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略考-拜都姓-姓氏淵源
拜都[拜都,讀音作bài dū(ㄅㄞˋ ㄉㄨ),蒙語為“”,滿語為“Baidu”]←相關的滿文、蒙文顯示不出來者,請安裝《圓點滿文印刷體字庫》和《蒙文標準字庫》。
一.姓氏用字:
蒙文 滿文
二.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拜都部落,屬于以先祖名號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拜都氏,亦稱拔都氏,蒙語為,是源出蒙古伊兒汗國的第四任君主孛兒只斤·旭烈兀之孫、第六位君主孛兒只斤·拜都(公元1295~1295年在位不足九個月)之后,屬于以先祖名號為氏。
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年初,位于今中亞南部至西亞一帶的伊兒汗國第五任君主孛兒只斤·海合都汗被親穆斯林派的蒙古貴族推翻并處決,孛兒只斤·拜都被強逼登上了汗位,史稱“拜都汗”、或稱“拔都汗”。
對于當時的穆斯林派政變集團來說,由于孛兒只斤·拜都比較年輕,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容易控制的統治者。雖然孛兒只斤·拜都被要求表現出親穆斯林的姿態,但事實上他本人非常熱衷于基督教,曾允許基督徒在他的斡耳朵(宮廷大帳)內設立禮拜堂,自己也曾經隨身佩戴十字架。
孛兒只斤·拜都在位時間很短,但在位期間卻任命了多位基督教徒為官員。
后來在一次與孛兒只斤·加贊的會面中,孛兒只斤·拜都的隨從們都建議他除掉這位王子,但是孛兒只斤·拜都拒絕這樣做,因為他信奉基督教義,以友善至上。不久之后,孛兒只斤·加贊果然領導反對勢力即傳統蒙古貴族發動了內戰,孛兒只斤·拜都因為實力相差懸殊而戰敗,孛兒只斤·加贊即位為第七任君主,是為合贊汗。
戰敗之后,孛兒只斤·拜都在穆斯林派貴族裹脅下試圖經亞塞拜然(今阿塞拜疆,Az?rbaycan Respublikasi)逃往喬治亞(今格魯吉亞,??????????,Sakartvelo),但仍被合贊汗追擊俘獲,并于當年農歷10月5日被處死。隨后,合贊汗大肆清除汗國境內的親穆斯林政治派系。
在孛兒只斤·拜都的后裔族人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拜都氏、或拔都氏,后有滿族、回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idu Hala。其中的回族拜都氏就是轉入伊斯蘭教的蒙古拜都氏,亦即當時穆斯林派政變集團的一些成員。
清朝中葉以后,蒙古族、滿族、回族拜都氏多冠漢姓為白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孛兒只斤·拜都(孛兒只斤·拔都)。
三.各支始祖:
資料有待補充。
姓氏略考-拜都姓-遷徙分布
四.遷徙分布:
拜都氏復姓是蒙古族、滿族共有的姓氏,歷史悠久,今仍在稱呼使用。蒙古族、回族拜都氏世居今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西北部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一帶,滿族拜都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等地方,今多漢化為白氏,并以天水、遼東為郡望。
五.郡望堂號:
1.郡望:
天水郡:亦稱上邽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曾改稱遼東國;十六國時期的后燕國末期,其地歸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于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后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后金(清)所并。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于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2.堂號:
天水堂:以望立堂,亦稱上邽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
資料有待補充。
姓氏略考-拜都姓-家譜文獻
六.家譜文獻:
資料有待補充。
七.字輩排行:
資料有待補充。
姓氏略考-拜都姓-楹聯典故
八.楹聯典故:
資料有待補充。
姓氏略考-拜都姓-歷史名人
九.歷史名人:
拜都·布蘭泰:(生卒年待考),蒙古族;滿洲正白旗人。著名清朝大臣。
其父親為云騎尉拜都·克什圖。
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拜都·布蘭泰承襲父職,自云騎尉世職授理籓院員外郎。
清世宗雍正年間,拜都·布蘭泰為江西巡撫,治政過于嚴刻,因此被清世宗召還京師面詰之,拜都·布蘭泰回答:“臣治事從嚴,待上改正,俾恩出自上。”清世宗聽了不大高興,奪其職。
不久,清世宗又重新起用了拜都·布蘭泰,官至古北口提督。逝世后賜謚號為“愨僖”。
拜都·布蘭泰文武全才,平時利用官任注意觀察,撰著有著名的《昌瑞山萬年統志》。
拜都·永貴:(公元?~1783年待考),蒙古族,字心齋;滿洲正白旗人。著名清朝大臣。
拜都·永貴是拜都·布蘭泰之子,自筆帖式授戶部主事。
清乾隆初年累遷至郎中,后出為湖南辰沅永靖道,因有政績擢云南布政使,不久移浙江巡撫。
當時,浙江總督李衛領鹽政,發帑收余鹽,名曰“帑鹽”;令武職任緝私,其制未善。拜都·永貴條上八事,俾文武互任其責,下部議行。居三年,命真除。
在浙江溫州、臺州諸縣大旱時,拜都·永貴令知府金洪銓治賑,不稱職。拜都·永貴論劾,請休致。總督喀爾吉善再劾,乾隆大帝因此奪洪銓之職。御史范廷楷劾拜都·永貴瞻徇,乾隆大帝難其代,命寬之。拜都·永貴請留本省及江蘇漕八十萬,借撥江蘇等省米五十五萬,又請開事例,補倉儲。乾隆大帝責其張皇,既又聞拜都·永貴陳災狀有所諱飾,乃命奪職,赴北路軍董理糧餉。居三年,賜按察使銜,署甘肅臨洮道,仍赴巴里坤主餉。
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拜都·永貴加副都統銜,兼參贊大臣。是歲冬,厄魯特宰桑達什策凌等為亂,定邊右副將軍兆惠駐伊犁辦賊。拜都·永貴既抵巴里坤,具以軍事上聞,上嘉其奮勉,予三等輕車都尉世職,令從兆惠自額林沁畢爾罕進兵。命署西安巡撫,未之任,令赴魯克察克屯田。
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拜都·永貴以侍郎銜留軍,因授刑部侍郎,董屯田。烏魯木齊、辟展、托克三、哈喇沙爾、昌吉、羅克倫皆駐兵營墾,秋穫得穀三萬五千八百余石。是時兆惠兵次葉爾羌,命拜都·永貴駐阿克蘇主餽軍。
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拜都·永貴還至庫車,布政使德舒為嗎哈沁所戕。拜都·永貴與護軍統領努三協殲逆眾,回部平。移倉場侍郎。擢左都御史。
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命拜都·永貴赴克什噶爾辦事。旋授禮部尚書、鑲紅旗漢軍都統,仍駐克什噶爾。疏請疏溝渠,興耕稼,議自赫色勒河東南浚渠四十余里,引水入赫色勒布伊,材托庸河湍急,宜增堤壩,鑿山石,弱水勢。召還京師。
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烏什回人為亂,復命拜都·永貴赴哈什哈爾。事平,移駐烏什。
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拜都·永貴署伊犁將軍。移吏部,再移禮部。坐厄魯特兵盜哈薩克馬轉誣哈薩克,辦事大臣巴爾品斷獄未得其實,拜都·永貴論劾,語有所諉飾。又以涼州、莊浪滿洲兵損馬當償,誤扣熱河兵餉,召還京師,命授左都御史,命不得用翎頂。旋移禮部尚書,得用頂帶,仍不得戴翎。
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命拜都·永貴署大學士,題孝圣憲皇后神主。尋補吏部尚書,在阿哥總諳達處行走,賜花翎。初,山東民王倫為亂,給事中李漱芳陳奏饑民釀釁,坐妄言,左授禮部主事。及是,吏部請以漱芳升授員外郎。乾隆大帝責拜都·永貴市恩,削職奪花翎,令以三品頂帶赴烏什辦事。詔詰責甚至,且言:“永貴回烏什,如不實心任事,必在彼處正法。”先是葉爾羌辦事大臣侍郎高樸役回民采玉,并婪取金珠,為諸伯克所訟。拜都·永貴如葉爾羌,訊得實,聞上。乾隆大帝為誅高樸,手詔嘉拜都·永貴持正,并謂:“永貴罪不至貶。今命西行,適以發高樸之奸,潛銷禍萌,此天啟朕衷也!”仍授吏部尚書,賜花翎。尋授參贊大臣。
