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姓
宛[宛、惌,讀音作wǎn(ㄨㄢˇ),亦可讀作yuán(ㄩㄢˊ)]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于風姓,出自上古時期伏羲之師宛華,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上古時期,伏羲帝的老師叫宛華,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宛氏。
第二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上古時期黃帝之臣宛朐,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上古時期,黃帝有大臣叫宛朐,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宛氏。
第三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大夫公孫宛射犬,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左傳》記載:“宛,姓,鄭大夫宛射犬,衛大夫宛春?!?br />
宛射犬、宛春實際上皆是鄭國人,公孫氏。其后裔子孫,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宛氏。
第四個淵源:源于地名,出自西周初期申伯之國宛邑,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一統志》記載:“宛,本申伯國,春秋時屬晉,戰國為韓宛邑,秦為宛縣,漢因之,明屬南陽府?!?br />
宛邑,在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在西周初期為周宣王的舅父申侯的封國。春秋時期,宛邑先屬晉國,后屬楚國。戰國時期,三家分晉后,宛邑屬于韓國。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在其地設置了宛縣,明朝時期屬于南陽府。
春秋后期的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齊桓公姜小白聯盟宋、陳、鄭諸國,開始春秋稱霸。此時楚國國君文王熊貲亦想稱霸春秋,也不示弱,在第二年即楚文王二年(公元前698年),為了徹底打通北入中原的戰略通道,與齊桓公抗衡,遂出大軍進攻鄧國,一舉滅掉了鄧國。史籍中雖無楚國滅申國的具體時間記載,但從史書記載的“伐申過鄧”來看,攻申國必然要經過鄧國。
楚文王引兵過鄧國時,鄧國有三位明智的大夫勸說鄧候乘機殺死楚文王,以免將來之險。但鄧侯認為楚文王是自己的女婿,因而未從,并按正規的禮儀接待了楚文王。此后,楚文王繼續北上,攻滅了申國,除掉了周朝南土最大的一個異姓國,將申國變成了楚國的一個大縣。
此時,鄧國雖幸存,但已若釜底游魚。果不其然,楚文王在領兵勝利掌鼓回歸時,可不管什么翁婿之情,順帶滅了鄧國。
楚文王滅申國,宛邑之地亦皆歸楚國,其住民有以原邑之稱謂為姓氏者,稱宛氏。
第五個淵源:源于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楚國有羋姓別支郄氏貴胄,楚國滅申國后,封郄氏貴胄于申地宛邑(今河南南陽),遂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宛氏。
第六個淵源:源于阿拉伯族,出自唐朝時期阿拉伯人宛葛思,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宛葛思,是唐太宗(公元627年~649年)在位時期,來中國傳播伊斯蘭教的阿拉伯族穆斯林宛葛思。宛葛思的漢語亦譯作萬尕斯、旺歌師、斡歌士、斡葛思等。
宛葛思后留居中國,其后裔子孫安漢文化習慣,有取其祖先原名之首音的漢字諧音為姓氏者,稱宛氏;亦有稱萬氏、斡氏者,同宗同源。
第七個淵源:源于滿族,出自古女真族萬旒哈氏部落,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萬旒哈氏,滿語為Wanlioha Hala,世居清河,清雍正元年由包衣抬入正黃旗,后冠漢姓為宛氏、萬氏。
二.郡望堂號:
郡望: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后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廢,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廢黜,唐朝天寶至德年間(公元742~758年)又曾改鄧州南陽郡改良穰縣(今河南鄧縣)為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清河郡: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后屢改為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為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漢改為國,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元朝以后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棗強縣、南宮縣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縣、夏津縣、武城縣及高唐縣、平原縣各一部分地。
堂號:
南陽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三.家譜文獻:
宛氏族譜一卷,(清)宛錫璋纂修,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山東省濟南市圖書館。
四.字輩排行:
安徽定遠宛氏字輩:“廣發意氣來”。
安徽潛川、廬江、山東濟南宛氏字輩:“日從光啟向學茂志敏新傳家宜樹德瑞兆慶華文進修昌繼善經世永承恩”。
安徽寧國宛氏字輩:“新學茂志敏新傳家宜樹德”。
安徽宛氏一支字輩:“日從光啟象學茂志敏新傳家友毅德富貴發華文”。
四川宜賓宛氏字輩:“益嘉如大山文學忠茂賢詩禮傳家寶榮華富貴連”。
四川樂至宛氏字輩:“一嘉如大三文學宗紹錦乾坤世代光輝顯榮華書通經義安定國新克正朝端”。
四川宛氏一支字輩:“一時如大山文學宗孟賢詩書傳家寶永遠世澤長朝耀聯文世修興啟成明忠孝德天理光輝照乾坤智勇奮發貴安幫秉國倫才華登金榜繁榮茂昌盛”。
云南宛氏一支字輩:“大朝耀聯文世正玉啟成明堂昌國定天德紹洪勛紫高永遠照光華旭建興旗櫸龍騰武君才澤滿榮帥英強智慧輝陽萬福春香伯公保衛廣學金榜登”。
五.歷史名人:
宛射犬:(生卒年待考),鄭國人。著名春秋時期鄭國大夫,宛氏鼻祖之一。
宛 春:(生卒年待考),鄭國人。著名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宛氏鼻祖之一。
宛嘉祥:(生卒年待考),廬陵人。著名明朝官吏。舉人,官思南府知府,為政有良策,政績卓著,百姓立碑頌之。
宛希儼:(1903-1928)又名宛畏如。湖北黃梅人。幼時隨父就讀,14歲入武昌啟黃中學,被推任校學生會主席,結識惲代英、陳潭秋等。1919年北京五四運動爆發后,回黃梅召集旅外學生組織縣學生聯合會,開展愛國運動。1921年考入南京東南大學,5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被選為青年團南京地方執行委員會委員。與旅寧同學吳致民、李子芬等在假期回黃梅,組織學生會,創辦《黃梅》月刊,開辦暑期補習班,發展黨團員,建立了黃梅縣的黨團組織。1924年3月任青年團南京地委出版委員,領導成立進步青年組織合作社等。1925年1月中共南京支部成立,被推為第一任支部書記。參加國共合作,參與組建國民黨南京市黨部。5月被中共上海地委指派為國民黨江蘇省黨部執行委員,擔任省黨部青年部部長。參加了上海五卅運動,6月4日領導組織南京萬余學生集會聲援,隨后發動下關工廠工人罷工,是南京五卅運動時期學生運動和工人運動主要領導人。1926年1月赴廣州出席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后調任中共漢口地方執行委員會宣傳部部長,兼任《楚光日報》主編,協助董必武領導開展工農運動,發動群眾策應北伐軍進占漢口。同年夏冬兩次主持召開國民黨漢口市黨員代表大會,均任執行主席,并被選為市黨部常務委員兼宣傳部部長。北伐軍占領武漢后兼任中央軍委機要處主任秘書及警衛團政治指導員。1927年上半年主編漢口《民國日報》,支持工農運動和革命群眾團體的反帝斗爭。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擔任武漢新聞記者協會領導工作。大革命失敗后,奉命率中共中央機關部分人員和警衛團部分戰士赴九江轉南昌,擔任中共江西省委常務委員兼宣傳部部長。協助省委書記陳潭秋同黃道等動員組織各級黨團組織及革命團體,積極作好配合南昌起義的準備工作。南昌起義后奉命留在南昌堅持黨的地下斗爭,參與領導全省黨組織貫徹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精神,積極部署組織發動各地秋收暴動。1928年1月被派往贛南,不久擔任中共贛南特委書記,領導發動贛南各縣農民武裝起義。不久特委機關遭破壞被捕,4月4日在贛州衛府里英勇就義。
宛希先:(1906-1930)湖北黃梅人。1912年起讀私塾。1923年入本縣八角亭高等小學,1924年在學校參加革命活動,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秋到武漢,入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在第五連當班長,后升至連長。1927年9月參加湘贛邊秋收起義。三灣改編后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一師一團一營黨代表。10月在郡縣水口花池樓協助毛澤東主持了秋收起義后第一批新黨員入黨儀式。后任一團政治部主任,曾率部兩克茶陵,參與創建湘贛邊界第一個紅色政權——茶陵縣工農兵政府。1928年春任紅四軍十師黨代表、中共湘贛邊界特委委員,參與開辟和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同年6月,率部參加襲占高隴的戰斗。7月任北路行動委員會書記,參與指揮永新困敵的戰斗。10月主持在茨坪舉辦的黨團訓練班。1929年初紅四軍向贛南閩西進軍后,奉命留守井岡山,任中共湘贛邊界特委常委,主持特委工作。他深入各地巡視和指導工作,健全和擴大黨的組織,加強對群眾日常政治斗爭和經濟斗爭的領導。后曾任中共茶陵縣委書記。1930年2月24日,在江西永新縣大灣被當作“AB團分子”錯殺。
