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尚風范望氏祠
——兼談長江三峽的姓氏文化
歐陽運森
姓氏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產物,是家庭、家族、宗族、氏族的血統聯系,也是這種血統聯系在社會交往、政治生活、經濟活動等方面的利益體現。三峽大壩的壩頭庫首太平溪鎮伍相廟村的望氏宗祠,是歷史留給長江三峽姓氏文化的寶貴文物。如何開發好望氏宗祠,展現長江三峽的姓氏文化,對于保護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增強炎黃子孫的凝聚力,對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振興中華,都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和作用。
一、中華姓氏源流。據文獻記載,我國的一些古老姓氏,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世代相傳,綿延至今。“姓”字本義為“生”。許慎《說文解字》:“姓,人所生也!”金文中“姓”字,即作“生”字。“姓”字本身由“女”和“生”兩字組成。我國較為古老的姓大都帶有“女”旁,如相傳上古八大姓“姬、姜、女為、姒、嬴、女吉、女云、姚”就是如此。“姓”發生于母系氏族社會,是同一遠祖的血緣集團的名稱,起著“明血緣”、“別婚姻”的作用。“氏”則是同姓的分支,“氏”、“支”同音,借“氏”為支,往往表示其一氏族的圖騰崇拜、部族徽號或居住地域等。夏、商、周三代,男子稱氏,婦人稱姓。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秦漢以后,姓、氏不別。
(一)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姓氏最早起源于遠古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圖騰”一詞,系印第安語。意為“他的親族”。原始人相信每個氏族都與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有著親族或其他特殊關系,此物(多為動物)即成為該氏族的圖騰——保護者和象征。傳說中的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時代,是中國圖騰制的標本時代。在這時代的姓氏名稱,幾乎全部采用生物的名稱:如黃帝的先族有蟲喬氏,黃帝少典之族有熊氏,神農先族神龍氏,舜之先族窮蟬氏,夏之先族牛蟲喬氏等,都是圖騰名稱。在生產進步和人口繁衍的基礎上,原來的圖騰群團中又分化子圖騰,子圖騰又分化出孫圖騰來。今天中國人的姓氏中如馬、牛、羊、烏、鳳、梅、蕎、山、云、龍、風等等,都是圖騰名稱的遺留。
(二)人文始祖的姓氏演變。相傳人文始祖黃帝的25個兒子,為四母所生,別為12姓:姬、女吉、酉、祁、已、騰、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12個“胞族”,散居到各地。這些胞族又滋生出一系列的“氏”。據考證,那時的古老姓氏也還只有64個。在奴隸制時代,周王族姓姬,通過分封諸侯和賜大夫采邑及領地,從姬姓又衍分出198氏。這些“氏”與周同為姬姓。為當時貴族的專有標志,屬于尊稱。到了封建社會初期的春秋戰國時代,氏族繁衍日眾,周王族諸侯公族、大夫之別子,各自為氏,只是當時仍稱氏族,不以為姓。秦滅六國后,各國貴族淪為庶民,或以氏為姓,或以國為姓,氏即為眾人所有,不再代表特權。姓氏之稱,逐漸混而為一。中國人究竟有多少姓氏,至今仍無精確數據。雖然明代已經有了3600多個姓氏的正式記載,但還不到全部姓氏的一半。近幾年曾經有人統計,我國歷次記載中前前后后出現過的姓氏共5652個。最近又有人說我國的姓氏總數是6363個。通過較長時間的搜集資料,現已知的我國古今姓氏共達8155個,還不包括一些兄弟民族的現行姓氏。我國臺灣省在50年代統計,據說有700多個姓氏。姓氏的豐富多彩,是一個國家歷史悠久、文化昌盛的表征之一。