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召拜都·永貴還京師,授鑲藍旗滿洲都統。
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1年),拜都·永貴晉升為協辦大學士。
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農歷5月,拜都·永貴病逝,乾隆大帝賜謚號為“文勤”。
拜都·永貴為官端謹。初直軍機處,與阿桂齊名,時稱“二桂”。其撫浙江,有廉聲。
拜都·瑛寶:(生卒年待考),蒙古族;滿洲正白旗人。著名清朝官吏、書畫家。
拜都·瑛寶是拜都·永貴之長子,曾官筆帖式。
拜都·瑛寶在三十歲時即厭惡官場,遂以足疾辭蔭,閉門卻掃。惟以詩歌筆墨自娛,與大學士劉墉為文字之交,書亦相似。
拜都·瑛寶好作山水,摹倪瓚,尤長指頭畫。山水、花鳥、果品悉以簡貴勝人,題識頗自矜許,高其佩后一人而已。清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作“梧門圖”,清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曾為法梧門作“詩龕圖”。
拜都·瑛寶還擅長篆刻,師何雪漁(何震),自鐫印曰“天許作閑人”。
拜都·伊江阿:(生卒年待考),蒙古族,字誠庵;滿洲正白旗人。著名清朝大臣。
拜都·伊江阿是是拜都·永貴之次子。
拜都·伊江阿在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農歷11月由理藩院筆帖式入直,曾在軍機處行走,是鈕祜祿·和珅的親信之一。他平時與鈕祜祿·和珅關系密切,往來頻繁,彼此經常以詩唱和,溝通情感。拜都·伊江阿一直竭力巴結鈕祜祿·和珅,而鈕祜祿·和珅也極力培植拜都·伊江阿,推舉他做了山東巡撫。
拜都·伊江阿是鈕祜祿·和珅的死黨,他非常欽佩鈕祜祿·和珅在詩歌方面的才能,兩個人常常以詩歌相和。鈕祜祿·和珅發現并且保留了《紅樓夢》書稿之后,就得到了很多人的稱贊,尤其是得到了拜都·伊江阿之流的欽佩和贊賞。《紅樓夢》出版發行之后,他們兩個人的關系更為密切了。盡管拜都·伊江阿的父親拜都·永貴曾多次彈劾過鈕祜祿·和珅,但拜都·伊江阿一直都對鈕祜祿·和珅死心塌地。
清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乾隆大帝駕崩,鈕祜祿·和珅從此失去了保護傘,拜都·伊江阿立即寫信慰問鈕祜祿·和珅而不是慰問嘉慶皇帝,可見他對鈕祜祿·和珅一片忠心。此舉連嘉慶皇帝也看出來了,很惱怒地說:“本日伊江阿由驛遞到奏折,有寄和珅節哀辦事等語。而于朕遭罹大故,并無一字提及,即以常情而論,寄書唁問,自當以慰唁人子為重。在伊江阿于和珅再三勸以節哀,而于朕躬反照常,具一請安之折,轉將尋常地方事件承奏,不知是何居心?昨吳熊光一聞皇考升遐之信,即專折瀝陳哀悃,敦勸朕躬,情間真切,似此方合君臣之義。吳熊光系漢人,又只系布政使,尚有良心。伊江阿身為滿洲,現任巡撫,又系大學士永貴子,且曾在軍機處行走,非不曉者可比,乃竟如此心有膜視,轉于和珅慰問殷勤。可見伊江阿平日不知有皇考,今日復不知有朕,唯知有和珅一人,負恩昧良,莫此為甚!”
因此,在嘉慶皇帝處置了鈕祜祿·和珅之后,拜都·伊江阿也即被削職,遣往新疆伊犁戍邊。后來,又召回授予藍翎侍衛、古城領隊大臣,在任上病逝。
史書記載:
永貴端謹。初直軍機處,與阿桂齊名,時稱“二桂”。其撫浙江,有廉聲。古子伊子伊江阿,官至山東巡撫。高宗崩,伊江阿因奏事附書和珅勸節哀。和珅已下獄,仁宗得其書,詔詰責,奪職。既,又追論在山東日佞佛寬盜,命戍伊犁。尋授藍翎侍衛、古城領隊大臣。卒。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拜都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拜都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