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汪氏家族起源于平陽(春秋時的平陽故城,在今山東省鄒城市城西三十里),繁衍于新安,是新安郡望族。有“天下汪氏出徽州”之說。
汪姓源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領河南魯山的古魯國,封與其子周公旦之長子伯禽,是為魯國。周武王滅商后,委派魯伯禽東征商的盟國徐、奄17國,討平后,命伯禽長駐奄地,即今山東曲阜,魯國由河南魯山移封山東,成為春秋時東方強大的諸侯國。傳及魯國第21位國君魯成公黑肱(公元前574年)生庶子取名滿。因姬滿有功于魯,為上大夫,受封為潁川侯,食采于“汪”地(在當時魯國的平陽),人稱汪侯。其后代以采邑地為氏而得姓,穎川侯姬滿為汪氏得姓始祖,即一世祖。「汪侯生子挺,挺為周司諫,生子誦、芒,誦為司馬,生子金鉞、銓、踦(锜),皆有令名」。最早見于史書的汪姓人物汪踦(即第四世)。
二、 遷徙分布春秋時,魯國有童子汪琦,哀公的時候和齊國軍隊戰于郎而死,魯人因為他死于國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禮來安葬。這是見于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東漢時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龍驤將軍為會稽令,為躲避禍患,遷至新安,子孫蕃盛,后發展為新安望族。據《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陳稷州別駕汪綱,陳亡,自歙州徒河間。"這說明南朝時汪氏已遷于今安徽歙縣,隋初有一支遷至今河南河間。唐代以前中原已經有汪氏聚居點。唐初有汪華,封越國公,其族繁衍昌盛,人丁興旺,子孫分布于今安徽、浙江、江西的許多地方。宋代以后,南方的廣東、廣西、貴州等省都已有汪姓居民。湖北,陜西等地也有不少的汪姓居住.自清康熙年間開始,閩、粵汪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此后又有遠播海外者。
三、 郡望堂號【堂號】汪氏的堂號主要有:"越國堂",唐代汪華封越國公。 "忠勤堂",明代汪廣澤封為忠勤伯。另外,汪氏還有堂號"平陽"、"六桂"。【郡望】平陽郡。周朝的平陽城址,“春秋時屬邾地,后為魯平陽邑”。戰國時為齊南陽邑。漢設平陽縣,均屬兗州。隋大業三年(607年)撤平陽縣,并入鄒縣。宋元時稱平陽鎮,明清時置平陽社。現在是山東鄒城市平陽寺鎮。新安郡。晉時由新都郡改置,相當于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隋代玫歙州置,后來移到了歙縣。六桂。就是"六桂聯芳"的譽稱,分布在古代的泉州。治所在地閩縣,相當于今天的福建全省。后來改為閩州。唐代景云年間改武榮州置縣。
四、歷史名人見于史籍的汪姓名人,主要出自隋代以后,以清代為最多。唐代有涇縣人汪倫,大詩人李白游涇縣桃花潭時,他熱情招侍,李白因賦《贈汪倫》詩,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詩句。南宋有文學家汪藻,詩人汪元量,宰相汪伯彥。元代有航海家汪大淵,曾經兩下東西洋,游蹤廣遠。元末清初有散曲家汪元亨。明代有戲曲家汪道昆、汪延訥。清代有醫學家汪昂,著有《醫方集解》、《湯頭歌訣》等,非常實用,流傳很廣,對普及醫學有所貢獻;有散文家汪琬;有書畫家汪士慎,善于寫詩,精通篆刻和隸書,工畫花卉,尤其擅于畫梅,筆墨清勁,對后世影響較大,是"揚州八怪"之一;有軍機大臣汪由敦,以辦理公文敏捷干練而著稱,也善于書法;有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汪中,早年因曾經助書商販書,所以遍讀經史百家和天文歷算,所作《哀鹽船文》被杭世駿所嘆賞,從此文名大顯。他尤其致力于西洋數學,曾經自制儀器多種,測繪黃河新舊海口地勢。他還曾為墨子荀子翻案被統治者視為"明教之罪人"。有女作家汪端,編著有詩集《明十三家詩選》、小說《元明佚史》。還有太平天國將領汪海洋,京劇演員、劇作家汪笑儂。 有早期話劇活動家、演員、劇作家汪優游;著名詩人汪國真,網絡詩人汪艾若(愛若干)。 汪精衛:字兆銘,清末著名革命義士,曾有“引導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豪言壯語,民國日軍侵華時期,搖身一變而成為最大的漢奸頭子,后死于日本。而汪精衛也成為漢奸賣國賊的現代同義語。據說其后代就是當代的上海國師汪某人。
注1:公元前484年,這一年是汪氏一世祖出生后的第90年,其第四世的小孫子踦十幾歲,而這一年孔子67歲(公元前551-479年)。
注2:汪氏并非來自于防風氏。請各位汪氏本家到《汪氏宗親網》上查看相關資料,我們共同探討。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汪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汪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查看更多討論帖>> | ||||||||||||||||||||||||||||||||||||||
汪姓社區最新話題![]()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