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李中素

2010-05-13

4301次

1人

1個

0個

0人


吧主: [申請吧主] 管理員:   [申請管理員]

[ 字號: ]

李中素其人其事

麻城位于湖北省東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別山中段南麓,春秋為楚地,秦屬南郡,漢為西陵。后趙大將石勒部下麻秋筑城以守,始有麻城之名。隋開皇十八年設縣并正式命名麻城,屬黃州府,唐宋以后歷代相襲至今。李氏作為麻城望族,清初名臣陳鵬年如此評價:“(李氏)錫田壩上,厥后代有名臣,如方伯正芳公之定亂,主政文祥公之竭忠,冢宰長辰公之輔政,史冊所載炳若日星。而節義文章、祀鄉薦學者難更仆數,若太守龍橋公之廉干,司空承祚公之仁厚,鴻臚長至公之醇雅,廩膳春流公之宏博,名皆卓卓”。而于康煕三十四年出任臺灣知縣的李中素,也出于麻城這個“代有名臣”的李氏家族。

李中素,字子鵠,號鵠山。康熙二十二年為兩江總督于成龍編輯刊刻《于清端政書》八卷,本人詩文集《梅花書屋詩選》四卷在康熙二十三年雕版行世,并于康熙二十六年主掌岳麓書院山長,康熙三十四年出任臺灣知縣。《湖南通志》稱他 “有詩、書、畫三絕之譽”,可知他在吏治、學術上均有過人之處。民國七年臺南連橫雅堂《臺灣通史/卷三十四/循吏列傳》為之立傳:“湖北西陵人。始任湘鄉教諭,以卓異擢閩縣。康熙三十四年,調臺灣。善聽訟,遇有冤獄,必竭力申救,而頑梗者則繩之。嘗攝府學篆,教諸生以孝弟,次及文藝”。然僅廖廖數語,它如省志、府志大同小異,均無詳傳,而使其名不彰,事跡湮滅無聞。

筆者藏民國三十四年(1945)木活字本麻城《李氏族譜》八卷首二卷終一卷又附《支譜》四卷,十六冊。麻城李氏于明代由十世祖李潮(字士信)輯有墨譜,到明天啟四年始梓行,是為創修,東林黨人、左副都御史楊漣撰序,主修李長庚,字酉卿,萬歷二十三年進士,歷任右副都御史、工部尚書、刑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明史/列傳/第一百四十四》有傳;續修于康熙二十年,主修李中黃,兩江總督、“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序,于序云:“皇上猶念閥閱之家幽光潛德淪沒,不克登諸史冊,特詔直隸各省采輯輿圖風物,蒐羅故家譜牒,纂修《大清一統志》,貢諸秘閣以備史館,筆削傳于無疆,典之渥也。予時節制兩江,延子鵠李三先生于幕,代理章奏,李君與予有通家誼,出其兄子石先生所修宗譜問予”,序中的“其兄子石先生”即李中黃,號逸樓,是李中素的長兄,家譜中說他“學比韓、蘇,具上下古今之識”,本譜有詳傳并載其所撰藝文多篇。孫殿起《販書偶記》載錄《四論奇賞》四卷,說“麻城李中黃撰。康熙間刊。又名《逸樓偶著》,論史、論詩、論文、論禪,凡四類”。當時修纂此譜時,李中素撰序一篇:“中素不孝,不幸早孤,不能奉承先人教今。順治初,年方始總角,每歲時伏臘以童子侍先人及諸父兄側,竊聞教誡,一以力田讀書孝弟婣睦為務。三十年來家益中落,諸父兄漸見凋背,每歲童子試于邑者不數十人,于郡道者不數人,鄉闈者數人,公車無聞已六十年,而試于鄉闈郡邑者又皆頒白髫齒。每榜案當出,屈指吾家者不一二人……科名久絕,竟等衰宗,中夜自疚,可不為寒心乎?甲寅之秋,于大夫子仰我先世清德令聞,遣索譜牒,大兄中黃因纂輯要略以進。癸亥秋,中素隨侍金陵,會修《大清一統志》,凡世家舊族顯功名制作于廊廟者例得載在志乘。素出家譜,大司馬謂宜付梓,素不肖不敏,景先人創業積德之難,深后人衰廢放棄之懼,謹書剞劂之后,以奉我諸父兄弟,尚祈各體先世孝弟耕讀之訓,以振科名勛望于勿替,垂千百系傳于無窮,以慰先人之靈,實所深愿”。知康熙二十年修本是在于成龍的督促下才纂修付梓的。

