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略考-博和羅姓-姓氏淵源
博和羅[博和羅、博霍羅、博活羅,讀音作bó huó luó(ㄅㄛˊ ㄏㄨㄜˊ ㄌㄨㄛˊ),滿語為“Bohoro”]←相關的滿文顯示不出來者,請安裝《圓點滿文印刷體字庫》。
一.姓氏用字:
滿文
二.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于錫伯族,出自古鮮卑族后裔錫伯博和羅部族,屬于以部族名稱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錫伯族博和羅氏,亦稱博霍羅氏、博活羅氏,漢義“套馬”,世居虎爾哈烏喇(今黑龍江牡丹江)、奧里迷(今黑龍江鶴崗梧桐河流域)、畢歆(碧新,今俄羅斯比金西比金河口北岸一帶)。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ohoro Hala,世居薩哈祿烏喇(今黑龍江沿岸,黑龍江古稱黑水)。
清朝中葉以后,錫伯族、滿族博和羅氏多冠漢姓為活氏、何氏、博氏、霍氏、羅氏、陶氏、托氏等。
三.各支始祖:
資料有待補充。
姓氏略考-博和羅姓-遷徙分布
四.遷徙分布:
博和羅氏復姓是錫伯族、滿族共有的姓氏,歷史悠久,今仍在稱呼使用,亦多漢化為活氏、何氏、博氏、霍氏、羅氏、陶氏、托氏等,分別融入各氏大家庭,多以虎爾哈為郡望。
五.郡望堂號:
1.郡望:
虎爾哈:即今牡丹江地區。唐朝時期稱忽汗河,明朝時期稱胡里改江。該地區原稱“虎爾哈”,由于所依“胡里改江”在清朝末期改稱“牡丹江”,虎爾哈地區是后來因江得名,稱“牡丹江地區”,民國初期一度稱“寧安”。牡丹江地區歷史悠久,早在遠古時代的石器時期,肅慎民族的先民們就在牡丹江流域生息繁衍,創造了富有特色的古肅慎文化。從商、周到隋朝的兩千三百多年間,牡丹江地區是滿族的先祖肅慎、挹婁、勿吉、靺鞨等部族的世居地,與歷代中原王朝保持著密切的聯系,進行著不斷的朝貢往來。唐朝時期,粟末靺鞨民族在牡丹江流域崛起,建立了渤海國,為唐朝附屬的地方民族政權,長期以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寧安渤海鎮)為首府,進行了卓有成效的開發與建設,開展了同唐、日本、契丹、新羅在政治、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活動。渤海國的貴族特別注重搞好與唐朝中央政權的關系,不斷派出王室子弟到唐廷長安“宿衛”,到唐廷朝賀、進貢、抄寫典籍和留學。渤海靺鞨部族的第一、第二代君主被唐朝冊封為渤海郡王。從渤海的第三代王大欽茂起,以下各代皆被唐冊封為渤海國王。渤海國努力學習中原的先進科技文化,處處仿效唐京長安,積極從事渤海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被譽為“海東盛國”,轄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零三縣,國傳十五位王,歷時長達二百二十九年,為牡丹江地區后世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發展,留有深遠的影響。在遼、金、元、明各個朝代,牡丹江一直為女真族居住經營。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國被契丹(遼)攻滅后,契丹在渤海國故地建立了一個東丹國(意為契丹以東的國),以原渤海國首都上京城為東丹國的京城,改稱天福城,后因契丹國發生內亂,東丹國的京城于后唐天成三年(戊子,公元928年)冬焚毀,自此給渤海上京城留下個“東京城”的稱呼。金國晚期,大將軍蒲鮮·萬奴叛金,于南宋嘉定八年(戊寅,公元1215年)在牡丹江地方自立一個大真國,自稱天王,改元天泰,擁兵十萬余眾,史稱“東真國”或“東夏國”。立國十九年后于南宋紹定六年(申,公元1233年)被蒙古大軍攻滅。在元朝時期,牡丹江地區屬胡里改軍民萬戶府統轄。元大德十一年(丁未,公元1307年)劃歸合蘭府(海蘭府)古州(谷州)管轄。明朝時期,牡丹江地區由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統轄,在牡丹江地區設有建州衛、麥蘭河(穆棱河)衛、阿速江衛、五林河衛、速平江衛、沙虎衛等寧古塔路的四十八衛所。清朝時期,管轄祖國東北盛京將軍衙署以北廣大地區的衙署――寧古塔將軍府就設在今牡丹江市轄區以內。先是在今海林市舊街設有寧古塔昂邦章京衙署,后改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府,衙署于清康熙五年(丙午,公元1666年)被康熙大帝下令從海林舊街遷往今寧安。清康熙十五年(丙辰,公元1676年),寧古塔將軍衙署遷往吉林以后,在寧古塔地方仍設有副都統鎮守。清光緒二十七年(辛丑,公元1901年)農歷2月,沙俄侵略者修筑中東鐵路,建牡丹江車站。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清政府將東三省將軍制改為行省制,撤銷寧古塔副都統及其衙署,改設綏芬廳管轄。清宣統二年(庚戌,公元1910年),改綏芬廳為寧安府,歸屬于吉林省。辛亥革命后,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寧安府改為寧安縣,今牡丹江市郊乜河當時屬寧安縣第五行政區團聚鄉所在地,為當時境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后,牡丹江車站兩側歸哈爾濱中東鐵路公司督辦公署轄屬。民國九年~十九年(公元1920~1930年),中東鐵路哈爾濱地畝管理局在牡丹江站周圍地段發放過三次街基號,街路不斷擴大,人口繼續增加,店鋪作坊日益興起,逐步形成集鎮,寧安縣第五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很快從乜河轉移到火車站周圍。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5月,日寇占領牡丹江車站及乜河、鐵嶺河、卡路、海浪、南嶺(今勝利村)等地。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7月,日寇將東省特別區改為北滿特別區(公元1936年1月撤銷),將中東鐵路改為北滿鐵路。