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軫(?—前627年),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濟源西北),又稱原軫。春秋中期晉國大夫,著名軍事將領。初為下軍佐,后升為中軍元帥,掌握國政。
春秋初期,地處江漢之間的楚國日益強盛。它控制了西南和東面的許多部落和小國,到楚文王時,又北向黃河流域發展,攻占申、息、鄧等地方,并使蔡國屈服。楚成王時,恰值齊桓公稱霸中原,楚國難以再向北擴張,于是轉向東方的淮河流域發展。到齊國勢力衰落后,楚又轉鋒北向,控制了魯、宋、鄭、蔡、曹、衛等中小國家。周襄王十四年(前638年)楚軍在泓水之戰中重創與之爭霸的宋襄公之后,便進而向中原發展。
這時地處山西西南部的晉國也逐漸強盛起來,晉獻公、晉惠公時,都進行了一些社會改革,獻公“作二軍”(把原來的一軍擴編為上下二軍),惠公“作爰田”(促進生產)、“作州兵”(增大兵源),為以后晉國爭霸中原準備了條件。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年),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晉公子重耳回國即位,稱晉文公。文公流亡時,先軫與狐偃,趙衰等是隨從和輔佐他的近臣。文公深知,欲霸中原,必先抑楚;抑楚,必先整頓內政與富國強兵,然后西聯秦,東聯齊。
周襄王十九年(前633年),楚國聯合陳、蔡、鄭、許四國攻打宋國,宋向晉求救。先軫認為宋曾在文公患難時給予厚待,理應報答;楚雖也有恩于文公,但當前唯有楚能與晉爭霸,只有打敗楚國,才能建立霸業,決不能放棄這個機會。晉文公和群臣均贊同,決定先發兵攻打新近與楚結盟的曹、衛二國,引楚來救,以解宋國之圍。于是首“作三軍”,使郤縠將中軍,郤臻為佐;狐毛將上軍,狐偃為佐;欒枝將下軍,先軫為佐。
公元前632年,晉文公領兵伐曹,向衛國借道衛國不許,便繞路從衛國南面(今河南汲縣南)渡過黃河,侵曹、伐衛。正月,先軫請求率本部軍攻衛之五鹿(今河南濮陽東北)。他采取先聲奪人之法,令軍士在所過山林高阜之處遍設旗幟,使五鹿軍民誤以為晉軍眾多,嚇得爭相逃跑,一舉攻占五鹿。二月,郤縠卒,先軫將中軍,成為晉軍主將。隨后與齊侯聯盟,占領全部衛地;三月滅曹,俘虜了曹共公,于是晉軍逼臨宋境。
晉軍攻占曹、衛兩國之后,楚軍還用全力圍攻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宋又向晉告急。文公對卿大夫說:“宋國告急,我如不救,宋必定降楚而與我絕交;想使楚不攻宋,楚又不肯;想同楚國一戰,但齊、秦觀望,不出兵相助,該怎么辦?”這時作為中軍元帥的先軫提出:最好的對策是要宋國去賄賂齊、秦,利用他們去勸楚撤兵;同時我們再扣留曹國的國君,把曹衛的一部分土地分給宋人,以堅定其抗楚的決心。楚國要保衛曹、衛,必定不會聽齊、秦的勸告,齊、秦既接受宋國的賄賂,必定抱怨楚國不聽勸告,因而就不能不參戰。晉文公依此對策行事,楚成王果然拒絕了齊、秦兩國的調停;齊、秦兩國終于出兵參戰。于是出現了晉、齊、秦三個強國聯合攻楚的形勢。
