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氏的由來
姓是如何來的? 《說文》:“姓,人之所生也。”這是說姓是人出生的一種標志。但在古時候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姓, 只有社會上層貴族才能得到姓。這是由于姓雖然標志著人之所生,但須經天子賜予才能得到。《左傳》上說:“天子建德,因生 以賜姓。”如黃帝生于姬水旁,炎帝因此賜黃帝姓姬。炎帝生于姜水濱,故被賜予姜姓。還有以其母懷孕特征而得姓的。夏朝始祖大禹是因其母吞食薏苡而生,賜姓姒。商朝祖先契的母親食燕子(卵)而生契,被賜姓子。周朝的遠祖棄因其母踩巨人足跡 而生, 故姓姬(姬與跡音同)。這雖帶有神話傳說性質,有些牽強附會,但這三個姓確實存在,只是后來沒有人以此為姓了。這就是姓的演變:原來的正姓分出許多氏與族從而產生新的姓傳衍后世 ,而原姓卻很少有人使用了。如 子姓,代之而傳的有宋,殷,華,司馬等姓。姬姓的繁枝最多,共有上百個。 周初大封天下七十二國,其中同姓國,即姬姓周王親屬國五十三個。這五十三國經幾百年產生許許多多新的姓。
姓是天子賜予的,氏也有天子賜予的。《左傳》上說天子“胙之土而命之氏。”如帝堯賜大禹姓姒, 命氏曰夏。故大禹的后代有姓夏的。 多數情況下,氏是 由 諸侯國國君來命名。命氏的方法有幾種。一種是以祖父或父親的字來命氏。諸侯國國君的兒子稱公子,孫子叫公孫。 公孫之子則以祖父或父親的字為氏。《左傳》記載魯國的一個叫無駭的公孫之子死了,國君為他命氏。查一下知道他的祖父的字叫展,遂給他命氏為展。 他既成為展姓的始祖。又如鄭國國君鄭穆公之子名叫去疾,字子良。 他的孫子就以他的字良為氏成為良姓的始祖。第二種以官職 為氏。如司馬。第三種以排行為氏。伯,仲,叔,季是男子排行。以此為氏的有仲孫, 季孫,季友等。第四種是以食邑采地及國名為氏。 這種情況比較多。如趙,魏,韓,畢, 柳,魯,齊,衛等等。最后一種以輩數為氏。如公孫。
姓是如何來的? 《說文》:“姓,人之所生也。”這是說姓是人出生的一種標志。但在古時候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姓, 只有社會上層貴族才能得到姓。這是由于姓雖然標志著人之所生,但須經天子賜予才能得到。《左傳》上說:“天子建德,因生 以賜姓。”如黃帝生于姬水旁,炎帝因此賜黃帝姓姬。炎帝生于姜水濱,故被賜予姜姓。還有以其母懷孕特征而得姓的。夏朝始祖大禹是因其母吞食薏苡而生,賜姓姒。商朝祖先契的母親食燕子(卵)而生契,被賜姓子。周朝的遠祖棄因其母踩巨人足跡 而生, 故姓姬(姬與跡音同)。這雖帶有神話傳說性質,有些牽強附會,但這三個姓確實存在,只是后來沒有人以此為姓了。這就是姓的演變:原來的正姓分出許多氏與族從而產生新的姓傳衍后世 ,而原姓卻很少有人使用了。如 子姓,代之而傳的有宋,殷,華,司馬等姓。姬姓的繁枝最多,共有上百個。 周初大封天下七十二國,其中同姓國,即姬姓周王親屬國五十三個。這五十三國經幾百年產生許許多多新的姓。
姓是天子賜予的,氏也有天子賜予的。《左傳》上說天子“胙之土而命之氏。”如帝堯賜大禹姓姒, 命氏曰夏。故大禹的后代有姓夏的。 多數情況下,氏是 由 諸侯國國君來命名。命氏的方法有幾種。一種是以祖父或父親的字來命氏。諸侯國國君的兒子稱公子,孫子叫公孫。 公孫之子則以祖父或父親的字為氏。《左傳》記載魯國的一個叫無駭的公孫之子死了,國君為他命氏。查一下知道他的祖父的字叫展,遂給他命氏為展。 他既成為展姓的始祖。又如鄭國國君鄭穆公之子名叫去疾,字子良。 他的孫子就以他的字良為氏成為良姓的始祖。第二種以官職 為氏。如司馬。第三種以排行為氏。伯,仲,叔,季是男子排行。以此為氏的有仲孫, 季孫,季友等。第四種是以食邑采地及國名為氏。 這種情況比較多。如趙,魏,韓,畢, 柳,魯,齊,衛等等。最后一種以輩數為氏。如公孫。
氏的再分枝就是族。如魯國的孟氏又分出子服氏,季氏別出公甫氏。族名的產生方式與氏略同,但不必由國君指定。凡高祖之后代子孫皆可自己命族名。再以孔子為例。孔子原是宋國國君的后代, 往前推屬于商王朝子姓的別支。宋國傳至十七代時,公族的一支別氏姓孔,為宋國的大司馬。孔司馬被當時的太宰華督陷害,一家被迫逃到魯國。故孔子生于魯。孔姓即是族名。
大多數姓是屬于氏與族, 一般來說,氏與族很難區分。通而言之,氏就是族,族也是氏,氏也是姓, 統稱為姓氏。
二,名與字
古時幼兒出生三個月由父親命名。如何起名《左傳》上有一段記載魯國國君魯桓公給世子取名的事。世子出生了, 魯桓公就如何取名一事請教了大夫申需。申需講道:“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
以類命為象,取于物為假,取于父為類。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故以國則廢名, 以官則廢職,以山川則廢主,以畜牲則廢祀,以器幣則廢禮。是以大物不可以命。”
申需的話大意是說命名有五種方法。以出生時某種特征而命。如魯國公子 友出生時手掌上有紋似友字,故名友。這是信名方式。以德性命名叫義名。周文王,名叫昌,取昌盛之意。以某種物證取名,叫象名。如孔子,因額首象山丘而取名孔丘。用物品名稱起名,這叫假(借)。孔子給他兒子起名孔鯉即是此類。因與父親的特征而命名叫類名。 魯桓公請教了申需之后說:“世子與我的生日是同一天,就叫‘同’吧 。”
命名不能以本國國名為名,但可以他國國名為名。不能用官職命名,如用則廢掉官職名。晉國國君僖侯名叫司徒。司徒為官職,晉國只好把司徒改名為中軍。又如,宋國有一位國君名 司空。司空也是官職,宋國遂將司空改稱 司城。不可用山川命名, 用則廢掉山川名。魯國有兩個國君分別叫具和敖。這是兩座山的名稱。魯國只能將兩山改稱它名。
還有一種命名方式因事而名。魯文公十一年北狄攻侵魯國。大臣叔孫得臣打敗了北狄,殺死了三名狄人。為表紀戰功叔孫得臣以被殺死的三個狄人的名字命名自己三個兒子,分別叫僑如,虺,豹。
取名不取不吉利的名,這古今相同。晉穆候給太子取名仇,二兒子取名成師。大臣師服說:“奇怪,名必有義。禮由義出,政以正民,為政必以禮,違之則亂生 。 仇是怨恨,怎么能命名曰仇?太子曰仇,其弟曰成師。難道兄不能成其事?這是亂之兆。”后來晉國果然動亂了幾十年。
名是父親取的, 字卻由他人給予。古有成人禮,男為加冠禮,二十歲舉行,女稱笄禮,十五歲發上插笄。加冠插笄均表示 已成人。古人非常重視成人禮,認為:“冠者, 禮之始也。” 加冠是一切禮儀的開始,從今后行禮者將要擔負起為人之父, 為臣之道,為兄之表等成人之責任。行成人加冠禮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為受禮者取字。字是由來賓中一位得高望重者來給予。字與名在意義上要有聯系。一個人的字由三部分組成。首字為排行:伯, 仲,叔,季。末字“甫”或“父”,是一種尊稱。 中間的才是有含義字。如孔子,名丘 ,字仲尼父。仲表示孔子排行老二,尼與丘意義相近。字是一種尊稱。一般來說,稱呼一個人都稱字而不叫名。只有長輩對晚輩,尊者對卑者才直呼其名。字的稱法,五十歲前稱后二字,如尼父。五十歲后稱前二字,如仲尼。漢以后,字只保留中間,前后兩部分不再附上。
大多數姓是屬于氏與族, 一般來說,氏與族很難區分。通而言之,氏就是族,族也是氏,氏也是姓, 統稱為姓氏。
二,名與字
古時幼兒出生三個月由父親命名。如何起名《左傳》上有一段記載魯國國君魯桓公給世子取名的事。世子出生了, 魯桓公就如何取名一事請教了大夫申需。申需講道:“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
以類命為象,取于物為假,取于父為類。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故以國則廢名, 以官則廢職,以山川則廢主,以畜牲則廢祀,以器幣則廢禮。是以大物不可以命。”
申需的話大意是說命名有五種方法。以出生時某種特征而命。如魯國公子 友出生時手掌上有紋似友字,故名友。這是信名方式。以德性命名叫義名。周文王,名叫昌,取昌盛之意。以某種物證取名,叫象名。如孔子,因額首象山丘而取名孔丘。用物品名稱起名,這叫假(借)。孔子給他兒子起名孔鯉即是此類。因與父親的特征而命名叫類名。 魯桓公請教了申需之后說:“世子與我的生日是同一天,就叫‘同’吧 。”
命名不能以本國國名為名,但可以他國國名為名。不能用官職命名,如用則廢掉官職名。晉國國君僖侯名叫司徒。司徒為官職,晉國只好把司徒改名為中軍。又如,宋國有一位國君名 司空。司空也是官職,宋國遂將司空改稱 司城。不可用山川命名, 用則廢掉山川名。魯國有兩個國君分別叫具和敖。這是兩座山的名稱。魯國只能將兩山改稱它名。
還有一種命名方式因事而名。魯文公十一年北狄攻侵魯國。大臣叔孫得臣打敗了北狄,殺死了三名狄人。為表紀戰功叔孫得臣以被殺死的三個狄人的名字命名自己三個兒子,分別叫僑如,虺,豹。
取名不取不吉利的名,這古今相同。晉穆候給太子取名仇,二兒子取名成師。大臣師服說:“奇怪,名必有義。禮由義出,政以正民,為政必以禮,違之則亂生 。 仇是怨恨,怎么能命名曰仇?太子曰仇,其弟曰成師。難道兄不能成其事?這是亂之兆。”后來晉國果然動亂了幾十年。