(三)歷代文獻的姓氏研究。姓氏學屬于社會學的范疇。它與一個國家的社會發展史、民族文化史和語言文字、歷史考古等研究領域密切相關。我國姓氏學起源于先秦,盛于唐代,發展于宋明之際。歷代朝廷都設置有撰寫、考定、收藏氏族圖譜的專門機構,有關于姓氏淵源的文獻和輯錄。姓氏資料浩如煙海,除歷史上曾出現不少姓氏專著外,并散見于各種古代典籍以及方志、族譜、筆記、字書、韻書等著述之中。我國最早系統記載姓氏來源的典籍,當推春秋戰國時代史官編撰的《世本·姓氏篇》。春秋時魯國的眾仲、晉國的胥臣、鄭國的行人子羽,相傳是我國最早最有名氣的“善論姓氏”的人。東漢應劭撰《風俗通義·姓氏篇》。六朝時有徐勉的《百官譜》、王僧儒的《百家譜》、何承天的《姓苑》和《魏書·官氏志》。唐代姓氏學大盛,太宗李世民曾命諸儒撰《氏族志》一百卷。景龍中(公元707—709年)柳沖撰《大唐姓系錄》二百卷。其后又有韋述的《開元譜》、柳芳的《永泰譜》,而尤以林寶的《元和姓篡》十八卷最為著名。宋代對姓氏學的研究有新的發展,出現了鄭樵的《通志·氏族略》、鄧名世的《古今姓氏書辯證》、邵思的《姓解》和王應麟的《姓氏急就篇》。民間流傳很廣的《百家姓》,也是在北宋初年成書的。明代洪武時,吳沈等人據戶部黃冊,編了《千家姓》。嘉靖年間有陳士元的《姓希》和凌迪知的《萬姓統譜》。清代雍正時熊峻運撰《新篡氏族箋釋》,嘉慶時任若海撰《太平圖話姓氏》。歷代其它關于姓氏研究的還有楊慎的《希姓錄》、周春的《代北姓譜》以及傅余頠的《復姓錄》。
二、望氏宗祠評介。宗祠又稱宗廟、祠堂,祭祀祖先的處所。《禮記·祭法》鄭玄注;“宗廟者,先祖之尊貌也。”周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于寢(正屋)。”(見《禮記·王制》)所謂太祖之廟,拿周天子來說,就是后稷之廟。周天子的七廟是后稷、文王、武王三廟和四親廟:高祖、曾祖、祖、父廟,叫做親廟。始祖廟永遠不遷。望家祠堂是望氏來三峽落籍的始遷祖宗廟。
(一)望氏始祖齊太公。這里所指的始祖,是指望氏受姓始祖,而不是始遷祖。關于望氏受姓始祖,司馬遷《史記·齊太公》說得十分詳細:“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于呂,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從其封姓,故曰呂尚。”可見,太公望呂尚是望氏的受姓始祖。太公望呂尚,姓姜氏,世稱姜子牙,尊稱姜太公。《史記》介紹了姜太公釣魚的故事,說清了望氏受姓的來歷。有一天,周文王(字西伯)將要出去打獵,卜卦人說:“所獲非龍非酈,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于是文王出獵,果然在謂水之陽遇到太公。文王說,我的先輩說有圣人輔佐周,周將興旺起來,你果真就是的嗎?“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于是拜呂尚為軍師,后來果然奪得了天下。文王崩。武王即位,始封太公望于營丘,在今山東臨淄一帶,是為齊國。到了春秋時期,首先稱霸的諸侯是齊桓公。到了戰國時期,齊國仍然是當時的齊楚燕趙韓魏秦七雄之一。可見,望呂尚在中華民族史上的歷史地位是相當高的。