家譜三修于嘉慶十一年,四修于道光二十五年,五修于同治十年,六修于宣統三年,至此民國三十四年已為七修,可謂傳承有序,真實可信。

李氏始祖季八,原籍江西南昌府南昌縣豹子口趕牯珰,因宋高宗時江西多兵擾,遂遷于湖北麻城。至五世宗甫,以佐明太祖有功,賜田壩上,是為壩上李氏始遷祖。

    李中素為季八公十六世孫,世系載卷五上“瑗祖善芳公漟祖支下世系”第五葉,明四部尚書李長庚世系在同卷第三葉,長中素二輩,長庚父承祚與中素曾祖父承裕為親兄弟,均為嘉靖戊戍進士、廣東肇慶知府李寵子(寵子二:承祚、承裕)。而實際是,承裕無子,繼承祚三子長至(承祚生四子:長庚、長年、長至、長策)為嗣。故四部尚書李長庚,實為李中素嫡親伯祖父。

    李中素嗣祖父李長策,字建卿,“善射御,多技能,不耐俗,惟詩古文詞、培花種竹以自娛”,妻梅氏沒有生育,撫長至的第二個兒子春流為子。春流字公柱,稟生,“攻苦誦讀,自以生于貴胄,益自勵學,謝紛華,甘淡泊,不幸早逝”,生中黃、中素二子。后中素又繼李長至的長子春江為嗣,故世系立在春江公支下。春江,字公輯,“拔貢生,武昌學博,年十二院試第一,有神童之目,詩古文詞,片時立就,名徧士林”。

    關于李中素本人,陳鵬年撰有《臺灣公傳》長文一篇載入譜中。陳鵬年(16621723),字滄州,湖南湘潭人。清康熙三十年進士,兩入英武殿修書,官至河道總管兼總漕運事。博學工詩,擅長書法。著有《滄州詩集》、《道榮堂文集》、《河工條約》、《歷仕政略》、《陳恪勤奏議》等,又在英武殿奉旨撰修有《分類字錦》、《物類輯古略》、《月令輯要》諸書傳世。秉性剛直,敢于任事,不畏權貴,是當時的廉吏、名臣。他在序中自李中素幼時敘起:“公出嗣伯父學博春江公。學博公才兼文武,自幼教以韜略。后事兄逸樓公如師,逸公淹貫古今,杜門著述,有《史詩文禪四論》行世。公負氣,有俠士風,逸公屢抑之鋒焰,遂斂,事無巨細,行必請命。逸公病,公親侍湯藥,久益無倦。及卒,撫侄如己子。邑人士稱李氏孝友無間言。”

    陳鵬年繼續說道:“公魁梧穎異,書過目即成誦,詩文操筆立就,不加點竄,自臻微奧。年十九首補弟子員,二十食餼于癢,比入闈,文呈薦緣,末場筆誤被黜,遂奮袂投筆從其兄水師將軍于粵海,出奇設策,所至有功,被讒,不合,彈鋏歸里。”

    后面就提到李中素曾入于成龍幕事:“康熙甲寅歲,麻邑山賊猖獗,時于清端公奉檄進剿,辟公幕府參謀,設伏平之,及于公晉制撫兩臺,一切章奏出公手”。與于成龍在序中所說的“予時節制兩江,延子鵠李三先生于幕,代理章奏”相吻合。

    因李中素曾做過湘鄉教諭的官職,湘鄉與陳鵬年故里湘潭同處一地,唇齒相依,故陳鵬年說“余捷南宮,留燕趙間數載,比歸,吾鄉人士稱司鐸李君贊不絕口,各出所獲詩文書畫示。余情移神往,以不得識荊為恨。甲戍涉湍涉嶺徑達閩署,投以詩,抵掌談天下事”,抑慕之情殷殷可見。