名是父親取的, 字卻由他人給予。古有成人禮,男為加冠禮,二十歲舉行,女稱笄禮,十五歲發上插笄。加冠插笄均表示 已成人。古人非常重視成人禮,認為:“冠者, 禮之始也。” 加冠是一切禮儀的開始,從今后行禮者將要擔負起為人之父, 為臣之道,為兄之表等成人之責任。行成人加冠禮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為受禮者取字。字是由來賓中一位得高望重者來給予。字與名在意義上要有聯系。一個人的字由三部分組成。首字為排行:伯, 仲,叔,季。末字“甫”或“父”,是一種尊稱。 中間的才是有含義字。如孔子,名丘 ,字仲尼父。仲表示孔子排行老二,尼與丘意義相近。字是一種尊稱。一般來說,稱呼一個人都稱字而不叫名。只有長輩對晚輩,尊者對卑者才直呼其名。字的稱法,五十歲前稱后二字,如尼父。五十歲后稱前二字,如仲尼。漢以后,字只保留中間,前后兩部分不再附上。
展姓
一、姓氏源流
展(Zhǎn)姓源出有三:
1、出自上古帝嚳時有展上公,其后代以祖名為氏。據《姓氏考略》引《列仙傳》(另查,展上公恐系漢代之人)注稱:“帝嚳時有展上公,得道,為展姓之始。”
2、出自姬姓,為春秋時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之后,以祖名為氏。據《鄭樵注》云:“姬姓,魯孝公之子公子展詬,以名為氏。”或按:“隱八年無駭卒,無駭者,展之孫也。”又《傳言》:“羽父請氏,公命以字為展氏。”春秋時周公的裔孫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展的孫子無駭以祖名展為姓,世代相傳,稱為展氏。然孝公之子四人:惠公;公子益師字眾父,其后為眾氏;公子驅食臧邑,其后為臧氏;公子展,名也。古人尚質,有名無字者多矣,益師有字,則以字;驅有邑,則以邑氏;展無氏、邑,則以名為氏,何必專守王父字之說乎!
3、出自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輾遲氏所簡改。據《魏書·官氏志》載:“輾遲氏改為展氏。”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輾遲氏,入中原后從漢姓簡改為展氏,此當出自鮮卑族。
展(Zhǎn)姓源出有三:
1、出自上古帝嚳時有展上公,其后代以祖名為氏。據《姓氏考略》引《列仙傳》(另查,展上公恐系漢代之人)注稱:“帝嚳時有展上公,得道,為展姓之始。”
2、出自姬姓,為春秋時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之后,以祖名為氏。據《鄭樵注》云:“姬姓,魯孝公之子公子展詬,以名為氏。”或按:“隱八年無駭卒,無駭者,展之孫也。”又《傳言》:“羽父請氏,公命以字為展氏。”春秋時周公的裔孫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展的孫子無駭以祖名展為姓,世代相傳,稱為展氏。然孝公之子四人:惠公;公子益師字眾父,其后為眾氏;公子驅食臧邑,其后為臧氏;公子展,名也。古人尚質,有名無字者多矣,益師有字,則以字;驅有邑,則以邑氏;展無氏、邑,則以名為氏,何必專守王父字之說乎!
3、出自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輾遲氏所簡改。據《魏書·官氏志》載:“輾遲氏改為展氏。”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輾遲氏,入中原后從漢姓簡改為展氏,此當出自鮮卑族。
又一介紹:出自姬姓,以王父字為氏。《姓氏考略》:帝嚳時有展上公得道,見《列仙傳》。《通志氏族略》云:春秋時魯孝公之子為公子展,其孫為無駭,無駭死后,其家族以王父之字為氏。《姓纂》云:魯孝公子子展之后,無駭生展禽,又展喜、展莊叔。一說為鮮卑族復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復姓輾遲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進入中原后,改漢姓為展氏。
二、遷徙分布
(缺)展氏為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縣、荒野,山東之萊蕪、汶上、肥城、東平、濟南平陰、平邑、淄博沂源、菏澤巨野、煙臺萊邑、昌樂,遼寧之清原,山西之太原、晉城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回族有此性。據《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據《姓氏考略》據《列仙傳》注稱:“帝啻時有展上公,得道,為展姓之始。” 鄭樵注云:“姬姓,魯孝公之子公子展詬,以名為氏。”或按:隱八年無駭卒,無駭者,展之孫也。《傳言》:羽父請氏,公命以字為展氏。然孝公之子四人:惠公;公子益師字眾父,其后為眾氏;公子驅食臧邑,其后為臧氏;公子展,名也。古人尚質,有名無字者多矣,益師有字,則以字;驅有邑,則以邑氏;展無氏、邑,則以名為氏,何必專守王父字之說乎!又《魏書·官氏志》載:“輾遲氏改為展氏。”此當出自鮮卑族。春秋時魯有展禽;南朝梁有展子虔,畫工,宋《文學傳》有展伯、展興;明代有展毓,永樂進士,任御史;又有展敏,天順進士。展姓望居河東郡(秦初置。在今天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也是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于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三、歷史名人
展 禽:又名展獲,春秋時柳下(現平陰縣店子鄉展洼一帶,待考,筆者認為柳下為展禽之墓邸在曲阜城西南)人。父無駭為魯國司空。他先在柳下做小官,后因秉性剛直,不愿與贓官同流合污,辭官隱居柳下。他足智多謀,才能出眾。常分析國政,談論兵法,常做一些濟貧解困的事,人們又稱他柳下惠。展禽的長子展喜在魯國為官。魯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年),魯國大旱,莊稼枯死,軍民都吃不飽。齊國趁機出兵攻打魯國。魯僖公問眾大臣,誰能退兵?無人答應。以后有個大臣對他說:“展禽文武全才,可退齊兵”。并說他長子展喜在朝為官,可派他去請展禽抗齊。展禽稱病不出,授計于子。展喜依計,勸魯僖公放下架子,準備牛羊、玉帛、陳酒,迎齊國大軍而行。先送上禮物,再敘述齊魯舊情,又說哀兵必勝之理,勸齊國退兵。齊國考慮利弊,認為戰未必能勝,就退兵了。展禽智退齊兵的事在柳下傳出后,展禽的名聲就更大了。展禽死后,家鄉人民為他建祠奉祭。至今平陰縣店子鄉展洼一帶談到展禽的名子,還老幼皆知,佳話頻傳。
展 喜:一名罕喜,字符駁,展禽之長子。齊孝公伐北鄙。公使展喜犒師,使受命于展禽。齊侯未入竟,展喜從之,曰:“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于敝邑,使下臣犒執事。”齊侯曰:“魯人恐乎?”對曰:“小人恐矣,君子則否。”齊侯曰:“室如縣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對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載在盟府,太師職之。桓公是以糾合諸侯,而謀其不協,彌縫其闕,而匡救其災,昭舊職也。及君即位,諸侯望之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豈其嗣世九年,而棄命廢職?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齊侯乃還。
展子虔:隋代杰出畫家。渤海(今河北省河間縣)人。歷北齊、北周,入隋為朝散大夫、帳內都督。曾在洛陽、長安、揚州等地的寺院畫過許多壁畫。善畫故事、人馬、山水、樓臺;人物的描法細致,后再用色暈開人物的面部,神彩意度極為深致。展子虔所非《游春圖》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存世的山水卷軸畫中最古的一幅。《宣和畫譜》稱贊他:“寫江山遠近之勢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他的山水畫比起六朝前山水畫那種“水不溶泛,人大于山”的稚拙畫法要成熟得多。據記載,他的《仙山樓閣圖》以青綠勾勒為主,筆調甚為細密,后人稱他為“唐畫之祖”。美史史家稱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展了虔為唐以前杰出的四大畫家。
