一些把氏族人的姓氏被融入其他姓氏,也是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一種歷史演繹之結果了。

……

資料有待補充。

 

 

 

.郡望堂號:

1.郡望:

金城郡:即今甘肅生中部地區,郡治即今蘭州市。蘭州市位于甘肅省中部,隴海、包蘭、蘭新、蘭青等鐵路交點。為甘肅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以來是中原通往西北地區的交通要沖。蘭州是我國的古老城市之一,漢朝時期為全城郡,隋朝時期改為蘭州治,清朝時期為蘭州府治,民國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設市,一直沿用至今。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于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后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余縣。唐朝以后,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陜西置京兆府(),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溧陽郡:始建于楚、漢之際,西漢朝時期定為郡,后或為郡,或為縣,其時轄地包括今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丹陽市、宜興市、安徽省郎溪、廣德、浙江省長興等一帶地區。宋朝時期轄地曾一度擴展至整個太湖及無錫地區。由于地處山區,歷年戰禍動亂,該地區均為人們避難之地。今僅為常州市下屬縣級市,位于蘇、浙、皖三省交界之地,有著名的天目湖風景區。

 

2.堂號:

金城堂:以望立堂,亦稱蘭州堂、永登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溧陽堂:以望立堂。

資料有待補充。


姓氏略考-把姓-家譜文獻

.家乘譜牒:

甘肅永登把氏廣譜五十八卷,著者待考,清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十八冊。現被收藏在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法官協會》秘書長把志先處,聯系電話:133093105570931-8889696

甘肅秦川野泉把氏分支家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甘肅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上川鎮下古山村把多智處。

江蘇溧陽把氏九修祀譜記源,(現代)把立軍主編,2007年九修計算機排印本。原稿收藏在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把立軍處,聯系電話:13205109090

 

 

 

.字輩排行:

甘肅永登把氏字輩:“聚德多余發起強玉振金生頌克祥海延河清天保定錦然世澤渙文章”。

甘肅河橋把氏字輩:祖多余德發其祥玉振金聲道可尚海宴河清天保定錦然世澤煥文章”。

甘肅三和把氏字輩:“仕錦()漢大光明保安家慶人壽年”。

甘肅紅古把氏字輩:“二建三有生存奉祖多余德發其祥玉振金聲道可尚海宴河清天保定錦然世澤煥文章”。

甘肅野泉把氏字輩:“祖多余德發”。

江蘇徐州把氏字輩:“翰大光明……”注:該支把氏為回族。

資料有待補充。

 

姓氏略考-把姓-楹聯典故

.楹聯典故:

1.七言通用聯:

西序文明從此始,東樓世澤至今存:清道光八年陜西舉行戊子科鄉試,考官見到來自莊浪衛的一個考生叫把先瑋,因此對其姓“把”頗為詫異,暫不予登記。之后再三考察,終于在典籍《廣韻》中查到了把氏的古淵源:“把姓本杞東樓公后,杞康避董卓亂,改姓把,西魏有襄州刺史把秀。東樓公系后周武王封杞地的夏禹之后裔。”考官這才認定把氏淵源有自,并非貿貿為也。為此,當時有一位著名文人就贈給把先瑋這幅對聯。

資料有待補充。


                            永登把氏淵源考

 

 


 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蘭州市有把氏人口4800余人,其中以永登縣為多。關于永登縣把氏之起源,近二百年來不斷有族人進行過考察并曾記載過一件有趣的故事。公元1828年,陜西舉行鄉試,考官對來自莊浪衛(永登)的考生把先瑋之姓頗為詫異,再三詢問考察,終在《廣韻》(姓書)中查到該姓古淵源:把姓本杞東樓公后,杞康避董卓亂,改姓把,西魏有襄州刺史把秀。東樓公系后周武王封杞地的夏禹之后裔。考官這才認為把氏“淵源有自,并非貿貿(蒙昧不明)為也”。為此,有位文人贈先瑋對聯云:“西序文明從此始,東樓世澤至今存”。由此可見,永登把氏恭認夏禹為祖,如同恭認黃帝為始祖一樣,沒有錯。但是,永登把氏多不自信系東漢把康或把肅之后,有的家譜序言直言:“非敢借貴胄以為榮”,不敢貿然認定自己系東樓公之后,同樣也不敢肯定東漢把康、把肅或西魏把秀為祖,認為無據可考。


