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黃易

2009-10-29

8434次

1人

1個

0個

0人


吧主: [申請吧主] 管理員:   [申請管理員]

[ 字號: ]

 海陸豐先賢——黃易 傳略

作者:黃賢迎(現為陸豐市政協副主席、統戰部部長)

    古往今來,海陸豐一直是塊寶地。其北承氣勢磅礴的蓮花山脈,南臨波濤浩瀚的汪洋大海,風光綺麗,鐘靈毓秀,人才輩出。自宋以來,這里出了無數甚有作為的名人,有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殷商巨賈。他們宛如一顆顆璀璨的星星,在歷史的天空中閃閃發光。被清代康熙皇帝賜謚號為“忠貞”,樹為文武官員學習榜樣的黃易,就是其中的一顆。


出身名門  淵源深厚

    明末崇禎四年(1631年,辛未歲)9月19日,黃易在陸豐市(當時屬海豐縣)金廂鎮洲渚村誕生。孩子的出生本是件平常的事,但黃易的誕生卻絕非尋常。他與生俱來地秉賦是海陸豐秀麗山川所凝聚的靈氣,更繼承著其先祖仁慈、睿智、忠勇、堅貞不屈的精神,加上良好的家教環境,和個人的勤奮好學,注定了這孩子日后將成大器。

    黃易(字子參,號蒼潭、惕庵)的祖籍福建省漳浦縣湖西鄉詒安堡,其開基始祖為南宋名臣黃材(理宗賜名曰國棟)。

    黃國棟(黃易之上溯十五代先祖)是宋理宗皇帝趙昀的外甥,父黃天從駙馬為殿前司都指揮使,母趙貞淑封號溫淑公主。他與文天祥丞相是太學同窗,過從甚密,時為唱和。文丞相對其十分禮待,稱其父天從駙馬為“瑞伯”,曾為其著作和族譜作序。在宋室風雨飄搖之際,他與文天祥、陸秀夫、張世杰、許達甫、蘇劉義等同仇敵愾,協力抗擊元兵的南侵。

    由于積弱難返,宋室氣數已盡,雖有諸志士力挺,也無力回天。由于屢戰屢敗,節節南移,宋主趙昰死于海上。文天祥、張世杰等亦相繼被捕或犧牲。但黃國棟抗敵的心志卻絲毫未有動搖。崖山一役,陸秀夫背幼主趙昺蹈海身亡,張世杰殉難。趙家王朝已告滅亡。黃國棟心猶不息,奪得四艘戰船保護趙家遺孤、閩沖郡王趙若和意圖殺回福州重整旗鼓。怎奈天不從人愿,途經漳州海面時遇上狂風惡浪,無法前行,只好棄船上岸,隱姓埋名于漳浦縣佛曇鎮的積美村隱居避難。趙若和亦改姓黃名天柱,隨同黃國棟在漳浦落籍,后來黃趙兩家定居漳浦縣湖西鄉詒安堡(黃)及趙家堡(趙),兩堡緊緊相連,現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此,黃國棟成漳浦黃氏族人的開基始祖,不但繁衍后代,更以詩禮傳家,延續炎黃文化,責成子孫永不仕元。

    黃國棟護國失敗,令人悲痛。但其人格及民族氣節卻絲毫無損。他留給后人“忠勇”、“堅貞”的遺產,實是無價之寶。

    明朝初期,黃易上溯(十二世)先祖黃鴻熙(字壽夫,黃國棟之曾孫)任侍御馬軍指揮使,經畧福建泉、漳二州。因其文武兼通,戰功顯赫,只事御敵,毫不擾民,故有儒將之稱。時倭寇作亂,民不聊生。黃鴻熙為保土安民,轉戰閩南,馬不停蹄。有一年端午賽龍舟,倭寇突然來襲, 為了保護民眾,黃鴻熙與兩個兒子一同浴血沙場。父子三人壯烈犧牲的事跡為漳州民眾所傳頌,螞蟻筑墓之傳說,至今仍廣為流傳。其墓在漳浦縣佛曇橋香村梅月香山,當地人稱金牛地,現為漳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易祖父黃性琮(字我貞、號元重)生于明朝后期,其族弟黃性震進士出身,曾任太常寺正卿,因獻“平臺十策”且戰功卓著,軍功加至正一品。黃性琮自幼飽讀詩書,多才多藝。但因當時明廷漸趨沒落,為君者昏庸無道,為官者貪得無厭,致使社會動蕩,民不聊生,民怨載道。黃性琮恥于助紂為虐,不屑與貪官為伍,無心仕途,只以游學、授業為生,世稱處士。