楚成王看到齊、秦與晉聯合,形勢不利,一方面令楚軍撤退,一方面要統帥子玉(成得臣,字子玉)避免與晉交戰。他告誡子玉說:晉侯流亡在外十九年,有豐富經驗,又洞察民情,切不可輕舉妄動。子玉以善戰聞名于諸侯,但驕傲自負,不察晉軍情況,仍然要求楚王允許他同晉軍作戰。楚王雖然答應了他的請求,但不肯多給他增加兵力,只派出西廣、東宮(楚軍編制名稱)與若敖的六卒去增援。子玉為尋找借口同晉軍決戰,派宛春向晉文公提出了一個“晉許曹、衛復國,楚解宋國之圍”的休戰條件。狐偃認為子玉太無禮,他只解宋圍,卻要晉放棄曹、衛兩國(所謂“君取一,臣取二”),主張抓住這個理由,向楚軍進攻。先軫卻認為,子玉的提議,“一言而定三國”,如果晉國不答應,就把三國都得罪了。晉國出兵是來救宋的,如果宋國滅亡,各國諸侯會責難晉國。楚國變成三國的恩人,而晉卻與三國結怨。因此,他提出對策:“不如私許曹、衛以攜之(離間之),執宛春以怒楚,既戰而后圖之。”于是晉文公扣留宛春,私下允許曹、衛兩國復國。曹、衛兩國遂都與楚絕交。這樣一來,子玉果然被激怒,不顧楚王“無從晉師”的告誡,立即揮軍向曹都陶丘(今山東定陶西北)前進。晉文公見楚軍逼進,下令“退避三舍”(古時一舍為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這是因為晉侯流亡在楚時,曾受過楚王的恩惠,并有“退避三舍”的諾言)。在城濮(今山東范縣臨濮集一帶)扎下營寨。這既是信守諾言,又可占據有利地形,縱敵驕橫,誘而殲之。子玉果然率兵追來。雙方展開了歷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戰”。
四月二日,晉軍與齊、秦、宋各國的軍隊到達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四日在城濮以南的有莘與楚軍對陣。決戰開始,晉左翼下軍佐將胥臣把駕車的馬蒙上虎皮以助軍威,首先向對面的楚右軍的陳、蔡兩軍發起攻擊,陳、蔡軍戰斗力很差,遭這一突然攻擊,驚慌失措,退卻潰敗。晉右翼上軍主將狐毛,豎起兩面大旗偽裝主將后退,引誘楚左軍出擊。下軍主將欒枝也在陣后用車拖曳樹枝,揚起塵土,佯示后面軍隊也在撤退,以誘楚右軍,子玉不察實情,下令全軍實施追擊。子玉率左軍迅速推進,以致—孤軍突出,側翼暴露。晉軍主帥先軫見楚左軍被誘出擊,便指揮由晉國貴族子弟組成的精銳部隊橫擊楚左軍暴露的右翼。這時,偽裝退的晉軍也停止后退,配合中軍夾擊楚左軍,楚左軍遭到夾擊,大部被殲。子玉看到左右兩軍都已失敗,急急鳴金收軍,退出戰場,城濮之戰至此結束。城濮決戰當中,晉軍針對楚軍部署及其主帥驕躁輕敵的特點,采取避強擊弱,佯退誘敵,各個擊圾的戰法,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子玉不久即引咎自盡身亡。
四月二十九日,晉文公在鄭地踐土(今河南原陽縣西南)召集諸侯會盟,并向周襄王獻上俘獲的楚國步卒千人,兵車百乘。周襄王策命文公為候伯(諸侯之長),晉國的霸業自此確定,晉文公成為春秋時繼齊桓公后的第二個霸主。
要論城濮之戰的功勞,實際上正象當時有人說的:“城濮之事,先軫之謀。”
周襄王二十四年冬(前628年),晉文公逝世,晉襄公繼位。秦國乘文公新逝,派孟明視為大將,西乞術、白乙丙為副將,發兵偷越晉境襲擊鄭國。先軫對晉襄公說:“秦國違背蹇叔的諫言,由于貪婪而勞動百姓,這是上天給予我們的機會。機會不能丟失,敵人不能放走。放走敵人,就會留下禍患;違背天意,就不吉利。一定要進攻秦國軍隊!”欒枝提出:“沒有報答秦國的恩施(指支持文公歸國即位)而進攻它的軍隊,豈不是忘記了先君的遺命嗎?”先軫回答:“秦不為我們的喪事悲傷,反而趁機攻打我們的同姓國家,這是他們的無禮,還講什么恩施?我聽說,‘一日縱敵,數世之患’,為子孫后代打算,怎么能說是忘了先君的遺命呢?”于是發布命令,緊急動員姜戎的軍隊,襄公把喪服染成黑色,決計出征。四月十三日,乘秦軍襲鄭歸途中不備,率軍在崤(今河南陜縣東南)的隘道設伏,全殲秦軍,俘虜了秦將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崤之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秦東進中原爭霸的企圖。但此戰破壞了秦晉聯盟,在戰略上可謂得不償失。
