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里面好像找不到這個“叱”字,這個字很少見,我們村也就2-300人用這個姓,希望以后我們的族譜人越來越多!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于嬴姓,出自戰國末期秦國少年宰相甘羅,屬于以歷史事件或避難改姓為氏。據傳說,在戰國末年,秦國少年宰相甘羅,遭朝中奸臣呂不韋陷害,身死家抄,全族遇難,唯有甘府一族人逃脫。一日,該甘氏族人跑到一處荒郊野外,天色過午,他腹中饑餓難當,卻又不敢四處尋吃的,不久,只覺頭昏眼花,便栽倒在路旁。不知啥時候,秦國追他的一伙士兵來到跟前,把他推醒,問他姓啥。這時那甘氏族人餓得連話也說不出,只是用手無力地指著口,一付想吃的樣子。追兵以為他不是姓甘的,指著口,那意思是說姓“吃”,因此就放過了他。這位甘氏族人后來流落到邠州永樂縣(今陜西彬縣),娶妻生子,繁衍了一大家人。想當初,多虧一個“吃”字救了命,甘氏族人不忘舊恩,便將“甘”姓與“吃”姓結合起來,讓后代都姓復姓“吃甘”,后來覺得這“吃甘”二字不雅,遂改為“叱干”,世代相傳至今,亦有省文簡化為單姓叱氏、以及恢復為甘氏者,居所稱叱家村。
該支叱干氏復姓、以及分衍的單姓叱氏族人,皆尊奉甘羅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
源于鮮卑族,出自鮮卑族叱干氏部落,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叱干氏,鮮卑古姓,今陜西彬縣有叱干姓。古代鮮卑族有叱干部,以部落名為姓。十六國時期,赫連·勃勃得罪了北魏政權,曾奔投于叱干部。叱干部首領他斗伏要押送赫連·勃勃于北魏。他斗伏的侄子阿利當時在大洛川駐守,聽說叔叔要押送赫連·勃勃,趕緊飛馬前來諫道:“鳥雀投人,尚宜濟免,況勃勃國破家亡,歸命于我?縱不能容,猶宜任其所奔。今執而送之,深非仁者之舉?!钡?,由于他斗伏害怕強大的北魏政權,因此堅持要押送赫連·勃勃給北魏。阿利便偷派手下將赫連·勃勃于半路截救,然后一起逃至后秦國當戍邊衛兵,之后以原部落名稱“叱干”為姓氏,改名為叱干·阿利。叱干·阿利即鮮卑叱干氏的得姓祖先。后北魏政權一統中國北方,鮮卑叱干氏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政策的過程中,皆簡化為單姓薛氏,這在史籍《魏書·官氏志》中有記載:“叱干氏,后改為薛氏”,亦有仍以復姓叱干氏、或單姓叱氏為姓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叱干氏復姓、以及分衍的單姓叱氏、薛氏、干氏、于氏族人,皆尊奉叱干·阿利為得姓始祖。
3得姓始祖
甘羅、叱干·阿利。
4遷徙分布
叱干氏復姓是一個古老的多民族姓氏群體,但如今的人口數量已經非常稀少了,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薛氏、叱氏、干氏、于氏等,分別融入各氏大家庭,但多以邠州、河南、或洛陽為郡望。
今陜西的西安市、合陽縣、咸陽市、彬縣、蒲城縣叱家村、禮泉縣叱干鎮,廣東省的東莞市,以及全國各地仍有少量叱干氏、叱氏族人分布。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叱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叱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