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族源
1、 有人認為是現代人的祖先可能始于距今七萬五千年前的非洲赤道附近,已進入新石器時代,當時的人類按現在標準來說是處于瀕危物種,因為被冰雪覆蓋的大陸使人類的食物極度匱乏,但火的使用和溫暖海洋提供各種美食使人類趨向沿海生活。上萬年的海洋生活改變了人類本身外貌,厚厚的脂肪,光滑的表皮,不僅使人更加適應海洋生活也因而異于其他類人猿。現代基因研究表明當時的人類可能不足四千人,然而可能就是這四千人形成了現在的六十六億人類。有人認為,三萬年前人類開始不斷隨冰川的退卻向北擴張,逐漸走出非洲。同時人類的認知也發生了深刻變化,首先日,月,星,白天與黑夜被理解,也有人觀察星空與日光下的影子,開始形成最為簡單的認知知識。 有人認為,一萬一千年前,有可能最初13個成年女性所形成的母系部落沿中國大陸冰川退卻的路線,從今北部灣開始一直順海岸線向北擴展。
一萬一千年前,人類的認知已經有了更大的發展,太陽年、月及植物的選用,并開始施行族外群婚制度,當時人們已經發現族外婚能保證族群的發展,這時女性是崇拜的對象,他們也會使用獨木舟。最后這群人在今長江三角洲停留,并沿長江向西進入江漢平原,這時的認知發生重大改變,農業上已經有早稻(秈米)和晚稻(粳米),有紡織技術(苧麻與蠶絲),以及與之對應天文地理知識,各種輔助工具規(圓規),矩(直角尺),鋸(骨質,石質和玉質),玉宗(定位天北極),紡輪(觀察子午線)。我們的先人,已經開始認為,天象蛋殼地象蛋黃,都是圓的,也就是華蓋的來源。有二十八星宿的概念,并建立祖先崇拜制,也將鳥崇拜開始確立(原始人認為鳥是唯一可以離開地走向天的使者),因不斷的對太陽觀察,確立蓋天派思想。辛是"薩滿"的快讀音,是早期社會中的智者。辛氏先祖開始在今浙江北部、江蘇、安徽等地安家落戶,主要是農魚和農獵生活,當地氣候適宜加上物產豐富,人口也比較興旺,形成以環太湖與瀕海的密集定居點,幾乎是今天蘇南的樣子。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六千年前的一場持續水患,使生存環境急劇惡化,多數低地在耕作期沒入水中,無法種植。于是族人的重點北移今江蘇連云港與山東南部的古黃河三角洲,隨著時間推移,辛氏先祖的大部分已落戶北方。與此同時,從今中亞沿新疆及黃河河谷不斷有民族東進,與本土的民族不同,他們會一點懵懂的煉銅技術,但會使用馬車,實際上他們就是土耳其和土庫曼的先人。在四千年前,實行族外婚的辛氏先祖與9個來自今烏克蘭的母系部落相融和,9個部落自稱為“狄,突厥,土庫曼,土耳其”,合稱東夷22部落或二昊(大昊與少昊),自稱為“有辛,贏,納西”,是蓋天派的主要傳承者,其中包的部落有一名男子叫羲,被選來傳教蓋天學說,被后人稱為扶羲,現在有人認為河南濮陽45號墓是伏羲的墓。不過當時使用的字是有封閉的曲線構成,就如同今天美州印第安人的文字那樣。農業非常發達,古典數學也很發達?!暗摇笔褂民R車,也會銅的冶煉技術,所以進入中原后移動和擴張非常快。有辛是當時沿海,沿河一帶最先進的生產力代表,最先進科學代表,最先進社會組織代表。
2、在今六千前新冰河氣候,中國氣候開始變冷,部分生活在黃土高原的部落受到饑餓威脅,在半母系社會中,部落將認為是多余的男性趕出以(實際上大多數成年男性),于是那些被趕出者開始掠奪有富余的族群,一些雨水豐富的谷地的族群首先受到沖擊,發展到后來部分沒有抗擊掠奪者的族群中男性全部被掠奪者殺戮。中原歷史進入5帝時代?!跋模?,藏,周”是8千年前沿黃河進入今甘肅南部臨洮一帶的13個部落中分化出來的11個部落,因6千年前的變冷而沒有退回東面,而選擇向西進發的“西方牧羊人”。
在變化為父系社會的夏族,通過與有辛族結合,學習了三個代表馬上統一了全國人民的思想。不過當時還是群婚制,所以有禹的母親有莘氏女志(修己、女嬉)因夢食薏苡而生之的傳說,商湯也娶有莘氏女得伊尹而有天下(《墨子·尚賢》、《尸子》、《孟子·萬章章句上》、《楚辭·天問》、《呂氏春秋·本味》、《大戴禮記》、《史記》、《水經注·伊水》、《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越絕書》、《說苑》),周文王因妻有莘氏女太姒(太姒生十男:長伯邑考、武王發、周公旦、管叔鮮、蔡叔度、曹叔振鐸、霍叔武、成叔處、康叔封、聃季載)生武王開有周八百年(《詩經·大明》、《周易》、《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北魏時期大同西晉皇族瑯琊康王司馬金龍墓之彩繪描漆屏風》)。
