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的遠祖可以追溯到舜。
商朝未年,舜的第33代孫遏父(又稱閼父)投附了周國,擔任陶正一職,他制陶的技藝極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歡心。周武王滅商建周后,追封先賢遺民時,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於陳(今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縣以北),國號陳,榮為侯爵,奉守著帝舜的宗祀,并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后,謚號為陳胡公,所以又被稱為胡公滿。他的子孫有的以國為氏,就是陳氏。
公元前672年媯滿的第12代孫陳完因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后來他的10世孫田和建立了田氏齊國。戰國末年,齊被秦滅。齊王的長子升次子桓先后改姓王氏,三子田軫逃至穎川(今河南禹州、許昌一帶),恢復陳姓。從此陳氏一門在中原瓜瓞連綿,生生不息,發展成為名門望族。
陳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據記載,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后,於496年將代北鮮卑族三字姓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
唐初期、中期,中原陳氏有過兩次影響深遠的南遷福建之舉。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陳政(胡公滿的68世孫)任南行軍總管,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少數民族動亂。667年四月,陳政卒,由其20歲的兒子陳元光代父領兵,經過九年戰爭,局勢平定后,於686年報請朝廷批準,設置了漳州郡。陳元光致力於發展漳州一帶的農工商各業,使當地得到了繁榮發展。
他被后人尊為開漳圣王,子孫后代被稱作開漳圣王派,成為閩、粵、臺及南洋諸島陳姓最主要的一支。臺灣現有陳圣王廟53所,這從一個方面表明了臺灣同胞對陳元光的崇敬之情。
再就是潁川陳后裔陳忠之子陳邕,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此后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
陳氏入粵,始於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遷,陳后裔陳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寧化、上杭,至其曾孫二郎、三郎再遷至廣東梅州,后散居大埔、興寧、長樂、龍川等縣。陳氏入臺,始於明未。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於明末隨鄭成功入臺灣,官至東寧總制使,在臺灣建立屯田制度,設立學校,被尊為陳氏入臺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國建立的300多年間,陳氏遷臺人數很多,其中僅武榮詩山霞宅陳氏一支就2000余口,成為臺灣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與林姓共陳林半天下之美譽。
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有的成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即陳日),於1228年創建越南陳朝,歷時175年,促進了陳姓人口的發展。至今,陳姓仍被列為越南十大姓之首。陳氏移居日本始於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后,閩粵等沿海地區的陳氏,有許多人出海到今新馬泰一帶謀生。另有一些人不斷遷至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對當地的繁榮與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陳姓起源 陳姓起源 陳姓起源
來源有五
1、出自媯姓,其始祖為媯滿,也為虞舜之后裔。據《通志。氏
族略》所載,周武王滅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媯滿于陳,媯滿
為陳侯,稱胡公滿,胡公滿傳至10世孫媯完,陳國內亂,厲公的兒子
出奔到齊國,以國為氏,稱陳氏。
2、出于陳國公族后裔。陳國在媯滿死后,其子孫有以國為氏,
就是陳氏。除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
公之子留,避居陳留。二是陳泯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三
是陳泯公次子全溫之后陳孟璉,居于固始,其后因無子,便以穎川陳寔
為嗣子,遂融入穎川陳氏。
3、出自白永貴之后。隋初有白永貴改姓陳,其后裔也多改陳姓
,是為萬年之陳氏。
4、劉矯的后裔也有改陳姓的。
5、南北朝時,鮮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南遷洛
陽后,實行漢化政策,改復姓為漢字單姓,稱陳氏。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陳業楠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陳業楠吧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