文公的夫人本是秦穆公的女兒,襄公的嫡母。她請求把崤戰俘獲的秦三將釋放回國,讓秦穆公去殺他們,以免兩國結怨過深。襄公動搖,答應釋放。孟明視三人獲釋,不脫囚服,匆匆而去。先軫朝見,問起秦國的囚犯,襄公說:“母親代他們請求,我放了他們。”先軫聽了非常氣憤,發怒說:“武將花了很大力氣才在戰場上擒獲他們,婦人說幾句謊話轉眼之間就在國都把他們赦免。毀傷戰果而長敵人的志氣,晉國要不了多久就會滅亡的!”頭也不回就往地上吐唾沫。先軫稱襄公母為“婦人”,是怒極而忘了尊卑口氣,對著襄公的面“不顧而唾”,因怒失禮,也是不適當的。襄公醒悟后,急派人追趕,但為時已晚。不出先軫所料,三年后秦軍仍由盂明視三將率領兩次攻晉,大敗晉軍,報了崤山之仇。這時,先軫已不在人世。
這年秋天,狄軍攻打晉國,到達箕地(今山西太谷東)。八月二十二日,晉侯在箕地打敗狄軍。先軫說:“匹夫逞志于君而無討,敢不自討乎(一個普通人在國君面前逞一時快意而沒受到懲罰,敢不自己懲罰自己嗎)!”脫下頭盔沖進狄陣,中箭身亡。狄人把他的頭送回,面色還像活著一樣。
其子先且居繼為中軍元帥。
點評:先軫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既有元帥職銜,又有元帥實績的著名統帥。論才干,他既有軍事家的韜略又有政治家的頭腦;既有籌謀策慮之長,又有臨陣指揮之能。而且他的謀略很多都具有普遍意義或理論價值。論人品,他性情暴烈不馴,卻耿正忠誠,是一位不憚以身殉義的丈夫。
春秋初期,地處江漢之間的楚國日益強盛。它控制了西南和東面的許多部落和小國,到楚文王時,又北向黃河流域發展,攻占申、息、鄧等地方,并使蔡國屈服。楚成王時,恰值齊桓公稱霸中原,楚國難以再向北擴張,于是轉向東方的淮河流域發展。到齊國勢力衰落后,楚又轉鋒北向,控制了魯、宋、鄭、蔡、曹、衛等中小國家。周襄王十四年(前638年)楚軍在泓水之戰中重創與之爭霸的宋襄公之后,便進而向中原發展。
這時地處山西西南部的晉國也逐漸強盛起來,晉獻公、晉惠公時,都進行了一些社會改革,獻公“作二軍”(把原來的一軍擴編為上下二軍),惠公“作爰田”(促進生產)、“作州兵”(增大兵源),為以后晉國爭霸中原準備了條件。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年),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晉公子重耳回國即位,稱晉文公。文公流亡時,先軫與狐偃,趙衰等是隨從和輔佐他的近臣。文公深知,欲霸中原,必先抑楚;抑楚,必先整頓內政與富國強兵,然后西聯秦,東聯齊。
周襄王十九年(前633年),楚國聯合陳、蔡、鄭、許四國攻打宋國,宋向晉求救。先軫認為宋曾在文公患難時給予厚待,理應報答;楚雖也有恩于文公,但當前唯有楚能與晉爭霸,只有打敗楚國,才能建立霸業,決不能放棄這個機會。晉文公和群臣均贊同,決定先發兵攻打新近與楚結盟的曹、衛二國,引楚來救,以解宋國之圍。于是首“作三軍”,使郤縠將中軍,郤臻為佐;狐毛將上軍,狐偃為佐;欒枝將下軍,先軫為佐。
公元前632年,晉文公領兵伐曹,向衛國借道衛國不許,便繞路從衛國南面(今河南汲縣南)渡過黃河,侵曹、伐衛。正月,先軫請求率本部軍攻衛之五鹿(今河南濮陽東北)。他采取先聲奪人之法,令軍士在所過山林高阜之處遍設旗幟,使五鹿軍民誤以為晉軍眾多,嚇得爭相逃跑,一舉攻占五鹿。二月,郤縠卒,先軫將中軍,成為晉軍主將。隨后與齊侯聯盟,占領全部衛地;三月滅曹,俘虜了曹共公,于是晉軍逼臨宋境。