展子虔:隋代杰出畫家。渤海(今河北省河間縣)人。歷北齊、北周,入隋為朝散大夫、帳內都督。曾在洛陽、長安、揚州等地的寺院畫過許多壁畫。善畫故事、人馬、山水、樓臺;人物的描法細致,后再用色暈開人物的面部,神彩意度極為深致。展子虔所非《游春圖》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存世的山水卷軸畫中最古的一幅。《宣和畫譜》稱贊他:“寫江山遠近之勢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他的山水畫比起六朝前山水畫那種“水不溶泛,人大于山”的稚拙畫法要成熟得多。據記載,他的《仙山樓閣圖》以青綠勾勒為主,筆調甚為細密,后人稱他為“唐畫之祖”。美史史家稱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展了虔為唐以前杰出的四大畫家。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河東郡:①指今山西省。②秦置河東郡,治安邑,轄晉西南地區。東晉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濟蒲州鎮,按即劉裕滅后秦時)。隋唐為蒲州河東郡。隋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明并河東縣入蒲州。③唐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蒲州,節度使治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④宋有河東路,治并州(太原府,今太原),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陜西東北角。金分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治平陽(今臨汾),北路治太原府。
2、堂號:和圣堂
【展姓宗祠通用楹聯】
賢婦善誄;
和圣揚名。
——佚名撰展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春秋時魯國大夫展禽,即柳下惠。意指柳下惠生平舊事。柳下惠姓展名禽,春秋魯國人,官士師,食邑柳下,曰惠。展禽卒,其妻以為宜謚為“惠”。《孟子·萬章下》載孟子說:“柳下惠,圣之和者也。”
和圣揚名。
——佚名撰展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春秋時魯國大夫展禽,即柳下惠。意指柳下惠生平舊事。柳下惠姓展名禽,春秋魯國人,官士師,食邑柳下,曰惠。展禽卒,其妻以為宜謚為“惠”。《孟子·萬章下》載孟子說:“柳下惠,圣之和者也。”
都督畫佛;
和圣揚名。
——佚名撰展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代畫家展子虔,曾官朝散大夫、帳內都督。擅長畫人物、車馬。人物描繪細致,以色暈染面部;畫馬立者有走勢,臥者有起躍狀態。也工臺閣,寫山川遠近,有咫尺千里的氣勢。曾在洛陽、長安、江都等地寺院繪佛教壁畫。代表作是聞名千古萬代的《清明上河圖》。
下聯典指春秋時魯國大夫展禽,即柳下惠,名獲,字禽,食邑在柳下,死后謚惠。官士師,魯僖公時,齊國攻打魯國,他派人到齊國勸說退兵。以善于講究貴族禮節著稱。《孟子·萬章下》載孟子說:“柳下惠,圣之和者(圣人中隨和的人)也。”
三千年展氏族譜揭秘:柳下惠子孫曾兩遭滅門之災
柳哲
筆者近日發現了一部有2900多年歷史的柳下惠后裔的《展氏族譜》,根據該族譜記載,柳下惠子孫曾經在其身后遭遇了兩次鮮為人知的天災人禍,兩次遭遇滅門之災,一次因“滿門抄斬”子孫幾乎被殺盡斬絕,一次因山東“蝗災瘟疫”子孫幾乎全部生病亡絕。
《展氏族譜》是山東萊蕪的柳下惠84世孫展廣瑞先生、85世孫展希奎先生和柳下惠后裔柳明瑞先生所提供,資料非常珍貴。有民國5年的平陰共和石印局石印本和1985年的重修本。譜系從柳下惠至今一代不缺,非常完整,已接近90代。該族系一直追溯到黃帝,單從柳下惠算起,該家譜也比近年媒體報道的世界上最長的孔子家譜要早160多年。
根據該族譜記載,始修譜系的是柳下惠8代孫展邁。“展邁,字子越,不求利達,銳志潛修,仰溯先德,創修世系,以垂于后。”柳下惠10世孫展瑞又進行了第二次修譜。該族譜記載:“展瑞,字伏圖,瑞祖景慕先烈,介節自持,仰述祖德,垂為家范,與世系自終始焉。其言曰:‘派衍周公,宗魯道范,夫圣妻賢,三黜不去……’”之后歷經秦、漢、隋、唐、宋、元、明、清以迄于今,展氏子孫續修族譜近20次。
該族譜記載“
始祖和圣,諱獲,字季禽,魯公族上大夫,食邑柳下,謚曰惠。生于故縣,長于堰頭,葬于故趙村。
二代:喜,魯公族,上大夫。子一莊叔。
暉,子一虞叔。
三代:莊叔,字恪,魯公族,上大夫,與季文子同朝,季氏專政,不能有為。
子二:大閑,被害,卓。
虞叔,子二:既輔、明吾。
四代:大閑,被害,無子;
卓,字孟立,魯公族大夫,與公子子仲同相,交善,遭南剻之判,平子怒,子仲因污卓與同謀之,戮其滿門,臨難大呼無辜受戮,天其鑒之,凡我族人,倘有漏網,勿仕宦途。子二:淇、溱。
既輔,被害;明吾,被害。
五代:淇,被害。溱,在外成家,聞兇變,逃于齊,改姓柳。子二:如心、念祖;
六代:如心,已歸魯復姓,子一岐。念祖,未歸魯,姓柳。”
根據以上內容記載,可知柳下惠的曾孫展卓與公子子仲同相而后遭誣告而罹難,遭遇滅門之禍,根據族譜所載被殺的就有5人,唯一一個漏網躲過滅門之災的是柳下惠5世孫展溱,由于當時他在外面成家,聽到兇變后,逃避到齊國,改姓柳,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回到了魯國,恢復展姓,成為現在展姓的祖先,另外一個兒子仍姓柳,應該是現在柳姓的祖先。
根據該家譜記載,柳姓是展溱因避禍而改姓。與柳下惠“食采柳下,因以柳為姓”傳統的說法有很大的區別,該族譜的發現,也許可能糾正歷史上柳姓來源的傳統說法。
據查,柳下惠子展喜、孫展莊叔、展虞叔等在史書上均有記載,可見該族譜資料非常可信。過去史書對展喜、展莊叔、展虞叔雖有記載,但不知道他們與柳下惠的明確傳承關系,該族譜一發現,解開了許多歷史的謎團。
根據該族譜記載,柳下惠15代孫展孚在“家藏祖遺簡冊,遭秦苛政,追焚一空,終日號泣”,讀之,作為后人的筆者仍惋惜不已,至今極難看到柳下惠的著作,也許與這次“焚書坑儒”大有關系。
根據該族譜對柳下惠20代子孫有如下記載:“自漢平帝元始元年,山東大旱有蝗蟲兼有瘟疫,人死七分,逃災者十有八九,齊魯幾無人矣。”從上可知道柳下惠20代子孫,遭遇一次天災人禍,子孫幾乎因瘟疫死絕。據家譜記載20代子孫共55人,明載病亡者31人,無后者22人,有后者僅僅5人,21代僅有13人(無子者仍有4人),比前代銳減了四倍。該族譜對21代孫展武有如下記載:“展武,字國柱,號紹光,公性至孝,因父多疾,樂意岐黃之術,隨精于醫。”也許因為展武的精于醫術,20代的展氏族人沒有因瘟疫和大旱而死絕,展氏一脈才得以延續,三千年族譜也才因此得以保存。
新發現的展氏族譜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長的家譜之一,它是一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筆者準備與展氏族人共同將它申報世界吉尼斯記錄,做好展氏族譜的研究、宣傳與保護工作。
根據以上內容記載,可知柳下惠的曾孫展卓與公子子仲同相而后遭誣告而罹難,遭遇滅門之禍,根據族譜所載被殺的就有5人,唯一一個漏網躲過滅門之災的是柳下惠5世孫展溱,由于當時他在外面成家,聽到兇變后,逃避到齊國,改姓柳,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回到了魯國,恢復展姓,成為現在展姓的祖先,另外一個兒子仍姓柳,應該是現在柳姓的祖先。
根據該家譜記載,柳姓是展溱因避禍而改姓。與柳下惠“食采柳下,因以柳為姓”傳統的說法有很大的區別,該族譜的發現,也許可能糾正歷史上柳姓來源的傳統說法。
據查,柳下惠子展喜、孫展莊叔、展虞叔等在史書上均有記載,可見該族譜資料非常可信。過去史書對展喜、展莊叔、展虞叔雖有記載,但不知道他們與柳下惠的明確傳承關系,該族譜一發現,解開了許多歷史的謎團。
根據該族譜記載,柳下惠15代孫展孚在“家藏祖遺簡冊,遭秦苛政,追焚一空,終日號泣”,讀之,作為后人的筆者仍惋惜不已,至今極難看到柳下惠的著作,也許與這次“焚書坑儒”大有關系。
根據該族譜對柳下惠20代子孫有如下記載:“自漢平帝元始元年,山東大旱有蝗蟲兼有瘟疫,人死七分,逃災者十有八九,齊魯幾無人矣。”從上可知道柳下惠20代子孫,遭遇一次天災人禍,子孫幾乎因瘟疫死絕。據家譜記載20代子孫共55人,明載病亡者31人,無后者22人,有后者僅僅5人,21代僅有13人(無子者仍有4人),比前代銳減了四倍。該族譜對21代孫展武有如下記載:“展武,字國柱,號紹光,公性至孝,因父多疾,樂意岐黃之術,隨精于醫。”也許因為展武的精于醫術,20代的展氏族人沒有因瘟疫和大旱而死絕,展氏一脈才得以延續,三千年族譜也才因此得以保存。
新發現的展氏族譜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長的家譜之一,它是一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筆者準備與展氏族人共同將它申報世界吉尼斯記錄,做好展氏族譜的研究、宣傳與保護工作。
通告
我通過與大家聊天,收集了以下部分資料(不斷完善中),現轉發給你們。謝謝你們的同時也請對可能的資料隱私觸犯諒!!專供咱們展家聊天的群9394524
1. 感言總結:
水有源,樹有根,人有血脈宗親!