在黃河與洛河谷地這一范圍生活的人們,較先進入父系時代,不過當時人們有姓、氏兩種概念,姓更像現在的民族,氏接近與今天的姓。某女生,就是姓,全中國不過33個姓(13個天族、11個地族、9個人族),天族是農耕族,地族是牧獵族,人族是工商族。
3、商周之交也是氣候變化最大的時期,辛公甲(辛是如今"薩滿"的快讀音,取28宿中角宿的形,表示承天意授時與大眾的意義。甲是以十字紋代表日晷測日法及居于內切與外切2個園中的一個正方形的表式)。商紂王也與有辛聯姻,同時周文王也與有辛聯姻。商起源于現內蒙古與后來的匈奴、女真、維吾兒同源。夏、商同為古羌族。商末周初有辛開始被稱為贏,也就是33個姓中的一個,秦、趙都姓贏,贏是鱷魚捕食的象形,音表示多的意思。辛甲當時向商紂王提出以先進農業技術的傳授來改善部落間的沖突,但紂王認為攘外必先安內,沒有加以執行。周武王滅商前,請辛甲共商國是,辛甲系統的建立了國家的法律文字與農業生產等制度,武王將今天長治市長子西南的谷地,做為辛國為甲公的生活生產河科研用地。同時采用井田制,以科學種田換國家收入。使,是,史,事在甲骨文中是同一個字,太使就是大史。周是中國歷史上比較重要的部分,當時周大史是沒有任何報酬的,相反要自帶盤纏去參加各種國是活動,其收入來源于自己的食邑部分,辛甲還是第一個完整的整理甲骨文,并建立國家教育機構。其職務世襲的,按周的封國裂土制度,辛為國氏,有長子及長孫繼承,平民無氏,二兒子取父親官位,三子或其他取祖名為氏。姓為母系部落來源,辛的姓為嬴,和秦趙是一家。周昭王時辛由靡將落入漢江中后淹死的周昭王救起,被封為狄公,這樣辛國從山西子長到甘肅臨洮的一連串的河谷地帶,其后先后分出尹、趙、秦。辛國中的秦,趙先人先后獨立,成立秦和趙,后來周太史儋也就老子就自己和秦合并了,儋的三兒子姓李,被認為是李唐王朝的先人.辛作為秦貴族。儋的另一個兒子取司馬為姓.為晉司馬王朝的先人.辛勝為秦將軍,在燕荊軻刺秦王的恐怖事件發生后,立刻帶秦軍從太行山最北的道口,直奔燕國,幾天后將發動恐怖行動的燕國統治者徹底消滅,建立了新政權,同時自己帶大軍守衛中山苦阱(今河北正定西的太行山谷道入口),與趙陀相識。
周采取分封制,辛為國姓通常情況下只有長子、長孫才可以姓國姓,一般情況下人數大多不過十幾人。通常可以認為辛勝為今所有辛姓人員的可推溯的最早祖先,按史記、漢書及新唐史記載,在現在條件下,可以確認辛勝以后的辛姓人員的族系,本支有辛勝起至今的較完整的記錄。
4、漢初辛勝的曾孫,辛蒲為了穩定西部顧全大局毅然放棄在華北的豐厚財產帶領全族遷移到,隴西狄道及今天的臨洮,當時狄與漢人之比為1:1而移入的漢人多是勞改對象,他們即與當地的其他民族有矛盾又暗中支持狄人的分離活動。辛蒲的曾孫柔任左扶風CEO,辛柔的四個兒子都擔任省部級職務,孫子辛慶疾任酒泉太守時成功接受并安置投降的東羅馬帝國的軍隊,并將他們轉化成生產建設兵團,這時辛氏成員共有20多人擔任省部級負責人,后來歷史上辛氏在也沒有這樣輝煌。不過這些人全部被王莽所迫害至死。今天大多數辛氏是辛慶疾的小孫子孟孫的后人。宋歐陽修按唐朝習慣將當時辛氏人員分為5個支系。
辛姓望族居隴西(今甘肅蘭州、臨洮、鞏昌、秦州一帶),陜西閤陽,江西萬載、上饒,山西孝義、長子,山東萊州、濟南,湖南臨澧、石門。
5、與辛有關的民族與姓
民族:
納西\摩梭 源于有辛的母系部落,但與今天的辛氏DNA檢測中母系來源不完全一致,今天辛氏的母系來源中含狄(高加索人的成分多一些)
姓:
亞\尹\史\伊 周初辛甲的兒孫后人
董\司馬\李\翟 周中后期辛氏后人
國姓
周采取分封制,通常取國名為姓的是國的食邑人,食邑人通過科學管理來提高當地產量,同時也是區域的管理人。土地為集體所有,土地的收入按井田制分配。研究表明,同一時期內,國姓人數通常是祖孫及長子、孫及未有子嗣的兒子,一般不過數十人最多,大多時候不過十幾個人。
二、名勝遺跡:
高辛氏帝嚳墓、周武王母太姒墓、商代元圣伊尹墓:陜西閤陽(合陽)。
帝嚳高辛墓:河南濮陽頓丘。
帝嚳高辛陵:河南商丘古城(亳)南五十里高辛鎮西北。
莘原:河南三門峽西峽石鎮西15里(榮陽村),西虢地。
莘城、莘昌亭:河南陳留縣東五里,夏杞東樓公居陳留雍丘縣(《括地志》)。
莘冢集:山東曹縣西北。
大莘店:河南伊川平等鄉平等村之伊尹祠、伊尹墓、尹臺、伊尹故里、中華第一相碑,伊尹祠有對聯曰:“伊尹耕野幾度鳴鶴盤垣九皋去,湯王聘賢五番玉騎奔騰龍門來”。(《晉語》稱’文王訪于辛尹’)
禹墟:位于蚌埠市西郊渦淮交匯處涂山腳下的禹會村。
少康城:河南省禹州市順店鎮北八華里之康城村。