    明朝后期年間,黃性琮偕三個弟弟奉父(黃光昭、字華峰、號持皎)攜子黃致健移居粵東,先是駐足洲渚;雖是客途困頓,仍是潔身自愛,嚴于律己。《陸豐縣志》載:“有洋船失風飄泊至鄰村,利之,公(黃性琮)嚴戒子弟不染絲毫。”故當時有“世敦儒業,孝友睦鄰,廉正耿直,”“其廉且智”之譽。

    黃易之父黃致健幼承家學,博學多才,精通歷史地理,工于詩詞,書畫造詣甚高,其秉承乃父之志,一樣無意進身仕途。在隨父游學過程中,學習和積累了豐富的學識。崇禎年間,黃致健攜子黃易到風景優美的陸豐老縣城邊大安鎮石寨村定居,成為石寨黃氏族人的開基始祖。

    黃易先祖黃國棟、黃鴻熙、黃元重等的人格,氣節對黃易的影響甚大,給他樹立了為人、處世、治政和報國、愛民的典范。


幼承庭訓  孝悌恭誠

    黃易除了有人格端嚴,飽學多才的祖父、父親,還有一位慈祥、端莊的母親。母親鄭氏是位大家閨秀,知書達禮。《陸豐縣志》(乾隆十年)載:“黃易母鄭氏,壺范宜家,夙協承筐之徵,母儀貽谷,載昭畫荻之芳。”

    生長在這樣的家庭,黃易幼年即受到學識、禮儀、人格等各方面的嚴格的教育。小小年紀常因流利的對答,中規中矩的禮儀贏得親朋熱烈的掌聲。

    天有不測風云。黃易四歲時慘遭失恃之痛,慈祥的母親竟溘然去世。喪母悲傷,在所難免;失去母愛,孤苦凄涼,亦自必然;好在乃祖乃父的悉心照顧,弱小心靈才得以安慰,其學業亦得以延續。

    后來,父親續弦。繼母林氏一樣來自書香門第,一樣慈祥賢淑,視黃易如已出。于是黃易找回了久違的母愛,不再孤單,不再寂寞,更加發憤讀書。

    黃易小小年紀便十分懂事,對父母十分敬重。有時繼母病了,他便放下書本悉心伺候,為母調羹奉藥,衣不解帶,通宵不眠。為了減輕患病的母親的勞累,他負起了管理家務的重任,井井有條,不遜成人。

    黃易對三位小弟關懷備至,既照顧其日常生活,且孜孜不倦地輔導其學業;他以身作則,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后來三位小弟相繼成材,學業、事業均大有作為。

    黃易四兄弟和睦相處,互敬互讓,從未為物質權益、家產分配等瑣事發生爭端。此事被鄰里譽為美談。《陸豐縣志》載:“(黃易)事繼母以孝聞,于昆弟猶友愛,弱冠登賢。”


科場得意  金榜題名

    滿清王朝入關以后吸取了元朝短命政權的經驗教訓,不再實施民族壓迫,而采取以漢治漢的懷柔政策。政治上勵精圖治,一洗晚明腐敗的頹風。且廣開科舉,吸納漢族人才。黃性琮、黃致健父子權衡利弊,認為雖為異族統治,若能有利國家統一,造福人民,總比晚明的腐敗好得多。于是,改變初衷,鼓勵子孫參加科舉,進身仕途,為國為民效力。黃易不負乃祖乃父的期望,科場得意,一舉成名。