晉軍攻占曹、衛兩國之后,楚軍還用全力圍攻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宋又向晉告急。文公對卿大夫說:“宋國告急,我如不救,宋必定降楚而與我絕交;想使楚不攻宋,楚又不肯;想同楚國一戰,但齊、秦觀望,不出兵相助,該怎么辦?”這時作為中軍元帥的先軫提出:最好的對策是要宋國去賄賂齊、秦,利用他們去勸楚撤兵;同時我們再扣留曹國的國君,把曹衛的一部分土地分給宋人,以堅定其抗楚的決心。楚國要保衛曹、衛,必定不會聽齊、秦的勸告,齊、秦既接受宋國的賄賂,必定抱怨楚國不聽勸告,因而就不能不參戰。晉文公依此對策行事,楚成王果然拒絕了齊、秦兩國的調停;齊、秦兩國終于出兵參戰。于是出現了晉、齊、秦三個強國聯合攻楚的形勢。
楚成王看到齊、秦與晉聯合,形勢不利,一方面令楚軍撤退,一方面要統帥子玉(成得臣,字子玉)避免與晉交戰。他告誡子玉說:晉侯流亡在外十九年,有豐富經驗,又洞察民情,切不可輕舉妄動。子玉以善戰聞名于諸侯,但驕傲自負,不察晉軍情況,仍然要求楚王允許他同晉軍作戰。楚王雖然答應了他的請求,但不肯多給他增加兵力,只派出西廣、東宮(楚軍編制名稱)與若敖的六卒去增援。子玉為尋找借口同晉軍決戰,派宛春向晉文公提出了一個“晉許曹、衛復國,楚解宋國之圍”的休戰條件。狐偃認為子玉太無禮,他只解宋圍,卻要晉放棄曹、衛兩國(所謂“君取一,臣取二”),主張抓住這個理由,向楚軍進攻。先軫卻認為,子玉的提議,“一言而定三國”,如果晉國不答應,就把三國都得罪了。晉國出兵是來救宋的,如果宋國滅亡,各國諸侯會責難晉國。楚國變成三國的恩人,而晉卻與三國結怨。因此,他提出對策:“不如私許曹、衛以攜之(離間之),執宛春以怒楚,既戰而后圖之。”于是晉文公扣留宛春,私下允許曹、衛兩國復國。曹、衛兩國遂都與楚絕交。這樣一來,子玉果然被激怒,不顧楚王“無從晉師”的告誡,立即揮軍向曹都陶丘(今山東定陶西北)前進。晉文公見楚軍逼進,下令“退避三舍”(古時一舍為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這是因為晉侯流亡在楚時,曾受過楚王的恩惠,并有“退避三舍”的諾言)。在城濮(今山東范縣臨濮集一帶)扎下營寨。這既是信守諾言,又可占據有利地形,縱敵驕橫,誘而殲之。子玉果然率兵追來。雙方展開了歷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戰”。
四月二日,晉軍與齊、秦、宋各國的軍隊到達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四日在城濮以南的有莘與楚軍對陣。決戰開始,晉左翼下軍佐將胥臣把駕車的馬蒙上虎皮以助軍威,首先向對面的楚右軍的陳、蔡兩軍發起攻擊,陳、蔡軍戰斗力很差,遭這一突然攻擊,驚慌失措,退卻潰敗。晉右翼上軍主將狐毛,豎起兩面大旗偽裝主將后退,引誘楚左軍出擊。下軍主將欒枝也在陣后用車拖曳樹枝,揚起塵土,佯示后面軍隊也在撤退,以誘楚右軍,子玉不察實情,下令全軍實施追擊。子玉率左軍迅速推進,以致—孤軍突出,側翼暴露。晉軍主帥先軫見楚左軍被誘出擊,便指揮由晉國貴族子弟組成的精銳部隊橫擊楚左軍暴露的右翼。這時,偽裝退的晉軍也停止后退,配合中軍夾擊楚左軍,楚左軍遭到夾擊,大部被殲。子玉看到左右兩軍都已失敗,急急鳴金收軍,退出戰場,城濮之戰至此結束。城濮決戰當中,晉軍針對楚軍部署及其主帥驕躁輕敵的特點,采取避強擊弱,佯退誘敵,各個擊圾的戰法,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子玉不久即引咎自盡身亡。