伏羲廟、伏羲陵:鄒城市微山縣兩城鄉(《十三道圖·圖經》:單州魚臺縣東北七十里曰辛興村),背依鳳凰山,面朝獨山湖。廟后有“六合”、“圣母”等諸泉匯流。伏羲廟前有三圣閣,后有女媧殿。《路史·太昊紀》稱:“按帝冢今在山陽高平之東”(陵在兩城鄉駐地之東10公里處)。又注:“太昊之國有庖國,姒姓,今庖水在山陽平樂,而帝墓又在山陽,則其跡無疑也”。庖水即泡水,歷史上在沛縣由西來,平樂城在單縣東四十里?!稘h書·地理志》:“山陽郡平樂有泡水,東北至濟入泗”。這就是說,泡水入濟水,濟水入泗水,而泗水又從高平境內穿過,由北向南流去,注入淮水。伏羲廟:甘肅天水,一處在城區西關,一處在城區西北15公里三陽川的卦臺山。
太昊伏羲陵:河南淮陽縣城北3華里,古蔡河畔,城湖之濱。
三、世系簡表
1、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
世本是目前比較可以說明問題的資料,但是由于戰爭,原商務印刷館內藏的孤本為日軍所毀,可能在美國會圖書館和大英博物館有原清宮流出的文獻。所以目前只能簡單說明。
辛公甲 為辛姓始祖
也作“辛甲大夫”。原殷臣,曾事紂王,向紂諫言75條,而紂王不聽。聞周文王昌賢,乃歸之。 文王任以公卿,封于長子(今屬山西)。《漢書·藝文志》著其錄《辛甲》29 篇。今佚。
序《辛甲書》一卷,周辛甲撰。按《春秋左氏傳》以為周太史。劉向《別錄》以為故殷之 臣,事紂,七十五諫而不聽,去之。周文王以為公卿,封長子?!稘h藝文志.道家》有辛甲 二十九篇,《隋唐志》不著錄,佚已久。
曾孫
俞美(呂氏春秋作 有靡,史記作由美)
其后 辛有
后為廖
廖后為勝
2、秦辛勝始 據史記及漢劉韻所整理后左傳又按宋歐陽修之新唐書
3、宋元明朝時的遷徙情況
殷后賓支:后人南渡徙福州
四、家乘譜牒
【山西享縣】辛氏族譜四卷(民國)辛在勤纂修民國三十年(1941)享縣泰來堂石印本;四冊吉林大學
【江西】萬載辛氏族譜二卷(清)辛文彬等纂修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木活字本江西圖書館(二部)【江西】萬載辛氏族譜十卷(清)辛廷芝等纂修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木活字本、江西圖(存卷首、3、5、6、9)(又一部存卷首、9)
【江西】萬載辛氏族譜三十卷首一卷(清)辛炳晟等纂修清嘉慶九年(1804)木活字本 江西圖(一部存卷1-5、8-12、14、19-3;另一部存卷首5、7、8、14-18、24-3;又一部存卷6-8、14-16、18-21、24-27、30;又一部存卷14)
【江西】萬載辛氏幼房譜十卷(清)辛介福等纂修 清道光十六年(1836)木活字本 江西圖(存卷1、6、7、10)
【江西】萬載辛氏幼房譜七卷首一卷(清)辛守質等纂修 清光緒元年(1875)木活字本江西圖(存卷首1-9;又一部存卷1、9-10)
【江西】萬載辛氏幼房譜八卷末一卷 (民國)辛際唐等纂修 民國三年(1914)木活宇本江西圖(存卷1-7、末2卷)
【江西】萬載辛氏六房譜不分卷 (清)辛錫庚等纂輯 清光緒三十年(1904)木活字本四冊 江西圖【江西】萬載辛氏六房譜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二卷 (清)辛景舒等纂修 清光緒三十年(1904)木活字本 江西圖(一部存卷1-6;另一部存卷首、1-6、末)
【江西】萬載辛氏六房譜□□卷;(民國)辛觀濤等重修 民國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江西圖(存末二卷)
【江西】萬載辛氏觀房譜□□卷(清)辛景光等纂;清咸豐八年(1858)木活宇本江西圖(存卷4)
【江西】萬載辛氏順房譜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辛子敬等纂修 清咸豐十一年(1861)木活字本 江西圖(存卷首、2-4、末)
【江西】萬載辛氏達房譜不分卷 民國四年(1915)木活字本 一冊 江西圖 《辛氏族譜》<清>辛震纂修 乾隆三十七年刻本 六冊 403頁16A 714-3
【江西 鉛山】兩本辛氏宗譜:一本為民國戊午年牗公元1918年牘所修,另一本于1948年拓自該縣紫溪鄉辛姓人家,該族人稱,宗譜內記載辛棄疾是先祖,當地還保留了一幅辛棄疾的畫像。
《辛氏族譜》山東蓬萊:守成公始:“守氏天純業,世文本可長,懋脩國延運,積善傢餘慶”
《辛氏族譜》2007年5月在天水秦州區華岐鄉辛大村被發現: 這本近萬字的族譜記載了辛姓的根源,源于隴西郡受轄的秦州西街。該譜記載了生卒于天水,曾顯赫一時的歷史名人,還記述了天水一些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重要戰事及家族典章制度等。
《辛氏族譜》山東海陽市
《辛氏族譜》湖南臨澧縣
《辛氏族譜》江蘇濱??h
《辛氏族譜》福建羅源縣
