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略考-巴岳圖姓-姓氏淵源
巴岳圖[巴嶽圖,讀音作bā yuè tú(ㄅㄚ ㄩㄝˋ ㄊㄨˊ),蒙語為“”,滿語為“Bayootu”]←相關的滿文、蒙文顯示不出來者,請安裝《圓點滿文印刷體字庫》和《蒙文標準字庫》。
一.姓氏用字:
蒙文 滿文
二.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巴岳圖部,屬于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巴岳圖氏,是蒙古察哈爾萬戶中的一個小分支部族,史籍中甚少詳載,蒙語為“”,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山西等地部分地區)。
“察哈爾”是古突厥語“Cahra”的蒙語讀音,即“汗之宮殿的侍衛”之義,蒙語為“”,本為成吉思汗孛爾只斤·鐵木真帳下護衛將士所組成,后形成一個部落群體,歸歷代蒙古大汗直接統轄。
成吉思汗于南宋寧宗趙擴開禧二年(成吉思汗元年,公元1206年)正式建立大蒙古汗國之后,在原有少數護衛軍的基礎上,擴編了一支由萬人組成的常備武裝力量,稱為“怯薛”,蒙語為“”。這支武裝力量直接為成吉思汗所指揮,平時承擔保衛大汗的金帳和分管汗庭事務,戰時則為大汗親自統領作戰。
蒙古大汗的“怯薛”是蒙古民族的精華所聚,是從萬戶長、千戶長、百戶長和百身人的兒子中挑選出的“品行端正、武藝高強,相貌端莊”的年輕人組成,因此,“怯薛”就是“沒有封地的大汗親軍”的代稱。
在蒙文史籍《成吉思汗箴言》、《青年婚禮的皇臣史源》中,曾經將“察哈爾”贊喻為“大汗的護身寶劍和盔甲”。在史籍《蒙古黃史》中也記載:“為利劍之鋒刃,為盔甲之側面,乃察哈爾萬戶是也?!币虼耍安旃枴睂嶋H上是作為具有軍事、行政、生產三方面職能的一個萬戶建制的稱謂
但是,“察哈爾”雖然也是蒙古大汗的護衛軍,但是與“怯薛”還是有區別的,可以說,“怯薛”是“察哈爾”的前身。察哈爾部原駐牧于阿爾泰山區,強盛于明朝時期,當時成為蒙古各部的中心,其汗為蒙古各部的“共主”,世襲蒙古汗位,在后來的北元政權時期,一直居于宗主部的地位。
蒙古察哈爾部的正式形成,是在公元十五世紀北元政權達延汗孛爾只斤·巴圖蒙克執政時期(公元1480~1517年),當時達延汗再次統一了蒙古各部之后,為鞏固汗位,重新調整了封建統治秩序,把以前蒙古各封建領主的小領域合并為六個萬戶,其一就是察哈爾萬戶。而達延汗自己就駐帳于察哈爾萬戶境內,親自統領左翼三萬戶,并派其第三子駐帳于鄂爾多斯萬戶境內,統領右翼三萬戶。
明朝時期,察哈爾本部分八個“愛馬克”(部),即:敖漢部、奈曼部、蘇尼特部、烏珠穆沁部,這四部合稱“嶺南四察哈爾鄂托克”;主固特部、布里雅特部、阿刺齊特部,這四部合稱稱“嶺北四察哈爾鄂托克”;統稱察哈爾八部(鄂托克)萬戶,是蒙古左翼三個萬戶之一。
從達延汗以后,五傳至孛爾只斤·林丹,史稱林丹汗。林丹汗曾力圖繼承達延汗的事業,統一蒙古各部。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四年(后金天聰汗愛新覺羅·皇太極五年,公元1631年)冬,狂傲的林丹汗率軍進攻阿魯科爾沁部,試圖吞并之,并直抵興安嶺東南的西拉木倫河北岸,嚴重威脅到了東北地區的后金政權。
明崇禎五年(后金天聰六年,公元1632年),后金天聰汗出兵援助阿魯科爾沁部,二者聯同其他受察哈爾部壓制的蒙古各部一起夾擊,林丹汗大敗,退至歸化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隨后,后金天聰汗率聯軍深入蒙古腹地,對察哈爾部發動大規模攻擊。明崇禎七年(后金天聰八年,公元1634年),林丹汗西渡黃河退往青海地區,不久病逝于途中。
明崇禎八年(后金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林丹汗的皇后攜子孛爾只斤·額爾克孔果爾額哲和孛爾只斤·阿布奈歸降后金政權。但因為察哈爾大汗一直是蒙古民族中公認的正統可汗,即“黃金家族”成員,為籠絡察哈爾蒙古并以此來控制其他蒙古各部,后金天聰汗敕封孛爾只斤·額爾克孔果爾額哲為親王,并將次女固倫公主下嫁給他,史稱“孔果爾親王”。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清朝政府仿照滿洲八旗制度,把原蒙古察哈爾部改編為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八個旗,各設札薩克(王公),安置于義州邊外(今遼東地區)。在孔果爾親王逝世后,由于無嗣,改其弟察哈爾·阿布奈襲親王爵位。
到了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清圣祖籍口孛爾只斤·阿布奈負恩于朝廷,削去了孛爾只斤·阿布奈的王爵之位,將其拘禁于盛京(今遼寧沈陽)作人質,以此來鎮懾察哈爾蒙古和其他蒙古各部。同年,清圣祖令孛爾只斤·阿布奈之子孛爾只斤·布爾尼襲親王爵位。
孛爾只斤·布爾尼對清圣祖拘禁其父的作法極為不滿,他一直試圖擺脫束綁重做蒙古大汗。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清圣祖布爾尼和其弟孛爾只斤·羅卜藏乘滿清對付西南“三藩之亂”之機起兵反清。但由于不能得到其他蒙古部落的支持,兩個月后反抗即告失敗,孛爾只斤·布爾尼戰死,孛爾只斤·羅卜藏帶一萬多名兵丁二次降清??滴醮蟮叟涑嘶鸫蚪?,將孛爾只斤·阿布奈、孛爾只斤·羅卜藏父子倆一并處死。隨后,康熙大帝廢止了察哈爾蒙古札薩克制(王公制),降為總管旗制,將其余部眾由義州邊外(今朝鮮新義州特別行政區)遷移到河北宣化、山西大同邊外。經過這次戰亂,察哈爾八旗人口損失慘重,此后察哈爾部急劇衰敗。