很高興姓“展”這古老而高貴的姓氏 !
同在一片藍天下,同姓一個姓,我永遠支持你,愿我們這個大家庭日益強大,加油吧!
愿與天下展姓宗親聯絡,希望展姓家族的親屬們都快加入!
希望展氏子孫都能奮發圖強,為振興展氏而增光添彩!!!
祝愿展氏家族興旺發達,千秋萬代!
本以為姓展的人很少,現在終于找到自己人了,看到有這么姓展我好高興!
為姓展感到自豪!
尋根問祖!
希望展氏子孫建立“中華展氏聯誼會”!
不可思議,看到留言很親切!
2.各地代表人數宣言:
展翔:保定蠡縣人;
展瑋:漢族,祖籍河北保定蠡縣,后來舉家去了湖南,現在在長春就讀于吉林華橋外國語大學,不知道自己輩分;
展建鵬:家住河北蠡縣,老輩人皆說來自山西小瀛洲;
展云峰:河南鹿邑縣人,我們一個村都姓展,只知道我的輩份是:寶,從希、寶、寺、鎮、先來的;
展笑:我來自山東省巨野縣。這里有幾千位展氏子孫,我們的祖先是明朝時期從山西省老鴰窩遷移至此。我知道的輩分從上至下是:自、傳、幫、文。我是幫字輩,家譜記錄名字是展幫靈,身份證注冊的名字是展笑。1993年聽說展氏又續了幾十個輩份,可惜沒有知情人宣傳,不知道。目前我的幾個堂哥、堂姐在吉林省四平市定居了。我的兒子也是濟南市戶口。山東巨野、濟寧、齊河縣,平陰縣有不少展姓子孫。20世紀中、前期從山東、河南遷移至東北三省的有不少展氏子孫。
展丙政:我是河南駐馬店上蔡縣的
展曉東:我來自黑龍江齊齊哈爾,在那里有我門一大家姓展的!我們這一輩是春字!
展曉東:我是遼寧鞍山人,回族,想查家譜!
展曉東:我是遼寧鞍山人,回族,想查家譜!
展可明:我是河南周口人.前些年展家在山東曲阜續家譜,并立碑祭奠先祖,鄉人數百參加。我是可字輩,我下面還有振字輩。我所知道最新的輩分為16個:
昭祖賢德
可振加生
顯火耀成
萬事傳明
昭祖賢德
可振加生
顯火耀成
萬事傳明
展來成:展來(昭)成。我是昭字輩的,住哈爾濱;
展有民:陜西省富平展家村人士,我們村的人都姓展,就我們一個村,爺爺是乾字輩,爸爸是發字輩,下面的輩分亂了,名字亂起了;
展傳明:山東鄆城,漢族;
展望:老家是浙江省武進;
展鶴:老家在吉林,現在在鄭州工作;
展放:老家是江蘇徐州睢寧的,現在南京工作!誰有展姓的家譜,我們這里的家譜已經失傳了,前不久還自己編了一份,現在希望能看到真正的家譜,如果能得到真正的展姓家譜,本人將不勝感激;
展學志:祖籍山東青島市膠南市,現在長春白山市,我知道的輩分是:廷宗世學禮興兆;
展(彥)威:祖籍山東泰安市東平縣北門展家園,現在在濟寧市兗州市,我知道的輩分是:
玉發恩慶彥
志遠鴻高達;
志遠鴻高達;
展茂才: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孝直鎮黃樓村人,我們這邊剛續的輩分是30個,我現在知道的只有:
慶廣召恩茂
恒修道正翔;
慶廣召恩茂
恒修道正翔;
展鵬:召字輩,老家原來也是平陰,最近剛搬到肥城礦務局,高中就是在平陰一中讀的,39級,現在在山大讀研究生,藥物合成專業,二年級了
展昭海:我們這一支展家在黑龍江, 從我爺爺那輩就來黑龍江了,老家是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店子鄉展洼村;
展幫征:家在山東荷澤地區巨野縣太平鎮展屯;
展廣超:老家在山東德州市陵縣滋鎮展家村,現在在濟南市中區工作。我們全村都是姓展的。我知道的輩分是朝、培、榮、世、廣、有……
3.經過統計我找到的輩分大致有:(空格不連貫,請知情者補充校正)
玉發恩慶彥
志遠鴻高達
慶廣召恩茂
恒修道正祥
昭祖賢德
可振加生
顯火耀成
萬事傳明
志遠鴻高達
慶廣召恩茂
恒修道正祥
昭祖賢德
可振加生
顯火耀成
萬事傳明
希寶思(寺)振(鎮)先
廷宗世學禮興兆
自傳幫文
朝、培、榮、世、廣、有
4.家族中《展氏族譜》1985修訂本上記載:
譜內行輩自八十代起三十個字:
光玉承慶(嘉)廣(續)
希寶思振先
昌盛存昭啟
立訓繼隆安
會功常建潤
佑欽顯敦連
平陰縣展家洼村的家譜是1985年修譜時沒有統一到大家庭中來,而是自立門戶單獨自己續的(原因在此不易宣告,提示:1.他們的輩分早,2.續譜需要交錢)。
展家洼村自八十三代起:
慶廣召恩茂
恒修道正祥
載承希盛樂
繁秀振宗常
建德佑欽顯
敦安定宜揚
所以說:公元1985年之后的展氏族譜有一小部分展氏子孫分出去了,有自己的家譜和輩分,而他們的家譜中1985年之前的記載跟大家的是一樣的。您能看明白嗎?
譜內行輩自八十代起三十個字:
光玉承慶(嘉)廣(續)
希寶思振先
昌盛存昭啟
立訓繼隆安
會功常建潤
佑欽顯敦連
平陰縣展家洼村的家譜是1985年修譜時沒有統一到大家庭中來,而是自立門戶單獨自己續的(原因在此不易宣告,提示:1.他們的輩分早,2.續譜需要交錢)。
展家洼村自八十三代起:
慶廣召恩茂
恒修道正祥
載承希盛樂
繁秀振宗常
建德佑欽顯
敦安定宜揚
所以說:公元1985年之后的展氏族譜有一小部分展氏子孫分出去了,有自己的家譜和輩分,而他們的家譜中1985年之前的記載跟大家的是一樣的。您能看明白嗎?