《辛氏族譜》 河南陜縣東凡村(85 姓辛):“辛氏微育原淤以緣封莘遂據莘為族?!?/p>
《辛氏族譜》河南襄城辛氏.遠祖為三國魏侍中辛毗(穎川禹州)之后.世居真定曲陽.元末.仲良祖為避亂徙襄.明成化初年(1465).憲副公(五世訪祖)首創是編.義例有凡.世系有圖.小傳有述.恩命有紀.志狀有考.贈言有錄.譜之規劃條節.蓋已彰明較著矣.于是歷世之五.尊卑秩序.長幼雁行.雍雍睦睦(mu)彬彬濟濟.襄人稱詩禮名家.必曰辛氏云.稼庵公(六世瀌祖)重整家譜,肅敏公(八世自修祖)于明萬歷六年再修家譜.在南京刊印后戶授一冊.承一九九一年十月祭祖議事.重整家譜,于一九九七年八月新譜稿成.
【江蘇】 梁溪辛氏宗譜 32冊 西元2000年重修 無錫 張家港 上海圖書館藏 始遷祖稼軒九世孫福號無庵自華亭松江府徙錫邑
【安徽】霍邱辛氏族譜
【字輩】
山東蓬萊辛氏字輩:
守氏天純業,世文本可長,茂修國延運,積善家余慶。
山東日照的辛氏字輩:
作公崇本,全仕有方,于澤克延,后世永昌。
江西萬載辛氏字輩:
20--59世:
金女樹炳基,錦源植煥增,均洪集熙起,錫澤本輝培,
鎮滋東耀載,銘濟材照至,鐘漢果燁垂,銓清松煒在...
四川蓬安辛氏字輩:
文庠懷今都太然,庭學長天開運通,景正永盛光樹大,世德隆昌紹順宗。
五、郡望堂號
【堂號】:
【雙貞堂】晉朝辛勉,博學,有貞國之操(為國家保持節操)。官侍中,跟著皇帝到了平陽。劉聰要拜辛勉為光祿大夫,叫他叛晉歸劉。辛勉堅決拒絕。劉聰用毒酒逼他說:"你不答應,就要你自殺。"辛勉端起酒來要喝,被劉聰一把拉住說:"算了,我特意試你的。"從此,劉聰佩服他的貞節,給他筑了房子,按月給他送米送酒。還有晉人辛恭靖,從小有肚量,有才干,后為河南太守。羌姚興攻陷河南,俘虜了辛恭靖,羌姚興想請他做官。辛恭靖厲色說:"我寧愿做國家的鬼,不做羌賊的臣!"羌姚興把他關到監獄里三年,結果辛恭靖越獄到晉國。晉帝表彰了他的節操,拜他為咨議參軍。
【隴西】
【雁門】
【五龍】
【棗強堂、環州堂】明朝的時候,辛野開始做儒學的訓導,后來
升任為棗陽縣知縣。他作官體貼百姓,為民做主,深得百姓的愛戴,
被認為是好官。著有《環州集》。
【永思堂】福建潮州
【郡望】
《郡望百家姓》中有記載:辛氏望出隴西郡。戰國時秦昭襄王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相當于今甘肅省東鄉以東及隴西一帶。治所狄道,在今甘肅省臨洮縣南。
四、家乘譜牒
(民國)辛在勤纂修,民國三十年(公元
1941
年)享縣泰來堂石印本四冊?,F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
書館。
2
.江西萬載《辛氏族譜》二卷
(清)辛文彬等纂修,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
1779
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有兩部。
3
.江西萬載《辛氏族譜》十卷
(清)
辛廷芝等纂修,
清乾隆四十四年
(公元
1779
年)
木刻活字印本。
今僅存卷首、
第三卷、
第五~
六卷、第九卷。另有一部,今僅存卷首、第九卷。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4
.江西萬載《辛氏族譜》三十卷,首一卷
(清)辛炳晟等纂修,清嘉慶九年(公元
1804
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五卷、第八~十二
卷、第十四卷、第十九~三十卷。另有一部今僅存卷首、第五卷。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5
.江西萬載《辛氏幼房譜》十卷
(清)辛介福等纂修,清道光十六年(公元
1836
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卷、第六~七卷、
第十卷?,F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6
.江西萬載《辛氏幼房譜》七卷,首一卷
(清)辛守質等纂修,清光緒元年(公元
1875
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第一~九卷。另有
一部今僅存第一卷、第九~十卷?,F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六、 歷史名人