 在把先進瑋下秋闈前17年,即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大清庠生把乃新修編家譜,其在《把家巷道譜序》中記載:修譜之始,他發現把氏“所謂姓氏之錫、播遷之緣,及七世以上廟祧茫忽其莫辨也。”為此,他走訪族間老人,在一耄老家中尋見兩件譜牒史料:一折人物圖像,叫作《世襲指揮印結圖》;一本《紅案》,即檔案。《世襲指揮印結圖》;是按明朝土官世襲官職要求制作的“頂輩宗圖”。圖上所繪八人都標明世襲官職緣由和順序:一輩帖木兒,洪武十二年,蒙曹國公(李文忠)選充馬軍,跟百戶鞏卜失杰在涼州沙子溝捉賊,將達民脫脫卜花解官有功,選充總旗,老疾。二輩把都,帖木兒次子(長子有軍功,但病故乏嗣),補役有功,升所鎮撫;洪熙元年在昆侖山雅令闊作戰有功升副千戶;宣德三年在甘州板橋因擒賊有功升正千戶,調跟魯賢(永登魯土司三世)。三輩把榮,把都長子,襲正千戶。天順元年跟隨魯鑒在野狐城斬賊有功升指揮僉事。成化四年剿滿四(滿俊,平涼人)有功升指揮同知,在任病故。三輩以下世襲者依次為:把璽、把森、把斌、把恩、把宗亮。世襲官職皆為土指揮同知,正四品。


《紅案》,本指府州縣鄉試榜文,這里引為世襲官爵之勘奏核準的記錄文檔,是對世襲官職印結圖的佐證。據族中長者收集到的該紅案殘箋(文意連貫者)有:“奉右軍都督府右字一千四百八十一號勘合內開正千戶把榮升指揮僉事到任,成化四年調跟都指揮魯鑒前往固原州石城兒征剿滿四等斬首一顆報官;五年六月內,右軍府都督右字一千四百八十號勘合內開指揮僉事把榮升指揮同知........四世把璽......蒙兵部官補奏欽準龔職。萬歷二十八年九月,把宗亮龔職......陜西行都司莊浪衛指揮使司呈:今將本衛襲舍(舍,即舍人,明軍衛應襲子弟亦稱舍人)把宗亮承襲供結緣由理合開造須至冊者...”。


《世襲指揮印結圖》和《紅案》,把乃新在一百九十四年前親見,但未記載是從誰家尋見。把夔生所修《咸水河譜》中記載:“夔生細紡紅案由來,謂出自邊墻溝(永登縣北面山區)族叔有文之家。”兩人前后互證,真實可信。


 帖木兒、蟲兒(帖木兒長子,病逝,無嗣)、把都,都是蒙古人名字。把都或曰拔都、霸突魯、霸都、拔都兒、把阿禿兒等,蒙古語baatur音譯,勇士之意。把都改漢姓,是以其蒙古名多音節的第一音節漢譯而來。明朝建立政權后,皇帝賜姓或由朝廷命令改姓者非常普遍,把都改為漢姓正在此一時期內。


把氏土指揮官職,即土司,在甘肅永登(明朝莊浪衛)相襲多代,譜牒記述詳實,有其真實性。但永登縣抑或甘肅省地方志書中沒有“把土司”之記載,顯然失其考。為此,對《世襲指揮印結圖》及《紅案》所記載之內容的真實性考證如下:


 一、永登土司和土著把氏之史實。永登的土司之設始于明初。明朝的土司制度沿襲元朝,是由少數民族首領充任并世襲的官職。明史《土司傳》記載:“明踵元之故事,大為恢拓,分別司郡州縣,額以賦役,聽我驅調,而法始備矣。然其道在于羈糜,彼大姓相擅,世積威約,而必假我爵祿,寵之名號,乃易為統攝,故奔走惟命。”《清史稿》、《大清會典》等書記載,“以土官治土民”這種土司,在甘肅有大小42個,其中永登境內14個:指揮副使一、指揮同知七、指揮僉事二、土千戶一、副土千戶一、土百戶二。永登連城魯土司自明至民國凡19世、22個土司,還有其他魯姓、楊姓、何姓、海姓土司,當然也應有把姓土司。明朝在永登有多少土司?史無記載,但肯定比清朝多。《明史吳允誠傳》記:“永樂三年,元舊官平章把都帖木兒歸降宋晟,晟以招徠功,封西寧侯。自始降者益眾,邊境日安。”把都貼木兒賜漢姓吳名允誠。再如《明史》記載:“明興,諸番部懷太祖功績,多樂內附,賜姓授官職者不可勝紀。”但《明史卷三百十三》有記:“及承平久,文網周密,凡事必與太監撫、按、三司會議后行,動多掣肘,土官子孫承襲有積至二三十年不得職者。”或者因戰爭、革職、世襲勘奏延誤等原因、或者明亡而繼絕。


 明朝世官分流官和土官,土官就是土司。帖木兒以軍功獲武官總旗之職,又系蒙古族,故為土武官,其子把都升正千戶,其孫把榮升指揮同知,依次世襲達八世。八世后世襲中斷。把氏自明初定居永登,至今600余年,成為永登土著。土著,指游牧民族定居某地后不再遷徙者,亦稱土民,即本地人,與“客籍”相對。


二、世襲土司報批手續與把氏宗譜記載相一致。明朝時土司世襲制度已很完備。前期,世襲者本人須親到京城辦理手續,領取批準文件及證狀、圖案等。天順(1457年)后漸松弛,可由地方相關部門勘奏報批。從永登把氏先祖襲職紅案記載考證,其報請授職程序都符合明政府的規定:首先,襲舍人即準予襲替時,一般由嫡長子孫承襲,無嫡長子孫的,以庶子庶孫承襲,無子孫者,以其弟或族人承襲,挨次進行,不得越序。永登把氏一輩帖木兒最初是軍戶,專職軍人,因其長子無嗣由次子把都承襲軍職。把都以戰功升所鎮撫,洪熙元年升副千戶,宣德三年升正千戶(從五品),可見軍功甚著。把都長子把榮襲正千戶,天順以功升指揮僉事,成化四年升指揮同知(正四品)。其次,由陜西行都司莊浪衛指揮使司具題(清朝為奏折)并鈐印、具結(甘結保證書),附承襲者親供(申請書)、頂輩宗圖,以及朝廷頒發的“原敕印”等。武職經由兵部稽核審查無誤,題名準襲后,有王朝右軍都督府發文,頒發證印,如把榮即奉右軍都督府右字一千四百八十號和一千四百八十一號勘會內開升指揮僉事、指揮同知的。萬歷二十八年九月,把宗亮通過陜西行都司莊浪指揮使司報批承襲指揮同知。


 三、兵事紀錄與明史記載相一致。永登把氏土司《世襲指揮印結圖》上注明的參戰功績,能夠與明史之記載一一核實。


 雅令闊之戰   據明史《李英傳》、《西域二一西番傳》和把氏《世襲指揮印結圖》記載:洪熙元年(1425年),朝廷派人出使西域,經安定、曲先衛時,被安定指揮哈三孫散哥,曲先指揮散去思搶掠駝馬金幣諸物,并殺死使者。仁宗皇帝大怒,責令李英與土官指揮康壽、魯賢等率部進討,把都亦率部參戰。李英,藏族,襲父李南哥西寧衛指揮僉事,永登魯土司軍事行動歸西寧李英調遣,把都屬魯土司統轄。李英率兵逾昆侖山,深入百里至雅令闊地,與安定劫賊激戰,大勝。屠斬一千一百余人,獲馬牛等畜十四萬。“曲先劫賊聞風遠遁,安定王詣闕謝罪。”朝廷重獎并晉李英等官。此后,李英、魯賢奉詔進京受重賜。把都因此次作戰有功,升副千戶。