資料索引:
1、五百年前是一家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這民謠是實實在在的歷史事實。明代洪武———永樂年間,亦即公元1370-1417年的47年內。從朱元璋到他的兒子燕王朱棣所統治的年代里,洪洞大槐樹下發生了一次在中國歷史上有著很大影響的、驚天動地的事件,那就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長、人數最多、范圍最廣、影響最深遠的移民運動。大槐樹下的移民代代相傳,移民后裔,在中華大地上生息繁衍,已遍及中國和東南亞等國了。
據民國《洪洞縣志》記載:“明洪武、永樂間,屢移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東、河南、保安等處,樹下為薈萃之所。”并在“廣濟寺設局駐員,發給憑照川資。”(民國《洪洞縣志.古跡》)我國一些歷史文獻,如《明實錄》、《明史》、《續文獻通考》等書都有初移民記載, 民間移民記載更為豐富,晉、冀、魯、豫、蘇、皖、 陜、甘等地大量的民間譜牒與墓碑、祠堂碑文也都有在洪洞縣大槐樹處移民的記載,這些資料說明,明朝洪武、永樂年間的移民,是我國歷史上有組織、有計劃的一項重大決策。
元末明初的移民,涉及到北京、南京、冀、魯、豫、皖、秦、蜀、吉、遼、黔、滇等省市。洪洞大移民從元末至正年間開始,持續到永樂年間,經歷了近50年,成為中國歷史上為時最久的移民行動。據史籍記載,明初大移民原因有二:之一是元末40年之久的雨災、旱災,造成了山東、河南等地人口大數量減少。公元1344年黃河決口,曹州、汴梁等地人口損失嚴重。當時的河南省僅存封邱、延津、偃師、登封幾個縣,沿黃河一線內外的蘇北、皖北、山東、河北到處是荒涼、蕭條、沒有人煙。原因之二是元末明初戰爭連續不斷,加上元朝當局的殘酷鎮壓、殺戮,中原一帶出現了許多無人區、無人村,甚至包括北京、陜西、江準一帶。而這時的山西境內,政局安定,災害少見,人口繁衍正常,總數達到四百多萬。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后,出于鞏固政權的需要,接受了當時鄭州知府蘇琦、戶部郎中劉九臬、國子監宋納等人的建議,實施大規模移民,重點遷往冀、魯、豫、皖和南京、北京等地。當時山西的移民出發地,就在山西洪洞縣大槐樹旁。明朝先后集體移民18次,移民人數100多萬,遷往18個省市,500多個縣市。在港、澳、臺胞、海外華僑中,大槐樹下的移民不乏其人。五百多年來,古槐樹一直牽系著全國各地及東南亞許多國家和地區大槐樹后裔的心。在今日河北省有的縣內,六個村名叫上耕,當地民諺云:“六個上耕六個莊,都是來自古槐旁”。北京市郊有長子營、趙城營、紅銅(洪洞)營、蒲州營,這些村民的祖先是當年從山西長子縣、趙城縣、洪洞縣、蒲州城遷來的。
《贊皇地名資料匯編》記載,自明代洪武、永樂年間到清初,由山西洪洞等地遷來贊皇的居民分散在18個鄉,65個村莊,多在槐、濟河兩岸。河北民間家譜《張文襄公年譜》載:張之洞“先世山西洪洞人,明永樂二年始祖本徙三郭州,三傳至端南皮東門內”。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這民謠是實實在在的歷史事實。明代洪武———永樂年間,亦即公元1370-1417年的47年內。從朱元璋到他的兒子燕王朱棣所統治的年代里,洪洞大槐樹下發生了一次在中國歷史上有著很大影響的、驚天動地的事件,那就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長、人數最多、范圍最廣、影響最深遠的移民運動。大槐樹下的移民代代相傳,移民后裔,在中華大地上生息繁衍,已遍及中國和東南亞等國了。
據民國《洪洞縣志》記載:“明洪武、永樂間,屢移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東、河南、保安等處,樹下為薈萃之所。”并在“廣濟寺設局駐員,發給憑照川資。”(民國《洪洞縣志.古跡》)我國一些歷史文獻,如《明實錄》、《明史》、《續文獻通考》等書都有初移民記載, 民間移民記載更為豐富,晉、冀、魯、豫、蘇、皖、 陜、甘等地大量的民間譜牒與墓碑、祠堂碑文也都有在洪洞縣大槐樹處移民的記載,這些資料說明,明朝洪武、永樂年間的移民,是我國歷史上有組織、有計劃的一項重大決策。
元末明初的移民,涉及到北京、南京、冀、魯、豫、皖、秦、蜀、吉、遼、黔、滇等省市。洪洞大移民從元末至正年間開始,持續到永樂年間,經歷了近50年,成為中國歷史上為時最久的移民行動。據史籍記載,明初大移民原因有二:之一是元末40年之久的雨災、旱災,造成了山東、河南等地人口大數量減少。公元1344年黃河決口,曹州、汴梁等地人口損失嚴重。當時的河南省僅存封邱、延津、偃師、登封幾個縣,沿黃河一線內外的蘇北、皖北、山東、河北到處是荒涼、蕭條、沒有人煙。原因之二是元末明初戰爭連續不斷,加上元朝當局的殘酷鎮壓、殺戮,中原一帶出現了許多無人區、無人村,甚至包括北京、陜西、江準一帶。而這時的山西境內,政局安定,災害少見,人口繁衍正常,總數達到四百多萬。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后,出于鞏固政權的需要,接受了當時鄭州知府蘇琦、戶部郎中劉九臬、國子監宋納等人的建議,實施大規模移民,重點遷往冀、魯、豫、皖和南京、北京等地。當時山西的移民出發地,就在山西洪洞縣大槐樹旁。明朝先后集體移民18次,移民人數100多萬,遷往18個省市,500多個縣市。在港、澳、臺胞、海外華僑中,大槐樹下的移民不乏其人。五百多年來,古槐樹一直牽系著全國各地及東南亞許多國家和地區大槐樹后裔的心。在今日河北省有的縣內,六個村名叫上耕,當地民諺云:“六個上耕六個莊,都是來自古槐旁”。北京市郊有長子營、趙城營、紅銅(洪洞)營、蒲州營,這些村民的祖先是當年從山西長子縣、趙城縣、洪洞縣、蒲州城遷來的。
《贊皇地名資料匯編》記載,自明代洪武、永樂年間到清初,由山西洪洞等地遷來贊皇的居民分散在18個鄉,65個村莊,多在槐、濟河兩岸。河北民間家譜《張文襄公年譜》載:張之洞“先世山西洪洞人,明永樂二年始祖本徙三郭州,三傳至端南皮東門內”。
2、“問我祖先來何處, 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 ? 大槐樹下老鸛窩”
“問我祖先在何處, 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 ? 大槐樹下老鸛窩”。洪洞大槐樹是聞名全國的明代遷民遺址,是海內外數以億計古槐后裔尋根祭祖的圣地。幾個世紀(六百年來)以來,古大槐樹(古大槐樹,位于洪洞縣城西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公園內)被當作“家”、被稱作“祖”、被看作“根”,被稱作“祖”, 被逾為尋根祭祖的圣地,成為億萬古槐后裔尋根祭祖、探本溯源的圣地,成為億萬人心目中的故鄉。
據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很多,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灘上的老鷂在樹上構窩筑巢,星羅棋布,甚為壯觀。鑒于此,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編排隊伍,發放“憑照川資”。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所以盡管遷往外省外地的移民,并不局限于洪洞一縣,但由于在廣濟寺前的漢植大槐樹下集中開拔,所以遷往外埠的移民后裔只記住洪洞這棵大槐樹是其故鄉。
大槐樹楹聯
香挹行襟留快飲;
蔭清古道倚斜陽。
茶可解飲,碧乳澄香通世味;
亭堪樓跡,綠槐夾道識鄉情。
柳往槐來,到此應生離國感;
水源木本,于今猶動故鄉恩。
舉傳嘉樹;蔭庇群生。
洪洞大槐樹移民以范圍最廣、規模最大、時間最長,被稱為“世界移民之最”,其對研究中國移民史、家譜、族譜、根祖文化乃至華夏文明史都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陜西、甘肅、寧夏地區。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轉遷到云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如此長時間大范圍有組織的大規模遷徙,在我國歷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而已。
3、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概述