辛甲,(許多文中稱又名辛尹,不過在周初尹是副手的意思,疑為其兄弟,周初對偶婚可能不是非常普遍,直到秦商鞅變法時才法定兄弟分家)、辛公甲,商末“三仁人”,周開國太史,著今存《虞人之箴》、《辛甲二十九篇》。(《左傳·襄公四年》、《國語》、《韓非子》、《史記》、《漢書·藝文誌第十》)
大姒者,武王之母,禹后有莘姒氏之女。仁而明道。文王嘉之,親迎于渭,造舟為梁 (在合陽曾出土:辛中姬皇母鼎)。及入,大姒思媚大姜、大任,旦夕勤勞,以進婦道。大姒號曰文母,文王治外,文母治內。大姒生十男:長伯邑考、次武王發、次周公旦、次管叔鮮、次蔡叔度、次曹叔振鐸、次霍叔武、次成叔處、次康叔封、次聃季載。大姒教誨十子,自少及長,未嘗見邪僻之事。及其長,文王繼而教之,卒成武王周公之德。君子謂大姒仁明而有德。詩曰:“大邦有子, 俔天之妹,文定厥祥,親迎于渭,造舟為梁,不顯其光?!庇衷唬骸按箧λ没找簦瑒t百斯男?!贝酥^也。(漢·劉向《列女傳·母儀傳》)
辛伊, 辛甲弟。
辛軼
辛佚
辛俞美(也稱辛由靡,辛由美),陝西合陽人,辛甲曾孫,以勇武著稱?!秴问洗呵?音初》:“周昭王親將征刑蠻,辛余靡長且有力,為王右,還反涉漢,梁敗,王及祭公抎于漢中,辛余靡振王北濟,反振祭公。周公乃侯之于西翟,實爲長公?!?/p>
辛伯陽,大夫,陝西合陽人。
辛有,太史,陝西合陽人。辛俞美之後。
辛廖,陝西合陽人,辛有後裔。
辛櫟 《說苑·至公》、《呂覽?長利篇》:辛櫟/辛寬 見魯穆公曰:“周公不如太公之賢也。”穆公曰:“子何以言之?”辛櫟對曰:“周公擇地而封曲阜;太公擇地而封營丘, 爵士等,其地不若營丘之美,人民不如營丘之眾。不徒若是,營丘又有天固?!?/p>
辛儋
辛銒,字文子,蔡丘濮上人,晉公子,學于老君,為范蠡師,號通玄真人。少而明,學陰陽,見微知著,其志沉沉,不肯自顯,天下莫知,故稱曰"計然"。時遨游海澤,號曰"漁父"。著有《文子》:道原、精誠、九守、符言、道德、上德、微明、自然、下德、上仁、上義、上禮12篇。(《漢書·藝文誌第十》、馬亹的《意林·范子》、《北史·蕭大圜》)
辛狐(董狐),晉國太史辛有的后代。晉靈公時,晉卿趙盾因避靈公殺害而走,未出境,其族人穿殺靈公。董狐認為責在趙盾,因此在史冊上寫道:"趙盾弒其君。"由于他不畏權貴,秉筆直書,舊時被譽為"良史"。董狐的裔孫董翳秦末被項羽封為翟王,都高奴(在今陜西延安市延河東岸)(《左傳》、《國語》)。
辛勝, 秦將軍,在荊柯刺秦王事件后,率軍秦軍滅燕,后留守中山苦阱(今河北正定西,太行山谷口),辛追為其女,因與后稱南越王趙陀之關系,為護家族之利,辛追嫁利蒼助其抗趙陀。因為名將之后有豐富的天文,數學知識,為漢軍事科技發展作出杰出貢獻,直到清初都沒有超越其軍事測繪的成績。(~前236前--前186年)西漢長沙相利蒼之妻,1972年發現的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主人。
辛延年,生于公元前220,秦漢著名詩人,作品存《羽林瑯》一首,始見于《玉臺新詠》,《樂府詩集》將它歸入《雜曲歌辭》,與《陌上?!废嗵岵⒄?,譽為“詩家之正則,學者所當揣摩”(費錫璜《漢詩總說》)。
辛武賢 狄道(今甘肅臨洮南)人。宣帝時任酒泉太守。神爵元年(前61)西羌貴族反叛,被就地任為破羌將軍。取勝後復為酒泉太守。后七年,復為破羌將軍,征烏孫至敦煌。
辛慶忌,字子真,西漢破羌將軍,酒泉太守辛武賢之子。建旄枕戈,威震邊陲,飲節居儉,為匈奴所懼,封光祿大夫,右將軍、左將軍。性節儉,正直仁勇,為國虎臣。匈奴、西域皆敬其威信。 (漢書·辛武賢列傳)
辛通,狄道人,西漢末徙昌陵(今陜西西安東),后留長安。慶忌長子,官護羌校尉,平帝元始中,王莽秉政,其黨羽甄豐、甄邯,威震朝廷,他自以為名臣之后,不屈事甄等,為甄所恨,莽滅平帝外家衛氏,他的長子次兄與衛氏相善,為兩甄等人舉奏被殺。
辛遵,狄道人,西漢末徙昌陵(今陜西西安東),后留長安。慶忌中子,任函谷關都尉。平帝時王莽專政,不準平帝外家衛氏入居京師,其兄子與衛氏善,莽滅衛氏,遂為人告發,有怨叛王莽之謀,與其兄弟通、茂等被殺。 辛茂,西漢末徙昌陵(今陜西西安東),后留長安。慶忌三子 王昭君的心儀之人。任水衡都尉,后出為郡守,與其兄通、遵均有將帥之風。宗族支屬官至二千石者達十余人。
辛伯真 后漢長水校尉,校尉的出現主要在西漢時期。漢武帝時期,設立在中央設立中壘,步兵,屯騎,長水等八校尉。在邊陲,又設立護烏桓校尉,元帝時設立戊己校尉?!礉h書 百官表〉“中壘校尉掌北軍壘門內,外掌西域。屯騎校尉掌騎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門屯兵。越騎校尉掌越騎。長水校尉掌長水宣曲胡騎,為二千石之官。(相當于騎兵總司令,司令部在長水。)舊傳其父孟孫沒有做官就過世了,母及祖母均為狄(丁零)人,祖母為狄首領之女,母為祖母同族。祖父辛茂及辛氏家人被王莽所迫害后,其父在狄(丁零)人中生活過一段時間,后帶其回狄道。身高約1.90以上非常威武。宋歐陽修等人以當時辛氏的牌位為依據,認為是宋代辛氏基本上都是他的后代,并自狄道辛氏分出五個支系,當時各地開基人的祖籍在狄道各祠堂中可以查到。