宛旦平(1900-1930)原名宛明洲,又名宛運游。湖南新寧人。1922年秋考入長沙岳云中學,參加學生愛國運動,結識毛澤東、何叔衡、夏明翰等人。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考入廣州黃埔軍官學校第二期,學習刻苦,成績優異。1925年2月參加第一次討伐軍閥陳炯明的東征作戰。3月初同盧德銘一起調往海豐縣幫助組織訓練農民自衛軍。9月畢業后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任參謀。1926年秋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春擔任第十一軍二十四師七十二團一營營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奉命率營參加保衛武漢的任務。5月中旬在師長葉挺直接指揮下,率全營迎擊叛軍夏斗寅部,攻占紙坊車站,協同兄弟部隊打敗叛軍,其間曾任代理團長。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后,同年秋率部參加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第二十五師七十五團參謀長兼一營營長,參加南下廣東作戰。10月在揭陽戰斗中被俘,轉押于長沙監獄,后被其兄保釋出獄。1928年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1929年夏被派往廣西南寧從事兵運工作,在教導總隊建立和發展中共組織。同年12月上旬披派到龍州進行武裝起義前的準備工作,任左江督辦署警備隊營長,積極協助俞作豫改造警備隊。不久擔任討蔣南路軍第一軍二旅參謀長兼二團團長。1930年2月1日率所部參加龍州起義。中國紅軍第八軍正式成立后,任軍參謀長兼第二縱隊司令員,并任紅八軍軍事委員會委員。不久率部隨軍東進南寧,途中奉命率兩個連回師寧明、龍州擊潰叛軍,3月20日龍州突遭桂系軍閥部隊襲擊,他率縱隊在白沙街、鐵橋頭與敵軍展開激戰,爾后指揮一個營扼守鐵橋掩護軍部撤出龍州突圍轉移,當日晚在戰斗中壯烈犧牲。
宛旦平:(公元1900~1930年),原名宛明洲,又名宛運游;湖南新寧人。著名無產階級革命先烈。
宛吉斌:(公元1923~今),滿族,天津人。著名醫藥學專家。
宛許銀:(公元1947~今),湖北黃梅人。著名金融專家。
中共黨員,大專文化,經濟師,黃梅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主任。
1968年8月參加工作;1968年8月~1975年12月在黃梅蘭嶺任農技員;1976年1月~1984年3月歷任黃梅縣長嶺、下新信用社、營業所主任;1984年3月~1990年2月任黃梅縣農行副行長;1990年2月~1991年4月任農行英山縣支行副行長;1991年4月~1992年9月任農行黃岡地區中心支行小他培訓中心副主任;1992年9月~1995年3月任農行武穴支行副行長;1995年4月~1996年1月任農行黃梅縣支行副行長;1996年正月至今任黃梅縣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社主任。
多次被評為模范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模范人大代表。1998年被評為湖北省抗洪模范。
宛學雄:(公元1958~今),湖北黃梅人。著名中共地方黨務工作者。
農藝師,現任大冶市水利局黨委書記、局長。
2000年度由于大冶市水利建設成績顯著,受湖北省人民政府表彰。
1980年1月~1981年2月在市農牧業局辦公室工作;1981年3月~1992年2月在市農委工作,先后擔任農委辦公室副主任、農業科副科長等職。
宛文橋:(公元1962~今),女,湖北黃梅人。著名中共地方黨務工作者。
1979年12月~1981年12月在黃荊村一組任會計;1982年1月~1983年12月在黃荊村任婦女主任;1984年1月至今任黃梅縣長嶺鄉新宇建材開發公司副總經理。
1993年1月至今任長嶺鄉婦聯副主席。1996~1998年被評為長嶺鄉“優秀黨務工作者”;1991年被黃梅縣人民政府評為“先進工作話”;1993~1998年被縣婦聯評為“三八”紅旗手、“優秀婦聯干部”;1984年當選為黃梅縣第八屆人大代表;1993年當選為黃梅縣第九屆黨代表。
1988、1994年當選為黃梅縣第四、五次婦代會代表。1996年12月當選為黃岡市首屆人大代表
宛德福(公元1934年~今) 湖南新寧人。教育工作者。 1951年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5年入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制造專業本科。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年大學畢業,留校任教至退休,歷任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93年起享受國家特殊津貼。事跡被收入〈邵陽市志〉、〈湖南名人志〉、〈當代湘籍著作家大詞典〉〈中國專家人名詞典〉等書。
六.遷徙分布:
宛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五百六十三位,以南陽、清河為郡望。
今陜西省的寶雞市,安徽省的合肥市、廬江縣、巢湖市無為縣、寧國縣、池洲市、梅山縣、宣城市,山西省的太原市,山東省的聊城市、臨清縣,吉林省的長春市、公主嶺市,江蘇省的南京市、豐縣、淮安市、蘇州市,青海省的西寧市,四川省的雷波縣、宜賓市、樂至縣、樂山市,湖南省的新寧縣、岳陽市,河南省的開封市、平頂山市,遼寧省的大連市、鞍山市、沈陽市、海城市、錦州市凌海區,湖北省的武漢市、黃梅縣、黃陂縣,江西省的九江市湖口縣,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廣東省的廣州市花都區,甘肅省的蘭州市,北京市,上海市,重慶市,臺灣省等地,均有宛氏族人分布。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宛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宛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查看更多討論帖>> | ||||||||||||||||||||||||||||||||||||||
宛姓社區最新話題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