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占鰲 傳略
轉載自 叢仲隅
叢占鰲字卓之,號瀛石,卒溢文藎.祖籍山東省文登曇,其先祖移居遼寧省朝陽市(現朝陽縣梅勒營子鄉嗄海圖村).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卒于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享年八十七歲.
公幼年家境貧寒,卻勤奮好學,因束修不備,曾偷讀于學外屋檐下,塾師感而召之.其后學業大進,除研讀《經》、《史》、《子》、《集》外,尤喜論武.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鄉試中舉,道光十五年按例在會試三次未中舉人中挑選官員,公以優異成績考居一等.吏部任命為江西試用知縣(俗稱大桃知縣),歷署金溪、弋陽、會昌、南豐、贛縣、泰和、萬安等縣事,所至有政聲.繼而提補會昌知縣,調補贛縣知縣,提升吉安府、蓮花廳同知.時值太平軍席卷大江南北,所向披靡.江西清軍望風逃遁,城池相繼陷落.咸豐五年,公以贛縣孤城堅守三月之久,卒保一方平安,立下軍功,在當時清政府地方官員中可稱一枝獨秀,朝廷大加褒獎,提補贛州知府,賞戴花翎.奉旨以道員資格盡先補任道員職.掛布政使職銜,封贈為〝中選大夫〞(從四品).晉封為〝通奉大夫〞(從二品),享祀〝名宦祠〞.
公為官清廉,斷案如神.至今流傳下許多感人軼事.其中尤以處理會昌縣、胡、許兩宗族世仇積案最為突出,表現了其非凡才能.公于除夕之夜奔波兩族之間,經調解,使兩姓各退霸母,化干弋為玉帛.有公詩詞為証.
辦理會昌西崗命案,歲杪藏事從縣署,時已除除矣口占三絕:
風塵鞅掌日匆忙, 除夕猶然客會昌,
洗盡蠻煙逢化日, 歸來春色艷行裝.
正是椒花獻瑞辰, 聲聲爆竹慶新春,
我因國事忘家計, 具有忠肝勵後人.
椒盤柏酒自思量, 虔水湘江各一方,
漫道庭前兒女小, 幾番探問也請長.
公七十四歲告老還鄉,依然精神矍鍊,讀書不倦,縱情山水,安享田園,借詩詞以言志.教家人以守分.視存《萃選佳詩文集》一卷(乎抄).為公與叢賓谷、叢南軒祖侄孫三人唱合之作,公存遺詩三十六首,詞四首.其中《即事書懷》、《自壽》二首詩猶能體現出公宦海浮沉、淡化人生之境界.
七律 《即事書懷》
閑作達觀觀物情, 幾番花謝又花榮,
曲隨流水琴三弄, 家隔層三雁一聲.
伴我孤舟惟月白, 攜來兩袖只清鳳,
宦囊已盡詩囊在, 吟罷空江暮靄生.
《自壽》 一首
我今已屆八旬壽, 樂作清閑自在身,
兒既勤家能慰老, 書懷蘊腹覺生春.
江鄉入夢嫌官絆, 梓里酣歌借酒因,
嗜讀遺篇耄弗倦, 游心太古德為鄰.
籛彭壽永終須盡, 顏子齡稀直是神,
不朽何關修短數, 優游杖履任天真.
公胸懷豁達,急公好義.同治五年回原籍文登祭祖拜宗,恰逢族人叢歸昌等依〝優老堂〞舊址籌建宗祠,資金短缺,舉步維艱.公目睹此景,慷慨解囊,捐白銀二百兩,以竟此業.同時又與族長們共議祖塋、祠堂祭典大事,制定了一整套祭祀章程,承先啟後,該章程一直延續到抗日戰事爆發,因時局動蕩而廢.又鑒于族大支繁,子孫命名混亂,遂共汊確定了二十個命名之字,這就是目前文登一帶及外遷族人仍在使用的行輩命名二十字之由來,為叢氏全族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功莫大焉.
附公回籍祭祖所撰祠堂楹聯:
大門對聯:
累葉衍云仍,堂構重新,祖廟復基隆孝饗.
清芬光徂豆,簪纓繼起,文山挺秀毓英靈.
廳堂聯:
卅載宦游,每念井裡桑麻,遠隔豫章缺祀享.
一官辭去,竊愿春祀秋嘗,近隨親族薦馨香.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叢占鰲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叢占鰲吧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