辛晁 后漢涼州督尉
辛毗(?-234),三國魏臣。字佐治,潁川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初事袁紹,紹死,受袁譚之命向曹操求和,反而勸操乘機平定河北,以功拜議郎。魏文帝、明帝時任侍中、衛尉,敢于直言上諫,文帝曾于荒年擬遷十萬士家于河南,他堅決反對,文帝只好減半。卒后謚肅侯。
辛憲英(190-269),三國才女。魏國陽翟(今禹州)人,三國魏侍中辛毗之女,太常羊耽之妻,曾拒絕曹丕之秦晉之好(《晉書·列傳六十六》)
辛勉,字伯力,西晉隴西狄道(甘肅狄道)人。“博學,有貞固之操”(《晉書》)。懷帝時官至侍中。劉聰擬任其為光祿大夫,固辭不受。聰派人以毒酒逼之,勉曰:“大丈夫豈以數年之命而虧高節”,引藥將飲,被止之。聰嘉其節,深敬之,為其筑室于平陽西山,勉亦辭而不受。
辛蕭,晉文學家。散騎常侍傅伉妻,生平無可考?!端鍟そ浖尽分浻屑痪?,已佚。今存文《芍藥花頌》、《菊花頌》、《燕頌》三篇,皆寫景狀物;另有《元正詩》一首,為應景之作。詩文均載《藝文類聚》。
辛敬宗,代郡太守,甘肅臨洮人。
辛季慶 青州刺使
辛恭靖,東晉隴西狄道(甘肅狄道)人。《晉書》載其“少有器干,才量過人”。隆安中,為河南太守。姚興領兵圍攻。他固守百余日,因無救援而城陷,被俘至長安。欲讓其掌管東南之事,他厲色曰:“我寧為國家鬼,不為羌賊臣”。興怒,囚之。元興中,越墻逃至江東。桓玄任為諮議參軍,不久病卒。
辛謐(?-350),字叔重。十六國后趙 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南)人。父怡,晉幽州刺史。謐少有志尚,不妄交游。晉時,召拜太子舍人、諸王文學,累征不起。晉懷帝永嘉時,以謐兼散騎常侍,慰撫關中。謐見洛陽將敗,遂應之。及長安敗,陷于前趙,劉聰授大中大夫,不受。后趙滅前趙,歷石勒、石虎之世,不受辟命。冉閔立,復征為太常,謐乃遺閔書,勸閔以戰勝之后,以身歸晉。因不食而卒。
辛纂(?-534),字伯將,北朝北魏將領。雄族兄。初為兗州安東府主簿。再起為奉朝請,累遷至南道行臺。善撫將士,拒梁軍有功。莊帝時,位至滎陽太守。后附高歡,為西荊州刺史,遣軍擊蠻民,兵敗,諸將不返州城。字文泰軍襲入州城,戰死。
辛雄(489-533),字世賓。北朝北魏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頗涉書史,好刑名。宣武帝正始初(504),除給事中,十年不遷職,乃病免。為清河王元懌戶曹參軍,用心平直,嫻明政事,由是顯名。后為懌記室參軍。孝明帝神龜中(518-519),除尚書駕部郎中,轉三公郎。曾上書理東平王元匡,又論獄事,詔并從之。雄又為《祿養論》,主公卿大夫士宜聽祿養。后為司州別駕,加前軍將軍。孝昌元年(525)元法僧叛魏歸梁,安豐王元延明討之,盤桓不進,乃詔雄副太常少卿元誨督之。后除司空長史。率軍討山蠻,在軍上疏論用兵賞罰。后為尚書右丞。孝莊帝時為度支尚書。歷都官尚書行河南尹、殿中尚書、吏部尚書,尋為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兼侍中、左仆射。孝武帝入關,高歡至洛,殺雄。雄所作文,唯《魏書》本傳所載章表存,清嚴可均輯入《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辛子馥(?-550),字元穎。北朝魏學者、文人。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祖紹先,孝文帝時為下邳太守。子馥早有學行,孝明帝孝昌初(525)為南司州龍驤府錄事參軍。孝莊帝即位,為宣威將軍、尚書右主客郎中,持節為南濟、冀、濟、青四州慰勞使。后為平原相。元顥入洛,子馥不從,為元仲景所拘,顥敗,封三門縣開國男。孝靜帝天平(534-542)中為東南道行臺左丞、徐州開府長史,歷尚書右丞、清河太守諸官,卒。子馥以《春秋》三傳經同說異,遂總為一部,傳注并出,校比短長,會卒,未就。其書今佚。
辛慶之(?-553),字余慶。北朝西魏將領。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南)人。善為文章,慷慨有志氣,家為大族,賀拔岳用其為行臺吏部郎中。大統四年為鹽池都將。時西魏軍新敗,郡縣官多逃,慶之據鹽池堅守。時論贊其有仁者之勇,歷任度支尚書、郡守、刺史。為政儉樸寬和。西魏廢帝二年,為秘書監,不久卒。
