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軼猛,原名克培,號三力齋主,為王遐舉胞弟,生于1922年,現旅居臺灣,先后任臺灣大順公司董事長、大順國語辭典發行人。70年代,他力壓三千強手,在日本書法比賽中一舉奪得日本文部大臣頒發的首獎,名震扶桑。臺北“國父紀念館”一處標志“翠亨亭記”,為軼猛先生所書。有圈內人士稱其“根基深厚,其得力處有二王的神韻,歐柳的挺拔,魯公、山谷的開張恢宏……” 王慶云,字木山,號華容道人,系王遐舉先生之長子,生于1929年,湖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自幼習顏真卿的《勤禮碑》,一練近10年,15歲后始學隸書,神往于兩漢時期的書藝,尤以隸書見長,在隸書創作中,他適當加入某些行書、篆書、魏碑的筆意,行書取其活,篆書取其古,魏碑取其穩,既繼承了其父隸書的墨法遒勁,蒼闊雄渾,又逐步探索出清致秀逸、蕭散淡雅的風格。 近日頃接王慶云先生從北京寄來的請帖,得悉由民革中央、中央文史研究館、中國書協、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湖北省文史研究館、湖北省監利縣人民政府主辦的“王遐舉、王軼猛、王慶云書法作品展”擬于今年10月16日在北京中國革命博物館內的東方美術館開幕,屆時將展出三位書家的佳作共約160多件,這將是書壇的一件盛事。
一、楚魂,孕育書法大家
王軼猛出生在監利卸甲河上王家門,那個地方是2300年前楚國京都---郢都東面的楚王獵場,在作為楚王獵場的云夢澤里,建有大量的宮殿群,這些宮殿群便是渚宮的一部分。渚宮建筑的靈魂就是藝術,渚宮是全世界第一個把建筑作為藝術品的宮殿。位于監利的章華臺就是渚宮建筑的突出代表。王軼猛的出生地就距章華臺不遠。章華臺集超拔、大氣、秀靈、精巧于一體,可謂是千嬌百媚、萬千風光。登章華臺觀景,天下再無景,去章華臺游宮,天下再無宮。章華臺的建筑藝術穿越數千年的時光邃道,至今還放射著燦爛的藝術光芒。筆者在2004年4月經過千辛萬苦發現章華臺后,興奮得幾乎暈倒在章華臺上,我當時被章華臺的藝術美震撼得說不出話來,楚人的鬼斧神工令人目瞪口呆。也就是在這一年,我發現了王軼猛。我看到了王軼猛為江漢商報題寫的報頭。王軼猛書法的藝術美同樣令我震撼。我感到王軼猛的書法是得到了楚人藝術的靈魂。王軼猛的字就是書法中的“章華臺”。
王軼猛的父親善海公生前就喜愛書法,受此影響,王軼猛從5歲起就喜歡上書法并開始練字。王軼猛的胞兄王遐舉也是書法大家,被譽為當代中國書畫界“八仙”之一。這對王軼猛也有影響,王軼猛在《八十自述》中說:“由于長兄循循善誘,諄諄指導,自幼常臨碑貼,雖在戰亂巔沛流離之際,從未間斷”。王軼猛便在這種有濃厚書法氛圍的環境中成長,他的字日新月異,進步很快.王軼猛17歲離開監利,以國際為舞臺展開書法活動。到30歲時,他的字已達到很高藝術境界,于右老看了他的字說:“這位年輕人的書法,筆法遒勁,功夫深厚,將來會有成就。”10年后,王軼猛的一幅書法作品榮獲日本文部大臣首獎,當時文部大臣的頒獎致詞是:“ 王軼猛先生的書法最大的特色,就是他用筆和布局都有新意,但仍不違背傳統書法的精神。”不久,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刊登了王軼猛的傳略。從此,王軼猛書法風靡世界,名聲大噪,一代國際書圣撗空出世。
二、文化,造就書法奇才
一個人如果沒有文化的底蘊,想成為書法家,那無疑是異想天開。沒有文化的人,即便他寫一百年字也不會成為書法家,頂多成為一個寫字匠人。但有文化也不一定能成為書法家,成為書法家還必須有對書法深透的研究與理解。書法家應醉心于書道,心平氣靜,杜絕浮躁,常樂于書法之上,陶醉于藝術之中。書家應集精、神、氣、筆于一體,方能揮灑自如,落墨紙上,晃若游龍走鳳。就是說,書法家的字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從心里流出來的藝術之花。王軼猛的字便是這種從心里流出來的藝術之花。
王軼猛不僅寫字,還寫有大量的文章,我拜讀了王軼猛的多篇文章,深感王軼猛有濃厚的文化底蘊,這才理解王軼猛成為書法大家的緣由。王軼猛寫有一篇長文,題目是《月是故鄉明》,在這篇文章中,王軼猛講了他的出生地監利的歷史:監利是楚國名人伍子胥的故鄉,又是赤壁大戰、華容故道之地。王軼猛對監利的歷史了如指掌,又對監利的“容城八景”如數家珍,并將“章臺曉霽”等景寫成八幅書法作品。王軼猛還寫有《我與<監利文獻>》、《美酒話鄉情》等。他的文章文筆優美,感情真摯,有學者風范,表現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蘊。他的大順公司文化基金會還編輯出版了《大順國語辭典》,這樣,就確立了他在文化界的學者地位。