    1647年,黃易16歲,考取了丁亥科廩生。初試啼聲即嶄露頭角,大大提高了進取的信心。自此他廣結良師益友,切磋學問,學業日進千里。

    1657年(順治十四年)黃易參加廣東丁酉科鄉試,名列前茅,考上舉人。1659年(順治十六年)他赴京應考,連捷已亥科進士。

    黃易金榜題名的消息從京城傳回家鄉,給黃家帶來了無限歡欣,給家鄉增添了無限光彩。鄉人歡呼雀躍,奔走相告,額手稱慶。


才華橫溢  詩文并茂

    黃易家學淵源深厚,家中藏書甚多,童年即熟讀經書,唐詩、宋詞、諸家著作無所不通,書畫技藝亦甚精湛。其詩詞多為歌詠祖國大好河山之作,傳神洗練,清新灑脫,甚得當時知名文學家、史學家的好評。其政論文說理清晰、觀點鮮明、論證嚴謹。如《奏開界疏》即為一例。其書法造詣甚高,筆力蒼勁,剛柔相濟,體勢勁媚,楷書尤為所擅。現謹錄其海豐八景詩其中之四首及《奏開界疏》一文于下,以供眾賞。從這些詩文中可見黃易“才華橫溢”之一斑。


其一

蓮峰疊翠

十里山環秀,芙蓉露一峰。
霽煙流岸水,靄氣入高墉。
滴幕光堪擷,浮云碧欲镕。
石堂瓢可解,高掛一云筇。

其二

銀瓶飛瀑

半壁飛流影,層崖一練青。
泉寒嵌石骨,液冷瀉銀瓶。
噴霧牽江濕,湔云出海渟
幾灣龍瀚急,遙見水簾屏。

其三  

龍津漁唱

昔日漁歌舊,荒橋出亦頻。
星澆余岸冷,曲斷見峰嶙。
堞戍寒蛩夢,江容浴馬津。
猶余龍水影,月下遇鮫人。

其四  

萬壽曉鐘

古剎開元日,清鐘送夜闌。
星高海曙白,露咽曉聲寒。
度水龍眠破,飛林鳥夢殘。
豐郊猶聽此,忍冷道心寬。



《奏開界疏》

    己亥科通政司觀政進士臣黃易奏:為遵諭瀝陳遷民,吁恩亟復邊海,以廣皇仁,以答天和事。臣惟圣王御宇,萬民樂業則上天降之百祥,雖間有災厲,如堯水湯旱,然天下得所終,可化災為祥。邇者星變地震,示異交儆。我皇上引躬修省,下求言之旨,頒肆赦之詔,軫念民生,至詳且切矣!臣粵東一介,何敢冒陳末議,以瀆天聽,但竊思自念,君上有善而不宣播,生民有苦而不入陳,是豈臣子之心?伏讀上諭,山東青登萊等處,沿海居民,向賴捕魚為生,因海禁多有失業,應照該撫所,請令其捕魚,以資民生。大哉王言,誠古圣王如天好生大德矣,乃江浙閩粵,向因遷海,民苦流亡,竟無有以是入告于皇上者,俾美意出自宸衷,而未遍之窮陬;良德施于近地,而未廣之邊隅,臣是以不敢不為皇上陳之。夫舉一隅可以觀天下,即以山東省青登萊之情事,較之各省,其勢不遠,如臣居處粵東近海等府,幅員二千余里,其中民戶不下幾百余萬,自遷海以來,百姓室廬蕩廢,露處于荒郊,生業淪亡,號泣于道路,至父母兄弟不能相存,賣妻鬻子,荀活旦夕,甚且有離徙他鄉,求生無計,全家仰藥而死者。其呼吁無告之情,誠難一一殫述矣。然此特就臣粵東所見言之耳,即以粵東之今日,推之江浙閩省,諸如海邊等處,遷海之民,其困苦死亡,臣雖未嘗經見,然其流離傷慘之狀,當也必有同者,則捐國家數千里之疆域而棄為荒徼,委朝廷數千里之生靈,而聽其流亡,誠未見其可也。況有不盡此者,粵東鹽田悉屬邊海,遷之則無鹽可種,課餉何出?農食何遂?又其甚者,奸宄詭借海禁,窺內地居民,或有升斗之鹽,指為逾禁,出海多方索騙,勢不傾家不止,嗟此小民,何罪何辜?使其輾轉困踣一至此乎?今山東近海等處,既荷皇上軫念,計其出海捕魚,得復生業,而江浙閩粵諸省,未蒙一體推恩,此不能無仰望于今日者,且粵東自去歲,年谷不登,米糧騰貴,遷移之民,既失本業,復遭歲歉,勢不胥于死亡不已。臣愚以為及今亟布天恩,諸如邊海諸省,邊民悉令復還本業,俾得采捕耕種,猶可拯救萬萬,所以格昊蒼而召祥和,端不外是,臣草茅書生,罔識忌諱,但仰遵皇上求言恤民至意,從地方百姓起見,冒昧直陳,字多逾格,如果臣言不謬,伏乞睿鑒,采擇施行。