辛術(約500-560),字懷哲。北朝北齊藏書家。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少敏明,有識度。初官司空胄曹參軍,再遷尚書右丞,出為清河太守,有惠政。武定六年(548年)封江夏縣南,遷徐州刺史,至吏部尚書卒。少愛文史,晚年益苦學不倦。雖在軍旅,仍手不釋卷。及攻下淮南,資財物品都不取,唯大收典籍,多是宋、齊、梁朝的佳本善書,搜集多至萬余卷,并購有顧、陸等人名畫、二王以下法帖。
辛昂(?-572),字進君。北朝北周將領。慶之族侄,初為侯景行臺郎中。大統十三年,歸西魏為丞相府行參軍。尉遲迥攻蜀,以占募從軍,任為成都令。用忠孝禮義約束居民,風俗頓改。北周初,為天宮府上士。武帝初,數為朝使,協調梁、益軍政事務,處事明斷,屢有成效,遷渠州刺史,勸誘僚民歸附,進位開府儀同三司。為宇文護信任。遭帝忌恨。帝殺護,昂受刑死。
辛威(?-580),北朝北周將領。隴西(今屬甘肅)人。少慷慨,有志略。初從賀拔岳征伐有功,代輔國將軍。后歸宇文泰,引為帳內。從擒竇泰,復弘農,戰沙苑,皆先登陷陣,勇冠一時。以功進爵為白土縣公,歷鄜州、河州刺史。周孝閔帝即位,拜大將軍,進爵枹罕郡公。后累進位上柱國,進封宿國公,遷少傅卒。
辛彥之(?-591),隋學者。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博覽群書。宇文泰用為中外府禮曹,制定朝儀。北周末為少宗伯。隋初,為禮部尚書,與牛弘共撰《新禮》。為隨州刺史,進貢皆為祭祀用品,受文帝賞識。信佛教,為潞州刺史建高塔二座。開皇十一年,卒于州。撰《五經異義》、《墳典》等。
辛公義,季慶子 隋隴西狄道(甘肅臨姚)人。早年喪父,由母教養。北周時,以良家子弟被選為太學生,學習“以勤苦著稱”。入隋,官主客侍郎。以平陳功授岷州刺史。為政親善,用所得俸銀買藥給人醫病,州民呼之為“慈母”。遷牟州刺史,為官“不敢有私”,執法不避權貴(《隋書·循吏》),后遷司隸大夫
辛亮, 甘肅臨洮人。公義子,唐侍中。
辛云京,唐金城(今甘肅蘭州)人,客居京兆(今陜西西安)。世為將家。云京有膽決,性況毅,以勇略冠軍中,積功特進太常卿。史思明屯相州,云京率銳兵四千襲滏陽,追破其眾,至浪井。錄功,加代州都督、鎮北兵馬使。后授太原尹,進封金城郡王,數年,太原大治,加檢校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大歷中卒。
辛京杲(?-783),唐金城(今甘肅蘭州)人,客居京兆(今陜西西安)。世為將家,云京從弟。從李光弼出井陘,與安祿山叛軍作戰,常為先驅,戰嘉山尤力,累遷鴻臚卿,召為英武軍使。代宗時,遷左金吾衛大將軍,進封晉昌郡王。歷湖南觀察使,后為工部尚書致仕。朱泚攻占京師,以以老病悲痛而卒。
辛讜,唐臣。咸通十年白衣從杜滔等人鎮壓龐勛義軍,拜泗州團練判官、侍御史。不久又復隱居。
辛仲甫(927-1000),北宋臣。字之翰,汾州孝義人。后周時,為郭崇幕僚。入宋,又隨郭崇為平盧軍節度判官,改任鄆、齊觀察判官,累雪民冤。乾德五年(967),知光州,旋改知彭州。太平興國初,遷起居舍人,奉使契丹,遼主欲留塞北,乃言:“義不可留”,還知成都府,奏免歲輸銅錢,罷榷酤,為政尚寬簡,蜀人得以安。官至參知政事,幷主持重新印刻了《說文解字》。以太子少保致仕。卒,贈太子太保。
辛炳,字如晦,宋福州侯官縣(今屬福建)人。元符進士。累官至監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紹興二年(1132),為侍御史。福建八州添差官吏至百八十余員,建請國家艱危之時,冗食之官無益,盡罷免。又論張浚敗事誤國,浚坐落職。因疾出知漳州,未上任而死,家貧無以葬。贈通議大夫。
辛次膺(1092-1170),字起季,宋萊州(今屬山東)人。政和二年進士,為單父縣丞,南渡后為浦城令。紹興五年召對,除駕部員外郎。七年遷吏部郎、湖北運判,中途召還,擢右正言。以反對與金議和,為秦檜所忌,八年出為湖南提刑。旋奉祠閑居,達十六年。秦檜死,起知婺州,擢權給事中,尋罷,復起知泉州。孝宗即位,除御史中丞。隆興元年,同知樞密院事,拜參知政事。執政三月,以疾乞免,以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乾道六年卒。善屬文,尤工于詩,韓元吉跋其詩,謂“優游平淡,氣恬而意新”。著有奏議二十卷、箋表十卷,今已佚。