(二)三峽猶存望氏祠。望家祠堂始建于清代中葉,距今約200多年歷史。它經歷了長江1870年特大洪水的沖擊,卻巍然屹立至今,是三峽壩區唯一幸存的一座古代宗族祠堂。望氏宗祠通高約8米,檐口高5米,磚木結構,縱長方平面布局。占地面積308平方米,建筑面積598平方米,封閉式一進院落。其明間,前為廳后為堂,中間有敞亮舒展的天井,天井四周及二樓均有回廊。兩側次間為廂房。明間前廳為穿斗式木構架,后堂為抬梁式木構架。次間均為穿斗式木構架,梁與梁之間用駝峰或大斗支墊。四周墻體用薄青磚石灰漿砌封檐,小青瓦屋面,白色溝頭滴水,硬山屋頂,“從“字式山墻,脊式壽頭均用條磚石灰砌壘,覆蓋小青鸝飛出起翹.。正立面為牌樓裝飾貼面,建筑布局及其構架特殊于一般祠堂。
(三)望氏家族人丁旺。據《望氏族譜》記載:“望氏以祖輩名號為姓氏,源于姜姓。齊太公望之后裔。”太公望即周開國功臣姜尚,號姜太公,名姜子牙,字呂尚,可見,望氏與姜氏、齊氏等均有著歷史血緣關系,是姜姓派生出的若干支系中的一支。望姓的郡望是魏興。南朝齊有望法泰,唐有望千,明有望本。清末民初有望云亭。據民國二十五年《宜昌縣志》記載,望云亭(1854——1919),名文祥,字桂丞,太平溪人。少時以駕船為業。及長,入清營當兵,隨左宗棠部征新疆回民,克南路西四城,升守備。1877年(光緒三年)隨趙武毅軍赴熱河征“白蓮教”,任都司。1894年隨聶士成赴朝鮮與日軍作戰,臀部受傷,近一月傷愈,復力戰,連克連山關、分水嶺諸要隘,補游擊。和議后,由裕祿奏授鎮遠軍副將。1900年,又奉令赴河北各地征“義和拳”,克雄縣、新城、固安等地。后因索餉打了榮裕之侄(時任知府)一耳光,而獲罪于朝,化裝連夜出逃日本。在東京投湯化龍、徐樹錚等。1909年秋,隨湯化龍返國。1912年任伊克昭盟宣撫使。1913年9月,湯薌銘督湘,召望隨行,任湖南省第六區司令官兼道縣知事。在道縣不到一年,殺害起義農民近千人。1915年,望被授零陵鎮守使,晉升中將。當地仕紳感其“功”,在武官衙門前建一石亭,題名“望云亭”。后被群眾搗毀,僅留其“何須大樹”四字。1916年,各省反對洪憲制。4月,望亦宣布零陵獨立。1917年因病赴北京就醫,1919年病率。清政府每年或2—3年從各府、州、縣學中,選稟生升入國子監(當時的最高學府)讀書的歲貢,望姓中的望宏烈、望文棣曾于光緒年間被錄取為歲貢。民國《宜昌縣志·人物》中還記載了太平溪鎮85歲的老人望宏道五世同堂的歷史。五世同堂,古今少見。清至民國數百年歷史,有據可查的僅20人,可見望氏人丁之興旺。據估算,迄今寓居三峽的望氏家族人丁達3200多人。
三、三峽姓氏文化。三峽姓氏文化是華夏民族姓氏文化的體現,應努力開發,與長江三峽的治水文化、工程文化等一道,展現在世人面前。
(一)族譜家譜系列。族譜家譜是研究社會歷史演進過程的重要依據。族譜家譜又稱宗譜、家乘、氏譜、家傳等。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緣關系構成的社會細胞。家譜就是以血緣關系為前提的社會組織的歷史記錄。南宋朱熹說:“家乘者,一家之史也”。三峽地區姓氏族譜浩繁,可陳列之展品眾多。現將宜昌市夷陵區副研究館員歐陽運森家藏及上送的12種姓氏48冊族譜提要介紹如下:
《沙溪歐陽氏譜》——光緒澹雅書局木刻本,——1冊,記歐陽自亭侯受氏起至宋嘉佑止。(宋)歐陽修編。始遷祖景達,趙王倫之亂后,南遷長沙,后作官吉州。有譜序、世系表、譜跋。此譜被譽為譜學范例,世稱“歐譜”。歐陽運森家藏,索書號:477。
《枝江歐陽宗譜》——民國十三年姚星吾主筆,——1冊,手抄本。始遷祖歐陽普誠,明成化年間從江西吉安遷枝江,有譜序、族規、宗祠田產、世系表。歐陽運森家藏,索書號:附2。