心系民生  勤廉治政

    黃易任通政司觀政時,身在京城,不乏錦衣玉食,但他胸懷祖國,心系民生,時刻惦記著家鄉父老鄉親,那片赤誠之心可鑒。面對朝廷實施海禁,造成東南沿海邊民“賣妻鬻子,荀活旦夕,離徙他鄉”的慘況,人民遭受涂炭,他心急如焚。他本官小職微,竟敢冒丟官殺頭之險,貿然上疏奏請開界。“臣粵東一介,何敢冒陳末議,以瀆天聽?但竊思自念,君上有善而不宣播,生民有苦而不入陳,是豈臣子之心。”“嗟此小民,何罪何辜?”如此不顧自身仕途、性命而為民請命的錚錚鐵骨,在當時各自明哲自保的官場中著實罕見。

    康熙6年(1667年)黃易出任福建省歸化縣(今泰寧)知縣。到任伊始,他即深入民間,了解民困。《漳浦縣志》(人物志)載:“(黃易)宰歸化,水蘗自矢,或巡行阡陌,一役一騎自隨,先是藩商肆毒,歸邑民不堪命,公(黃易)以慈父肝膽如護赤子,于豺虎之場毒始息,防弁暴悍殘虐,公具文除去之。太守經歸陽,公以舁夫不備左右疾其驕慢,公怡然曰:吾為民戽,不為官也。守聞益重公。”

    黃易治歸化恩威并施,一方面儆惡鋤奸。《陸豐縣志》載:黃易任歸化知縣時“邑有藩商,重息,目浚民膏,占拆人妻女,易下車得其狀,請于上臺,即置之法,由是奸徒側足。”一方面“息詞訟”化解民間矛盾。于是社會和諧,人民得以安居樂業。

    由于晚明的腐敗,倭寇的侵擾,改朝換代的戰亂的摧殘,歸化的經濟落后不堪,人民生活朝不保夕。黃易治歸化七年廉潔勤政,刻苦經營,不但整頓民風,安定社會,且下大力興修水利,修筑道路、橋梁,使歸化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大大改善。他受到了當地人民的愛戴。其輝煌的政績受到當地人民的傳頌。

振興教育 培訓人才

    黃易主政歸化期間,為提高人民質素,十分重視教育。《陸豐縣志》載:其“興文學有循聲”、“遷學宮于龍池書院,文運由是丕振,科名復熾。至今士民稱頌焉。”

    黃易在為國取才、育才方面盡忠盡責,不遺余力。在出任鄉試副主考時,他強化考場管理,嚴肅考風考紀,盡除偽弊,認真閱卷,力求不致滄海遺珠之憾。當時有考生潘錦,祖籍浙江,隨父入閩,因屬“外來人口”備受眾考官排斥,被除去取錄資格。黃易閱該生試卷,發覺其文章流利通暢,且卷面潔凈,書法清麗,認定是可造之材。于是據理力爭,排除眾議,終因理直氣壯而令眾考官無法阻撓,促使該生得蒙取錄。及后,潘錦在黃易悉心的栽培下科場得意,官至通政司左通政,在朝為官連續30多載,政績頗彰,深受皇帝賞識。以此一例,足以證明黃易慧眼獨具以及求才若渴,公正無私的襟懷。

    黃易培育后輩并非偶然而為,而是雨露宏施。他對年輕學子進行集訓、輔導,使其提高學識及應考經驗;有家境貧寒者,更慷慨解囊資助。后來這些學子多數成材出仕,為國效力,可謂桃李崢嶸,碩果累累。


疾惡如仇  孤忠不二

    康熙年間,福建江西等處,正處靖南王耿精忠的勢力范圍。耿精忠名為“精忠”,實則一點也不“忠”。其祖父耿仲明不顧民族氣節助清滅明,惡貫滿盈,而他竟厚顏無恥地矜功自重。此點正為黃易所不值,而其擁兵據地,自營勢力,恣意橫暴,魚肉人民,更為黃易所切齒。

    1674年,清廷為鞏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下令撤藩。耿精忠既不甘既得利益之喪失,又恐懼一旦大權旁落,身家難保;在吳三桂的煽動下自我化裝,搖身一變而成民族英雄,挑起反清情緒,舉行叛亂。福建地方官員懾于淫威,盡多歸順,唯獨黃易堅貞不二,決不從逆。耿精忠兵臨城下后,多次派親信勸降,《漳浦縣志》載:“甲寅變起,忿公(黃易)不附,求公急便慷慨就道,或勸之曰:徒死無益,何如留報國之身于有用耶?”(反賊竟奢談“報國”,何等荒唐!)。黃易不為所動,痛斥:“內戰內亂,人民涂炭,國家遭殃,吾豈能充當罪人!”