辛棄疾(1140.5.28-1207.9.10),公義后人,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齊州歷城人。孝宗時以大理少卿出為湖南安撫使,治軍有聲,仕至龍圖閣待制。性豪爽,尚氣節。雅善長短句,縱橫慷慨,與蘇軾并稱。有《稼軒長短句》、《美芹十論》。 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海陵王完顏亮發動侵宋戰爭,金統治的華北地區人民紛紛起義,辛棄疾時年二十二歲,也聚眾加入耿京起義軍,任掌書記。次年,辛棄疾勸耿京歸宋,并受命去南宋接洽歸附事,返回時,耿京已被叛徒張安國所害。辛棄疾即率王世隆等,將已任知州的張安國俘獲,并率反正士兵萬人歸來。初任江陰軍簽判,后著《御戎十論》,向宋政府陳述宋金形勢,要求備戰抗金。1165-1167年,廣德軍任通判,其間於 范邦顔 (河北邢臺人,1161年任新息縣令時南歸,任長興縣丞,1168年任鎮江軍判官)之女連理,寫有《美芹十論》。乾道四年(1168),開始詞的創作活動。淳熙四年(1177),任知江陵府、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成為封疆大吏,后歷江西、湖南安撫使等官。八年冬罷職,退居上饒城郊“帶湖”的“稼軒”新居,從此以稼軒為號。在上饒一住十年,他把滿腔愛國激情以及南渡以來的無限感慨和義憤,全部寓寄在歌詞中。淳熙十五年,第一本詞集《稼軒詞甲集》問世。辛詞慷慨激昂,縱橫馳騁,繼承并發展了蘇軾豪放派的詞風,后人以蘇辛并稱。辛詞多方面反映了錯綜復雜、激烈動蕩的社會現實,表現了非凡的英雄氣概和創造力,在中國文學史,特別是詞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紹熙三年(1192)至五年,他出任福建提刑、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等職,接著又罷官,不久自上饒移居鉛山(今江西鉛山東南)期思的瓢泉。嘉泰三年(1203)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年末,奉詔入朝。四年三月,出任鎮江知府。登北固亭,賦《永遇樂》以抒懷,有句云:“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表達了老當益壯的戰斗意志。然而次年夏天又被免職,返回鉛山,不久病死?,F存詩文數量較少,詞則尚有六百三十余首。后人進行輯佚補存,以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和《辛稼軒詩文鈔存》、《稼軒長短句》較為完備。
辛愿(?-1231),金學者。字敬之,福昌(河南宜陽)人。少致力于書,博極書史。性野逸,不修威儀,貴人請客亦然,劇談豪飲,旁若無人。曾與人言:“王侯將相,世所共嗜者,圣人有以得之亦不避。得之不以道,與夫居之不能行己之志,是欲澡其身而伏于廁也”(《金史》)。因雅負高氣,不能從俗俯仰,饑凍流離。詩律精嚴,有詩數千首。
辛自修(1534--1593),三國魏侍中辛毗之后,字子吉,號慎軒,河南襄城人,明朝名臣,有破柱風。明萬歷十五年,大計京官,自修以左都御史掌北京,海瑞以右都御史掌南京,他兩人利用這次機會整頓吏治無果,隨致仕還鄉。久之起南京刑部尚書,復以工部尚書召,皆辭不赴,卒贈太子太保,謚肅敏。(《明史卷二百二十列傳第一百八》)
辛從益(1758-1827),字謙受,號筠谷。江西萬載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歷任給事中、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嘉慶、道光中,先后上疏論吏治,陳陜西馬政之害、江南漕運積弊,請禁革,以直言稱于時。后督江蘇學政。有《奏疏》、《詩文內外集》、《公孫龍子注》。
帝 嚳 高 辛 陵
大 禹 陵
伏 羲 陵
周口伏曦太昊陵
黃 帝 陵 冢
黃 帝 陵 全 景
黃 帝 陵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辛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辛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查看更多討論帖>> | ||||||||||||||||||||||||||||||||||||||
辛姓社區最新話題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