劉金抗 編撰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問我祖地在何方,山西洪洞老鸛窩。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問我祖地在何方,山西洪洞老鸛窩。
山西“洪洞”縣對于中國百姓來說,可謂家喻戶曉,在中原和北方更可謂婦孺皆知。一個小小的縣名,何以有這么高的知名度?這大概是因為:一是洪洞隨“蘇三起解”的傳唱而揚名。二是隨明初洪洞移民而被廣泛記憶。
在長江以北的地方,特別是山東、河南、江蘇、河北、安徽等省的大部分老百姓都把洪洞做為祖居地,在這些地方以外的地方,也因這些省人口的外遷而也把洪洞作為尋跟問祖之地,如東北三省、臺灣。洪洞大槐樹對于這些地區的百姓來說,已經不是單純對祖居地的一個記憶,而且把這種記憶演化成對故鄉和祖先的懷念情節,緊緊縈繞在腦間心中,為中華民族心中留下了悲歡離合的一段記憶,常使人感慨系之。
在長江以北的地方,特別是山東、河南、江蘇、河北、安徽等省的大部分老百姓都把洪洞做為祖居地,在這些地方以外的地方,也因這些省人口的外遷而也把洪洞作為尋跟問祖之地,如東北三省、臺灣。洪洞大槐樹對于這些地區的百姓來說,已經不是單純對祖居地的一個記憶,而且把這種記憶演化成對故鄉和祖先的懷念情節,緊緊縈繞在腦間心中,為中華民族心中留下了悲歡離合的一段記憶,常使人感慨系之。
洪洞大槐樹移民分布晉、冀、魯、豫、陜、甘、皖、蘇、鄂、蒙等地,甚至廣西、廣東、海南也有部分移民,南寧市盧家翎曾說:“《盧氏族譜》載:盧伯莊、平陽府榕木社人,郡在山西省洪洞縣,清弘治年間舉人,任廣西北流知縣,落業北流民安沖頭村,生三子。至今子孫已有四萬余人,遍及廣西、廣東、海南三省七縣。”從明初至現在,在各個歷史時期,昔日由洪洞遷出的移民,又轉遷到云南、四川、貴州、新疆、東北等地區。例如明末吳三桂降清后,被封平西王,他率軍轉戰陜西、四川、云南、貴州(《清史稿·吳三桂傳》),部下士卒大多是冀、豫、魯健兒,他們大多是古槐移民后裔,多不愿附逆而散居各地。清軍入關后,旗民多編入軍籍,關外空虛,土地荒蕪,為了恢復生產,清政府獎勵由關內向關外移民,“順治十年議準遼東招民開墾,有能招至一百名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招民數多者,每百名加一級”。(《古今圖書集成·賦役考》)這項政策,一直貫徹了幾十年,從古大槐樹遷出的人民,有相當部分再轉遷到東北地區。還有一例,在國民黨退居臺灣時,有相當部分移民后裔移民臺灣,臺灣《東方雜志》復刊第十五卷第七期載:高陽齊如山先生寫道:“吾族乃于明永樂二年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去的,清朝末年,有許多河北省的軍官重到山西,又尋到大槐樹之所在……足見中國人念舊不忘本的心情之濃厚。”陳紀瀅先生也寫道:“北方多少代以來,一貫證明成祖燕王掃北后,把山西省迤西居民,遷徙至中原,以洪洞縣為移民轉運站這件事,互相轉述,至今不衰,認為這是歷史上北方居民的一次空前大遷徙。”臺北新店市張學亮先生給洪洞縣政府來信說:“我的祖先是山西洪洞老鸛窩人,姓張。屬于‘甜菜芽張’。據現今菏澤市地各志記載,我的祖先是于1368-1398年間從山西省洪洞縣老鸛窩東遷至山東曹州府西北45里李莊集,后又東移二里建村,是為黎陽村。”
“誰是古槐遷來人,脫鞋小趾驗甲形”。河南、山東、河北、陜西、皖北、蘇北等地普遍傳說,凡是從洪洞遷來之民,腳小趾甲中有一裂縫,好像是兩個指甲,不是古槐遷者,均無此特征,時至今日仍為復形指甲,這一問題還待民俗學者、遺傳學者深入研究。據說還有有些移民是被綁押解遷出的,路上如果需要大小便,必須讓領隊解開繩索,故至今這些地區上廁所仍說成“解手”。
古大槐樹處遷民之后裔經過幾代、十幾代,大都不知道被遷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樹是故鄉”,這一點至今誰也沒能忘卻。移民在離開大槐樹時戀戀不舍,到達新的定居地點后,他們大多栽種了槐樹,借以寄托自己對家鄉的懷念。河北省河間縣申魯村高氏在自己家門口栽了一棵槐樹;保定府西關謝德先開了名叫“老槐茂”的醬菜鋪。河南確山縣有槐樹廟村、大槐樹村、槐樹莊村。古槐移民更是在家廟祠堂的楹額上銘記了紀念的文字,以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山東菏澤固堆袁家祠堂墻碑曾刻有洪武二年袁公正題望槐思鄉詩:“昔日從戎驅韃虜,今朝屯田太行東。洪洞分支老門第,曹州安居舊家鳳。古崗植槐三五株,銘記晉中父老情。臥雪傳說流千古,后昆霞蔚賽勁松。”河南焦作市劉氏祠堂匾額書:“派衍洪洞。”河南偃師縣牛氏家廟大廳的楹聯寫著:“十八祖平陽世澤,五百年毫西名門。”河南省武陟縣小東鄉大淘村孫氏牌位對聯:“祖洪洞支遷沁左,籍山西裔延河南。”移民們遷往各地,因一村不準兩一姓,所以兄弟之間為了相互照應,有一姓分為幾個姓者,至今仍有山東某地仍有“回、翟、常,一個娘”、“魏、梁、陳、一家人”、“崇、劉、顧,是一戶”、“山東無二郭”等說法。
古大槐樹處遷民之后裔經過幾代、十幾代,大都不知道被遷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樹是故鄉”,這一點至今誰也沒能忘卻。移民在離開大槐樹時戀戀不舍,到達新的定居地點后,他們大多栽種了槐樹,借以寄托自己對家鄉的懷念。河北省河間縣申魯村高氏在自己家門口栽了一棵槐樹;保定府西關謝德先開了名叫“老槐茂”的醬菜鋪。河南確山縣有槐樹廟村、大槐樹村、槐樹莊村。古槐移民更是在家廟祠堂的楹額上銘記了紀念的文字,以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山東菏澤固堆袁家祠堂墻碑曾刻有洪武二年袁公正題望槐思鄉詩:“昔日從戎驅韃虜,今朝屯田太行東。洪洞分支老門第,曹州安居舊家鳳。古崗植槐三五株,銘記晉中父老情。臥雪傳說流千古,后昆霞蔚賽勁松。”河南焦作市劉氏祠堂匾額書:“派衍洪洞。”河南偃師縣牛氏家廟大廳的楹聯寫著:“十八祖平陽世澤,五百年毫西名門。”河南省武陟縣小東鄉大淘村孫氏牌位對聯:“祖洪洞支遷沁左,籍山西裔延河南。”移民們遷往各地,因一村不準兩一姓,所以兄弟之間為了相互照應,有一姓分為幾個姓者,至今仍有山東某地仍有“回、翟、常,一個娘”、“魏、梁、陳、一家人”、“崇、劉、顧,是一戶”、“山東無二郭”等說法。
一、 洪洞與洪洞大槐樹概述:
1、洪洞概述
洪洞歷史悠久,其由來史志上說法紛壇,而較晚的縣志上有以下兩種:一種是雍正年間《洪洞縣志》所載,春秋時期,楊、姬姓氏尚未確定.楊之先出自有周伯僑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晉之揚,因氏焉。周衰,楊氏譖稱侯號,曰楊侯。…。春秋時為楊侯國.屬晉,這就是流傳的洪洞縣原為楊侯國的緣由。戰國時屬魏,后歸趙;秦漢置“楊縣”。隋“義寧元年,改徒楊縣于西北十五里,為今洪洞縣”。為什么叫洪洞縣呢?“因有洪洞鎮,故名。相傳南有洪崖,北有古洞.鎮得名以此。” 一種是民國年間《洪洞縣志》所載,“楊侯故址,侯為周同姓。國后滅于晉,子孫遷署,以因為氏。……故址氏秦壁空崖。”同時又記載道:“周楊侯國,文王庶子.伯僑所封。……后滅于晉。”秦置墨揚縣,隸河東郡。隋隸臨汾郡,義寧二年更名洪洞,取縣北洪洞鎮為名。關于洪洞古鎮,此志有較生動的記載:“洪建在縣小雨門外.澗水之南。壁立百尺,逶東袤五十余里。郭景純游仙詩所云拍洪崖肩者即此。”
洪洞屬臨汾。臨汾“南通秦蜀,北達幽并,東臨太岳。西控汾河”因地理位置重要,自古為河內重地,洪洞也成為山西之通衢要道。故而也成為移民遷出的聚集之地。
洪洞屬臨汾。臨汾“南通秦蜀,北達幽并,東臨太岳。西控汾河”因地理位置重要,自古為河內重地,洪洞也成為山西之通衢要道。故而也成為移民遷出的聚集之地。
2、洪洞大槐樹
洪洞縣之所以出名,還和洪洞縣的大槐樹有關。據民國年間《洪洞縣志》裁,“大槐樹在廣濟寺左”。該廣濟寺為歷代貞觀二年歷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往來香客不斷。同時,這里又處南北要道,設有經站。傳聞四方的洪洞大槐樹就生長在廣濟奪,相傳為漢代所植。積年累月,樹大蔭深,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老鸛在此筑巢壘窩,成為大槐樹獨特的一景。
縣志記載:明洪武永樂年間,屢移山西民于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處,廣濟寺設局駐員,大槐樹下發結憑照川資,洪洞移民就是從這棵大樹下一步一步離開故鄉,將大槐樹視為永遠的故鄉。可惜年代久遠,明代大槐樹,早已和寺院—起毀于汾水,第二代大槐樹也以枯萎,可喜的是現在第三代大槐樹又已枝繁葉茂。民國二年,縣人景大啟、劉子林等,募資樹碑,以志痕跡. 石碑—丈五尺,寬二尺四寸,碑冠篆刻“紀念”二字,碑陽刻“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碑陰刻有碑文,簡述移民事略.并建有碑亭禾茶亭,有“譽延嘉樹”,“蔭庇群生”等匾額。還刻有詩作:“木本水源流澤長.依依楊柳認村莊,行人還里前蹤記.遺愛深情比召棠。”現每年清明舉辦尋根問祖節,都吸引了大批移民后裔前往認祖尋根。