《枝江歐陽宗譜》——1998年歐陽運森篡修,——1冊,四通打印本。始遷祖歐陽普誠,明成化年間從江西吉安遷湖北枝江。族譜敘述從歐陽修長子歐陽發支脈起,至1984年10月止承傳之歷史,有源流總序、譜序、置祀田記、宗祠田畝契據碑文、裔派、族規、世系表、族內詩詞文賦。歐陽運森家藏,索書號:附3——1。
《廣東歐陽氏族譜》——1993年8月鉛印 本,歐陽氏族修譜理事會編篡,——1冊。書名據書皮所題。始遷祖歐陽泳夫,元朝進士,官任廣東按察司簽事, 攜眷由贛遷粵,定居河源,是元代槎江派歐陽氏族始祖。內容為:序、祖先功名薈萃。第一篇譜序、世系、譜牒,第一章:譜序,第二章:世系和派輩,第三章:譜牒,第二篇:分宗載譜,第一章華甫公系,第二章均甫公系,第三章興公系,第三篇:記文、名人簡介、榮芳錄,第四篇:附錄。歐陽運森家藏。索書號:附3——3。
《枝江蕭氏家譜》——1999年歐陽運森篡修,——1冊,四通打印本。始祖蕭乃富,清同治年間從宜都蕭家巖遷至枝江安福寺。有譜例、序、宗派、世系表。歐陽運森家藏。索書號:附3——2。
《夷陵易氏宗譜》——民國年間石印本,由易氏宗譜續編會編修,——6冊。始祖易亮,南宋時由沙星遷峽州。卷一至卷六:世系圖,卷七、卷八:詩、戒、禮儀、記、祠堂說、祭條、祭田、瑩田記、義舉、行略、傳。卷九:序、銘、傳、題、文、記、詩,卷十:誥封、傳、壽序、哀啟、名、表、領譜名號。歐陽運森家藏 。索書號:附4——1。
《宜都易氏族譜》——民國二十五年(1936)石印,易子才篡修,——12卷(冊),存11卷(冊),書名據版心頁和封皮題。始遷祖易鈞玉,元末由江西遷宜都。卷首:祠圖、序、凡例、祠規家范、喪服九族總圖、祭文、田產、碑記,卷二列傳(缺),卷三至十二:世系表。歐陽運森家藏。索書號:附4——2。
《林氏宗譜》——民國十二年(1923)宜都丁吉皆刻,林正得編修,——4卷(冊),書名據封皮所題。始遷祖林自選,于明末清初洪化二年(1679)由江西遷枝江安福寺。卷一:總序、譜論、規約、宗派、文約、公田碑文、宗祠全圖、規約家法、八戒,卷二:傳、修譜采訪記略、先世軍籍述略、治家格言、家訓、勸孝,卷三:服制圖、世系總圖、墳墓地名、世系表,卷四:世系表。歐陽運森家藏。索書號:附5。
《松滋袁氏宗譜》——民國八年(1919)石印本,袁益先等編修,——1冊,書名據版心題。始祖袁璽,明末清初自江西遷松滋。存卷為譜序、譜例、家規、宗祠詳圖、祖墳圖、田地契約、祠堂敘文、碑文、壽序、傳、紀事、哀辭、墓志銘、行述、祭文、篡修名目。歐陽運森家藏。索書號:附15。
《夷陵鄭氏支譜》——民國三十八年(1949)手抄本,鄭家海篡修,——2冊,書名據封皮“鄭氏支譜”題。始祖鄭逢春,明季由金陵直隸嘉定州遷秭歸。卷一:鄭氏源流小考、中元寄錢、序定先人派式、議定后裔派式,卷二:世系表。歐陽運森家藏。索書號:附16。
《夷陵黎氏宗譜(明月峽)》——民國九年(1920),黎其恭主修,元興利石印,——8冊。始遷祖黎珍寶,明季由忠州遷至夷陵。卷一:凡例、譜序、派序、世考,卷二至卷五:世系,卷五:家傳、節孝、墓志墓表、壽序,卷六:宗祠圖說、葬地圖說、服制圖,卷七:家訓、族規、刑律,卷八:藝文、雜志、譜跋。檔案館藏:全宗號168,目錄號1,案卷號2——9。
《長陽劉氏族譜》——光緒元年(1875)慶林堂刻本,劉大緒主修,——5冊,書名據版心題,記事至光緒元年。始遷祖劉必安,明初由江西省吉安府吉水縣遷楚地。卷首:目錄、圣諭十六條、宋寧宗修譜詔書、明太祖修譜詔、服制圖、大清律、源流序、凡例、家規、序傳、墓志、派語、施約、祠圖、屋圖、陰陽圖、瑩圖,卷一:前十代、瑤公裔、珠公裔,卷二、三:珍公裔,卷四:倉公裔,卷五、六:介公裔。館藏:全宗號:168,目錄號1,案卷號:16——20。