民國二十三年(甲戌,公元1934年)10月,日寇將寧安等縣劃為新成立的濱江省管轄,今牡丹江大部分境域仍屬寧安縣的第五區。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日偽當局成立濱江省牡丹江辦事處。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12月圖們至佳木斯鐵路全線通車后,牡丹江新火車站(寧北站)成為吉林、黑龍江兩省東北部交通樞紐。民國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7月1日,日偽當局設立牡丹江省公署,轄寧安、穆棱、東寧、密山、虎林五縣。在偽省公署內設立牡丹江市政籌備處,12月1日正式成立偽牡丹江市公署,共轄五縣一市,省會設在牡丹江市。民國三十二年(癸未,公元1943年)10月1日,日偽當局設立東滿總省,轄牡丹江省、東安省和間島省(今吉林延邊),共三市十六縣,東滿總省省會就設在牡丹江市。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5月28日,日偽當局撤銷東滿總省,劃出間島省,將牡丹江省和東安省合并,設立東滿省,轄兩市十一縣,省會仍設在牡丹江市。8月14日,日寇敗退,偽東滿省公署和牡丹江市公署同時解體。8月18日成立牡丹江市地方治安維持會,8月25日成立中共牡丹江市委員會,隸屬中共牡丹江地區委員會領導。10月14日,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牡丹江軍區李荊璞司令員率部接收牡丹江市地方治安維持會,建立了中共領導下的牡丹江市民主政府。民國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4月8~10日在牡丹江市召開綏寧省臨時參議會,成立綏寧省政府,省府設在牡丹江市,轄一市八縣。4月18日成立中共綏寧省委。10月7日綏寧省撤銷,成立東北政聯直屬牡丹江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后,牡丹江市隸屬牡丹江專員公署領導。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8月20日牡丹江專區與東安專區合并,成立牡丹江省,牡丹江市隸屬牡丹江省領導。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7月9日撤銷牡丹江省建制,并入松江省,牡丹江市為松江省直轄市。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27日牡丹江市政府改稱市人民政府。1954年6月19日松江省并入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劃為黑龍江省直轄市。1955年3月24日牡丹江市人民政府改稱牡丹江市人民委員會。1958年6月18日牡丹江市劃歸牡丹江專員公署領導,變為地轄市。1966年2月8日牡丹江市由地轄市又改為黑龍江省直轄市。1967年4月8日撤銷牡丹江市人民委員會,成立牡丹江市革命委員會,隸屬于牡丹江地區革命委員會領導。1968年2月撤銷牡丹江市建制,市革委并入地革委。1973年9月1日牡丹江地、市分設,恢復牡丹江市建制,仍歸牡丹江地區革命委員會領導。1979年2月8日牡丹江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稱牡丹江行政公署,牡丹江市革命委員會仍隸屬牡丹江行政公署領導。1980年12月1日牡丹江市革命委員會改稱牡丹江市人民政府,歸牡丹江行政公署領導。1983年9月29日牡丹江地、市合并,撤銷牡丹江行政公署建制,牡丹江市為省轄市,實行市管縣的領導體制,原牡丹江行署管轄的海林、寧安、林口、穆棱、東寧、密山、虎林七縣和綏芬河市皆歸屬牡丹江市,原所屬雞東縣劃歸雞西市。1991年密山縣劃歸雞西市。1992年虎林縣劃歸雞西市。市屬的海林、寧安、穆棱三縣分別于1992、1993、1995年改為縣級市。
2.堂號:
寧安堂:以望立堂,亦稱忽汗堂、虎爾哈堂、牡丹江堂。
資料有待補充。
姓氏略考-博和羅姓-家譜文獻
六.家譜文獻:
資料有待補充。
七.字輩排行:
資料有待補充。
姓氏略考-博和羅姓-楹聯典故
八.楹聯典故:
資料有待補充
姓氏略考-博和羅姓-歷史名人
九.歷史名人:
博和羅·圖那:(生卒年待考),錫伯族;虎爾哈烏拉人(今黑龍江牡丹江),隸屬滿洲正白旗。著名后金將領。
博和羅·圖那的父親博和羅·卓爾糾,為明朝末期錫伯族虎爾哈部首領。
在清太祖佟·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時期,博和羅·卓爾糾率部歸附清太祖,清太祖十分高興,授博和羅·卓爾糾為虎爾哈部佐領,后在從征北京時陣亡,贈騎都尉。
博和羅·卓爾糾戰死之后,清太祖以博和羅·圖那的弟弟博和羅·沙慕賽承襲其爵,后晉升為一等輕車都尉。
博和羅·圖那是博和羅·卓爾糾的長子,未得襲爵,但他憑自己的軍功后來也得授佐領,在清軍征伐明朝的系列戰爭中,晉升為二等輕車都尉。
后來,博和羅·圖那在廣西地區與南明軍隊作戰時陣亡。其子博和羅·尼耶和承襲其二等輕車都尉之爵。
博和羅·車克:(生卒年待考),錫伯族;虎爾哈烏拉人(今黑龍江牡丹江),滿洲正藍旗。著名清朝大臣。
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農歷9月,博和羅·車克官至戶部尚書。
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農歷10月,博和羅·車克與希福、范文程、額色黑、覺羅郎球、明安達禮、濟席哈、星訥一起晉升為議政大臣。
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農歷閏7月,博和羅·車克調任吏部尚書。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博和羅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博和羅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