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關于溫姓之源,過去有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說。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源說”和“多源說”。“三源說”主張溫姓有三個源頭:一是出自己姓,為顓瑞高陽氏之裔,是昆吾氏之子立溫國后以國為氏。二是顓頊高陽氏之裔,昆吾氏之子蘇國之后,源于蘇國己姓。清人張澍《姓氏尋源》說:“春秋僖公十年,狄滅溫。溫子奔衛。溫子即蘇子,蘇氏為己姓,則溫出己姓無疑。”此說主張溫氏始祖為西周初年蘇國的始君蘇忿生。三是認為溫氏源于姬姓,為唐叔虞之后。唐人林寶《元和姓纂》載:“溫,唐叔虞之后,晉公族受封河內之溫,因以命氏。又郤至食采于溫,亦號溫季。”《新唐書·宰相世襲表》沿襲此說。主張溫氏始祖為唐叔虞和郤至。
二、碑碣墓志等實物資料為據。濟源市文物局干部盧化南先生對溫佶碑和溫邈墓志的考古發現與文物價值已經作了詳盡的介紹。這對于探討溫氏之源有重大的參考價值。過去我們雖然大都主張溫氏為顓頊高陽氏的后裔,但具體得姓始祖不詳。現在我們這兩塊碑石明確無誤地記載溫國始君名平,找到了溫姓始祖,解決了溫姓之源。其重要價值,不限于此,還對溫姓流變作了記載,是說著名的太原堂溫氏就是溫平的后裔。《唐故太常丞贈諫議大夫溫府君(佶)神道碑》說:“溫氏裔顓頊,為己姓,其后有平,佐夏滅窮,厥用祚土,子孫因居其邑頁仍其侯。著名書法家柳公權書丹,規格甚高,史料價值甚高。再一個是《唐故征君左補闕溫先生(邈)墓志銘并序》云:“溫先生諱邈,字順之,本己姓,有平者,佐夏滅窮,受封于溫,因以命氏。自平至乂,二十六代,仕周為司馬,別封于祁,始為太原人。”由此可知,溫族始于夏代前期,始祖名平,因助夏滅有窮氏有功,受封于溫(今河南溫縣),建立溫國。溫平至二十六孫溫乂時,別封于外地。溫佶碑說別封于郄地,溫邈墓志說別封于祁。郄與祁字形與音相近,兩地相距不遠。有可能是溫乂別封到郄地,至西漢初,其后裔溫疥之孫溫何遷至太原祁縣。其后裔中名人輩出,有東漢精忠報國的溫序、三國魏涼州刺史溫恢、西晉司徒溫羨、東晉安郡公溫嶠、赫赫有名的唐初三彥——溫大雅、彥博、彥將。追根溯源,這些人都是平的后裔。溫佶是溫大雅的五世孫,溫邈是溫大雅的六世孫。因而溫氏主流郡望——太原堂溫氏是由溫平后裔形成的。
(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是以袁義達先生為主任,全國最資深族史、姓氏、考古等有關方面專家、學者為核心團隊的姓氏源流研究機構,代表了當今中國姓氏源流研究的最高學術水平。)
二、郡望堂號
【堂號】
"三公堂":唐朝時,溫大雅(溫彥宏)為禮部尚書,封黎國公。其二弟大臨(溫彥博)為中書令,封虞國公。三弟大有(溫彥將)為中書侍郎,封清河郡公。時稱"一門三公"。
【郡望】
平原郡:西漢時置郡。相當于現在山東省北部平原縣一帶。
太原郡:戰國時秦置郡,治所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汲 郡:晉代時置。相當于現在河南省汲縣一帶。
清河郡:漢高帝時置。相當于現在河北省清河至山東省臨清一帶。
二、 溫姓的播遷分布
中華民族的溫姓,主流共有三支,但旁支則多,是一個多源匯集的姓氏群體。正是這種多源的特點,不斷為溫姓的發展注入活力。古往今來,歷經艱辛,經過了3700余年的溫長歲月,如今的溫氏已根深葉茂,人口眾多,影響廣泛,成為一具著名的姓氏群體。