王軼猛的文化底蘊不僅僅限于他的美文,而且他對書法理論也有很深的研究。他在《書法發展的方向》一文中說:“中國文化,以中國文藝為主流。中國文字,為中國文藝之骨干。書法---講求寫字的技藝及方法,則為文字、文藝及文化的根本。”他在《書法與養生》一文中談到了書法的四大好處:一、書法便于工作;二、書法可以養性;三、書法可以怡情;四、書法可以壽世。王軼猛發表了一系列書法理論文章、闡述了他的書法主張,這是他成為書法家的重要基礎。
三、荊州,王軼猛的故鄉
王軼猛青年時離開家鄉,后旅居臺灣,現僑居美國,幾十年鄉音不通,而他卻對故鄉魂牽夢繞。他在《監利文獻》第一集序中說:“樹高千丈,落葉歸根”,喻不忘本。人以不忘本,故有鄉土之戀。今天彌漫世界的尋“根”熱,就是鄉土之戀的具體表現。“美不美?鄉中水,”, “親不親?故鄉人。”水因鄉而美,人因鄉而親,鄉情與鄉誼,可說系以鄉土之戀為唯一的源頭。他還說:監利縣,我的故鄉,是個非常迷人的地方……那兒有我童年的笑聲,少年的夢影。
這些話表達了王軼猛熱愛故鄉監利的一片真情。1989年,67歲的王軼猛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汽車停在毛市鎮王家門路口,王氏三姐妹和眾鄉親等候已久。王軼猛下車見到姐姐和眾鄉親,十分激動。他擁抱姐姐,向鄉親們致敬。他的童年的伙伴如今都成了老人了,當年的大姑娘如今已成了奶奶。一位老太婆拉著王軼猛回憶說:“我當年結婚時行告祖禮,還是你掌禮哩。”王軼猛拉著老太婆的手說:“是呀,那時沒有誰結婚不請我掌禮的。”
在王軼猛回鄉期間,王軼猛寫了50多幅書法作品贈送給家鄉的鄉親。其中有“故鄉情深”、“我們愛監利”等充滿濃濃鄉情的書法作品。
1992年,監利縣決定興建泛鵝碑廊,將王遐舉、王軼猛兄弟的書法作品刻成石碑。當時還成立了碑廊籌建領導小組。1999年,泛鵝碑廊落成,共刻石碑131方,其中王軼猛的作品有66方。泛鵝碑廊位于監利容城西門的長江岸邊,占地6畝,建筑面積1600平方米。碑廊起名“泛鵝”,典出于古代書圣王羲之愛鵝。
監利"泛鵝"碑廊完工后,1999年,王軼猛回到故鄉,并在有關部門負責人陪同下參觀了"泛鵝"碑廊.參觀碑廊時,王軼猛感慨萬千,少年離開鄉土,老齡時回歸家鄉,真是記得少年騎竹馬,轉眼已是白頭翁.
同年,王軼猛來到荊州城,參觀荊州碑苑.荊州碑苑刻有王遐舉的書法"藝海",王遐舉是王軼猛的兄長,也是全國著名書法家,王軼猛在兄長的書法碑刻前拍照留念,并與碑刻合影.隨后,王軼猛同荊州書法界的朋友們見面探討書法藝術,并當場揮毫寫下書法作品.荊州之行,給王軼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王”字,風靡世界
王軼猛的書法經過幾十年的修煉,已達到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形成獨樹一幟的“王”字體,受到各界推崇。李超哉在《書壇魁首》一文中表述了“王”字體的特點:“軼猛之書,備于楷而溶注于行草之中,如米元章云:‘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亦即所謂取眾長,而總其成也。故其書行行有活法,字字求生動,幾有一筆不妄落,筆近而意遠者……軼猛得其法,而追之于手,卓然成一家。”李超哉這段話概括了“王”字體的基本特點。這些特點使“王”字散發出藝術美的光芒,這也是“王”字風靡世界的原因。
王軼猛現為瑞典圣奧拉發大學藝術學名譽博士、美國紐約中華書法學會顧問,他常年居住在美國舊金山市,每年在美國舉辦書法展,如今他已在美國舉辦了20次書法展。還先后在日本、韓國、加拿大、法國、烏拉圭、阿根廷、印度等國家舉辦過書法展。他的書法作品為海外許多文化機構和藝術館所收藏,更為許多文化人士和藝術品收藏家所喜愛。如今,他的書法更是得到了他的故鄉人民的喜歡。2005年,荊州積墨軒畫廊舉辦了“王軼猛書法展”,荊州的報紙、電視等媒體都進行了全方位的報道、表明了家鄉人民對王軼猛書法的喜愛。
王軼猛旅居美國已20余年,他每年都要在美國舉辦書法展覽,讓美國人民了解中國的書法藝術,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美國,加拿大等國人民便是通過王軼猛認識了中華書法的藝術美.
王軼猛在國外幾十年宣傳中華文華,他自己也是有很大的榮譽感的,他的物質生活也是很好的,唯一
缺少的就是不能常見到鄉親.為解鄉愁,所以,他常回家看望鄉親們.2006年10月,王軼猛又與監利同鄉會的
鄉親們在敘香園親切見面,大家非常親熱地敘舊,喝酒,席間,萬平階先生還特作詩一首歡迎王軼猛:
展翅歸來萬里鵬
菊花獻吻滿園紅
尋常一樣聯誼會
參有軼翁便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