    之于李中素在臺之事,陳鵬年在序中言之極詳:“臺地名番雜處,入版士甫四十年,俗健訟,尚悍鷙。公令行禁止,嚴絕包匭,論以禮義,肇修圣宮,聿興文教,鋤強掖弱,恩威并著,番民大悅。惟兵孱弱,不事訓練,請于觀察總鎮,曰,臺諸洋門戶,無城郭可恃,遠絕救援,脫有不虞,何以濟變?應請建城,操習水陸兵仗,議格未行。歲丙子臺旱谷貴,公恐寇盜發,令役警跡諸路。奸民朱友龍者,因糾眾謀亂,公急告觀察總鎮,曰,已亂之法如救火,及其未成,速集軍眾直搗其巢,易為力耳。皆不應,有置舡海淹為趨避策者,公毀其舡,自募壯丁百余人,親督往捕。間八月十一日夜望鯽魚潭火光燭天,去都治不二十里,總鎮至(或疑為‘之’字)營兵僅數百,多無器械,公立飭兵役,折窗戶幾案,雜茅林,舉火數十處,束草著衣帽,置低樹籬塹間,令丁卒鳴鼓嘩噪,來往梭織,仿佛萬人,賊懼乃退。明日公躬率敢死士,懸重賞,分巡于斷港蔗林僻處,登高望亂篠中蓆棚七處,偵知兵仗械器約五百人,命壯丁前捕,賊出,死力斗殺九人,傷逸廿余人,擒十七人,歸報觀察,郡守總鎮皆大喜曰,李某真人杰也,訊鞠,無友龍,稱在場逸去。八月二十九日始獲于鹿門,縛友龍,與先獲者斃于市。先是友龍謀亂,飛聞于方面,各大憲未及奏遂平,噫,微公之力臺其可保耶。時值秩滿,例應行取,乃以是年十二月卒于署。臺民德其政,建祠置田祀焉。”

    時任臺灣觀察總鎮的是王國興,僅知其為陜西寧夏人,行伍出身,于康熙三十四年任此職,余不可考。據史書記載,清康熙三十五年有吳球于臺灣諸羅(今嘉義)起義,抗擊清朝政府,《清代臺灣民變研究》(劉妮玲撰)記載了這次事件:“吳球,諸羅縣新港人,家中頗有資產,喜技擊拳術,好結交英豪,為一地方豪強型人物。其妹婿陳樞任職鳳山縣糧吏,侵吞官榖事發,故赴吳球處告貸。吳球素有異志,勸陳樞不必著急,蓋將來事成,倉貯悉吾所有。1696年中元節,吳球家中演戲,設盂蘭盆會,邀集朋友共聚,以官吏殘暴為由,鼓動起事,并舉一位自稱明代后裔的朱佑龍為首,欲以復明為口號,招徠反清群眾。不過尚在密謀招人之際,消息外泄,不久,北路營參將陳貴帶領兵丁前來圍捕,拿獲吳球等七人,亦即尚未正式起事即被破獲。”殊不知獲此首功者是迭出奇謀的李中素。不過此中是“尚未正式起事即被破獲”,而序中是“仗械器約五百人,命壯丁前捕,賊出,死力斗殺九人,傷逸廿余人,擒十七人”,不知是《清代臺灣民變研究》所考有誤,或是王國興、李中素等在奏報中故意夸大其詞?不過《臺灣通史/列傳/吳球》中與陳鵬年所述基本相同:“朱祐龍者,明裔也,國變后,居村落,與球素往來。祐龍亦有志者……初八日,集眾列械以待,分告南北,而召募未成,諸人疑懼不敢應。兵至,球力戰不敵,被捕,樞等六人亦同俘。毀其居,下郡訊,乃悉其謀,皆戮之。祐龍走入山” 。朱友龍、朱佑龍、朱祐龍應為同一人無疑,《臺灣通史》中作“祐龍走入山”,對他的最后結果未作交待,故陳鵬年所述可為《臺灣通史》補闕。