平定滿俊民變  明初,元平涼萬戶把丹(蒙古族)降明,被授于平涼衛千戶,其部眾散居于開城縣等處,即現在六盤山東北、固原南部一帶,以畜牧、狩獵為生,號為“土達”。把丹之孫滿俊,平時扶危濟困,仗義疏財,在當地百姓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成化三年(1467年)春,滿俊為營救被官府捕拿的“土達”人張把腰,被官府一再敲詐勒索,激起民變。滿俊率眾占據地勢險要的石城堡,自稱招賢王,隊伍發展到數萬人,數次擊敗官軍,震動朝廷,明王朝多次撤換懲罰將領,均無奏效,最后調集京營及三邊(含永登魯家兵)八萬軍隊前來圍剿,包圍石城堡數月不能下,后改用收買內應誘捕滿俊。不久,石城堡被攻破,民變平定。此役中把榮隨魯鑒帶兵千余人參戰。魯鑒負傷,后升都指揮同知,把榮升指揮同知。


同兒水作戰  成化二十二年(1485年),魯土司五世魯麟與指揮同知把璽率土軍阻擊韃靼,保衛莊浪。先在青石峽展開阻擊戰,奮勇突入敵陣,斬數十人,后又追擊于同兒水,盡奪所掠牛羊、財務而歸。魯麟升都指揮僉事。


西征平叛  明史記載:洪武十二年(1379年),洮州十八族番酋三副使等叛,據納麟七站之地。朝廷命令征西將軍沐英等討之,又命令 李文忠(曹國公)往籌軍事。沐英領兵至洮州舊城,叛軍逃遁,追斬其首領數人,盡獲畜產,遂于東籠山南川選地修筑城池守御。《沐英傳》:“經洮州,獲其長阿昌失納,筑城東籠山,擊擒酋長三副使癭嗉子等,平朶甘納兒七站,拓地數千里,俘男女二萬、雜畜二十余萬,乃搬師。”據查,曹國公李文忠逝于洪武17年,在此前,他多北征,戰功卓著,西線作戰只有在洪武十二年上半年統率沐英等將領削平洮州十八番族叛亂,七月回京。所以,永登把氏祖宗貼木兒所謂“蒙曹國公選充馬軍”,只能在洪武十二年,而《世襲指揮印結圖》上標注的參戰時間記為“洪武三十二年”系抄寫之誤。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亦襲稱曹國公,但李景隆在洪武三十二年,即建文一年(1399年)開始,到建文四年,一直忙于與燕王朱棣在中原對峙大戰,不可能西來甘肅,因此,印結圖上所記的曹國公一定不是李景隆而是其父李文忠。為此,民國27年(1938年)把連科撰修的《把氏源流譜序》已做了修正,改為“洪武十二年”。

標簽:    ba   甘肅永登   東樓公   杞姓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把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把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族譜錄紀念網
  • 查看更多討論帖>>
    點擊 回復 標題 作者 最后回復 回復時間
    1105 1 67207905把氏兄弟QQ群 歡迎加入 125.74.0.* 114.223.240.* 2011-03-26 01:22
    979 3 62079003把姓QQ群 218.82.214.* 60.165.40.* 2010-04-28 22:41
     
    發表話題: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div id="6vin3"><del id="6vin3"></del></div>

      <div id="6vin3"></div>

      <b id="6vin3"><dfn id="6vin3"><delect id="6vin3"></delect></dfn></b>
      <small id="6vin3"></small><table id="6vin3"></table>
      1. <b id="6vin3"><dfn id="6vin3"><form id="6vin3"></form></df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