    耿精忠惱羞成怒,集結兵力圍攻歸化縣城,黃易組織官民“修隍柵為守御”,合力抵抗;終因強弱懸殊,孤城難支。于是他揮筆于縣衙正堂壁上書寫一聯:“一日在天地之間,取義成仁,無負所學,無負所志;百年存忠孝之念,致身竭力,不忘乎君,不忘乎親。”書畢,奮力將筆擲出堂外,遣散官兵,削發化裝成僧人,隨難民混出叛軍包圍。“微服間關,求援師繭足走贛抵粵,事機啟呈藩院。”


拯民報國  以身赴難

    1676年,平南王尚之信在吳耿煽動之下,也參與叛亂,發動丙辰粵變。自此“三藩之亂”愈演愈烈,其勢波及南方十省,震撼著大清江山,危及國家的統一。如此情勢,清廷自然無可坐視,即派大軍分向東南、西南兩路進行征討。其東南一旅的主帥正是為人剛正、能征善戰的康親王杰書。此時黃易正“棄家奔贛,旋入閩,事機之會,多所籌劃。”得知平亂大軍來臨消息,旋即由閩入贛,投奔于康親王麾下。

    黃易向康親王匯報了福建的民情、敵情,并提出自己對討叛的主張,深受康親王的贊許和信任。康親王得到黃易的輔助,如虎添翼。大軍所到之處,攻無不克,勢如破竹。康親王的軍隊一鼓作氣收復了江西全省及福建許多州縣。由于志趣相投,并肩作戰,休戚與共,黃易與康親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軍在移師途中遭受伏擊,短兵相接,血戰激烈。康親王、黃易兩人身在陣中,大旗已被叛軍火器炸爛,身前身后,彈如雨下,險象橫生,親兵們從附近破廟中拆來門板,為指揮官遮擋。但他們毫不畏懼,指揮作戰談笑自若。指揮官如此不畏艱險、身先士卒的精神促使全軍士氣高揚,將士們浴血奮戰,擊退了強敵,化險為夷。自此一役,黃易與康親王的友誼更為牢固,互相許為生死之交。

    康熙十六年(1677年)初,耿精忠因得不到人民的支持,眾叛親離,土崩瓦解,勢成強弩之末。在此勝利在望、大局將定之際,黃易由于勞累過度,心力交瘁,病倒軍中。康親王急令將其送往福州三山官舍醫治,但經百般調理,終是無力回天。臨終前,康親王親臨撫慰,問其所求,他只要來紙筆,用盡所余氣力,書下絕詩一首:“浩氣追千古,丹心照太虛。君親恩未報,慚讀圣賢書。”在場將士讀后,無不為其慷慨之氣而感動,淚灑征袍。這一天,是陰歷五月初二。


皇恩浩蕩  歸梓厚葬

    康親王因南征戰功卓著,被譽為清代六大親王之一。戰事平息,康親王凱旋回師,康熙皇帝親臨盧溝橋犒賞三軍。康親王甫見康熙皇帝,即具奏黃易廉潔愛民,協力平亂等事跡,得其嘉許。《漳浦縣志》載:“康藩備陳情節,王嘉其忠,具疏旌公(黃易)。”康親王并奉呈其題縣衙一聯及臨終遺詩,康熙皇帝讀后也為之動容,許為漢族官員之表率,準康親王所奏,著令從厚祭葬黃易。康親王得此上諭,甚為欣慰,回府后,即揮筆題云:“蒙天眷,屢加賜祭,贈蔭其所以報施者,良甚厚也,真無愧乎我邦所物色矣!爰從而贊曰:‘忠節孤貞,天地正氣,疾風勁草,百折不二,險阻間關,恥事二主,扶植綱常,頹波砥柱,石齋偉矣,蒼潭媲美!”