中國國內的溫氏有160余萬,如今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約為100萬人以上,特別是贛、浙、閩、粵、桂地區。廣東成了溫氏的主要聚集區,有溫氏近50萬人,占國內溫氏的三分之一左右。海外有溫氏140余萬,分布在33個國家之中,主要聚集在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印西亞等國家。
四、歷史名人與當代名人
溫姓歷史名家在秦未漢初已開始見于史料之中。劉邦起義反秦過溫縣時,收將軍漸疥,在楚漢相爭時于汜水河畔,溫疥立下大功。奮勇率軍擊殺了司馬欣、曹咎等楚軍,任燕相為大將軍。后在燕地發現燕王造反陰謀,暗告漢王劉邦,又協劉邦平叛了燕王,因功又封栒頃侯,采邑于山西祁縣。其后代溫何世居祁縣,溫氏在山西繁衍起來。
到了東漢時期,溫何的后裔溫序,任職州從事,又征為侍史,遷升為護羌校尉。在襄武時,為隗囂部將荀宇拘劫,荀宇勸他投降,他寧死不屈,大義凜然,忠貞不二地說:“今當效死,義不貪生。”隨后,口咬胡須,自吻而死,被稱為忠烈的典型。溫序有三個兒子,溫壽封鄒平侯,溫益為兗州剌史,溫恕為琢州太守,人居河北,山東等地。
南北朝時,溫氏在北方各地繁衍起來。山東荷澤人溫子升,文才武功,譽揚四海,被梁武帝稱為:“曹植陸機又生,”被任命為大將軍。隋代時期,溫羨已官至宰相;唐太宗時,溫彥博為宰相,弟兄三人均為卿相之才,各封公侯,被后人稱為“溫氏三彥”或“三彥家聲”。北方的溫氏有溫子、溫季子后代、南方的溫氏多為溫季子的后代。唐太常宰溫信為溫子之后裔,是顓頊已姓的后代;唐宰相溫彥博為溫季子的后裔。宋代時溫氏在南北各地繁衍,北方著名溫氏有溫仲舒,為河南洛陽人,任宋戶部尚書;南方則有著名溫氏溫革,為福建惠安人,任職秘書郎,溫益,字禹弼,為泉州人,歷大宗正丞、利州路轉運判官、工部員外郎等。明清以后不再表述,溫縣明代有縣令溫良。
在溫氏的發展中,根據《中國歷史人名大辭典》記載,溫氏歷史名家達44人;在各地譜蝶中,我們還可以查閱出數十人。其中,歷史上最優秀者有七位宰相:即漢代燕國溫疥,晉代的溫羨,唐代溫彥博,明代溫體仁,清代溫達和溫福,當代為溫家寶總理。在軍界有上將溫宗仁,中將溫玉成等.在文學界有著名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溫儒敏,武俠宗師溫瑞安,經濟領域有著名經濟學家溫元凱、溫鐵軍等。
五、名人簡介:
溫嶠: 東晉大臣(288-329),初在并州為劉琨謀主,抵抗劉聰、石敦等異族侵略。明帝即位后,任中書令,很受朝士推崇。王敦專制朝政,他與庾亮平定蘇竣、祖約之亂。不久病故于武昌。謚曰忠武。
溫庭筠:唐代詩人、詞人。他精通音律,才思敏捷。晚唐考律賦,八韻為一篇,據說他八叉手即告完成,故人又稱"溫八叉"。他的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開婉約詞派之先河,對詞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溫子升:后魏中軍大將軍。他博覽百家,文章清婉。平熙初,對策高第,補御史。有文集三十五卷。被譽為"江左文人"之一。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溫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溫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查看更多討論帖>> | ||||||||||||||||||||||||||||||||||||||
溫姓社區最新話題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