    陳鵬年在序中還寫道:“聞公十歲時為流寇掠去,逆首奇公貌,教之騎射,自是精于彎弧擊劍之術。逆平亡歸,好武勇,梅太君令學繪事、書法,以馴其氣,故書、畫超逸絕倫,名公韻士得其片紙如獲拱璧。”以陳鵬年的學識聲望,能得如此敬仰嘉佩,可知《湖南通志》稱李中素“有詩、書、畫三絕之譽”絕非過譽之言,而李中素之文武雙全,亦非一般名士可望項背。

    此間提到了李中素的母親“梅太君”,順便說一下麻城的另一個世家大族梅氏。《李氏族譜》中說:“梅氏,大中丞信天公女,年二十七守志六十余年,事姑至孝,教子至嚴,康熙十年旌表有‘青年矢志、白首貞操’八字”。“大中丞信天公”即《明史/列傳第一百三十六》有傳的梅之煥,字彬父,侍郎國楨從子。萬歷三十二年舉進士,巡撫甘肅,《明史》說他“雖文士,負材武,善射,既廢,無所見。所居縣,阻山多盜。之煥無事,輒率健兒助吏捕,無脫者。先是,甘肅兵變,其潰卒畏捕誅,往往亡命山谷間,為群盜,賊勢益張。至是,賊數萬來攻麻城,望見之煥部署,輒引去。帝追敘甘肅前后功,復之煥官,廕子,然終不召”。筆者另藏的民國十五年百歲堂木活字本麻城《梅氏族譜》,即為梅之煥家族譜。

    梅氏與李氏同為麻城世家大族,也為世代姻親。梅之煥伯父梅國楨,字客生,原字公生,號衡湘,《明史》亦有傳,今人凌禮潮著有《麻城梅國楨大傳》(2003年湖北音響藝術出版社出版)。他生有二子六女,第四個女兒嫁給了李中素的伯祖父四部尚書李長庚,第六個女兒嫁給了李中素的嗣祖父李長策。而梅國楨的第三個女兒即明思想家李贄稱之為“澹然師”的澹然大士,乳名錦哥,“受劉承禧錦衣衛指揮僉事聘,未字,劉卒,全貞空門……性最貞靜,且解禪理,而于繡工之內亦通”,梅之煥稱她“女澹然以孀為尼,公不之禁。澹然戒律甚嚴,于道有入,父子書牘往來,頗有問難” 。關于麻城梅氏,在此略帶一筆,他日另撰專文詳述。

    在前面陳鵬年曾說李中素“公魁梧穎異”,后面又繼續揮筆:“公體素肥,家居肅穆,酷暑端坐不去衣襟。有子五,訓飭嚴謹,終日侍立,不敢言笑跛椅。大率公之為人敦本重義,沉毅多識,明敏豁達,才堪肆應。以余閱人萬千如公者未可一二”,廖廖數筆,一個體魁肥碩、穩肅敏知的人物躍然紙上。

    最后,陳鵬年交待:“公詩文久經梓行,膾炙人口,無待稱述。余因其長君、次君訪金陵,特傳其生平梗概以見。余與公交非尋常,聲氣結納云爾”,可知在他筆下的李中素絕非向壁虛構,穿鑿附會,而是經過了結交了解才為之鄭重立傳。

    李中素曾于康熙二十三年刊印自撰詩文集《梅花書屋詩選》四卷,此本半頁九行十九字,白口,四周單邊無魚尾,一函四冊,今似只南開大學圖書館藏得全本。此種版本在民國時就流傳稀少,民國三十四年修此譜時有族人根據舊譜輯《藝文錄》,收錄李中素“遺稿未刊者五首”并曾刊入《梅花書屋詩選》中“遙贈閻古古先輩十律”(另有“代勤儉太守募修七賢諸詞文”、“王復村集杜詩序”、“代讞楚草序”、“郞中丞廟祀文”、“補鶴南飛賦”撰文五篇,不知收入《梅花書屋詩選》否,待考),裔孫李昌楨旁注曰:“按舊譜載臺灣公遺稿未刊詩五首,楨搜求累年,僅獲公《梅花書屋詩選》二冊,擬另刊行,尚遺二冊終不能得”。知民國之時已難求全本,亦更可見“遺稿未刊者五首”之珍貴。今錄“遺稿未刊者五首”之一《渡海赴臺灣任》如下:

    別路南溟外,舟憑子午行。

    去家六千里,渡海十三更(原注:海舟以六十里為一更)。

    赤嵌山將見,清源水尚盈。

    何時嗽虛(原注:脫一字),重聽玉珂聲。

    李中素有子五:廷對、廷庸、廷喜、廷清、廷烈,孫十四人,嗣后繁衍生息,亦屬人丁興旺,其中能承李中素部分衣缽者有:

    長子廷對,字諭思,號磊庵,“授迪公郞,官河工縣佐,性坦直、寡言笑、德器深宏,為總河陳滄州先生所契重。在家居,邑宰服其公正,咸敬禮焉”;

    次子廷庸,字汝咨,號嘯臺,“平日足跡半天下,卿士大夫資其才,延之幕府,莫不倒屣,年七十三歸而閉戶,仍手不釋卷,著作甚富,客豫章失之祖龍,存《嘯臺詩選》一卷”;

    三子廷清,字鄰哉,“負才不遇,遍游燕趙吳越,公卿咸相器重,以詩畫自娛,著有《秋村吟詩》;

    孫崶,字龍門,號霽堂,國子監學正,“淹貫群書,詩古文詞名重于世,胸有經濟,嘗游歷粵西、汴北、湖南。當在京都時士大夫交知恐后,兼工書畫,得片紙如拱璧焉。在族端型雅望,年九十四”;

    孫崋,字蓮生,號補堂,“學問文章傾動當世,宏才巨識斂而不矜,嘗于汴之召署活重科于河東,捐施義冢,為丹藥濟人,數十年未歸,遠櫬捐金助之邑修鼓樓、文廟、志乘,主書院山長,邑侯歷敬焉。年八十有八,著有《一經傳舊文稿》、《松際吟詩集》、《易經講說》”;

    孫模,字道川,“才略異人,足之所經趙豫而東西粵,莫不知名,總制定尤敬禮之,如弟昆師友云”;

    曾孫愈達,奉部更名師瘦,字詩鎮,號月樓,一號起軒,“乾隆癸卯舉人,揀選知縣,嘉慶戊辰挑選崇陽教諭,己巳覃恩勅授修職郞,道光癸未截取知縣,未任,推升德安教授,道光戊子覃恩勅授文林郞。公勵品端方,沉潛經史,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故南宮屢北,意獨恬然,司鐸崇陽、德安等學,一時士大夫多出其門。有《留余堂文稿》、《浣薇詩集》”。

    再往后查考,大都默默無聞矣,似應了那句“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老話。當然,也不排除有功名學識的后裔遷徙他方,使得修纂家譜時無從考證,如五世孫士爵,字祿厚,“游都中山東登州海陽縣,胡公其章時由兩淮鹽大使升縣來京,特重其才,延治館事,后遂結姻,以其妹字之。其岳諱文伯,曾為安徽巡撫,次舅其倬,為成都知縣,士爵緣兩署分理,未得歸里。前從鎮遠歸省,復去。攜家旋里尚有待也。前由棲霞縣寄書,生子一”。對其生平就已不甚了了。

    李中素在康熙二十六年任岳麓書院山長,該年書院即得到了康熙帝的御書“學達性天”匾,并賞賜了《十三經》和《二十一史》等十六種書籍,對鞏固岳麓書院的地位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見瀟湘子《岳麓書院歷任山長》)。今撰小文,也算對是這位“已往矣”的古人一番憑吊吧,并錄其《飲雪酒一律》以作本文的結尾:

    攜來姑射仙人掌,

    醉到峨嵋大士身;

    明月入喉通夕吟,

    梅花香舌隔年春
標簽: 李中素   李廷對   李廷庸   李廷清   李崶   李崋   李模   李愈達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李中素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李中素吧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族譜錄紀念網
 
發表話題: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