二、大槐樹移民的背景與原因
1、元代殘酷統治,農民起義不斷,戰爭頻繁,明“靖難之役”,造成北方人口劇減。
元代是封建社會一個最野蠻、最黑暗的朝代。為了加強蒙古貴族的統治力量,元朝實行以蒙古貴族為主.聯合漢族地主和色目、契丹等族的上層分子.共同壓迫與剝削各族另動人民的政策。為保持蒙古族的生活習慣河生活方式,變大片土地為牧場,又通過“賜地”的方式剝奪農民的土地,農民失去土地,被迫去租種高地租的土地,農民對蒙古族政權越來越不滿。元朝統治者還將各族人民強制分為四個等級,即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包括北方漢人、契丹人、女真人、高麗人)、南人(指南方漢人和其它各族人)。其中蒙古人地位最高,漢人尤其是南人地位最低。還明文規定:高級官吏很少由漢人擔任,內外官府,“其長則蒙古人為之,而漢人、商人貳焉”同時在刑法上、科舉上,都從備方面限制漢人、南人。特別是不許漢人、南人藏兵器、田獵、習武、養馬、祈神、賽衣,甚至不許集市買賣和夜間點訂。尤其令人不能忍受的是,蒙古貴族還強迫漢人、南人轉化為奴隸,動軌上萬家。元順帝時,元丞相伯顏因農民起義首領朱光卿、棒胡是漢人,竟奏請朝廷,殺盡天下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中以這五姓最多)人。這一血腥恐怖政策終于激起了元末大規棋的農民起義。
公元1351年,白蓮教首領韓山童起義。同年劉福通在穎州(今安徽阜陽)起義。隨后農民起義軍芝麻李、趙均用等攻占徐州,郭子興攻占濠州(今安徽鳳陽);南方彭瑩玉(彭和尚)、徐壽輝攻占蘄水(今湖北浠水),建立“天完政權”。
元末明初,中原和長江流域經歷了四次比較大的戰爭,大量人口死亡。
第一次是劉福通率領的兩淮、河南、山東、安徽和江蘇北部的農民十余萬與元軍浴血奮戰十三年,慘遭鎮壓 ,失敗告終。元軍在鎮壓過程中,手段殘忍,無所不用其極,過皆屠城,百姓“十亡七八”,連年的戰爭,中原呈現出“春燕回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的凄慘景象。
第二次,是元統治集團內部的內訌征戰,主要集中在北方的河北、山西陜西等地,經年之間,凡戰數百起。
第三次,朱元璋起兵兩淮,南突北戰,推翻元統治。連年的征戰,絕。”“山東、北平數千里沃壤之土.自兵燙以來,盡化為蓁荒之地。土著之民,流離軍伍,不存什一.地廣民稀,開辟無方。”朱元璋回老家安微風陽,初建縣時也謂:“地瘠民稀,蕭蕭數橢.僅同村落。不足以供一郡。”
第四次,便是明“靖難之役”。為爭奪皇位,燕王朱棣向南京政權發動戰爭,持續四年,殺掠無數,蘇、魯、豫、皖尤甚 。以至“道路蓁塞.田疇草莽,干村辟荔,魂哭鬼狂”,“東西六七百里,面北近千里.幾為丘墟焉。”
公元1351年,白蓮教首領韓山童起義。同年劉福通在穎州(今安徽阜陽)起義。隨后農民起義軍芝麻李、趙均用等攻占徐州,郭子興攻占濠州(今安徽鳳陽);南方彭瑩玉(彭和尚)、徐壽輝攻占蘄水(今湖北浠水),建立“天完政權”。
元末明初,中原和長江流域經歷了四次比較大的戰爭,大量人口死亡。
第一次是劉福通率領的兩淮、河南、山東、安徽和江蘇北部的農民十余萬與元軍浴血奮戰十三年,慘遭鎮壓 ,失敗告終。元軍在鎮壓過程中,手段殘忍,無所不用其極,過皆屠城,百姓“十亡七八”,連年的戰爭,中原呈現出“春燕回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的凄慘景象。
第二次,是元統治集團內部的內訌征戰,主要集中在北方的河北、山西陜西等地,經年之間,凡戰數百起。
第三次,朱元璋起兵兩淮,南突北戰,推翻元統治。連年的征戰,絕。”“山東、北平數千里沃壤之土.自兵燙以來,盡化為蓁荒之地。土著之民,流離軍伍,不存什一.地廣民稀,開辟無方。”朱元璋回老家安微風陽,初建縣時也謂:“地瘠民稀,蕭蕭數橢.僅同村落。不足以供一郡。”
第四次,便是明“靖難之役”。為爭奪皇位,燕王朱棣向南京政權發動戰爭,持續四年,殺掠無數,蘇、魯、豫、皖尤甚 。以至“道路蓁塞.田疇草莽,干村辟荔,魂哭鬼狂”,“東西六七百里,面北近千里.幾為丘墟焉。”
2、元代中原、北方地區災害不斷,大批民眾死亡。
元末明初,中原一帶,不但兵禍迭起,旱澇蝗疫之災也超過了任何一個朝代。
最嚴重的是水災。據《元史·王行志》等書記載,元末至正元年到26年,幾乎每年那有特大洪水泛濫成災。比如,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黃河在曹州、汴梁等地三處決口,人民游移多至45.8萬余戶,河南僅存封邱、延津、登封、偃師幾縣。而燕、趙、齊、魯及蘇北、皖北等地則是一片荒涼。同年五月.濟寧路兗州、汴梁、鄢陵、通許、陳百、臨穎等縣大水害稼,人相食。八年正月辛亥.河決濟寧路。二十三年七月河決東市、壽張,屺城墻、漂屋廬,溺死甚眾。26年2月,河北徙,上自東明、曹、濮,下及濟寧皆被其害。八月濟寧路肥西縣城西黃河泛濫,漂沒民居,百有余里,德州、齊河縣境70余里亦如之。由于當時黃河、淮河多次決口,使中原之地“漂沒囚廬無算,死亡百姓無數.襯莊城邑多成荒墟。”連當時的一應治河大臣也說中原地區“連歲饑饉,民不聊生。”這種情況到明初仍不斷發生,例如“成祖永樂14年(公元1416年)正月,懷慶、彰德府大水。五月。漢水漲溢,淹沒州城;南平、將樂、沙縣、順昌大水;…六月,真定府、獲鹿縣雨雹。……七月.廣信、饒州、衢州、金華大水,壞房臺死人畜甚多;…邰光大水.蕩舍,漂溺男女數萬口…開封府十四州縣淫雨,決黃河堤岸,沒居民田稼,山東、鄒縣淫雨,暴水至,壞民廬舍212戶:占化縣雨,傷田禾;永平府久雨,灤、漆二河溢,壞民田禾廬舍。”
除水災之外危害較大的是蝗災。從至正元年到25年:大蝗災計有18次,中原地區從元統三年到至正末的13年中’就有15次大饑荒。例如至正12年六月,元大名路的“開、滑、浚三州,元城十一縣,水旱蟲蝗,饑民716980口”至正17年河南大饑。18年“京師大饑,彰德亦如之。”至正19年冀、魯、豫大饑,通州民劉王殺其子而食之。山東、河南之孟律、新交、澠池出現了“民食蝗、人相食”的慘狀。進入明初以后,蝗災仍不斷發生。例如.洪武八年,“河南彰德府安陽等縣,北平大名府內黃等縣蝗。 “大同太原二府暨山陰諸縣雨雹,真定等府、平山等縣蝗。”而“成祖永樂十四年……七月
……衛輝府、新鄉縣、安樂州、通州及順義、宛平二縣蝗。”
同時,危害極大的瘟疫也多次流行于河南、山東、河北、陜西以及南方諸省。至明初永樂14年(公元1416)六月.還有“夏,浙江大旱,疫癘”的記載。洪武年間駙馬都尉右柱國曹國公李貞曾上表朱元璋說他的身世:“繼而中原兵起,室家無存。獨攜幼子,避難他方。寄跡于豺狼之區,奔走于荊棘之地。命危朝露,豈意生全。”可見當時兵患天災之嚴重。
3、末明初山西相對穩定,人口稠密。
在中原、淮河流域戰事頻起的時候,表里河山確實相對安定,呈現出難得的穩定,一是中原的農民起義在元軍的鎮壓下很少波及山西,而是山西良好的自然地理條件有利于人口的繁殖。自隋至宋,山西都保持每平方公里20多人的人口密度,在元初,由于戰爭人口密度降為3.5人/平方公里,元至正二十八年的人口統計為553938人,由于山西在元政權視為重要基地,因此戰爭很少波及,到明洪武十四年時人口達到了4030454人,人口密度又達到了25.8人/平方公里的密度。而據《明實錄》記載,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81年,河南人口1891000人,河北人口1893000人,而山西人口4030450人,比河南、河北的人口總和還多30萬人。
明初移民的現實原因,黃有泉 高勝恩先生歸結為三個:
1、發展生產、提高國力。
明朝初期,對于這種人口劇減,府州生產力大衰退的情況下,明初統治者十分清楚,萬分著急,朱元璋對此說的十分明白:“喪亂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謂田野辟,戶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務。”不單最高統治者朱無際如此認識.幾乎朝廷中的有識之士無不有這種認識,地方和中央官員紛紛上書,請求充實空曠之野,發展生產,提高財力。如.早在洪武三年,鄭州知州蘇琦就提出“時宜三事”,其第三事即“墾田以實中原。”他指出:“十年之間,耕桑之他變為草莽。方今命將出師,廓清天下。若不設法招徠耕種,以實中原。恐日久圍國用虛竭。為今之計,莫若計復業之民肯田外,其余荒蕪土田,宜責之守令,召誘流移未入籍之民。官治牛種,及時播種,外與之置倉,中分收受。若遇水旱災傷.踏驗優免…”如此則中原漸致殷實.少蘇轉運之勞,流移之民亦得以永安田野矣。”