為進一步控制察哈爾蒙古,打亂察哈爾蒙古血緣關系,康熙大帝采取了一種“摻沙子”的辦法,不斷從蒙古其他各部抽調人口,補入察哈爾各旗,重組察哈爾八旗為“內屬蒙古”,亦稱“游牧八旗”,成為一種新的軍政合一的組織建制,從此,所謂蒙古九部以及廣泛分布在大興安嶺至天山一線的滿洲三十八旗中,都有察哈爾部蒙古族人。滿清政府在其地域內上不設盟,各旗也不設世襲扎薩克,各旗的最高長官是總管,由滿清政府直接任命,任期三年,有的可以連任。清政府有權直接征調旗內的土地、馬匹、使用旗內牧場。降為總管旗后,察哈爾蒙古八旗一直歸清朝政府理藩院管轄。
到了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乾隆大帝在張家口設置了都統署衙門,由滿族人擔任都統,管轄察哈爾部下十二旗屬。按清朝制度,都統是統兵大員,并不管理行政,因此口外地方錢糧、旗民訴訟、輯盜,臺站經費等事務,另由直隸省口北道所屬口北三廳(張家口理事同知廳、多倫諾爾理事同知廳、獨石口理事同知廳)分別負責。
蒙古族巴岳圖氏隸屬于蒙古察哈爾“嶺南四察哈爾鄂托克”中的蘇尼特部,主要游牧在察哈爾部世代駐牧地北部的錫林郭勒草原上,后有鄂溫克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yootu Hala。
在清朝中葉以后,蒙古族、鄂溫克族、滿族巴岳圖氏多冠漢姓為白氏、巴氏、岳氏、高氏、袁氏、蕭氏等。
得姓始祖:成吉思汗(孛爾只斤·鐵木真)。
三.各支始祖:
資料有待補充。
姓氏略考-巴岳圖姓-遷徙分布
四.遷徙分布:
巴岳圖氏復姓是蒙古族、鄂溫克族、滿族共有的姓氏,歷史悠久,今仍在稱呼使用,亦多漢化為白氏、巴氏、岳氏、高氏、蕭氏等,分別融入各氏大家庭,多以察哈爾為郡望。
今遼寧省的沈陽市于洪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準噶爾盆地、山西省的大同市、內蒙古自治區的錫林郭勒盟等地,均有巴岳圖氏后裔族人分布。
五.郡望堂號:
1.郡望:
察哈爾:是原來的舊省級行政區,簡稱“察”,以察哈爾蒙古族命名。宋、元兩朝時期,該地區稱察哈爾路,歸屬蒙古察哈爾萬戶所轄,其時地域包括河北、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和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等地部分地區,主體地域為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在清朝時期,察哈爾不是一個省,而是稱作“張垣特區”,治所在張垣(今河北張家口)。清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公元1761年)農歷11月,清廷設置了察哈爾都統署,轄察哈爾蒙古部下的十二旗群,總領旗兵,不理政事;翌年建察哈爾都統署。察哈爾都統由歷代滿清皇帝特簡(選拔),皆由滿族人擔任,為獨當一面的封疆大臣,是清廷在全國僅設的三處都統署之一。察哈爾地區正式建立省制于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治所在張家口(時稱張家口廳)。著名的張自忠將軍曾任察哈爾省主席。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察哈爾改為察哈爾特別區,有六個旗和十一個縣,即張北、多倫、沽源、商都、寶昌、康保、興和、陶林、集寧、豐鎮和涼城。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察哈爾成為一個省,興和、陶林、集寧、豐鎮和涼城劃入綏遠省,并自河北省口北道宣化府劃入以下十縣:宣化、赤城、萬全、懷來、蔚縣、陽原、龍關、延慶、懷安、涿鹿,各旗隸屬于錫林郭勒盟。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3月26日,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由馮玉祥將軍和吉鴻昌將軍在張家口成立,但自民國二十六~三十四年(公元1937~1945年)被日寇占領,期間成為大蒙奸、蒙古蘇尼特右旗親王察哈爾·德穆楚克棟魯普(德王)統治的偽蒙疆之一部分,其王庥(德王府)設在張家口城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行政區劃重新進行了調整。1952年,察哈爾省廢設,現主要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也有部分地區劃入北京市和河北省。
2.堂號:
張垣堂:以望立堂,亦稱察哈爾堂。
資料有待補充。
姓氏略考-巴岳圖姓-家譜文獻
六.家譜文獻:
資料有待補充。
七.字輩排行:
資料有待補充。
姓氏略考-巴岳圖姓-楹聯典故
八.楹聯典故:
資料有待補充。
姓氏略考-巴岳圖姓-歷史名人
九.歷史名人:
巴岳圖·巴圖禮:(生卒年待考),滿族。著名清朝云騎尉。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巴岳圖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巴岳圖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