《當陽袁氏族譜》——民國十三年(1924)宜昌求是化學館石印,——2冊。始遷祖袁才,元明之季由江西遷至當陽。袁正寬領修,卷上:序、建祠記、祠田記、修譜例言、文約、詩文,卷下:世系、行狀、譜跋。館藏:全宗168,目錄1,卷號24——25。
《夷陵孫氏派譜》——光緒六年(1880)木活字本,孫增榮修,桐梧記置——1冊。始祖孫富,正德六年(1511)歲貢生。不分卷:譜序、世系表。1987年11月,宜昌縣人民檢察院干部孫永萬應宜昌縣檔案館館長歐陽運森之邀,獻出《孫氏派譜》并《近代世系表》。館藏:全宗號168,目錄號1,案卷號28。
《夷陵黃氏家譜》——民國三年(1914)黃德大手抄,不分卷。始祖黃汝貴,成化二年(1466)由江西南昌遷至宜昌,譜載序、世系等。館藏:全宗號168,目錄號1,案卷號27。
《夷陵丁氏家譜》——同治五年(1866)手抄本,丁朝品編,——1卷,記至1983年止。于明成化年間由興山遷至夷陵。譜載序、世系等。1983年由宜昌縣(夷陵區)歐陽運森收集上送至縣(區)檔案館。館藏:全宗號168目錄號1,案卷號26。
《朱氏族譜》——民國十年(1921)岳陽東陵中山堂梓行,——12冊。朱玉軒主修,版心題“沛國堂”。元末江陵路都總管朱萬舞世襲清浪衛指揮官,籍監利,為監利始祖;歐陽運森家藏。
上述族譜已于2001年9月20日由湖北省圖書館組織上報中國家譜學會(上海圖書館)統一編目上網。
(二)各宗族習俗遺存。一是祭祀先祖的內容。要反映望家祠堂廟會的場面,展示廟會的器物,如供品、神牌神位、祭祖拜臺等。祭祀的場面要隆重、莊嚴,體現宗族特色。二是節慶禮儀的內容。望氏家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之一,有過年過節的習俗。節慶禮儀主要有獅燈、龍燈、采蓮船、地花鼓、建東花鼓、皮影戲、山歌聯唱等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文藝節目。三是喜慶嫁娶的內容。主要是反映望氏家族中生兒打喜、結婚做壽等生活習俗的場面。望氏與三峽地區其他姓氏如韓氏、高氏、黎氏等的生活習俗既有共同愛好,但又有他們自己的生活習慣,這就是他們的老祖宗世代相傳至今的習俗,我們要注意開發,揚長避短,啟迪后人。四是生活習俗的內容。可以展示出望氏家族傳世的生產工具、生活器皿、科舉試題、祭祀器物等。總之,博物館的活動形式要靈活多樣,陳列品要有一定的收藏價值、觀賞價值和文物價值。
(三)匯集各族祭祖文化。在現存三峽望氏祠堂內,可考慮設以三峽地區姓氏為主的多種姓氏的展廳,每個姓氏為一個展廳。展廳內容為:該姓氏的歷史淵源,如受氏始祖、始遷始祖、世系圖譜、名人傳記等;祭祖活動,如始祖畫像(或塑像)、牌位、拜臺等;名人世家,如該姓氏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科學家等;生活習俗,如該姓氏傳世的生產工具、生活器物、文房四寶等。三峽地區的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較多,不少人尋根問祖,對姓氏學研究頗深,可與他們聯手辦展廳,也可以利用其他多種渠道,不斷豐富其內容。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望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望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查看更多討論帖>> | ||||||||||||||||||||||||||||||||||||||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