2、充實京師、鞏固根本。
為防各地豪強做亂,朱元璋效法秦始皇、漢高祖,強遷各地豪強于京師。洪武二十四年七月,朱元璋十分坦白地告訴工部官員說:“昔漢高祖徙天下豪富于關中,聯初不取。今思之,京師天下之根本,乃知事有當然,不得不爾。”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后,也開始了有計劃的充實北京工作。《明太祖實錄》:“永樂元年,令選浙江、江西、湖廣、四川、福建、廣東、廣西、陜西、河南及直隸、蘇松常鎮、揚州、淮海、廬州、太平、寧國、安慶、微州等府。……殷實大戶.充北京富戶。”之后,又多次遷徙山西的人民到北京近郊一帶。
3、防守邊疆、加強國防。
屯田戍邊,自漢代以來就是我國防守邊疆的一項重要措施。屯田,指漢代以來歷代政府為取得軍隊給養或稅糧,利用兵士和農民墾種的荒廢田地。歷代屯田有軍屯、民屯和商屯。漢武帝時在西域屯田,漢宣布時在邊郡屯田,都使用駐軍,是為軍屯;三國時,曹***在許下屯田,開始由典農官募民開荒種地,此為民屯。應募的農民稱屯田客,規定官給牛、種,收獲官六民四,如農民自帶耕牛則所獲對分;至明代才有了商屯。明行中開法,鹽商在邊疆募民開荒種田,以所得糧草換取鹽引.即為商屯。由于屯田組織***強,耕地面積大,能采用先進耕作法,所以產量—般比較高,因而能為期廷積集大批的糧食,從而增強國家的實力。
三、洪洞移民的規模
洪洞大槐樹遷民并非自明代開始,從宋、金便有,元初不斷,而到了明初,則形成了規模宏大的有政府組織的移民活動。明代的遷民活動,延續了有明一代,不過主要在洪武和永樂年間。清乾隆年間,這種活動還在延續,不過是零星的。
洪洞大槐樹遷民并非只遷洪洞人.洪洞大槐樹是山西遷民的聚集地,遷出的居民是以太原、平陽二府,澤、潞、遼、沁、汾五州為主之人。根據《明史》、《明實錄》的記載,按當時的行政區劃,太原府轄州六縣二十二;陽曲縣、太原縣、榆次縣、太谷縣、祁縣、徐溝縣、清源縣、交城縣、文水縣、壽陽縣、臨縣、盂縣、靜樂縣、河曲縣;平定州:樂平縣;忻州:定襄縣;苛嵐州:嵐縣、興縣;代州:五臺縣、繁峙縣、諄縣;保德州;石州:寧鄉縣。平陽府轄州六縣二十九:臨汾縣、襄陵縣、洪洞縣、浮山縣、趙城縣、太平縣、岳陽縣、曲沃縣、翼城縣、汾西縣;蒲縣;蒲州:臨晉縣、榮河縣、猗氏縣、萬泉縣、河律縣;解州:安邑縣、夏縣、聞喜縣、平陸縣、芮城縣;絳州:稷山縣、絳縣、垣曲縣;霍州:靈石縣;吉州:鄉寧縣、隰州:大寧縣、石樓縣、水和縣。澤州轄縣四:高平縣、陽城縣、陵川縣、沁水縣。潞州轄縣六:長子縣、屯留縣、襄垣縣、潞城縣、壺關縣、黎城縣。遼州箔縣二:榆社縣、和順縣。沁州轄縣二:沁源縣、武鄉縣。汾州轄縣三:孝義縣、平遙縣、介休縣。
從現在看,遷出地應是臨汾、運城、晉中等地區,太原、長治和晉城等市。可見當時在山西組織遷民的地區是相當大的,除雁北地區外,幾乎包括了整個山西中南部。這些地區的遷民臨行前,大部分人在洪洞大槐樹下,辦理遷移手續,領取戶部頒發的遷移堪今,敘舊告別,然后各奔去處。
僅史書有確切記載的洪洞遷移活動達18次之多,其中洪武年間遷民10次。洪武六年與九年曾兩次“遷山西及真定民屯風陽”。洪武二十—年,往河南彰德和太康遷民;二十二年和二十五年先后往河南遷民兩次,總計3次。洪武二十—年,往山東臨清、二十二年往山東東昌、先后兩次遷民;二十二年,還從沁州往山東遷去自愿應募屯田者;二十五年又往山東遷民,往山東遷民共4次。往京師地區遷民共5次,洪武二十一年,遷往真定,二十二年遷往大名和廣平、二十二年又遷往北平、二十五年遷往河北、三十五年遷往北平。洪武二十五年往大同等地,二十八年往塞北(即山西雁北、內蒙古、陜西等長城以北地區)遷民。永樂年間8次遷民全是往京畿地區(即河北、北京、天津等地)遷民的。
楊安樣先生曾對大槐樹遷民史實做了整理:根據《明太祖實錄》、《明史·食貨志》、《李善長傳》、民國新纂《云南通志》等文獻載,明初遷民,主要從內蒙古、蘇松嘉湖杭五郡、山西以及其它零星地區遷出。洪洞遷民共十七項,占明初遷民記載六十六項的百分之二十六。現將洪洞古大槐樹處遷民十七項分述如下:
1.《明太祖實錄》卷110載:“洪武九年十一月徒山西及真定民無產者于風陽屯田”。
2.《明太祖實錄》卷131載:“洪武十三年五月,山西民為軍者二萬四千余戶,悉還為民”。
3.《明大祖實錄》卷193裁:“洪武二十—年八月戶部郎中劉九皋言:今河北諸處,自兵后田多荒蕪居民顯少……*戶部侍郎楊靖曰:…‘山西民眾,宜如其言。于是遷山西澤潞二州民之無田者,往新德(豫)、真定(冀)、臨清(魯)、歸德(豫)、太康(豫)等處間曠之地,今自便置屯耕種,免其賦役三年,仍給鈔二十錠以備農具。”
4.《明大祖實錄》卷197載:洪武二十九年九月后軍督朱榮奏:山西貧民徒居大名、廣平、東昌三府者,凡給田二萬六千七十二頃;
5.胡廣《明太祖實錄》洪武二十二年十一月“上以河南彰德、衛平、歸德,山東臨清東昌諸處土宜桑棗,民少而貴地利,山西民眾地狹故多貧,乃命后軍督府柬事事李恪等渝其民愿徒者,驗丁佃田,其冒名多占者,罪之。復令工部榜渝”。
6.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給山西民兵十萬人,鈔各三十錠,令量牛屯田。
7.《明太祖實錄》卷223載;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宋國公馮勝等籍民兵還。先是上遺勝等往太原、平陽選民丁立都伍,置衛屯田,至是還以所籍之數報之……計平陽選民丁九衛、太原、遼、沁、汾選丁七衛,……每衛五千六百人。
8.《明太祖實錄》卷223載: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后軍都督府柬事李恪、徐禮還京。先是命恰等往諭山西民愿徒居彰德者聽。至是還報,彰德、衛輝、廣平、大名、東昌、開封、懷慶七府徒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戶。計今年收谷粟麥三百余萬石,棉花千—百八十萬三千余斤,見種麥苗萬三千一百八十余頃。上甚喜曰:“如此十年吾民之貧者少矣”。
9.《明大祖實錄》卷236載:洪武二十八年正月,甲寅譴使救晉王桐,發山西都指揮使司屬衛馬步官軍二萬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10.《明太宗實錄》卷21載:“永樂元年八月定罪囚于北京為民種田例。先是刑部尚書鄭賜都察院左都御史陳瑛等上言……北平、永平、遵化等處境地肥沃,人民稀少,凡徙危罪除……其余有犯俱免,免杖編成里甲,并妻子發北京、永平等府州縣為民種田……禮部議奏:“山東、山西、陜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政司編成里甲……上悉從之”。
11.《明太宗實錄》卷12下裁: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命戶部遣官核實出西太原、平陽二府,澤、潞、遼、沁、汾五州,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實北平各府州縣。
12、《明太宗實錄》卷31裁永樂二年九月徒山西太原、平陽、澤、潞、遼、沁、汾民一萬戶實北京。
13、《明太宗實錄》卷37載:永樂三年九月,徒山西太原、平陽、澤、潞、遼、沁、汾民實北京。
14、《明太宗實錄》卷40載:“永樂四年正月湖廣、山西、山東等郡縣史李懋等二百十四人言愿為民北京。命戶部給道里費遣之”。
15、《明太宗實錄》卷49載:“永樂五年五月,命戶部從由西之平陽、澤、瀾,山東之登萊好府州五千戶隸上林苑監,牧養栽種,戶給道里費一百錠.口糧六斗”c
16、《明太宗實錄》卷103載:“永樂十四年十一月,徙山東、山西、湖廣流民二千三百余戶于保定州,免賦役三年”。
17、《明太宗實錄》卷106載,永樂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陽、大同、蔚州、廣靈等府州申外山等詣闕上言:“本處地孬且窄,歲屢不登,衣食不給,乞分丁于北京、廣平、清河、真定、冀州、,南宮等寬閑之處,占籍為民,撥田耕種,依例輸稅,庶不失所。從之,仍免田租一年”。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展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展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查看更多討論帖>> | ||||||||||||||||||||||||||||||||||||||
![]()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