四月二十九日,晉文公在鄭地踐土(今河南原陽縣西南)召集諸侯會盟,并向周襄王獻上俘獲的楚國步卒千人,兵車百乘。周襄王策命文公為候伯(諸侯之長),晉國的霸業自此確定,晉文公成為春秋時繼齊桓公后的第二個霸主。
要論城濮之戰的功勞,實際上正象當時有人說的:“城濮之事,先軫之謀。”
周襄王二十四年冬(前628年),晉文公逝世,晉襄公繼位。秦國乘文公新逝,派孟明視為大將,西乞術、白乙丙為副將,發兵偷越晉境襲擊鄭國。先軫對晉襄公說:“秦國違背蹇叔的諫言,由于貪婪而勞動百姓,這是上天給予我們的機會。機會不能丟失,敵人不能放走。放走敵人,就會留下禍患;違背天意,就不吉利。一定要進攻秦國軍隊!”欒枝提出:“沒有報答秦國的恩施(指支持文公歸國即位)而進攻它的軍隊,豈不是忘記了先君的遺命嗎?”先軫回答:“秦不為我們的喪事悲傷,反而趁機攻打我們的同姓國家,這是他們的無禮,還講什么恩施?我聽說,‘一日縱敵,數世之患’,為子孫后代打算,怎么能說是忘了先君的遺命呢?”于是發布命令,緊急動員姜戎的軍隊,襄公把喪服染成黑色,決計出征。四月十三日,乘秦軍襲鄭歸途中不備,率軍在崤(今河南陜縣東南)的隘道設伏,全殲秦軍,俘虜了秦將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崤之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秦東進中原爭霸的企圖。但此戰破壞了秦晉聯盟,在戰略上可謂得不償失。
文公的夫人本是秦穆公的女兒,襄公的嫡母。她請求把崤戰俘獲的秦三將釋放回國,讓秦穆公去殺他們,以免兩國結怨過深。襄公動搖,答應釋放。孟明視三人獲釋,不脫囚服,匆匆而去。先軫朝見,問起秦國的囚犯,襄公說:“母親代他們請求,我放了他們。”先軫聽了非常氣憤,發怒說:“武將花了很大力氣才在戰場上擒獲他們,婦人說幾句謊話轉眼之間就在國都把他們赦免。毀傷戰果而長敵人的志氣,晉國要不了多久就會滅亡的!”頭也不回就往地上吐唾沫。先軫稱襄公母為“婦人”,是怒極而忘了尊卑口氣,對著襄公的面“不顧而唾”,因怒失禮,也是不適當的。襄公醒悟后,急派人追趕,但為時已晚。不出先軫所料,三年后秦軍仍由盂明視三將率領兩次攻晉,大敗晉軍,報了崤山之仇。這時,先軫已不在人世。
這年秋天,狄軍攻打晉國,到達箕地(今山西太谷東)。八月二十二日,晉侯在箕地打敗狄軍。先軫說:“匹夫逞志于君而無討,敢不自討乎(一個普通人在國君面前逞一時快意而沒受到懲罰,敢不自己懲罰自己嗎)!”脫下頭盔沖進狄陣,中箭身亡。狄人把他的頭送回,面色還像活著一樣。
其子先且居繼為中軍元帥。
點評:先軫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既有元帥職銜,又有元帥實績的著名統帥。論才干,他既有軍事家的韜略又有政治家的頭腦;既有籌謀策慮之長,又有臨陣指揮之能。而且他的謀略很多都具有普遍意義或理論價值。論人品,他性情暴烈不馴,卻耿正忠誠,是一位不憚以身殉義的丈夫。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先軫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先軫吧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