    康熙皇帝為表彰忠烈,追贈黃易為福建按察司僉事,賜謚“忠貞”,責令廣東按察司僉事管分守嶺東兵備道仇昌,負責運送靈柩回梓安葬并主持祭祀事宜。康熙還親賜葬銀,并親擬祭文云:“烈士成仁,赍志而歿,忠臣報國,捐軀以從,爾黃易矢志忠貞,服官敬慎。值逆寇之煽亂,勵臣節以彌堅。方冀遐齡,忽焉長逝,朕用悼焉,特頒祭葬,以慰幽魂,爾如有知,尚克歆享。”
    此外,朝廷還遣宮廷畫師將黃易畫像永存,分別在福建及黃易家鄉建祠紀念,享春秋兩祭。現陸豐東海鎮龍山南麓丁厝巷的“黃忠貞公祠”仍保存完好。

    康熙皇帝還賜題楹聯一對以表彰黃易:“職任花封,清廉克彰乎庶事;才堪良吏,慈惠允著于當官。” 

    乾隆十九年(1755年,即黃易殉難后78年),乾隆皇帝又降旨為黃易立傳,編入清史,賜祀京都昭忠祠。

    清廷對黃易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對其后事的辦理,也甚為周到,可謂極盡哀榮。


清譽顯赫  萬方推崇


    黃易的事跡轟動一時,黃易的堅貞、廉潔令全國士子景仰,紛紛著文詠詩贊頌。

    通政司左通政潘錦(黃易得意門生)題贈“黃忠貞公祠”對聯:
“抗節披緇,耿耿孤忠光日月;構堂薦豆,綿綿禋祀享春秋。”

    康熙年間詩人林景攀詩一首:


贈黃易先生忠節
粵水閩山迥出群,并來佳氣植芳蓀。
材堪幸國根知茂,孝以作忠品共尊。
舍命從君惟瀝血,歸天騎虎漫招魂。
廟臨東海崇褒錫, 起立頑懦百祀存。


    康熙年間詩人葉熙召詩一首:


贈黃易公忠貞祀廟
孤忠萬里稟綱常,百粵寒松耐雪霜。
廟食豈慚專俎豆,史碑遺得好文章。
江山不改千秋祀,海國長焚奕世香。
遙憶當年經兩變,于今浩氣永流芳。


    康熙九年庚戍科進士,吏部郎中、詩人曾華蓋詩一首:


贊黃蒼潭先生忠節
甲乙之交遭陽九,山飛海豎妖螭吼。
東南半壁盡陸沉,隨波逐浪皆濡首。
黃公忠孝本天生,白壁肯受緇塵垢。
潔身義與致身同,重趼不惜長奔走。
閩水虔山跋涉勞,間關幸脫豺狼口。
題筆擬追正氣歌,幽魂遽作騎箕偶。
帝謂孤臣古所難,捐軀殉國得未有。
已煥褒綸賁墓門,更賜殊榮及身后。
煌煌國典惟勸忠,蕩蕩皇恩豈私厚。
嗚呼——
當時豈無從逆人,而今枯骨亦已朽。
人生百歲祗須臾,惟有榮名垂永久。
列公一日可千秋,感慨長吟酹尊酒。


    康熙二十年(1681)會元,太史、明史修編、著名詩人金德嘉長詩一首,對愛國愛民之士黃易的生平和豐功偉績作了全面的概述:


贊黃蒼潭先生忠節
天子重制科,取士如置器。
博求忠孝人,畀以民社地。
仕則為循良,強項羞軟媚。
一朝遘險限,之死無所避。
海豐黃進士,失恃于四歲。
事發以孝聞,友于后母弟。
受經王父前,口授通大義。
十六補諸生,廿八舉鄉試。
三十捷禮閨,慷慨有大志。
聽除赴天官,遂建海疆議。
草疏累千言,煌然存篋笥。
歸化汀巖疆,捧檄知縣事。
下車省土風,所急惟撫字。
巡行阡陌間,蒼頭裹糗糒。
詰盜絕株連,不遺閭左累。
戶口一以寧,四封浸大治。
強藩廝養卒,狼貪而虎視。
算緡踰催科,以令為兒戲。
膏血竭編民,蠶食百惟意。
公曰令牧民,民命于令寄。
民不堪命矣,經御尚何惴。
茍能紓民患,掛冠夫何恚。
抗草以上聞,制府稱其義。
亡何寇亂興,北向日灑淚。
髡發逭枸俘,脫身于溷廁。
間關及里門,討賊發長喟。
東粵尋告警,靖節矢無貳。
徒跣奔漢江,九死閩中地。
孤忠達九閽,旅病幽憤積。
三山客舍間,一棺束枯骸。
太守乃具言:“臣節真無愧。
使得睢陽封,役民如指臂。
使得即墨兵,桴鼓如大帥。
不爾司農笏,擊賊中賊眥。
不爾侍中血,著衣并夜禭。
千古忠烈人,波瀾良不二”。
中丞為拜疏:“詔從死士類。
贈葬昭國典,碑版具赑屃。
剖符為郎官,恩且及冢嗣”。
嗚呼公往矣,遺言猶可識。
家人啟巾箱,其語抑何粹.
當其阽危時,凜凜懼失墜。
全歸事乃終,到此志已遂。
國人皆曰賢,柱下職當記。


    黃易的同科進士,太子的老師、詩人,被譽為博學鴻儒的翰林編修,篡修明史兼禮部侍郎彭遜遹為黃易撰題了《忠貞公像贊》:

    “黃府君諱易謚忠貞玉照:閩英粵杰。

    此身生在山穴,須眉巖跌。文人度、武將烈。挺然獨出,不為叛黨斗腰折。芳名傳史,矢志無二,當留耀於千秋而不竭!”  


余蔭豐厚  光前裕后

    康熙十七年(1678年)及以后,清廷陸續頒下九道圣旨,除封贈黃易本人外,多為封蔭其遺屬:封其父黃致健為文林郎福建汀州府歸化縣知縣,封其母鄭氏、繼母林氏為孺人,封其妻陳含章、繼妻陳素嫻為孺人,蔭其長子黃繼隆入皇城讀書,并于康熙廾九年, 繼隆中舉后即授封為山西太原府繁峙縣知縣。康熙皇帝還賜贈一聯予黃易之父黃致健:“善積于身,教子著義方之訓,祥開厥后,傳家裕堂構之遺”。自康熙以后近一百年,朝廷陸續封授許多土地給黃易后人,還封予其胞侄黃繼顯在螺河河道上專營食鹽營運和銷售的特權。

    黃易的余蔭,令其遺屬享有崇高的榮譽,擁有充裕的物質資源,對宗族的繁衍乃至當地的發展,提供十分有利的條件。自此,該家族發展迅速,不消百年即成海陸豐望族。


垂范永存  文風長盛

    當你倘佯于石寨家廟、大宗祠、新寨宗祠、龍山下黃忠貞公祠,你便可看到一對對妙趣橫生的楹聯。有的描述環境的優美、風光的綺麗,有的闡述人生的哲理、宇宙的奧秘, 有的以立身處世的守則和興業傳家的要義為題,琳瑯滿目,美不勝收。這些楹聯盡是黃易及其后人所作。從此事實,可以窺見該族文風鼎盛的概況。

    黃易的后人繼承其尚德、崇文的傳統,一貫堅持詩禮傳家。在社會上,以誠相待,禮儀有度。據史載,其后人黃繼顯、黃繼度等,熱心當地公益,如造橋修路辦學賑災濟貧等,多受贊譽。其侄孫梧州知府黃德星,繼承先烈遺志,清廉愛民,政績顯著,當地人建賢大夫祠祀之,廣西巡撫贈匾“清惠可風”。

    在學文方面,更是堅持不懈,薪火相傳,蔚然成風,人才輩出。康熙朝以來該族計有舉人7名,貢生32名,秀才則更多。這些文人的對聯、詩、文等著作甚豐,多為海陸豐鄉親傳誦。廢除科舉以后,其學文風氣依然延續,荷鋤把犁之夫多數熟讀五經四書,郊野牧童常以競誦唐詩宋詞為戲。

    現該村有一所九年一貫制的學校,近兩千學生,鄰村鄰鎮的學童為慕其學風文風,爭相入讀。

    黃易不愧是海陸豐歷史上出類拔萃的杰出人物,不愧為黃國棟、黃鴻熙、黃性琮、黃致健的好后裔。

標簽: 黃易   黃子參   黃蒼潭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黃易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黃易吧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族譜錄紀念網
 
發表話題: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